汉初,刘邦鉴于秦王朝孤立而亡的教训,广建王侯。
先封"异姓七国"(韩、赵、楚、淮南、燕、长沙、梁),继而在消灭异姓六国(长沙除外)的过程中建立"同姓九国"(楚、荆、代、齐、赵、梁、淮阳、淮南、燕),实行了郡、国并存制。
汉朝承袭了秦朝“郡县制”这种行政区划管理制度,与秦行政区划不同的是,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推行封国制,封国包括王国和侯国,这种两种并行制又称“郡国制”,两汉时期虽郡国并行,但仍以“郡县制”为主。
汉朝初期,刘邦面对拼凑起来的诸侯势力和亡秦后的六国背景,首要任务是:勉力维持稳定局面,铲除异姓诸侯王,以分封子弟的方式,调和异姓诸侯王与郡国制的两极偏差,刘邦与项羽相争时,先后分封七个异姓王。
称帝后,又分封同姓九王,使后来中央政府及封国之间的对立,延续了很长的时间。
汉初恢复封建制,同时又施行郡县制,使郡国杂处,以相牵制,对维护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起到积极作用。
汉高祖刘邦建汉之初,中央机构继承秦制,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
在地方上则实行"郡国并行制",即一方面设汉高祖郡,另一方面分封同姓和异姓子弟为王,建立诸侯国。
诸侯国后来逐渐成为割据一方的地方势力。
文帝、景帝时,为消除地方势力对中央的威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文帝采纳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把齐国分成六个小王国,把淮南国分为三个小王国,以削弱其力量;景帝采纳晁错"削藩"的建议,削减了几个诸侯王的封区,导致了以"清君侧"为借口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平定后,景帝下令取消了诸侯王的治民权,又减缩诸侯王的统治机构,降低王国官职的等级,使之成为中央直接管理的一级地方行政单位,基本上解决了刘邦实行诸侯王制度的弊病,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转载请注明出处悦翼世祥风水网 » 汉初实行郡国制度有什么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