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恭王府——位于北京风水宝地什刹海地区
桂林靖江王府——位于桂林风水宝地独秀峰山下
靖江王府是坐拥“紫袍金带”的潜龙府邸,恭王府犹如一颗被“蟠龙水”包围着的明珠。这一南一北两座王府都因风水堪舆诞生了许多传奇的故事。
恭王府-四井蟠龙
天子脚下的恭王府内,有四口神龙幻化的古井。
这四条神龙分别镇守在恭王府的不同方位,虽然现在井中无水,但相传在井内有水的时候,水色是有区别的,四条龙的显身方式更是奇幻玄妙。
第一口井——群龙之首
相传在恭王府花园的西南方,该井中的水,水色深沉,一眼望下去如漆似墨,但打出来的水却纯净透亮。这井中的龙王是一条黑龙,以雕塑的龙王而显其身,这尊塑像肤色黝黑,目光如炬,在府邸与花园的接壤之处,迎接着络绎不绝的人虔诚的膜拜。
第二口井——银龙摇曳
在西南角巨石高台之上,有一株近七八百年树龄的古柳树,在树下有一目小井,当初井中的水清透纯净,阳光穿透柳树枝叶映在井中,银光闪闪,恰似银龙摇曳。
但这银龙一般是看不到它的显身的。这条银龙如何显身?我们稍后揭晓。
第三口井——青龙昂头
在王府花园西侧,银龙井的北边,地铺碎石构成了一条栩栩如生的青龙,斑驳的苔藓聚生在这碎石之间,使这龙能够随青苔色泽变化而活灵活现,是最佳的镇宅辟邪灵物。
第四口井——金龙捧珠
与“银龙”呼应的就是这口化为双目井的金龙,相传这双目井只在晴天有水,雨天时井底潮湿,在日光下看到井水总是泛起阵阵金光,井水色也略略偏黄。在清代进行庭院修缮时增加了双龙戏珠的鹅卵石铺地。
但是这晴雨天气见首不见尾的金龙,其实并不是地铺上的龙,实际上,“金龙”与刚刚提到的“银龙”在整个庭院中是互相呼应的。
这一金一银的双龙所捧的明珠是位于两井之间,同样具有风水寓意的妙香亭!
四口古井象征的四条龙,以龙王庙的黑龙为龙首,以沁秋亭旁边的金龙和方塘边的银龙构成蛇身,青龙是仙蛇之尾。这是缠绕于花园灵龟脊背的仙蛇,这是风水学中对格局构成既抽象又具形的一种设计。
按理说,恭王府的风水格局极其精妙,龙有灵气却不轻易表露,但这“蟠龙水”的格局却也酝酿了诸多五行上的失衡,所以这块福地在历史长河中显得命运多舛。
靖江王府——潜龙府邸
靖江王府是明太祖为自己的侄孙分藩所修建的王府,可以说是明代皇宫的缩影,它的选址极为慎重,是南方绝佳的风水福地。
桂林水系极为丰富,刘克庄写“一水抱城流”,他所说的“一水”实际上是指所有环抱桂林城的水域,其中的“抱城”,也不是一个环抱,而是有几个环抱。
桂林靖江王府的选择就拥有漓江、桃花江两个环抱,并以两江四湖作为水口砂,真可谓后有靠山、前有水,左右江流泽千古。
那么为什么在众多山峰中,选择独秀峰作为靖江王府的靠山?
风水学素有“来龙去脉”、“寻龙捉脉”之说。所以审视风水中的“龙”,认清识它的吉凶美恶就变得非常重要。龙脉不是随意可寻的,定龙脉要望势、察迹、辨形、观色,即要求山脉必须“望势”,气势磅礴或有祥瑞萦绕之气,这是定龙脉的根本。
靖江王府的座山是极为难得的天然座山——独秀峰,古人常言独秀峰下有桂林的龙脉,经过刘伯温的察看,里面果然内有乾坤。
独秀峰不仅外观上紫袍金带、具有受众山朝拜的王者风范,内中的溶洞贯通山体,可融山水为一体、汲日月精华。
直至今日,太平岩的六十甲子灵气之盛,刘伯温、吕洞宾等人留下的“福”字也为此潜龙府邸增添了神秘色彩。
靖江王府内独有的“龙爪树”与桂林近日出现的佛光相映成趣。
各位朋友们您认为哪里的风水格局中还有神秘的“龙”?欢迎留言!
桂林靖江王府的图片和介绍?
靖江王城坐落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漓江西岸,是明朝藩王靖江王朱守谦的藩王府,始建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洪武二十五(公元1392年)年建成,靖江王城外围有国内保存最完好的明代城墙。
由于靖江王城地处桂林市城市中心地区,因而有“阅尽王城知桂林”之说。
持桂林市民身份证进靖江王府票价60元,你怎么看?
靖江王府位于在独秀峰下,洪武五年,也就是1372年营建,从建成到明代覆灭的257年中,共住过12代14位藩王。家族的人口之多,盘剥民脂之钜,地方财政负担之重,成为桂林深深的历史印记。王府还是孙中山集师北伐驻节地、广西省政府所在地,因此对于桂林人来说,靖江王府见证了一段非常特殊的历史,通过参观靖江王府,让更多桂林人了解靖江王府、了解桂林历史十分必要,然而60元的门票让我少市民望而却步。
作为著名的世界旅游城市,又在创建国际旅游胜地,近年来桂林确实在推进全域旅游方面做出许多惠民措施,如象鼻山公园、西山公园,虞山公园,南溪山公园,穿山公园和黑山植物园,只要是桂林市区或者11县6城区的市民,持本人的居民身份证,都可免费游览。著名景区七星公园,早上七点以前也是免费的,在花2元办月票后其他时间也可免费入园。
在靖江王府旁边的东西巷和逍遥楼,也是免费浏览的。
靖江王府也是广西师范大学的校区之一,在景区入口的旁边,有一个供学生出入的校门口,据知情人介绍,只要是打扮得不像游客的样子,是可以从这个门口混进去的,门卫查得也不是很严。但让我感到悲哀地是,难道真的要采取这种如此不光彩的办法去参观一段桂林人自己的历史吗?
在今天的旅游发展中,门票经济已逐渐不适应现实需求了,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成为阻挡旅游业发展的拌脚石,希望大桂林市民凭身份证光明正大地参观靖江王府的这一天早日到来。
为什么桂林靖江王府建造时间比北京故宫早30多年?
谢邀!没考证过,不清楚。
除了桂林靖江王府,全国哪些地方还有保存比较完好的明代藩王府?
明代王府知多少?
明朝王府为明朝亲王、郡王理政及居住的府邸。依据《大明会典》,明代王府分为亲王府、郡王府两等。亲王府制度拟于宫室,有王城、四门、前三殿、后三宫、山川社稷坛、宗庙等建筑;郡王府为四合院式建筑。
明朝共实封亲王六十三位,在陕西、山西、北平、山东、河南、湖广、江西、四川、广东九布政使司、云南,及北平、陕西行都指挥使司,万全、辽东都指挥使司等地建造亲王府四十六处。浙江虽有亲王分封,并未营建王邸,旋改封别处。另在广西有亲王府规格的靖江王府一座。
明朝灭亡后,各地明朝所建的亲王府、郡王府多被焚毁或拆除。现仅存桂林靖江王府城门、殿陛,大同代王府九龙壁,襄阳襄王府绿琉璃影壁,钟祥兴王府凤翔宫,开封周王府龙亭,南阳唐王府王府山、新乡潞王府望京楼等遗迹。
太原晋王府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开始了明朝的统治。朱棡是朱元璋的第三子,明洪武三年(1370年)他被父皇封为晋王。朱棡委托其岳父谢成修筑晋王府,几经考虑才决定在宋建太原城外东北面修建起一座富丽堂皇、规模宏大的晋王府,晋王府的落成时间在公元1376年前后。虽说,晋王府比不了南京的皇宫,但这三皇子也想在天高皇帝远的太原享受一下当皇帝的感觉。在朱棡的内心里这晋王府就是他的皇宫。从上世纪60年代初绘制的想象图上可见,在晋王府这座方形城池内南北中轴线上及周围建有宫殿无数,其格局类似皇宫。内城即宫城,辟有三个宫门,即今日仍称呼的“东华门”、“西华门”和“南华门”。北面有“后宰门”,那是为方便王府人员行走而开的王府后门。晋王府的宫城外围还建有四道城墙,就是现在仍称呼的东、西、南、北肖墙,“肖”实为“萧”,即“萧墙”。晋王府的西南有天地坛,是晋王祭祀天地的场所。东南和南面有“杏花岭”和“松花坡”,那是王府花园。西有典膳所,是管理王府膳食的地方,而晋府店则是供应王府生活用品的机构。明朝初年,晋王朱棡还修建了万寿宫(皇庙),新建和扩建了祟善寺等寺庙和祠堂,当年的兴旺可见一斑。朱棡的儿孙们当然是世袭为王,他们又在自己的领地内大兴土木修建王府并代代相传。至今称“府”的街名流传下来就有:“宁化府”、“临泉府”、“方山府”、“二府巷”等。至于平阳府、广昌府、宁河府、河东府、靖安府、荣泽府等王府现今已很少能听到了。“七府坟”则因朱棡的七子朱济(火高)与嫔妃刘氏、杨氏的合葬坟墓而得名。晋王朱棡死于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葬于南郊黄陵。“黄陵”应为“皇陵”,它是朱棡及其后裔诸晋王的皇家陵墓。从明初朱棡修建晋王府始,至明朝灭亡后的第三年,历史的年轮已经走过了260多年,也就是清顺治三年(1646年)的春天,晋王府不知何故突然烧起了大火,经久不息。这次火灾的结果使巍峨豪华的晋王府化为灰烬,晋王府从太原城内消失了。如果不是这场莫名的大火,不知晋王府是否可能像北京紫禁城一样仍然矗立至今?20年以后,清康熙五年(1666年),清代著名诗人屈大均来到太原,看到晋王府破败荒凉的样子,十分伤感地写下《望晋恭王园》诗一首,其中有“悲风处处吹松柏,谁到并州不断肠”的句子。到了清代雍正、乾隆年间,在晋王府废墟上修建起数千间兵营房舍,驻扎清军绿营兵精骑营。后来,人们就把这个驻兵的地方简称为“精营”了。今天恐怕是再难寻到晋王府的任何痕迹了。流传下来的只有称作“东丹墀”、“西丹墀”等许许多多的地名而已。
开封周王府
明太祖第五子朱橚,洪武三年封吴王,十一年(1378年)改封周王,十四年(1381年)就藩开封。开封周王府是在宋金故宫遗址上建造的,它由内外两座城垣组成。外面的墙(即萧墙,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它不能称作古代城市战略防御体系的城墙),"高二丈许,蜈蚣木镇压,上覆琉璃瓦",周围九里三十步,"向南是午门,东曰东华门,西曰西华门,北曰后宰门"。实际上这是宋金皇城的范围,为明代为数不多的几个"高等级"王府之一。开封周王府有如此宏伟的规模,这是与周王的地位、古都开封自身的条件和历史以及主持周王府建设的当事者等诸多因素有关。周王朱木肃为太祖第五子,与其四位兄长均备受太祖和高皇后的喜爱,且太祖对其寄予厚望,在诸子中地位特殊。秦、晋、燕、周四王府的规模大抵相当。开封城(指今城墙内范围)的大小,从唐五代到明清无大变化,到了明代仍是河南省城,可谓河南第一大城,城周长"二十里一百九十步"。而堂堂的古都洛阳,城区变化特大,到了明清时期,河南府城周长仅八里三百四十五步,整个府城还比不上周王府的面积大。
武汉楚王府
明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封第六子朱桢为楚王。次年开始在江夏高观山(今蛇山)南侧建王府,历时9年竣工。先后建成宫殿楼阁、亭台水榭等建筑800余间,其城高近10米,壮丽不亚皇城。崇祯十六年(1643)春,张献忠率农民起义军攻破江夏城,缚楚王朱华奎沉入江中,并放火烧毁楚王府。改江夏为天授府,建立“大西”政权,自称“大西王”。
长沙潭王府/谷王府/襄王府/吉王府
洪武三年(1370年)明太祖封第八子梓为潭王,在城的正中建潭王府;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徙封弟穗于长沙,建谷王府;明仁宗封子瞻墡为襄王,建襄王府;宪宗成化十四年(1478年)明英宗封第七子见俊为吉王,吉王成年后来长沙就藩,以潭王府故址改建吉王府,这就是后来的皇殿坪。吉王传定王、端王、宣王、由栋。明末,张献忠领兵入长沙,焚烧吉王府,故明诸王府尽毁于火。近侧民舍,亦受池鱼之殃。吉王府有四门,分别为端礼门、体仁门、遵义门、广智门,专门充当仪仗护卫的仪卫司衙门就叫司门口。右面建有藩城堤以保障王府免受湘江洪水的淹浸。现在的八角亭、走马楼、藩正街等地名,都在藩王府内,是吉王出巡、驻足的地方。他为了尽情享乐,在府内营建花园,园内堆有“紫金山”,开浚有万春池,后来民间俗称四方塘。这在当年都是粉白黛绿曼舞轻歌之所。
据明朝的长沙、善化城图,吉王府确实占了省城的大半,“半城王府”是写实,是足可发千古之长叹的。及至农民起义军张献忠挥师攻入湖南,第七代吉王狼狈逃窜,接着清兵铁骑南下,明朝覆亡,存在了167年的长沙吉王府也如秋风扫落叶一样土崩瓦解。当时明朝降将洪承畴不管故主的遗封,首先将藩府拆去,拆得的砖石全部拿去修城墙。只剩下断壁残垣伫立于黄昏中,仿佛还沉浸在繁华的梦忆。吉王的后裔遭逢世变,为图隐匿,将“吉”字加“冂”为“周”,潜入民间。其中有一个周达武,本是宁乡石家湾煤矿工人,后投湘军,受知于骆秉章、左宗棠,以军功先后任四川、贵州、甘肃提督,后来周达武买下长沙城北的蜕园以为休憩之所,这是当时省城首屈一指的苏州式园林。民国成立,他的次子周家纯呈上家谱,请求湖南督军府批准复姓,改名朱剑凡。朱剑凡是个醇儒,乐于揽天下之英才而教之,后来将蜕园全部捐赠给周南女中作校舍,至今周南中学中还有剑凡堂。真所谓“英雄割据虽已矣,文采风流今尚存”了。
兖州鲁王府
鲁荒王檀,太祖庶十子。洪武三年封,十八年就藩兖州府。崇祯十五年,清兵再次入关破兖州,鲁王朱以派及诸郡王宗室千余人被害。其弟朱以海南奔浙东,清顺治三年,被张国维等推为监国,清兵入浙,朱以海南下投靠郑成功,后病死于台湾。兖州鲁王的皇城和皇宫,规制仿北京的紫禁城,只是规模略小,在朱檀受封之后就着手修建。据说是由他的舅舅武定侯郭英亲自主持,调发大量兵士,用多年时间才完工的,工程量相当庞大。《兖州府志》记“鲁府宫闱城垣备极宏敞,埒如禁苑,”《聊斋志异》的《巩仙》篇说鲁府“后苑花木楼台,极人间佳胜。”兖州自洪武十八年升为府治后,不仅新建了皇城皇宫,城池规模也大为扩大,改原来的土城为砖城,南墙又向外扩展二华里,新兖州城的周长达14华里又200步,这规模直至20世纪初未变。兖州鲁王府遗址的具体位置:南界约在今建设路一线,到二十世纪初还保留有皇城门——鲁王府的大门。皇城的东界在今实小胡同一线,西界在半边街一线,北界则在矿山三处以北。今北环城路以南为明代兖州府城的城墙,老兖州一中当是皇城的核心地带。明末清初,鲁王府遭到满清数次洗劫,遭到极大破坏。不但二百余年间积累的财产劫掠一空,建筑也大部烧毁,可怜那些雕梁画栋大都化为灰烬,幸而未毁于战火的,也渐渐毁圯。今天鲁王府遗迹已然荡然无存。
成都蜀王府
公元1371年,明朝,朱元璋之子朱椿被封为“蜀王”,将汉唐、前后蜀遗留下来的“子城”全部拆毁,在旧址上重新修建“蜀王府”。新“蜀王府“一改过去历代成都城主轴偏心的布局,首次确立正南北的中轴线,从而形成类似北京紫禁城的沿南北中轴线东西相对称的庞大建筑群。虽为王府,它却俨然有皇宫的巍峨气派,故老百姓称之为“皇城”。其前面的牌楼、拱桥和一大块空地,则被称为“皇城坝”。“皇城”和“皇城坝”的位置,便在今天的“天府广场”北端和展览馆一带。
公元1644年,张献忠攻陷成都,曾以“蜀王府”为宫,两年后撤离时纵火焚城,“蜀王府”再次毁于一旦。公元1655年,清政府将“蜀王府”的旧址改成了“贡院”,成为全四川省考试举人之地,最大规模时可让13,900多人同时进考,成为“巴蜀文胆之所在”。贡院中主体建筑为“明远楼”和“至公堂”,皆沿南北中轴线建造在“蜀王府”宫殿旧址上。东西两边则为鳞次栉比的考棚。即使“贡院”建筑群不如昔日“蜀王府”般宏大,但是“贡院”的整体空间组织,仍延续着“蜀王府”的威仪:按照一位成都市民的回忆,“从红照壁开始,乐亭、表柱、三桥、石狮等传统宫殿区前面的序列,仍使人感到有肃杀之气。”并且,即使今天从模糊的历史图片中看,“明远楼”和“致公堂”的巍峨气势都是摄人心魄的。此后的民国时期,“贡院”虽先后被用作军政府、学校和其他民政办事机构,其建筑群基本上被妥善保留,而成都老百姓仍习惯称之为“皇城”。而进入五十年代以后,在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和轰轰烈烈的政治运动中,“皇城”与“皇城坝”遭受了巨大破坏,直至消亡。
大同代王府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桂改封代王,同年就藩于大同府,在辽金两朝西京国子监的基础上兴建代王府,先后有11位代王在此处理政务和生活起居。代王府南北长690米,东西宽260米。内有宫殿屋宇约800间。代王府宫殿建筑均是木结构、青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代王府有4个门,正门名端礼门,东门名体仁门,西门名遵义门,北门名广智门。崇祯十七年(1644年)3月,末代代王朱传?被执,王府毁于大火,仅九龙壁幸存。2011年3月,作为名城复兴的重点工程之一,大同市开始恢复重建代王府。
兰州肃王府
明肃王府建于明惠帝建文元年(1399年),迄今607年,如今依然雄姿骄艳,风采不减,正是“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明太祖朱元璋将其庶第十四子朱木英,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由汉王改封为肃王,就藩甘州(今张掖)。明惠帝建文元年,请求内徙,朱木英将肃王府移藩兰州。肃王朱木英和其他诸王一样,“冕服、车旗、邸第,天下子一等。公侯大臣伏西拜谒,不敢钧礼。”“岁禄万担”。肃王迁往兰州后,即大兴土木,修建豪华宫室。府址设在今甘肃省人民政府一带,墙高1丈,周垣3里。中部为府署,东、西、南三面均有府门,正门朝门,第二南门为棂星门,后有端礼门,再后有承运殿、存心殿、再后即肃王府宫,分东、西二宫。府署东、西、北三面为王府宫苑。东苑花园称凝熙,是肃王及妃嫔游憩之地,园内“垒石为山,因泉为池,山下洞壑幽幽远,逶迤数里”,亭台水榭,树木葱郁,北滨黄河,景色优美,俗称大、小山字石。假山下有洞,洞有塑像。云洞下可通至城西雷坛,窥之黝然而深黑,莫敢入者。洞北有斗母宫,层楼高耸,可以远眺。府署后北就城墙建拂云阁,与北山对峙。
明肃王自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封藩以来,至崇祯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破兰州,历经252年,共9世,11王。明肃王府至清初为巡抚府,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改为总督府至宣统三年(1911年),历经145年。民国期间,甘肃省督军、将军、民政长、督都、主席共20任(不含马鸿逵、王治岐)。解放后,明肃王府原后花园的一切建筑设施,包括古城墙、拂云楼、望河楼等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皆已拆除。明、清、民国时期的原肃王府,现保存的只有省人民政府内的大门、中山堂(原大堂)。
荆州辽王府/惠王府
辽王本来就藩于辽东广宁。靖难之役后,明世祖迁辽藩于江陵(今荆州)。辽王府的宫殿本来是原来湘王的。隆庆元年(1567),第八代辽王朱宪(火节)因被告发犯有淫虐僭似诸罪,被废藩,自此国除。辽王府先是归了张居正,后来又归了新来的神宗第六子惠王朱常润。崇祯十六年(1643),张献忠攻克荆州,惠王被杀,王府被毁。
韦州/银川庆王府
明太祖朱元璋封十六子朱栴为庆王,封地宁夏。但因当时宁夏粮饷不足,朱栴于洪武二十六年(1392年)在韦州城建造。庆王宫府,次年入住韦州。1394年又在韦州置宁夏群牧千户所,也称韦州群牧千户所,隶属宁夏卫,有官兵1120名,专为庆王府司牧养羊、马之业,管理庆王府在宁夏各地牧场。后庆王府迁往宁夏镇城,庆王每年春居韦州,秋返镇城,韦州王府成为庆王避暑行宫。庆王于正统三年(1438年)病逝,翌年安葬在同心韦州的罗山。以后,皇帝亲封的9世亲王和庆藩分封的诸王及嫔妃等70多人先后安葬在此,形成了“明庆王陵”。建文三年(1401),庆王奉命迁王府于宁夏,负责庆阳、宁夏、延安、绥德等地军务,直接管理中护卫。庆王府建于宁夏镇城南薰门内(今银川市中山南街西),萧墙高4.33米,周长1.5公里,内有王宫、东宫、西宫、承运殿及逸乐园、宜秋楼等。设仪卫司、长史司、工正所、典膳所典仪所、广济仓等机构。
南昌宁王府
宁王府在南昌市星火路。为明宁献王朱权改封南昌后所营建。权系朱元璋第十六子《明史》说是第十七子),原封大宁。朱棣(成祖)约基起兵,夺取建文帝位后,遂被改封南昌,建宁王府。府第规模宏伟,雕梁画栋,十分华美。因年代之远,风雨侵蚀,都已倒毁,仅头门尚存。头门两壁还嵌有明娄妃所写的“屏翰”二大字,高8尺,宽6尺,用青石刻成。为历代宁王居住之所。正德年间(1506—1521)宁王宸濠起宾谋取夺武宗帝位,失败后宁王府废。清代改为藩署。建国前后,南昌市政府、江西省文艺学院后改革者文艺学校)均曾设于此。今为江西省京剧、话剧、歌舞三团团址。
钟祥郢/梁/兴/岳/景王府
郢王朱栋,是明太祖朱元璋第二十三子,生于洪武戊辰(1388年)五月十七日,辛未(1391年)四月十三日册封为郢王。郢王府,在兴都城西北隅,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锦衣卫指挥刘贵、郎中曹贵等督工鼎建。兴王府,清朝察院。座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钟祥市郢中城区中心,占地66亩。明代嘉靖皇帝诞生于此。现钟祥市第二中学。
桂林靖江王府
为巩固明朝朱姓的一统天下,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采取了"众建宗亲以藩王室"的政策,于洪武二年(1369年)定封 建诸王之制。洪武三年(1370年)封诸王子为各地藩王。在22个藩王之中,其侄孙朱守谦被封为靖江王。靖江王府王府位于桂林市中心地带(现又称桂林王城),墙高门深、气势森然,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洪武二十六年(1393)筑城墙。至今已有630多年的历史,比北京故宫建成的时间还早。王城南北纵距557.5米,东西横距336米,占地面积18.7万平方米,城墙高7.92米,厚5.5米。并辟有端礼、广智、体仁、遵义4门。城门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在主轴线上建有承运门、承运殿、后宫、御园,围绕主体建筑,还建有楼堂厅馆,亭阁轩室,构成一组规模宏大、金碧辉煌的建筑。清顺治七年(1650),明降将孔有德领兵攻克桂林后,封定南王,改靖江王府为定南王府。顺治九年(1652)农民起义军李定国攻占桂林,孔有德兵败,举火自焚,历时280余年的靖江王府,付之一炬,现仅存城墙、城门及承运门、承运殿的台基、雕栏玉砌和云阶玉陛。靖江王府是我国现今历史最长且保存得最完好的明代藩王府,清朝时为广西贡院,现为广西师范大学本部校区,浓缩了最近几百年来桂林的历史和文化。
洛阳福王府
据《两京城坊考》、《河南府志》等资料记载,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明神宗朱翊均封其子朱常洵为福王,并开始在洛阳建造福王府,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福王就藩洛阳。崇祯十四年(1641年),李自成率兵攻占洛阳,焚烧了明福王府,明福王府从此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据考证,福王府遗址在中州路北侧,至今仍保留着的一对明代石狮守卫着王府大门。进入宏伟的大门,是一条连接大殿约15米至20米宽的中心大道,其两侧为排水设施,在殿堂周围是配殿,其规模和豪华程度在当时王府中首屈一指。福王朱常洵被封洛阳后,“婚费至三十万,营洛阳邸第二十八万顷”,“日闭阁饮醇酒,所好唯妇女倡乐”。公元1641年,李自成攻陷洛阳,活捉朱常洵并将其处死,福王府也被一把火焚毁。清代在福王府遗址上建成了热闹的衙门。抗日战争爆发后,蒋介石的国民党政府一度将这一带当做“行都”。解放后,这里先后建成了青年宫、人民会堂等。
以上介绍的这些只是众多明代王府中的代表,是不是已经把各位小伙伴们惊呆了?
那么,问题来了:您认为最惊艳的是哪一个呢?欢迎参与留言喽!
桂林的女孩子好不好?
谢谢您的邀请。
桂林的女孩好吗?我在桂林工作大概有四个月,与桂林的少妇和女孩打交道接触有较多人,每一个给我留下印象深刻,让我细说下吧。
虽然已过去了很多年了,我相信,桂林的女性作为日后生养的女孩,她们一样会让她们自身的善良去影响她女儿的。
我由于工作的关系,在桂林地区分管了四个月的销售工作,面对的是百货公司、工销社和百货站以及个体经营的负责人和业务员。
其中不泛女性较多,当年我虽然是个销售新手,但在桂林地区(含桂林市)得到了大量的女性业务员、科长、和老总的热心接待,在发货和资金回拢给予诚实的交易,在工作和生活中除热情接待外,还会到旅馆探望,并带上她们好吃的土特产,我真的深深被她们的工作热情及周到所感动。
因此,时隔多年,我们虽然没联系,但她们的敬业精神和待人热心我至今没法忘怀。所以她们给我的印象真的是太好了,而不是一两个人好,是绝大多数女性都很好。所以我想她们教育出的女儿,我相信也是顶瓜瓜不错的。
答题完成,谢谢。
风水是迷信吗? ?
中国风水学
风水学,传统五术之一相术中的相地之术,本为相地之术,即临场校察地理的方法,叫地相、中国古代称堪舆术,目的是用来选择宫殿、村落选址、墓地建设等方法及原则,选择合适的地方的一门学问。风水学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一门玄术,较为学术性的说法叫做堪舆。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微观物质(空气、水和土)和宏观环境(天地)的学说。因有风水著作《青囊经》、《青鸟经》影响广泛,故也有人称风水为“青囊”和“青鸟”。“风水”最早见于晋代郭璞所著的《葬书》:“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这是有关风水的最早的定义。
风水学是古代环境学
在古代又称为“堪舆学”。风水的历史相当久远,在古代,风水盛行于中华文化圈,是衣食住行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有许多与风水相关的文献被保留下来。由文献中可知,古代的风水多用作城镇及村落选址、还有宫殿建设,后来发展至寻找丧葬地形。
风水释义
风水学实际上就是地理学、地质学、星象学、气象学、景观学、建筑学、生态学以及人体生命信息学等多种学科综合一体的一门自然科学。其宗旨是审慎周密地考察、了解自然环境,顺应自然,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良好的居住与生存环境,赢得最佳的天时地利与人和,达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
风水学,本为相地之术,即临场校察地理的方法,也叫地相、古称堪舆术,相传风水的创始人是九天玄女,比较完善的风水学问起源于战国时代。风水的核心思想是人与大自然的和谐,早期的风水主要关乎宫殿、住宅、村落、墓地的选址、座向、建设等方法及原则,原意是选择合适的地方的一门学问。风水的历史相当久远,在古代,风水盛行于中华文化圈,它是衣食住行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后来发展至寻找丧葬地形。中华建筑风水研究协会理事高煜翔主张辨证研究风水,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来解释风水现象,它用于占卜其实只是一种心理安慰,虽然其存在一些道理,但是只可用于趋吉避凶,若没有实际行动一切都是枉然,不可痴迷其中。
理论依据
通俗的讲,风水好的地方,居于此处,象征人事兴旺,盼望令后代富贵、显达。严格的讲,即是符合风水学中“富“和”贵”原则和标准(即所谓“好风水”)的地理位置或环境。
“风水”只是名称,而非风和水。风水又称堪舆,或称卜宅、相宅、图宅、青乌、青囊、形法、地理、阴阳、山水之术。在中国古代的文义里,“堪”是天道、高处,“舆”是地道、低处。“堪舆”是指研究天道、地道之间,特别是地形高下之间的学问。它是以古代有机论自然观为基础,把古代天文、气候、大地、水文、生态环境等内容引进选择地址、步建环境的艺术之中。
风水术以气为万物本源,认为世界是从无(未见气)到有(气之始)。气是本源(一),它分化出阴阳(两仪),又分出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五行),这些物质的盛衰消长都有不可改变的规律(有度而不渝),并且有了祸福(吉凶悔吝),这些祸福都是可以预测的。
渊源流变
谈风水学的起源及其历史发展,中国人对地理风水的意识产生很早:“上古之时,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在那种危机四伏的自然条件下,人们先以树木为巢舍,后来在了解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实践中,首先对居住环境进行了改造。大约在六七千年前的原始村落——半坡村遗址,“选址多位于发育较好的马兰阶地上,特别是河流交汇处……离河较远的,则多在泉近旁。”西安半坡遗址就坐落于渭河的支流浐河阶地上方,地势高而平缓,土壤肥沃,适宜生活和开垦。到了殷周时期,已有卜宅之文。如周朝公刘率众由邰迁豳,他亲自勘察宅茔,“既景乃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诗经·公刘》)
到了战国与先秦时期,是风水理论的形成时期,司马迁《史记·樗里子传》载:战国秦惠王异母弟樗里子,生前自选地于渭南章台之东,预言:“后百岁,是当有天子宫夹我墓。”至汉兴果然,长乐宫在其东,未央宫在其西。反映了当初活人的住宅和死人住宅的选择规律。秦代朱仙桃所著的《搜山记》,成为风水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至汉代时,人们已将阴阳、五行、太极、八卦等互相配合,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对宇宙总体框架认识的理论体系。这个框架是风水学的理论基石,对风水的应用与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使风水由以前人们只是用于卜宅、相宅的机械活动,升华到理论阶段。
魏晋南北朝时代,风水理论已经逐渐完善,如托名郭璞的《葬书》一直被推崇为风水理论的“经典”。同时他还著了《葬书锦囊经》。当时的风水师也颇受推崇,如管辂以占筮、相术、相墓著称于世,据说他经过魏将毌丘俭的墓,曾“依树哀吟。”人问其故,曰:“树木虽茂,无形可久,碑诔虽美,无后可守,玄武藏头,苍龙失足,白虎衔尸,朱雀悲哭,四危已备,法当灭族。”唐宋时期,风水学普及最突出的表现是《葬书》的流行、罗盘的广泛使用。《青囊奥语》的诞生,使风水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理论,形成了一定的体系和流源。这是由当时的历史环境和科学的发展所决定的。隋末到唐时,李播、李淳风父子作《天文大象赋》、《大衍历》、李淳风负责编纂的《晋书》、《隋书》中的天文志等诸多的天文书籍,皆对天上各大星座作了详细的描述,使风水之学与天地相对应。在地理学上则兴起了对山川地形进行考察的热忱,从而促进了风水学理论应用于对山川地形的踏勘。
到明清时代,风水发展到了极点,风水活动遍及民间及至皇室。明朝开元时的刘伯温就是一位风水大师,他对风水学也有很大的影响。后期蒋大鸿对地理风水在杨公的基础上发展了一个新的阶段。所著《地理辩证》是以挨星为理气的主要内容,为近代风水理论的经典。
风水宝地标准
首先要有山脉从很远的地方蜿蜒而来,这就是风水中所谓的来龙,将至到头处再隆起山峰,峰前有案山,峰左伸出青龙山、右有白虎、中有明堂、水流曲折,以使坟穴藏风聚气而福荫后人;外洋宽阔能容万马,可致后代鹏程万里、福禄延绵。鲁班符咒记载:伏以,自然山水,镇宅地板,抵抗一切灾难,家宅吉祥如意,家庭兴旺发达安康。
风水在中国有着古往今来的漫长历史,几乎每个人对风水一说都有不同的看法与见解,通常有很多人把风水和《看相算命》论为一体,这根本就是两个不同性质的事物,风水是一种人世间无形的科学,就像人的灵魂一样,看不见摸不着却依然存在,而看相、算命、卜卦、测字却是民间流传的一种道术。
所谓天有三宝日、月、辰; 地有三宝风、水、火;人有三宝精、气、神。风和水合之为气,则脉气,归之为灵气,得之可行昌运也,失之停滞不前;青龙为水,水化为气,阳宅风水定数为龙脉,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堂正中。
阴宅风水定数为龙穴,上有仙气,下有兵马,前招阳,后至阴,四方猛兽来潮,堂中土壤有甜水,即是安息圣地。个人风水定数为天年,龙脉龙穴合一,即可增人体天年之气,德之涵养,福纳四海,寿与天齐,风水好必家安旺人丁第及状元,封侯拜相尽在气数之中!
阴阳之术
风水学《易经》曰“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壹体两面,彼此互藏,相感替换,不可执一而定象。二者虽无定象,随道而变,上皆可为道,下亦可为器。道用无穷,处处有之,因用而论。用即出,阴阳即定,二者虽定,亦随时而变迁。故曰:阴阳不二,以壹而待之。壹者太极是也,统领二物,相互作用,运化万千。
中国风水学,天文学、地理学和人体科学是中国风水学的三大科学支柱。天、地、人合一是中国风水学的最高原则。中国古代科学家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经上下五千年的实践、研究、归纳和感悟,形成了著称于世的东方科学——中国风水学。如今,风水学已经上升到了准科学的地步,自王黛林以来,勘测风水已开始使用陀螺经纬仪、海拔测量仪、激光测距等工具。
风水准则
整体系统
风水学整体系统论,作为一门完整的科学,它是在本世纪产生的;作为一种朴素的方法,中国的先哲很早就开始运用了。风水理论思想把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这个系统以人为中心,包括天地万物。环境中的每一个整体系统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相互转化的要素。风水学的功能就是要宏观地把握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优化结构,寻求最佳组合。
依山傍水
依山傍水是风水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山体是大地的骨架,水域是万物生机之源泉,没有水,人就不能生存。考古发现的原始部落几乎都在河边台地,这与当时的狩猎、捕捞、采摘果实相适应。
依山的形势有两类,一类是“土包屋”,即三面群山环绕,奥中有旷,南面敞开,房屋隐于万树丛中,湖南岳阳县渭洞乡张谷英村就处于这样的地形。五百里幕阜山余脉绵延至此,在东北西三方突起三座大峰,如三大花瓣拥成一朵莲花。明代宣德年间,张谷英来这里定居,五百年来发展六百多户,三千多人的赫赫大族,全村八百多间房子串通一气,男女老幼尊卑有序,过着安宁祥和的生活。
水质分析
怎样辨别水质呢?《管子 地贞》认为:土质决定水质,从水的颜色判断水的质量,水白而甘,水黄而糗,水黑而苦。风水经典《博山篇》主张“寻龙认气,认气尝水。其色碧,其味甘,其气香,主上贵。其色白,其味清,其气温,主中贵,不足论。”《堪舆漫兴》论水之善恶云:“清涟甘美味非常,此谓嘉泉龙脉长。春不盈兮秋不涸,于此最好觅佳藏。”“浆之气味惟怕腥,有如热汤又沸腾,混浊赤红皆不吉。”
不同地域的水分中含有不同的微量元素及化合物质,有些可以致病,有些可以治病。浙江省泰顺承天象鼻山下有一眼山泉,泉水终年不断,热气腾腾,当地人生了病就到泉水中浸泡,比吃药还见效。后经检验发现泉水中含有大量的放射性元素氮。《山海经 西山经》记载,石脆山旁有灌水,“其中有流赭,以涂牛马无病。”
云南腾冲县有一个“扯雀泉”,泉水清澈见底,可无生物,鸭子和飞禽一到泉边就会死掉。经科学家调查发现,泉水中含有大量的氰化酸、氯化氢,这是杀害生物的巨毒物质。《三国演义》中描写蜀国士兵深入荒蛮之地,误饮毒泉,伤亡惨重,可能与这种毒泉有关。在这样的水源附近,是不宜修建村庄的。
风水朝南
坐北朝南,不仅是为了采光,还为了避北风。风有阴风与阳风之别,清末何光廷在《地学指正》云:‘‘平阳原不畏风,然有阴阳之别,向东向南所受者温风、暖风,谓之阳风,则无妨。向西向北所受者凉风、寒风,谓之阴风,宜有近案遮拦,否则风吹骨寒。”这就是说要避免西北风。
清代的《郇日宅十书》指出:“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其来脉气势最大,关系人祸福最为切要。”风水学重视山形地势,龙脉的形与势有别,千尺为势,百尺为形,势是远景,形是近观。势是形之崇,形是势之积。有势然后有形,有形然后知势,势住于外,形住于内。势如城郭墙垣,形似楼台门第。势是起伏的群峰,形是单座的山头。认势惟准,观形则易。势为来龙,若马之驰,若水之波,欲其大而强,异而专,行而顺。形要厚实、积聚、藏气。
适中居中
风水学适中,就是恰到好处,不偏不倚,不大不小,不高不低,尽可能优化,接近至善至美。《管氏地理指蒙》论穴云:欲其高而不危,欲其低而不没,欲其显而不张扬暴露,欲其静而不幽囚哽噎,欲其奇而不怪,欲其巧而不劣。”
顺乘生气
风水理论认为,气是万物的本源,太极即气,一气积而生两仪,一生三而五行具,土得之于气,水得之于气,人得之于气,气感而应,万物莫不得于气。风水理论提倡在有生气的地方修建城镇房屋,这叫做顺乘生气。只有得到滚滚的生气,植物才会欣欣向荣,人类才会健康长寿。
什么时候去桂林最好?
三四月份不要去,南风天, 就是屋里瓷砖、 地板 、柜子 、被子、 等等都是一层水 。必须关门关窗 ,你觉得这个天 你能旅游的舒服呢 ?
北方人是绝对受不了的 , 然后五月份可以 , 但是开始热了 , 每年不一样 ,不过六七八是千万别来啊 , 热的你根本没有玩的兴致 ,不是干热 , 是蒸笼里的感觉 !!我每天洗凉水澡得7 8次 !!!只要出门就要洗澡 ,只要回来也得洗澡 ,睡前还得洗 ,特别热 !
最好的天气呢 ?
还是九月底到十月底 ,11月就冷了11月就很冷了 股东瀑布 、漂流 、天气冷了就不能玩了 。 二月份有一阵是热的 ,有24度这样子 ,也不是南风天, 还不错 ,如果等不到五月 , 就二月看看天气预报来吧 ,但是一下雨有时候就是一星期哦 ,一星期不见太阳 , 看好天气预报 , 二月末 、五月 、 十月、 欢迎来桂林 !!!!多带内衣袜子 不好干哦
1、漓江
这里既有“山清、水秀、洞奇、石美”四绝,又有“洲绿、滩险、潭深、瀑飞”之胜。人称“百里漓江、百里画廊”。
2、象山
象山已成为桂林山水的代表,桂林城的象征。象鼻山是由3.6亿年前海底沉积的纯石灰岩组成的,是喀斯特地貌的代表。景区因有一座象鼻山而得名,它可以算的上是桂林的标志及象征,是桂林的城徽。景区还涵盖了水月洞、爱情岛、普贤塔、三花酒窖等景点。
3、世外桃源
在一部浪漫传奇里,一个桃花盛开的地方,几乎寄托了中国人所有的梦想,无都市之喧嚣,无尘世之烦扰。传奇只留在纸上。但在中国桂林,沿桂花之路往阳朔,会有一个比桃花源更美、更真实的地方——世外桃源。烟雨,满山遍野的绿草、山花、溶洞、木楼,向往着一个民族高尚品质的风雨桥,和漂流在翠竹之隙的歌谣……所有的欢乐和所有的艰辛都在这里,找到归宿。世外桃源位于阳朔至桂林之间,自驾游的必经之地。
4、龙脊梯田
龙脊开山造田的祖先们当初没有想到,他们用血汗和生命开出来的梯田,竟变成了如此妩媚潇洒的曲线世界。梯田海拔最高1180米,最低380米,共分为金坑?大寨红瑶梯田观景区、平安壮族梯田观景区、龙脊古壮寨梯田观景区。有“梯田世界之冠”的美誉。龙脊梯田常规来说有3个入口,一个是平安村,一个是大寨村,还有一个是龙脊村(龙脊古壮寨)。从桂林市区都有车到达每个入口,可自行选择。
5、七星景区
集山青、水秀、洞奇、石美于斯,俨然成为桂林山水的缩影。因有七星山,七星岩而得名,景区由普陀山的天枢、天璇、天玑、天权四峰与月牙山的玉衡、开阳、瑶光三峰组成。北四峰像斗魁,南三峰像斗柄,七峰并峙,几乎在同一平面,排列布局犹如北斗七星,故统称七星山。园内精华在七星岩,于一段地下河道,形成千姿百态的奇美溶洞。月牙山的桂海碑林也是不可错过的景点。
6、银子岩
被称为“世界岩溶艺术宝库”,洞内汇集了不同地质年代发育生长的钟乳石,晶莹剔透,洁白无瑕,宛如夜空的银河倾斜而下,闪烁出像银子、似钻石的光芒,所以称为“银子岩”。洞内特色景点数十处,最为著名的景观有三绝:雪山飞瀑、音乐石屏、瑶池仙境;三宝:佛祖论经、混元珍珠伞、独柱擎天。故被誉为“世界溶洞奇观”。银子岩景区充满绿色,被人们誉为“桂林山水的代表”。
7、日月双塔
它由2座塔,日塔及月塔共同构成。日塔为铜塔,月塔为琉璃塔层,两塔之间以湖底一条10多米长的湖底隧道相连。它是桂林的标识。双塔是新桂林的标识。日塔、月塔与象山上的普贤塔、塔山上的寿佛塔,相互呼应,相互映衬,有“四塔同美”之说。日月双塔,建成于2002年,是在唐代佛塔基础上于2001年重建的,地处桂林市中心区,坐落在桂林城的中轴线、桂林杉湖岛上,与“象山水月”相邻。日月双塔号称世界第一铜塔,是桂林旅游的一个夜景观赏地。
转载请注明出处悦翼世祥风水网 » 桂林靖江王府风水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