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明朝时期是如何重视风水学的发展的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金陵时对风水 极为重视,城外大部分的山都是面向城内,有 朝拱之势,唯有牛首山和花山背对城垣,朱元 璋很是不悦,派人将牛首山痛打一百棍,又在 牛鼻处凿洞用铁索穿过,使牛首山势转风水为 向内,同时在花山上大肆伐木使山秃黄。
明成 祖朱棣,将都城迁往北京,完全按照风水观念 建造。朱棣是一位笃信风水的皇帝,这也导致 民间全都讲究风水,风水成为明朝人一生中很 重要的准则。
北京名胜“十三陵”就是由风水 大师廖均卿相中之地,并推荐给明成祖朱棣, 成为明朝皇帝的陵地区。明朝另一位传奇人 物刘伯温,民间传说他精于风水,据说定都金 陵就是由他相地,有一本《堪舆漫兴》便是托名 于他编写而成。
二、明代都城有怎样的风水之变
明朝原本定都在南京,开国皇帝朱元璋命大臣刘伯温去选址。
刘伯温不仅是军 事家、政治家,还是一位著名的风水大师。他通过勘察,在建造宫殿的最佳位置打 上了一根木桩。
听说宫殿的地址已经选好了,朱元璋非常高兴,然而皇后却说:“你贵为天子, 难道修宫殿的事还要听一个臣子的吗? ”朱元璋听了觉得有道理,就派人把木粧挪了 个地方。第二天,刘伯温陪朱元障察看选好的吉地,发现木桩挪了个位置。
他知道这是 朱元璋指使的,只能说:“这里也是块吉地,但在这里建宫殿恐怕会引起后代的争 斗,甚至可能迁都。”朱元谭不以为然,将宫殿建了起来。
在他死后,朱棣篡位成功,并把都城迁到 了北京。
三、为什么说风水成为明朝人的重要准则
朱元璋建都金陵时对风水极为重视,城外大部分的山都是面向城内,有朝拱之 势,唯牛首山和花山背对城垣,朱元璋不悦,派人将牛首山痛打一百棍,又在牛鼻 处凿洞用铁索穿过,使牛首山势转风水为向内,同时在花山上大肆伐木使山秃黄。
明成祖时,将都城迁往北京,完全按照风水观念建造。明成祖是一位笃信风水的皇 帝,这也导致民间全都讲究风水,风水成为明朝人一生中很重要的准则。
北京名胜 “十三陵”就是被风水大师廖均卿相中之地而推荐给明成祖,成为明朝皇帝的陵区 的。明朝还有个传奇人物刘伯温,民间传说他精于风水,说定都金陵就是他相的地, 有一本《堪舆漫兴》就是托名于他。
四、明清时期风水学发展状况如何
在宋代基本定型的风水理论上,明清时期的风水学者在实际运用中,对已有的著作做出了进一步的解释,总结和增加了在实践中得到的经验,研究和注释风水著作的风气开始兴盛起来。
特别在清代乾隆、嘉庆年间,考证之风的兴起更推动了风水理论研究的发展,众多“校对”、“避谬”之作不断涌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几乎对每篇风水著作都做了考证,对当时流行的《葬书》、《宅经》、《地理玉函纂要》、《九星穴法》、《披肝露胆经》、《地理总括》等书的作者、成书年代、大体内容等做了较详细的考证和论述,成为相当重要的风水文献资料。
五、明代的风水术有几个流派
按照明王祎《王忠文集》里面的说法: 堪舆家之说,原于古阴阳家者流。
古人建都邑立家室,固未有不择地者。而择地以葬,其术则本于晋郭璞所著《葬书》, 人增以谬妄之说,蔡元定尝去其十二而存其八。
后世言地理之术者,此其祖矣。自近世大儒考亭朱子以及蔡氏莫不尊信其术,以谓夺神功回天命,致力于人力之所不及,莫此为验,是固有不可废者矣。
后世之为其术者分为二宗,一曰宗庙之法,始于闽中,其源甚远,至宋王仪乃大行。其为说主于星卦,阳山阳向,阴山阴向,不相乖错,纯取五星八卦以定生克之理,其学浙间传之,而今用之者甚鲜。
一曰江西之法,肇于赣人杨筠松、曾文迪,及赖大有、谢世南辈,尤精其学。 其为说主于形势,原其所起,即其所止,以定位向,专指龙穴沙水之相配,而他拘忌在所不论。
其学盛行于今,大江以南无不遵之者。二宗之说虽不能相同,然皆本于郭氏者也。
业其术者,参其异而会其同,斯得之矣。 对于“地理风水”,明代有形势(形法、峦头)派和理气派的分法,还有“三合”与“三元”的分法。
王祎说江西之法“大江以南无不遵之”,的确是明代当时的事实。不过,当时多称之为“堪舆家”或“地理家”,没有“风水大师”这样的称谓。
六、风水对明代政治有何影响
开国皇帝朱元璋对风水极为重视,建都金陵是刘伯温相地。
当时,金陵城外大部分山脉均是面向城内,形成朝拱之势。只有牛首山和花山背对着都城,朱元璋派人将牛首山痛打一百棍,又在牛鼻处凿洞用铁索穿过,使牛首山势转向内;同时,在花山上大肆伐木使山秃黄。
明成祖时,将都城迁往北京,此城是完全按照风水观念建造的。北京名胜“十三陵”,是风水大师廖均卿相中之地。
他把此地推荐给明成祖,成为明皇帝的陵墓区。明成袓对风水的热衷,也让风水在民间迅速普及起来,风水逐渐成为明代人生活中的重要内容。
七、明清时期风水学有何发展
风水理论在宋代已经基本定型,到了明清时期主要是在实践中进一步总结和提高。
在地学方面,徐霞客做了很大的贡献。徐霞客一生访遍名山大川,他虽不是从事风水术,但他对岩溶、流水、地貌等问题做出了科学的解释,并完成了著名的《徐霞客游记》。
清初考据学盛行,一些学者在地学上也有贡献。 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中有《地脉》《形胜》《风土》等篇目,对舆地山川进行了探讨。
明末吴江人计成所著的《园冶》一书,曾在日本引起轰动。此书有三卷十篇,卷一是兴造论、园说及相地、立基、屋宇、装折四篇。
卷二讲述栏杆。卷三有门窗、墙垣、铺地、掇山、选石、借景六篇。
明成袓对风水术有偏好,他曾多次召见风水师,为自己卜寿陵。明代民间普遍讲究风水,以士人为重。
清王朝重视陵墓的风水,阳宅建筑也很讲究,顿和园的排云殿就是传说中的风水佳处。清代民间也很讲究风水。
北方人倐四合院,大门都开在院子正面的前左角,称为青龙门。 这样的结构为坎宅巽门,最吉利,住在这种院子里的人在心理上很容易得到满足。
八、明代末帝崇祯与风水传说是什么
1641年农历4月25日上午,明思宗朱由检在中极殿召成国公朱世臣、恭顺侯吴惟英、新乐侯刘文炳、驸马都尉万炜、巩永固、宣平伯卫时春、礼部尚书林欲揖、礼部侍郎王锡衮、蒋德壕等人进宫。
诸大臣一拜三叩头礼罢,只听崇祯发话道:“孝陵为高皇帝弓剑之所,关系重大,《会典》所载近陵不许开窑取石,砍伐树木,禁例甚严。 近来法久人玩,于原额四窑外,开得甚多,及烧凿红石,伤损树木等项,虽经南中诸臣回奏,还须特遣重臣亲勘。
卿等若有所见,请各自奏来。”礼部侍郎王锡衮回奏:“臣向为南京司业祭酒,颇知孝陵事体。
孝陵白花山以下隶属句容,以上则属上元(在今江苏江宁县)。向有祖窑四个,天启后渐增颇多,宜行折毁。
”礼部右侍郎蒋德壕回奏道:“孝陵在钟山,古称龙蟠虎踞之地,最为形胜。其龙脉自茅山来,历燕冈、武歧、华山、白云峰、龙泉庵一带至陵,共90里。
按祖制,环陵20里内禁例甚严。今新开诸窑,若碍龙脉,自当严禁。”
蒋德壕对崇祯帝谈罢孝陵风水后,又对北京风水大发感慨:“龙脉北戒自太行山一带过天寿西山,人京城,至天津,便是大海结聚处,就是西山一带龙脉过处亦不宜开窑口。 ”崇祯点点头说:“西山一带亦当照管。”
然后考虑了一会儿,即命成国公、新乐侯、礼部尚书等5人特往南京孝陵,会同奉祀及守备神宫监、礼部礼科,察勘附陵50里及龙脉经行处并左右砂水。明崇祯帝对皇室陵寝的重视,和风水强调气脉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相关,在明皇室档案中就有“陵西南数十里为京师西山。
嘉靖十一年三月,金山、玉泉山、七冈山、红石山、香峪山皆山陵龙脉所在,毋得遣坟建寺,伐石烧灰”。可见,为了保全十三陵陵园的风水,明王朝恨不得把整个燕山山脉皆作为保护对象。
实际上十三陵所处之山地属燕山之余脉,与北京西山虽有数十里之遥,但却一脉相通。 这种保护气脉及网络结构的整体性和连续性的做法,至少对地下水及生物的空间运动是十分有益的。
九、明清时期,风水学盛兴的原因有哪些
宋已基本定型的风水理论,在实践中得到了运用和发展。
明清时期的风水学者其主要 任务,是对已有的风水著作作进一步阐释,对来自实践中的问题作进一步总结和提高。因 此,这一时期研究和注释风水著作之风大盛。
特别是清代乾隆、嘉庆年间,考证之风的兴起, 更推动了风水理论研究的发展。众多“辟谬”“校补”“笺注”之作不断涌现。
在 《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几乎对每篇风水著作都做了考证,对当时流行的《葬书》、《宅经》、《玉尺经》、《地理大全》、《 地理总括》等书的作者、成书年代、大体内容等做了较详 细的考证和论述,成为相当重要的风水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