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祖坟的风水如何
马家寨位于贵州省芩巩县,是一个异常偏远的小山村,又因云贵地区地势极为险峻崎岖,鲜为人知,当地的少数几户居民与外界的通讯也极为闭塞,然而上世纪八十年代,考古人员在此地发现了吴三桂的墓址,这个无名之地顿时名声大噪。
随着吴三桂墓的发现,马家寨的神秘面纱也逐渐被揭开,众人对此地都心神往之。2010年8月,吴家的传人吴永鹏意外在其祖坟附近发现另一处坟墓,其墓碑造型与其他祖坟完全不同,依稀还能看清一些碑文,大致是”受皇恩“的几个字,其他大部分碑文都非常模糊,难以辨认,而且族中老人也不曾了解此墓的来历,因此这座墓的信息成为了家族中的绝密。
不管墓中是何人,吴氏一族都将此墓视为祖上先辈,清明时节都会前来扫墓祭拜。消息不胫而走,有关部门遂派人来实地考察,此墓格局如通常的墓地风水相同,坐北朝南,遗留下的碑体分为三个部分,碑帽、碑面以及夹杆,然而碑面受风蚀严重,有断裂痕迹,大部分碑文已难以考证,碑帽已侧翻,夹杆也已倾斜。
考古人员通过专业手法,复拓下残缺的碑文,仔细分析后,可以证明上面的碑文内容为:受皇恩颐养天年八十五岁,吴公号硕甫墓,根据相关的文献资料考证,可以得出此墓主人就是吴三桂。此墓的发现与考证为填补清代历史空白具有极大的历史意义。
吴三桂父亲 吴襄,祖籍为江南高邮,今位于江苏高邮。崇祯年间先后有任职多个职位,指挥室、都督同知、总兵二中军府都督等,明末任职辽东总兵,属于祖大寿的部下,是吴三桂的父亲。
崇祯四年,吴襄领命出征大凌河战役,却在赶赴支援的途中临阵逃亡,以至于明军在大凌河之战中全军覆没,其将领祖大寿投降清军,宋承宗卸任,吴襄回朝后,领罪入狱。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起义势力迅猛,直破大同、真定两城,崇祯重新启用吴襄,任职为提督京营,然而未等其有大显身手之机,李自成便已攻入北京城,崇祯帝在景山自缢,吴襄被李自成的大顺军抓获。
因为当时吴三桂手握重兵,正在赶往京城的途中,不料李自成先发制人,打得明朝军队措手不及,而李自成攻下北京城后,仍想招安吴三桂,不费一兵一卒就能排除明朝最大的隐患,遂将其父吴襄禁锢起来,并派遣使者前往山海关以四万两白银犒赏吴三桂军队,更是赏赐十余年的军饷,同时胁迫吴襄一同劝服吴三桂投降。然而这一系列招安之举对于心高气傲的吴三桂来说无疑是火上浇油,同年四月,吴三桂同清军将领阿济格、多铎大败李自成,多尔衮随即拉拢吴三桂,封其为平西王,并任命其追击李自成。
1644年,李自成与吴三桂彻底决裂,将其父吴襄斩杀于永平,将其首级悬于高竿之上以示民众,回京之后便将吴家上下三十八口尽数杀害。吴襄死后被追封为辽国公。
吴三桂的舅舅 吴三桂的舅舅,也就是祖大寿,明朝武将,同样难逃降清的命运,崇祯元年,祖大寿因固守宁远有功,晋升为前锋总兵官,驻兵锦州。之后跟随袁崇焕入关护卫京师,不料皇太极忌惮袁崇焕,布下反间计,另重疑心病的崇祯将袁崇焕关入大狱,祖大寿也被迁累,心寒愤怒之余率兵连夜出逃山海关,崇祯无奈命令袁崇焕写下书信召回祖大寿,这才重回明朝。
崇祯四年,祖大寿领兵出征大凌河之战,遭敌军围攻,粮尽援绝,无奈之下只得向清军诈降,解除危机后,祖大寿谎称自己的妻儿都在锦州城内,不知安危,趁朝廷仍为知情投降之事,请愿带领部队重返锦州,里应外合,助清军一举拿下锦州。皇太极便放下警惕,放虎归山,祖大寿一回锦州,便安排布防,死守锦州,抵抗清军。
之后皇太极又多次招降,祖大寿皆不从。崇祯十四年三月,皇太极再次围剿锦州,明朝廷派洪承畴吴三桂等将领率十三万士兵支援锦州,驻扎于松山,而清军频出奇招,扰乱明军戒备,皇太极亲自率兵切断其粮草供应,明军自乱阵脚,清军乘其不备,将其兵力尽数围困于松山剿灭。
次年二月,洪承畴被俘,押解送往盛京后,洪承畴降清。同年三月,锦州已成为瓮中之鳖整整一年,孤立无援,粮草殆尽,城中饿殍遍野,民不聊生。
穷途末路之下,祖大寿开城投降。
祖大寿的坟墓在哪里
以后其宅第改作祠堂,就叫祖大寿祠,至今保存完好,就在今天北京富国里街第三中学的校园里(2007-07-10北京青年报)。祖大寿是辽宁兴城人,祖氏是当地的大姓显族。据《辽沈晚报》的报道,兴城西有祖家坟,毁于文革中。祖大寿死后是运回兴城归于祖坟,还是在北京近郊就地安葬,现在没有确凿的材料可考。又因为石翁仲的雕刻风格近于元朝之物,有人就怀疑多伦多展馆里的坟墓并不是祖大寿的。因此,说这三人与祖大寿有关系只能是推论而已。但是,无论这坟墓是不是属于祖大寿,它是中国人的坟墓则无可怀疑,它是中国人卖出去的也无可怀疑。
做为吴三桂的舅舅,明末重臣袁崇焕手下的一员大将,祖大寿曾经叱姹风云,取得了诸如"宁锦大捷"等辉煌战绩,在那段波澜壮阔的朝代更迭史中,留下了浓浓的一笔.功过是非,自有历史去评价.阎崇年先生没讲祖大寿有没有海外关系,但祖大寿的墓最终出了国,却是事实在多伦多很漂亮的一个博物馆里,祖大寿的墓静静地躺在那里,除了墓穹,其余都是真品.想都不用想的是,明朝或者清朝不会远涉重洋,把祖大寿葬在加拿大.离世后,祖大寿被安葬在了北京.英籍皮货商克罗夫茨发现了他的价值,掘墓后整体倒卖给了加拿大.石门高六米,上有精美石雕.石供桌,高高拱起的坟丘,成对的石人和石骆驼,衬托出一个典型的明朝豪门的墓冢
吴三桂故居在哪里
一、吴三桂出身于抗清家庭吴三桂于1612年出生在绥中(中后所),他的祖籍是江苏高邮,别人问到自己家乡的时候我们不会首先提到祖籍吧,既然吴三桂在绥中出生,住在绥中长在绥中,那么理所应当是绥中人,但是,转折下,就因为吴三桂被誉为汉奸,奸臣,中国人骂他,满清也骂他,反倒是江苏人更好,没有去争这个。
能为历史作证的,就是镇小学这颗据说是吴家种的这颗老树了!(是不是吴三桂时期种的,有待查证)好了,我们先来介绍一下这个和绥中有千丝万缕联系的历史名人,吴三桂.二、骁勇猛将,积极抗清吴三桂的爷爷跑马为生,积攒大量家业,吴三桂之父吴襄继承父业。努尔哈赤时期,满族人对汉人烧杀抢掠,引起吴襄痛恨,吴襄变卖家产,积极支援明军抵抗努尔哈赤。
后吴襄与袁崇焕麾下祖大寿交往密切,遂将妹妹嫁于祖大寿,祖大寿同样将妹妹嫁于吴襄作偏房。吴襄善于相马和驯马,每次明军与清军交战,吴襄都会随军区前线,他可以通过口哨控制敌方战马,不战而屈人之兵,虽无武力,但也战功赫赫。
吴三桂是个热血青年吴三桂年幼从师董其昌,后弃文从武,效命其舅舅祖大寿。1630年,吴襄带兵出城巡逻,不幸被清军20万大军包围,吴三桂亲自率领20人出城营救。
清军将其放入包围圈内,吴三桂将清军将领挑落马下,欲斩之。清军将领诈死,突然一刀劈向吴三桂,吴三桂面部鼻处受伤,手起刀落割下清军将领首级,将其父拉上自己坐骑,独自杀回城去。
史称“孝闻九天,勇夺三军”三、无汉奸之意,确有汉奸之实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初一,大同总兵姜镶投降大顺军。京师震动。
因大同乃京畿西边门户,大同陷落,北京危殆。此时崇祯再也顾不得驻守关宁的吴三桂部所负北防重任,急令吴三桂入卫京师。
三月中旬,获令后的吴三桂立即着宁远地区几十万辽民内迁,三月十九日(一说十六日)到达山海关,继而率兵西进京畿。二十二日吴三桂兵至玉田一带,这时突获京师陷落崇祯自缢的消息。
同时又获悉明居庸关总兵唐通已降大顺,并奉李自成令乘虚占领山海关。吴三桂进退失据忧心忡忡。
就在吴三桂撤离宁远之后的两三天,都设沈阳的清庭业已探知。这对于他们来说不啻一大喜讯。
宁远这座城无疑是他们辉煌事业的一个黑洞。在那里长留着他们抹不去的耻辱。
天命十一年(公元1626年)初,他们那不可一世的、与明庭交锋百战百胜的大汗努尔哈赤所率的六万大军惨败在宁远城下。努尔哈赤也身负炮伤。
清军撤回沈阳后,努尔哈赤羞愤交加终日忧忿,不久伤患(一说背痈)恶化,不治身亡。这个制造了无数灾难的屠杀者终究走完了他那六十八年的罪恶人生。
经过一番角逐以后,努尔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极继承汗位。 天聪元年(公元1627年),皇太极在出兵朝鲜获胜后,率凯旋之师猛扑锦州、宁远,志在必胜以报父仇、雪国耻。
不期赵率教矢志坚守锦州、袁崇焕拼死保卫宁远。后金军死伤枕藉,皇太极不得不饮恨撤围。
满清又一次惨败宁远城下。 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八月,皇太极暴卒。
幼主福临立,多尔衮、济尔哈朗摄政。为树立威望,九月,济尔哈朗就迫不及待地率军猛攻明庭残留在关外最后几个军事据点。
他很快攻占中后所、中前所、前屯卫,但当他率军攻打宁远时,却遭到吴三桂的坚决抗击。宁远,这座城市简直是满清的梦魇。
从1626年到1643年,清军三次猛攻它都铩羽而归。然而没想到今天它竟然垂手可得。
清庭真是大喜过望。急于建功立业的多尔衮等人闻讯当即下令“修整军器,储粮秣马,俟四月初大举进讨。”
三月下旬到四月初,吴三桂盘桓踯躅在永平、玉田一带。崇祯死、明庭亡,他和所有明庭故臣一样都在寻找出路。
而一条最简捷的出路就是投降大顺。这并不违反礼教。
改朝换代,自古亦然。既然明太祖贫僧一名竟是真命天子,那么李自成这个驿卒又为什么不能做皇帝呢? 大顺对吴三桂的政策亦是招降。
李自成遣使三桂,给予其四个月军粮及白银四万两,并声明“俟立功日升赏”。这对于已缺饷一年多的吴军确实是雪中送炭。
吴三桂已有降意。就在这关键时刻,吴三桂先后接到两种文书。
一是大顺使者所持其父吴襄劝其归顺李自成的书信,二是有人送给吴三桂密信,详告其父被刘宗敏抓捕追脏,遭到严刑拷打。其父已凑白银五万两,但离刘宗敏所索二十万两甚远。
此外,吴三桂爱妾陈园园亦被刘宗敏霸占。吴三桂闻讯大怒。
遂拔剑斩案、升帐演兵场,斩一名来使,将另一名割去双耳,令其传言李自成:“李贼自送头来。”同时,起兵回师击败唐通,夺回山海关。
吴三桂从态度模棱两可转变为公开对抗,这在大顺朝中引起轩然大波。一派意见是立即予以征讨。
另一派意见是暂时放置。持后一种意见的原因有二。
一是刘宗敏、李过等已沉醉在胜利的欢乐中。拷掠故明脏官、坐拥声色美姬实在是不亦乐乎。
不想立即再去冒死作战。二是李岩、牛金星、宋献策等基于策略的考虑,认为暂不宜大举征伐。
因为“新得京师,人心震迭”,而且吴军以“素能战”闻名,不可轻视。他们认为还是暂时维持现状,继续招降为上。
但李自成力排众议,下令亲征。四月十三日,李自成率兵十万,号称二十万东。
李自成为什么挖崇祯皇帝的祖坟
[明史]:“李自成米脂人,世居怀远堡李继迁寨。父守忠,无子,祷于华山,梦神告曰:“以破军星为若子。”巳,生自成。幼牧羊于邑大姓艾氏,及长,充银川卒。善骑射,斗很无赖,数犯法。知县晏子宾捕之,将置诸死,脱去为屠。天启末,魏忠贤党乔应甲为陕西巡抚,朱童蒙为延绥巡抚,贪渎不诘盗,盗由是生。”
“八年正月,大会于荥阳。老回回、革里眼、左金玉、射塌天、横天王、混十万、过天星、九条龙、顺天王及迎祥、共十三家七十二营,议拒敌,未决。自成进曰:“一夫犹奋,况十万众乎!官兵无能为也。宜分兵定所向,利钝听之天。”皆曰:“善”。。。。。。众如自成言。。。。。。乘胜陷凤阳,焚皇陵,留守署正朱国相等皆战死。事闻,帝素服哭,遣官告庙。”李自成挖了明朝老朱家的祖坟。
李自成世代居于陕北米脂李继迁寨。李继迁何许人也?宋朝初年,陕北人士,党项族人。李继迁之祖,唐朝中期吐谷浑从青海迁至陕北,在陕北靖边一带替唐朝守边。五代十国末年,为契丹人所迫,归顺于大宋。后李继迁反,归于契丹(辽),借助辽的势力,向西北发展,为西凉(甘肃武威)吐蕃部所伤害。李继迁子李德明,在宋和辽之间周旋,积聚力量。李德明子,李元昊于1038年,脱离宋辽,自称“大夏”,史称西夏。
李自成据说具有党项人的血统,其族人自称为李继迁的后代,是为西夏皇族遗民。其实李自成三辈皆为平民,八代之内未尝富贵。传其祖父葬于山坳上行之地,下葬之地埋下黑碗。时人称风水宝地,后世必有帝王崛起。至今陕北米脂李自成故乡,有传言:“边大绶瞎孙不挖坟,我们这里早建成中京了。”李自成故乡的人,世代传说,当年崇祯皇帝派人挖了李自成家的祖坟。
边大绶何许人也?为何要挖李自成家的祖坟呢?边大绶据考证,乃崇祯年间陕北米脂县县令。据传说,崇祯八年李自成攻破凤阳,焚毁了明朝老朱家的祖坟,崇祯帝怀恨在心。崇祯十五年(1642年),这一年大明全线失利,清兵攻克松山(塔山),俘虏洪承畴、祖大寿等明朝关外名将。这一年,李自成义军围攻开封府,和明朝最后的精锐,左良玉等人率领明军展开最后一次决战,李自成掘开黄河灌开封。这一年,大明王朝,内忧外患岌岌可危,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崇祯皇帝无计可施,在冥冥之中获得灵感,做了一件大明天子不该做的事情,命令陕西总督汪乔年,寻找并破坏了李自成家的祖坟。
崇祯皇帝乃中兴之主,可惜崇祯皇帝一上台,从先辈手中接的是个烂摊子。崇祯皇帝励精图治,上台伊始就铲除魏忠贤阉党,天下为之一振。但是,大明病入膏肓,不可治也,崇祯虽有周成王之志,又有周公、伊尹之佐,也没有回天之术。崇祯皇帝,也干过不少的蠢事,诸如杀袁崇焕,自毁长城。而最蠢的一件事情,就是派人去挖李自成家的祖坟。查正史无考。
在中国,挖坟掘墓,天理不容。春秋时期的名臣伍子胥就干过这样的事情,掘坟鞭尸,伍子胥自己也没有落得好下场。伍子胥一生勤勉,临终都不忘为吴国百姓做事。但是,伍子胥掘墓鞭尸之事为天下人所不齿。崇祯皇帝是明朝最后的好皇帝,在大明江山岌岌可危之时,做出这样的决定,确实是久病急病乱投医,期望破坏李自成家的帝王风水,而获得保全朱家天下,迷信和无奈共在。
其实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明朝在崇祯帝的后期,已经存在了将近三百年(286年)。明朝按照自然规律已经是一个行将就土的老人了,李自成就是不焚毁朱家的祖坟,大明朝也不可能再继续存在下去。李自成义军是一个新兴力量,按照正常发展,李自成不犯后来的政治错误(见于郭沫若先生甲申三百年祭,这里就不再详细解说),李自成的大顺政权,上合天意、下和民心,统一华夏,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但是,自从老李家的祖坟被挖掘以后,龙脉帝王风水被破坏。李自成进北京城以后,就像着魔了一样,除了没落文人牛金星和江湖术士宋献策的话,能听进去,李岩这样的开明之士的话,再也听不进去,一二再、再而三的犯不该犯的错误。在退出北京城的路上,又听信牛金星、宋献策之言:“十八子之谶,得非岩乎?”不假思索的轻易的就杀掉了李岩兄弟,以至于一败涂地,失去了东山再起的机会。
可惜了,李自成不知深浅,在安徽凤阳图痛快,一把火烧了朱家老坟;崇祯帝垂死乱投医,命人挖了新兴之主李自成家的祖坟。老朱家坐了三百年天下,合该寿终正寝;李自成本该统一天下,为追饷银迫害大明旧臣,吊打吴三桂的父亲,刘宗敏还企图霸占陈圆圆。吴三桂为红颜冲冠一怒,交出了山海关,投降了满清多尔衮。满清意料之外的捡了个天地大元宝,多尔衮、吴三桂携带清幼帝顺治入北京,坐拥天下三百年。莫非正应了[推背图]谶语之说,“黄河水清、气顺则治”。天地间的事情,辩证的看问题
请问吴三桂的坟墓在四川省哪里
陈圆圆与吴三桂的墓,以及吴三桂后裔都落在贵州省黔东南州岑巩县马家寨。
在马家寨吴家墓地,距陈圆圆墓约三四米处,石碑比陈圆圆碑稍大,中间竖刻一行字“受皇恩养一次八十五岁吴公号墓”。其中三个空白,因年久模糊不清无法识别。
仅从其他字判断,此墓主人系男性,绝非张皇后。 现场反复辨识,上述三字还是难辨,幸好他们已做了两份拓片,纸上的字较易辨认。
经过研究,终于识别第一个字是“颐”,而后两个字才是碑文解读的关键:这两个字是墓主人的号。 经反复比对,终于认定这两个字就是:硕甫!这正是吴三桂生前用过的号。
他最常用的号,有“月先”,还有“长白”等字号,而“硕甫”则很少用,只在部分典籍中有,少为人知。 再看碑文,除“吴公号硕甫”已破解,全文连读如同天书。
专家凭借对吴三桂的深入研究,终于获得合理解释:“受皇恩颐养”,其意思是受皇天之恩而被眷顾与颐养。所谓“一次”则很费解,但不能简单解为只“颐养”一次。
如与吴三桂曾即位当皇帝,死后其孙又尊其为“太祖高皇帝”相联系,那么“一次”可解释为“第一次”“首次”,再引申为“开创”“首创”,则与三桂死后的庙号“太祖”相吻合。故“一次”暗指三桂为“大周太祖高皇帝”。
从来墓志铭的碑文正中书写:死者职位爵名某某之墓,或称“神道碑”,却未如该碑正中书写墓主之年龄八十五岁。这里,当另有深意。
在深入调查中,吴氏“秘传人”称:吴三桂死于康熙十七年八月十五即中秋节。据此为断,八十五岁应解读为八月十五日,暗指吴三桂死于康熙十七年中秋。
而史载吴三桂死于八月十八日,终年67岁。 据此还有一种解释:67加18,也合85之数,仍与吴三桂之卒年月日吻合。
总之,“八十五岁”隐含着吴三桂卒年日期。总结以上释文,石碑中央全文应解释为:受皇天之恩眷顾颐养,大周太祖高皇帝吴公号硕甫之墓。
卒于康熙十七年(戊午)中秋。 石碑右侧,刻有“雍正元年岁次癸卯季春月廿七榖旦”竖写文字。
意思是说,立碑时间为雍正元年三月二十七吉利之日。立碑之时,恰恰是康熙帝刚去世半年。
由于清朝皇帝已经更换,不易再追究前事,吴三桂后人才迫不及待地立碑,而且苦心设计,刻下这段不合常规、让人难懂的碑文。 扩展资料 吴三桂(1612年6月8日—1678年10月2日),字长伯,一字月所,明朝辽东人,祖籍江南高邮(今江苏省高邮市),锦州总兵吴襄之子,祖大寿外甥。
明末清初著名的政治、军事人物。 明崇祯时为辽东总兵,封平西伯,镇守山海关。
崇祯皇帝登基,开武科取士,吴三桂夺得武科举人。不久,吴三桂又以父荫为都督指挥 。
崇祯十七年(1644年)降清,在山海关大战中大败李自成,封平西王。顺治十六年(1659年),吴三桂镇守云南,引兵入缅甸,迫缅甸王交出南明永历帝。
康熙元年(1662年),吴三桂杀南明永历帝于昆明。同年,晋封为平西亲王,与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广东平南王尚可喜并称三藩。
康熙十二年(1673年),下令撤藩。吴三桂自称周王、总统天下水陆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军,发布檄文,史称“三藩之乱”。
康熙十七年(1678年),吴三桂在衡州(今衡阳市)登基为皇帝,国号大周,建都衡阳。建元昭武,同年秋在衡阳病逝。
追谥为开天达道同仁极运通文神武高皇帝。其孙吴世璠支撑了三年之后被清军攻破昆明,三藩之乱遂告结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吴三桂。
关于历史写吴三桂是反面人物,如果用现在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又怎样呢
吴三桂是汉奸,卖国贼!这是我们从小就被灌输的观点。
但是这几年我读了些书,开始自己想点儿事儿了,就对以前那些想当然的事儿产生了怀疑。现在历史学界几乎普遍的认可清朝的历史贡献。
清朝对我国目前的疆土定型,以及文化的传承等等很多方面都有着突出的贡献。既然吴三桂是引狼入室,那现在狼都受到褒奖了,为什么吴三桂还在挨骂呢?那个五十三骑救父的少年英雄到底是怎样的人呢?我无意给他翻案,我只是觉得说不通。
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必须要把他放入到历史的舞台中去评价,而不能用现代人的眼光去看他。你认为在当时身为一个小小总兵的吴三桂,能预见到“清朝对我国目前的疆土定型,以及文化的传承”有莫大的贡献吗?他能预见到当时还不知道在何处的“千古一帝”吗?他能预见到康乾盛事吗?看人看本质,我们说他是汉奸,这话没错,但关键在于这个“汉”不是“中国”的意思而是“汉族”的意思。
说他投降是为个女人,这也太戏剧化了,他的本意是是爱命惜身,荣华富贵,不是为了中国的命运。包括他后来的背叛清朝,嘴上是说恢复大明恢复汉人河山,其实呢?又是为一己私欲陷万民于水火。
改朝换代只是历史前进的方式,历史借他强行推动中国的发展,他也不过就是历史的一个工具而已。
吴三桂怎么死的
吴三桂(1612~1678) 明末辽东总兵、清初藩王。
原籍徽州,由高邮流寓关东,为辽东(今辽宁辽阳)籍人。字长白,一字月所。
父吴骧任参将军职,后任京营中军都督。舅祖大寿为辽东总兵,后降清。
认总监高起潜为义父。崇祯末,受命出镇,任宁远总兵。
在京城得名妓陈圆圆(一作沅沅)纳为爱妾。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兵进京师,崇祯帝封其为平西伯,令率军“勤王”。
兵抵丰润,北京已攻陷,知不可阻挡,留家书于骧,率军回程,攻占山海关。受李自成招降,第二次南下,“朝见新主”,至永平沙河得悉京城“拷掠”明官,陈圆圆为刘宗敏所掳(实被扣押),重返山海关。
与李自成东征军先战于永平,再战于石河,败守山海关。四月二十二日伪装议和,与自成订立和约,返身即开门迎降,与多尔衮所率清军袭杀义军。
随清军南下,五月初一兵抵京师,清廷不准其入都,令率军继续追击西撤的李自成义军,得爱妾陈圆圆。清封为平西王。
率军随英亲王阿济格由大同北绕边墙腹背攻击自成陕北守军李过等。李自成撤出西安后,又随阿济格紧紧追踪义军,配合多铎主力兵进江南。
南明桂王(永历帝)政权建立后,于顺治八年(1651)率兵入川,先后攻取成都、重庆、叙州等地,又于次年击败刘文秀于保宁(今四川阆中)。清为笼络,于顺治十年(1653)嫁太宗第十四女与其子吴应熊。
受洪承畴节制,率兵入云贵。击败李定国,十六年(1659)桂王走缅甸。
受清命镇云南。十八年,胁逼缅甸交出桂王,次年(即康熙元年)杀桂王父子于昆明。
兼辖云贵两省,坐镇10余年,日练士马,安置私党,俨然有割据之势。时朝廷有撤藩之议。
康熙十二年(1673)十一月举兵反,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贵州提督、四川巡抚提督纷起响应。一度攻占湘黔赣诸郡城,耿精忠、尚之信相继叛清。
十七年(1678)在衡州(今湖南衡阳)称帝,年号昭武,同年八月病死。其孙吴世璠继立为帝,兵败自杀。
6。
吴三桂为何入京勤王也敢迟到
吴三桂的父亲吴襄是天启二年(1622年)的武进士。
在明末那段动荡的岁月里,吴襄原本可以平静顺利的生活也被后金对关外的不断侵扰打碎了。身为武进士,自然不能眼睁睁看着敌寇进攻,吴襄便在辽西一带办起了团练,抵抗后金的人侵,居然颇有成效。
因此被明廷授予辽东团练总兵一职,吴襄战功卓著,声名赫赫,享有“辽右巨臂”的美称。 因此与明廷的一些抗金名将交情莫逆。
吴襄把自己的妹妹嫁给了袁崇焕的部下名将祖大寿,而自己又娶了祖大寿的妹妹。吴三桂就是在这样的家庭中出生长大,算得上将门虎子,从小眼见所闻都是军事征战,天长日久,耳濡目染,吴三桂自然也不甘落于人后,自幼习文练武,“终日无惰容”。
在父亲和舅舅的关照和提携之下,吴三桂十六岁时就中了武举人,并以战功和恩荫受封都指挥之职,可谓少年得志,升迁迅速。崇祯二年(1629年)十月,皇太极亲率十万大军绕道蒙古,由喜峰口攻陷遵化,直逼京师。
不久,在朝廷的命令下,祖大寿率兵回救京师,不料在建昌和后金军突然遭遇。 吴襄彼时正率领500骑兵出城侦察,不料被狡猾的后金军团团包围,形势非常危急。
吴三桂得此噩耗,连忙向舅舅祖大寿请求出兵,为父亲解围。但祖大寿用兵慎重,他担心这可能是皇太极的围城打援之计,因此不敢轻易出兵,只是告诉吴三桂:“吾以封疆重任,焉敢妄动!万一失利,咎将安任?”吴三桂知不可强求,大哭而去。
他又救父心切,于是不顾舅父祖大寿的阻拦,亲率数十家骑出城奋不顾身地杀人敌阵,和后金军展开肉搏战,成功地救出了父亲吴襄。能在千军万马中成功救父,这份勇气和魄力不仅让明朝的官员们看得是目瞪口呆,就连皇太极也对吴三桂赞不绝口。
自此,吴三桂单枪匹马舍身救父的事迹传遍了大江南北。 赢得了“勇冠三军、孝闻九边”的美誉。
崇祯四年(1631年),皇太极展开大凌河之战,率军猛攻祖大寿镇守的大凌河城。祖大寿兵力屈于劣势,不得不困守城中。
在明廷的督促下,明将孙承宗组织人马出关来到锦州,与后金军展开战斗。吴襄在増援大凌河的战斗中因逃跑而导致明军全军覆灭,迫使孤立无援的祖大寿投降后金,孙承宗也受牵连而遭罢官,吴襄下狱。
但吴三桂仍然被朝廷留在军中供职,崇祯皇帝擢拔他为辽东总兵官,镇守山海关。吴三桂的部队继承了关宁铁骑的优良传统,训练有素,战斗力强,堪称是明末唯一可以依赖的部队;而吴三桂本人作战也极其英勇,“每逢大敌,身先士卒,绞杀虏级独多。”
在随后发生的松山、杏山等战役中,吴三桂所率兵马都“胆勇倍奋,士气益鼓”,“凡三战,松山、杏山皆捷”。 崇祯十二年(1639年)七月,吴三桂因功升任宁远总兵,开始替明朝守护关东大门。
边城宁远,乃山海关外之重镇,是抵御后金军人关的重要防线。吴三桂到任后,训练士兵,重修武备,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训练出能骑善射的精兵四万余人。
他又挑选敢死之士,将他们训练成自己的亲军。 吴三桂的宁远精兵,在关外的战场上抵御住了后金军的多次猛攻,他们以勇敢善战而威震敌营,成为一支后金军不可小觑的明朝军事力量。
同年九月,后金军大举南下,进攻宁远以西至山海关的中后所、中前所、前屯卫三座重镇。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内,后金军势如破竹,连下两营,吓得明朝守将或弃城而逃,或不战而降,致使明朝的天威荡然无存。
此时,驻守宁远城的宁远总兵吴三桂,断然拒绝了早先投降后金的舅舅祖大寿和老师洪承畴的劝降,决心坚守,誓死不降,甘与宁远共存亡。于是他就在距山海关400里以外的孤城宁远抵抗如狼似虎的后金军队。
崇祯十六年(1643年)十月,李自成攻破潼关,转瞬之际全陕披靡,以摧枯拉朽之势,近逼京畿。 北京城内一片混乱。
崇祯皇帝一连三道手谕,催促吴三桂星夜赶赴山海关人京勤王。然而等吴三桂赶到山海关不久,崇祯皇帝便做了殉国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