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打春那天有什么要注意的吗就快立春了有些地方在打春这天是有讲究的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里的第一个节气。
今年的立春,就在大年初七。立春,又有咬春、打春一说。
立春这一日,民间讲究要买个萝卜来吃,叫做咬春。因为萝卜味辣,取古人“咬得草根断,则百事可做”之意。
在老北京,这一日从一大清早,就有人挑着担子在胡同里吆喝:“萝卜赛梨——”那时候,再穷的人家,也要买个萝卜给孩子咬咬春。 清人专有《咬春诗》:“暖律潜催腊底春,登筵生菜记芳辰;灵根属土含冰脆,细缕堆盘切玉匀。
佐酒暗香生匕?k,加餐清响动牙唇;帝城节物乡园味,取次关心白发新。”可以想像,那时咬春的风俗还是非常浓郁的。
一个“咬”字,是心情,更是心底埋下的吃得了苦的一种韧劲儿,是中国人特有的一种风俗。 打春的风俗,最早来自皇宫。
传说立春这一天,皇宫内外都要格外隆重地庆祝一番。最早有立春之日要把皇宫门前立的泥塑春牛打碎一说,史书上记载“周公始制立春土牛”。
《京都风俗志》书中曾记载:宫前“东设芒神,西设春牛”。礼毕散场之后,“众役打焚,故谓之‘打春’”。
那时,人们纷纷将春牛的碎片抢回家,视之为吉祥的象征。 这里说的芒神,就是春神,主宰一年的农事。
老北京的庙会里,一般都会在卖皇历的同时连带着卖春牛图,春牛图上前面牵牛的那个男子,画的就是芒神。 彩牛绘身,鞭炮齐鸣,还有装扮成春官的人在道前相迎,接芒神、打春牛,这样的仪式历史很悠久了,而且最早都是宫里亲自出面操办这一切的。
宋《东京梦华录》书中曾经记载:芒神和春牛“从午门中门入,至乾清门、慈宁门恭进,内监各接奏,礼毕皆退”。 这一传统,到了后来已经稍稍有一些变动,把芒神和春牛设于宫前,改为了设立在郊外。
这样的变动,在明朝的文字中已经有了记载,在东直门外,专门设立了置放芒神和春牛的春场。 不过,在京城,所有的仪式照旧还是由宫里来组织完成。
明崇祯年间印制的《帝京景物略》一书中,有专门对春场的记载:“东直门外五里,为春场,场内春亭,万历癸巳,府伊谢杰建也。故事,先春一日,大京兆迎春,旗帜先导,次田家乐,次勾芒神亭,次春牛台,次县正左、耆老、京师儒。
府上下衙役皆骑,丞尹舆。官皆衣朱簪花迎春,自场入于府。
是日,塑小牛芒神,以京兆生舁(抬之意)入朝,进皇上春,进中宫春,进皇子春。毕,百官朝服贺。
立春候,府县官吏公服,礼勾芒,各以彩仗鞭牛者三,劝耕也。” 可见,那时的“打春”,和最早的一哄而上“众役打焚”的情景,已经有所不同。
不过,礼仪似乎更加繁复,百官朝服,彩仗鞭牛,场面壮观而热烈。鞭打春牛之后,退朝时,还“各以彩仗赠贻”,那些官员如以前农人把春牛碎片拿回家一样,求得一年的风调雨顺,其祈祷与保佑的含义,是和前人一样的。
。
二、立春这一天有什么习俗
立春亦称“打春”、“咬春”,又叫“报春”。
这个节令与众多节令一样有众多民俗,有迎春行春的庆贺祭典与活动,有打春的“打牛”和咬春吃春饼、春盘、咬萝卜之习俗等。 自周代起立春日迎春,是先民于立春日进行的一项重要活动,也是历代帝王和庶民都要参加的迎春庆贺礼仪。
在周代立春时,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回宫后要赏赐群臣,布德和令以施惠兆民。到东汉时正式产生了迎春礼俗和民间的服饰饮食习俗。
在唐宋代时立春日,宰臣以下都入朝称贺。到明清两代时,是立春文化的盛行时期,清代称立春的贺节习俗为“拜春”,其迎春的礼仪形式称为"行春"。
在这些迎春活动中“服饰”与“打牛”是很重要的习俗之一。明清时京兆尹和各府衙官员,都必须将官服穿戴整齐,去“东郊”的东直门外五里的“春场”去迎春,即按规定的仪仗,制作的春牛芒神、柳鞭等举行迎春礼仪,然后进宫朝贺并接受赏赐。
打牛仪式是由县府执行,在旧县志上有详细描述:“立春前有司迎句芒神于东郊,里市各扮故事表演,曰庆丰年。 民之男女携儿女看春,俟土牛过,各以豆麻撒之,谓散痘消疹。
立春日祀芒神(指传统中统管农事的地神,亦称春天之神)圣,鞭土牛(用泥土塑造的一个牛状物,亦称春牛)毕,民争土块归置牲圈取畜养蓄息地。是日喜晴厌雨,歌曰:但得立春晴一日,农夫不用力耕田。”
说的是,打牛的前一天,先把土牛放在县城东门外前,称为“立牛”,其旁要立一个携带农具挥鞭吆牛的假人做“耕夫”,以此表示春令的到来,农事宜提前准备。 那“耕夫”如站在牛前,表示春令早来应早些备耕;“耕夫”立在牛后,则表示春令迟到;若人牛并行,则春令适中。
立春日当天,各官府要奉上肉果食品于芒神土牛前,于正午时举行隆重的"打牛"仪式,吏民击鼓,由官员执红绿鞭或柳枝鞭打土牛三下,然后交给下属吏与农民轮流鞭打,把土牛打得越碎越好,以示人们对春天的热爱。 随后,人们欢笑着抢土牛的土块带回家入牲圈,象征槽头兴旺。
据说当天如天晴,万民高兴;若天明遇雨,则表示晦气不利,预示这一年年景将不佳。 民间迎春活动亦很热闹。
立春日时,四合院与农家院里要高挂“春幡”,各家门框上都要贴上用红纸书写的对联,如“一门欢笑春风暖”、“四季祥和淑景新”,或“瑞雪丰年,八方献瑞”、“春风得意,六合同春”等联语,院内屋内墙上也贴满“迎春”、“宜春”以及“福”字,使院里一片红彤彤的景色,显得春意浓浓,也象征着吉祥。 大人孩子要换上洁净的新装,妇女们脸上抹上胭粉,头上插上写着春字福字的红绒花,或用彩色绫罗,剪出象征春天已到的春燕花鸟等簪在发髻上,也有的用红纸剪刻个雄鸡形状贴在屋门上,因鸡与“吉”谐音,有吉祥如意之意。
“剪绮裁红妙春色,宫梅殿柳识天情。瑶筐彩燕先呈瑞,金缕晨鸡未学鸣。
”这首古诗正写出春色满院,欢乐迎春的情景。 另外,有些村镇立春日举办“迎春会”,常找个十多岁的少年化装成一个官老爷,身穿纸宫服,衣戴纸帽,脚蹬纸靴,骑着个牛,前往祭祀坛,带领百姓祈祷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沿途敲锣打鼓,放鞭炮以迎春天到来。
旧京时还有农家找一男童,穿青衣戴青帽,站在田野中,然后众农家敲着锣鼓,从田野里将小孩拜迎回来,叫做“迎春”。至今也有农家写些“迎春接福”或“春到家兴旺”等红条幅贴在墙上,并摆上果品或春盘,恭候春的到来。
因这些迎春礼仪,装饰及服饰及打牛等活动,故立春也称为“打春”。 立春又叫做“报春”。
现在农村中仍有这个古老的习俗,即由一个人手敲着小锣鼓,唱着迎春的赞词,挨家挨户送上一张春牛图。在这红纸印的春牛图上,印有一年二十四个节气和人,牵着牛耕地,人们称其为“春帖子”。
这送春牛图,其意在催促提醒人们,一年之计在于春,要抓紧农时,莫误大好春光。 这种送春牛图之俗,在《燕京岁时记》中有记载:“立春日,礼部呈进春山宝座,顺天府呈进春牛图,礼毕回署。”
在老北京时的民间居室墙上,也常贴着春牛图及24节气文图并茂的年画。可见报春之俗在皇宫与城乡自古就很盛行。
咬春是指立春日吃春盘、吃春饼、吃春卷、嚼萝卜之俗,一个“咬”字道出节令的众多食俗。 春盘春饼是用蔬菜、水果、饼饵等装盘馈送亲友或自食,称为春盘。
杜甫《立春》诗曰:“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周密《武林旧事》载:“后苑办造春盘供进,及分赐贵邸宰臣巨?,翠柳红丝,金鸡玉燕,备极精巧,每盘值万钱。”
春盘晋代已有,那时称“五辛盘”。 五辛广义讲是指五种辛辣(葱、蒜、椒、姜、芥)蔬菜做的五辛盘,服食五辛可杀菌驱寒。
那时是将春饼与菜同置于一个盘内。到唐宋时吃春盘春饼之风盛行,皇帝以春酒春饼赐予百官近臣,宋人陈元靓撰《岁时广记》称:“立春前一日,大内出春饼,并以酒赐近臣。”
当时的春盘极为讲究、精致。 至清代时,皇帝也以春饼春盘赏赐丹臣近侍,受赐者感涕不尽。
这种吃春盘春饼之俗,传向民间,更以食饼制菜并相互馈赠为乐。清代的《北平风俗类征·岁时》载:立春,富家食春饼,备酱熏及炉烧。
三、立春有什么风俗
立春举行纪念活动已经有三千年的历史。
当时,祭祀的句芒也称芒神,是主管农事的春神。据文献记载,周朝迎接“立春”的仪式,大致如下:立春前三日,天子开始斋戒,到了立春日,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东方八里之郊迎春,祈求丰收。
那么,为什么要到东郊去迎春呢?这是因为迎春活动祭拜的句芒神,居住在东方。后来,迎春活动的地点就不止是在东郊了。
到了清代,迎春仪式便演变为社会瞩目、全民参与的重要民俗活动。清人所著的《清嘉录》则指出,立春祀神祭祖的典仪,虽然比不上正月初一的岁朝,但要高于冬至的规模。
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俗称“打春”。立春,有时在农历十二月,有时在农历正月。
一过立春,就意味着冬季结束,进入了春天。
四、立春有什么风俗呢
立春举行纪念活动已经有三千年的历史。
当时,祭祀的句芒也称芒神,是主管 农事的春神。据文献记载,周朝迎接“立春”的仪式,大致如下:立春前三日,天 子开始斋戒,到了立春日,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东方八里之郊迎春,祈求丰 收。
那么,为什么要到东郊去迎春呢?这是因为迎春活动祭拜的句芒神,居住在东方。 后来,迎春活动的地点就不止是在东郊了。
到了清代,迎春仪式便演变为社会瞩目、全民参与的重要民俗活动。清人所著 的《清嘉录》则指出,立春祀神祭祖的典仪,虽然比不上正月初一的岁朝,但要高 于冬至的规模。
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俗称“打春”。立春,有时在农历十二月, 有时在农历正月。
一过立春,就意味着冬季结束,进入了春天。
五、立春的习俗有哪些
一年之计在于春,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始,因此又被称为“打春”。
每年的2月4日或者2月5日太阳达到黄经315度的时候就是立春,在旧俗中,立春不仅仅是一种古老的节气,更是是一个传统的节日,被称作“立春节”。 第一、糊春牛打春牛 糊春牛通常按照传统的做法,政府聘请能工巧匠在立春之前到县城聚集并精心制作春牛,做骨架、糊纸、涂颜料,然后一个牛的形象就成功地诞生了,一般涂的红黄纸多就代表五谷丰登,等到春牛糊好以后还要举行开光点睛的仪式。
打春牛打的是以桑木为骨架做成的春牛,这种春牛是冬至以后用土雕做成的牛,通常上面画着四时八节,三百六十日12时辰图纹。在立春前一日,在约定的农场上祭祀,并由县长亲手执鞭鞭打春牛,预示春耕开始,然后由群众鞭打春牛并喊一些吉祥的话语表示对一年的希望。
第二、迎春报春游春 迎春活动是在立春当天举行的,一般要组成浩浩荡荡的队伍抬上村官游行示威,迎春的队伍由四面八方涌向春棚,到县衙门报喜迎春,然后游春活动就开始了,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十分壮观。游春要游遍周围的村庄和大街小巷,最后进入检阅场地供请县老爷入春棚安坐,举行报春仪式。
身着奇装异服的报春使者,手持红黄各色彩旗,一报风调雨顺,二报五谷丰登,三报国泰民安,同时群众跟着呼应。 第三、吃春饼春卷儿 立春这一天还有吃春饼春卷的习俗,称为“咬春”。
春饼是一种莜麦面烙制或者是蒸治而成的薄饼,包着豆芽儿、粉丝、韭黄炒成的馅儿食用,春饼的最大特点是又软又薄,可以根据不同人的喜好折叠成各种不同的形状。 春卷儿盛行于宋元时期,现在人们吃的春卷大多都是猪肉制成的,也有用干果、芝麻、花生等碾碎做馅儿,香甜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