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民间传说及其寓意
1。
上世“章子郭”今世“郭子章” 郭子章——明朝时任潮州知府,在职时,督建了潮州凤凰塔(即涸溪塔:塔门有他亲笔题的对联:‘玉柱擎天,凤起东山标七级;金轮着地,龙蟠赤海镇三阳’)。话说有一天上午,郭子章没什么事,就坐在厅堂的太师椅上做起美梦来。
师爷正好有事来找他,看到太爷睡在椅上嘴里津津有味地在吃东西,便轻轻叫了一声:“太爷!”郭子章从睡梦中惊醒,气愤地说:“我正在食石螺,好香啊!你怎么可把我叫醒呢?要是别人的话!我一定对他不客气!” 师爷说:“为什么呢?”太爷说:“我刚才梦到去野外游玩,景色秀丽,好一派田园风光!走累了,就坐在土堆上歇息,肚子饿得咕咕叫!这时有一位慈祥的大娘捧着一碗装得满满的煮熟的石螺给我吃,吃得正香,就被你叫醒了。”师爷风趣地说:“咱们不妨去找一找您刚才梦到的地方?您看好不好?”由于郭子章上午闲着,此时又在兴头上,就说:“好呀。”
二人便坐轿和几个随从自府门沿着刚才太爷做梦的路径寻找,他们经过城西“安定门”到了现在的城西街道“春光蔡厝”、现凤新街道的“新埔”、“后人家”、“陈桥”、“云里”、“莲墩”、“大新乡”、“竹围”、“大园”最后来到西塘村外一个埔上,看到一位老大娘,正跪拜在一口坟前,坟前的祭品只有一碗煮熟的石螺和一些纸钱。 师爷上前问道:“老大娘,你在拜谁呀?” 老大娘说:“拜我的儿子呀。”
师爷说:“通常是下辈人拜上辈人,哪有上辈人拜下辈人的?”老大娘说:“老爷你们不知道,我家只有我们孤儿寡母俩人,我儿子死了叫谁来祭拜他呀!”太爷说:“说的是,那么你儿子叫什么名字呀?”老大娘说:“我儿子叫章子郭。”这时师爷大叫起来:“住口!住口!你怎可把我们太爷的姓名倒头念呢?该当何罪?!”老大娘说:“我儿子叫章子郭是千真万确的事,我们西塘村都姓章,自从我儿子走后,家里三餐难度,他在世最喜欢吃石螺,今天是他的祭日,所以我去池塘里摸了一碗石螺,煮熟了,就拿来他坟前来祭拜,不信,你们到村里去问一问便知!”太爷说:“好了!好了!”然后关心地问:“大娘,您儿子长得怎样,怎么死的,死的时候有多大岁数?”老大娘说:“我儿子长得好!样子与太爷你很像。”
师爷又想叫喊起来,被太爷暗示,才停了下来。老大娘接着说:“我儿子可聪明啦!从小好学,琴棋书画拳,诗词歌赋文,样样皆会!不幸的是到了十九岁那年,生了一场无法医诒的大病就去世了。”
郭子章屈指一算,莫非真的是她儿子来上世做我么?随后脱说:“好的!那我们就到你家去看看吧 !” 到了西塘村老大娘家,老大娘说:“老爷,你们看,这是我儿子的卧室和他用过的文房四宝,这里还有他在生时写的手稿”。郭子章一看,这里的一切,正是他多次梦里的情景。
这时的郭子章心情十分激动!他和师爷商量了一阵子,又请来了乡绅和长者,他们都证明真有此事,郭子章了解了情况,也叙述了原委和意图之后,立即认老大娘为自已的母亲,师爷派人叫来一顶轿子,把老大娘接到潮州府里住。 2。
内安进士无望 清康熙年间,翰林出身的郭于藩赴任饶平县令,从潮州府沿官道而来。 一进饶平县界,他就命随从掀起轿帘,缓慢前进,观察风光人情。
当官轿到达西部山区时,忽有琅琅书声,随风传来。郭知县命住轿,顺着书声的方向望去,只见绿树掩映中有一村庄,三面环山,面前有一道清溪。
他问随从:“这是什么地方?”随从答道:“是信宁都内安乡(今瞩樟溪镇)。”郭知县十分赞赏:“山乡如此幽美,读书蔚然成风,他日必有一批人才出现。”
原来,内安乡的旅长们为了使乡里的子弟能跻身科举,纷纷办外塾、聘名师,大有振文风、昌文运的景象。乡中最有成就的是育德轩、馨兰斋两间私塾。
至清乾隆年间,果然应了昔年郭于藩之言,乡中涌现了一批通经史、精诗书的文士。陈氏宗祠最先荣耀,相继挂上两块牌匾,上厅是举人陈丹书所立,下厅是副榜进士陈腾飞所立。
陈氏科举连捷之后,乡中还有许多饱学之人,但他们考取秀才之后,那不愿参加省试,当然也就没有人可以赴京参加会试了。为什么呢? 原来陈丹书中举之后,在乘舟上京赴试途中,因不适应海上风浪颠簸而致病身亡。
他的侄儿陈腾飞,为继叔父未竟之志,勤读书经,中举之后,不敢走水路,干辛万苦从陆路上京,中了副榜进士。可惜他不懂向朝廷吏部有关官员送礼,回乡后总得不到授职的讯息,忧郁致病身亡。
在那迷信风水年代,这些不幸事件便被看成“地气薄,难以出贵人”的天意,出现了“内安进士无望”的说法,因此,一批满腹经纶的文士,考取秀才后便停步不前,其中有十三人挑着书囊到外地教书去了,至今乡中还常有人谈及“十三担书囊”的往事。 此后,饶平西部山区就流传着“内安进士无望”的俗语,借喻那些无法实现的希望,或许还含有对埋没人才的惋惜。
3。乞食身,皇帝嘴 传说,饶平钱塘宫有一座神庙,庙中神像塑得英俊潇洒,栩栩如生。
有一天,一对姑嫂来到神庙许愿。小姑看了神像,顿生爱慕,不觉神思恍惚,心中暗自祈祷:将来夫婿若有这等相貌,便也心甘意愿了。
一念至此,心中。
潮州民间传说及其寓意
1。
上世“章子郭”今世“郭子章” 郭子章——明朝时任潮州知府,在职时,督建了潮州凤凰塔(即涸溪塔:塔门有他亲笔题的对联:‘玉柱擎天,凤起东山标七级;金轮着地,龙蟠赤海镇三阳’)。话说有一天上午,郭子章没什么事,就坐在厅堂的太师椅上做起美梦来。
师爷正好有事来找他,看到太爷睡在椅上嘴里津津有味地在吃东西,便轻轻叫了一声:“太爷!”郭子章从睡梦中惊醒,气愤地说:“我正在食石螺,好香啊!你怎么可把我叫醒呢?要是别人的话!我一定对他不客气!” 师爷说:“为什么呢?”太爷说:“我刚才梦到去野外游玩,景色秀丽,好一派田园风光!走累了,就坐在土堆上歇息,肚子饿得咕咕叫!这时有一位慈祥的大娘捧着一碗装得满满的煮熟的石螺给我吃,吃得正香,就被你叫醒了。”师爷风趣地说:“咱们不妨去找一找您刚才梦到的地方?您看好不好?”由于郭子章上午闲着,此时又在兴头上,就说:“好呀。”
二人便坐轿和几个随从自府门沿着刚才太爷做梦的路径寻找,他们经过城西“安定门”到了现在的城西街道“春光蔡厝”、现凤新街道的“新埔”、“后人家”、“陈桥”、“云里”、“莲墩”、“大新乡”、“竹围”、“大园”最后来到西塘村外一个埔上,看到一位老大娘,正跪拜在一口坟前,坟前的祭品只有一碗煮熟的石螺和一些纸钱。 师爷上前问道:“老大娘,你在拜谁呀?” 老大娘说:“拜我的儿子呀。”
师爷说:“通常是下辈人拜上辈人,哪有上辈人拜下辈人的?”老大娘说:“老爷你们不知道,我家只有我们孤儿寡母俩人,我儿子死了叫谁来祭拜他呀!”太爷说:“说的是,那么你儿子叫什么名字呀?”老大娘说:“我儿子叫章子郭。”这时师爷大叫起来:“住口!住口!你怎可把我们太爷的姓名倒头念呢?该当何罪?!”老大娘说:“我儿子叫章子郭是千真万确的事,我们西塘村都姓章,自从我儿子走后,家里三餐难度,他在世最喜欢吃石螺,今天是他的祭日,所以我去池塘里摸了一碗石螺,煮熟了,就拿来他坟前来祭拜,不信,你们到村里去问一问便知!”太爷说:“好了!好了!”然后关心地问:“大娘,您儿子长得怎样,怎么死的,死的时候有多大岁数?”老大娘说:“我儿子长得好!样子与太爷你很像。”
师爷又想叫喊起来,被太爷暗示,才停了下来。老大娘接着说:“我儿子可聪明啦!从小好学,琴棋书画拳,诗词歌赋文,样样皆会!不幸的是到了十九岁那年,生了一场无法医诒的大病就去世了。”
郭子章屈指一算,莫非真的是她儿子来上世做我么?随后脱说:“好的!那我们就到你家去看看吧 !” 到了西塘村老大娘家,老大娘说:“老爷,你们看,这是我儿子的卧室和他用过的文房四宝,这里还有他在生时写的手稿”。郭子章一看,这里的一切,正是他多次梦里的情景。
这时的郭子章心情十分激动!他和师爷商量了一阵子,又请来了乡绅和长者,他们都证明真有此事,郭子章了解了情况,也叙述了原委和意图之后,立即认老大娘为自已的母亲,师爷派人叫来一顶轿子,把老大娘接到潮州府里住。 2。
内安进士无望 清康熙年间,翰林出身的郭于藩赴任饶平县令,从潮州府沿官道而来。 一进饶平县界,他就命随从掀起轿帘,缓慢前进,观察风光人情。
当官轿到达西部山区时,忽有琅琅书声,随风传来。郭知县命住轿,顺着书声的方向望去,只见绿树掩映中有一村庄,三面环山,面前有一道清溪。
他问随从:“这是什么地方?”随从答道:“是信宁都内安乡(今瞩樟溪镇)。”郭知县十分赞赏:“山乡如此幽美,读书蔚然成风,他日必有一批人才出现。”
原来,内安乡的旅长们为了使乡里的子弟能跻身科举,纷纷办外塾、聘名师,大有振文风、昌文运的景象。乡中最有成就的是育德轩、馨兰斋两间私塾。
至清乾隆年间,果然应了昔年郭于藩之言,乡中涌现了一批通经史、精诗书的文士。陈氏宗祠最先荣耀,相继挂上两块牌匾,上厅是举人陈丹书所立,下厅是副榜进士陈腾飞所立。
陈氏科举连捷之后,乡中还有许多饱学之人,但他们考取秀才之后,那不愿参加省试,当然也就没有人可以赴京参加会试了。为什么呢? 原来陈丹书中举之后,在乘舟上京赴试途中,因不适应海上风浪颠簸而致病身亡。
他的侄儿陈腾飞,为继叔父未竟之志,勤读书经,中举之后,不敢走水路,干辛万苦从陆路上京,中了副榜进士。可惜他不懂向朝廷吏部有关官员送礼,回乡后总得不到授职的讯息,忧郁致病身亡。
在那迷信风水年代,这些不幸事件便被看成“地气薄,难以出贵人”的天意,出现了“内安进士无望”的说法,因此,一批满腹经纶的文士,考取秀才后便停步不前,其中有十三人挑着书囊到外地教书去了,至今乡中还常有人谈及“十三担书囊”的往事。 此后,饶平西部山区就流传着“内安进士无望”的俗语,借喻那些无法实现的希望,或许还含有对埋没人才的惋惜。
3。乞食身,皇帝嘴 传说,饶平钱塘宫有一座神庙,庙中神像塑得英俊潇洒,栩栩如生。
有一天,一对姑嫂来到神庙许愿。小姑看了神像,顿生爱慕,不觉神思恍惚,心中暗自祈祷:将来夫婿若有这等相貌,便也心甘意愿。
有关潮州西湖的传说、故事
西湖自唐代开辟以来,一直是潮州著名的旅游风景区。
这里峰岩石刻自成一体,亭台楼阁千姿百态,四时花卉争妍斗艳,古迹传说丰富多彩。潮州西湖曾被称为全国三十六处西湖之一,又是潮州一处有悠久历史的名胜古迹。
全省三大著名摩崖石刻群之一——葫芦山摩崖石刻便在西湖公园内。西湖的葫芦山主峰上,有以飞凤伫立为造型的新塑建筑物——凤座。
西湖湖水清澈,波平如镜。春日里,春光明媚,岸柳飘舞,湖中游鱼,忽聚忽散;如遇春雨霏霏,空朦一片,湖中之鱼,若隐若现,渔翁乘筏,抛网捕鱼,甚有诗意。
因此,“西湖渔筏”向来被列为潮州八景之一。山倚湖苍翠,湖傍山青黛。
昔时是潮州古城的护城濠,俗称“城壕池”。今天随着城市建设重心的西移,这里已成为古城区与新城区绿色的分水岭,也是名城腾辉一脉相承的纽带。
在贯彻实施“保护古城区,建设新城区” 的城建方针中,两者当互相兼顾、齐驱并进。假若潮州的城建规划已定位在山水园林式之中,那么,西湖便是古城区一片碧绿的园林肺叶,堪称新世纪环保城市的绿色明珠。
西湖古昔是韩江的支流,也是崩堤冲成的瘦大湖。据《方舆纪要》载:“绵亘十余里。”
到了唐代筑了北堤,才把它与韩江切断,成了宽阔长形的大湖。唐肃宗乾元年间(758-759年),皇帝下诏,天下临池带郭处设置放生池八十一处,这西湖便是其中一处(过去西湖山麓尚刻“放生”二字,现在湖心亭南侧有一池,称为放生池)。
因与西湖依傍的葫芦山,对护卫古城有天然屏障的作用,历代官府均重视对它的修筑、浚疏。值得一提的是南宋时知军州事林骠及知州林光世,他们对西湖和葫芦山都有不少建设。
林光世还写了篇《浚湖铭》留世。到了元代,潮州战乱把西湖景物毁了不少。
在洪武初年又因潮州大修城墙,采用去大批石块,还把湖填了一半,称作城壕。后来曾陆续重建一些景观。
到了清朝,因屡遭兵燹,西湖景物,又多数被毁。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还在西湖山筑腰城,防御“三藩” 之乱。
刘进忠的反清,又使西湖变成挖壕沟、围栅栏、设炮台的兵家要塞。到了民国时更被军阀洪兆麟占为私家园——“洪园”。
故有人把西湖的简史概括为:始于唐、著于宋、毁于元、盛于明、芜于清,民国不清不明,于今湖绿波平。 这里除了极富有诗情画意的“西湖渔筏” 的景致之外,沿湖滨至山下,名胜古迹,楼台亭榭,比比皆是,有的天然成趣,有的人工雕琢,总要把西湖妆扮成“秀色可餐” 的园林。
且每个景均有一个雅称,如“古洞佛灯”、“水仙夜月”。“梅庄新雪”、“紫竹钟声”、“钓台秋色”等等。
现已多数无踪迹可寻,但那些动人的传说仍为人们津津乐道。颇具传奇色彩的是“活人洞”和寿安岩下的仙客留题。
在北岩的“李公亭”后,有一个狭长的石洞,高不及3米,洞内却可容十多人。从靠“李公亭”一端进去,沿着狭长的洞道向北到另一出口,洞壁上还镌刻有逸史诗,这个洞便叫“活人洞”。
据说明万历年间(1592年),有人到此游玩,正为拟这个洞名而三思,忽见有一个孩子掉人湖中,赶快下去把他救起,于是便把此洞命名为“活人洞”。洞内还有记叙当时事件的石刻题记:“万历壬辰九月三日,郡人林乔松、张志可,刘兴学、陈明登此,午见苍童渡溺湖中,拯活书。”
这也许是小孩的亲属为鸣谢这四个“英雄”而刻的。 寿安岩在活人洞东北边,结构奇特,怪石重叠,古树浓荫,似一座大型园林盆景。
岩上刻有“寿安岩”三字和一些记事石刻。最有趣的是岩前石壁平直,有如刀切。
在这石壁上刻有两行诗:“有客重来山柏翠,何人不及洞湖清”。岩前一块大石横倒,上面刻了明朝十二个举人的名字,也有人称“举子石”,这些名字也是横卧着,粗看是自然的倒斜,实际上却隐含了一个耐人寻味的传说。
据说这块横倒的大石,原是连在寿安岩上的。由于这里风景十分优美,明末有十二个举子看中了这风水宝地,便把自己的功名刻在岩前平石上,想因此留芳千古。
可是后来清兵人关,明朝亡国,这些举子中大多数在国难当头,山河破碎之时,为了功名利禄,投靠清廷,做清朝的官吏。当时,潮州还处于不清不明的时期,潮人每过此地,便指着石中降清者痛骂。
久了,连岩石也感到同这些人连在一起十分羞耻。相传在康熙年间,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雷鸣电闪,“轰隆”一声,把岩石崩裂了,那刻着十二举子的石头,就像遭刀劈一样,从高处跌落在岩脚,半截埋进泥土里,这些名字也就需横看才行。
在石块裂开后的切口,潮人看到前述的两句诗。粗读好像一般的咏景诗,但仔细品味,却别有寓意:“山柏翠”与“山破碎”音相近,“洞湖清”与“痛胡清”又谐音。
看看字迹,又仿似在岩石崩裂前就刻在里面的。究竟清代谁敢刻这首藏有“反骨” 的诗,谁也说不清,故大家只能称之为“仙客留题”罢了。
其实这只是一个附会的传说,十二举子里有明万历年间壬午举人林熙春,他是癸未进士,官至工科给事中、户部左侍郎,荣归乡里后造福地方,兴修水利,倡建江东急水塔等,为人民办了很多实事、好事,到80岁去世,并没有为清廷效力。 畅游西湖,不妨到芙蓉池走一走,这里曲。
有关潮州西湖的传说、故事
西湖自唐代开辟以来,一直是潮州著名的旅游风景区。
这里峰岩石刻自成一体,亭台楼阁千姿百态,四时花卉争妍斗艳,古迹传说丰富多彩。潮州西湖曾被称为全国三十六处西湖之一,又是潮州一处有悠久历史的名胜古迹。
全省三大著名摩崖石刻群之一——葫芦山摩崖石刻便在西湖公园内。西湖的葫芦山主峰上,有以飞凤伫立为造型的新塑建筑物——凤座。
西湖湖水清澈,波平如镜。春日里,春光明媚,岸柳飘舞,湖中游鱼,忽聚忽散;如遇春雨霏霏,空朦一片,湖中之鱼,若隐若现,渔翁乘筏,抛网捕鱼,甚有诗意。
因此,“西湖渔筏”向来被列为潮州八景之一。山倚湖苍翠,湖傍山青黛。
昔时是潮州古城的护城濠,俗称“城壕池”。今天随着城市建设重心的西移,这里已成为古城区与新城区绿色的分水岭,也是名城腾辉一脉相承的纽带。
在贯彻实施“保护古城区,建设新城区” 的城建方针中,两者当互相兼顾、齐驱并进。假若潮州的城建规划已定位在山水园林式之中,那么,西湖便是古城区一片碧绿的园林肺叶,堪称新世纪环保城市的绿色明珠。
西湖古昔是韩江的支流,也是崩堤冲成的瘦大湖。据《方舆纪要》载:“绵亘十余里。”
到了唐代筑了北堤,才把它与韩江切断,成了宽阔长形的大湖。唐肃宗乾元年间(758-759年),皇帝下诏,天下临池带郭处设置放生池八十一处,这西湖便是其中一处(过去西湖山麓尚刻“放生”二字,现在湖心亭南侧有一池,称为放生池)。
因与西湖依傍的葫芦山,对护卫古城有天然屏障的作用,历代官府均重视对它的修筑、浚疏。值得一提的是南宋时知军州事林骠及知州林光世,他们对西湖和葫芦山都有不少建设。
林光世还写了篇《浚湖铭》留世。到了元代,潮州战乱把西湖景物毁了不少。
在洪武初年又因潮州大修城墙,采用去大批石块,还把湖填了一半,称作城壕。后来曾陆续重建一些景观。
到了清朝,因屡遭兵燹,西湖景物,又多数被毁。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还在西湖山筑腰城,防御“三藩” 之乱。
刘进忠的反清,又使西湖变成挖壕沟、围栅栏、设炮台的兵家要塞。到了民国时更被军阀洪兆麟占为私家园——“洪园”。
故有人把西湖的简史概括为:始于唐、著于宋、毁于元、盛于明、芜于清,民国不清不明,于今湖绿波平。 这里除了极富有诗情画意的“西湖渔筏” 的景致之外,沿湖滨至山下,名胜古迹,楼台亭榭,比比皆是,有的天然成趣,有的人工雕琢,总要把西湖妆扮成“秀色可餐” 的园林。
且每个景均有一个雅称,如“古洞佛灯”、“水仙夜月”。“梅庄新雪”、“紫竹钟声”、“钓台秋色”等等。
现已多数无踪迹可寻,但那些动人的传说仍为人们津津乐道。颇具传奇色彩的是“活人洞”和寿安岩下的仙客留题。
在北岩的“李公亭”后,有一个狭长的石洞,高不及3米,洞内却可容十多人。从靠“李公亭”一端进去,沿着狭长的洞道向北到另一出口,洞壁上还镌刻有逸史诗,这个洞便叫“活人洞”。
据说明万历年间(1592年),有人到此游玩,正为拟这个洞名而三思,忽见有一个孩子掉人湖中,赶快下去把他救起,于是便把此洞命名为“活人洞”。洞内还有记叙当时事件的石刻题记:“万历壬辰九月三日,郡人林乔松、张志可,刘兴学、陈明登此,午见苍童渡溺湖中,拯活书。”
这也许是小孩的亲属为鸣谢这四个“英雄”而刻的。 寿安岩在活人洞东北边,结构奇特,怪石重叠,古树浓荫,似一座大型园林盆景。
岩上刻有“寿安岩”三字和一些记事石刻。最有趣的是岩前石壁平直,有如刀切。
在这石壁上刻有两行诗:“有客重来山柏翠,何人不及洞湖清”。岩前一块大石横倒,上面刻了明朝十二个举人的名字,也有人称“举子石”,这些名字也是横卧着,粗看是自然的倒斜,实际上却隐含了一个耐人寻味的传说。
据说这块横倒的大石,原是连在寿安岩上的。由于这里风景十分优美,明末有十二个举子看中了这风水宝地,便把自己的功名刻在岩前平石上,想因此留芳千古。
可是后来清兵人关,明朝亡国,这些举子中大多数在国难当头,山河破碎之时,为了功名利禄,投靠清廷,做清朝的官吏。当时,潮州还处于不清不明的时期,潮人每过此地,便指着石中降清者痛骂。
久了,连岩石也感到同这些人连在一起十分羞耻。相传在康熙年间,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雷鸣电闪,“轰隆”一声,把岩石崩裂了,那刻着十二举子的石头,就像遭刀劈一样,从高处跌落在岩脚,半截埋进泥土里,这些名字也就需横看才行。
在石块裂开后的切口,潮人看到前述的两句诗。粗读好像一般的咏景诗,但仔细品味,却别有寓意:“山柏翠”与“山破碎”音相近,“洞湖清”与“痛胡清”又谐音。
看看字迹,又仿似在岩石崩裂前就刻在里面的。究竟清代谁敢刻这首藏有“反骨” 的诗,谁也说不清,故大家只能称之为“仙客留题”罢了。
其实这只是一个附会的传说,十二举子里有明万历年间壬午举人林熙春,他是癸未进士,官至工科给事中、户部左侍郎,荣归乡里后造福地方,兴修水利,倡建江东急水塔等,为人民办了很多实事、好事,到80岁去世,并没有为清廷效力。 畅游西湖,不妨到芙蓉池走一走,这里曲径通幽,。
5个潮州民间传说及其寓意
潮州民间传说 我们不能完全根据传说评价—个历史人物,然而,传说所反映的,往往是一定历史阶段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或地方风物,它总是以特定的客观事实作为依据的。
尽管传说具有历史性和幻想性两个特点,但历史学家除了根据历史著作和古文物研究历史之外,也常常从人们口头的传说中了解历史。因为,许许多多历史性强的传说,的确不失为十分有价值的口头历史。
在潮州广泛流传的关于韩愈治潮的传说,多数也是具有口头历史的价值的。 从这些传说中,我们所看到的韩愈形象是:一个具有良好的官风的、受老白姓所爱戴的中国封建时代的地方官吏。
唐宪宗元和14年(公元819年),韩愈因上《谏迎佛骨表》触怒了皇帝而获罪,贬为潮州刺史。韩愈治潮八个月,虽时间不长却做了不少好事,树立了一代良好官风。
人民群众用传说来缅怀他、歌颂他。这些形象化的歌颂,主要集中在官风方面。
具体说来,包括: 一、注重调查研究。 韩愈作为一个地方官吏,一到潮州便深入民间进行细致的调查研究,《访问岭的传说》就是一例。
故事说的是:韩愈来到潮州,即在府治附近山上视察民瘼,但见在田陇上耕作的多是老弱之辈,他叩问樵夫,樵夫诉说连年水患,官吏又不关心生产,百姓无以为生,青壮年有的抵债为奴,有的外出谋生去了。韩愈听了叹道: “我只知赋税徭役苦民,而不知官吏竟有不劝农而苦民的。”
向前走去,韩愈见村民面带愁容,问其原委,村民说:“江中有鳄鱼,常常吞食人畜。村中的青年人,侥幸不入鱼腹的,又无力偿还债务,就被抵押为奴,当牛作马了。”
韩愈听了摇头说:“天有水患,江有恶鱼,加上抵债为奴的恶俗,三害食人,百姓哪得安宁?”后来,潮州人民为了纪念韩愈,便把他曾经访贫问苦的这个山岭叫做“访问岭”。也有人说,韩愈带张千、李万登上山岭之后,命张、李二人探问这是什么所在,村民答是“风门岭”,张、李不懂潮州土语,回报是“访问岭”。
自此,“风门岭”便成了“访问岭”。①顺治《潮州府志》有韩愈一到潮州便“访问民间疾苦”的记载。
②《旧唐书》也有“初韩愈至潮阳,既视事,询吏民疾苦”的记载,《访问岭传说》,形象生动地印证了这一点。 再看《废水税》的传说:韩愈到任不久,阴雨连月,河水泛滥。
韩愈带张千、李万视察东厢灾区,这东厢自涸溪以东三十余里,地势低洼,内涝积水,田园被淹。在视察过程山,韩愈了解到水患之年,官府还来催收水税的怪事,恰遇海阳县税吏,韩愈即责问他们。
税吏说:“池塘洼地中仍有野生菱角等物,故仍须课税。”韩愈听罢,愤慨地说:“我只知圣朝有弊政,但不知苛刻到如此地步,真是岂有此埋!”回到府治,他痛斥了海阳县令,并从此废除了水税。
③ 上述两则传说,既没有夸饰之词,也没有幻想的成份,而是朴实无华地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以调查研究为本份,以洞察民情为己任的地方官吏形象。中国的民间传说,有一部分是以歌颂封建统治阶级中起过进步作用的历史人物为内容的。
李冰、包拯、海瑞、岳飞、林则徐等,都在民间传说中得到了歌颂。韩愈的传说,当然也属于这一类。
上举传说中,韩愈完全放下了官架子,深入民间,体察民情。老百姓与他亲密无间,有话敢于对他讲。
人民把“风门岭”改名“访问岭”,完全是为了赞颂韩愈重视访贫问苦的好精神、好官风的。韩愈知道在水患之年仍有所谓水税,也完全是从调查中得来的。
老百姓所要肯定的,正是这种深入的作风。 二、关心民生疾苦。
先看一看《竹竿山的传说》:潮州城北郊有座竹竿山。竹竿山是怎样得名的呢?传说韩愈为解水患,有一天,他带着张千、李万亲自到北关外勘测堤防。
他骑着一匹白马,走在前面,张千、李万各扛着一捆竹竿,走在后面。韩愈马蹄踏过之处,张、李二人就插上竹竿作为标志。
他们干了一整天,一直干到日落西山。回归时,张千、李万将剩下的竹竿随便丢在山坡上。
谁知到第二天一看,昨天插上竹竿的地方,出现了一条崭新的大堤,丢竹竿的光秃秃的山坡,竟然绿竹婆娑了。这条大堤,就是后来的北堤。
而那座山,人们把它称为“竹竿山”。④ 在潮州水南都(即今潮安县磷溪镇旸山等八乡)一带,还流传着《顽石化雀屏》的美丽传说:为治水患,韩愈率众修金砂溪,决定在金砂溪下游开凿龙门关排水闸,把内涝积水排出大海。
龙门关一带怪石嶙峋,一动工便有石妖作祟,民工被石妖所缠,纷纷病倒。韩愈闻讯,赶到现场,严肃地对怪石说:“我韩愈受命于天子,守此土治水以安民,你等顽石不可从中作梗。”
那些石头深为韩刺史关心民生疾苦的精神所感动,结伴纷纷离开。它们跑到三十里之外的一个地方停留下来,变成—座十分秀丽的山峰,这便是现在潮安县铁铺镇内的雀屏山。
⑤ 上述两则传说,幻想性和传奇性特别突出,它们是经过概括、集中、幻想、虚构了的。然而,民间传说的幻想性、传奇性与其他文学样式的幻想性和传奇性不同。
传说的幻想、虚构,总是在某些方面以具体人物、具体事件作为依据的。而其他文学样式的幻想、虚构却不受具体人物和事件的约束,不必以某项实际的客观存在的事物为依据。
《顽石化雀屏》和《竹。
潮州的民间故事
韩愈走马牵山
唐代韩愈原在朝廷做大官,因写了一篇奏章劝皇帝不要迎佛骨,以免劳民伤财,荒废朝政,皇帝看后很生气,就把他从京城贬到潮州来做刺史。
韩愈上任时,正逢潮州大雨成灾,洪水泛滥,田园一片白茫茫。他到城外巡视,只见北面山洪汹涌而来,心想这山拱如果不堵住,百姓难免受害惨重。于是他骑着马,走到城北,先看了水势,又看了地形,便吩咐随从张千和李万紧随他的马后,凡马走过的地方都插上竹竿,作为堤线的标志。
韩愈插好了堤线,就通知百姓,按着竿标筑堤。百姓听了十分高兴,纷纷赶来,岂料一到城北,就见那些插下竹竿的地方已拱出了一条山脉,堵住了北来的洪水。
从此,这里不再患水灾了。百姓纷纷传说:“韩文公过马牵山。”这座山,后来就叫做“竹竿山”。
潮州的风水很好吗怎么那么多的富豪多少潮州人
风水?楼主,你是不是认为哪个地方的富豪多就全跟风水有关系啊?是自己想发财,先在网上问问,然后决定是不是搬来我们潮州这儿住,成为富豪吧?没错,我们潮州的风水的确是不错的,(很多著名的风水师都说过,意见十分的一致),但是,成为富豪更重要的是自身的努力吧,如果仅靠风水,那么李嘉诚又怎能成功?不可能的,凡事都要自己努力。
二哥丰也是一样(顺便说一下,二哥丰是我们潮州人,泰国华侨,是孙中山的结拜兄弟,两人关系十分好),他是靠自己不断的努力才成为我们潮州人,泰国华侨的榜样的!所以,楼主,尽管我话中有些是猜测到你的,有得罪之处还请多多包涵,但是人生就的确如此,望楼主三思。
潮州的风水很好吗怎么那么多的富豪多少潮州人
风水?楼主,你是不是认为哪个地方的富豪多就全跟风水有关系啊?是自己想发财,先在网上问问,然后决定是不是搬来我们潮州这儿住,成为富豪吧?
没错,我们潮州的风水的确是不错的,(很多著名的风水师都说过,意见十分的一致),但是,成为富豪更重要的是自身的努力吧,如果仅靠风水,那么李嘉诚又怎能成功?不可能的,凡事都要自己努力。二哥丰也是一样(顺便说一下,二哥丰是我们潮州人,泰国华侨,是孙中山的结拜兄弟,两人关系十分好),他是靠自己不断的努力才成为我们潮州人,泰国华侨的榜样的!所以,楼主,尽管我话中有些是猜测到你的,有得罪之处还请多多包涵,但是人生就的确如此,望楼主三思。
跪求潮州民间故事剧
柴房会、陈三五娘都很经典啊!柴房会:货郎李老三,一夜投宿义记客店,住于柴房,被冤鬼莫二娘弄醒。
二娘见李老三耿直豪爽,遂向他诉说冤情,并求他帮助报仇雪恨,李老三得知二娘原系良家妇女,为歹人拐卖落妓院,后又误托终身于扬州商人杨春。被其骗去银子,遗弃于义记客店。
悲愤自缢。李老三怜其遭遇,慨然招引二娘鬼魂同往扬州报仇。
《陈三五娘》又名《荔镜记》:福建泉州人陈三,送兄嫂往广南上任,路过广东潮州,在元宵灯会上与富家女子黄五娘邂逅相遇,互相爱慕。黄父贪财爱势,将五娘允婚富豪林大,五娘不满,心中愁闷。
陈三重来潮州,乔装磨镜匠人,进入黄府,五娘在绣楼投以荔枝和手帕示爱。陈在磨镜时,故意将镜摔破,借口赔宝镜,卖身为奴。
后林大强娶五娘,陈三和五娘得丫环益春相助,私奔回泉州。
赖布衣的风水故事是什么
风水大师赖布衣简介 赖布衣(约公元1101年1170年),原名赖风冈,字文俊,字太素,号凤岗,自号布衣子,故也称赖布衣,晚年又号称“先知山人”,以布衣子之号行走江湖,世称“赖布衣”。
江西省定南县凤山冈(今定南火车站旁杨梅村永枫岗)人。 生于宋徽宗年间(公元1101-1126年间)。
其父赖泰安,子“世昌”,号“澄山”,出生于江西宁都,系客家赖氏开山祖赖仲方后人,宋高宗时与其弟“赖泰重、赖泰通”一起自宁都南徙至定南、龙南、安远,为当时行走江湖的风水明师。 赖布衣自小聪明伶俐,智力超群,过目成诵,七岁时已熟读诗书,九岁即高中秀才,后来担任“礼部贡士”,南宋建炎年间(1127年5月-1130年,建炎是南宋皇帝宋高宗的第一个年号,共计4年)拜为“国师之职”,因不满当朝宰相秦桧把持朝政,受奸臣秦桧陷害,在官场上又失意,赖布衣离开朝廷在“福建建阳”为官,因生性不羁,后弃职从游,长期处于流落生涯中。
其间遇上一名堪舆师,教授其堪舆学,学习到寻龙点穴的功夫。 风水故事赖布衣之绝户之地 有一天他游历到了一农户家里,刚好农户家里的父亲死了,那时下着倾盒大雨,布衣问是否已找到幕穴,主家回答其舅会断风水已找好地方,布衣为报答其收留之恩就着主家带其到墓穴去看,到了地方,赖布衣说此穴不能葬,此乃绝户之地,老农说这是状元之宝地,老农不相信他,准备第二天开挖。
晚上老农做了个梦,一个身穿黑衣,满身腥味的人来到他面前说,他知道老农要用那块地,他也不奢求什么,希望老农再给一天时间他搬家。老农不予理会,说时间都定好了,不能更改。
黑衣人说好,你要灭我九族,我也要灭你九族。第二天一切照序,老农带了些人上山挖穴,挖到一半,有好多蛇跑出来,天阿蛇太多了,一条一条往夕卜爬,老农看那么多蛇就下令放火烧,最后蛇都在大火中哀嚎。
按时间老爷子安葬了。过一年老农得一子,聪明,机灵,唯一不足的是孩子的舌头像蛇信一样,时不时要例出舌头来,一路顺风,十八岁考了状元进京面圣,皇帝一看他对自己例舌头,当下大努,要殊他九族。
风水故事赖布衣之探寻佳穴 有一次,赖布衣跋山涉水,在山上寻得了一大吉龙穴后,他定好山向之后正要准备下山去。 这时,忽然听到山下传来一阵阵号乐声,知道是有人要来这座山下葬。
于是,远远地停下来隐身山林,站在一旁观望,好奇地等待着,就是要看看他们到底会选择什么样的地方安葬。那家人原先请的风水先生所选的地方应该就在这座山上,是在赖公所选穴场上面很远的地方,那个地方很高,都快到了山顶的某一个地方,其实,那个地方根本没有穴,在赖布衣看来根本就是大凶之地,不由地为主家捏一把汗。
正当主家的棺材抬到了半山腰时,天空突然下起了大雨,山地泥多路滑,此时要抬棺木上山,就变得非常的困难了。 最后没办法,主家只好临时,决定就在这个半山腰随便找个地下葬,赖公吃了一惊,因为那个地方恰好就是赖公所点的穴位。
于是大家就忙开来,开井下葬,也许一切都只是碰巧吧!当时也只能这么想,接下来赖公就是想知道,这个主家会定什么样的方向呢这时,只见主家随意拿起一根抬棺材的木棍,把它竖立了起来,然后就这么让木棍它自己随意倒下去,然后就以木棍所倒下去的这个山向葬了下去,顺着这个方向立了碑。 这样,赖公就觉的更奇怪了,因为此地不管是大地穴位,还是墓地的山向,都是和赖公所堪定的一模一样。
世上怎么可能有这么巧的事情呢 于是赖公就现身出来,详细地询问起大家来,该下葬者是何许人也结果发现,此主家原来是当地为人极好的大善人,在当地做过很多好事善事,积了不少阴德,难怪能葬到此处,而且能葬对…… 赖公不由地长叹了一声,看来一切都是天意。 正应验了一句古话:“福人居福地”啊,人做事天在看,一切上天自有定数也。
净空法师曾说过: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人不能没有福报,一定要修福,修福一定要懂得改过、忏悔,业障忏除了,福报就能现前。
人有福,我们居住的地方就有福,所以说是福人居福地。 雅浩记得赖布衣曾说过:“几回欲给人插葬,可恨纷纷福者稀;福地原来葬福人,若非积善者相系;山川神祈常看守,不易轻易现其形”。
真龙大穴是有神灵护佑的,没有福气的人是不能轻易见到的,说明山川灵地是天定有主的,赖公告诫后人们要懂得培福,表达的也正是这个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