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枣庄市市中区有哪些风水好的公墓
枣庄莲花山公墓值得推荐!
莲花山生态陵园由山东省民政厅批准,峄城区人民政府选址定点的一家民用墓地,亦是一座集殡葬礼仪,民俗艺术、园林绿化、观光休闲的大型文化纪念园。
特点
1、风水宝地。
风水大格局:莲花山生态陵园地处枣庄市峄城区东部九顶莲花山山凹内,此山脉发于冠世榴园,向东绵延至莲花山,为枣庄地区龙脉之首,背靠抱犊崮,俯望东海,方圆之内,风水之势,贵不可言!(仙人洞坐落于此就证实这一点)。
局部:莲花山生态陵园依山势而建,坐北朝南,前有兆后有靠,坡缓土厚,气势恢宏。青龙白虎,分列左右,两股龙泉,涌流不息。正是:祖山高大,人丁兴旺;穴场宽广,胸容八方;泉流不息,财气滚滚;峰峦相照,必发文章。主山仿古塔亭,高耸入云,呈二龙戏珠之相,被风水师誉为鲁南第一风水格局。
二、凤凰山、梧桐山、莲花山哪一个更好玩,风景更靓, 谁能分别介绍下吗
这里是"深圳河"的发祥地,梧桐山山高林密,主峰山泉汇入天池,池内深不可测,积万年草木之精华,药用价值极高。
天池水顺谷而下形成了壮观瀑布群,春雨时一泻百米,声如洪钟,激起千层浪,散出万束雾花,异常美丽。天池水注入龙潭底有一小洞,内藏珍贵的金尾娃娃鱼和山龟。
龙潭水流至龙珠山汇集八条谷渠水而成深圳河,风水先生称此地为:"九龙戏珠"的风水宝地。梧桐山上有一块试剑石和磨剑石,此苏州虎丘的试剑石大20倍有余。
其下一片情人树,由九棵古树古藤盘缠而成,。[详细介绍] http://www.3608.com/Sight/S_7519.html。
三、番禺莲花山的历史
始建于清代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的莲花城,面积约1万平方米。
原为清政府在珠江口设防之用。历史的沧桑点点凝结在古意十足的城池之间,令人回首百余年前的那段往事;莲花山有“广东长城”之称,是重要的军事要地。
鸦片战争时,林则徐率兵在城内驻防,设立了防止英军入侵的第二道防线。现在的莲花山兴建了一座仿清兵营,游人在这里可以体会清代兵营的况味,追忆鸦片战争时期的历历往事。
观音胜境之内,莲花朵朵,“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再配以金身的望海观音像,果然气魄非凡,令人如入“净土”,顿生敬畏之感。南越王劈山取石秦末汉初,赵佗在岭南割据称王,派人找寻适合建造宫殿的建筑材料。
南越国人在狮子洋畔惊喜地发现这一片连绵千米的红色砂岩,它质地坚硬、均匀,密度高,色泽鲜艳,是建造气势恢弘的宫殿的最佳选择。自此,一场开山劈石的人与自然之战拉开序幕。
至今,我们看到那高几十米、与地面垂直的赤壁丹崖,依然无法想象它是如何在一凿一锤中诞生。从莲花山南的莲花岩起,折而向北伸延,偏东至莲花山渔港地基,形成一条南北长约1500米、东西宽50~200米、开采深度30~40 米的采石带,开采面积达33万平方米,大约一共取石料300多万立方米。
当时,莲花山不与陆地相接,只是南海中的一个孤岛。南越人去采石,必须航海。
自古善作舟的南越人,当时造船技术已经很高,采石后,他们行海道抵达当时广州江岸,将石运至南越国宫署。除了南越国宫署,1983年广州象岗山发现的南越王墓,经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新技术研究室鉴定,其建筑墓室所用的石料,与莲花山的砂岩石相似,两者的石质组织、硬度等完全相同,可以基本确定,该墓石材主要采自莲花山。
暴利驱动采石兴盛“莲花山古采石场应是国家所为,因为需要很大财力、人力和技术手段才能办得到,并且是在一个相对集中的时期内采石的。这里采石历史之古老、开采之规范、技术工艺之高超、规模之宏大、遗留面之美观,在我国甚至世界范围内都具有典型意义。”
刘金山说。西汉以后,莲花山的采石,在宋代至明末清初之间,继续进行着。
当时,红色砂岩是使用得最广泛的建筑石料,用于城基、官衙、祠堂、寺庙、民宅等建筑。屈大均所著的《广东新语》中写道,当时一些“亡命奸徒”,在莲花山“蜂屯蚁聚”,凿石纲利,牟取暴利,“岁致金以十万计”,可见当时在利益驱动下,莲花山的采石业进行得如火如荼。
根据番禺博物馆提供的资料显示,宋、明之间,在莲花山的大量采石工,聚居于“石墟”,即今天石楼镇田步头一带。几个世纪过去了,当年的亭台楼阁湮没在历史的尘烟中。
遗留至今的古城墙却见证了这段兴盛历史。广州越华路发现的宋代城基遗址,其城基的红砂岩石块,石料规格与莲花山开采的相似,有的城砖侧印有“番禺县”三字。
明代洪武十三年,即1380年,永嘉侯朱亮祖扩建广州旧城,修葺了12000多米长、6米多高的城墙。今天在越秀山还留有明代古城墙遗址,修筑城基的红色砂岩,大部分来自莲花山古采石场。
开禁之争旷日持久私人开采石料,遭到视莲花山为风水宝地的当地人的强烈反对,一场旷日持久的开采与禁采之战,自明代以来不断进行着。明代万历七年,即1579年,因为陈言达私采石料,被“邑侯沈思孝封禁”,这是第一次见于史料的禁封。
然而,在利益驱动下,明里暗里,禁、开之间的斗争根本无法平息。至清朝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莲花城和番禺学宫(今农讲所)分别立碑,永远禁止开采。
两块碑至今都已经消失,在当年,这标志着开禁之争的结束。莲花山古采石场在清代的停采,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建筑材料的更替。
随着生产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清代开采花岗岩的技术日益成熟,与红色砂岩相比,花岗岩更坚硬、更不易被风化,清代的城墙墙基已经开始使用花岗岩。就这样,渐渐地,莲花山古采石场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留下凿痕累累的陡壁峭崖,供后人凭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