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大家们表示,传世的玄空地理中,以无常派最为灵验。玄空风水有哪些派别?无常派玄空风水有什么特点呢?下面一起来看一下吧。
一、无常派玄空风水最细致解读
玄空,一般来说,玄指天,表示时间,空指地,表示空间。沈氏认为,玄者,一也,空之凭借,即窍也。窍有九,故曰九窍。是玄空二字,至一至九之谓。一至九,即九星,玄空术,即九星飞布原理在风水罗盘上的具体运用。理论基础即是秦、汉以来流行的九宫八卦之说与九星术。
无常,指江苏无锡和常州两地名,此派因宗江苏无锡玄空地理大师章仲山而得名。正玄空理气风水自东晋郭璞,传世着作有《葬书》和《青囊经》,至唐代丘延翰、杨筠松,宋初陈抟传授吴克诚,再至吴景鸾,元末明初冷谦、目讲师。明末清初蒋大鸿得无极真人、吴天柱和武夷道人传授,之后有范宜宾、朱小鹤、尹一勺、张心言、蔡岷山,再传至清代无锡章仲山,民国沈绍勋、孔昭苏、谈养吾、吴师青、沈祖绵、尤雪行(演本大师),近现代王亭之、钟义明等。玄空学自晋至清一千多年后,至沈绍勋才着书公开于世。在传世的玄空地理中,以无常派最为灵验。
玄空地理特点,以《易学》中的河洛、太极、八卦理论为根本,应用上有很多独特创举,与其他门派差别很大。
(一)首重时空的周期性。元运是玄空地理的灵魂,其推地运以20年为一运,三运60年为一元,180年为三元。故又称三元玄空地理。玄空地理认为地运是有周期性的,自然界的山水、方位是不变的,而往来于天地间的气却是变动的。此派能够揭示气运周期性吉凶变化原因、奥秘的本领,是其他风水派所做不到的。
(二)用九宫挨星分辨吉凶。玄空地理运用九宫挨星法,以分辨山向及周围山水的旺衰,配合形局,并看向星与山星会合的吉凶,来判断丁、财、贵、秀、贤、愚、疾厄、房分等均十分灵验。
(三)罗经用法不同。一般罗经有三盘,正针(内圈)为地盘,中针(中圈)为人盘,缝针(外圈)为天盘。三合派以正针格龙、立向,中针消砂,缝针纳水。也有些人竟用中针和缝针来立向,是错误的。玄空地理一律都用正针。(正针以地磁方位为坐标)
(四)收山、收水方法特殊。玄空地理注重将山星的生、旺气排到山,退、死、煞气排到水;将向星的生、旺气排到水,退、死、煞气排到山,这样才为收得山来,出得煞去,正神正位装,拨水入零堂。
(五)反、伏吟解释。玄空地理把当山向挨星与元旦盘相同时,称为伏吟,相反时称为反吟。反、伏吟当令时尚可,失令时则发祸猛烈,这现象只有用玄空地理理论才能作出解释。
(六)分金方法特别。流行的120分金,是指每山作5格分金,二十四山共有120分金。玄空地理将每山中间三格范围内的称为下卦,最左和最右一格称为替卦或起星。在用法上,下卦和替卦的差别很大,这是玄空地理的创举。
二、玄空风水六大派简介
清末一百七十年间,治玄空地理者分六大派。唯有章仲山独悟玄空飞星风水真缔,名满大江南北三十年。
1、无常派,宗章仲山。民国以后,沈祖绵与江志伊、王则先,搜集先德遗着,增以秘本,编着《沈氏玄空学》、《地理疑义答问》、《玄空古义四种通释》、《玄空捷诀》。尤雪行、荣柏云着《宅运新案》、《二宅实验》、《人间天眼指南》。刘训升着《阴阳学》,谈养吾着《大玄空路透》、《大玄空实验》、《辨正新解》,孔昭苏着《孔氏玄空宝鉴》。
2、滇南派,宗范宜宾,名寅旭,号半池,一七五八年着《乾坤法窍》。
3、苏州派,宗朱小鹤,着《地理辨正补》。
4、上虞派,宗徐迪惠,号鹿苑,浙江上虞人。端木国瑚着有《地理元文》。
5、湘楚派,宗尹有本(尹一勺),一八零六年着《四秘全书》。湘阴人蒋国,字宗城,号云庵,一八一四年着《地理正宗》。江西南安人邓恭,字仙卿,号梦觉山人,着《地理知本金锁秘》、《地理黄金屋》。
6、广东派,宗蔡岷山,名本江,号东瑚散人,澄海东湖乡人,着《辨正求真》。其子蔡书云,字麟士,着有《峦头心法图诀》。吴师青着《地学铁骨秘》,孔昭苏着《孔氏玄空宝鉴》,刘礼让着《三元地理一脉真传》,王亭之(谈锡永)着《中州派玄空学》。
此外,还有杨藏华的「先后天派」,着有《乾坤国宝》、《劈破荆山》、《总断黄金策》》。言易经卦理者尚有张心言,字绮石,江苏盐城人,一八二七年着《地理辨正疏》,后人称六十四卦「易盘派」。
“无湘不成军,我又后加一句“无楚不成文”,我的说法成立吗,求名家高手作答?
谢谢邀请。
“无湘不成军”,可能是与曾国藩当初组成的“绿营”有点关系吧。至于“无楚不成文”,就应该与“楚辞”有关。“楚辞”以前,文学作品基本是没有格律的,通体下来,晦涩难懂,还真不是普通人可以学习和阅读的。“楚辞”出现后,文字的组合方式更加的合理,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和趣味性,是“诗词歌赋”的最原始雏形,因此有了“无楚不成文”,这句话。单指词赋,这句话应该是成立的。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理解。至于这两句话,是不是我理解的“绿营”,“楚辞”我也不知道。如果不是这个,哪就是“南辕北辙,贻笑大方”了。
如何用“唯楚有才”写诗?
唯独长江分武汉,
楚地生灵连云天。
有鸟九头励人志,
才略出自黄鹤仙。
湖南省深受“楚”文化影响,为何简称“湘”而不是“楚”?
提到湖南省简称"湘",而不是"楚",巳是人所共知。但小编认为湖南并非一开始就简称湘。据有关资料显示,湖南省别称在晚凊发生了由楚及湘的转变。明代以前湖南、湖北都属于"楚省",即湖广布政使司,直到清康熙时期才分疆而治。虽然清初将湖广地区分为湖南、湖北二省,但湖南包括湘、资、沅、澧四水,因此"楚"仍长期为湖南的代称,直到晚清湘军兴起,湘的影响力才远超过楚,最终成为湖南的首选代称。
由于小编水平有限,不知道小伙伴是否还有更高的见解,如果有有在下面留言告诉大家。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中的“楚”,指的是湖南还是湖北?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
惟字是个语气助词,全句意思是楚地有才人,以这里最多,这里就是说的岳麓书院了。
清嘉庆十七至二十二年(1812-1817年),袁名曜任岳麓书院山长。门人请其撰题大门联,袁以“惟楚有材 ”嘱诸生应对。正沉思未就,明经(贡生的尊称)张中阶至,众人语之,张应声对曰:“于斯为盛”。这幅名联就此撰成。
上联“惟楚有材”,典出《左传》。原句是:“虽楚有材,晋实用之。” 下联“于斯为盛”出自《论语·泰伯》“唐虞之际,于斯为盛。” 全联的意思或可理解为;楚国真是出人才的地方啊,岳麓书院更是英才齐聚之会所。
所以这个楚是个泛指,实际加上湖南湖北,甚至河南,四川等几省都有的,但是于斯为盛却是独指的岳麓书院,你也可以理解为湖南湖北四川河南出人才,但是以这里最多的意思。
实际上岳麓书院四字是宋代宋真宗亲笔,还有康熙皇帝御书亲提的御匾“学达性天”和乾隆皇帝御书亲提的御匾“道南正脉”,都是历史真品,之前和“惟楚有才,于斯为盛"两副楹联一同悬在殿前。
后来1897年时务学堂成立,后改名求实学堂,湖南大学堂,再后来与岳麓书院合并为湖南高等学堂,辛亥革命后改建为湖南大学,也正是因为岳麓书院和湖南大学这份香火之情,所以1933年“惟楚有才,于斯为盛”这幅楹联就挂到了湖南大学图书馆,后来毁于日机轰炸,现在的这幅是1984年湖南大学按原来的照片复制,复挂于山门。
倒是康熙的御匾“学达性天”和乾隆的“道南正脉”的御匾都是历史真品,抗日战争时被有心人藏起得以保存,说来也是历史的万幸。
所以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楚是泛指楚地,不论湖南湖北,四川河南以及安徽,江西都有小部分,于斯为盛却是指的岳麓书院,至于岳麓书院中的名人以及历史真迹更是不可胜数,有兴趣的可以去看一看。
其实“惟楚有材",最早出自《左传·襄 公二十六年》:"虽楚有才,晋实用之。"说起来这句话倒是有点贬义的,意思说的是某国的人才却被他国所用,这里的“虽”指的是即便,即使得意思,意思是说即便楚国有才,也是在晋国发挥作用。
后世的惟楚有才,与虽楚有才,虽然指是一字之差,其实褒贬却相去甚远,而且惟楚有才其实也并没有什么太多褒扬的意思,重点还是在后句的于斯为盛,全句综合理解为楚地有才,这里最多,只是后人多把惟记成唯,然后就顺便理解为只有楚国有才的意思,反倒是说的好想其他地方都无才一样,这样理解这句话的人本身就有点自作多情,恐怕也多是楚地旧人多作怪吧。
历史上的“楚”指哪些区域?
我是猫叔说历史,我来说几句。
楚国存在约八百年,所以,疆域也一直在变。
楚国初建的时候,楚国祖先鬻熊曾经跟随周文王,由于功劳出众,文王封鬻熊到楚蛮之地,赐姓芈,居住于丹阳之地。也就是说,楚国刚刚建立的时候只是限于丹阳一带,领土面积非常小。
后来,楚国先祖们就开始了筚路蓝缕的创业生涯。楚国刚开始也想往中原方向发展,可毕竟实力弱小,只有往南推进。楚武王时期,楚国开始了向东扩张,占领了现在湖北省中东部地区,生存空间得到极大提升。
楚文王时期,楚国迁都至郢都,农业得到极大发展。这一时期,楚国把手伸到了长江南岸地区,也就是如今的湖南北部。楚成王时期,楚国扩张速度非常快,“扩地千里”。
楚穆王时期,楚国的势力开始进入安徽、江西一带。楚庄王,楚共王时期,楚国连年对外用兵,这一时期,楚国的眼睛主要盯着东方。
楚悼王时期,楚国任用吴起进行变法,国家实力迅猛增长,北败三晋,西却强秦,天下畏楚。此时楚国的疆域抵达了东海之滨,浙江、福建也归楚国所有,北面,楚国吞并了河南南部地区,西边甚至发展到了云南东部。这个时期的楚国,应该是面积最大的。
楚怀王、顷襄王时期,楚国被秦国击败,丢失了西部大量国土,主要处于中国东南部。国土大面积萎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