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下北宋有名的儒者反对《葬书》里面风水说法的具体事例吗
我们先举司马光的例子。
《家范》:今世俗信术者,妄言以为葬不择地及岁月日时,则子孙不利,祸殃总至。乃至终丧除服,或十年或二十年,或终身或累世,犹不葬。
至为水火所漂焚,他人所投弃,失亡尸柩,不知所之者,岂不哀哉!人所贵有子孙者,为死而形体有所付也。而既不葬,则与无子孙而死道路者奚以异乎。
诗云“行有死人,尚或殖之”,况为人子孙,乃忍弃其亲而不 司马光画像葬哉!《葬书》里面,主要说了选择墓地和选择埋葬日期的方法。有些人为了选择一块对子孙有利的墓地,甚至不惜停先人灵柩多年而不葬。
这就是司马光在《家范》一书中所抨击的现象。《传家集?言山陵择地札子》:臣窃闻大行皇帝,欲以十二月二十七日大葬,而朝廷遣使案行山陵,至今未知定处。
或云欲于永安县界之外广求吉地,臣愚以为过矣。夫阴阳之书,使人拘而多畏,至于丧葬为害尤甚。
是以士庶之家,或求葬地择岁月,至有累世不葬者。臣常深疾此风,欲乞国家禁绝其书而未暇也。
今山陵大事,当守先王之典礼。至于《葬书》出于世俗委巷之言,司天阴阳官皆市井愚夫,何足问也。
这里,司马光明言《葬书》“出于世俗委巷之言”,曾经想请求“国家禁绝其书”。由此可知,司马光对《葬书》里面择地择日诸多说法是持批评态度的。
再举程颐的例子。《二程遗书》:如今《灵台》之书,须十去八九乃可行也。
今历法甚好,其它禁忌之书,如葬理、昏嫁之类,极有害。世间术数,多惟地理之书,最无义理。
正叔尝为葬说,有五事:相地须使异曰决不为路;不置城郭;不为沟渠;不为贵人所夺;不致耕犁所及。此大要也。
以上程颐的言论,足以表明他不信《葬书》说法的态度。程颐对于选择葬地发表的五条意见,还是很中肯的。
宋版书-现在一本宋朝的书价值是多?现在一本宋朝的书价值是多少 爱
你可以参考一下,但是为了收藏的谨慎,还是建议你去询问相关学者吧~ “家财万贯,不如宋版书一页”,这样的话其实早在明清时代就曾流传过。
“以书赠友”是古人的一种习惯,送对方一本古籍,好比如今送齐白石等名人书画一样文雅而流行。 古籍善本的收藏历时已久,近几年内一直听闻国内数拍卖公司有古籍专场。
与书画相比,古籍的收藏一直属于小众,价格自然不是太高。 2010年的春拍中,中国嘉德成交5190万元,创出古籍门类新高;北京保利成交3050万元,成交率达71。
44%。2011年,歌德古籍善本专场以总拍品600余件的空前强大阵容,创下总成交额2821万元的不俗成绩;中国嘉德春拍上,元抄本《两汉策要十二卷》16册从900万元起拍,经过近70次激烈叫价,最终以4200万元落槌,加上佣金以4830万元成交,创出古籍拍卖新的世界纪录。
几天前,就在杭州,2011西泠印社春拍古籍善本专场总交易额2500多万元。 古籍收藏已经从一个在收藏界中较为冷门的项目,逐渐升温,转变成一只“蓝筹股”。
花千金买一本古书,却不是为了读书,这是古籍收藏最好的写照。 满意回答别忘了好评哦·~~O(∩_∩)O谢谢啦。
可以介绍一下北宋有名的儒者反对《葬书》里面风水说法的具体事例吗
我们先举司马光的例子。
《家范》: 今世俗信术者,妄言以为葬不择地及岁月日时,则子孙不利,祸 殃总至。乃至终丧除服,或十年或二十 年,或终身或累世,犹不葬。
至为水火所 漂焚,他人所投弃,失亡尸柩,不知所之 者,岂不哀哉!人所贵有子孙者,为死而 形体有所付也。 而既不葬,则与无子孙而 死道路者奚以异乎。
诗云“行有死人,尚 或殖之”,况为人子孙,乃忍弃其亲而不 葬哉! 《葬书》里面,主要说了选择墓地和选择埋葬日期的方法。有些人为 了选择一块对子孙有利的墓地,甚至不惜停先人灵柩多年而不葬。
这就是 司马光在《家范》一书中所抨击的现象。 《传家集?言山陵择地札子》: 臣窃闻大行皇帝,欲以十二月二十七日大葬,而朝廷遣使案行山 陵,至今未知定处。
或云欲于永安县界之外广求吉地,臣愚以为过 矣。夫阴阳之书,使人拘而多畏,至于丧葬为害尤甚。
是以士庶之 家,或求葬地择岁月,至有累世不葬者。臣常深疾此风,欲乞国家禁 绝其书而未暇也。
今山陵大事,当守先王之典礼。至于《葬书》出于 世俗委巷之言,司天阴阳官皆市井愚夫,何足问也。
这里,司马光明言《葬书》“出于世俗委巷之言”,曾经想请求“国 家禁绝其书”。 由此可知,司马光对《葬书》里面择地择日诸多说法是持 批评态度的。
再举程颐的例子。 《二程遗书》: 如今《灵台》之书,须十去八九乃可行也。
今历法甚好,其它禁忌之书,如葬理、昏嫁之 类,极有害。 世间术数,多惟地理之书,最无义理。
正叔尝为葬说,有五事:相地须使异曰决不 为路;不置城郭;不为沟渠;不为贵人所夺;不 致耕犁所及。此大要也 以上程颐的言论,足以表明他不信《葬书》说法的态度。
程颐对于选 择葬地发表的五条意见,还是很中肯的。 听说朱熹笃信风水, 可以举例说明吗? 朱熹不但笃信风水,还史无前例地说了个中国华北地区的“大好 风水”。
《四库全书?康熙御纂朱子全书》: 冀都是正天地中间好个风水。山脉从云中 发来,云中正高脊处,自脊以西之水则西流入 于龙门西河,自脊以东之水则东流入于海。
前 面一条黄河环绕,右畔是华山耸立,为虎。自 华来至中为嵩山,是为前案。
遂过去为泰山耸 于左,是为龙。 淮南诸山是第二重案,江南诸 山及五岭又为第三、四重案。
太行山为玄武,泰山为青龙,华山为白虎,黄河为玉带,中原地区为朱雀明堂,嵩山为前案,淮南诸山为第二重案,江南诸山为第三重案,五岭又为第四重案,这就是朱熹描绘的“冀都”大好风水。可惜朱熹一生没有到过河北,而这块大好的风水宝地又恰恰先后为辽、金、元所占领。
不知当时的南宋皇帝听了朱熹的这一番议论,又作何感想? 之前“风水”这一概念仅仅是局限在对个别阴宅的选择方面,毕竟其地域范围还是有限的,然而到了朱熹在的时候,就开始把“风水”的概念、内涵外延到整个华北及华中等大地理的范围内。这么大的地域范围里,自然会把阳宅包括在内。
这可能就是后来人们把“风水”概念应用到阳宅选择方面的“理论”依据吧。 朱熹还有霸占县学风水宝地,致使“圣像毁折”的故事。
宋叶绍翁撰《四朝闻见录?庆元党》: 熹既信蔡元定之说,谓建阳县学风水有侯王之地,熹欲得之。储用逢迎其意,以县学不可为私家之有,于是以护国寺为县学。
恐是政和以县学为护国寺,以为熹异日可得之地,遂于农月伐山凿石,曹牵伍拽,取捷为路Q所过骚动,破坏田亩,运而致之于县下。方且移夫子于释迦之殿,设机造械,用大木巨缆绞缚圣像,撼摇通衢嚣市之内,而手足堕坏。
观者惊叹,邑人以夫子千万世仁义礼乐之宗主,忽遭对移之罚,而又重以折肱伤股之患,其又害于风教大矣。 历史上,朱熹与蔡元定曾经罹祸“伪学案”,赵汝愚、朱熹和蔡元定等人即是所谓的“庆元党”。
蔡元定则首当其冲,被流放到湖南道县,一年之后便去世了。“伪学案”为宰相韩侘胄发动一些反对朱熹的儒者和官员而兴起,上面的内容即是当时罗列朱熹罪状的“犯罪事实”之一。
朱熹霸占县学“风水宝地”的事例,也说明当时已经把“风水”的概念波及阳宅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