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经历了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数十个朝代的更迭,但几乎每个朝代都有独自的皇陵禁地,这些禁地可不是随随便便画出来的,这些都是有专门的匠人推测出来,他们掌握着一门玄学,也就是民间所说的风水学。
风水是一门神秘复杂、系统性的学问,能够察觉到自然的力量,讲究“天地合一”。战国时期兴起的风水术主要运用在新居的选址、朝向、建造方位,及墓穴、宫殿、的选址建造上。
其实历史上的风水学能够在封建社会中,演化数千年而不息,并不是随便说说没有根据的,例如修新房风上一般讲究“坐北朝南”,这根据现代的科学的角度,坐北朝南的房子确实是有冬偏暖夏偏凉的效果,对生活舒适性很有提高。
风水学问非常深奥,没有专业性研究的的人很难懂的其中的奥秘,但是不论是新居还是墓穴,尽可能的保护主体是肯定的。
清朝咸丰年间,爆发震惊中外的大规模农民起义,清朝的江山岌岌可危,起义军占领南方大部分地区,建立太平天国,咸丰皇帝也束手无策,据说咸丰皇帝不仅派人摸清了太平军领导层的基本情况,还四处打听太平天国的领袖洪秀全祖坟的位置所在。
从太平军占领的南京一带,打听到太平军起义的两广一带,终于咸丰皇帝派去的人马传回消息,说在芙蓉嶂一带打听到了起义军领袖洪秀全祖坟墓穴的方位,咸丰立刻派风水大师去探一探究竟。
这位风水大师来到洪秀全祖上墓穴,只见湖光山色,风光秀丽,仔细一推敲发现这里凝聚王者之气,居然是宋朝风水大师赖布衣周游天下寻找龙脉时,所点下的龙穴。
他惊奇地发现这里居然有着奇观,“头上有着芙蓉嶂,脚下踩着土地坛,右侧潜伏着覆船岗,左侧埋藏着有莺蜂窟,有鳌有鱼在水的入口把着关,有狮子有大象守护在门口。
要是谁家的人葬在这里,那必定是代代都是当官的料”。于是就毁其穴,掘其坟,凿开座山,破坏其风水。最后太平天国四分五裂,翼王不是被害就是逃亡。
原来早在嘉庆年间,洪秀全的祖上洪老汉来到福源水村,逝在花县,洪老汉有个略懂风水的儿子,看到赖布衣留下诗后,上山寻找诗中描述的龙脉所在,终于依照诗中描述,将重修了洪老汉的坟墓,把他葬在了宝穴。依照赖布衣的演算埋葬这里的后代,会有帝王之气。
太平天国的领袖洪秀全祖坟被毁后的几年后,太平天国恰巧开始衰退,各王四分五裂,相互残害,不久后太平天国正式覆灭,无论是历史必然,还是时间巧合,风水是门玄学,信则有不信则无。
宋朝初期的军队战斗力厉害么?
宋朝重文抑武有关,但并不代表宋朝软弱,宋朝的军事武器发达,对外作战胜率在60%以上,就算唐盛时期对外作战胜率也就50%左右,跟人文风雅不尚武有关
宋朝建立初期有哪些厉害的名将?
北宋建立是内部和平演变的结果(陈桥兵变),再加上立国后赵氏兄弟就决心与文人士大夫共治天下,重文轻武,以看似平和却无耻的解除了众多大将的兵权,可以说北宋初的武将相对于秦汉唐明初的开国武将,显得星光暗淡,所谓名将也只能是矮子中挑将军了。
宋朝建立初期的名将,以曹彬、潘美、李继隆三人为首,再加上曹彬之子曹玮,此四人被称为北宋初四大名将,再加上民间鼎鼎大名的杨老令公杨业,算是北宋五大名将
曹彬
被称为北宋第一名将,北宋统一路上的最大功臣,平蜀,定唐,他都立下大功,曹彬为人低调,儒雅温和且为人低调,是典型的儒将。但缺点也是为人太过低调。总给人感觉沉稳有余霸气不足。
特别在雍熙北伐中,他的缺点被无限放大,不能节制部属,被辽名将耶律休哥完虐,和休哥比起来,怎么说呢?曹彬感觉像猛龙队的赞德罗遇到了三旬老汉詹姆斯。
曹彬能评为北宋第一名将,实在是竞争对手太弱,北宋初的最佳武将,放到中国历史名将榜绝对排不到前二十。
潘美
历史上的潘美和传说中那个潘仁美是完全不同的二个人物,他是曹彬之后的北宋名将,战功仅次于曹彬,历史上的潘美不仅仗打得好,在陈桥兵变后挺身而出保护柴家遗孤,也显得铁汉柔情,雍熙北伐一役虽然作为主帅排挤逼死了杨业显得不够地道,但无论战功还是人品,老潘排老二也是众望所归,没啥争议。
李继隆
赵氏兄弟从立国之初对契丹人在战场上就一直没讨到什么好,唯一拿得出手的就是李继隆,但其实李继隆和契丹人也常打败仗,特别是对大辽第一名将休哥,基本上也占不到便宜。李继隆的大发光直到休哥死后,作为辽宋具有决定性战役澶渊之役中,李继隆坐镇渊州城,射杀辽军大将萧挞凛,让宋军取得军事上的主动与优势,此战才真正的奠定李继隆的宋初四将的地位。
曹玮
曹彬第四子,曹玮能跻身北宋初四大名将,一是拼爹,二是凑数,他的主要战场是对西夏人,虽然号称从军四十载无败仗,但也没打出啥太骄傲战绩,比起那位白手起家的游击战高手李继迁来,真没什么吹牛的本钱。
杨业
历史上的杨业,确实很能打,特别在北汉阵营时打得辽人送了一“杨无敌”的外号。
投奔宋营后,杨业没啥闪光成绩,还处处受原北宋那帮将领排挤,日子过得并不舒心。
杨业特别倒霉,在北汉稀里糊涂跟着主帅郭无为出征,结果有老郭一心想投隆宋,杨业被俘,不得不变了节,在北宋雍熙北伐中又被主帅潘美等坑了一次,再次被俘虏枉送了性命。
如果我是一个 名将俱乐部经理,有人提出用以上五位加一起换大辽第一名将耶律休哥,我会不毫不犹豫的同意这笔看起来有些赔本的买卖,理由不解释。
答疑人:今日头条年度历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主编夜狼啸西风
宋朝真的积贫积弱吗?
个人认为,问题里的积是动词,就是积累、积重难返的意思,在有宋一朝,商业在历朝历代中是最发达的,所积累的财富与所缴税收都是很高的,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里就可以看出来商业之繁华,物流之繁忙,而宋朝的税收也主要来源于工商业,而不是传统的农业税,国库收入即使到了偏安一隅的南宋仍然要高于后世的明清两朝。所以宋朝真不贫。
而弱真的是累积下来的,从统治者层面来说:北宋大部分君主还是有志于收复燕云十六州的,但到南宋基本已经没有了雄心壮志,特别是经历了靖康耻之后。虽然宋朝也出现过像潘家、杨家等的将门,也出现过狄青、岳飞等名将,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宋朝军队实力孱弱的事实。国策(重文抑武)是影响最大的,军队、军人的社会地位低下,没有荣誉感、没有战斗力,一切向钱看,再在连续对外战争的失败中,就越来越弱了。
旅行达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交天下友,欢迎互相关注。
如何看待宋朝的社会风气?
宋朝曾经是全世界经济最发达文化最灿烂的强大世代。就是因为贪官污吏奸臣当道,戏子鸡犬升天。重文轻武可谓是马放南山刀枪入库。面对外侵一味忍让讲和赔款割地,大量搜刮民脂民膏导致人民无法生存农民起义烽起云涌。这也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朝历代一样一样的通病啊。
宋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宋朝灭亡的原因无外乎政治和军事两个方面。
赵匡胤当年“陈桥兵变”,以大将的身份夺取政权,他深知掌握军权的军阀是很容易颠覆一个政权这就注定他更重视军权收归中央、权力集中的重要性。
赵匡胤为了防止发生唐朝因地方军阀坐大最终灭亡的现象,在国家边患未除的情况下,他采取了赵普的建议,以“杯酒释兵权”的方式剥夺了军事将领的兵权,以文官带兵,实行兵将分离,这虽说能有效的避免兵变,但却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外行领导内行的荒唐局面。
宋朝经济繁荣,科技发达,但国防建设比较滞后,庞大的军队腐败透顶,致死国力不堪重负,军队毫无战斗力,百姓也负担超重。
五代十国时期石敬塘丢失了战略要地幽云十六周,使得宋朝失去了抵御北方民族进攻的一道天然屏障。
宋朝削弱朝中百官及地方官员的职权,使中央权力高度集中,并从立国之初就重文轻武,制定以文制天下的国策使宋朝的中央集权比以往的朝代更进了一步,重文轻武的后果就是在与辽、金等势力的斗争中长期处于劣势,造成外族入侵,疆域萎缩,直至最后亡国。
宋朝期间皇帝昏庸,奸臣当道,朝政腐败,以蔡京、高俅、秦桧为代表的奸贼卖国求荣从而升官发财;而那些凡是救国救民的人都没有得到好的下场,从杨家将到岳飞,从寇准、王安石到李纲,从宋神宗到宋孝宗,无论是抗战的皇帝还是大臣不是被杀被贬就是死后被清算。(赵匡胤黄袍加身)
正是朝廷腐败的举措以及奸臣贼子祸国殃民所埋下的祸根,大宋不灭真是天理难容。
宋朝的风气开放吗?
很开放!宋朝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政治最开明、经济最富庶、文人地位最高、人民最具幸福感的朝代。这么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条件,怎么会不开放呢?
曾经有人问我,如果穿越你会去哪个朝代,我毫不犹豫选择了宋。一方面是因为喜欢宋词,另一方面,宋朝其实是与我们心理距离最接近的时代,为什么这么说,我讲几点刚好来回答问题。
一是人民自由
在宋代,人们其实是相对自由的,大家都说唐朝是很开放的,但他们有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一般人其实很难迁徙,跟别说出去瞎玩。而宋代则不同,允许人口流动,并且还有言论自由以及结社自由。先说言论自由,你可以随意讽刺甚至写诗嘲笑皇帝和王公大臣,且不会有人处罚你。有宋一代,文人几乎没有被处死的。结社自由说白就是现在的开办社团合法,在宋朝,人们根据个人喜好可以组建足球俱乐部,还有妓女组建诗社等,都是常见的,有没有觉得跟现在很像。
二是女性问题
女性地位较高,注重男女平等,妇女并不全是男子的附庸,一个社会文明的开放程度很大程度上看女性地位就可以提现。举个例子,有诗云,月满蓬壶灿烂灯,与郎携手至端门。形容的就是女子与丈夫在街上行走手拉手,这在很多朝代不能忍受的。
再就是青楼女子这个群体。在宋代去红灯区是合法的,如果你去了宋,看到一些酒家门前的红栀子登上盖着灯罩,表明这家店有特殊服务。并且相对于唐朝,她们的命运和地位也是颇高的,至少不会被随意杀害虐待,文化素质也较高,比如柳永的词则都是通过妓女传播,成为宋代第一网红。
三是管理制度
需要说明的是,宋代经济空前发展,有一套先进的管理体制,无论是城市运营,据统计,宋朝的城市化为20%,高于任何其他朝代。城市里有完善排水系统,甚至还有消防队灭火,这里就要提到元宵节灯会,在辛弃疾和欧阳修的诗词里可以看到一些繁华的描述。全城放烟火,防火就必不可少。还有在打官司的时,也不是电视剧里那样的需要给官员下跪,而是平等诉讼,可见人权也有一定保障。
关于宋朝的趣事太多,推荐去看清明上河图,很多有意思的画面。举个例子,有一细节,一对夫妻在卖花,小娘子把手搁在丈夫肩上,动作亲昵,这时候两顶轿子路过,前面的轿夫撇过头看这对夫妻,结果把轿子抬歪了。
为什么宋朝初期战略定为先后北?
我觉得大概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稳定国民
因为赵匡胤在陈桥驿兵变之时,周世宗柴荣的影响力还是在的,不少人依旧心向周氏。
二 、对契丹余威尚在
柴荣领导的后周军团在对契丹的战争中连战连捷,准备收复幽云十六州,因为病倒而搁置,北伐余威尚在。
三、宣位正统
顺势搞北伐口号北伐能够起到遵从贤弟遗志的意思,企图假借北伐宣告自己的得位正统,团结人心。
宋朝的经济如何?
著名历史学家漆侠曾说:“在两宋统治的三百年中,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居于世界的最前列,是当时最为先进,最为文明的国家。”
所以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两宋时期国民相当富裕,达到了封建社会的巅峰时期;两宋经济不光得到国人的肯定,也得到了世界的肯定,法国著名汉学家谢和耐、日本宋史学家宫崎市定、英国著名经济史学家麦迪森等人,对两宋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评价很高,一度认为两宋经济居当时世界首位……
首先是农业发展,封建社会的经济发展很大程度受农业影响,两宋的经济繁荣绝对离不开农业,在这方面他们下足了功夫;两宋时期的耕种农具繁多,引水有龙骨翻车、筒车(可以利用水力、牛力)等,而且后期还修筑堤堰,灌溉极其方便;他们还有犁、耧、耙、锄、镰等中耕农具,耕种程序增多,并且善于利用牛力,犁土、引水等等,一头牛可以抵好几个劳动力……两宋时期,人们会去研究农地的土质、植物的疏密程度以及如何积肥施肥等问题,就像现在一样,有专人去研究这些问题,并著有禾谱、农器谱、农书、蚕书等……
另外推动宋朝经济发展的还有商业,宋朝的商业发展达到封建社会的巅峰时期,简单的说,看过“水浒”的都知道,“施公”虽然为了反映封建腐朽的北宋现状,但北宋的繁荣景象依然清晰可见,随处可见的酒馆,满大街的商铺多如牛毛……
剩下的还有手工,比如陶瓷、纺织等;冶炼开采技术,金、银、铜、铁、铅、煤等等;科技成果,造船技术突飞猛进,雕版印刷技术和造纸术基本成型;
同样是开国初期,为什么明朝能收复燕云十六州,而宋朝不能?
说起北宋碰壁燕云十六州的悲催仗,一千年来好些人都喊命苦,但只要比比明朝,北宋真不能叫命苦。功亏一篑的致命原因,就是宋太宗两条不服不行的差距。
不过在说差距前,有个事也得替宋朝正个名:北宋开国的悲催仗,拥有强大战斗素质的宋军绝不能背锅。当宋太宗决心对辽开战时,宋军率先惊到燕云辽军的,就是爆表的战斗力,978年6月13日从镇州出征,十天就杀到幽州,气没喘就杀的以逸待劳的辽军尸横满地,俘虏抓了五百多。这哪里是什么“弱宋”?分明是百炼成钢的硬拳头!
可为什么拳头这么硬,最后为什么却碰的头破血流?因为拳头再硬,倘若瞎打乱打,最后也铁定挨打。宋太宗首先比明朝差的远的,也正是这条——战略规划能力!
这个差距,只要瞧瞧这次北宋的动兵过程,场面就无比雷:起初宋太宗还没着急打,不料参知政事赵昌言随口一句鼓励“自此取幽州,犹热敖翻饼耳”,瞬间给宋太宗打了鸡血,一拍脑袋就下令出征。如此“彪”法,正如宋军老将呼延赞开打前那句悲愤怒斥:此饼难翻。
而在宋军将辽军围在幽州城后,御驾亲征的宋太宗,攻城战术三两天换一套,各路部队走马灯般往上冲,大宋的“铁拳”,就这样变成王八拳乱锤,不单幽州没“锤”动,反而被辽国战将耶律休哥在高粱河一个突袭,师老兵疲的三十万大军全线溃败。几乎胜利在眼前的燕云战役,就被骑驴车狼狈跑路的宋太宗,亲手折腾到崩盘。
然而近四百年后,同样满怀国恨的大明铁军,面对一场作战距离更长,敌军战略纵深更大且骑兵机动力更强的北伐战争时,明太祖朱元璋,却早早设计了严丝合缝的战略规划:绝不像宋军那样傻乎乎直扑,而是先取河南山东,剪除强敌元王朝两翼后,再利用运河水路优势,重拳直扑元大都。元王朝高机动力的骑兵部队,就被这步步为营的战术,一下遏住了要害。于是几乎就是蒙古骑兵满头蒙圈间,明军波澜不惊的推进,兵不血刃拿下元大都。
比这战略准备更能羞杀宋太宗的,却还有明太祖高一筹的战略理念。比起啃不动幽州就犯了轴脾气,就知道在幽州城下干耗,连打援都忘干净的宋太宗。明太祖却是眼光更远。明军刚入元大都时,山西元军主力汹涌杀来,眼看元大都岌岌可危。朱元璋却是面不改色,坚决把重兵砸向太原,宁可元大都不保也不撤——丢了又如何?打回来就是了!结果元军被乖乖牵鼻子走,只得半路折回来奔山西,反被明军迎头痛击,杀的就剩十八人。
打仗,不在乎一城一地得失,而是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如此战略境界,宋太宗这一辈子,从没闹明白。但比这事更糊涂的,却是他第二条致命差距:用人能力。
宋军和明军,开国时都是清一色的名将荟萃。而在986年,北宋再度发起收复燕云的“雍熙北伐”时,参战部队更是明星阵容。而且当时辽国皇帝新丧,政局正是不稳,长点心的宋太宗,也搬出了三路进军的合理战术,东中西三大主力齐发,稳打稳扎前进。
如此强大攻势,开战就叫辽国招架不住,西路军田重进部一气狠打,陆续击溃多路辽国精锐,接连拿下灵丘和蔚州。西路军潘美和杨业更给力,以强大骑兵快刀狠斩,一举拿下大同。如果说上次还是被打闷棍,那这次辽军吃到的却是连环击,眼看崩溃在即。
可就是这关键时刻,宋太宗用人的毛病,却似定时炸弹般爆发了。宋军最精锐的东路军主帅,却是宋太宗无比信任,但毫无北方作战经验的曹彬。关键时刻更是私心作祟,为抢攻擅自更改作战计划,一头扎进了辽国名将耶律休哥的埋伏圈,等于是辽军最困难时送肉上门,结果被辽国骑兵一顿追打,数万精锐浴血殉国,大好战局瞬间反转,只得全线含恨撤军。
而生怕武将有二心的宋太宗,军队监控做到极致,打仗要发阵图,主帅身边配备监军。结果就是他信任的监军王侁,瞎指挥害死了抗辽老英雄杨业。而人强马壮的宋军,也在这场瞎指挥中伤亡惨重,从此对辽战争由攻转守。曾经近在咫尺的燕云十六州,从此可望不可及。
这般用人意识,正是北宋名臣田锡的吐槽:皇上您打仗就爱瞎指挥,将领们不听是抗旨,听了就战败,横竖是个死。求皇上您给将士们指条活路吧。战略水平可以提高,可是这哭笑不得的用人,足以断送所有希望。
就是在这个问题上,素来被认为心机深沉的明太祖朱元璋,却足以给宋太宗好好上几课。首先是将领配备问题,在明军与元朝的几次交锋中,最令元朝抓狂的,正是朱元璋精准的选人。比如元朝从漠南和河西两线,对新生明王朝发起疯狂反扑时,针锋相对的朱元璋,在需要攻坚相持的河西战场上,选择了谋略型的战将徐达挂帅,而在追亡逐北的漠南战场上,则是由擅长高速骑兵战的李文忠一马当先。
于是西北的定西血战,面对王保保的龟缩相持,徐达以虚虚实实的应对,一场奇袭战活捉八万元朝精锐。漠南的草原野战,面对元朝的轻兵游击,李文忠却以更快的速度快打旋风,一气拿下元朝上都,气的元顺帝在逃跑路上含恨而死。大明江山,就此奠定。如果这一仗的帝王,替换成宋太宗,新生的大明王朝,命运细思极恐。
如此鲜明差距,留给今天的,更不止是痛惜钦佩,还有一个适用各行各业的奋斗道理:用正确的人,以正确的方式,做正确的事。任何事业,必为赢家。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