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简述中国古代风水的阴阳五行世界观
中国文化起源——阴阳宇宙观中国传统文化从起源至今有几千年的历史,从炎黄时期起,“阴阳”学说就初见雏形,期间经过先秦的演变和完善,直至春秋战国时期,“阴阳”的概念已被诸子百家广泛应用。
儒、墨、道、法、兵家等学说的形成,无不是建立在阴阳学说理论的基础上,阴阳理论不仅纵贯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个脉络,也是整个东方哲学和宇宙观的认识论。《易传》记载:“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性也,成之者善也。”
“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相济”;《老子》中“万物负阴而艳阳,冲气人以为和”的诗句;以及《荀子·礼论》中的“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等等诸多典籍中无不渗透着阴阳五行理论形成的世界观。
阴阳理论认为,自然周而复始,阴阳的流转,化生万物。世间万物无不是一阴一阳相对应,刚与柔,天与地,乾与坤,日与月,寒与暑,男与女等等,自然界遵循着一个统一的规律。
所以中国道家思想认为人应当“道法自然”,并一直追求着“天人合一”的境界。直到今天,这种思想在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教育、家庭等等方面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国文化纵深——四方八维时空观《易经》:“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这是《易经》阐释的从天地未开到化生万物的整个过程。两仪即天地,即阴阳。
四象从方位角度论即:东、南、西、北;从时间角度论即:春、夏、秋、冬。在方位上,从四象到八卦又细化为八方,这一系列的演化形成了中国古代最早的时空观。
加上由五行理论与及星象的运行规律总结出的天干地支组成干支纪时法,这就完成了一整套完整的时间与空间交叠的格局。干支纪时法是由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依次相配,组合而成的六十个基本单位,用以纪时。
干支与阴阳、五行及四时、五方的配合关系中可以看出,每个干支除了各自的阴阳、五行属性外,还各代表着一个时空关系,即一个时空坐标。如“甲”属阳木,代表春季(时间)和东方(空间);“子”属阳水,代表十一月(时间)和北方(空间);“己”属阴土,代表四季中的六月、十二月(时间)和中央(空间);“酉”属阴金,代表八月(时间)和西方(空间)。
所以说干支两组符号所形成的时空坐标所反映的时空观是一个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整体性的、辩证的时空观。这种观念是中华民族独一无二的对时间和空间本质的阐释。
中国五行与北京五行之“金”。谈到北京城五方与五行的联系,目前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始于明朝初年,明永乐皇帝朱棣“功不可没”。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去世后,时为燕王的朱棣以“清君侧之恶”为名,举兵反抗朝廷,从北方打到南方,史称“靖难之役”,终于登上了皇帝宝座,下的第一道诏书就是从南京迁都北京,到北京后首先做的三件事是铸钟、建天坛和营造皇宫(现在的故宫)。铸的大钟就是现在大钟寺里悬挂的“永乐大钟”。
永乐大钟的意义,就是宣扬“靖难之役”的“伟业”和定鼎北京的壮举。无意中,也为五行之说的“金”字,在北京城打下了伏笔。
五行之“木”。明朝永乐年间造北京皇宫,大量木料从运河运来。
皇宫建成了,留下了一根最大的金丝楠木搁在了皇木场。这皇木场就在现今的花市一带,后将这根楠木和整个皇木场移至广渠门东。
楠木的神化,是在清朝乾隆皇帝为其作《神木谣》并刻成御碑之后,实在是为五行之“木”写下了厚重的一笔。五行之“水”。
北京城内的五行之水,一说为德胜门内的镇水观音庵,乾隆二十六年改为汇通祠,现在是郭守敬纪念馆。另一说为现在颐和园的昆明湖。
镇水观音庵在前,昆明湖在后,似觉前者在明朝所建,亦为京城河网中心所在,代表五行的“水”,可信度是有的。后者是清朝时期,玉泉山水流过瓮山泊,经高粱河入西直门水关最后进入皇宫。
这条水道经过的瓮山泊,就是在清朝建清漪园时扩大了水域面积的昆明湖。北京城在不断地建设,如果有将前者取而代之的事,既不割断历史,又显现出京城日渐之辉煌,从发展角度看,并不是坏事。
五行之“火”。城南崇文区永定门铁道南,有一形似烽火台的砖台,称为“燕墩”(也称“烟墩”)。
燕墩始建于元代,只是一座土台。明朝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北京修筑外城时,包砌以砖,才成为砖台。
南方的方位属火,故筑烽火台以应之,但是并不排除在军事上的了望与“狼烟”报警作用。“烟墩”之称,也说明与火有关。
但是,对“火”另有一说的是,北京南面良乡有座昊天塔,为隋、辽之物,因建筑在被称为燎石岗的赤色岩石之上,也被列为南方镇物,不过,从明朝初年之后北京城在辽、元时期基础上格局日臻完善来看,“燕墩”之说则更可靠一些。五行之“土”。
北京中轴线中心故宫北面的景山,元代时只是个小土堆,名青山。兴建皇宫紫禁城时,曾经在此堆煤,故有“煤山”的俗称。
还是明朝永乐年间,在建皇宫时将挖护城河的泥土堆积在此,成为一座高大的土山,叫“万岁山”,又称大内“镇山”,景山的名称是清朝改的。如此一说,五行之“土”便跃。
二、风水学属于宗教学吗
区别:
风水学作为一门学问研究的是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问题,是建筑学、地质学、环境学等的一门综合性实践应用。
宗教属于世界观,是哲学的内容,属于思想意识。
联系:
风水学需要正确的世界观指导;宗教上对风水环境的看法是风水学研究对象的组成部分。
现代人之所以有风水是不是宗教的疑惑是因为,风水学应用当中有很强的心理暗示作用,(所以风水学是内在的包含心理学的),由此有人将此迷信化、宗教化。
三、风水学的具体概念是什么
风水学是一门集天文学、地理学、环境学、建筑学、美学、心理学、伦理学等于一体的学问。概括地说,风水学就是人对环境的优选学。我国古代建筑的灵魂就是风水学。
人的先天命运已经天生注定,不可能再改变它,而后天改变命运的方法有多种,如读书,改名字,选职业,选方位,选颜色,行善积德等等,但作用最大的莫过于风水了。风水学派别繁多,在社会上应用最广泛的有:八宅派,杨公风水,形势派,命理派,过路阴阳,玄空飞星学等。本人从事风水研究二十余年,对上述各派风水均有一定研究,但经大量的风水实践证明,玄空飞星学的应验率最高,最得用。所以本人从事风水勘察主要应用玄空飞星学,并结合杨公风水学和命理派,过路阴阳等学派,所做风水成功率极高,博得了广大客户的极高评价。风水学是一门极为严密的学问,其严密程度绝不亚于数学,化学,物理等自然科学,所以容不得半点疏忽和虚假。有的所谓“风水先生”,其实根本不懂风水,帮人看风水只是烧烧经,贴贴符而已,这无异于巫术,而根本谈不上是什么风水,只是骗骗外行人而已,这样做出来的风水其效果也只有天才知道,蒙人蒙己,迟早只会落得个声败名裂的下场。这种做法也是真正搞风水的人所不耻的。
综合认为,风水是从古代沿袭至今的一种文化现象,一种择吉避凶的术数,一种广泛流传的民俗,一种有关环境与人的学问,一种理论与实践的综合体。风水可分为阳宅和阴宅两大部分,阳宅是活人的居住活动场所,阴宅是死人的墓穴。风水理论有形势派和理气派之分,前者重在以山川形势论吉凶,后者重在以阴阳、卦理论吉凶。风水的核心是 “生气”。它的概念十分的复杂,涉及龙脉、明堂、穴位、河流、方向等。它有许多禁忌,对时间、方位、地点都有讲究。
四、风水是否属于迷信
自然界中的一切生物都具有各种各样的天性,其中包括对生存环境的选择。
就像候鸟南飞一样,人作为自然界中的一部分,也不例外。从仰韶文化时期人们对聚落位置的选择,到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选址,乃至每一栋建筑的选址,无不体现着我们的祖先们对居住实践的经验总结。
古代产生的风水学就是对生存环境的选择的经验的结晶,它来源于生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至今仍能对我们的建设起着指导性的作用,于是它被认为是“专家们正在谋求发展的前途无量的学问”(《都市意象》)。
1 什么是风水?许多人认为,风水就是“藏风得水”,这是很片面的。风水学是我国古代先民为选择理想的生活环境而形成的一门学问,是我国古代先民居住实践的经验总结。
1.1 风水是一种世界观我们先来看看这样一句话:“内气萌生,外气成形,内外相乘,风水自成。”这句话把“气”与“形”解释为“内气”与“外气”,二者“相乘”形成风水。
“气”指的就是比较抽象的物质,而“形”所指的就是比较具象的物质(在下文将有详细论述)。而风水中的“气”,原本应该写做“炁”。
上述一句话就可以解释为“炁=内气+外气”,或“炁=气+形”。可见,“气”与“形”是风水学中的基本要素——“炁”的两个方面,即抽象物质和具象物质。
而“炁”的这两个方面通过它们之间的内在普遍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转化,构成世界万物。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风水学实际上是一种世界观,是一元论的朴素唯物主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产”。
具有一般哲学所具有的科学性。我国古代先民们在生产力不高、科学技术还不是很发达的封建社会里,仅能对他们所看到,所感受到的事物具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而无法进一步去研究探讨风水学更深一层次或者本质上的东西,进而达到准确的理性认识,或者说他们的理性认识不彻底。
这就不可避免的使风水学存在着主观臆测的部分。而我们在当今科学技术发达的条件下应当认识到,风水学在去除这些主观臆测的部分之后,剩下的很大一部分能够被当今的科学技术所解释,这就决定了风水学具有科学性的一面。
同时,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吉凶观也使文化方面的一部分内容渗透到风水学中来。由于人们盲目的、过分的、错误的依赖风水,导致它在具有科学性的同时还具有迷信性,即风水学具有科学和迷信二重性。
如何批判地继承风水学,发扬其科学性,正确认识其迷信性,“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是我们研究和学习风水学的首要任务。1.2 风水的本质风水学来源于古代先民们生活的实践,其目的在于“趋吉避凶”。
我们古代先民们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就在生活中逐渐总结出了一系列的方法与手段。这些方法与手段经过人们的系统化之后便形成了是风水学。
用现代的眼光来看,它“集天文学、地理学、环境学、建筑学、园林学、论理学、美学于一体”(《风水与城市》)。可见,风水学的科学性是综合了多种现代科学的综合科学性,这与现代科学发展所要求的综合学科、交叉学科相一致。
但从其自身来说, 它的本质还是对“炁”的科学认识和利用。“气”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里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也是中国风水学的核心。
1987年美国罗丝巴哈小姐著《风水—中国的方位艺术》说道:“气是风水学中最重要的因素”、“认识气,便懂得风水中的全部。”这里的“气”其实指的是“炁”。
由于“形”为我们感官直接感受到的事物,相对来说更容易了解,所以对“气”的认识和把握就成为风水学的关键。同时“气”字将“炁”字的替换也导致人们将对风水学研究的重点放到了“气”上。
人们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就不可避免的要受到“气”的影响。从矛盾的观点来看,“气”本身是有吉凶之分的,同时,“气”对人的影响也是有吉凶之分的。
“趋吉避凶”就是使人们受到“气”的影响导致的最终结果是“吉”而不是“凶”。那么,怎样才能利用“气”,甚至改变它,从而达到“趋吉避凶”的目的呢?中国的风水流派分为“形势派”与“理气派”两派。
“形势法”又叫“峦头法”,注重觅龙、察砂、观水、点穴、取向等辨证方位;而“理气法”则注重阴阳、五行、干支、八卦九宫等相生相克理论,又分出许多子法,如“福元法”、“大游年法”、“穿宫九星法”、“截路分房法”、“二十四山法”、“九宫飞星法”等。“形法”主要为择址选型之用;“理法”则偏重于确定室内外的方位格局。
“形法”相对于“理法”来说,更为宏观一些,因为它服务的单元并不仅仅局限于某个人,而是一个家庭甚至一个城市;“理法”则更为具体到某个人或者某个家庭。但无论是哪种方法,其目的不变,那就是“趋吉避凶”,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就是通过对风水学中的具有科学性方面加以利用。
1.3 “风”、“水”本对立“风水”作为一个专门的术语,最早见于《葬书》(晋·郭璞)。书中说道:“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又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
可见,“风”是“散气”的,“水”是“聚气”的。这就是“气”与“形”的基本辨证关系。
所以,“风”与“水”在风水学中的作用是相互。
五、什么样的风水叫好的风水
风与水,是人类生存的必须,风与水,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恩赐,事实证明人类有关风水迷信观,反倒是一种愚昧。试想一个人若将他鼻子堵起来不吸风,将他口堵起来不喝水,再问他要不要这个迷信?在生与死之间,他肯定不会说不要。
诗云“绵蛮黄鸟,止于丘阿,何以人而不如鸟乎?”难怪现代人的风水无知,他们住的是是高楼大厦,不像过去人住平房、四合院,讲绿水环绕、翠竹盈庭,现代人因为楼房的居住空间,只讲究采光,而忽略了采气,好像要有阳光晒晒就够了,空气好坏没关系,到了沙尘暴迎面扑来,也只知拉起衣领遮住口鼻,赶快跑回家去关门,人与自然,好像要脱离关系了。
说也奇怪。风水学发源地的子孙们,对老祖宗的风水这门科学懵懵懂懂,而外国科学家们、却对中国的风水之学研究日精,倍感兴趣。曾出现过这样的笑谈:国内建筑学方面的学者到外国访问学习,蛮以为能听到世界上最前沿的建筑理论。但课堂上听到的却是中国的风水学说。我们,且看看国外学者和科学家们对中国风水学的评论吧。
日本的郭中端先生说:“中国风水实际是地理学,气象学,生态学,规划学和建筑学的一种综合的自然科学”。查理在《中国的科学与文明》一书中说:“中国风水是使生者与死者之所处与宇宙气息的地气取得和合的艺术。”孙保罗在1982年《纽约太阳村会议》上报告说:“风水世界观可溯源于对天文地理的仰观俯察,也包涵着深奥的精神感应。这是一种堪天舆地,与大自然和谐、协同的方法,从而使居住者及其子孙能在其聚居处拥有平实的生活。”
说来可怜亦可悲,我们老祖宗对人与自然的科学发现与论证,今天却要利用国外学者的著作说明,才能收到“名人效应”,对此,国人之有自尊心者,亦当“感慨系之矣!” 当然,也不能否认,风水学曾被迷信色彩、气流、气场、磁场这些自然科学的东西,被神鬼妖魔所代替,一斤醇香的好酒,装在一只标有农药字样的瓶子里,以致许多人不敢享受它,这也是某些不肖的炎黄子孙们的可恶之处。在科学发达的今天,应该还给风水以本来的面目,能如此,也可堪慰老祖宗们的在天之灵。
关于好风水的定义,要数到以前多年前。“风水”一词最早见于《葬书》。《葬书》是一部专论如何选择葬地环境的著作,书中提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和“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的说法。以至后来风水理论界把《葬书》中的“葬者,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行之使止有止,故谓之风水”奉为风水定义。
今人关于风水的释义立足在事死如世生基础上的风水,又是一种生殖图腾意义上的龙凤文化图腾,“风水之“风”即龙凤之“凤”,风水之水为龙凤之“龙”。风水是一门艺术,通过对事物的安排,从建筑奠基到室内装饰,企图对一定场所内的气施加影响,有助于人们利用大地的自然力量,利用阴阳之平衡,来获得吉祥之气,从而促进健康,增加活力”。“风水也称相地,主要是对周围环境进行研究,强调用直观的方法来体会、了解环境面貌,寻找具有良好生态和美感的地理环境。
六、告诉我一些风水学的常识,
科学风水学名家董斌(董墅评)先生说,当代堪舆风水学如果不加入现代学术,就与古代的风水先生没有两样,被主流社会视为不学无术的骗子,当代堪舆风水学如果不加入环境哲学、环境经济学、建筑环境景观方法、生态修复技术、环境生态科学因素,那就是骗子的乐土。
其一,一个风水顾问,寻龙觅穴之后,一定要通过环境经济学去计算这个判断和决定的经济方面的数据,通过计算和科学判断,再次确定这个寻龙觅穴而选择出来的最佳地理位置或者最佳经营位置在经济代价的支出上适合于实施,会获得多少回报,这些都要有经济学上的判断和数学上的数据;其二,在中国和国外的建筑学中,有很多良好的经典性的建筑环境景观方法,这些采纳在风水学中,将造就一些经典型的人文建筑景观现象。其三,在易经风水学中,毕竟风水学有一个哲学基础,它的基础就是易经,易经风水学中“三易”原则,就是以易经哲学做指导。
福建土楼以方圆结构为准则,体现了易经风水学中“三易”原则,这个遗产项目容纳了风水、文化、景观、生态、人文为一体,是一个环境景观生态风水学的样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1届会议审议批准苏州古典园林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的高度评价的园子叫“易园”,为什么叫“易”园?“简易,变易,不易”,也可以作为美学的标准,游遍苏州名苑,你感觉清爽,这就是简易,清爽中又曲径通幽变化无穷,这就叫变易,简易与变易交相辉映,这就是不易,这三易,是中国园林建筑的文化灵魂,所以我说,易经之道,用之在法,其妙在人;“三易”之间,道尽中华美学最基本和最复杂的原则。
——董斌(董墅评),科学风水学名家,博通古典风水融合中外建筑环境景观方法和欧美生态修复技术的的科学风水学权威。 【编者按】堪舆风水学如果不加入环境哲学、环境经济学、建筑环境景观方法、生态修复技术、环境生态科学因素,那就是骗子的乐土。
——董斌(董墅评),科学风水学名家,博通古典风水融合中外建筑环境景观方法和欧美生态修复技术的的科学风水学权威。 天文学、地理学和人体科学是中国风水学的三大科学支柱。
天、地、人合一是中国风水学的最高原则。中国古代科学家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经上下五千年的实践、研究、归纳和感悟,形成了著称于世的东方科学——中国风水学。
中国古科技理论认为:宇宙万事万物由三部分组成,即气、数和象。按照现代科学观点它们是:能量、信息和态势或形式。
三者共存,不可分开,又界限分明。气,是客观存在,按照现代科学观点可假设为能量。
数,是宇宙万事万物存在的程序或逻辑,按照现代科学观点可假设为信息。象,是气根据数而存在的形式或变化的态势。
用现代科学概括为:象是能量依据信息程序而存在的态势。 宇宙万事万物有信息就有能量,就有它们的存在态势;同理,有能量也必有它的信息和态势,有态势也必有信息作指令,能量作基础。
宇宙万事万物的存在,正是气、数和象的不可分性,才是实在的,具体的。信息“数”指导能量“气”按一定态势“象”存在,能量“气”依照“数”的指令,构成一定的存在态势“象”,存在态势“象”受信息“数”指挥,以能量“气”为基础。
数、气、象即信息、能量、态势,也就是天人合一的那个神,西方哲学称作宇宙万物的“本体”,亦是功能。《周易·系辞》称:“神无方而易无体”。
神无方的“方”古文亦称“方所”,就是方位,无方就是没有位置,无所在,亦无所不在。易经和佛经所说的精、气、神。
孔子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游魂就是神,就是构象。
精,中国古代先圣又称玄、道、元、一、水;称精,是因为人体信息来源于父精母卵。称玄,是因为信息难以观测,(怀玄、玄具难测,太玄无形容);称道,是因为信息决定宇宙万事万物生化的必由之路;称元,是因为信息在有形质宇宙之始;称一,是因为一为自然数之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抱一、守一、归一、真一、太一);称水,是因为地球生物发源于水。
中国古科技理论中所说:“理”是研究数、气、象的能变、所变与不变的原理。理是人所确认的能量存在形式,简称构象,或称能场。
有形而上,形而下之分。其研究方法有两种:一是西方科学赖以发展的演绎推理法;一是中国及东方科技来源于类比归纳法。
演绎推理法适用于有限数理范围,类比归纳法适用于无限数理范围。人通过象认识气和数,而象有“无”和“有”的分别。
人的感官或借助仪器能感知的客观存在为有;反之则为无。而不能用语言表达其象的客观存在为常,或恒;这就是《易经》所说:“意不尽道,言不尽意,书不尽言。”
可以用语言表达其象的客观存在称为特化。《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所有具体的道、名、气、数都是特化的。 由此,中国先圣认为:物质是能量(气)的一种较为稳固的特化形态。
现代高能物理已经证明:物质和能量是相互转化的。宇宙最初只有能,即气,没有物质。
宇宙,包括太阳系由气形成。生成宇宙的“气”,现代科学认为源于黑洞,中国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