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东王杨秀清。
初封“秀师赎病主左辅正军师东王”后加封“劝慰师圣神风秀师赎病主左辅正军师东王”。
所刻东王印称“传天父上主皇上帝真神真圣旨圣神上帝之风雷劝慰师圣师左辅正军师顶天扶朝纲东王杨秀清”。
1-1、幼东王洪天佑。
封“殿前统领转奏左辅正军师顶天扶朝纲王五殿下幼东王九千岁”。
2、西王萧朝贵。
封“右弼又正军师西王”。
所刻西王印称“传救世主天兄基督太子圣旨圣神上帝之雨电右弼又正军师顶天扶朝纲西王萧朝贵”。
2-1、幼西王萧有和。
封“殿前赍奏节钺右弼又正军师顶天扶朝纲幼西王八千岁”。
3、南王冯云山。
封“前导副军师南王”。
3-1、幼南王萧有福。
封“殿前公议前导军师顶天扶朝纲幼南王七千岁”。
4、北王韦昌辉。
封“后护又副军师北王”。
5、翼王石达开。
封“左军主将翼王”。
后封称“殿前吏部又正天僚开朝公忠又副军师顶天扶朝纲翼王喜千岁”。
6、燕王秦日纲。
7、豫王胡以晃。
7-1、幼豫王胡万胜。
封“殿前礼部正春僚顶天扶朝纲幼豫王强千岁”。
8、安王洪仁发。
8-1、信王洪仁发。
由安王改封“殿前京内又正总鉴顶天扶朝纲信王显千岁”
9、福王洪仁达。
9-1、勇王洪仁达。
由福王改封“殿前京内副总鉴御林兵马顶天扶朝纲勇王伦千岁”
10、恤王洪仁正。
封“殿前工部正冬僚顶天扶朝纲恤王利千岁”
11、巨王洪和元。
封“殿前京内又副总鉴顶天扶朝纲巨王显千岁”
12、宗王洪利元。
封“殿前京外正总鉴顶天扶朝纲宗王显千岁”
13、元王洪科元。
封“殿前京外又正总鉴顶天扶朝纲元王显千岁”
14、长王洪瑞元。
封“殿前京外副总鉴顶天扶朝纲长王显千岁”
15、见王洪现元。
封“殿前京外又副总鉴顶天扶朝纲见王显千岁”
16、唐王洪瑭元。
封“殿前正总铸宝顶天扶朝纲唐王显千岁”
17、同王洪同元。
封“殿前又正总铸宝顶天扶朝纲同王显千岁”
18、次王洪锦元。
封“殿前副总铸宝顶天扶朝纲次王显千岁”
19、定王洪钰元。
封“殿前又副总铸宝顶天扶朝纲定王伦千岁”
20、汉王洪釪元。
封”殿前正开矿顶天扶朝纲汉王伦千岁“
21、封王洪春元。
封”殿前兵部又正夏僚顶天扶朝纲封王猛千岁“
22、请王李开芳。
封”殿前春季电察天军顶天扶朝纲请王合千岁“
22-1、请王李永保。
袭李开芳爵。
23、求王林凤祥。
封”殿前夏季电察天军顶天扶朝纲求王协千岁“
23-1、其子袭求王爵。
24、祝王吉文元。
封”殿前秋季电察天军顶天扶朝纲祝王洽千岁“
25、嘏王庐六。
封”殿前冬季电察天军顶天扶朝纲嘏王让千岁“
26、勤王林启容。
封”殿前兵部副夏僚顶天扶朝纲勤王茂千岁“
26-1、其子袭勤王爵。
27、光王洪天光。
28、明王洪天明。
29、瑛王洪春魁。
30、琅王洪魁元。
31、英王陈玉成
32、干王洪仁玕
33、请王(威王)林凤祥
34、求王(毅王)李开芳
35、辅王杨辅清
36、赞王蒙得恩
37、幼赞王蒙时雍
38、章王林绍璋
39、侍王李世贤
40、顺王李春发
41、补王莫仕睽
42、戴王黄呈忠
43、首王范汝增
44、正王徐广琛
45、佐王朱一波
46、慕王谭绍光
47、遵王赖文光
48、纳王郜云官
49、诸王黄文金
50、烈王方成宗
51、宁王张学明
52、随王杨柳谷
53、听王陈炳文
54、庄王(祝王)吉志元
55、翰王项大英
56、奖王陶金曾
57、以王陈金刚
58、顾王吴汝孝
59、松王陈得风
60、慰王朱兆英
61、扶王陈得才
62、康王汪海洋
63、宁王周文康
64、对王洪春元
65、襄王刘官芳
66、奉王谷隆贤
67、来王陆顺德
68、护王陈坤书
69、启王粱成富
70、导王陈仕荣
71、孝王胡鼎文
72、航王唐正财
73、相王陈潘武
74、古王蓝成春
75、比王钱桂仁
76、从王陈得德
77、康王汪安钧
78、保王康容海
79、归王邓光明
80、会王蔡元隆
81、谐王谭体元
82、淮王邱远才
83、敬王林大居
84、畏王秦日南
85、直王林得英
86、趋王黄章桂
87、爱王黄崇发
88、善王陈观意
89、匡王赖文鸿
90、循王魏超成
91、梯王练业绅
92、金王钟万信
93、荣王廖发寿
94、挺王刘得功
95、佑王李远继
96、乐王谭应芝
97、享王刘裕鸠
98、昭王黄文英
99、感王陈荣
100、潮王黄子隆
101、凛王刘肇钧
102、拱王杨张安
103、湘王黄子澄
104、广王李恺顺
105、武王汪有维
106、纪王黄金爱
107、祥王黄隆芸
108、贵王陈得胜
109、扬王李明成
110、守王方海宗
111、利王朱兴隆
112、显王袁得厚
113、志王陈志书
114、然王陈时永
115、粱王凌国钧
116、邹王周林保
117、柬王赖桂芳
118、怀王周春
119、献王王文发
120、养王吉庆元
121、佩王冯真林
122、跟王蓝仁得
123、沛王谭星
124、誉王李瑞生
125、稽王吴玉堂
126、陪王谭富
127、幼陪王谭标
128、赞王赖阿养
129、报王秦日富
130、奏王苗沛霖
131、端王蓝大顺
132、文王蓝二顺
133、周王汪麻子
134、卫王杨雄清
135、成王陈聚成
136、贡王粱凤超
137、穰王黄绍忠
138、列王黄明厚
139、萧雅泗黄宗保
140、奋王罗大纲(追封)
141、沃王张乐行(捻军)
142、鲁王任化邦(捻军)
143、荆王牛宏升(捻军)
144、魏王李蕴泰(捻军)
145、粱王张宗禹(捻军)
146、勇王龚德树(捻军,追封)
扩展资料:
1、天王
洪秀全(1814年1月1日—1864年6月1日),原名火秀 ,族名仁坤,后来为了避上帝“爷火华”(“耶和华”的谐音)名讳而改为现名,太平天国建立者,清末太平天国运动领袖,民族英雄。
1814年出生于广东花县。
道光年间屡应科举不中,但其坚信“古来事业由人做”,遂吸取早期基督教教义中的平等思想,撰《原道救世歌》以布教,主张建立远古“天下为公”的盛世。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领导发动金田起义,建国号太平天国,号天王。
1853年定都江宁(今南京),改称天京。
在主权原则上,洪秀全对满清政府与帝国主义签订的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一概不予承认,并积极抗击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英国政府曾派使者与洪秀全联系,表示如果洪秀全承认英国在华利益就对太平天国提供援助,但遭到洪秀全严词拒绝。
由于洪秀全始终拒绝承认不平等条约,不肯出卖国家主权而使得列强转而支持满清政府。
1864年洪秀全在天京病逝,其逝世后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就在满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的联合绞杀下失败。
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革命席卷了大半个中国,从1851年金田起义到1864年天京陷落,洪秀全领导的这场农民起义历时十四年,势力发展到十八省,先后攻占六百多座城市,给中外反动势力以沉重打击,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太平天国革命之所以能成为几千年来中国农民起义的巅峰,与洪秀全的巨大贡献是分不开的。
乃至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也自诩“洪秀全第二”,可见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2、东王
杨秀清(1823年-1856年),原名杨嗣龙,祖籍广东嘉应(今梅州),出生在广西桂平市紫荆山平隘新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以耕山烧炭为业。
1846年加入拜上帝会,1851年参与发动金田起义,同年12月被天王洪秀全封为“东王”,称“九千岁”,是太平天国重要领袖之一。
1856年6月,太平军攻破清军江南大营后,杨秀清已经集教权、政权和军权于一身,是太平天国实质上的首领。
1856年9月,杨秀清在天京事变中被杀害,家人僚属几无幸免。
3、西王
萧朝贵(约1820—1852),族属未定(有汉、壮、瑶、客家四种说法)。
生于清嘉庆末年,广西武宣罗渌垌人。
金田起义的核心领导人之一,太平天国运动初期的重要军事将领,被洪秀全封为西王。
地位高隆,位居洪秀全、杨秀清之下,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之上。
4、南王
冯云山(约公元1815年—公元1852年),又名乙龙,号绍光。
广东花县(今属广州市)禾落地村人。
汉族客家人,原籍广东龙川县石灰窑村 。
自幼喜读经史、天文、地理,曾参加科举考试,后在村中设馆授徒,以塾师为业。
是拜上帝会的始创人之一,太平天国运动初期的重要领袖之一。
1852年6月太平军路经蓑衣渡时,冯被埋伏于此的清军江忠源部炮火命中,伤重身亡。
官封南王,七千岁。
5、北王
韦昌辉(1823年-1856年),壮族,原名志正,又名正。
太平天国前期领导人之一,祖籍广东南海县。
明末清初,其先祖迁广西,定居桂平金田村。
他家资富有,少曾读书,知文义,有才华,遇事能见机应变。
道光二十八年(1848)入拜上帝会,不久成为中坚,与洪秀全、冯云山结为兄弟,称天父第五子。
金田起义后任后护又副军师,领右军主将,官封北王,称六千岁,地位次于天王洪秀全、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太平天国诸王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