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白话简释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照见五蕴皆空 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 舍利子 是诸法空相 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 无受想行识 无眼耳鼻舌身意 无色香声味触法 无眼界 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 亦无无明尽 乃至无老死 亦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 菩萨低陲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心无挂碍 无挂碍故 无有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 究竟涅盘 三世诸佛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得阿耨多罗 三藐三菩提 故知 般若波罗蜜多 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是无上咒 是无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 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娑婆诃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意译: 通向智慧彼岸的途径 (菩萨说)徒弟啊,如果你能参透什么才是真正的智慧,那么你就能摒弃一切私心杂念,并且普渡众生。
徒弟啊, 你所有的欲望和想念,其实正是帮助你真正得到解脱的根源;而你所想要到达成功彼岸的梦想,也正是让你产生烦忧的源泉。 所以,徒弟啊,你一定要记住,你的欲望,正是你的智慧之源;反之,你平和的心境,也正是你达到成功彼岸的途径。
徒弟啊,你必须明白,你所必须承受的一切,你所想念的一切,你所希望努力去做的一切,你所希望领悟的一切,都遵循着这个看似简单的规律。 徒弟啊, 我之所以会这样说,是因为人世间所有的一切,既没有绝对的开始,也没有绝对的完结。
没有绝对的丑恶,也就没有绝对的纯美无瑕,更没有表面看去令人欣喜的繁花盛开和令人心灰意冷的草木凋零! 正因为如此,徒弟啊,如果你做到了无欲无求,那么你所有的私心杂念,就都可以摒弃;如果你做到了无欲无求,那么你就会自然而然把你的感受、念想、躯体、思维都忘记。 如果你做到了无欲无求,那么你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这五种基本的感觉都会变得不再重要,就连那玄妙的被称为“直觉”的作用于你脑中的第六感,也会变得不再重要。
如果你真的能做到无欲无求,那么,那些所谓的霓裳美人、鲍鱼之臭、旖旎仙乐、锦衣玉食、绫罗质感都会被视作凡夫俗子才珍惜的俗物,甚至,凡夫俗子在获得正常生活时所必须依循的法则,在你眼里,也会成为通向智慧彼岸的阻碍,因为违背你自然与和谐的准则,而被摒弃。 眼光不够高,于是思想境界就没办法达到足够的高度。
没有勇气面对思维深处最根本的偏颇之处,就没有办法得到超脱。 徒弟啊,你还应该明白,认识你自己的缺失之处,是永无止境的。
因为,世间所有的一切,最难了解也最难理解的,始终是你自己。 如果你悟到了这一点,那么,你就会明白,宇宙万物,并没有绝对的死亡。
正因为如此,死亡从来不会被圣人们视做终点。 现在,我们姑且把它称之为“第八灵感”,我不知道我这样说,你能不能领会? 如果你心中失却了悲苦,那么我可以这样说,你已经做到了无欲则刚。
徒弟啊,如果你真的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哪怕是为师我都悟不透的宇宙万物所深藏不露的玄机,在你眼里,也都会变得不值一提。 因为,你从来无须击溃整个宇宙。
没有必要。 我曾经告诉过你,如果你不能做到主动去学习,那么你就不会因心存杂念而留存本应忘却的烦恼。
而,一个不懂得如何正确学习的人,是不可能做到超越自我的。这是因为,适当的借鉴与学习,对任何人而言,都非常有必要! 如果你不能听懂我说过的这句话,那么不管你曾拥有多么强大的慧根,在我眼里,你都不会有真正得到智慧的机会。
因为,你既不了解你自己,你也就永远没有办法做到超越自我! 你连你自己都不能超越,那么,我想问问你,也希望你自问,你还能超越什么呢? 尽管如此,我还是希望你能明白,你之所以不停地追逐,是为了有一天,你真的能因为无欲无求而得到宇宙间最深沉的快乐! 现在,我可以告诉你,世间得道的佛祖们,他们之所以能做到笑看人世间所有的一切,是因为,他们已经参透了通往智慧彼岸的玄机。 于是,他们心中再没有牵挂, 因为了无牵挂,所以没有任何东西能把他们彻底打败, 于是他们再不需要惧怕! 于是,他们能看破生死,他们能从人世间所有令人心烦意乱的漩涡中挣脱,最终永存于世! 而那三位公认的最具慧根的佛祖,则是因为真正悟透了通往智慧彼岸的道理,看破了天机。
因此,他们不但得以去往西方极乐世界为世人所景仰,就连他们的弟子,也做到了泽被苍生。 所以,徒弟啊,你必须明白: “般若波罗蜜多”这六个字,是人世间最具玄机的六个字,是使人洞明世事的六个字,是使人超脱一切的六个字! 甚至,这六个字,能使人永远凌驾于宇宙万物之上! 你要相信我,这六个字,能使你彻底从人世间纷繁芜杂的牢笼中解脱出来! 师父我绝无虚言! 正因为如此,“般若波罗蜜多”这六个字,被尊为集人世间所有智慧大成的不二法门。
那么,徒弟啊,请你静下心来,跟着为师我默念: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娑婆诃。” 这就是,为师我必须告诉你的—— 通往智慧彼岸的途径。
2.灭此朝食,
这个是少林的技能,明教不可以学习哦。
任务条件:
1.玩家等级大于等于30级。
2.金刚经、法华经,达摩心经,龙树心经,释迦经心法等级至少25级,大光明经心法等级至少30级。这个
条件在点“接受任务”的时候再进行提示。
任务目标:
在大理城修文台找到王韶[217,255]。
你的级别已经不低了,对少林派的武功心法,你应该也有了相当的了解了吧?少林派历史上有一桩公案。一个少林俗家弟子,他聪明绝顶而又武功盖世,可是他唯一的徒弟为了当上少林寺的掌门,不惜转投他人门下,并且把少林至宝《易筋经》上卷遗失的罪名推到他的头上。结果,他飘然出寺,不知所踪。那个弟子,就是老衲我啊。而那个俗家弟子,就是老衲的授业恩师柴宗周。恩师在离寺之后,他独创的几门绝技,比如“灭此朝食”,就此遗失不传了。不过,恩师在教导我的时候,同时也指点过另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当年的三军大帅王韶。去大理城找王韶打探一下吧,如果他会“灭此朝食”的话,就努力从他那里学到这门绝技。另外,你还要确定你的金刚经、法华经,达摩心经,龙树心经,释迦经心法至少修炼到25级,大光明经心法至少修炼到30级。@简新
3.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体的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观自在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照见五蕴皆空 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
舍利子
是诸法空相 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 无受想行识
无眼耳鼻舌身意 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眼界 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 亦无无明尽
乃至无老死 亦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
菩提萨陲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心无 碍 无 碍故 无有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 究竟涅盘
三世诸佛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
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是无上咒
是无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 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娑婆诃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 全文结束 ————
4.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梵文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梵文Prajnaparamitahrdayasutra。
略称《般若心经》或《心经》。 全经只有一卷, 260字.属于《大品般若经》中600卷中的一节。
被认为是般若经类的提要。该经曾有过七种汉译本。
较为有名的是后秦鸠摩罗什所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和唐朝玄奘所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经》共有八部: 《放光般若》、《光明般若》、《道行般若》、《胜天般若》、《胜天王般若》、《文殊问般若》、《金刚般若》、《大品般若》、《小品般若》。
本处所用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则由浅入深地全部概括了《大品般若》的义理精要。 可谓言简而义丰, 词寡而旨深。
古来认为读此经可以了解般若经类的基本精神。 此处的"般若", 为梵语Prajna音译,本义为"智慧"。
但这智慧是指佛教的"妙智妙慧"。 它是一切众生本心所具有的。
有色能见, 无色也能见; 有声能闻, 无声也能闻。 它能产生一切善法。
至于凡夫的"智慧", 则由外物所引生, 必须先有色与声, 才会有能见和能闻。 若无色与声, 即不能见不能闻, 它不能直接生出善法。
因而我们说, 凡夫的"智慧", 在佛家看来, 也就成了愚痴, 成了妄想。 "般若"如灯, 能照亮一切, 能达一切,度化佛所指斥的那种有漏的"分别慧"。
“波罗蜜多”, 梵文为Paramita,意为"度", "到彼岸"。 亦即意在说明"度生死苦海, 到涅槃彼岸"。
所谓"彼岸"是对于"此岸"而言的。 生死便喻"此岸"。
它指三界内的众生由于妄念邪心而造业, 因而不得不轮回于生生死死当中, 永住于烦恼苦海中。 只有修行才能摆脱轮回, 永超生死地。
“三界”, 指欲界、色界、无色界, 共有二十八重天。 下面六重为欲界。
所谓"欲", 指的是男女、饮食、睡眠三者。 中间的十八重为色界, 居于此界当中者已经离于三欲, 但又保存了"质碍色身", 仍然离不开物质元素。
是中众生, 虽然有色欲等, 但已经不必非有"物质基础"了。 至于那上面的四层属于无色界。
居于此界的众生则没有形色, 他们已经修成了"空"与"定"。 较之此一境界更高的则是所谓"涅槃"。
就佛教说, 可以认为涅槃境界是一种比喻的说法, 它仅指超出生死轮回世间, 摆脱人生有限性和相对性。 以传统说法, 指的是因修道而超出三界的圣人, 他已经处于一种不生不灭的状态, 获得了不受垢染, 永远安乐的寂灭之体。
凡任何修习佛教的人, 按照经往的讲法, 只要依法受持, 就可以度脱生死苦恼, 到达涅槃彼岸。 一般认为, 修习般若波罗蜜多法门属于六种"到彼岸"的法门之一, 又称为"六度", 具体说, 这也就是大乘佛教修习的基本内容。
它包括:一、布施(檀那); 二、持戒(尸罗);三、忍(羼提); 四、精进(毗梨耶); 五、定(禅那); 六、智慧(般若)。 《大品般若经》卷一说:"菩萨摩诃萨以不住法住般若波罗蜜中; 以无所舍法应具足檀那波罗蜜, 施者受者及财物不可得故; 罪不罪不可得故, 应具足尸波罗蜜; 身心精进不懈怠故, 应具足禅那波罗蜜; 于一切法不著故, 应具足般若波罗蜜。
"法相宗将六波罗蜜的"智慧"扩展为"方便善巧"、"愿"、"力"、"智"等四波罗蜜, 合称"十波罗蜜", 作为菩萨"胜行", 以配合菩萨十地, 说明修行的次第。 这是题外的话了。
总之, 这六法门又可以喻之为船筏, 它们运载修善众生过渡到彼岸去。 六度之中, 又特别以般若波罗蜜多为最上法门。
即是说, 一旦深入般若甚深法门, 便可以随机而有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的诸度功德。 "心经"的"心",意为"核心"、"纲要"、"精华", 言下之意是说, 此经集合了六百卷般若大经的"精要"而成。
5.心经,吉祥经,金刚经都是针对什么
一、心经,吉祥经和金刚经分别用于什么方面的描述如下:
1、大悲咒
大悲咒针对增加能量。
2、心经
心经针对开智慧、心想事成,准提神咒。
3、吉祥经
吉祥经针对消灾吉祥神咒,消除灾劫。
二、其他佛教经典经文
1、礼佛大忏悔文
礼佛大忏悔文针对忏悔前世,今世所造恶业,消除业障。
2、解结咒
解结咒针对化解怨结,周围人缘转好
扩展资料:
《金刚经》四无思想的现实指导意义:
1、“无”并非是没有,“无”中反而更有、更多、更丰富。人们常喜欢争取有的,其实“有”就是有限,“无”才是无限,在无中永远无人能和我们相争。我们若能认识自己,于无住无著中安顿自心,一切也就能随遇而安了。
2、世界上,懂得布施的人,就是最富有的人;人们往往贪图别人给自己,其实是最贫穷的想法。因此《金刚经》中教导我们要懂得“无相布施”。一般人,给自己很容易,给人很难;布施如同播种,不播种何来有收成?不布施予人,何来有富贵满足?
3、布施,即普舍。菩萨修六度万行,以“布施”一义,即可收摄其它五度:如布施中有法施、财施、无畏施三施。行此三施,本身即是布施度摄;见迷蒙者施之以法,见贫乏者施之以财,见生活于恐惧中的人施之以无畏。
4、在布施时,若遇冤家仇怼有意污辱伤害者,或遇善根微薄不信正法讥诮毁谤者,菩萨皆能安而忍之,不生瞋恚。这就是忍辱波罗蜜多所摄。布施度生,始终如一,义无返顾,是为精进波罗蜜多所摄。菩萨虽如是布施,但内心始终安住于远离诸相、如如不动的寂静境界中,无掉举,无散乱,是为禅定波罗蜜多所摄。
5、菩萨在布施利生时,内不见能布施的我,外不见众生受施,中不见法、财、无畏施予,三轮体空,心无所住,是为般若波罗蜜多所摄。所以说修布施一度能摄其余五度。
参考资料:中国佛教协会_《金刚经》四无思想的现实指导意义
6.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的通俗解释
地址: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注解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原文[注一] 唐三藏法师玄奘[注二]译 观自在菩萨[注三],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注四],照见五蕴皆空[注五],度一切苦厄[注六]。
舍利子[注七],色不异空[注八],空不异色[注九],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注十]。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注十一]。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注十二],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注十三],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注十四],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注十五]。无苦集灭道[注十六], 无智亦无得[注十七],以无所得故。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注十八]。三世诸佛,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注十九]。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 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注二十]。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娑婆诃[注二十一]。
[注一]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梵文Prajnaparamitahrdayasutra。 略称《般若心经》或《心经》。
全经只有一卷, 260字.属于《大品般若经》中600卷中的一节。 被认为是般若经类的提要。
该经曾有过七种汉译本。 较为有名的是后秦鸠摩罗什所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和唐朝玄奘所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经》共有八部: 《放光般若》、《光明般若》、《道行般若》、《胜天般若》、《胜天王般若》、《文殊问般若》、《金刚般若》、《大品般若》、《小品般若》。 本处所用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则由浅入深地全部概括了《大品般若》的义理精要。
可谓言简而义丰, 词寡而旨深。 古来认为读此经可以了解般若经类的基本精神。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浅解: /106.htm 任何一种有系统、有义理的文字,都是由外举决定内涵的,经典也不例外。因此当我们了解了这一部经典的标题之后,也就会了解它的旨趣了。
这里我们首先要讨论:什么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一、经名解释 般若:查字典注音为班若或钵惹,实际上应该读成钵瑞。这种发音是不是很标准呢?也不然,因为唐朝时代“般若波罗蜜多”的读音是“巴尼亚巴拉咪达”,这个音译跟梵文的原音是相吻合的。
懂得梵文的人,他不会念钵瑞,而是念“巴尼亚”。 般若的基本含意是智慧,其所以不翻译,是因为它虽然可以翻为智慧,但跟我们通常所谓的智慧,在程度上是有差距的。
我们说某人很有智慧,那仅只是指他那六尘所积的表层意识。这里的般若并不仅是指表层意识,而是指心的原态与共相。
既然找不到适当的中国文字来表达,干脆就不翻译了。 一般法会中大多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为何“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不加上“摩诃”两个字?因为摩诃般若是全称,只用般若是简称,只要提到般若,就一定是摩诃般若。
摩诃般若即是大智慧,大到什么程度?它是一切世间智慧的本源和实性。世间的智慧,是否离开了般若呢?它虽然已经不是般若的原态,但却也离不开般若,因为“烦恼即菩提”,当我们感受到烦恼的时候,就证明我们有生命、有觉性(菩提)。
如果是没有知觉的植物人,还会有烦恼吗?为什么不用“摩诃”,表示它是略称,而“摩诃般若”就是具称,就像我们讲电视机是television,如果只说T.V.,别人也懂。 波罗:正确的读音是“巴拉”,是彼岸、对岸,且含有解脱的意义。
蜜多:正确的读音是“咪达”,是到达的意思。 我们有时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有时说“摩诃般若波罗蜜多”,这也是简称和具称。
“多”字只是在强化语气。有些人不懂,平常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念多了,他以为这是一句,经名则是多心经。
佛法讲求“一心”,哪里有什么多心经呢?这就不正确了。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经名的全称,意思是:透过根本的、原本的、一切智慧之母的伟大智慧,到达解脱彼岸之心要的经典。
在基本上,我们对《心经》应该有两种认知: 一、《心经》是借着伟大的智慧,到达解脱彼岸的一种心态——法的现量的描述。 二、《心经》是指靠着这伟大的智慧,到达解脱彼岸,这一类经典的精华、心髓。
《心经》是《大般若经》的精华、心髓,也是借着伟大智慧,到达解脱彼岸的一种心态的叙述。因此这部经在中国流传最广,时间也最长。
据说,玄奘大师在取经的过程中,经历过很多的危难,就靠这部经获得精神的力量,突破险阻艰辛,才能达成伟大历史使命的。 我们在此只讲“般若波罗蜜”,而在佛教中有六波罗蜜——六种解脱法门。
六种波罗蜜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又叫“六度”,“度”即前进、到达。这六种法门,都可以使我们到达解脱的彼岸,以“六度”为总纲,发为万行,即所谓“六度万行”。
为什么这里只说般若波罗蜜,不谈其它五种?《大智度论》讲:“五度如盲,般若作眼。”布施而没有般若波罗蜜,只能创造痴福,可以上升天堂,福报享尽,依然堕落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