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安门”一词有何含义
北京天安门城楼的建筑不但经过多次重 建,而且它的称谓在不同时代也是不同的。
明 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天安门建成时,叫 “承天门”。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大规模 的重建,才更名为“天安门”。
那么,清朝政府为什么要把“承天门”改称 “天安门”呢?原来,满清封建贵族入主中原后,由于接连 不断的反清斗争危及满清贵族的统治,清代统 治者特别注重“安”与“和”的策略,以求清朝统 治的“长治久安”。如清代紫禁城内“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改名为“太和殿”、“中和 殿”、“保和殿”,即取内宫平稳之意。
“承天门” 更名为“天安门”,即涵盖了“承天启意旨,又纳人了“安邦治国,国泰民安”的意思。
二、为什么天安门城楼是新中国的象征
天安门位于北京城的中心,是明清皇城的正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 (1417年),原名“承天门”。
寓有“承天启运”和“受命于天”之意,喻示 封建皇帝是“受命于天”的,替天行使权力,理应万世为尊。 1457年7月,承天门被大火焚毁。
8年后,明英宗命工部尚书白圭主持 重建,白圭请建筑匠师蒯祥出谋划策,建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明末,承天门 又被焚毁。
清顺治八年(1651年)又重新改建,改建后的建筑称“天安门”。 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天安门城楼。
天安门原为皇帝颁发诏令之处,皇帝举行大婚及出兵亲征、祭祀天地等 大典,均从正门通过。每年8月,皇帝号令有关官员对全国各省的死罪囚犯进行最后的判决,叫作“秋审”;霜降前,对北京刑部监狱里判死刑的犯人进 行审处,叫作“朝审”。
“秋审”和“朝审”都在天安门举行。此外,明清两 代皇帝亲自主持各省举人的考试,叫作“殿试”。
殿试后两天,皇帝在天安门 召见考中前三名的举人,即状元、榜眼、探花,依次传呼他们的姓名,这叫 “金殿传胪”。新中国成立时,在天安门举行了开国大典,因此天安门也成了 新中国的象征。
三、天安门上的华表代表什么啊
天安门内的一对华表名曰“望君出”,是提醒皇帝应该出宫去体察民情。天安门
外的一对华表叫“望君归”,是呼唤皇帝应该赶快回宫处理朝政大事。“望君出”和
“望君归”的思想意识,倒是与华表最初的“诽谤木”的意思有些相似———
天安门前原有两对雕刻精美的华表。华表的起源很久远。相传尧舜时在交通要道
,讲究竖立木牌,让人在上面写谏言,名曰“诽谤木”,或简称“谤木”,也叫“华
表木”。据古籍《淮南子·主木训》记载:“臣闻尧舜之时,谏鼓谤木立之于朝。”
到了汉代,“华表木”就发展演变为通衢大道的标志,因这种标志远看像花朵,
所以称为“华表”,汉代还在邮亭的地方竖立华表,让送信的人不致迷失方向。
后来,华表逐渐发展成为桥头和墓地等设置的小型装饰建筑品。北宋大画家张择
端画的《清明上河图》中,汴梁虹桥两端就画有两对高大的华表,顶端白鹤伫立,神
态生动各异。卢沟桥两头也有华表四座,高4.65米,石柱上端横贯着云板,柱顶有莲
座圆盘,圆盘上雕有石狮子,庄严秀美,气势非凡。唐高祖李渊献陵和高宗李治乾陵
前装饰的石柱华表,雕刻工艺精巧,造型美观。
明永乐年间建造“承天门”(即今天安门)时建立的两对华表,巧妙点缀了整个
精美的故宫建筑群,增强了古老建筑艺术的整体感。如今天安门内外的两对华表,是
用汉白玉雕刻而成的,是以巨大高耸的圆柱为主体,通身塑有缠柱云龙,柱上横贯一
块美丽的云板,好似行云插入云际。顶端承露盘上的蹲兽,栩栩如生。天安门内的一
对华表名曰“望君出”,是提醒皇帝应该出宫去体察民情。天安门外的一对华表叫“
望君归”,是呼唤皇帝应该赶快回宫处理朝政大事。“望君出”和“望君归”的思想
意识,倒是与华表最初的“诽谤木”的意思有些相似。(
转载请注明出处悦翼世祥风水网 » 天安门风水上代表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