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葬虽为凶礼,但一般家庭都很重视为死者治丧,以慰亡灵,表达对死者的哀悼之情。
一、初 丧
(一)出厅
从前病人通常在家中亡故。
古俗忌死于偏房,故在弥留之际先为其沐浴更衣,随即移于正厅,名曰“出厅”。
出厅咽气称之为“寿终正寝”。
来不及时,在病室死了,断气前,要拆去蚊帐,否则说“天罗地网,永世不得超生”。
(二)呼号
民间忌讳人死是没亲人在其身旁,至死灵魂不得安宁。
故此当病人奄奄一息时,子孙要在一旁不断呼唤,望能起死回生,谓之“呼号”。
气断了,各持一支香火,跪哭,叫“引魂香”。
随将其手足放平正,双脚朝门,谓之“倒头”。
昼夜烧纸中庭,为“亡人照冥路”。
又以银纸各一包,分握死者手中,谓可庇护子孙。
(三)服孝
老人死,子孙和眷属,都要换穿素服,放声大哭,震动邻里。
死后几个时辰,便请喃呒先生诵经为其“开路”子孙和眷属,都要披发赤足,不许喝酒、吃荤、洗脸、刷牙等。
不许夫妻同床,否则会使棺材破裂,人们多有屈从,以表孝心。
(四)报丧
人死后,应速将耗讯告知亲属。
报丧用纸简要写明死者于某日某时去世,享年多少,祭吊出殡时间,在何处治丧等。
报丧人不准进人亲友家门,只在门外跪递讣告。
在外做事的儿女,得知噩耗,立即返归,叫做“奔丧”。
二、服 丧
(一)买水
人殓前要买水替死者沐浴,孝子戴三果冠,披麻跣足,手执丧仗,随亲属哭赴水滨,投一文钱“买水”;由儿子或侄儿作为。
若无孝子或侄儿可请人代替,即“买孝子”。
过去在广东有些偏僻街巷,街边写着:“承接担幡买水”便是这一行档。
(二)小殓
替死者穿衣,谓之”小殓”。
穿着人棺的衣服叫“寿衣”。
寿衣多少,衣料好坏,视家道贫富而定,但要奇数,不要偶数,上衣11件,下衣7件,或上衣7件,下衣5件。
忌9件。
但也有以男双女单为习俗的。
款式多为死者礼服;制衣以绸布,色泽以素为主,多用青、白、棕、酱、茶等色,忌用大红、粉红,否则会使鬼灵凶猛;绿与禄同音,不宜带到棺内;蓝靛恐子孙褴褛;黑色大晦;黄乃正色,皆不宜用。
(三)大殓
俗称“入棺”。
大硷宜先择定吉日。
古时有三日人殓分礼法。
三日而后殓者,以俟其生也。
三日而不生,亦不生矣。
至今民间仍沿此俗。
通常三日,早的有一日,迟的有五日、七日。
这与天气冷热和择日有关。
大殓有专习此业的仵工。
善理尸体事宜。
死者眼不闭,仵工手按则闭;给死者穿衣,仵工有术;死者抬进棺材,件工要将尸体摆正,扯一条红绳在棺中,线头挂一竹枝,对着死者的鼻端,谓之“钓金鱼”。
死者若是女人,丈夫在世,丈夫要给死者簪一朵花,谓之“死在夫前一枝花”,同时用一把木梳在尸体前扭断,短的投入棺,长的留给在生者,谓之“分梳”。
死者若是男人,妻室在世,还要把死者的裤放在棺里,随后叫儿子亲手拿回,谓之“扯富”,其子又将斧送出门外,谓之“送苦”。
(四)成服
丧礼大殓后,亲属按关系的亲疏,穿着应持的丧服,叫做“成服”簪。
孝子孝女穿孝服按丧服五等要求,“五服” 即斩哀、齐哀、大功、小功、缌麻。
按亲疏关系,确定挂孝时间和衣服粗劣程度。
亲者服重服期长,疏者服轻服期短,长则三年,短则三月。
分成五等,标志着直系与旁系。
近代,穿孝的习俗有演变,孝服种类少,孝子还执哀杖,俗称“哭丧棒”。
父丧用竹杖,母丧用桐木杖。
(五)安座
为死者设灵位,摆神主牌和遗像,配上香炉烛台等,谓之“安座”。
供家人和亲友拜祭。
先备好“太上老君敕令伴随使者”木牌,安放在灵台的左边,叫做“人客”。
是来陪伴死者灵魂的。
三、吊 丧
〔一)设灵堂
摆死者的像和神主牌,挂白桌衣、祭桌摆香炉烛台,长明灯,摆上供品,讲究人家在院内还搭灵棚,挂哀帐放祭品,以备吊孝。
(二)吊唁
开吊前。
要向亲友发出治丧通知。
开吊日,亲族邻里往往结伴前来吊孝。
一般是上香跪拜。
晚辈跪拜,平辈也有跪拜,民国后改行鞠躬礼。
死者之近亲,特别是姻亲,吊孝仪式隆重,通常备礼菜肴、糕点、果品和挽联、哀帐等。
吊孝仪式,由司仪主持,吊者头扎白布或戴黑纱,在司诵声中趋步向前,献上祭帐,摆上供品,上香,奠酒,盖头,有的还趴在地下痛哭,孝子披麻带孝跪于灵案西侧,屈膝向亲友致意,亲属则在旁陪哭,谓之“谢孝。
广东人还有“喊口婆”助哭之俗,某家死人,子媳少,或家人不善哭丧,于是请人代替哭。
专司此业者俗称“喊口婆”。
她们哭得颇真情,有板有眼,颇为动人,每逢亲友前来奠祭时,“喊口婆”即表演一番。
四、出殡·安葬
出殡俗称“出山”,即把灵柩送到安葬地点。
出殡是丧俗最隆重的仪式,同时亦是对生者门庭的显耀。
所以,旧时不论贫富之家,都要尽力而为。
出殡前先请风水先生择吉,日期一般定在单日。
少的一日,多则七日或更长时间。
出殡前夜,子孙及家人通宵守在棺旁,件工把棺材轻轻移动,大喝一声:“大吉大利”。
谓之‘“移棺”。
目的是使煞气外曳,便于出殡之日抬枢自如。
出殡之日,道士作“开通冥路斋”。
把棺材抬起谓之“启灵”。
启灵前要宣读“起柩文”、明烛、拈香、焚纸帛、祭酒等、子孙和亲属都穿全套孝服,在灵堂大哭跪拜,亲友们一概要避开,然后将棺抬向基地。
出殡仪仗很讲究,仪仗队,先以大灯笼或是生花牌额引领,写上某府出殡,或某某归虞,写上封浩及享年,享年要加大三岁,故广东俗谚云“死人灯笼报大数”。
接着是仪仗店租用的整套仪仗队列:大灯笼、铭旌亭、像牛亭、兽口亭、真亭、主轿以及亲友奉送的生花牌、生花圈、纸扎等。
后面是弦管乐队、大锣大鼓、古乐亭、香亭、主亭、神主牌、灵柩。
灵枢旁有抬柩的探路者,手持两块木板,边行边敲打,高声大叫提示路况并撒路溪钱,故广东俗云:“买路溪钱─―死人”。
抬柩人多少视死者身份高低、贫富而定,一般为 8~12人,棺柩上面竖立两个纸扎的仙童玉女,手持短幡书明西方接引、孝子披麻戴孝,垂泪扶柩而行。
显要人物出殡,友善团体还预先安排沿街摆好香案祭品,叫做“路祭”,送殡至预定地点,举行辞灵拜别,孝子叩拜亲友。
拜完后各自出家。
出殡上山安葬后,俗例另取道回家,不能重走原路。
安葬。
俗信“鬼福及人”。
葬地好坏关系到后人的荣辱兴衰,故民间对葬地选择很讲究,出现了专门为人看墓地的术上,俗称“风水先生”。
大讲风水龙脉“牛眠鹰爪’之类,什么“童山不葬,断山不葬,石山不葬,过山不葬,独山不葬”等等,认为风水可以凋和阴阳,致福生人。
入葬前请僧、尼或道士打斋,俗称“做功德”,内容有:抬魂,开吊,礼鬼,解结,接亡,供羹饭,摆灵,座灵床,开方,破狱等。
时间可长可短。
一天一夜,三天三夜,七天七夜均有,视门庭贫富而定。
一般在死后翌晚,延请僧尼三至五名,念“倒头经”,为死者超度。
丧家要给送葬亲友派利是,以示吉利;掩土埋葬完毕,孝子老孙除去草鞋,另择路而归,不能走出殡原路。
五、祭 祀
(一)点主陛座
安葬毕,子孙及亲属便行“回灵”仪礼。
灵轿由女婿伴随回到丧家。
由亲属接灵,喃呒念经,将灵牌焚化,举行点主陛座。
先备好神主牌,书写死者生辰八字,死亡年月日,承祀者名称等,神主牌的“主”字,暂缺一点,写成“王”字,然后请尊贵人补点王上一点,成为“主”字。
谓之“点主”。
点主要请当地德高望重的名流学者,或地方官显要人,大宾点主时,口赞四句:“日出东方,一点红光,子孙兴盛,五世其昌。”笔端向东方呵一口气,叫做向东方受生气。
先用朱笔点上后再用墨涂黑。
点后把笔抛去,让子孙接着,叫做“接笔”。
子孙叩拜,把神主牌安在桌上,烧纸照一照,这叫“陛座”。
大宾叩拜,孝子即递上“利是”,陪宾也照奉献。
贫穷人家,不易请得显贵,则由喃呒僧道包办。
陛座毕,孝子穿吉服,向亲友叩拜,礼仪宣告结束。
(二)做七
人死后每七日追拜祭一次,男做九七、女做七七。
佛经上说,生缘以七日为一期,若七日终,不得生缘,更继七日,至第七十七日终,必生一处。
故民间在此期间,请僧尼道做法事,以度亡灵。
做七礼俗,沿袭久远。
直至清末民初民间仍沿袭此俗。
以一、三、五、七为大七、头七新丧不久,可结合丧期合在一起做。
三七日开祭,为亲友拜祭,五七定由外嫁女回来做,如没有外嫁女,侄女、侄孙女亦可,由其办祭品拜祭。
七七由丧主致祭。
此七大排筵席,把所有丧堂、祭帐、灵台都清除,仅留拜桌,安放神主牌,早晚供奉,直至百日。
(三)百日
人死后百日,举行祭祀仪式,主要内容为请喃呒将神主牌迁至神龛,俗叫“上楼”或叫百日”。
(四)周年
人死后一年谓“周年”。
祭祀亡灵谓之“烧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