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恐龙鱼在家居风水上有哪些作用
五行缺水的人要经常保持恐龙鱼鱼缸在较好状态,有恐龙鱼死亡的话,要马上换水换鱼。
因为鱼能够带动水的流动,代表有情局,有情的水波才能真正带来水的五行。假如不养鱼,只纯粹用泵去制造流动,或只放一塘水,那是一种激昂或静止之水,缺乏有情,水太猛烈或欠流动,效果均非最理想,因此要水的人要水来救,仍以养鱼为优选。
在恐龙鱼鱼缸的选择方面,较好是长形或是圆形,不规则形和三角形的恐龙鱼鱼缸不谊采用,恐龙鱼鱼缸摆放的高度不宜过高,水平面不要超过人的心脏高度,因为人心属火,恐龙鱼鱼缸有水,水克火于人不利。 同时,恐龙鱼鱼缸位置摆放也不应低于膝部,形成脚踏水的状态,会冲财运。
在风水学中,恐龙鱼鱼缸是一种补运的工具,摆放得当,就能起到很好的挡煞和旺财功效。如果,你是生辰八字中缺水的人,还可以通过养鱼来补运。
相反,如是生辰八字中忌水的人,则不不宜养鱼,以防财运流失。此外,恐龙鱼鱼缸不能摆放在沙发背后,因为恐龙鱼鱼缸载水,水是靠不住的。
二、恐龙的资料
恐龙 dinosaurs 已绝灭的爬行动物。
晚三叠世由假鳄类进化而来,至晚白垩世绝灭 。在中生代恐龙成为最繁盛的动物之一 ,故此,中生代被称为恐龙时代。
恐龙一名1842年由欧文创建。恐龙包括蜥臀目和鸟臀目。
蜥臀目 具类似蜥蜴的三射状腰带 。 头骨的脸面部短,有1~2个眼前孔。
颞颥孔发达,腭骨孔形状各异,方骨垂直,脑颅短深。下颌较低,无前齿骨,牙齿数目不定 。
脊椎数目也不等;颈椎9~10、背椎10~15、荐椎3~6 。椎体呈平凹型或双平型 ,背肋发达;荐肋与肠骨及荐椎愈合 。
掌骨短、前足退化程度不等,腰带极壮,肠骨短高,坐骨长,进步类型耻骨与坐骨紧密贴靠,甚至愈合。 股骨长阔并呈前后弯曲状。
趾行式。原始类型为后足行走,而进步代表又有四足行走者 。
根据肢骨构造 、生活方式,蜥臀目又分为两个亚目:兽脚亚目和蜥脚形亚目。 兽脚亚目 双足行走,头骨高耸、侧扁、侧颞颥孔硕大,下颌发育,牙齿粗大侧扁,齿尖向后倾斜,齿冠前后缘有锯齿构造。
颈部显短,躯干较长 ,尾巴粗壮 ,荐前椎23~25;腰带侧扁,肠骨伸长,耻骨远端加厚,坐骨细长,前肢不发达,后肢粗壮,Ⅱ、Ⅲ 、Ⅳ趾皆具发达利爪 。兽脚类含3个次目。
①虚骨龙次目。具轻盈灵活的躯体,早期代表可能是食肉类型 ,后期代表发 展成杂食性 ,有的则是以蛋 为其主食(无牙的似鸟龙)。
它们的头骨较低,吻长,齿尖扁,上颌骨有增大的“犬”状齿。尾部细长。
四肢结构像鸟类,骨壁薄,中腔空。后肢类似鸟类,并长于前肢。
②肉食龙次目。双足行走食肉型的大型动物。
头骨高大,眼前孔硕大,有些属种的头顶发育纵脊,侧颞颥孔发育,牙齿扁,齿冠边缘有锯齿,齿列短,上颌骨牙齿大于下颌骨者,晚期大型属种的“犬”齿位牙颇大。 荐前椎最多25个,尾椎粗壮。
四肢骨壁厚。前肢退化,约为后肢的1/2,前足细弱。
肠骨高,耻骨长,其末端扩粗,髋臼大。后足发达,构造似鸟状。
中间3趾特别发达,其末端爪锋利 ,第一趾退化 ,向后伸延。 ③恐爪龙次目。
小到中等的兽脚类恐龙,头部不大,牙齿强烈后弯。 躯体结构轻巧。
颈部较短(8~9颈椎),躯体较长(13~14背椎),荐椎最多为4个 。前肢细长 ,退化程度不显著,但只有3指可行使功能 。
后肢长,趾行式 ,第Ⅱ趾极粗壮,其爪特发达,Ⅲ、Ⅳ趾正常发育,但Ⅰ、Ⅴ趾已退化。 蜥脚形亚目 恐龙中最大、最长的类型,四足行走、植食性,较原始代表也有双足行走和杂食性者。
头骨较小,颈部较长。荐前椎可达33个,荐椎3~6个,尾极长。
前肢短于后肢,肠骨突发达,耻骨扭转,胫骨短于股骨,距骨与跟骨不愈合,前后足的第Ⅰ指(趾)的末爪皆很发达,而第Ⅴ指(趾)退化。分2个超科。
①古脚龙超科。双足行走,杂食型。
头不大,顶面光平,眼眶大于头部所有孔眶 ,枕髁较大 。 下颌关节低于齿列面,牙齿小,齿冠短,两侧面有微弱纵棱发育,其前缘见少量锯齿构造,齿尖不锐利。
颈部较长(9~10颈椎) ,荐前椎至少23个 ,愈合荐椎有3个 。四川合川发现的侏罗纪晚期恐龙化石(藏中国自然博物馆)前肢短粗,前足发育正常,Ⅴ指退化、爪钝。
肠骨短厚,其耻骨突长,坐骨突短,耻骨和坐骨紧密贴靠,后足为趾行式,发育正常,有大爪的Ⅰ趾特别短粗,第Ⅳ趾最长。为演化不成功的一支恐龙,一直保存一些原始祖先类型特点,在早侏罗世末绝灭。
中国的禄丰龙是本超科典型代表。 ②蜥脚龙超科 。
庞大的四足行走的恐龙。 头极小 ,颈、尾皆长,四肢粗壮。
下颞颥孔前伸到眼眶之下。腭骨短,内鼻孔宽,下颌短高。
牙齿分棒状和勺状两种。颈长,有的甚至达全长的一半,颈椎数不稳定(12~19)。
尾椎椎体由前向后加长,其末端尾椎愈合而呈鞭状。颈肋极长,前肢较短,仅有后肢的2/3长 ,前足Ⅰ指有爪。
腰带粗壮 ,耻骨扭曲,髋臼大。后足宽扁,Ⅰ~Ⅲ趾有爪。
鸟臀目 带为四射型结构,与鸟类者相似。植物食性或少量杂食性,鸟脚亚目双足行走,其余四足行走。
该目各类身体差异较大,出现于晚三叠世或中三叠世 。共有5个亚目:鸟脚亚目 、剑龙亚目、甲龙亚目 、角龙亚目和肿头龙亚目,分布于欧洲、北美、南美、非洲及亚洲的中生代地层中。
鸟脚亚目 双足行走的恐龙。头骨吻部较长,眼前孔较小,外鼻孔大,上、下颞孔发育好。
牙齿变化大,荐前椎多达28个。耻骨的前后突发育,前足外指退化,后足与鸟类相似,Ⅴ指退化,末端发育蹄形爪。
鸟脚类从中三叠世至晚白垩世皆有代表属种 。 最 早 的代表是中晚三叠世的畸齿龙科,皮萨龙科的属种。
侏罗纪、白垩纪有棱齿龙科、禽龙科和鹦鹉嘴龙科(见鹦鹉嘴龙),最进步的为晚白垩世的鸭嘴龙科(见鸭嘴龙)。 四川合川发现的侏罗纪晚期恐龙化石(藏中国自然博物馆) 剑龙亚目 背部具有各式甲板的恐龙,植食性,前肢短于后肢的四足行走动物 。
最长的达10米 。头骨狭长、细小,前上颌骨无齿 ,上颞颥孔明显退化 。
下颌低长。牙齿单列,每列不超过25个,齿冠成叶状,其边缘具锯齿。
躯体高耸侧扁。前肢短,前足Ⅰ、Ⅴ指退化,末端为蹄型爪。
后肢硕长,趾末端为爪蹄型。剑龙类出现于晚三叠世,至早白垩世绝灭,分布于亚洲、欧洲、北美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