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乾隆年间,有一个书生,姓方名观承,自江南长途跋涉,到京城去赶考。由于路途劳累,刚到保定,便身染重病,卧床不起。他花光了身边所带银两,虽然病情有了好转,但却没了盘缠费用。店主人看他囊空如洗,就把他赶出了店门。
幸好,遇上个好心的“上三源”蜡铺的掌柜,收留他做了蜡铺的伙计。这才有了个衣食着落。
这一天,他受掌柜的差遣,到保定城北三十里地的遭河寺庙送蜡,寺庙的长老听他的口音,不像本地人;看他的举止,也不像伙计粗做之身;又细细端详他的相貌,觉得他气度不凡。心里话,此人将来必有大福大贵。于是,长老便细细地问了他的身世和遭遇,对他既是同情又是敬重。并说:“先生,你命中该当有此一难哪!”
方观承听了长老之言。忙作揖请教:“敢问长老,不知寒生为什么遭此劫难,怎样才能解脱呢?”
长老听后,不紧不慢地说:“保定是总督府地,风水兴旺,盛气凌人。你一个文弱书生,乍到保定,经不起风水盛气的侵袭,因而才遭此压抑。”说罢,长老又略带安慰地说:“如果先生能暂时避开保定,日后定将富贵有期,前途无量!”
方观承听了长老的这番话,觉得很有道理,忙问长老:“保定府风水旺盛。表现在什么地方呢?"长老听了,却笑而不答。沉思了一会儿,望着庙门前一棵千年古柏,所答非所问地说:“郁郁乎,生气凛然,擎天柱地,此地杰人灵之兆也!”
方观承一时未解长老话中之意,只想到眼下自己劫难未除,不禁又愁上眉梢,恳切地问长老:“寒生远离家乡,投亲无路,告友无门,要逃此压抑,不知长老有何见教?”
长老合掌道:“如果先生不嫌小寺寒微,老袖倒愿请先生光临。一来可以躲避先生劫难,二来,老钠又多一个人陪伴。寒寺虽不富足,但供先生衣食之用,笔墨之资,却尚有余力,不知先生意下如何?”
方观承巴不得有这样的处所,听到这里,感激得涕泪交流,“扑腾”一下,跪在地上,给长老磕了个响头,“倘能如此,寒生感恩戴德,将永世不忘!”
长老忙躬身搀起:“先生不必如此!文人才子,乃国家之栋梁,老袖虽出家之人,却也微晓礼义,为国家保护人才,也是出家人的本分!”说罢,忙命人收拾房间,准备迎候方观承。方观承回到保定,随即辞别了上三源蜡铺掌柜,搬到了潜河庙内。
这一年,京城开考,方观承进京应试,一举金榜题名,钦点保定府知府。方观承二进保定,今非昔比,荣华富贵自不必说,他想起往事,不禁潜然泪下。想我方某,昔日困落保定街头,饥寒交迫。今日荣华富贵,高居保定府衙,威风凛凛。方某能有今日,多亏上三源蜡铺的掌柜和潜河寺庙的长老。俗话说:投我木桃,报以琼瑶。我方观承岂是负义之人!
他当即吩咐差役人等:凡府衙内外所用蜡烛,一律只准用上三源的货物。另外,凡向府衙贺礼,其他物品一律不收,只收上三源蜡铺的蜡烛。
方老爷这一声吩咐不要紧,一下子使上三源的蜡烛身价百倍。
官府、富商、豪绅、财主,买蜡或预订蜡烛的,整日盈门塞户,生意越做越大,蜡铺掌柜一下子成了富压保定的巨商。
为了报答潜河寺庙的长老,方观承以进香还愿为名,拨出专银,重修寺院,再塑金身。一下子使潜河寺庙显赫一时。
方观承报答了两位恩人,了却了心中的夙愿,顿觉踏实了许多。但一想起自己在保定的困厄经历,心里就像堵了块棉花。这一日,他闲来无事,在府衙里溜达,猛抬头,看到了庭院内郁郁苍苍的六株古柏。只见一棵棵黑压压叶密遮日,直挺挺粗干撑天。突然想起当年在潜河寺庙中长老的话,不觉恍然大悟:哦!长老所说保定风水兴旺,盛气凌人,这古柏不正是这风水的征兆吗!只可惜当时未猜透长老话中之意!
于是,他想到当年所受的困厄,对这百年古柏不禁产生了怨恨之气,哼:看你如此傲气,持盛凌人,不煞煞你的威风,不知又让你压抑多少人才!
想到这里,他脱口喊道:“来人!给我把这些柏树的尖统统砍掉!它一冒尖儿,就会压得人才冒不了尖儿!”
就这样,这六株古柏被无辜砍去了顶枝。
顶枝虽然被砍去了,几百年来,它那挺拔秀美的风姿却丝毫无损。
沙柏树与什么树嫁接好?
没听过这种树,也没见过,不知道怎样嫁结。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