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问:有关昆明五华山的风水 ,传说 , 景点
据史载,镇守云南的沐英聘请江西著名堪舆家汪湛海设计、建造昆明城。汪湛海精心考察了昆明的地形、地貌、山川、湖泊,认为若在长虫山以南建造一座背靠长虫山面对滇池、形状似龟的龟城,必将造福百姓。我国明代著名堪舆大家汪湛海,后人称昆明城池建设总规划师、地理神师。现代昆明城的大体格局是在明朝洪武年间(1382年)建昆明城时定下来的。当时云南最高军事行政长官沐英请来了全国著名的阴阳家、江西人汪湛海赴滇考察山龙地脉,主持规划昆明城的建设,拟将昆明筑成“龟蛇相交,产生帝王之气”的城池。※※
※据史料载,汪先生到昆明后,先找出昆明城的来龙,即是昆明城所依仗的山脉走向,昆明城的来龙是长虫山,即蛇山,也是昆明的主山,源于五六百里外的会泽县西北,来龙可谓远矣,这正是风水学说上的上好龙脉。蛇山龙气走动,行徊曲折,伸缩起伏,从东北方面蜿蜒而来,行至昆明境内龙气益旺,到铁峰庵处便停顿起嶂,更含蓄旺气,于是九起九伏,向西绕南,至圆通山开玉屏(即现在的衲霞屏),徐吐五华秀气(五华山)。五华分五支而下,结于文庙地场。汪湛海找出来龙后,认为此为艮龙向乾,又掉头向离,此为地脉中极为难见的“紫微龙”也!遂将昆明城设计构筑为龟形,是以城在蛇山之麓,与蛇山之气脉相接,形成龟蛇相交之态,昆明城当为一大福地。※※
※ 昆明城的南门为龟头,北门为龟尾。大东门、小东门、大南门、小南门为龟的四足。汪先生还在五华山右脉一个瓜形高地定下罗针,说此地地气最为旺盛,所以后来就建了巡抚公署,主理云南政事。城将要建好时,汪湛海又特制三石,刻字于石,上曰“五百年前后云南胜江南”,“万事云南占先机”。石头埋于何处,已不得而知。龟是一只灵龟,尾掉而动,所以北门的内城门向北,廓之门则不朝北而朝东,是灵龟掉尾之意。大西门、小西门子门向东,小东门子门向西,外侧则都向南,这又是寄寓龟之四足起动之意。只有大东门的内外门朝向一致,是因东方属木,取木宜伸而不宜屈之义。※※藏风聚水随时欢迎您
※ 由于汪先生的规划,五华山成为昆明主脉,正义路作为贯穿南北的中轴线,五华山为中心点,现胜利堂(云贵总督府)、巡抚衙门、布政司、蕃台、臬台、粱稻署等衙门一律坐北朝南,一字排开。土地庙、城隍庙,圆通寺、武王庙等寺庙都按这个风水走向,脉络布局各功能旺地,昆明城池的格局由此形成。※※
※为什么昆明城一定要建造成外形似龟的龟城呢?汪湛海有他的一套理论,他认为:昆明北面的长虫山是昆明的主山,长虫即蛇,而此蛇为雄性,有雄就必须有雌与之相配,故昆明城必须建造成一座龟城,龟蛇相交,百姓才能生生不息、吉祥平安。于是,在汪湛海的精心设计下,新建的昆明砖城就成为了一座外形极像一只神龟的龟城了。它有6座城门,南门是龟头,北门是龟尾,大东门、小东门、大西门、小西门是龟的四脚。这龟还不是一只普通的乌龟,它是一只灵龟和神龟,它尾掉而足动,是灵龟掉尾之意。汪湛海建昆明城时,还叫工匠用石头雕凿一只形端体正、惟妙惟肖的神龟,并在其龟背上雕刻有一句谶语:“五百年前后,云南胜江南。”埋藏在南城门下。※藏风聚水随时欢迎您
※汪湛海设计建造的昆明城,不但是一座龟蛇相交的吉祥、平安之城 。何以要龟蛇交合?是水中之物,它象征水;蛇为山之名,它代表山,所谓龟蛇交合,其实就是有“藏风”之山,临“得水”之地。而汪湛海建筑的所谓龟城,只不过是将元代的昆明城往西北方向稍稍迁移,把原来在城外的五华山、螺峰山、祖遍山、翠湖都围入城内,形成一个城内、城外都有山有水的更加山水化的园林城市。一座城市有山有水、山环水绕、背山面水,“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管子》),处于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交接重合的边缘地带,的确有助于城市防卫和居民的生产生活,还具有使居住者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的美学价值,这样的环境就是中国古代地理学家、山水诗人、山水画家向往和赞美的地方。《管氏地理指蒙》云:“水无山则气散而不附,山无水则气寒而不理。……山为实气,水为虚气。土逾高,其气逾厚;水逾深,其气逾大。”是的,山得水活,水得山媚,城得山水而钟灵毓秀。一座背山面水的山水城市,是防卫最牢固、生活最方便、风光最优美、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好地方;而中国古代的山水文化则是科学、哲学、美学的完美统一。
2.昆明北市区哪个楼盘好
大观楼长联里藏着昆明的中心坐标
“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谁也想不到,孙髯翁的大观长联里藏着昆明的风水。实际上指的就是位于昆明的四座山:碧鸡山、金马山、长虫山和白鹤山。对老昆明的古城风水探究,剖析下“审山龙,查地脉,别阴阳,定子午,就高下而奠基础,取形胜而立范围……”,就能初步了解昆明本土的古今建筑轶闻。
长虫山下,风水宝地
中海·龙泉公馆
龙脉旁,积天地灵气
人杰地灵,万物复苏
智者首选!
3.昆明的传说故事和风俗习惯,急
传说: 1、《金马碧鸡》的传说 昆明东面有一山曰金马山,西面有一山曰碧鸡山,史称“东骧神骏,西翥灵仪”,为云南的象征。
早在明代,“金马朝辉”与“碧鸡秋色”就已视为昆明胜景。 流传于昆明的《金马碧鸡》的传说其主要内容有二:其一,说古时昆明为荒凉贫瘠之地,山上无树木花草。
一日太阳东升,在“隆隆”巨响声中,大阳里飞出一匹骏马;当天月亮出来,在“哗啦啦”的响声中飞出一只碧玉雕成的雄鸡。于是,昆明处处金花开,满山结金果,坝子成碧海,鸟飞鱼虾跃。
其二则说:武勇的滇王同哀牢王美丽的公主联姻,金马碧鸡是哀牢王作陪嫁送给滇王的礼物。后来,因滇王有两位王子,相互都谦让王位。
老滇王纳宰相之谋,让两位王子都去寻找放到大山之中的金马碧鸡。结果两位王子去找金马碧鸡之后,一直不见返回,于是便成为昆明民间流传的纪念金马碧鸡的许多民 俗事项的缘由。
《金马碧鸡》的传说源远流长,远在公元前的西汉就在民间有流传。史料记载,汉武帝听信方士的说法,认为云岭之南有神鸡,毛羽青翠,能破石凌空飞翔,光彩夺目,其声悠长。
汉宣帝封王褒为谏议大夫前往云南求取。王褒因故没有到达,还写《移金马碧鸡颂》以祭之。
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里讲到滇池有龙马,龙马交配而出骏马,可“日得五百里”。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公元472—527年)所著《水经注》里也提到大姚禺山有金马碧鸡“光彩候忽,民多见之”。
唐宋之后,这一美妙的传说又被佛家所利用,说金马是佛教阿育王的“神骥”。唐代之后,昆明东西山岳已有金马、碧鸡的词寺,人们把它当作神灵以供奉。
历代的文人名士吟咏金马碧鸡的诗文颇多。 2、圆通寺的传说: 据传说,在明朝嘉靖年间的一天夜里,昆明市区下了一夜暴雨。
翌日清晨,一个和尚走出僧房,只见庭院中落叶遍地,转入大殿燃灯上香,却见木柱上的两条泥龙浑身水淋淋,好像才出水面归来。这和尚惊愕万分,转身跑去报告住持,住持半信半疑,于是,带领一群和尚奔进大殿,果见这两条龙遍身是水,鳞甲上粘挂着青苔(海藻之类)。
龙的胸部一起一伏地喘着气息。众和尚见状,惊得目瞪口呆,不敢出气。
其中有个小沙弥,好奇地左瞻右顾,他走出殿堂,见地上有一条粗大的水迹,这水迹是沿着柱上盘绕的泥龙而伸到殿外,这小沙弥向众和尚指指点点,他们似有领会,一齐蹑手蹑脚,沿循水迹去寻找根源。一行来到今翠湖的九龙池畔(今圆通街坡底西北面),岸上围着一大群人正议论纷纷。
原来昨夜天降大暴雨时,许多人听到神龙咆啸,格斗之声音一夜不绝。又有人在岸边拾到有碗口大的几片龙鳞壳,和尚们才恍然领会,方知是本寺的两条泥龙奔入海中(翠湖原名菜海子),驱逐强占九龙池的一条蛟龙。
在这以前,昆明常遭蛟龙泛水,淹没半个城区街道,老百姓叫苦不迭。经此一战,蛟龙绝迹了,人民安居乐业了。
圆通寺的大殿后,筑有咒蛟台,相传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正是蛟龙潜藏的大石洞,蛟龙占着居高临下的地势,时常兴妖作怪,危害人民。距昆明城南约40多公里处有座盘龙寺,寺僧名阿咱李。
他懂得峋嶙经文(古夏文),经文上详细记载着大禹治水的经过。其中有就(就有)降伏蛟龙的神咒。
昆明城的耆老们,为了收伏蛟龙,才在此筑咒蛟台,恭请阿咱李在台上日日夜夜念峋嶙经,数日后法咒的效力显现了,蛟龙出洞伏于地,作求饶状,阿咱李挥之令去。此后蛟龙泛水之灾患就没有了。
3.阿诗玛的传说 相传热布巴拉家向阿诗玛提亲,没有结果,便把阿诗玛抢走。这事被阿黑知道了,他翻过七七四十九座山,从远方牧场匆匆赶回去救阿诗玛。
回到家后,阿诗玛已被抢走三天三夜了。他又骑上神马跨过九九八十一条河赶以热布巴拉家。
经过几番周折,终于救出了阿诗玛。 阿诗玛得救了,兄妹俩欢天喜地,骑马踏上归途。
他们不知走了多少路,跨过几要沟,翻了几座山,天黑下来了,风大起来了,为早日到家,他们顾不上这些,还是继续往前走。走着走着,一阵乱风过后,天上乌云滚滚,四野雷声隆隆,眼看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他们只好双双下马,但在黑夜里什么也看不见,结果俩人都迷了路。
这时风又大,雨又急,看是看不见,喊是喊不应。山洪下来,水越来越深,他俩一经走散,便谁也再找不到谁。
直对洪水渐渐退去,阿诗玛和阿黑又才碰到一起。但俩人都已迷失了方向,又加浑身冻得直哆嗦,他们犯愁了。
这时,一只嗡嗡叫的小蜜蜂朝他们飞为。蜜蜂围绕他们转了三圈后,开始讲话了:“嗡嗡嗡,嗡嗡嗡,今晚就来我家歇,我家就在岩洞中。”
讲完就落在阿诗玛的包头上,阿诗玛用手把它赶起后,就同阿黑哥尾站小蜜蜂飞的方向走去。 蜜蜂领着阿黑和阿诗玛进了石林,这里又湿又滑,阿诗玛伸手想找个癞石头扶扶,不料一下粘在崖壁上,再也下不来了。
她只好伤心地对阿黑哥说:“阿黑哥啊阿黑哥,快快想法救下我,去找白猪白公鸡,拿来祭献神爷。” 阿黑哥听后,又伤心又着急,他擦干眼泪,又翻过四十九座山、八十一条河,最后找来白公鸡,但是走遍九村十八寨,就是白猪找不到。
没办法,他只好找来一头黑猪,又到山上挖来一筐白泥巴。他把泥和。
4.昆明老街是由哪十条街组成
文明街、景星街、文庙直街、甬道街、光华街、正义路、正义西街、钱王街、云瑞东街、市府东街
金马寺位于昆明东郊金马山麓,原为金马神祠,创建于唐南诏时期。金马寺分前后二进,院内原建神骥亭,方形,每边长约7米,周围装置格扇门,内塑贴金巨马一匹,身高2米许,长有4.5米,文革期间已毁。1983年12月,官渡区政府将金马寺、神骥亭及金马寺塔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金马寺也是昆明最早的寺院之一。据资料记载,金马寺原为金马神祠,创建于唐南诏时期,明正统6年(公元1441年)重建后改名为“灵应寺”。寺内碑刻记录了古滇国时期金马、碧鸡的传说,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但由于屡次在战火中遭破坏,金马寺逐渐失去了往日的辉煌,现在即便是老昆明人,也鲜有能清楚地说出金马寺具体地址的。近日,记者在金马立交桥附近询问了近十人后,才找到了现存的金马寺。寺内的石碑上显示,早在1983年,金马寺就被列为官渡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但从寺院的外表来看,丝毫看不出这座寺院曾在昆明赫赫有名。所幸的是,金马寺最著名的佛塔在上世纪末修葺后,至今保存完好。
5.昆明的现代城市格局形成于哪一朝代
1381年,明朝,汪藏海设计从苴兰城、谷昌城到拓东城 神秘“龟蛇之城”的形成历经两千多年六百多年前的一天,几个在当时响当当的人物登上了滇池边的高山,俯瞰着眼前的这片坝子。
这些人当中除了明朝开国名将沐英,还有大名鼎鼎的风水大师、勘舆家汪藏海。他们雄心勃勃地想在这片坝子里构建一个全新的城市——而彼时那片郁郁葱葱的坝子,就是今天的昆明。
事实上,昆明城市的历史,远远不止明初到今天的这几百年。早在石器时代,滇池周边就已经有了定居的部落,不过以当时的规模来说,并不能称之为“城”。
从苴兰、谷昌,到拓东城,和世界上任何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城市一样,昆明发展到今天,并非一朝一夕。 苴兰城、谷昌城——小部落时期 公元前3-4世纪的滇池周边,已经分布着“劳浸”、“靡莫”等数十个部落,其中又以“滇”最大。
就在这一时期,昆明城市发展史上的第一个时间节点出现了,这就是楚国大将庄蹻入滇。《史记·西南夷列传》中记载:“使将军庄蹻将兵循江上,略黔中以西……蹻至滇池,地方三百里,旁平地,肥饶数千里,以兵威定属楚。”
可以确定的是,庄蹻并没有花多大力气,就将滇池周边的小部落一一征服。 取胜之后的庄蹻回报楚王,相约击秦,但因“道塞不通”,庄蹻只能“以其众王滇,变服,从其俗,以长之”。
既然要留下来当山大王,庄蹻也就寻思着在滇池周边建一座城居住,最后他把位置选在了三面环山、南临滇池的昆明坝子。 看中这块地方的原因,首先在于军事上的考虑——这片坝子地处滇东和滇西的交通要道,地形险要,适合筑城防守,可以扼守滇国门户。
这个选择可以说非常明智,后世凡改朝换代,进攻者无不为此易守难攻之地伤透了脑筋。除此之外,因为土地肥沃、农业生产相比较为发达,庄蹻也就在这里安心地当起了滇王。
这座在滇池旁最早建起来的城就叫“苴兰城”,而“苴兰”则是“且兰”的异写。《后汉书》记载:“庄豪(蹻)从沅水伐夜郎,军至且兰,椓船于岸而歩战。”
庄蹻非常看重进入云南的第一仗,所以在建城时也就称之为“苴兰”,后人则将其称为“庄蹻故城”。大部分史学家都相信,这座城市就在今天的昆明黑林铺一带。
一直到秦灭汉兴,庄蹻时代都有封土。汉武帝时的滇王常羌,就是庄蹻的后代。
但在数百年的时间里,苴兰城并没有太大的发展,以今天的眼光看来,它也只不过是一个稍微大一点的部落而已。 张骞出使西域时,想借道云南,被滇王所阻,于是滇与汉朝结怨。
汉武帝盛怒之下发兵滇池,滇王降服,归顺汉朝。从此汉在滇池地区设立益州郡,郡治在今天的晋宁,但所辖的24个县中就有被称为“谷昌”的昆明。
谷昌城建于金马山麓,大概的位置在今天的凉亭一带,城内驻扎着汉军,目的是为了威慑周边部落,监控滇王的一举一动。值得一提的是,尽管谷昌城严格意义上来讲只能算一座军营,但驻军在滇池边垦荒造地、修筑灌渠,开垦了2000多顷农田,滇池周边已经出现了“沃野千里”的景象。
不过,军人毕竟只是军人,在开荒修渠这种事情上显得不是那么专业,而且当时也没有城市规划的意识,后世的昆明城水患频频,没少让昆明人吃苦头。而在之后几百年的时间里,滇池地区尽管分布着很多部落,但昆明也并没有形成一座真正的城市模样。
拓东城、鄯阐城——军事要塞期 这种情况一直到公元8世纪,洱海地区南诏的崛起——既然是崛起,那就肯定要扩张地盘。唐天宝五年,南诏王皮罗阁率军东征,但他的步伐只迈到了今天的祥云一带就去世了。
其子阁罗凤即位后继续东进,灭掉了延续数百年的爨氏政权,进入滇池地区,继而统一了云南。 事实上,南诏政权是唐王朝本着“以夷制夷”的想法一手扶植起来的,但南诏在羽翼丰满后,就不可避免地会与唐产生矛盾。
天宝十年和十三年的“天宝战争”,南诏两次击败唐军,最后成功割据一方。在洱海边长大的阁罗凤很有湖泊情结,他的看法和庄蹻一致,也认为滇池区域很适合修建一座重镇,这样就在军事上进可攻退可守。
酝酿了几年后,他开始让自己的长子负责建造“拓东城”。 “拓东”意在“开拓东境”,从名字上不难看出阁罗凤的野心。
南诏在政治上也很重视这座新城,专门设置南诏六节度使之一的拓东节度使,所以这座城也被称为拓东节度城。在今天的昆阳和安宁,还同时修筑了拓东龟城和蒙氏城。
和之前不一样的是,拓东城下辖今天的晋宁,这意味着滇池区域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由滇池东岸晋城一带,开始向滇池北岸的盘龙江三角洲转移,昆明的城池位置也逐渐清晰。 事实上,拓东城的规模也并不算大,它只是一个周长3公里的狭长土城,分为东、南、北三面,河上的木桥可通往滇池西岸。
但相比之前比较单一的城市形态,拓东城里有王宫、官署、馆驿、寺庙,算得上有了城市的模样了。根据考证,这座城池的大致位置就在今天昆明的南市区,地跨盘龙江两岸,北迄人民中路,南至金碧路,东起五里多、拓东路,西到得胜桥。
受中原的影响,这一时期的建筑多为唐代的风格。 由此看来,今天昆明市的中心一带,就是当年的拓东城。
南诏政权从滇西大量移民填充滇池地区,后来的拓东节度。
6.昆明金马碧鸡的来历
昆明山明水秀,北枕蛇山,南临滇池,金马山和碧鸡山则东西夹峙,隔水相对,极尽湖光山色之美。金马山逶迤而玲珑,碧鸡山峭拔而陡峻,被视为昆明东、西两大名山,两山皆有关。明末担当和尚曾赋诗:
一关在东一关西,不见金马见碧鸡。
相思面对三十里,碧鸡啼时金马嘶。
云南是神话的王国,自古以来,金马碧鸡就被人们赋予了许多优美的神话传说,一直流传至今。有关金马碧鸡的神话传说,最早见诸于史籍记载的是汉代班固的《汉书》。
金马碧鸡传说中的神明。《汉书·郊祀志下》:“或言益州有金马、碧鸡之神,可蘸祭而致。”今云南昆明市东有金马山,西有碧鸡山,两山相对,山上都有神祠。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公元472—527年)所著《水经注》里也提到大姚禺同山有金马碧鸡“光彩候忽,民多见之”。在如今的春城昆明和云南大姚,都分别有“金马碧鸡坊”,成了当地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