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芒种节气民间有哪些习俗
芒种节气习俗有哪些?芒种习俗送花神农历二月二花朝节上迎花神。
芒种已近五月间,百花开始凋残、零落,民间多在芒种日举行祭祀花神仪式,饯送花神归位,同时表达对花神的感激之情,盼望来年再次相会。此俗今已不存,但从著名小说家曹雪芹的《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中可窥见一斑:“(大观园中)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千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
每一棵树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满园里绣带飘飘,花枝招展,更兼这些人打扮得桃羞杏让,燕妒莺惭,一时也道不尽。
……”“千旄旌幢”中“千”即盾牌;旄,旌,幢,都是古代的旗子,旄是旗杆顶端缀有牦牛尾的旗,旌与旄相似,但不同之处在于它由五彩折羽装饰,幢的形状为伞状。 由此可见大户人家芒种节为花神饯行的热闹场面。
芒种习俗挂艾草天气越来越热,蚊虫孳生,容易传染疾病,故5月有“百毒之月”之称。古时门楣悬艾草,为的是驱赶蚊虫。
又因为此节气正逢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前后,家家户户在门楣悬挂菖蒲,藉以避邪驱毒。 所以,古时又称五月为“蒲月”。
而此节气中的习俗,便大多与端午节庆混为一体。俗谚说:“未呷端五粽,破裘不敢送。”
意思是说端午节后,才真正人夏天。芒种习俗安苗安苗系皖南的农事习俗活动,始于明初。
每到芒种时节,种完水稻,为祈求秋天有个好收成,各地都要举行安苗祭祀活动。家家户户用新麦面蒸发包,把面捏成五谷六畜、瓜果蔬菜等形状,然后用蔬菜汁染上颜色,作为祭祀供品,祈求五谷丰登、村民平安。
芒种习俗打泥巴仗贵州东南部一带的侗族青年男女,每年芒种前后都要举办打泥巴仗节。 当天,新婚夫妇由要好的男女青年陪同,集体插秧,边插秧边打闹,互扔泥巴。
活动结束,检查战果,身上泥巴最多的,就是最受欢迎的人。芒种习俗煮梅在南方,每年五、六月是梅子成熟的季节,三国时有“青梅煮酒论英雄”的典故。
青梅含有多种天然优质有机酸和丰富的矿物质,具有净血、整肠、降血脂、消除疲劳、美容、调节酸碱平衡,增强人体免疫力等独特营养保健功能。但是,新鲜梅子大多味道酸涩,难以直接入口,需加工后方可食用,这种加工过程便是煮梅。
芒种习俗开犁节浙江省云和县有“开犁节”,在农历二十四节气的芒种节那天举办。 在云和梅源一带流传着这样的传说:牛是天庭的司草官,因为同情人间饥荒,偷偷播下草籽,但结果导致野草疯长拯救了牲畜,而农田被野草淹没使农人无法耕种,上天为了惩罚牛,指令其下凡犁田,直至今日。
开犁是云和梅源一带山区农民启动春耕的时令体现,过去把“开犁节”叫做“牛大王节”。
二、芒种节习俗芒种节有什么习俗吗
今天是芒种节:煮梅送花神习俗 据气象专家报道,今天15时12分太阳到达黄经75°,进入芒种节气。
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是我国古人根据物候而命名的节令。“芒”指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进入夏历6月,小麦等有芒作物逐渐成熟,即将收割;“种”是种子,因为芒种时节是农作物种植时机的分界点,芒种过后进入真正炎热的夏季,农作物的成活率越来越低。
芒种期间正是秋收作物播种的最后期限,所以这时是晚谷、黍、稷等秋收作物播种的最后时段,农事繁忙,所以亦有“忙种”之意。 8 Q7 b。
q0 L9 i 在民间芒种有煮梅的习俗和送花神的祭祀活动。1 u8 C) x! $ s D1 f # ! f2 T! ^4 }8 ^: e6 }6 J4 L 芒种前后,长江中下游一带持续阴雨,空气潮湿,天气闷热,各种物品容易发霉,人们称这段时期为“霉雨”季节。
又因此时也正值黄梅成熟之时,故“霉雨”又称作“梅雨”。因为黄梅酸涩,不便直接入口,需加工后方可食用,所以农家有芒种煮梅食用的习俗。
& Q/ I; U。 `/ e R$ r3 o3 d7 M: n。
K Z 农历二月二花朝节上迎花神。 芒种已近五月间,百花开始凋残、零落,民间多在芒种日举行祭祀花神仪式,饯送花神归位,同时表达对花神的感激之情,盼望来年再次相会。
此俗今已不存,但从著名小说家曹雪芹的《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中可窥见一斑:“(大观园中)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千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 每一棵树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
满园里绣带飘飘,花枝招展,更兼这些人打扮得桃羞杏让,燕妒莺惭,一时也道不尽。……”“千旄旌幢”中“千”即盾牌;旄,旌,幢,都是古代的旗子,旄是旗杆顶端缀有牦牛尾的旗,旌与旄相似,但不同之处在于它由五彩折羽装饰,幢的形状为伞状。
由此可见大户人家芒种节为花神饯行的热闹场面。
三、芒种时节不要贪凉光脊梁的原因是什么
芒种节气中,有些人经常光着脊梁,误以为这样凉快,其实并非如此。
众所周知,皮肤覆盖在人体表面,具有保护、感觉、调节体温、分泌、排泄、代谢等多种功能。在人体皮肤上有 几百万个汗毛孔,每天约排汗1000毫升,每毫升汗液在皮肤表面蒸发可带走246焦耳的热量。
当外界气温超过35°C,人体的散热主要依赖皮肤的汗液蒸发,加速散热,使体温不致过度地 升高。如果此时光着脊梁,外界的热量就会趁机进人皮肤,且不能通过蒸发的方式达到散热的目 的,反而感到闷热。
若穿点透气好的棉、丝织衣服,使衣服与皮肤之间存在着微薄的空气层, 而空气层的温度总是低于外界的温度,这样就可达到防暑降温的效果。
四、芒种节的来历如何
十四节气之九,每年公历6月6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75°时开始。
芒种,谓有芒有谷可播种之意。这时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将进入多雨的黄梅季节,器具衣物易霉,故当地习惯晴天曝晒。
农业生产上则忙于夏收夏种,有“过了芒种,不可强种”的农谚,谓节令不饶人之意。 东北地区于是日入田锄地,口唱田歌,有“芒种农人乐”之谚。
古代芒种节时,因芒种过后,花多凋谢,花神退位,故有家家祭花饯花神旧俗。 每年的芒种节气在6月6日或7日,这时太阳到达黄径75°。
从字面上说,“芒”是指麦类等有芒作物收获,“种”是指谷黍类作物播种。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
意指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抢收十分急迫。对于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此时也正是播种最忙的季节,故又称“忙种”。
“春争日,夏争时”,“争时”即指这个时节的收种农忙。人们常说“三夏”大忙季节,即指忙于夏收、夏种和春播作物的夏管,芒种是表征麦类等有芒作物的成熟,是一个反映农业物候现象的节气。
。
五、为什么有“芒种”这个节气,是什么意思
每年的芒种节气在6月6日或7日,这时太阳到达黄径75°。
从字面上说,“芒”是指麦类等有芒作物收 获;“种”是指谷黍类作物播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
意指大麦 、小麦等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抢收十分急迫。 对于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此时也正是播种最忙的 季节,故又称“忙种”。
“春争日,夏争时”,“争时”即指这个时节的收种农忙。人们常说“三夏”大 忙季节,即指忙于夏收、夏种和春播作物的夏管。
对我国大部分地区来说,芒种一到,夏熟作物要收获,夏播秋收作物要下地,春种的庄稼要管理,收 、种、管交叉,是一年中最忙的季节。 长江流域“栽秧割麦两头忙”,华北地区“收麦种豆不让晌”,真 是“芒种芒种,样样都忙”小麦成熟期短,收获的时间性强,天气的变化对小麦最终产量的影响极大。
这 时沿江多雨,黄淮平原也即将进入雨季,芒种前后若遇连阴雨天气及风、雹等,往往使小麦不能及时收割 、脱粒和贮藏而导致麦株倒伏、落粒、穗上发芽霉变及“烂麦场”等,使眼看到手的庄稼毁于一旦。 “收 麦如救火,龙口把粮夺”的农谚正形象地说明了麦收季节的紧张气氛,必须抓紧一切有利时机,抢割、抢 运、抢脱粒。
“春争日,夏争时”,一般而言,夏播作物播种期以麦收后越早越好,以保证到秋前有足够 的生长期。大量的试验和生产实际表明,夏大豆、夏玉米、夏甘薯等作物的产量均随播(栽)期的推迟而明 显降低,播(栽)过迟的甚至不能成熟,得不到任何效益。
“芒种栽薯重十斤,夏至栽薯光根根”、“种豆 不怕早,麦后有雨赶快搞”。麦收以后应抓紧抢种抢栽,时间就是产量,即使遇上干旱,也要积极抗旱造 墒播种,切不可消极等雨,错过时机。
“芒种忙,下晚秧”,南方的双季晚稻育秧要抓紧进行,要特别注 意稻蓟马等病虫的防治工作。 东北、西北地区的雨水仍然不多,冬、春、小麦要适时浇水追肥,做好生长 后期的管理工作。
大部分茶区的夏茶采制已经开始,由于气温高,芽头长得快,容易粗老,一定要及时采 摘,加工细制,提高品质。 芒种后,我国华南东南季风雨带稳定,是一年中降水量最多的时节,长江中下游地区先后进入梅雨季 节,雨日多,雨量大,日照少,有时还伴有低温。
宋人范成大的《芒种后积雨骤冷》诗:“梅霖倾泻九河 翻,百渎交流海面宽。良苦吴农田下湿,年年披絮播秧寒。”
绘出了阴雨连绵不止,河满沟平,农夫冒着 寒冷身披棉絮播秧忙的画面。芒种时节,水稻、棉花等农作物生长旺盛,需水量多,适中的梅雨对农业生 产十分有利;梅雨过迟或梅雨过少甚至“空梅”的年份作物会受到干旱的威胁。
但若梅雨过早,雨日过多, 长期阴雨寡照,对农业生产也有不良影响,尤其是雨量过于集中或暴雨还会造成洪涝灾害。“圩田好作, 五月(农历)难过”的农谚体现了在抗灾能力极低的旧社会农民对梅雨成灾的忧虑。
在“样样都忙”的芒种 之时,防汛抗灾工作千万不可放松。 。
六、芒种节气的人体反应有哪些
代谢旺盛,元气消耗大 人体新陈代谢旺盛,汗易外泄,耗气伤津之时,宜多吃 具有清暑益气、生津止渴的食物。
老年人因机体功能减退, 热天消化液分泌减少,心脑血管不同程度地硬化,饮食 宜以清补为主,辅以护胃益脾和降压、降脂的食品。 容易疲倦 有谚语“芒种夏至天,走路要人牵;牵的要人拉,拉的 要人推”。
短短几句话,反映了夏天人们的通病——懒散。 其原因是夏季气温升高,空气中的湿度增加,体内的汗液无 法通畅地发散出来,人身之所及,均不离湿热之气。
所以, 暑令湿盛必多兼感,使人感到四肢困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