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出状元最多的地方
古稀状元 唐德宗贞元七年(791年)辛未科状元尹枢中状元时年已71岁,9年后病逝,享年80岁。尹枢是全国年龄最大的“古稀状元”,又是四川寿命最高的“长寿状元”。
状元之省 中国历史上,一朝之中产生状元人数最多的省是清代的江苏省。从顺治四年(1647年)到光绪二十年(1894年)247年间,共产生状元49人。
状元之府 中国历史上,一朝之中产生状元人数最多的府,是清代的苏州府(辖境相当今苏州市及吴县、常熟、昆山、吴江等县市),共有状元24人。
状元之县 中国历史上,一朝之中在较短时间内出状元最多的县是南宋时期的永福县(今福建永泰),自乾道二年(1166年)至乾道八年(1172年)七年之间,连续产生萧国梁、郑侨、黄定3名状元。
我国历史上出状元最多的县是哪个
海阳 坐落在休宁腹地中央的县城海阳,气势鸿蒙,极像是一个藏龙卧虎之地。
首先,率水和横江从两侧穿行而过,它就如同海阳的两扇翅膀,载着这块地方飞行。其次,在海阳附近,矗立着好几座宝塔,为此地增添了几分高亢,也增添了几分神秘。
徽州古塔有20余座,约占安徽省的四分之一;而海阳,则是徽州古塔的集结地。在县城边,4座宝塔拔地而起。
它们分别为玉几山上的巽峰塔、纹溪河畔的丁峰塔、万寿山上的古城塔,以及南门外的富琅塔。状元楼(张东俊/摄) 似乎是腹地磅礴的气场,还有道教名山齐云山所带来的鸿运,休宁在历史上一直是全国有名的状元县———从唐武德五年正式开科取士,到清光绪三十一年废止科举,1300多年中,全国共录取状元800多个,平均三个市县才有一个;而休宁从宋嘉宁到清光绪的600余年间,本籍和寄籍加在一起,共出了19个状元,远远超过名声显赫苏州府的任何一个县,稳居全国之首。
况且,休宁地处偏远,面积不过2000多平方公里,当时人口只有十七八万。休宁人一直为此而自豪。
我们在休宁县城区内参观。看得出来,这些年休宁有意识地对历史的荣光进行了系统的整理。
在县城的中心,建设了一个高规格的状元广场,广场上的雕刻也相当精美。尤其是城墙上镶嵌的十几幅石质壁画,栩栩如生,描述了莘莘学子“鲤鱼跳龙门”成为状元的整个过程。
因为科举成绩斐然,休宁县专门建了一个“中国状元博物馆”,翔实介绍了中国的科举制度以及休宁县从古到今19个状元的情况。我在里面转了一圈,感觉如同隔世。
对于封建时代的科举,我一直很难表达自己的观点。那样复杂的背景和内涵用简单的话语是很难表达的。
虽然科举作为一种取仕制度本身有着它的合理性,但因为在渐变过程中失去健康,也失去方向,加上统治者暗藏着的别有用心和阴谋,所以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就文化而言,最根本的,是应具有一种提醒和思索的力量,具备道义和良知的灵魂。
除此之外,文化还应该具有其他重要功效,那就是开掘人类心智,引领人类的精神走向。而从中国历史长河来看,虽然文化在整体上对于中国社会有着很大的推动和稳定作用,但在很大程度上,它一直存在诸多弱点,其中最根本的,是缺少一种清晰的方向,对于文化自身所担当的责任也不明确。
正因如此,中国文化表现出一个很致命的弱点就是———兴旺的是术,寂寞的是道,所以在很多情形下本末倒置,在很大程度上,它对于自我本身表现得相当无知,对于自己的源头和方向,以及关键部位,一片混沌。中国的科举制度同样如此。
科举是为取仕而形成的一种制度,而到了后来,这种制度扭曲变形,没有了目的,失去了初衷和要求,考试本身变得越来越重要,至于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却变得不重要了。科举本身成为一种巨大的惯性,南辕北辙,越走越远。
在有关资料中,记载的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休宁籍状元汪应铨的一件事,倒是让我感慨颇多。汪应铨是休宁梅林人,自幼出身书香门第,良好的家庭熏陶以及刻苦学习,使得汪应铨学业进步很快。
康熙五十年时,汪应铨中举人;康熙五十七年时,汪应铨中进士。并且在当年康熙亲自主持的“殿试”中,40多岁的汪应铨独占鳌头,一举成为状元,名震天下。
汪应铨锂鱼跳龙门,“黄金屋”有了,“颜如玉”也会接踵而至。但汪应铨学业优异,相貌却奇丑,肥硕健壮,也有很多不良的习惯。
袁枚曾经在《随园诗话》当中这样记述:“汪度(龄)中状元时,年已四十余,面麻,身长,腰腹十围。”40多岁的男人,当然是结过婚了,汪应铨在老家就有一位结发妻子。
即使如此,仍有不少美少女对他倾慕不已,上门提亲主动要求当妾的络绎不绝。这当中有一个家住京城的陆小姐,尤其主动。
陆小姐读过书,平日里最爱看的,就是才子佳人剧。她一再让家人派人上门提亲,要给汪状元做妾。
汪状元同意了这一门亲事。新婚之夜,新郎新娘第一次见面,烛光之中,陆小姐看到汪状元的相貌后,大失所望,又见状元饮酒后酩酊大醉,粗俗不堪,越想越悔,五更天时,竟悬梁自尽了。
这一起由婚姻引起的悲剧在当时闹得满城风雨。后有好事者送汪应铨一副对联:国色太娇难作妾,状元虽好却非郎。
当然,这样的悲剧只能算是科举制度伴生的一个小小花絮。不健康的制度,必然有一些荒诞事发生,由此也可见到科举的虚火。
其实科举制度到了后期,由于考试内容越来越僵硬,内容上也变成了八股,这种制度已严重限制了人们的才能和创造力,变成了一种“自娱自乐”的知识游戏和自坠其中的迷魂阵。整个取仕过程因为缺乏合理性,更像是某种程度上疯狂的杂耍,铺张的点缀,无聊的品咂,尖酸的互窥,甚至是病态的自残。
从本质上来说,这样的文化现象丝毫不具备对于社会进步的推动力。当一种制度和措施在方向上出现根本性错误时,这当中的力争上游,又具有什么意义呢?尽管从现在看,八股取仕完全是南辕北辙,但在当时,休宁县的“人才”辈出,给当地带来了非常兴盛的文风,同时也造就了文化副产品的兴旺。
比如当年徽墨的兴盛,绩溪人胡开文正是在休宁县城发迹的。胡开文是绩溪县上庄乡。
乾山乾水水流乾,乾峰清秀出状元,请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唐代开始了科举制度 平民也可以入仕为官了 。风水的断语在张扬这个(制度的影响力), 断词里多有与科考有关的语言。
但是,在唐朝以前就不存在这样的断语,因为都是保荐入仕途。被保荐的多数是世家、 吏、 孝子、 极少有贫苦人家的孩子。
唐朝科举或者保荐来的还要进“太学府”学习,房玄龄发展的太学府 就出了不少进士状元。这个太学府的遗址尚存,就是乾山乾向水流乾。
雁门关外的 广武城, 汉代设立的, 很多历史名将都在那里值战, 是午山午向午水朝堂,至今遗址尚存。 目前保存比较完好的还是那些边塞防御城池,山都在南边, 城池建在南山一个开口处 ,有水流出来, 不开北门, 面对大山开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