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西死人葬两次
人死后,第一次葬是将遗体安放在木制的棺材里,“躺”着埋在土里,堆成长形坟,叫“长墓”,也叫“新墓”,表示人还“睡”着,并没有“死”;也表示人的灵魂还没有到“阴府”,还是“新鬼”,没有投胎转世,所以在家堂上另给他设灵位,祭祖时他是没有份的,所以另在他的灵位设祭。
第二次葬是第一次葬三年之后,也就是腐尸“化净”之后,将“净骨”捡出,安放在陶罐(壮话叫做“金罐”,也叫“金钟”)中,选取“坟山宝地”重葬,堆成圆形坟,叫“圆墓”,也叫“祖墓”。顾名思义,“祖墓”的死者是应该有后代的(含旁系亲属),故年轻人死后一般不作二次葬。
解放前,按习俗不满36岁的人(还有带身孕死[壮语叫“湿身死”]的妇女)是不进行二次葬的。但在解放后,人们思想解放了,没那么迷信了,成年人(16岁以上)及“湿身死”妇女也行二次葬了。
一次葬的墓地,一般比较随便,地头田边、茅山荒坡均可,并不讲究“风水”,不过还是要请“地理师(风水先生)”来定“坟向”,定下葬时辰,除了葬礼十分看重之外,入葬却非常从简。但在旧社会,或追溯到民国以前,有个别“富贵”的人,为显示自己的身份,一次葬非常隆重,墓地也建得异常堂皇,仿照帝皇的做法,不再做二次葬,民间称之为“大葬”。
不过,在民众观念中,对此种葬式大都嗤之以鼻,并不看重;甚至对一些荒芜的“长墓”讥之为“无主”或“无后”,有时还以此来咒骂自己厌恶的人“以后死了埋长墓”,意为未成年即死(早死)。 二次葬的墓地则很讲究“风水”,如果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墓地,宁可把“金坛”(捡骨后安放净骨的陶罐)寄葬在临时选定的地点,一般寻找向阳、干爽的土坡劈崖,挖个可以容得“金坛”的拱门形的洞穴,“金坛”安放好之后,通常敞开着,过路的人可以看到,也有用草皮土块封住的。
对这种寄葬,清明扫墓也很简单,砍去杂草,烧几柱香即可。但寄葬时间不能太长,通常是一年,最多三年,当然也有因经济问题或其他原因而长年寄葬的。
二次葬墓地的“风水”通常由“地理师”来寻找,或自己寻得后由“地理师”来确认。人们普遍认为,墓地的“风水”会给子孙后代带来好运,否则就要倒运。
稍懂“地理”的人都知道,墓地应该靠山临水或枕山面水或背靠山峰、面临平原,就像活人所住的村庄一样。上林李姓巨族(据族谱记载,宗传三十余代,现今人口二十余万人)祖传的族谱上有个故事,足以说明人们对墓地风水的看重。
故事原文是: 《千子万孙史略》 传说五百年前,有个风水先生,寄宿于吾太始祖讳景晟公的家居住,其人之名乃是江西黄胜东也。此人有博通古今之学,尤属风水特长,终日游山玩水,到处命山为名,所谓金鸡展翅,丹凤朝阳,白鹤饮水,九龙戏珠,每一山都因其形而得其名。
……景晟公官任凤化(今上林)知县,娶妻黄氏。黄氏为人宽达,四海来客,视同一家。
前述黄胜东先生游旅凤化,客居景晟公家,黄氏待之如亲兄弟,黄先生感动得世所罕见,因而有心送一风水宝地与她。送地之前,特再三试黄氏之心:一说,先生每天出游,返家时将带满污泥的双脚浸入水缸涤洗,黄氏不但不恼,反而慰问先生,并毫无怨言地清洗水缸,再充满水,次次如此;二说,先生每逢雨天必出游,并向黄氏取伞,返家时,黄氏总在门口等其归来,在门口,先生就当黄氏之面,故意将雨伞在门框上碰破,黄氏非但不怪,还为先生顶风冒雨而赞赏有嘉,如此不知损坏了几多雨伞;三说,有一次,先生要去邀约故人,因而借景晟公官衣一用,黄氏慷慨与之并多予银两,先生酒宴之后,将所剩猪肉以官衣包回,弄得官衣龌龊不堪,黄氏亦不怪之;……先生既受黄氏之招待,于是送给黄氏一坟地坐落于天堂山之岭西燕云徐村背,并称,所谓天堂山三台落脉,土角流金蚂蚁窝地也,此吉地有三种葬法:一曰九代状元,二曰代代富足,三曰千子万孙。
景晟公愿以九代状元而葬,而黄氏则因景晟之前五代、代代独子,因而阻止道:九代状元虽贵但不长而衰,而千子万孙世代绵长,蕃而不绝。先生满口称赞黄氏之见胜于须眉,正是福人葬福地,结果黄氏百年之后而葬之,先生亲自主持葬事,后来应验,于是留下千子万孙《澄江巨族》之传说…… 二次葬,先是捡骨(也叫“捡金”),一般是一次葬三年后。
所以定三年,一是等遗体腐化干净,二是按“五服”应“斩哀三年”。捡骨也要选好时辰,“五服”内的直系亲人都到场,先烧香祭拜,然后掘土、开棺,开棺时用蓬布或雨伞遮阳,见骨时亲属痛哭流涕,之后才围成一圈,逐一将遗骨取出,揩净,如果遗骨潮湿,还要用炭火烘干。
最后按从脚到头的顺序安放到“金坛”中,取“坐”着的姿势,表示他自然从容地坐着,面对人间和他的子孙,祭拜时就像与后人亲密无间地“见面”一样,盖好罐盖。下葬又另选时辰,在墓地事先挖好一个容得“金坛”的圆筒形井穴,到时辰才将“金坛”放进去,“井穴”上严盖一块圆形石板,再堆土成墓。
然后举行隆重的祭拜仪式,二次葬礼仪结束。 二次葬后,一至三年之间,还要“探金”一至两次。
所谓“探金”,就是掘开坟土,打开石板,探看“金坛”里的。
2.广西风水格局是怎样的
论龙脉 南宁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首府,坐落在南宁盘地中部的邕江两岸,南宁市周围的山形,象一个龙头,整个南宁市是以青秀山脉为后靠山,位于南宁市东面,即是卯方。
青秀山山脉包括青山岭、凤凰岭、佛子岭、雷劈岭等18座大小山岭,面积791公顷,海拔74米??288。 6米。
东北部山势较高,西南部渐低缓。邕江经其南面山脚环流而过。
整个青秀山脉山峦起伏,群峰叠翠,泉清石奇,素以“山不高而秀,水不深而清”着称。青秀山又名泰青峰,俗称“青山”,是青秀山脉进入南宁盘地的龙脉结穴处。
论水 南宁市内的南湖,呈长曲折形,如龙的舌头。 在风水上,水为财,故广西财政厅就位于龙的舌尖、南湖的边沿处。
舌旁有水为“活”,故南宁在1984年经济开放改革后,经济搞得较活,如每年在南宁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南宁国际民歌节,等的“二会一节”;1995年南宁市提出创建“中国绿城”;实施“136”工程,就是指通过对城市基础设施,园林景观,环保与生态等多方面更高层次的管理建设,达到“一年小变化,三年中变化,六年大变化”,最终建成具有民族特色和现代园林风格的“中国绿城”。
3.广西风水宝地有哪些
广西风水宝地有: 1、广西柳州阳河区。
该地区地理位置优越,水路、陆路发达,自古以来就是交通繁华之地。值得一提的是该地区的太极场半径为2900米,呈现阴阳平衡,为大富大贵型的风水宝地。
2、广西柳江里雍镇。周围县镇相连,太极场半径的距离为一公里,阴阳平衡,在风水喝形中属于“猛牛恋江”,为富贵双全、容易出秀才型的风水宝地。
3、广西象州寺村。处于象州县中部,现在已被开发成为旅游景区,太极场半径的距离为一点八公里,太极场里阴阳平衡,在风水喝形中属于于“状元宫”的形状,容易出金榜题名状元型的风水宝地。
4、古亭山。处在柳州市区李,海拔高为556米,登入山顶后能将柳州城区尽收眼底,唐代诗人柳宗元就曾经形容过古亭山。
古亭山千峰叠,四季烟雾围绕,吸收天地之精华,为保家庭四季平安型的风水宝地。 5、大明山。
在大明山上发现了多座古墓,说明自古以来民众对大明山风水都是信赖有加。大明山也是当地的龙头山,风光奇特,属于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
4.广西最好的风水宝地都在哪些地方呢
广西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风景优美如画,风水宝地数不胜数。
广西地处祖国南疆,南临北部湾,面向东南亚,西南与越南毗邻,东邻粤、港、澳,北连华中,背靠大西南。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四周被山地、高原环绕,广西地貌属山地丘陵盆地地貌,分中山、低山、丘陵、台地、平原、石山6类。
广西的山系主要分盆地边缘山脉和盆地内部山脉两类。边缘山脉:桂北有凤凰山、九万大山、大苗山、大南山和天平山,桂东北有猫儿山、越城岭、海洋山、都庞岭和萌渚岭,其中猫儿山主峰海拔2141米,为南岭及广西的最高峰,桂东南有云开大山,桂南有大容山、六万大山和十万大山等。
桂西多为岩溶山地。桂西北为云贵高原边缘山地,有金钟山、岑王老山等。
内部山脉在东翼有东北?西南走向的驾桥岭和大瑶山,西翼有西北?东南走向的都阳山和大明山,两列山脉在镇龙山会合,构成完整的弧形。弧形山脉内缘,构成以柳州为中心的桂中盆地;弧形山脉外缘,构成沿右江、郁江和浔江分布的百色盆地、南宁盆地、郁江平原和浔江平原。
广西河流众多,水量丰富,西江、北江、红水河、柳江、黔江、郁江、浔江和桂江。 广西的地形地貌最适合光磁感应场(太极场)的形成。
广西的大型太极场有两方面的山形地形组成,一是广西五大盆地十大水汇局是大环境太极场区,广西的十七大名山发祖都有大格局的风水宝地。 广西柳州阳河区在风水喝形中属于“将军座殿”,地理位置优越,左右依山傍水,公路水路交通便利,其太极场覆盖半径为2900米,太极场内阴阳平衡,龙、山、向、水属合十之局且夫妇正配,因此柳州阳河区格局是象征着大富大贵的风水宝地,在风水宝地中被评定为八等级。
广西柳江里雍镇位于柳江县东部四十一公里处,与象州县、鹿寨县、穿山县等相邻,在风水喝形中属于“猛牛恋江”,太极场半径为一公里,太极场内阴阳平衡,是本山龙主穴,远古相传有福葬此地儿孙金榜题名,富贵双全,在风水宝地中被评定为七等级。 广西象州寺村座落于象州县中部,村内有广西著名的花池温泉等旅游景点,在风水喝形中属于“状元宫”大地,其太极场半径为一点八公里,场内阴阳平衡,卦理龙、山、向、水为合十之局且夫妇正配,为本山龙主穴,相传是民间的状元宫风水宝地,被评定为七等级。
5.广西的黄姓的来历
黄姓——姓氏起源关于黄氏的姓氏来源说法为下:黄姓为中国古老的姓氏之一,其主根在古黄国(今河南信阳地区潢川县),黄姓起源有三支。
出自嬴姓。帝舜时代,东夷部落的首领叫伯益,是"帝颛顼之苗裔",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赐姓嬴氏。
传说伯益的后裔有14支,既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赵氏、合称嬴姓十四氏。其中的黄氏大约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因被周朝封为子爵,又称黄子国。
春秋时期,楚国称霸,只有黄国和随国敢于抗衡。公元前648年,黄被楚灭。
亡国后的黄国子孙,以国名为氏,就是黄氏。出自金天氏之后。
台骀是上古时期少昊金天氏的苗裔,世代为水官之长,颛顼时受封于汾川,后世尊为汾水之神。春秋时,台骀的后人曾建立沈、姒、蓐、黄诸国,后来都被晋国灭掉了。
其中黄国公族子孙以国为姓,成为黄姓。起源于中国古代南方的蛮族。
《新唐书》中有"邕管(在广西境内)蛮有黄姓。唐黄少卿、少高、少温是也。
"其实,此支黄氏乃是黄国遗民的后裔。聚集地(迁徙分布)黄姓最早的发源地应在金河南省潢川县西部一带。
黄国灭于楚之后,黄姓族人散居四方。有地北逃至河南中部,大批则被迫内迁到楚国腹地(今河北境),今黄冈、黄陂、黄安、黄梅等地,据说均因黄人迁此而得名。
其中有一支内迁到楚都郢(今江陵、荆州),又有一支迁到江夏安陆(今湖北云梦县东南一带)。秦汉之时,黄姓已称盛于长江中游及以北河南、安徽等地。
黄姓大举南迁始于西晋末年,因中原士族大举南迁,使黄姓在南方的分布更广泛。与此同时,黄姓已同胡、林、陈、郑、丘、何、曾等八族迁入闽(福建),成为后来入闽的"八大姓氏"之一。
经过魏晋至隋唐时期的不断迁徙和繁衍,黄姓形成了今河南、湖北、四川、江苏、福建、广西等地望族。宋代有黄潜善,其九个儿子散处广东各地,以梅州居多,后发展成为广东大姓。
北宋末,金兵功入开封,河南固始人黄建联南徙杭州,后成为杭州著姓,支分漳浦、饶平、陆丰等地。宋元之际,黄氏称盛于闽粤,至明末清初,开始移居台湾,后来又有不少人播迁至海外。
黄姓是我国一个比较典型的南方姓氏。台湾黄姓仅次于陈、林,居第三。
是明末跟随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大军而大量入台的。到清代,福建和广东等省来台居住、据荒的人络绎于道。
黄氏有一些人融入壮、瑶、侗、水、布依、蛋等少数民族。唐代以前黄氏已在岭南、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中扎根。
其中,为蛋民者,居于广州沙南;迁到广西黄洞者,叫黄洞蛮,大多为壮族;融入瑶族者,分布相当广泛,居于广西、广东、湖南、云南、贵州的许多县、乡,以广西居多。堂号"宽和堂":汉代黄霸为河南太守。
当时的官吏都很严肃,黄霸为政独尚宽和。宣帝时,他任廷正(司法官),因事被关在监狱。
从官到民一齐为他呼冤,终于平反昭雪。"江夏堂":后汉黄香,小时死了母亲,他对父亲最孝,夏天用扇子把父亲的席子扇凉,冬天把父亲的被褥暖热。
人夸他的孝:"天下无双,江夏黄童!"黄姓堂号还有"思敬"、"逸敦"、"敦睦"、"炽昌"等。"炽昌堂"以黄峭山公外八句诗末"炽昌"二字为名。
历史名人黄宗羲:明清之际杰出思想家、史学家。所著《明儒学案》、《宋元学案》为中国历史上系统的哲学思想专著,开辟了清代史学研究的风气,是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
黄 慎:清代画家。善画人物,兼工花鸟、山水。
为"扬州八怪"之一。黄庭坚:北宋文学家。
其诗与苏轼并称"苏黄",开创了江西诗派。也是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
黄 盖:三国时吴国将领。与周喻用苦肉计,诱曹操受降,用火破曹。
黄道婆:元初女纺织家。在海南岛居住了三十多年,学习了黎族民间的纺织技术并加以改进和发明,晚年反归故里,传授纺织技术。
黄石公:秦朝末人,熟知兵法,曾于下邳圯(桥)上赠张良《太公兵法》。黄 歇:战国时楚相,因有功,被封为春伸侯,为战国时著名的四公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