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代墓地是怎样定义风水宝地的
古代,陵墓(坟墓)特别是帝王级的陵墓,保护措施相当严格,是不能乱动的。
如明、清两朝律例,挖坟掘墓者“斩立决”。不要说挖了,就是进去看看,都可能遭杀头之灾,“挖祖坟”的念头是一丝不能有的。
不只如此,还要祭拜、修缮,如在清代,康熙、乾隆下江南路经南京时总不忘去拜谒明孝陵。 如今在孝陵享殿前门基址上的“治隆唐宋”碑,就是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第三次下江南时所题。
朱元璋在建了大明王朝,当上皇帝后,同样不忘过去的君王,要一一祭奠,还给汉高祖刘邦专敬了一杯酒;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虽然是民主时代的文明领袖,依然承继规矩,率众民国大员去祭拜明孝陵。 我国古代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就有“依山起陵”的观念,后来有了“依山环水”的讲究,到秦、汉、唐、宋几代,帝陵逐渐发展成方上、陵台、方垣、上、下宫的制度和中轴对称的格局。
“秦陵”、“乾陵”,就是典型的风水宝地。秦陵南依骊山,北临渭水,符合《大汉原陵秘葬经》中的“立冢安坟,须籍来山去水”之陵择址标准。
帝王陵一向是神秘的,属“禁地”,连陵区周边的围墙都是靠不得的,牛羊也不会让放。中国帝王陵的选址到底神不神呢,其实不神,差不多都离不了一个共同的标准,即“龙、穴、砂、水、山,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
一旦具体说起来,内容就复杂了,在执行时忌讳很多。 “风水说”是用于诸如住宅、庙宇这些人类活动场所选址,但在传统“阴阳”学说左右下,人死了是去阴间,是到另一个世界生活了,所以要“事死如事生”,陵墓的选址不能马虎,就是民间人们在给逝去亲人安葬时,仍要讲风水。
而帝王陵选址的好坏,直接影响国运、江山的兴亡,格外受到重视,选址不慎被帝王杀掉的风水先生不在少数。 各帝后妃陵寝的选址和营建也是这样,无不考虑龙、砂、穴、水、山、明堂、近案和远朝的相互关系。
期望背后龙山重岗、开屏列帐,陵区负阴抱阳。左右护砂,环抱拱卫,溪水分流,藏风聚景。
近案似几,远朝如臣,使建筑物前后对景,遥相呼应。当自然山川条件不能十全十美时,就人工加以修,补、填、挖,把自然和人文有机结合在一起,造就出一个理想的“人造”风水宝地。
二、在古代风水中,墓上有什么讲究,人才能发迹
一、风水中迁坟时什么人不能去你知道吗? 俗话说的好“穷改门,富迁坟”,祖坟的风水关系着世代子孙的运势,而迁坟也是需要讲究一个好时机的,由古至今清明节都是人们迁坟动土的日子,对于迁坟的一些风水规矩你是否知道呢? 风水中迁坟时什么人不能去有什么讲究你知道吗? 一、挪坟需要准备的物品: 1、先选好风水宝地、吉日吉时。
2、准备好寿材、墓碑。 3、红手套、红纸、红布、凉席。
4、大萝卜、五谷杂粮、四个馒头。 5、大黄纸、冥币、下葬吉祥物。
6、钱币、经书(一般用《地藏经》)。 7、供品、供桌(一般是五样水果、烟酒糖果点心等)。
8、金蟾四个,用于垫棺材(也可以用古钱币)。 二、破土 起坟之前,要诵《安土地咒》: 元始安镇,普告万灵。
岳渎真官,土地只灵。 左社右稷,不得妄惊。
回向正道,内外澄清。 各安方位,备守家庭。
太上有命,搜捕邪精。 护法神王,保卫诵经。
皈依大道,元亨利贞。 《启土地咒》: 此间土地,神之最灵。
通天彻地,出入幽冥。 为我开召,不得留停。
有功之日,奏与上清。 先让长子在遗弃的坟头上挖一锹土,放在一边,然后帮工们才能开始挖坟破墓。
四立前18天,土王用事不宜动土,有专门的破土咒可以化解: 破土咒: 天圆地方,律令九章。吾今破土,普扫不祥。
金镐玉就,万事吉昌。土公主母,闪在一旁。
三、捡尸骨 用红布遮蔽阳光开始捡尸骨,有的地方风俗同时用红白黄布遮光,因各地风俗不同而论。往做好的寿材里捡骨时,故去的是男的,由儿子戴红手套捡;故去的是女的,由女儿戴红手套捡。
捡完尸骨,一个坑里扔一个萝卜,起几个坟,扔几个萝卜。然后由长子把先挖出去的那锹土添回坑,洒在萝卜上。
撒上几把高粱,填完坑可以起灵了。每逢过桥或岔路口都要扔纸钱,到墓地时要把纸钱全部扔完。
有的过桥是压黄纸。 四、安葬 安葬之前要读破土文与立契文(略)。
一般在没有起灵前,墓地已有人打好墓穴,在打墓时,多给打墓人带些吃的,让打墓人吃饱喝好,取义为“宝墓”。 一定要选黄道吉日吉时,七不出八不葬,尤其是十七、十八更不能下葬,一般都忌讳双日下葬,遇到特殊情况,风水师也选不出好日子。
五、当然也不要放一些会影响磁场的东西,如果一个风水宝地被磁场影响了的话就会适得其反,而一般都不要放桃木制品、朱砂、金属利器(此处重点是利器不是金属)、雄黄等辟邪物品。千万要注意。
风水中迁坟什么人不能去,迁坟的规矩你知道吗? 修坟动土、移骨安葬的最佳时机 比如人体手术,其有一个手术的最佳时机,什么时侯作手术最好,按医学的观点一定是身体状况最好,气候最好、最不容易感染、伤口愈合最好的时段为手术的最佳时间,而地理也像人体一样,如果破土,也好像在龙脉上动手术,也有一个手术的最佳时机。 那为什么清明最佳呢?因为清明是阳气上升阴气下降的时段,这时间地脉处于流动状态,如果这个时间内破土修坟,那么对地脉造成的伤口就会很快愈合,同时由于地脉处于活跃状态,如同作手术,愈合最快,也是结脉最快的时段,尸骨很快于地脉接合,同时风水也很快就会发挥作用,故我们的先祖将这个节令定为破土修坟的时间,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特定的大众节日,就是在这个时间段内修坟动土不用选择日期,随便什么时间都可以。
所以古往今来形成了一种传统的习俗,清明就成为我国大部分地区修坟动土、移骨安葬的最佳时间。 迁坟的过程 第一,“起”坟时(动土)要摆案上香,祭祖烧钱,祷告先祖所迁原因、地址,祈求先祖对后人的祝福护佑之词等。
第二,在迁坟的时间上,最好选择在清明节来临之前迁坟最佳,让先人在清明节这天“入土安身”护佑后人。 第三,迁坟的过程在时辰上以不过“午”时最利,以免“午”时的阳气灼伤尸骨。
如先祖人数过多,可以在“午”时停止“起”尸骨,同时用黑布蒙穴、盖骨。过“午”时后再起迁尸骨。
第四,起穴后先祖的尸骨一定要安放整齐,把尸骨的各个关节原位安放,如有遗失的指节要仔细翻土查找,以免对后代子孙带来肢体上的伤害。 第五,祖坟中先祖人数过多的老坟地,在“起”出尸骨后,一定要注意人员关系的配对安放,以免造成后代子孙的“淫、乱”之象。
第六,先祖安放新坟地,一定要调好“山向”,以免好的“山向”虚脱,利用不到,体现不出好风水的价值。 移坟的注意事项 在移坟的过程中,有一些注意事项一定要遵守,否则后果可是不堪设想的。
(1) 首要选地,必由主家有决断能力的人随同地师择定营地; (2) 对地上风水与地下风水都要面面顾及到,地上风水以砂水理论为原则,地下风水以见黄色土质较好; (3) 忌见恶水(俗称软锥),因为冲死者背部位,对后辈多有不利趋势; (4) 忌见硬块石头(俗称硬锥),以示后辈穷而硬,此也称为牦牛地; (5) 忌见蚂蚁(俗称活锥),因蚂蚁吃掉死者的骨肉,对后辈有害无益; (6) 忌见棺上加棺(谷称死锥),此凶对死者害处较大或对地师有害; (7) 忌有寒风洞,试探有无风洞方法:用烛点燃对着洞口,如灯头不动则可用,如灯灭为风洞。
三、古代平民如何选墓地
古代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人类对自然的依附、顺应关系,衣食住行,生老病死都与自然息息相通,必须和谐相处,人脱离了自然就会出现问题。
人们在对自然的总结中产生了的风水思想,“入土为安”、“天人合一”是这一思想在丧葬上的反映。 “葬”字,形象地说明了这一观念:死后入土,上面覆以植物。
今天可以在很多墓地看到,祭奠活动后人们把鲜花洒落在墓碑上或在墓碑周围种花植树,“葬”这一古老的传统习俗仍然延续。现代的人越来越重视居住环境。
购屋置地之前要选位置、看周边,那么应该为故去的人选择什么样的“居住环境”呢?尤其是当前墓地以公墓的形式集中安置,许多人心中希望为逝去亲人选择一块风水好的福地的心愿能实现多少呢?下面简要介绍一下选择墓地的一般风水原则:依山傍水的原则 依山傍水,青山绿水是人们普遍向往的优美环境,也是好墓地的基本原则。反映在风水学说里的就是“山主人丁,水主财”,意思就是择山,可以令后世人丁兴旺;择水,可以令财源滚滚。
石为山之骨,水为山之血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水是生命之源,山有了水才有了生命,没有水的山就仿佛没有灵魂,所以风水有言:有山无水休寻地,未看山时先看水。由此可见,“山主人丁水主财”是考察墓地风水最简要,亦是最精辟的总结。
一些注重理气的风水理论讲求藏风聚气,所谓:“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葬书》)认为水面越大,聚气越厚,财富也就越厚。前朝后靠左右抱的原则 “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恐怕是人们在墓地听到比较多的话,这是风水对墓地的周边地形的总结,实际上就是四面环山,中间是一个宽敞的盆地,风水所讲的“穴”就在这个盆地里,四面的山,风水上叫做“砂”。
这个地形在前面说到的“ 葬”字上也有体现,就是葬字下面的“廾”(读音“拱“),意思是双手捧着,双手并在一起捧着,形成了一个中间凹陷的穴窝,古人认为这就是一个好的葬地,所以说葬字本身就体现了古人的殡葬观。屈曲蜿蜒的原则 过去的四合院,寺庙,对着大门都有影壁,现代人装修的时候也比较重视玄关的设计,影壁和玄关都是应风水而产生的,而不单单是为了好看漂亮。
它们的作用就是避免直通,阻挡正面冲撞而来的煞气。墓地如何挡住煞气呢?风水原理主张“直则冲”、“曲则顺”,道路要屈曲,山水要蜿蜒,就是弯弯曲曲。
曲径通幽不仅有风水所讲的实际效果,而且还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如江南的园林建筑,都体现了这一审美心理。明堂开阔的原则 古代有人出了名、当了官或者发了财,人们往往会议论这个人祖坟的风水,称之为:地灵人杰。
风水认为明堂开阔有利于孕育人材,发展事业,因此既要“登山看水口”,还要“入穴看明堂”,明堂是指墓穴前面要有一片广阔平整的地方,明堂开阔,生机勃勃,才能前途无量。反之,墓地不宜设在窄小局限的山谷。
回归自然的原则 现在的城市规划里,墓地离城市越来越远。为什么不离城市近一点呢,去扫墓祭奠还方便,岂不更人性化?包裹在高楼大厦中间岂不更现代?不然,阴宅的风水与阳宅恰恰相反,都市人主张人车合一、人机(计算机)合一、工作第一、效率第一,墓地则讲求自然第一,天人合一。
上风下水的原则 墓地讲究“上风下水”,依山面水,居高临下。黄泥粘土的原则 要使得先人骸骨干爽黄净,不入木根虫蚁,这便是一件很不容易做到的事情。
中国天运风水学理认为,要使骸骨干黄,墓穴首先要做到造葬合时运,峦头与理气统一,择吉与立线统一其次穴地还要有适合的土质结构和正确的岩层走向。一个好的穴场,表面应该是细密光润的黄泥粘土,粘土底下是疏松干爽的变土层,变土层土质不但新鲜光润、自成五色、不含生物存活的养分,而且空气不易穿透,雨水不易渗入,能聚地热。
就墓地的岩层走向课题,风水先生,在勘宅实践中总结出:岩层只有入山走向的穴地才适宜造葬,岩层出山走向的穴地不适宜造葬。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呢?我们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去分析就不难发现,岩层入山结构走向的穴地,地热气流容易顺着岩层纹路上升,在变土层中聚积另一方面,地层的积水容易顺着岩层纹路向深处渗透流走,使变土层温热干爽。
而变土层表面覆盖的黄泥粘土就像塑料胶纸一样,不让地热能量流失,不让雨水和空气渗入,安葬在这里的骸骨自然变得干黄而带光泽。可岩层出山走向的穴地却恰恰相反,地热气流无法上升聚积,地层的积水无法向深处流走,变地层寒冷潮湿,安葬在这种穴地的骸骨往往容易腐烂。
所以,选择坟宅不仅要求形局景观佳美,而且要求地质层次佳美在安坟之时还要注意不破坏金井顶部土层结构,使雨水和空气不易渗入,使地热不易散失以自然科学指导造葬,削除迷信外衣,令风水实践有章可循,有据可考。 综上所述,风水的意义在于帮助人们择吉避凶,这与办丧事选墓地希望让逝者安息,生者安心的出发点是一致的。
至于风水是否会福荫子孙,人旺业兴,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过择一块吉壤福地,总不会错的。据说大名鼎鼎的建筑大师贝聿铭,超级富豪比尔·盖茨在选择建筑设计和住宅的时候都会。
四、中国古代陵墓的风水学是如何形成的
易经·系辞》云:“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
远古时代殡葬极为简易,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对死者的埋葬问题,逐渐发展成为一件大事。今日保存下来的许多重要文物古迹,不少就是坟墓的遗迹遗物,如著名的埃及金字塔,就是四五千年前埃及法老的陵墓。
中国至春秋时代时,孔子大力提倡“孝道”,厚葬之风日盛,历代不衰,并逐渐形成一套隆重复杂的祭祀礼仪制度和墓葬制度,以及种种讲究。于是,坟墓被认为是安葬祖宗及父母之首邱,上可尽送终之孝,下以为启后之谋。
所以上至皇帝,下至百姓,对坟墓的安置均格外重视。而作为为人择地卜葬的堪舆家(风水师),更以阴宅为先务之急。
风水理论认为,祖墓的风水,会影响后人的命运;而一国之君陵墓的风水,则会影响整个国家的命运。历代的皇家陵寝都十分重视选择陵穴,以图皇权永固。
皇陵一般都位于京师附近,如西周、秦、汉、隋唐均以长安为京师,故此这五个朝代的皇陵大多集中于长安附近;而元、明、清三代均以北京为京师,所以这三代的皇陵皆位于北京附近。 唐朝帝王陵墓区,分布于关中盆地北部,陕西渭水北岸之乾县、礼泉、泾阳、三原、富平、蒲城一带山地,东西绵延三百余里。
唐陵的特点是“依山为陵”,不象秦汉陵墓那样采取人工夯筑的封土高坟,而开“山陵”之先河。十八座唐陵中,仅献陵、庄陵、端陵位于平原,余均利用天然山丘,建筑在山岭顶峰之下,居高临下,形成“南面为立,北面为朝”的形势。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位于陕西省礼泉县东22公里的九峻山主峰,九峻山山势突兀,海拔1888米,南隔关中平原,与太白、终南诸峰遥相对峙。东西两侧,层峦起伏,沟壑纵横,愈加衬托出陵山主峰的险峻雄伟。
除了四周山峦的护卫之外,更有泾水环绕其后,渭水萦带其前,山水具佳,愈加显得气势磅礴,蔚为壮观。 由昭陵主峰迤逦而南,有167座功臣贵戚陪葬墓,占地约30万亩。
李世民的玄宫居高临下,陪葬墓列置两旁,衬托出昭陵至高无上的气概。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的合葬陵,坐落在乾县西北的梁山上。
据《新唐书?高宗本纪》记载,李治于光宅元年(684年)葬于乾陵,神龙二年(706年)重启乾陵墓道,将武则天合葬于墓中。梁山海拔1049米,呈圆锥形,山巅三峰耸立,北峰居中最高,即乾陵地宫所在,为陵之主体,与九峻山遥相比峻。
南面两峰较低,东西对峙而形体相仿,犹如天然门阙华表捍陵。上面各有土阙,望之似乳头,俗称“奶头山”。
梁山东有豹谷,西有漠谷,整个地势似一个头北脚南仰卧在大地上的人体。乾陵因山为陵,以山为阙,气势雄伟,规模宏大,陵园有内城外成之分。
内城的南、北、东、西城垣基址程度分别为1450米、1450米、1582米和1482米,城垣均为夯筑而成。内城四面各开一门。
陵园内有石刻群,除内城四门各有一对石狮,北门立六石马(今存一对)外,其余石像均集中排列在南面第二、三道门之间……从南至北,计有华表、翼兽、鸵鸟各一对,石马及牵马人五对;石人十对,还有无字碑、述圣碑和六十一个“蕃酋”像,丝毫不减皇宫之气派。 北宋帝王陵墓,从宋太祖赵匡胤父亲的永安陵起,至哲宗赵煦的永泰陵止,共计八陵,集中于河南巩县境内洛河南岸的台地上。
陵区以芝田镇为中心,在相距不过十公里的范围内,形成一个相当大的陵区。 北宋王朝建都开封,陵区却设在巩县,远离京师汴京,其主要原因是这里山水秀丽,土质优良,水位低下,适合挖墓穴和丰殓厚葬。
陵区南有嵩岳少室,北有黄河天险,可谓“头枕黄河,足蹬嵩岳”,是被风水家视为“山高水来”的吉祥之地。 宋代帝陵在地形选择上与别代迥异。
历代帝陵或居高临下,或依山面河,而宋陵则相反,它面嵩山而背洛水,各陵地形南高北低置陵台于地势最低处。原来,在宋代盛行与汉代图宅术有关的“五音姓利”风水术,该风水术把姓氏按五行分归五音,再按音选定吉利方位。
宋代皇帝姓赵,属于“角”音,利于壬丙方位,必须“东南地穹,西北地垂”。因此宋代各陵地形皆东南高而西北低。
明代以后,风水学特别重视关于山川形胜的形法,因而明清两代的帝陵风水格外讲究,加之建筑的配合,皇陵的选择与规划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西郊昌平县北十里处,自公元1409年开始修建长陵,至1644年明朝灭亡,十三陵的营造工程历经二百余年,未曾间断。
燕王朱棣在南京登上帝位以后,即打算迁都北京。永乐五年(1407年),皇后许氏死,朱棣没有在南京建陵,而是派礼部尚书赵江和江西风水名师廖均卿等人去北京寻找吉壤。
朱棣派出的人马足足跑了两年时间,才找到几处可供选择的地方。据说,最初选在口外的屠家营,但因皇帝姓朱,“朱”与“猪”同音,猪要进了屠家定要被宰杀,犯地讳不能用。
另一处选在昌平西南的羊山脚下,因后面有村叫“狼口峪”,猪旁狼则更危险,也不能用。也曾选过京西的“燕家台”,可“燕家”与“晏驾”谐音,不吉利。
京西的潭柘寺景色虽好,但山间深处,地方狭窄,没有子孙发展的余地,也未能当选。到永乐七年,最终选定了由江西风水师廖均卿。
五、古代帝王选择陵寝与怎样看风水
中国文化讲究“天人合一”,也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因此,古代帝王在选择墓葬位置的时候都非常重视“风水”。而“风水学说”实际上是中国特色的“环境观”,其中包含了中国古代先民对于自然的探索和认识,以及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玄妙界定。
选址原则一:注重整体 风水一词最早出自《葬书》:“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理论就是把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系统,以人为中心,把天地万物都当作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相互转化的要素。
风水学的功能就是要宏观把握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优化结构,寻求最佳组合。这其实与现代科学中的系统论不谋而合。
整体原则是风水学的总原则,其他原则都从属于整体原则,以整体原则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是现代风水学的基本特点。 中国古代的《黄帝宅经》主张“以形势为身体,以泉水为血脉,以土地为皮肤,以草木为毛发,以舍屋为衣服,以门户为冠带,若得如斯,是事严雅,乃为上吉。”
这其实就是古人在选择居所时对于系统论的朴素应用。 选址原则二:因地制宜 《周易·大壮卦》说:“适形而止。”
先秦时的姜太公倡导因地制宜,《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泻卤,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渔盐。”这其实就是我们古代先民根据环境的客观性,采取适宜于自然的生活方式的表现。
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使人与建筑适宜于自然,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天人合一,这也正是风水学的真谛所在。 选址原则三:依山傍水 我们的祖先在生存实践的过程中总结出了许多蕴涵着智慧的生活经验,其中在背山面水的地方建立定居点就是很重要的一条。
当今考古所发现的原始部落遗址几乎都建在河边台地,这与当时古人狩猎、捕捞、采摘果实的生产生活方式相适应。其实这也就是风水理论中依山傍水原则的由来。
明代宣德年间,张谷英率族人来到湖南岳阳县渭洞乡。这里的地形给了他很深的印象:五百里幕阜山余脉绵延至此,在东北西三方突起三座大峰,如三大花瓣拥成一朵莲花,是风水学里典型的“土包屋”式的依山形式。
于是张谷英带大家在这里定居下来,过着安宁祥和的生活,五百年来发展成为六百多户、三千多人的大家族。这是比较典型的好风水旺家宅的事例。
选址原则四:察形观势 中国传统的“天人一体”哲学观使得中国人对于天地、人生有着独特的看法,特别讲究人与自然的协调和统一。传统风水理论实际上也是这种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一种应用。
清代的《阳宅十书》指出:“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其来脉气势最大,关系人祸福最为切要。”也就是说,在选择居停之处时要重视山形地势,把小环境放入大环境中去考察,这也就是所谓的“查形观势”原则。
《禹贡》把中国山脉划为四列九山。风水学把绵延的山脉称为龙脉。
我国的龙脉都源于西北的昆仑山,从昆仑向东南又延伸出三条龙脉,北龙从阴山、贺兰山入山西,起太原,渡海而止。中龙由岷山入关中,至秦山入海。
南龙由云贵经湖南,至福建、浙江入海。每条大龙脉都有干龙、支龙、真龙、假龙、飞龙、潜龙、闪龙,勘测风水首先要搞清楚来龙去脉,应顺应龙脉的走向。
选址原则五:土质检验 很多古代帝王的陵墓现在都已经成为旅游观光景点,大家不难发现,这些墓葬的所在地一般都有山清水秀、风光秀美、空气清新、草木丰茂的特点。也就是说,这里的地形地貌和水土都是比较优良的。
其实,在堪舆师给帝王选择陵寝的过程中,他们除了十分重视方位形势等因素外,对于当地的土壤质量也是非常重视和挑剔的。针对这些问题,他们常常在相地时亲临现场,用手捻,用嘴嚼尝泥土,甚至挖井察看深层的土质和水质,俯身贴耳聆听地下水的流向及声音,这些看似装模作样,其实不无道理。
选址原则六:水质分析 长江、黄河被我们誉为母亲河,因为大河之水哺育了沿岸的人民,是我们的生命之源。老子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一就是天,所以有天生水之说,二就是地,三就是水。把老子这句话翻译一下就是:天生地,天地生水,天地水生万物。
可见水的重要性。 中国古人把风水称为堪舆,也叫地理,我们不妨连起来一起读做“堪舆风水地理”。
我们也可以这样解释:堪(观察天)、舆(勘察地)、风(空气空间)、水(水文水质)、地(地形地质)、理(研究分析理论)。这里所指的风为人呼吸的空气,水为人吃的水、源头水,土为种庄稼的土、穴位中的土。
空气、水、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质,我们都知道,如果风(空气)质不好、水质不好、土质不好就会造成生物生长不好,人得病,生活陷入灾难。这也是现在绿色环保观念被大力提倡的原因。
古人认为“草繁木茂,水深土厚”的地方风水一定不错。这其实就是通过目测来辨别风、水、土的质量的方法。
具体到怎样辨别水质,《管子·地贞》认为:土质决定水质,从水的颜色判断水的质量,水白而甘,水黄而糗,水黑而苦。风水经典《博山篇》主张“寻龙认气,认气尝水。
其色碧,其味甘,其气香,主上贵。其色白。
六、古代帝王死后的墓葬有什么讲究
《易经?系辞》云:“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
远古时代殡葬极为简易,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对死者的埋葬问题,逐渐发展成为一件大事。今日保存下来的许多重要文物古迹,不少就是坟墓的遗迹遗物,如著名的埃及金字塔,就是四五千年前埃及法老的陵墓。
中国至春秋时代时,孔子大力提倡“孝道”,厚葬之风日盛,历代不衰,并逐渐形成一套隆重复杂的祭祀礼仪制度和墓葬制度,以及种种讲究。于是,坟墓被认为是安葬祖宗及父母之首邱,上可尽送终之孝,下以为启后之谋。
所以上至皇帝,下至百姓,对坟墓的安置均格外重视。而作为为人择地卜葬的堪舆家(风水师),更以阴宅为先务之急。
风水理论认为,祖墓的风水,会影响后人的命运;而一国之君陵墓的风水,则会影响整个国家的命运。历代的皇家陵寝都十分重视选择陵穴,以图皇权永固。
皇陵一般都位于京师附近,如西周、秦、汉、隋唐均以长安为京师,故此这五个朝代的皇陵大多集中于长安附近;而元、明、清三代均以北京为京师,所以这三代的皇陵皆位于北京附近。 唐朝帝王陵墓区,分布于关中盆地北部,陕西渭水北岸之乾县、礼泉、泾阳、三原、富平、蒲城一带山地,东西绵延三百余里。
唐陵的特点是“依山为陵”,不象秦汉陵墓那样采取人工夯筑的封土高坟,而开“山陵”之先河。十八座唐陵中,仅献陵、庄陵、端陵位于平原,余均利用天然山丘,建筑在山岭顶峰之下,居高临下,形成“南面为立,北面为朝”的形势。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位于陕西省礼泉县东22公里的九峻山主峰,九峻山山势突兀,海拔1888米,南隔关中平原,与太白、终南诸峰遥相对峙。东西两侧,层峦起伏,沟壑纵横,愈加衬托出陵山主峰的险峻雄伟。
除了四周山峦的护卫之外,更有泾水环绕其后,渭水萦带其前,山水具佳,愈加显得气势磅礴,蔚为壮观。 由昭陵主峰迤逦而南,有167座功臣贵戚陪葬墓,占地约30万亩。
李世民的玄宫居高临下,陪葬墓列置两旁,衬托出昭陵至高无上的气概。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的合葬陵,坐落在乾县西北的梁山上。
据《新唐书?高宗本纪》记载,李治于光宅元年(684年)葬于乾陵,神龙二年(706年)重启乾陵墓道,将武则天合葬于墓中。梁山海拔1049米,呈圆锥形,山巅三峰耸立,北峰居中最高,即乾陵地宫所在,为陵之主体,与九峻山遥相比峻。
南面两峰较低,东西对峙而形体相仿,犹如天然门阙华表捍陵。上面各有土阙,望之似乳头,俗称“奶头山”。
梁山东有豹谷,西有漠谷,整个地势似一个头北脚南仰卧在大地上的人体。乾陵因山为陵,以山为阙,气势雄伟,规模宏大,陵园有内城外成之分。
内城的南、北、东、西城垣基址程度分别为1450米、1450米、1582米和1482米,城垣均为夯筑而成。内城四面各开一门。
陵园内有石刻群,除内城四门各有一对石狮,北门立六石马(今存一对)外,其余石像均集中排列在南面第二、三道门之间……从南至北,计有华表、翼兽、鸵鸟各一对,石马及牵马人五对;石人十对,还有无字碑、述圣碑和六十一个“蕃酋”像,丝毫不减皇宫之气派。 北宋帝王陵墓,从宋太祖赵匡胤父亲的永安陵起,至哲宗赵煦的永泰陵止,共计八陵,集中于河南巩县境内洛河南岸的台地上。
陵区以芝田镇为中心,在相距不过十公里的范围内,形成一个相当大的陵区。 北宋王朝建都开封,陵区却设在巩县,远离京师汴京,其主要原因是这里山水秀丽,土质优良,水位低下,适合挖墓穴和丰殓厚葬。
陵区南有嵩岳少室,北有黄河天险,可谓“头枕黄河,足蹬嵩岳”,是被风水家视为“山高水来”的吉祥之地。 宋代帝陵在地形选择上与别代迥异。
历代帝陵或居高临下,或依山面河,而宋陵则相反,它面嵩山而背洛水,各陵地形南高北低置陵台于地势最低处。原来,在宋代盛行与汉代图宅术有关的“五音姓利”风水术,该风水术把姓氏按五行分归五音,再按音选定吉利方位。
宋代皇帝姓赵,属于“角”音,利于壬丙方位,必须“东南地穹,西北地垂”。因此宋代各陵地形皆东南高而西北低。
明代以后,风水学特别重视关于山川形胜的形法,因而明清两代的帝陵风水格外讲究,加之建筑的配合,皇陵的选择与规划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西郊昌平县北十里处,自公元1409年开始修建长陵,至1644年明朝灭亡,十三陵的营造工程历经二百余年,未曾间断。
燕王朱棣在南京登上帝位以后,即打算迁都北京。永乐五年(1407年),皇后许氏死,朱棣没有在南京建陵,而是派礼部尚书赵江和江西风水名师廖均卿等人去北京寻找吉壤。
朱棣派出的人马足足跑了两年时间,才找到几处可供选择的地方。据说,最初选在口外的屠家营,但因皇帝姓朱,“朱”与“猪”同音,猪要进了屠家定要被宰杀,犯地讳不能用。
另一处选在昌平西南的羊山脚下,因后面有村叫“狼口峪”,猪旁狼则更危险,也不能用。也曾选过京西的“燕家台”,可“燕家”与“晏驾”谐音,不吉利。
京西的潭柘寺景色虽好,但山间深处,地方狭窄,没有子孙发展的余地,也未能当选。到永乐七年,最终选定了由江西风。
七、坟墓风水对家人有哪些影响
坟墓风水对家人有哪些影响 祭祖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影响着几千年的华人思想。
对民族的延续发展起到最大的作用。当我们在祖先牌位前祭拜缅怀的时候,也是对自己道德行为,人生发展的一次自我反省。
缅怀祖先的历史,反省自己是否发扬或者改善了家的发展与壮大。自己有没有做败坏先人的行为。
还有就是这样代代的祭拜缅怀。让人更有归属感。
责任感。哪怕你是一个单身,别忘了你前面还有很多先人在你前面注视着你,你不是一个人在生活。
四川人骂没道德的人和事喜欢说,你简直是丢了你家的先人板板。你的先人牌牌都不要了。
意思是你辱没了你的祖先牌位。时刻提醒你,你代表不是一个人,还有你无数的祖先。
因为是你的祖先造就了你。你应该维护祖先的荣誉和光辉,并且发扬下去。
还有发现对祖辈祖先越尊敬的家庭,家风品德都会比较好。就像家里放着并诚心祭拜的佛像,品德怎么都不会很坏。
因为他心中有一个无形的规则约束,现在社会名利。社会风气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比如在古代。社会道德这种无形的风气下。
个人的婚姻。比如八字命理出现一些婚姻不吉利或者晚婚的迹象,都不会很严重。
或者不会随意离婚。现在可能命理中出现一点婚姻不利的流年都会引发离婚。
古代女孩子命理中出现文采好的特征。但不会是什么高学历。
顶多就是认识几个字,心灵手巧之类。现在女孩子出现这种特征。
往往就是学历比较高了。这就是社会国家的命运与个人命运的影响。
风水命理也要和时代进步。比如南京大屠杀,30万人不可能都是命理中出现了死亡的特征。
这就和国家的大命运相关了。总之一个时代的命运决定了一个时代人类的命运高低。
所以祭祖也是维护一种好的风气与品德。记得小时候听父亲说起一句比较好的话。
祭祖上坟那些和迷信无关的。就是对已故亲人的缅怀。
在与不同朋友的交流中。泰明发现。
很多内心容易忧郁痛苦迷茫的朋友。一是缺少一个方向。
二是圈子太小。生活中容易以自我为中心。
应该放开内心。多走走看看。
按佛教说法就是放下执着。还有的朋友是因为是不够自信,容易自卑,放不开。
不够洒脱。其实你在你祖先的面前。
你就是一个骄傲。你代表着那么多的优秀的祖先。
有什么自卑的呢。推前几代,说不定谁比谁有钱呢。
我们那里是30那天家里祭祖祭天。初一再去坟头祭拜。
看着一堆堆黄土,感概人生。感概他们那一生。
会觉得活着的意义与责任,就像心灵的洗涤。其实上坟还有一些好处。
有些人很多人多年不祭祖上坟。不知道上坟可以观察坟体的变化。
做出适当的休整,对人生事业也是有帮助的。记得易学大师邵伟华写过这样一个案例。
有个海外华人孩子老是病。大师说,你家祖坟进水那。
他回国去看。果然进水了。
休整后。病就好了。
在实际工作经历中也出现很多这样的案例。有些人命运不顺也是祖坟风水问题。
这种问题还是比较麻烦的 古代风水地理书中很多关于坟墓环境对家人的影响。大家不妨参考看看。
当然只是参考喔,具体问题要具体对待。根据实际情况为主。
有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前天看过一个新闻,老太太算命说孙子命理缺金,给孩子吞金戒指。
差点出人命。真是怎么说呢。
哭笑不得啊。你这是高级黑啊。
缺金吞金。缺水好办。
缺火难不成还吞火。所以德禄斋百年规则里面就有一条。
命有可算不可算。有的人给再多也不能算的。
愚昧害死人。别人说一句,他拉着半句就跑了。
就像有些娱乐新闻。摘章断句。
有爆料就行,管它当事人本意是什么,呵呵。一,出瞎子地1,坟墓上长有带刺的树,将坟罩住,堂中后人多出眼病之人,因为树根扎进棺墓,缠绕骨骸出瞎子。
2,坟墓的向位在正南,西南,东南方向,如有群山,高大建筑物,大的河流做案山,多出眼病,晚年有瞎子出现。3,坟墓向前有别人家的坟墓,和此坟墓构成一条直线者出瞎子,如果偏左出男人眼睛多病,偏右者出女人眼睛多病。
二,出拐丐地1,坟墓不管朝向如何,在四角之位上,如有拐角路,出拐丐之人,如有大路是拐角路距坟较近,也出拐丐之人。2,如果有河流从向前斜射而过,叫割脚水,水大出拐丐之人,水小出伤腿之人。
3,坟墓的护砂上有小坑,常年积水,也出拐丐之人。4,向前的直路从坟前通过,名叫讨饭棍出乞丐,堂中还会出腿病之人,这种腿病多数出以车祸、横祸。
三、出哑巴地1、坟后有别人家的坟墓和坟构成一条直线,别人家的坟葬的早,葬的晚者十八年后出哑巴。2、不管坟向如何,在艮宫位上如有古井、深坑家中多出男性哑巴,如在坤方有深井,出女性哑巴,多出在少女身上。
3、坟墓向前如有小河流,在向前分叉,家中出哑巴(多出在山地)。四、出聋子地1、靠山后淋头水出聋子,紧靠山峰下来之水直冲坟墓,水流带有响声,有震耳的感觉,堂中出聋子。
2、不论坟的朝向,如果在乾艮方位有巨大的深坑、洼塘、护砂出现深坑,出五种人,即:瞎子、聋子、独眼龙、拐子、头秃、并且多数绝后。五,出歪子地 明堂前案山歪斜,山势向两个明堂倾斜,倾斜后不自正路,堂中人多数走路歪斜,百分之九十的男性个头大,两脚歪斜,数年后还出现女人腿脚歪斜。
诗曰:山水不正,出人歪腚。六、出秃子。
八、古代平民如何选墓地
古代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人类对自然的依附、顺应关系,衣食住行,生老病死都与自然息息相通,必须和谐相处,人脱离了自然就会出现问题。
人们在对自然的总结中产生了的风水思想,“入土为安”、“天人合一”是这一思想在丧葬上的反映。 “葬”字,形象地说明了这一观念:死后入土,上面覆以植物。
今天可以在很多墓地看到,祭奠活动后人们把鲜花洒落在墓碑上或在墓碑周围种花植树,“葬”这一古老的传统习俗仍然延续。现代的人越来越重视居住环境。
购屋置地之前要选位置、看周边,那么应该为故去的人选择什么样的“居住环境”呢?尤其是当前墓地以公墓的形式集中安置,许多人心中希望为逝去亲人选择一块风水好的福地的心愿能实现多少呢?下面简要介绍一下选择墓地的一般风水原则:依山傍水的原则 依山傍水,青山绿水是人们普遍向往的优美环境,也是好墓地的基本原则。反映在风水学说里的就是“山主人丁,水主财”,意思就是择山,可以令后世人丁兴旺;择水,可以令财源滚滚。
石为山之骨,水为山之血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水是生命之源,山有了水才有了生命,没有水的山就仿佛没有灵魂,所以风水有言:有山无水休寻地,未看山时先看水。由此可见,“山主人丁水主财”是考察墓地风水最简要,亦是最精辟的总结。
一些注重理气的风水理论讲求藏风聚气,所谓:“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葬书》)认为水面越大,聚气越厚,财富也就越厚。前朝后靠左右抱的原则 “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恐怕是人们在墓地听到比较多的话,这是风水对墓地的周边地形的总结,实际上就是四面环山,中间是一个宽敞的盆地,风水所讲的“穴”就在这个盆地里,四面的山,风水上叫做“砂”。
这个地形在前面说到的“ 葬”字上也有体现,就是葬字下面的“廾”(读音“拱“),意思是双手捧着,双手并在一起捧着,形成了一个中间凹陷的穴窝,古人认为这就是一个好的葬地,所以说葬字本身就体现了古人的殡葬观。屈曲蜿蜒的原则 过去的四合院,寺庙,对着大门都有影壁,现代人装修的时候也比较重视玄关的设计,影壁和玄关都是应风水而产生的,而不单单是为了好看漂亮。
它们的作用就是避免直通,阻挡正面冲撞而来的煞气。墓地如何挡住煞气呢?风水原理主张“直则冲”、“曲则顺”,道路要屈曲,山水要蜿蜒,就是弯弯曲曲。
曲径通幽不仅有风水所讲的实际效果,而且还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如江南的园林建筑,都体现了这一审美心理。明堂开阔的原则 古代有人出了名、当了官或者发了财,人们往往会议论这个人祖坟的风水,称之为:地灵人杰。
风水认为明堂开阔有利于孕育人材,发展事业,因此既要“登山看水口”,还要“入穴看明堂”,明堂是指墓穴前面要有一片广阔平整的地方,明堂开阔,生机勃勃,才能前途无量。反之,墓地不宜设在窄小局限的山谷。
回归自然的原则 现在的城市规划里,墓地离城市越来越远。为什么不离城市近一点呢,去扫墓祭奠还方便,岂不更人性化?包裹在高楼大厦中间岂不更现代?不然,阴宅的风水与阳宅恰恰相反,都市人主张人车合一、人机(计算机)合一、工作第一、效率第一,墓地则讲求自然第一,天人合一。
上风下水的原则 墓地讲究“上风下水”,依山面水,居高临下。黄泥粘土的原则 要使得先人骸骨干爽黄净,不入木根虫蚁,这便是一件很不容易做到的事情。
中国天运风水学理认为,要使骸骨干黄,墓穴首先要做到造葬合时运,峦头与理气统一,择吉与立线统一其次穴地还要有适合的土质结构和正确的岩层走向。一个好的穴场,表面应该是细密光润的黄泥粘土,粘土底下是疏松干爽的变土层,变土层土质不但新鲜光润、自成五色、不含生物存活的养分,而且空气不易穿透,雨水不易渗入,能聚地热。
就墓地的岩层走向课题,风水先生,在勘宅实践中总结出:岩层只有入山走向的穴地才适宜造葬,岩层出山走向的穴地不适宜造葬。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呢?我们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去分析就不难发现,岩层入山结构走向的穴地,地热气流容易顺着岩层纹路上升,在变土层中聚积另一方面,地层的积水容易顺着岩层纹路向深处渗透流走,使变土层温热干爽。
而变土层表面覆盖的黄泥粘土就像塑料胶纸一样,不让地热能量流失,不让雨水和空气渗入,安葬在这里的骸骨自然变得干黄而带光泽。可岩层出山走向的穴地却恰恰相反,地热气流无法上升聚积,地层的积水无法向深处流走,变地层寒冷潮湿,安葬在这种穴地的骸骨往往容易腐烂。
所以,选择坟宅不仅要求形局景观佳美,而且要求地质层次佳美在安坟之时还要注意不破坏金井顶部土层结构,使雨水和空气不易渗入,使地热不易散失以自然科学指导造葬,削除迷信外衣,令风水实践有章可循,有据可考。 综上所述,风水的意义在于帮助人们择吉避凶,这与办丧事选墓地希望让逝者安息,生者安心的出发点是一致的。
至于风水是否会福荫子孙,人旺业兴,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过择一块吉壤福地,总不会错的。据说大名鼎鼎的建筑大师贝聿铭,超级富豪比尔·盖茨在选择建筑设计和住宅的时候都会参考风水。
九、古代墓葬面朝那个方向
阴宅墓地风水在选址上最重视风水方面的考虑,对龙、砂、穴、水、明堂、近案、远朝都有一定的格局安排和讲究,包括基址的地质、水文、朝向、土壤的要求,尤其是与自然山川景观浑然一体,达到极为宏伟完美的境界。
墓地的入口,以朝向南、东南及东南偏南为吉相。风水学经书说:气有风吹就散失,遇上界水就止步。古代人聚集气使它不散失,用界水限制它不再运行,所以把它叫做风水。风水的法则,得水最好,能藏风是第二个要求。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即使是盛大的气运行还有它的余气止息,虽然零散但深气也有聚集的地方。
经书说:水流在土外,叫外气。外气横行成为界水,土内的生气自然止聚,说的正是这个意思。经书又说:浅深得乘,风水自成。士为生气之母,有土才有气。气是水之母,有气才有水。所以藏在干涸燥热的地方的气要浅,藏在平坦地带的气要深。墓地的土质,是属于古代或旧墓土时,就要从吉方运来新土加以取代。建筑在山的凌线或山顶的坟墓,主会因财产的保全和继承人的问题,而带来劳苦之凶相。坟高的墓地,主家运无法进展。如果是因周围的关系而不得不填高时,也只能填高一尺。以高墙围起来的墓地,主会远离社会而形成孤立无援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