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华徐氏始祖陵的风水
我们探讨下中华徐氏始祖陵的风水 第三,从中华徐氏始祖陵周围小环境看,龙、穴、砂、水、向诸要素都符合要求。
平洋地势,北高南低,名堂开阔,特别左有长流水,乃青龙环绕,主大吉。按金、木、水、火四局断,申子辰相合为水局,生门在申,旺门在子,为正旺向,立子午向,呈帝王格,玉带缕腰金城水,三合联珠贵无价,人丁昌炽大富贵,福寿绵远无穷期。
立祖陵于斯,先有44代国君登位,后出徐羡之、徐摛、徐商、徐彦若等众多名相重臣事君,而今郯城徐氏又成为一方之望族,都以铁的事实,印证了中华徐氏始祖陵的吉祥性。 。
2.中华徐氏始祖陵的设计说明
我们探讨下中华徐氏始祖陵的风水 第三,从中华徐氏始祖陵周围小环境看,龙、穴、砂、水、向诸要素都符合要求。平洋地势,北高南低,名堂开阔,特别左有长流水,乃青龙环绕,主大吉。
按金、木、水、火四局断,申子辰相合为水局,生门在申,旺门在子,为正旺向,立子午向,呈帝王格,玉带缕腰金城水,三合联珠贵无价,人丁昌炽大富贵,福寿绵远无穷期。立祖陵于斯,先有44代国君登位,后出徐羡之、徐摛、徐商、徐彦若等众多名相重臣事君,而今郯城徐氏又成为一方之望族,都以铁的事实,印证了中华徐氏始祖陵的吉祥性。
3.中华徐氏分布迁徙情况
徐文化的亵渎 徐文化研究热当冷下来了! 什麽叫徐文化?徐文化是徐氏文化的缩写,最早是徐氏宗亲网的一个版块。
江苏省徐州市成立一个地市级的小组叫徐国历史文化研究会是由个人领导的,领导人叫徐炳仁,文笔写手叫蒋岚宇,内部刊物叫《徐文化研究》是由徐州市三中教师徐向中老师题写刊名并承担编辑业务,我徐宗民制作一个网站的徐氏哲学文化艺术网,徐州想吞掉改成了徐文化哲学艺术网。当时我也在徐州免费做徐氏宗亲工作。
一个外姓人(不是蒋岚宇)在徐州工人文化宫同样做内参的主编才给徐州的《徐文化研究》正式的下一个定义,徐文化有三个内容,一个是徐国文化,二徐姓文化,三是江苏省徐州市地区人文文化。 这个徐文化名词是江苏省徐州市最早提出受江苏省地区的制约。
而在徐氏宗亲网我徐宗民和宗亲网的元老徐年本(徐氏宗亲网的网名题写者)曾经在宗亲网多次发贴讨论,徐氏文化和徐氏艺术的概念,当时也是热贴,由於数据丢失,已不存在了。宗亲网对徐氏文化的概述也是如此。
徐文化和徐氏文化是一个相同的概念,江苏省徐州市徐炳仁是赞同这个观点的,他的杂志名词由於也是为了区别徐氏宗亲网的版块而把徐氏文化研究改成徐文化研究的。 顾名思义,徐文化就是徐氏文化,徐氏文化也就是姓氏文化之一支。
也是同百家姓氏之其它姓氏文化一样,徐氏文化也是百家姓氏文化之花丛中的一束,我们徐氏的也并不是一支独秀的文化,相比之下也不能入流。 所谓的徐氏文化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徐姓文化。
因为徐姓起源於徐国,有史料载徐偃王失国后,国人姓徐,以及章禹失国,国人姓徐。因此徐姓文化也就是由徐偃王或章禹而起。
徐偃王或章禹也就是徐文化的源头。 徐姓的姓氏文化主要内容,它主要的包括以家谱为主流的人伦文化,家谱的人伦辈续,也就是我们说的班辈次序,行辈,是父子关系的行次排列顺序,以及在此行序里人物的传记。
在一地生活传承史,拓荒开脉文化。 由徐姓起源向上追述,因徐姓源於徐国,国失而国人姓徐,於是,第二就是徐氏文化引出了徐国文化,徐国文化包括徐国的建国,国君国民的关系也就是国计民生文化,包括国防外交,国域,君王传承,王公大臣等等一系列内容,由於徐国已成了历史,於是想知道远古的古徐国就需要考古挖掘,徐国文化又拓展出徐国考古研究文化。
徐国文化根据历史,徐国也只是在商周时期形成,历史资料没有而仅魏晋时期才风靡一时才有一句夏时若木封徐在家谱中出现,而徐人就忘乎所以了,不加思考地说出徐或徐国早在夏时就形成了。 第三就是徐人在历史的长河中创造出文明的人文文化,诸如徐福的方士文化,政治文化,外交文化,徐茂公的开国政治文化,徐子平的命理民间方术文化,徐达的军事思想文化,徐霞客的地理文化引发的旅游文化,等等举不胜举。
总结,徐氏文化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以家谱为中心的徐姓文化,以国为中心的徐国文化,以徐姓人群为主的人文化。 反朴归真,回归自然 徐氏文化也仅仅是百家姓氏文化大花园中的一支花,也并不是一支独秀的,也并不是太鲜艳的,在百家姓中的姓氏文化中也不能占主流。
何必夸而大之?神化得奇特无比呢?徐国并没有统一中原,更没有象成吉思汗一样统一欧亚,更不象希特勒那样去统一全球的举措,什麽中华徐氏,全 球徐氏,世 界徐氏,火星徐氏,宇宙徐氏,等等全都是夸口气而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已,你的中华徐氏也只是徐氏在中华大地盘居的情况,你的世 界徐氏也只是徐氏迁移到各地的情况,全 球徐氏也是徐氏在全球各地的分布情况,试问,全 球有几大洲,南极洲有没有徐氏迁移定居的呢?没有迁移定居,你的全 球徐氏的概念就不准确。更不要谈火星徐氏了和宇宙徐氏了。
看一看我们徐氏人物里有多少大嘴吧人士吧。还是反朴归真,回归自然吧,徐氏就是徐氏,不论在何地,都是一个徐氏,你再想怎麽鲜明的,也不比其他徐氏人物奇异,如果真得奇异了,那真是火星人了。
试问世 界徐氏或叫全 球徐氏文化研究会,研究会也形成了,领导班子也有了,成绩呢?研究的是什麽成果呢?拿出来,让徐氏宗亲看一看,没有成果,就说明是空打著研究徐文化的旗号在徐氏中间招摇创骗。可能我说的不对,说过分了,可能你们真为老徐家的人做出了榜样楷模。
但是为什麽国家新闻界没有宣传呢?而是我们自己在自吹自擂给自己脸上擦酯抹粉呢?这样光彩吗,外人看了那是小丑的打扮,正如现代喜剧小二黑结婚描写三仙姑一样,是驴屎蛋上下了一层霜! 试问徐州的徐氏文化研究的成果 世 界徐氏或叫全 球徐氏扶起的徐州的地市级的徐国历史研究会,除了外姓蒋岚宇搜集整理写出了徐偃王的一些事迹发表宣传之外,还有几篇与历史相符的文章?就拿挂剑台做文章,千金之剑刻成了千斤之剑,这就是研究成果吗?亘王是仪楚,家谱中的亘能和历史上的义楚划等号吗?你的亘王陵的建设是不是在拿祖先开玩笑? 试问山东郯城徐氏祖陵 山东郯城是徐氏祖陵所在地吗?历史根据呢?不就是新安谱有一句葬郯北七里在豹名下,为什麽今往无考不在研究之列了呢?东海郯是山东郯城吗?这样解读对吗?徐陵、徐勉等东海郯。
4.中华徐氏始祖陵的概述
宗圣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祭祀先祖,在中国历史上由来已久。它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即使多元化文化共存的今天,“祭祀尽其敬”的社会风气依然不能改变。铭记过去,传承历史,是一个民族成熟的标志。
今天从昨天走来,今天就是昨天的延续,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没有先祖就没有后昆,忘记先祖就是不忠不孝,就是大逆不道。尊崇、缅怀、祭祀先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也是激励中华儿女富民强国、奋斗不息的精神动力,与荒诞不经之封建迷信迥然不同,当明察焉。
因此,今天,海内外华夏徐氏宗亲云集郯城,祭祀圣祖是“慎终追远”的善事善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我们要承前启后,世代相传,继而发扬之、光大之。
中华徐氏始祖陵,俗称豹公墩,位于郯城县城北7华里处。为什么说豹公墩,就是中华徐氏始祖陵呢?笔者不揣冒昧,谨述如下理由予以确认,以就教诸位方家、学者和广大宗亲。
按徐国建立时间及其活动范围确认,具有合理性大家知道,进入新石器时代中期,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社会组织逐渐由母系社会过渡到父系社会,完全的血缘关系得以确立。抵距今约5000年的龙山文化时代,进入以城池为标志的“古国时代”。
这时家庭、宗教成为古国、方国社会的重要组织基础,姓与氏出现,随之产生了“姓氏文化”。这就是费、徐等大批古国、方国形成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
那么,徐国建于何时,前期活动范围又在哪些地方呢?《史记·夏本记》载:“禹,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
故有……褒氏、费氏、杞氏、缯氏……”由此可知,费国建于夏代,是一个古老的姓氏国家。《史记·秦本记》载:“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女修,生大业,大业生大费。”
《史记正义》认定,大费就是伯益。伯益是禹的接班人,《孟子·万章章句上》称:“禹荐益于天,七年,禹崩,三年之丧毕,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
《府志》载:“箕山,费县东南四十五里。自方山而东南起此山,顶平长数里,石灰紫色,可作砚(即金星砚,笔者注)。
山前有古寺,山西有隐真洞。”《黄志》载:“岩壑幽杳,泉流石壁下。”
益避箕山,当即此山也。《竹书纪年》载:“夏启二年,费侯伯益出就国。”
然而启不服,公开提出“儿继父业理所当然”的主张,废止禅让制,实行王位世袭制,形成“夏传子,家天下”的格局。《韩非子·外储说右下》也记载:“古者禹死,将传天下于益,启之人因相与攻而立启。”
《战国策·燕策》有同样记载:“启与友攻益而夺天下。”伯益失败后,只好退居原封地即费国。
夏启六年伯益惨遭杀害,费国被灭。因为伯益是东夷人的领袖,他被杀害引起东夷人的强烈不满,启不得不于夏启九年,封伯益次子若木于徐。
于是,若木继承父亲之封爵,在原地盘上即“以山东费县为中心”、“伯益多年经营的兴旺发达地区建立徐国”。(李浙江《秦人起源东方考》)其活动范围,主要包括今郯城、费县、平邑、泗水、临沂、苍山、临沭、邳州等地。
尤其郯城,沂沭两条大河纵穿南北,东部马陵山,又是平原大地与浩瀚大海的天然分界,且为东西南北文化、交通的交汇点,是徐国的战略大后方,地理位置极端重要。有资料显示,徐国自夏启九年建立,至周敬王八年(前512年)失国,共存在1600多年。
其中,自建国至公元前1100年前后,因战争徐国败于鲁国,而被迫南迁,其间近千年,传位30世,计夏袭国君12世,商袭国君16世,周袭国君2世,徐国一直游动在以郯城为大后方的广阔地带,从时空概念上判断,徐氏立国的几代先祖葬于“食邑东海”的郯城,是完全合乎情理的(恕本文不论述徐国南迁后的疆域)。 遵众多徐氏族谱记载确认,具有唯一性对豹公墩,即中华徐氏始祖陵,从现存之众多的《徐氏族谱》的记载,都可得到印证。
我们可以断定,从若木始祖至五代国君豹,死后均葬于“食邑东海”的郯城北七里。除此之外,江西临川草坪《徐氏宗谱》、安徽新安《徐氏宗谱》、福建南城龙溪《徐氏宗谱》、贵州铜仁《徐氏宗谱》、山东《东鲁徐氏族谱》等均有与上述内容基本相同的记载,迄今无二说,唯一成必然。
相比之下,黄帝陵尚不止“桥山”一说,曹操墓多达72座,而徐氏始祖陵在郯城历时4000多年尚无二说,真可谓“根扎郯城,枝繁华夏,远播海外”,一脉相承,不紊不乱,“天下徐氏一家人”。幸哉,大矣哉!谱牒学,源远流长。
早在商代武丁时期甲骨文中,就有氏姓世系的记载。《史记·太史公自序》:“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考,盖取谱牒旧闻。”
可见太史公司马迁对谱牒的重视和信赖。东晋太宁元年(公元323年),有徐令意、徐行坚等撰修的《东海徐氏老谱》。
唐太宗李世民,曾修订《氏族志》。宋、明、清撰修姓氏家谱,渐进鼎盛时期。
《家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国史、方志形成中国史学的三大支柱。谱者,记也,谱乃信史。
自然,族谱的记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可信程度很高。故对上述族谱记载的徐氏立国的几代先祖,均葬于郯城是肯定无疑的,确认中华徐氏始祖陵是天经地义的。
以郯城徐氏。
5.我想学习周易
周易研究》分类总目录1988-1999 《周易研究》1988——1999年分类总目录:《关于《周易》的作者问题》金景芳(88·1·1)《读帛书《周易》》连劭名(88·1·8)《《周易》筮法原无撝?详考》〔美〕夏含夷(88·1·15 )《《杂卦》不杂说》王兴业(88·1·20)《《杂卦》论》萧汉明(88·2·21)《《三坟易》卦序初探》王兴业(89·1·21)《从观象系辞说到《乾》卦之取象》刘 正(89·1·34)《谈《革》卦的解释和贡献》周振甫(89·2·9)《再论《周易》的形成及其理论特色》王新春(89·2·40)《河图洛书解》常光明(89·2·52)《摾?ê颟新解》李衡眉(89·2·60)《《易》的象、数、义、理一体同源论》〔美〕成中英(90 ·1·1)《帛书《系辞》浅说——兼论《易传》的编纂》韩仲民(90·1·1 5)《《周易·咸卦》解》刘天中(90·1·21)《《周易·说卦传》中的摾顶、撔详、撁鼣》〔台〕黄 沛荣(90·2·1)《论《周易》是卜筮之书——兼与宋祚胤先生商榷》曹大中(90·2·7)《《需》筮辞与古代兵法》王路(90·2·15)《《周易》新证》刘先枚(91·1·7)《论《师》卦》任蕴辉(91·2·6)《论易卦符号的阴阳寓义》曹福敬(91·4·16)《也谈利建侯——并与李衡眉同志商榷》则中(92·1·9)《论《系辞传》是稷下道家之作——五论《易传》非儒家典籍》〔台〕陈鼓应(92·2·3)《道家新成员考辨——兼论《易·系辞》不是道家著作》周桂钿(93·1·1)《《周易》原著精神真相大白》〔香港〕谢宝笙(93·2·1)《《周易》词义辨析》吴新楚(93·3·17)《咸恒渐归妹四卦浅解》吕绍刚(93·3·20)《《周易》撌睌撑粩观念的特征及发展方向》〔台湾〕林 丽真(93·4·12)《《周易·序卦传》爻象变化规律之试释》刘蕙孙(94·1·1 )《西周金文与《周易·象传》》连劭名(94·2·10)《从摿揭菙释撎?珨》李存山(94·2·15)《撎镉星荩??囱详新解》高潮(94·3·1)《十翼成篇考》黄庆萱(94·4·3)《易学中的阴阳五行观》郑万耕(94·4·24 )《《左传》所载《师卦》古义探微》陈建梁(95·1·3)《《周易》起源于撜荚率鯏》张文(95·1·12)《从易学传承看《系辞传》成书年代》杨军(95·1·21) 《八风考略》沈祖绵(95·2·3)《西周易卦与筮法初探》晁福林(95·3·1)《论太极与大恒》连劭名(95·3·10)《《彖传》《大象传》释卦次序考》廖名春(95·3·25)《《周易》思想综合分析——兼论《周易》成书年代及作者》叶福翔(95·4·5)《论王弼的撑蘧虏说》李世英(96·1·18)《司马光《温公易说》探析》董根基(96·1·24)《杨简易学略论》傅荣贤(96·1·30)《帛书《周易·泰蓄》与《逸周书·大聚》》连劭名(96·2 ·21)《《象传》性质新探》刘保贞(96·2·26)《李杞《用易详解》的易学特点及其在易学史上地位》蔡方鹿 (96·2·34)《评帛书《易经》研究的两种倾向》方向东(96·3·25)《苏轼易学与人格》耿亮之(96·3·31)《钱一本易象义理窥测——《周易像象管见》》〔港〕张克伟(96·3·38)《象数与义理——论孔子下学上达的心路历程与易学两派分途发展的哲学根源》〔泰〕郑彝元(96·4·34)《杨雄《法言》中的易学思想》李英华(96·4·41)《春秋《易》文本》吴前衡(97·1·16)《横渠易学的天人观》郑万耕(97·1·25)《冯契对《周易》辩证逻辑思想的研究》丁祯彦(97·1·32 )《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之《要》篇释文(上)》〔日〕池田 知久著、牛建科译(97·2·20)《《周易·说卦传》错简说新考》廖名春(97·2·33)《王弼的崇本息末观与玄理化的易学倾向》高晨阳(97·2·4 2)《朱熹的易学解释学》李兰芝(97·2·54)《从帛书《易传》证知孔子说《易》引用古熟语》邓立光(97 ·3·1)《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之《要》篇释文(下)》〔日〕池田 知久著、牛建科译(97·3·6)《王弼《易》《老》二注成书先后及年代考辨》裴传永(97· 3·20)《略论摬沃な肥聪的杨万里易学》傅荣贤(97·3·27)《略析吴澄易学中的阴阳卦对思想》章伟文(97·3·32)《《周易》中《既济》《未济》的考释》黄玉顺(97·4·25 )《虚浮世界的清流——《周易干氏注》述评》叶友琛(97 ·4·30)《王安石易学与其新学及洛学》耿亮之(97·4·37)《出入占考》连劭名(98·1·21)《乾坤大义的现代启示(上)——当代新儒家易学思想综述》黄黎星(98·1·34)《乾坤大义的现代启示(下)——当代新儒家易学思想综述》黄黎星(98·2·64)《谈《三坟易》的校误与正文》王兴业(98·2·76)《《左传》筮例与文王演《周易》》李纯仁、耿志勇(98·3 ·3)《论王弼易学对两汉象数易学的继承》田永胜(98·3·11)《王阳明易学略论》温海明(98·3·23)《王船山易学渊源试探》汪学群(98·3·33)《退溪易学初论》吕绍纲(98·4·15)《以佛解易、佛易一家——读智旭《周易详解》》陈坚(98·4·15)《黄寿祺《周易尚氏学札记》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