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长安城与明都城有什么不同
唐长安城(隋称大兴城),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为宏伟壮观的都城。
它是隋文帝君臣建立的中国古代最宏伟的都城,反映出大一统王朝的宏伟气魄。为体现统一天下、长治久安的愿望,城池在规划过程中包揽天时、地利与人和的思想观念。
“法天象地”,帝王为尊,百僚拱侍。 为容纳更多的人口以及迁徙江南被灭各国贵族以实京师的宏伟计划,将城池建设得超前迈古,面积达84平方千米,是汉长安城的2。
4倍,明清北京城的1。4倍。
比同时期的拜占庭王国都城大7倍,较公元800年所建的巴格达城大6。2倍,是当时世界人城之一。
唐王朝的建立后,对唐长安城进行了多方的补葺与修整,使城市布局更趋合理化。 龙首原上大明宫的建立,使李唐王朝统治者更加占有高亢而优越的地理位置。
站在龙首原上,俯瞰全城,更显一代帝国一统天下的气度与风范。 唐长安是一个东西略长,南北略窄的长方形。
根据考古实测,从东墙的春明门到西墙的金光门之间,东西宽为9721米(包括两城墙厚度)。 从南墙的明德门到北墙的玄武门偏东处之间,南北长为8651米(包括两城墙厚度)。
两相比较则东西长出1070米,周长约35。5千米,面积84平方千米。
全城建筑分三大部分:宫城、皇城和外郭城。宫城位于全城北部中心,皇城在宫城之南,外郭城则以宫城、皇城为中心,向东西南三面展开。
从城市的平面布局来看,规划者严格讲求左右对称。全城以宫城的承天门、皇城的朱雀门和外郭城的明德门之间的连线,也即承天门大街(亦名天街)和朱雀大街为南北向中轴线,以此为中心向左右展开。
为突出北部中央宫城的地位,以承天门、太极殿、两仪殿、甘露殿、延嘉殿和玄武门等一组组高大雄伟的建筑物压在中轴线的北端,以其雄伟的气势来展现皇权的威严。 之后,随着不断增添新殿,才使这种格局有所变化。
明都城 明代都城先后有京都南京、北京开封、中都凤阳、京都北京几处。世宗时还曾以其父兴献王封地湖广安陆府为兴都。
元至正十六年(1356),朱元璋攻占集庆,改集庆路为应天府。 二十四年在此称吴王,建百司官署。
二十六年八月,拓应天府城,命刘基等在旧城东钟山之阳建吴王新宫。吴元年(1367)九月竣工。
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即皇帝位,自南台旧内迁入新宫。同年三月,明军占领汴梁(今河南开封),改汴梁为开封府。
八月,诏以应天府为南京,开封府为北京。 二年九月,朱元璋又以故乡临濠(今安徽凤阳)为中都,建造一如京师之制。
中都的设置受到大臣的反对,加上役银劳费,遂于八年四月罢中都役作。后开封罢称北京,南京改称京师,正式成为首都。
明成祖朱棣夺取帝位后,永乐十九年(1421)正式改京师为南京,以北京为京师。 京都南京 南京城的修建历时达二十一年,洪武十九年始告完工。
由于地形条件的限制和防卫的需要,南京城平面呈南北长、东西窄的不规则形。城周号称九十六里,实测约六十七里。
城垣高度一般为十四至二十一米,基宽十四米,顶宽四至九米,以石为基,上砌特制的大砖,垛口一万三千六百一十六个。 开有十三个城门,以聚宝门最为宏伟,城墙内有藏兵洞二十三个,可供三千士兵驻守,二十二年又在都城外围建外郭城,号称长一百八十里,实际为一百二十里,大部依天然地形以土垒成,约四十里以砖砌成,开十八门。
外郭城墙已于早年被毁,都城城墙则保留至1949年以后。 皇城位于城东,平面呈方形。
内有宫城,即紫禁城。皇城以南北中轴线为主干,自洪武门至承天门筑有大街,东侧为礼、户、吏、兵、工五部,西侧为五军都督府。
宫城内依中轴线建奉天、华盖、谨身三殿和乾清、坤宁二宫,是皇帝举行大典、处理朝政及居住的场所。 城中心建有钟楼、鼓楼。
在鸡笼山和聚宝山分别设有观象台。鼓楼东南的国子监是当时全国最高学府,最盛时有贡生九千人,并有日本、高丽、琉球、暹罗等国留学生。
迁都后称“南监”,也有贡生四五千人。玄武湖是存放明代全部黄册(见黄册制度)之处,湖心岛上建有库房,防守严密。
由于水陆交通便利,腹地广阔,周围地区经济发达,南京的商业和手工业相当繁荣。 商业区主要在秦淮河两岸,经营粮食、竹木、薪炭、六畜、桐油、苎麻、茶叶、纸张等以及各种消费品,商贾云集,百货充盈。
手工业以丝织、印刷、造船著称。织造业除官营外,还有大量民间机户和机匠,产品繁多,行销全国,并有颜料、印染等配套行业。
秦淮河入长江口建有龙江宝船所,可以制造用于航海的大船,郑和航海即以此为基地(见郑和下西洋)。 不少外国使臣、商人到南京出使或贸易,浡尼国王那惹加在访问南京时病逝,即葬于此地,陵墓至今尚存。
永乐迁都后,南京成为“留都”,仍设有六部、都察院等中央政府机构,但大多是安置年老、失宠、贬斥官僚的闲职,并无实权。崇祯十七年(1644),清兵入北京,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即位。
次年,清军攻占南京,改应天府为江宁府,南直隶为江南布政使司,取消南京称号,但民间一直沿称未改。 北京开封和中都凤阳 开封于洪武元年定为北京,由于宋金的城墙已在元初拆毁,因而重筑内外城墙。
内城依宋金内城故址,仅向西移过里许,砖砌。
唐大明宫兴建与长安城的风水有什么关系
在中国古代,精神信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极力追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这种思想体现到都城的规划布局上,增加了皇帝君权神授的神秘色彩。古代城市规划,深受“天人合一”这一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常含有“将天地自然之象转变为人心营构之象”的高远情怀。
具有“攒天地于方寸”的城市规划理念。地上的城市往往是天上的写照,从而使城市称为宇宙的象征。
“天子”居住的都城更是如此,都城长安这一人间杰作亦不例外。其实如果从六坡的高度看,地势从南到北渐次降低。
那么宫城所处的位置则相对较低。不把宫城设置在最高处是另有原委。
根据天上星宿的位置,最为尊贵的紫微宫居于北天中央,它以北极为中枢,东、西两藩(即左枢右枢)共有15颗星环抱着它。古人认为紫微宫是天皇大帝之座,紫微宫即有皇宫的意思,皇帝贵为天子,地上的君主和天上的星宿应该相对应,因此,只能把皇宫布置在北边中央位置。
而且北边有渭河相倚,从防卫的角度看,也最具安全性。
为何说唐长安城是中国古代都城的典范
唐长安城(隋称大兴城),它由隋文帝君臣建立、历经唐代各朝不断扩建,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为宏伟壮观的都城。
面积达84平方千米,是汉长安城的2。4倍,明清北京城的1。
4倍。比同时期的拜占庭帝国都城大7倍,较公元800年所建的巴格达城大6。
2倍,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唐长安城全城建筑分三大部分:宫城、皇城和外郭城。
宫城位于全城北部中心,皇城在宫城之南,外郭城则以功立业宫城、皇城为中心,向东西南三面展开。从城市的平面布局来看,规划者严格讲求左右对称。
全城以宫城的承天门、皇城的朱雀门和外郭城的明德门之间的连线,也即承天门大街(亦名天街)和朱雀大街为南北向中轴线,以此为中心向左右展开。 为突出北部中央官城的地位,以承天门、太极殿、两仪殿、甘露殿、延嘉殿和玄武门等一组组高大雄伟的建筑物压在中轴线的北端,以其雄伟的气势来展现皇权的威严。
其中大明官含元殿是京城最宏伟的宫殿建筑,仅殿基就高出地面15。6米。
站在含元殿,远可眺望“终南异五岳,列翠满长安”,近可观“水穿诸苑过,雪照一城寒”的佳景,意境之高令后来宫殿建筑望其项背。 长安城的人口有100多万,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过百万的城市。
可是,它一点都不拥挤,老百姓生活在秩序井然的坊区,东西两边均有规模巨大的贸易市场,开设有大量具有异域风情的酒肆和茶楼。沪河和城南的韦曲、杜曲一带均是有名的休闲度假胜地。
许多显贵的别墅都建在这里。 长安的大气,长安的秀美,令人对它向往而留恋,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长安不愧为天下第一名城。
唐长安城的布局有什么特色
唐长安城的面积达83。
1平方公里,按中轴对称布局。全城建筑分三大部分:宫城、皇城和外郭城。
宫城位于全城北部中心,皇城在宫城之南,外郭城则以宫城、皇城为中心,向东西南三面展开。城内街道纵横交错,划分出110座里坊。
此外还有东市、西市等大型工商业区和芙蓉园等人工园林。 城市总体规划整齐,布局严整,堪称中国古代都城的典范。
长安城(外郭城)开十二座城门,南面正中为明德门,东西分别为启夏门和安化门;东面正中为春明门,南北分别为延兴门和通化门;西面正中为金光门,南北分别为延平门和开远门;北面的中段和东段分别与宫城北墙和大明宫南墙重合,西段中为景耀门,东西分别为芳林门和光化门。 除正门明德门有五个门道外,其余各门均为三个门道。
宫城位于郭城北部正中,平面为长方形,东西长2820米,南北宽1492米,周长8。6公里。
城四周有围墙,南面正中开承天门(隋称广阳门),东西分别是延喜门和安福门,北墙中部开玄武门。 宫城分为三部分,正中为太极宫(隋称大兴宫),称作“大内”,东侧是东宫,为太子居所,西侧是掖庭宫,为后宫人员的住处。
今天西安城内西五台和北城外自强西路北侧铁路中学内的土岗则是为数不多的大兴宫城遗址。 皇城亦为长方形,位于宫城以南,其东西与宫城等长,南北宽1843米,周长9。
2公里。城北与宫城城墙之间有一条横街相隔,其余三面辟有五门:南面三门,中为朱雀门,两侧为安上门和含光门;东西面各一,分别为景风门和顺义门。
南面正中的朱雀门是正门,向南经朱雀大街与外郭城的明德门相通,向北与宫城的承天门相对,构成了全城的南北中轴线。 城内有东西向街道7条,南北向5条,道路之间分布着中央官署和太庙、社稷等祭祀建筑。
从城市的平面布局来看,规划者严格讲求左右对称。全城以宫城的承天门、皇城的朱雀门和外郭城的明德门之间的连线,也即承天门大街(亦名天街)和朱雀大街为南北向中轴线,以此为中心向左右展开。
为突出北部中央宫城的地位,以承天门、太极殿、两仪殿、甘露殿、延嘉殿和玄武门等一组组高大雄伟的建筑物压在中轴线的北端,以其雄伟的气势来展现皇权的威严。之后,随着不断增添新殿,才使这种格局有所变化。
唐长安城的规划特点
城市建设 1.《考工记》匠人营国制的内容,解释,意义合和影响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和居民区.朝廷宫室市场占地一百亩。
其被认为是当时诸侯国都城规划的记录,也是中国最早的一种城市规划学说。以后无论是隋唐都城长安、元明清都城北京,还是中小城市,都留下了《考工记》王城规划的痕迹。
2.主要历代都城的规划特点 城市的形成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飞跃,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战略思想和整体观念,强调城市与自然结合,强调严格的等级观念,这些城市规划思想和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城市规划的成就,集中体现在作为“四方之极”“首善之区”的都城建设上。中国战国时期的都城采用了大小城制度,反映了“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要求,西汉长安城将宫室与里坊结为一体,三国时曹魏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区分的规划形式。
南北朝时代的洛阳城加强了全面规划,为中国古代前期城市建设的高峰--隋唐长安城的建设起到了先导作用。隋唐长安城将宫室、坛庙和官署位于南北纵轴线的两侧,道路网划分为若干棋盘格,每一棋盘格称为坊,绕以坊城,自成一区。
长安城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它展示了唐代的建筑技术和文化发展水平。日本、朝鲜等国的都城建设都是仿长安城修建的。
元大都的规划吸取了春秋战国时理想都城的规划思想,而又作了因地制宜的处理,由大都城演变而成的明北京城已集中国古代都城城市规划之大成,清代在北京城远近郊区大力经营园林和离宫别馆,使北京城为中国封建时代规划和建设的辉煌实例。 3里坊制与街巷制城市面貌的区别 街坊以道路划分,仍采取类似闾里的形式,称“里坊制”。
唐长安城是中国古代实行“里坊制”城市的典范。当时,全城划分为108个里坊(每个面积25~70公顷,大体相当于今天一个大型的居住小区)。
这些里坊内部有井字形道路系统,四周围以高墙,坊墙不得随意开门开店,夜晚实行宵禁。坊内居民实行“连保制度”,以便于统治和管理。
北宋东京(今开封)完全采取一种新的规划形制。商业、手工业和城镇中各种行业的发展与自古沿袭下来的“里坊制”规划形制的矛盾愈来愈突出,其焦点是:商业市场的活动空间须要扩大和开放,而旧形制下市场过份集中且用地紧锢。
这是开放与封闭的矛盾。北宋东京的规划重新把宫城(大内)布置在城市中心,构成“大内—里城—罗城”三套城墙的格局,这主要是防御上的考虑。
形制上的最大突破,莫过于彻底废弃了“里坊制”,取消了坊墙,使街坊完全面向街道,沿街设置商店,并沿着通向街道的巷道布置住宅。商业和各种行业的布置是开放型的。
它们分布在城市各条主要街道上,并按一定专业相对集中布置,“瓦子”则是“娱乐区”。 里坊 胡同 宫殿 1.p明清故宫的布局特点及艺术成就 从布局来看采用了很严整的(整饬)布局.A突出了中轴的空间序列,其中轴线是世界城市史上最长的一条中轴线.B采用了层层封闭的规划形象,层层分隔产生了深远的空间.C尺度的处理也很严谨,外朝空间是内廷的四倍,比例为9:5,象征”九五之尊”.北京故宫的皇家建筑,集中地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是保存至今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建筑群组。
体现了一整套的礼制要求,运用了阴阳五行等象征手法,在雕刻,绘画,文学等其它的艺术手段上也有相当高的造诣。 2名词解释 东西堂制 大朝居中,两侧为常朝。
汉代开东西堂制之先河,晋、南北朝(北周出外)均行东西堂制。隋及以后均行三朝纵列之周制。
三朝五门制 周制三朝五门:外朝——决定国家大事;治朝——王视事之朝;内朝——办理皇族内部事务及宴会。皋门 库门 雉门 应门 路门。
隋唐的三朝五门:承天门、太极门、朱明门、两仪门、甘露门。外朝承天门、中朝太极殿、内朝两仪殿。
轴心舍 即工字形殿的唐代名称,用于官署。 住宅 1.p各典型民居类型的特点: 四合院 是华北地区明清住宅的典型,合院式住宅的一种,这种住宅的布局特点是强烈的封建宗法制度的影响和成熟的尺度与空间安排.住宅严格区分内外,尊卑有序,讲究对称,对外隔绝,同时注意对内的生态环境,绿化和风水的制约.其过程要素为正房(坐北朝南,家长居住),以硬山居多.东西厢房(第二代居),倒座(会客,书房),大门,耳房,后罩房(小姐居),抄手廊.构成模式为一名两暗,一正两厢,沿轴线纵深布局,以正房为主体,其院宽是”正房+耳房”,总宽,坎宅巽(音讯xun)门;并将勾连搭搭顶的垂花门作为前宅和后宅的分界. 徽州民居 A、“四水归堂”以天井为中心四周高墙围护以狭长的天井采光通风。
B、设有平房多、楼上厅。C、精美砖雕。
D、楼层面铺方砖利于放火隔音。 克家土楼 A、以家族利益为核心。
B、秩序性、整体性、怀旧情结。 C、渗透风水理论。
D、防卫体系严密。 窑洞 天然土起拱为特征。
隔音防噪冬暖夏凉、生态平衡。 缺点:潮湿、不通。
唐长安城的布局有什么特点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
唐朝在隋朝大兴城的基础上建造都城,改名“长安”,也称“京师”。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规划最大的城市。
长安廓城十分方正。每面三门,周长36,7千米。
城内道路如井字状,南北干道11条,东西14条。通向城市的街道十分宽阔,穿过中轴线的朱雀大街宽达150米。
廓城内划分为110里坊,里坊有4种规模。士农工商乃至达官贵人,都居住坊内。
佛寺、道观也遍布市区各坊。市坊内有井字街,把市分为几个区。
店肆临街而设,依行业而集中。另外,在规划上,长安对地形的利用也很注意,将城东高地“六坡”布置为官署、王府和寺院,便于控制全城,拱卫宫城,并把曲江池划人城市。
这也是一项开创性的规划设计。
古代定都长安到底是因为风水好吗
在古代中国,决定一个都城地点的因素有很多。
包括地理位置、山川形势等自然因素,也包括经济、文化等人文因素。首先,笔者从自然条件分析长安和洛阳建都各自的优势。
长安地处偏西,位于内地和边疆的交界处,而洛阳居天下之中,四通八达,在交通便利上洛阳占有优势。而长安居关中之地,东有崤函天险,南有武关、西有散关、北有萧关,易守难攻,一旦东方出现变乱,便可以坐镇长安,进可攻,退可守。
并且,西汉、隋唐都在北方和西北方面临匈奴、突厥那样强大的草原民族的威胁,长安靠近边疆,是链接内地与西域的纽带,时经营西域、反击草原民族的重要基地。秦汉时期,观众就修建了郑国渠、白渠、六辅渠等水利设施,使该地沃野千里,有足够的经济实力供养大批脱离生产的军队和官吏。
但关中地区人口的过度集中,造成了当地自然环境的逐步恶化,再加上政治中心在战乱之际又常常沦为主战场。最后,长安的经济优势终于一去不复返。
到了唐朝,长安城达到鼎盛,但关中却常闹饥荒,粮食已经不敷食用,皇帝常常带着大臣不远千里去东都洛阳就食。洛阳所在的伊洛谷地较为狭小,山东的经济中心并非在此,洛阳一带的农业生产并不十分发达。
但洛阳居天下之中的良好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成为它最大的优势。前面已经提到,隋唐时,中国的经济中心已经开始脱节。
当时主要粮食产区是黄河下游的山东地区和江淮一带,京都的粮食严重依赖两地的转运。隋炀帝时开凿大运河,永济渠和通济渠分别以洛阳为中心分别向东北和东南延伸。
洛阳成为大运河的中枢和全国最大的粮食集散中心。隋代在洛阳建设有含嘉仓和洛口仓这两大粮仓,粮食到唐朝贞观年间都未用完。
如果把粮食从洛阳再运往长安,不仅要多走一千多里路程,而且在三门峡一带,常常出现船只倾覆的事故。解决这个困难最简便易行的方法就是迁都洛阳。
隋炀帝在位期间大多数时间都驻留在东都洛阳,洛阳取代大兴城成为实际的都城。唐朝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政治中心在长安和洛阳间频繁变迁。
但是,受到西北边患的牵制,长安作为都城的时间远远长于洛阳。洛阳控制东部,但离西北过于遥远,对突发事件无法及时反应。
并且唐朝后期藩镇割据,洛阳位于四战之地,和平年代的优势在战时反而变成劣势。所以,隋唐时期的长安和洛阳,一个以政治军事立都,山河环绕,易守难攻,向东有居高临下之势,向西可以打通西域,作为防备草原民族的缓冲区;另一个以交通经济立都,四通八达,天下之中,有漕运之利。
唐末至五代,政治中心由长安迁至洛阳,又从洛阳迁至开封,一方面反映了中原王朝边防线内收缩的趋势,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政权对东南财赋的依赖性大大增强。在大运河改道后,开封成了新的航运中心。
北宋初年,宋太祖曾计划先迁都洛阳,再迁至长安,但由于北宋实行强干弱枝的方针,在开封集中全国一半的禁军,全部依赖大运河转运粮草。此时长安和洛阳都已衰败,原先的优势大多荡然无存,无法容纳数量巨大的人口,迁都只好作罢。
在古代社会后期,西北边患逐渐被来自东北边患取代,中原政权的的都城开始东移,扼守由北向南的交通要道,以有利于边防,例如明朝定都于北京。这使得长安和洛阳永远失去了作为都城的资格。
除了这些因素外,王朝的政治需求也是决定定都地点的因素。西周定都镐京,关中时周族的发源地,十分适合他们的农耕经济,周成王时修筑洛邑为陪都,号成周,是为了了监视和震慑商朝的移民,控制东方领地。
秦朝统一后,沿用了原先的首都,国祚短暂,未能来得及考虑都城迁移的问题。西汉最初定都于洛阳,后娄敬进谏,力陈关中的险要和富庶。
西汉最终定都关中,除了以上原因,还因为在东方分封了大量的诸侯王国,定都长安可以随时扑灭可能的叛乱。东汉光武帝起兵于河北,南下攻取洛阳后再四面出击,平定天下,刘秀的功臣勋贵大都为南阳豪强,东汉政权依赖于豪强的支持,洛阳也位于他们的根据地。
但东汉仍把长安视作东都,大多数皇帝每年都必须渠长安拜谒祖宗陵寝。但东汉时期,长安地位的下降不可避免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对边疆的控制力减弱,羌人叛乱至东汉灭亡仍未彻底镇压下去,三辅一带成为内迁戎狄的居住地,到五胡乱华的时期,关中胡人与汉人的比例已经失衡。曹操的政治中心在控制河北和河东的要地——邺城,到曹丕即位时,选择已废弃多年的洛阳为都城,主要时因为洛阳靠近南方,便于对吴国用兵。
前秦由氐族建立,氐族长期居住于川陕陇交界一带,在关中也有相当大的人口规模,前秦定都长安也与靠近祖先所居之地有关。北魏孝文帝南迁,目的地也是有邺城改为洛阳,同样有洛阳位置靠南,便于对南朝用兵。
并且,洛阳作为传统的汉族王朝的古都,在汉人中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和归属感。定都洛阳,北魏既能有效拉拢汉族,又可以以中华的正统自居,显示孝文帝全面汉化的决心。
北周、隋、唐的建立者出身关陇军功贵族,关中是他们传统的根据地。唐朝建立初始,就有关陇士族、山东士族和寒门的争斗。
武则天大力任用出身山东的官吏,打压关陇士族,把都城由长安迁至洛阳,降低长安的政治地位,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