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逢九月九,亦是重阳登高时,云南这么多座山,你征服过几座?
西山——滇中第一佳境
昆明西山位于滇池湖畔,峰峦起伏,森林茂密,环境清新雅致,又可俯瞰浩瀚滇池全貌。
重阳节登西山,能感受滇池浩瀚的美妙,是游客们登山观景的好去处。
苍山——尽揽苍洱秀
大理苍山里峰峦叠翠,有着九峰十八溪,峰峰突兀,溪溪流碧,是金庸笔下大理国高士隐身的世外桃源。
重阳节到这里登高望远,感受“大山大水”独有的那种壮美和情怀。
轿子雪山——纵目远眺,云海翻腾
形似轿子的雪山,近乎垂直的山路,远看美丽壮观,登上高峰后更是壮阔无比。
十月的轿子雪山天气舒爽,云海翻腾,瀑布飞流,登上轿子雪山的山顶定会让你觉得不虚此行。
鸡足山——登佛教圣地,观日月交辉
鸡足山位于大理州宾川县,因其山势前列三峰,后拖一岭,形如鸡足而得名,是中国五大佛教名山之一。
重阳节登上峰顶,极目四望,东观日出,南接祥云,西濒洱海,北临玉龙,令人心旷神怡。
狮子山——赏金菊盎然,看云生万象
武定狮子山古树凌霄,林海蔽日,怪石嶙峋,山花浪漫,鸟语蝉鸣,是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佳境。
重阳节登狮子山,赏金菊盎然,看云生万象,是登山、旅游、观光的好地方。
长虫山——大观楼长联中的“北走蜿蜒”
盘踞在昆明北边的龙脉长虫山,既是风水宝地也是俯瞰昆明的风光之地。
重阳登长虫山,感受2345米海拔的风力,在日落和晚霞中,静站山顶,眺望远处的城市,岂不美哉。
梁王山——一览滇中“四海”
梁王山,又名罗藏山,是澄江十景之一,山势挺拔险峻,自然风光独特,历史文化源远流长。
素有“滇中第一名山,云南王者之山”“一山分四季,四时景不同”“四面不同景,十里不同天”之独特景致。
近来云南天气晴朗,气温舒适,非常适合户外出登山。重阳时节,别错过了这些高山的风景哦...
重阳节有哪些诗词?
也是头条上抄下来的,不是我整理的,供参考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过了中秋,又近重阳。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中国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三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
《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曰重阳,也叫重九。重阳是一个富有诗意的节日,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留下无数重阳诗词。
长安九日诗
南北朝-江总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江总在陈时,官至尚书令,到晚年,陈灭于隋,从此郁郁寡欢。诗人在回扬州途中经山东微县微山亭所咏的这首重阳小诗,就在强烈的故乡之念中,流露出亡国的隐痛。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艺术力量。这种艺术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艺术概括。
九日龙山饮
唐-李白
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
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
孟嘉九日龙山落帽事,是魏晋名士飘逸风度的典型体现,历来文人多爱诵之。李白在这里以孟嘉自比,临风醉酒落帽,对月起舞弄影,自有一分超放的情味。但“逐臣”一语,也透出了他胸中的牢落不平,这就使本诗不仅仅是一篇吟赏前辈风流之作,同时也有其现实遭际的感慨在。
九日送别
唐-王之涣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公元725年前后,王之涣不愿为了衡水主薄的卑职而折腰,加上有人诬陷攻击,他便愤然辞官而去."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唐朝政府在蓟北置州。治所在渔阳(今天津市蓟县),蓟置州不久,王之涣游历此地,意外和老朋友上官致情相逢,时上官致情携弟子隐居此地.两人相见,唏叹世事.第二日,王之涣辞友还乡,上官致情也将携弟子远行。
谢新恩·冉冉秋光留不住
五代-李煜
冉冉秋光留不住,满阶红叶暮。
又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茱萸香坠。
紫菊气,飘庭户,晚烟笼细雨。
雍雍新雁咽寒声,愁恨年年长相似。
阮郎归·天边金掌露成霜
宋-晏几道
天边金掌露成霜。云随雁字长。
绿杯红袖趁重阳。人情似故乡。
兰佩紫,菊簪黄。殷勤理旧狂。
欲将沉醉换悲凉。清歌莫断肠。
这首词写于汴京,是重阳佳节宴饮之作。词中感喟身世,抒发了作者客居思乡的悲凉心情。虽写抑郁之情,但并无绝望之意。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
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是作者婚后所作,抒发的是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传说李清照将此词寄给赵明诚后,惹得明诚比试之心大起,遂三夜未眼,作词数阕,然终未胜过清照的这首《醉花阴》。
望江南·幽州九日
宋-汪元量
官舍悄,坐到月西斜。
永夜角声悲自语,客心愁破正思家。
南北各天涯。
肠断裂,搔首一长嗟。
绮席象床寒玉枕,美人何处醉黄花。
和泪捻琵琶。
上片主要是对思念故国的情绪和气氛的渲染。词入下片,作者对故国、对家乡的思念,由抽象的情绪变为具象的行为。“肠断裂,搔首一长嗟。”作者虽有回天之愿,却无回天之力。作者思念国家、以至肝肠寸断,却只能以搔首长叹作结。诗词中对国破家亡的沉痛感,比之杜甫有过之而无不及,这首词不仅仅是对故乡亲人的怀念,更为深情的,是对故国的无限眷恋。
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觅酒
宋-吴文英
山远翠眉长。高处凄凉。
菊花清瘦杜秋娘。
净洗绿杯牵露井,聊荐幽香。
乌帽压吴霜。风力偏狂。
一年佳节过西厢。
秋色雁声愁几许,都在斜阳。
此词上片叙述重阳节的景色以及作者自己“从吴见山觅酒”所送的见面礼,下片主要写重阳日作者的感受。“山远”两句,叙景随情移。“翠眉”,青翠的山气。
折桂令·九日
元-张可久
对青山强整乌纱。
归雁横秋,倦客思家。
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
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
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这首小令既写“重阳”的美好,更写了游子的愁肠。此时正值秋高气爽,同时万物也开始萧疏。大雁南归,更易引发游子思乡。秋野丰美多姿,而秋景却最令游子泪下神伤,给人一种沧桑的感觉。
九日
明-文森
三载重阳菊,开时不在家。
何期今日酒,忽对故园花。
野旷云连树,天寒雁聚沙。
登临无限意,何处望京华。
三年过去,庭院里的菊花依旧在重阳盛开,可惜我此时身在异乡为 异客。哪里想到今日独自饮酒,只能对着故乡的菊花把盏,极目远眺,远处的云仿佛和树连到了一起。天气开始转寒,大雁结队南迁。重阳之时独自登高,心中感慨万千。放眼望去都是陌生的景物,惟独看不到故乡的踪影。
原州九日
明-赵时春
秋声咽塞笳,边气肃霜华。
九日登高处,群山入望赊。
苍蒹仍碧水,绿酒对黄花。
鸿鹄归何处,长天空落霞。
采桑子·九日
清-纳兰性德
深秋绝塞谁相忆,木叶萧萧。
乡路迢迢。六曲屏山和梦遥。
佳时倍惜风光别,不为登高。
只觉魂销。南雁归时更寂寥。
纳兰容若一向柔情细腻,这阙《采桑子》却写得十分简练壮阔,将边塞秋景和旅人的秋思完美地结合起来。仅用聊聊数十字写透了天涯羁客的悲苦,十分利落。
九日酬诸子
清-妙信
不负东篱约,携尊过草堂。
远天连树杪,高月薄衣裳。
握手经年别,惊心九日霜。
诸君才绝世,独步许谁强。
采桑子·重阳
现代-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1929年重阳节在闽西征途中,欣逢重阳佳节,触景生情,因成此词。诗情画意,最为浓郁。它写了深秋的战地风光,写得那么鲜明爽朗;它表现了对自然和人生的看法,表现得那么豪迈乐观。天空海阔,气度恢宏。使人读过以后,毫无感到肃飒之气,而会受到无限鼓舞。
如果重阳节放假,你准备怎么过?
谢谢邀请,重阳节中国传统的节日,也是中国人敬老的节日,在这一天在外拼博的人们格外思念家里的老年人,方便的话会回去看看他们,多陪他们说说话,吃着他们烧的菜,有子女的陪伴,老人们也是无限开心,回忆过去的美好时光。可惜国家在这一天没有假。
在农村,重阳节有什么习俗?
今天是农历九月初九,中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也是中国法定的“中国敬老节”,在此,祝全国老年人老有所养,老年所依,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托,老有所靠,老有所医,老有所学!祝全天下老年人节日快乐!
重阳习俗,在农村历来有孝老敬老传统,记得小时候,父母每年重阳节,都要购买几斤猪肉或其他的副食品孝敬外婆、奶奶,以示尊老,以表孝心。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现在,我也每年买点稀罕物品孝敬母亲,我是受父母孝心的熏陶长大的,我感觉我对母亲尽了孝心。今天,希望大家百忙中抽出时间,打个电话,或带上孩子回农村老家看看!
重阳节,农村还有登高望远习俗。人们登山眺望,感悟体验,征服挑战,当登上山顶的那一刻,心情是娱悦的。重阳节也是菊花盛开的季节,赏菊也成为重阳节的传统习俗,家家门前插菊,或在祠堂列祖列家牌位香案前插上菊花,缅怀先祖的恩德,感恩列亲庇佑,以示没有数典忘祖!
重阳节正值农村收获的季节,农村还有庆丰收的习俗。农民收获喜悦,收获希望,收获梦想,在重阳节这一天,聚在一起乐呵乐呵,或饮酒狂欢,或载歌载舞,或打牌,或看戏。文人骚客利用登高赏菊之际,饮酒作诗,填词做对。
莫道桑榆晚,夕阳无限好!在农村有句农谚:“重阳无雨看十三,十三无雨一冬干”,意思是重阳节无雨就看农历九月十三,如果九月十三无雨,一个冬天都会干旱少雨雪,农民利用重阳节预天气趋势和旱涝。在我们当地还有句谚语“三月三,九月九,无事莫到江边走”。重阳节前后,我们当地每年都会刮大风,到江边行走,浪会打湿鞋子的,也有可能被大浪卷入江中。
重阳节日记怎么写?
敬老成时尚,举贤传德风,…高山明夕照,…延年菊花红。…步步登高开视野,…年年重九胜春光,…菊花早放铺金蕊,…桑叶新开泻玉缸。
重阳节从何而来?
九月九“重阳节”,即每年农历的九月初九日,这天又称“登高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人们会登高望远,思念亲人,可以说它是汉族人们的传统节日。正如唐代诗人王维在诗中所说:“每逢佳节倍思亲”;还有李白的《九月十日即事》:“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等,因此我们最熟悉的这天的习俗是,插茱萸,赏菊花,亲人相聚一堂,饮酒话重逢。
古代把九叫做“阳数”,农历九月九日,两九相重,都是阳数,因此称为“重阳”。重阳节的日期,大约是在秋寒新至、人们即将隐居(冬藏)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活动,所以民俗有“上巳节”“踏青”,重阳节“辞青”的风俗。而重阳节习俗,也就围绕着人们的这一时季的感受而展开。关于这一习俗,其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据《吕氏春秋》中记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的人们已经有了在农历的九月,也就是农作物丰收的秋天之时,进行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而到了西汉时期,这个个活动就已经形成了习俗,如《西京杂记》里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民间庆祝重阳节的活动,一般会有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之类的,从而流传了下来。
那么,古代为什么把农历的九月初九日称为“重阳节”呢?其实,有一个动人的神话传说呢:
东汉时期,在一个叫“汝南县”的地方,有一个叫桓景的小伙子。他为人忠厚、老实,生活过得也不错,不但父母双全,还有妻子儿女一大家,虽然家景不是太富裕,但日子过的还算快乐。谁知,就在桓景庆幸自己生活如意的时候,不幸的事情却发生了:家乡的汝河两岸,害起了重大的“瘟疫”,疫病非常严重,几乎家家户户的老百姓都病倒了,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因“瘟疫”而病死了,活着的人们痛不欲生,个个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据说这场灾患,是由于汝河里住有一个“瘟魔”,每年秋天的时候,它都要出来到岸上四处逛逛。可是,它走到哪里,就会把瘟疫带到哪里,从而给人们带来灾害。对此,桓景决心拜访,得道高师,求学除掉“瘟魔”的本,好为民除害。终于,他打听到在东南山中住着一个名叫费长房的本领高强的大仙。于是,他就千里进山,拜师学艺。大仙费长房,收下他这个徒弟之后,便给他他一把降妖青龙剑。
于是,桓景便早起晚睡,昼夜地练习,终于习得了此剑的要诀。转眼又是一年,秋天又到了,大仙对桓景说:“今年九月九快到了,汝河瘟魔又要出来。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你分于父老乡亲们,便带他们登高避祸。”
于是,桓景便立马回到家乡,九月九这天,他领着妻子儿女、 乡亲父老们一起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接着,就把茱萸叶子每人分了一片,使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让每人啄了一口,以预防瘟疫之疾。
把乡亲们安排好,桓景就带着他的降妖青龙剑回到家里,独坐屋内,单等瘟魔来时交战降妖。不大一会儿,只听汝河怒吼,怪风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来,它穿过村庄,走千家串万户也不见一个人,在纳纳的时候,只见只有一个屋子里有人,而这个人正在屋中端坐。于是它就吼叫一声,向前扑去。这时候,桓景一见“瘟魔”扑来,急忙舞起降妖青龙剑,去迎战。斗了几个回合之后,“瘟魔”看降妖青龙剑,有些胆怯,就想逃走,这时桓景赶紧把降妖青龙剑抛出,只见“嗖”的一声,宝剑闪着寒光向瘟魔追去,一下子穿过“瘟魔”的心脏,把它扎倒在地。
“瘟魔”终于被除掉了,从此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于是人们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的事情与这一天,作为一个纪念这件事的日子。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
古人为何觉得“九”是个神奇数字?
农历九月初九,月日均是九数,双阳相重,故名重阳节。而且,古人将天地万物归为阴阳两类,阴代表黑暗,阳则代表光明、活力。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九是奇数,因此属阳,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阳相重,故称“重阳”。
《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古人认为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而且,关于“九”这个数字,古人看到非常重要:
在《易经》八卦数理上,一为开端三为多,九为“至尊之数”。
那么,古人对“一”的崇拜,很可能是出于原始“混一”的观念,与“一”有关的神话,往往都与开创之地位有关,如宋之前,皇家祭祀的最高神被称为东皇太一等。
据《素问·三部九侯论》里记载:“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
也就是说,“一”和“九”,这两个一头一尾的数字,是天地之间最神奇的数字了。
那么,古人对“九”的偏爱,可能有着更丰富的精神投射。因为古人看来,“九”既是“终”,又是“无限”之始,比如“九九归真”等
古人对“九”更为偏好,可能是觉得“九”来表明数量极多,以夸饰自己所要表达的意义,如“九曲黄河”、“九牛一毛”,以及诗人李白的:“疑是银河落九天”,
此外,“九”这个数,可能还与古时候的宗教信仰有关,比如,神话中的“九天玄女”“九天揽月” “九天仙女” “九五之尊” “九霄云外”等等,
并且,还有佛教说法“九九归真”,“九九归一”,九九归原,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等等,也都是九的倍数。显然,“九”在佛道思想及民间信仰中,也都占有着极其重要的位置。
重阳节该不该放假?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还是让年青人回答为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