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清朝的“嘉定三屠”是怎么回事
清顺治二年( 1645年)六月,清军再下刹发令,令10天之内,全国百姓一律剃头,严重 伤害了汉族百姓的民族感情,纷纷起而抗清,其中嘉定人民的抗清反剃发斗争尤为顽强激烈。
分别于同年六月十三日、六月十四日、八月十六日3次遭屠城,史称“嘉定三屠”。 清朝刚下发剃发令,汉族广大群众就开始酝酿反抗。
清朝的嘉定知县强制剃发,起义顿 时爆发。城郊居民一呼而起,奋起反抗,打败了清军。
人民公开推举黄淳耀、侯峒曾出面领 导抗清,降将李成栋率清兵猛攻,城中居民冒雨奋战,坚守不屈。最后清军用大炮轰城,才 开始攻入城门,义军将领誓不降清,侯峒曾投河自尽,黄淳耀自缢身亡,城中军民也没有一 个人投降。
1645年闰六月十四日朱瑛又率众人城,组织人们抗清,最终失败。八月十六日, 明将吴之藩起兵,反攻嘉定,失败。
李成栋入城后,下令鸣炮屠城。小街僻巷,无不穷搜。
每遇一人,大呼献宝,献若不多, 连砍三刀,物尽则杀。全城刀声砉然,嚎叫之声,动地惊天。
悬梁者、投井者、断肢者、血 面者,被砍未死,手足犹动者不计其数。骨肉狼籍,遍地皆是。
投河自溺者不下数千人。自 西门至葛隆镇,浮尸满河,行舟无处下篙。
血污浮于水面,高出数分。妇女若容貌不佳者必 杀,有美色者生掳,于街坊当众奸淫。
若有不从,钉其手足。 后来李成栋纠集民船300余艘, 满载所掠金帛、女子、牛马猪羊驶往太仓。
自闰六月初,嘉定人民自发起义抗清,两个月内,大小战斗十余次,民众牺牲2万余,史称“嘉定三屠”。
2.为什么会发生“嘉定三屠”
公元1645年(顺治二年)六月二十八日,江阴人开始抗清斗争。
江阴是“三江之雄镇,五湖之腴膏”。降清的江阴知县方亨强制推行刹发令。
秀才许用等百余人在文庙集会,提出“头可断,发决不可剃”的口号。四乡人闻风响应,人数达10万之多。
虽三尺童子,也誓死战斗到底。 清军于农历七月初五、初七、初八,连续调兵攻城,反被农民军击败。
七月初九,前典史阎应元进城领导抗清斗争,立即便有人纷纷响应,城内居民争先供应军用物资。清军屡次攻城不能取胜,便用刘良佐出面劝降。
阎应元回答:“有降将军,无降典史。”这时,清军已攻陷松江、昆山等地,就调集兵力围攻江阴。
八月#十日城破,阎应元受伤被俘而死。全城无一人投降。
清军在城中屠杀数日,江阴城破坏无余。在距江阴东南200多里的嘉定,也开始反抗刹发令的斗争。
嘉定人在黄淳耀、侯峒曾领导下,以微弱的兵力,坚守孤城,被清军于农历七月初三、二十七、八月十六日连续三次破城屠杀,先后共计2万余人,史称“嘉定三屠”。
3.“嘉定三屠”是怎么回事
明朝的崇祯皇帝在李自成攻陷北京后,于甲申年三月十九日自缢而死。
未几,清军入关,并于五月二日定鼎北京。南方的诸臣便在南京拥福王朱由崧即帝位。
建立了南明的第一个政权。朱由崧于五月十五日登基后改元,定明年(公元一六四五年,也是清顺治二年)为弘光元年。
弘光元年二月,清豫亲王多铎率二十万八旗步骑,以明降将许定国为前导,自河南跨黄河,长驱南下,袭取南明。四月二十五日,多铎军陷扬州。
孤守扬州的南明大学士史可法于城破后,自刎未绝被俘。多铎劝史可法降清。
史坚拒道:「吾意早决,城亡与亡。唯求勿杀扬州百姓」。
多铎置若罔闻,杀史可法后,下令屠城,十日封刀。八十多万的扬州百姓惨遭杀戮。
这令人发指的残酷暴行,史称「扬州十日」。血雨腥风后,清军夜渡长江,弘光帝逃亡。
五月十四日,南京众臣及二十万明军降。多铎占南京后派博洛继续扫荡。
博洛在约两个月间席卷江浙。弘光朝亡。
顺治二年六月,清廷重新颁布「剃发令」,强制男子光额顶拖长辫。当时是「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文武军民若违旨蓄发,罪在必诛!」江南各地百姓不甘屈辱,便揭竿而起,以行动抵抗薙发令。
清廷野蛮道:「若城民抗拒不从,维扬可鉴!」便利用降清的大批官兵,辅以满清的精锐八旗铁骑,进行血腥镇压。然而许多江南民众在山河破碎及发俗遭改的交迫下,誓死与清军周旋到底。
清军于是疯狂地展开了一连串的屠城罪行。 剃发令颁布后,清军于顺治二年的六至八月间,在江南进行的一系列屠城中,以江苏嘉定(今属上海市)及江阴两县的死亡最多。
这两县的士民在面对进剿的清军时,上下一心,同仇敌忾。他们的抵抗虽然坚强英勇,但是血肉之躯毕竟抵不住铁骑及巨火。
本文将简述这两县县民抗清的可歌可泣事迹,及其最后溃败的悲惨结局。 多铎及博洛占领南京、杭州等地时,除了接受南明降军三十一万七千七百人外,并招抚了官员二百四十四名。
清廷便在顺治二年六月任命了一批苏浙府县的新朝官吏。嘉定县的新县令是张维熙。
同年闰六月十二日,剃发令下达嘉定,并明令「自部文到日,限旬日,尽令剃发。」张维熙便严令嘉定县民剃头拖长辫。
明将李成楝在顺治二年五月降清。闰六月初,这位朝秦暮楚的降将奉博洛命进驻吴淞。
李成楝一路劫掠后来到吴淞。该地是嘉定东关外的长江港口。
当李成楝到达吴淞后的翌日,便左右挽着两个娼妓招摇过市。并对各街的观望者戏谑道:「今与尔为一家人,勿畏我也。
」这轻儇之举,给当地人留下恶劣印象。大家都恨不得将这卑鄙龌龊的清将狠狠地惩治一番。
早先,剃发令在苏州执行时,进士出身的徐汧非常气愤。这位复社中的名士便在虎丘新塘桥投水自溺。
嘉定的侯峒曾也是复社名士,听到徐汧的死讯,痛惜言道:「何不起义?即不可为,乃与城亡,未晚。」 当张维熙雷厉风行地执行剃发令时,嘉定全县士民极为愤慨。
百余壮勇在暗中组织起来,将反抗的怒火发泄到无耻的李成楝身上。他们在闰六月十四日的深夜。
分路向李成楝的各营偷袭。一举燃烧了停泊在东关外的四十多艘军船,杀了八十四个清兵,焚毁了李成楝在各地剽掠来的财物。
东关事发后,嘉定两位进士出身的名士侯峒曾及黄淳耀,在知其不可为的情况下,义不容辞地领导起嘉定县的抗清守御。他们订出了三等出丁法;加强了城内与四乡的民兵合作;轰走了新县令张维熙。
部署好后,在四个城门上挂起「嘉定剿义军」的大旗;全县士民枕戈待敌! 嘉定位于太仓及吴淞之间,临近有娄塘及罗店两镇。太仓驻有清军。
东关事变后,李成楝想联合太仓清军共剿嘉定。于是在闰六月十八日猛攻罗店,企图打通去太仓的道路。
激战后,罗店被清军占领。侯峒曾与黄淳耀也适时将嘉定的防御部署完竣。
二十三日,李成楝的弟弟率领一部骑兵西进。当到达嘉定城外北关时,发现黄淳耀正列阵以待。
接着,退路上侯峒曾及大队民兵呼啸而至。清军前后被夹击,陷落于水田中纷纷落马。
李成楝的弟弟及随从被砍死,其它的清兵狼狈地逃回吴淞。二十九日,李成楝领着手下的全部骑兵袭取娄塘。
乡兵不敌。李成楝命骑队将娄塘所有抵抗的乡兵全都驱于水中溺死。
骑兵再战援兵。克之。
娄塘于七月初一失守,嘉定便成为孤城。侯峒曾及黄淳耀遂领导着全城百姓做最后的备御:尽毁城外民房;以土袋堵塞四城门;向城墙上搬运大量砖石。
初三,李成楝联合太仓的清军开始向嘉定进攻。清军的步骑配合了巨炮猛攻。
城上的守卒待清兵迫近城下时,以箭镞砖石反击。斯夜,隆隆炮声不绝于耳。
垛口抛下的砖石也密如疾雨。初四拂晓,风雨骤至,雷电砰霍。
突然,城东一隅的墙基被大雨急流冲塌。清军便乘隙蜂拥而入。
雷鸣,马嘶,刀枪撞击声,与人们的呼号喊叫交织成一片。嘉定失陷。
城陷后,黄淳耀言道:「城亡与亡是儒家本分事。」自尽身亡。
侯峒曾被俘遇难。就义前说:「吾头可断,节不可移。
」黄侯两人的忠义,直追扬州捐躯的史可法。 清将李成楝入嘉定城后,向部下约定听到炮声,便可大肆杀戮。
接着,从七月初四到八月十六日,李成楝一共三次血洗嘉定。二十万的嘉定居民死亡逃亡殆尽。
这一连三次的空前浩劫,史。
4.嘉定三屠的典故
嘉定三屠的典故?
顺治二年(1645年)六月,清军下剃发令,命令十天之内,江南人民一律剃头,“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这严重伤害江南百姓的民族感情,于是纷纷起而抗清。其中嘉定人民的抗清尤为顽强激烈。闰六月十三日,剃发令下,群众开始酝酿反抗。清嘉定知县强制剃发,起义顿时爆发。城郊居民一呼而起,打败来剿清军。人民公推黄淳耀、侯峒曾出面领导抗清。降将李成栋率清兵猛攻,城中居民冒雨奋战,坚守不屈。清军用大炮轰城,始得攻入。侯峒曾投河死,黄淳耀自缢,城中无一人投降。清军忿而屠城,杀两万余人后弃城而去。次日朱瑛又率众入城,组织抗清,旋败,再遭清兵屠杀。八月十六日明将吴之藩起兵,反攻嘉定,亦败,嘉定第三次遭屠城。史称清朝“嘉定三屠”。
5.嘉定三屠 指哪三屠
嘉定三屠 清顺治二年(1645年)六月,清军再下剃发令,命令十天之内,江南人民一律剃头,“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这严重伤害江南百姓的民族感情,于是纷纷起而抗清。其中嘉定人民的抗清尤为顽强激烈。
闰六月十三日,剃发令下,群众开始酝酿反抗。清嘉定知县强制剃发,起义顿时爆发。
城郊居民一呼而起,打败来剿清军。人民公推黄淳耀、侯峒曾出面领导抗清。
降将李成栋率清兵猛攻,城中居民冒雨奋战,坚守不屈。清军用大炮轰城,始得攻入。
侯峒曾投河死,黄淳耀自缢,城中无一人投降。清军忿而屠城,杀两万余人后弃城而去。
次日朱瑛又率众入城,组织抗清,旋败,再遭清兵屠杀。八月十六日明将吴之藩起兵,反攻嘉定,亦败,嘉定第三次遭屠城。
史称清朝“嘉定三屠”。公元1645年(乙酉年五月),清豫亲王,定国大将军多铎统领大军,一举占领南京,南明弘光小朝廷一朝覆亡。
同年六月,南明降臣钱谦益,赵之龙等向多铎献策曰:“吴下民风柔 弱,飞檄可定,无须用兵。”清廷乃于六月十五日颁诏书往江南曰:“……削发一事,本朝已相沿成俗,尔等毋得不遵法度。
……凡不随 本朝制度者,杀无赦。” 然而“削发令”一下,所谓“民风柔弱”的江南民众的反抗怒火,却 在松山,昆山,苏州,嘉兴,绍兴,江阴等地熊熊燃烧。
反抗满清暴行最为惨烈的嘉定,史称“嘉定三屠”。嘉定,秦代属会稽郡娄县,隋唐时属苏州昆山县。
至宋朝嘉定十年,遂以年号为地名,今属上海市嘉定区。为在嘉定强行推行“削发令”,满清政权决定实施武力征服之。
七月初三日黎明,清兵的铁骑踏破了昔日嘉定古城的宁静。据史载:清军进攻嘉定城的先锋李成栋,曾是已故南明弘光朝廷兵部尚书史可 发的部下。
早在去年(公元1644年)的四月,当清军固山额真准塔统 兵南下,逼近徐州城之时,时任守城总兵官的李成栋竟望风而逃,不 久遂降于清。此时,为反抗满清的入侵,嘉定城内的市民一致推举侯峒曾,黄淳耀 黄渊耀兄弟主持城防。
侯峒曾,字豫瞻。原任南明弘光朝通政司左通 政,南京沦陷后,避难于老家嘉定。
黄淳耀,字蕴生。乃崇祯年间进 士,与其弟黄渊耀均世居于嘉定城。
在侯峒曾和黄氏兄弟的指挥下,城中民众不分男女老幼,纷纷投入了 抗清行列。为鼓舞士气,侯峒曾下令在嘉定城楼上悬挂一面“嘉定恢 剿义师”的大旗。
同时在城楼上“集众公议”,决定“划地分守”嘉 定城:由南明诸生张锡眉率众守南门,秀水县教师龚用圆佐之;南明 国子监太学生朱长祚守北门,乡绅唐咨佐之;黄淳耀兄弟守西门;侯 峒曾亲自守东门,诸生龚孙炫佐之。此外,由诸生马元调(时年七十 岁)与唐昌全,夏云蛟等负责后勤供给。
集议已定,各头领率众在城上日夜巡逻。“嘉人士争相执刃以从,人 情颇觉鼓舞。”
为阻止清军进犯,侯峒曾又下令将城外各桥毁坏,“东,北二门俱用 大石垒断街路,西,南二门用圆木乱石横塞道途。” 天亮时分,清军击溃了城外各村镇的乡兵后,便将嘉定城四面包围。
随即李成栋下令,集中火炮齐轰东,西二门。“清兵攻城甚急,多缚 软梯至城下,城上砖石如雨。”
守城民众虽“亡失甚众”,但仍顽强 不屈。若有某断城墙被炮火轰塌,城内民众便及时用木料和充土布袋 堵塞之。
“守城者若有伤亡,乃立即补充。”或曰:中国有两个社会 ,上浮夸而下粗扑;上游戏而下献身。
诚信斯言哉!黄昏时分,突然暴雨如注,狂风骤起。守城民众仍毫不畏惧,冒雨抵 抗。
是时,因“城中遂不能张灯,(李)成栋令兵丁潜伏城下之穴城 ,而守者弗觉也。”(文秉《甲乙事案》) 翌日破晓时分,暴风骤雨仍然不止。
时城上民众已连续守城三昼夜,遍体淋湿,加之饮食已绝,故人人身疲力竭。李成栋遂令士兵“置灯 于地穴中,炮发震城。”
火炮声“终日震撼,地裂天崩,炮硝铅屑落 城中屋上,簌簌如雨,婴儿妇女,狼奔鼠窜。”(朱子素《嘉定屠城 略》) 在这腥风血雨之中,灾难终于降临。
随着城墙一隅在炮声中轰然倒塌,清军乘机登城,蜂拥而入。清兵“ 悉从屋上奔驰,通行无阻。
城内难民因街上砖石阻塞,不得逃生,皆 纷纷投河死,水为之不流。” 此刻,侯峒曾正在东门城楼上。
城陷,“士卒皆曰:‘吾曾受公厚恩 ,尚可卫公出走。’峒曾曰:‘与城存亡,义也。
’及下城拜家庙,赴水死之。其长子玄演,次子玄洁身处数十刀,亦死之。”
城陷之时,黄淳耀黄渊耀兄弟急趋城内一僧舍。“淳耀问其从者曰:‘侯公若何?’曰:‘死矣!’曰:‘吾与侯公同事,义不独生。
’ 乃书壁云:‘读书寡益,学道无成,进不得宜力王朝,退不得洁身远 引,耿耿不没,此心而已。大明遗臣黄淳耀自裁于城西僧舍。
’其弟 渊耀曰:‘兄为王臣宜死,然弟亦不愿为北虏之民也。’淳耀缢于东 ,渊耀缢于西。”
(黄宗曦《弘光实录钞》)又据史载;诸生张锡眉 解带缢于南门城楼上,死前作绝命词,大书裤上云:“我生不辰,与 城存亡,死亦为义!”教师龚用圆赴水死,二子从之。诸生马元调,唐昌全,夏云蛟,娄复闻,城破亦死之。
又有黄某,与清军巷战中“ 手挥铁简,前后杀数百人,后中失而死。”这些“志士仁人”之死,从历史上。
6.“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的主角是谁
主角是清军主帅、豫王多铎。
扬州十日是1645年(南明弘光元年,清朝顺治二年)发生在清军攻破扬州城后对城中平民进行大屠杀的事件。由于当时南明将领史可法对清军的殊死抵抗,在阴历四月二十五日,清军攻占扬州后,在扬州城内进行了屠杀。
当时的幸存者王秀楚所着《扬州十日记》中记载屠杀共持续十日,故名“扬州十日”。 有关扬州十日的记载主要来自《扬州十日记》;但此书长期被清廷禁止无法流通,导致清末以前大部分人对此屠杀事件一无所知。
直到清末有心人士将此书由日本带回,「扬州十日」事件才广为世人所知,为辛亥革命的成功造就了舆论准备。 据《扬州十日记》所载,清军攻破扬州城后进行了为期十天的大肆屠杀,后来仅仅是被收殓的尸体就超过了80万具。
不过近年来有人对王秀楚所着《扬州十日记》的部分内容的真实性表示怀疑,提出《扬州十日记》文中存在纰露或自身矛盾的地方,而里面提到的死亡人数也有明显夸大的成分。他们认为,从南明兵力、扬州守军、清军兵力、居民人数等几个主要方面考查,大抵均可说明《扬州十日记》关于清军屠杀至少八十万人的说法应为夸大说法,而真实发生于历史上的,应是屠城五日,杀害约十万人之数。
提到“嘉定三屠”,还需从“剃发令”说起。 对于让汉人剃头从满制,清王朝本是相当谨慎的。
弘光朝投降,豫亲王多铎进入南京之后,曾有这样的公告:“剃头一事,本朝相沿成俗。今大兵所到,剃武不剃文,剃兵不剃民,尔等毋得不道法度,自行剃之。
前有无耻官先剃求见,本国已经唾骂。特示。”
(《明季南略》),然而,不久之后这项政策却发生了180度转变。这里面有两个原因:一是政局出人意料的进展迅速,江南半壁臣服,除了东南西南,满清基本已控制了整个中原,安抚之策已达到目的;二是汉人官员的推波助澜,一些业已归顺的官员们虽换了主子,倒也不甘寂寞,或自动剃发,以示忠心不二,或上书建议,以媚上谋取赏识。
满清感觉名正言顺地入主中国的时机已成熟,疑虑之心消除,同年六月,多尔衮颁发了“留发不留头”的严厉剃头令,称:“遵依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向逆命之寇,必责重罪”。 剃发对当时的汉人而言,心理上是难以承受的。
“身体发肤授之父母,不可损伤”,这是千年以来的伦理观,也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思维方式。 剃发不仅有违传统,也是一种侮辱。
因此这项政策不仅遭到了传统知识分子的抵制,也激怒了下层民众。于是,本已逐渐平静的江南又骚动起来了。
如同当时江南很多城镇一样,南京投降后,嘉定也曾“结彩于路,出城迎之,竞用黄纸书“大清顺民”四字揭于门,旋缄邑篆并册籍上于郡”。 乙酉年六月二十四日,各地相继骚乱,地方官和民众纷纷揭竿而起,嘉定总兵官吴志葵响应,逐走清政府派来的县令,占据了城市。
当时,李成栋正在追剿占据崇明的明军残余势力,闻讯从吴淞回兵镇压,嘉定第一屠开始了。 七月初一,两军会战,因为吴志葵的那点正规军已经投奔崇明去了,当地的“乡军”虽集合了十几万人,但都是平民百姓,熙熙攘攘,拥挤堵塞,属乌合之众,毫无纪律,更谈不到组织和战斗力了,李成栋虽只有不足五千兵力,但均为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精兵。
一开战,李成栋以骑兵冲击,乡兵即四散奔走,自相践踏,被打的落花流水,大败而回。李成栋以大炮攻城,“终夜震撼,地裂天崩,炮硝铅屑,落城中屋上,簌簌如雨”。
初四嘉定城破,李成栋下令屠城,放部下大肆劫掠屠戮,明人朱子素的笔记《嘉定乙酉纪事》载“兵丁每遇一人,辄呼蛮子献宝,其入悉取腰缠奉之,意满方释。 遇他兵,勒取如前。
所献不多,辄砍三刀。至物尽则杀。
故僵尸满路,皆伤痕遍体,此屡砍位能非一人所致也。”大屠杀持续了一日,约三万人遇害,“自西关至葛隆镇,浮尸满河,舟行无下篙处”(《嘉定乙酉纪事》,下同)。
李成栋则“拘集民船,装载金帛、子女及牛马羊等物三百余船”,满载而去了。 杀戮的恐怖并未吓倒民众,李成栋一走,四散逃亡的民众又再度聚集,一位名叫朱瑛的反清义士率五十人进城,纠集民众,又一次占控制了嘉定。
“乡兵复聚,遇剃发者辄乱杀,因沿路烧劫,烟焰四路,远近闻风,护发益坚。” 李成栋遣部将徐元吉镇压,因嘉定居民闻风逃亡,这一次的目标主要是城郊,“数十里内,草木尽毁。
时城中无主,积尸成丘……民间炊烟断绝。”尤其是外冈、葛隆二镇,因为组织乡兵进行了抵抗,几乎被烧杀殆尽。
此为嘉定第二屠。 抵抗的余波还在继续。
八月二十六日,绿营把总吴之藩造反,此人本是吴淞守军将领冯献猷部下,随冯投降了李成栋,但这是一次无望的起义,很快就被覆平,李成栋恼怒,嘉定也再遭浩劫,连平息吴的造反外带屠戮平民,嘉定城内外又有两万多人被杀,这是嘉定第三屠。 经过嘉定三屠,从此“远近始剃发,称大清顺民云”。
野蛮的血腥终于压制住了反抗的余波,李成栋因为平定江南卓著,被允提拔为江南巡抚,但不久他又调往东南平定南明隆武朝,可谓战功累累,只不过江南巡抚这个更有诱惑力的职务被另一降将刘良佐替代了。值得一提的是,当初李成栋降清之后,作为多。
7.扬州十日 嘉定三屠 到底有没有
扬州十日是1645年(南明弘光元年,清朝顺治二年)发生在清军攻破扬州城后对城中平民进行大屠杀的事件。
由于当时南明将领史可法对清军的殊死抵抗,在阴历四月二十五日,清军攻占扬州后,在扬州城内进行了屠杀。当时的幸存者王秀楚所着《扬州十日记》中记载屠杀共持续十日,故名“扬州十日”。
有关扬州十日的记载主要来自《扬州十日记》;但此书长期被清廷禁止无法流通,导致清末以前大部分人对此屠杀事件一无所知。直到清末有心人士将此书由日本带回,「扬州十日」事件才广为世人所知,为辛亥革命的成功造就了舆论准备。
据《扬州十日记》所载,清军攻破扬州城后进行了为期十天的大肆屠杀,后来仅仅是被收殓的尸体就超过了80万具。不过近年来有人对王秀楚所着《扬州十日记》的部分内容的真实性表示怀疑,提出《扬州十日记》文中存在纰露或自身矛盾的地方,而里面提到的死亡人数也有明显夸大的成分。
他们认为,从南明兵力、扬州守军、清军兵力、居民人数等几个主要方面考查,大抵均可说明《扬州十日记》关于清军屠杀至少八十万人的说法应为夸大说法,而真实发生于历史上的,应是屠城五日,杀害约十万人之数。提到“嘉定三屠”,还需从“剃发令”说起。
对于让汉人剃头从满制,清王朝本是相当谨慎的。弘光朝投降,豫亲王多铎进入南京之后,曾有这样的公告:“剃头一事,本朝相沿成俗。
今大兵所到,剃武不剃文,剃兵不剃民,尔等毋得不道法度,自行剃之。前有无耻官先剃求见,本国已经唾骂。
特示。”(《明季南略》),然而,不久之后这项政策却发生了180度转变。
这里面有两个原因:一是政局出人意料的进展迅速,江南半壁臣服,除了东南西南,满清基本已控制了整个中原,安抚之策已达到目的;二是汉人官员的推波助澜,一些业已归顺的官员们虽换了主子,倒也不甘寂寞,或自动剃发,以示忠心不二,或上书建议,以媚上谋取赏识。满清感觉名正言顺地入主中国的时机已成熟,疑虑之心消除,同年六月,多尔衮颁发了“留发不留头”的严厉剃头令,称:“遵依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向逆命之寇,必责重罪”。
剃发对当时的汉人而言,心理上是难以承受的。“身体发肤授之父母,不可损伤”,这是千年以来的伦理观,也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思维方式。
剃发不仅有违传统,也是一种侮辱。因此这项政策不仅遭到了传统知识分子的抵制,也激怒了下层民众。
于是,本已逐渐平静的江南又骚动起来了。 如同当时江南很多城镇一样,南京投降后,嘉定也曾“结彩于路,出城迎之,竞用黄纸书“大清顺民”四字揭于门,旋缄邑篆并册籍上于郡”。
乙酉年六月二十四日,各地相继骚乱,地方官和民众纷纷揭竿而起,嘉定总兵官吴志葵响应,逐走清政府派来的县令,占据了城市。当时,李成栋正在追剿占据崇明的明军残余势力,闻讯从吴淞回兵镇压,嘉定第一屠开始了。
七月初一,两军会战,因为吴志葵的那点正规军已经投奔崇明去了,当地的“乡军”虽集合了十几万人,但都是平民百姓,熙熙攘攘,拥挤堵塞,属乌合之众,毫无纪律,更谈不到组织和战斗力了,李成栋虽只有不足五千兵力,但均为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精兵。一开战,李成栋以骑兵冲击,乡兵即四散奔走,自相践踏,被打的落花流水,大败而回。
李成栋以大炮攻城,“终夜震撼,地裂天崩,炮硝铅屑,落城中屋上,簌簌如雨”。初四嘉定城破,李成栋下令屠城,放部下大肆劫掠屠戮,明人朱子素的笔记《嘉定乙酉纪事》载“兵丁每遇一人,辄呼蛮子献宝,其入悉取腰缠奉之,意满方释。
遇他兵,勒取如前。所献不多,辄砍三刀。
至物尽则杀。故僵尸满路,皆伤痕遍体,此屡砍位能非一人所致也。”
大屠杀持续了一日,约三万人遇害,“自西关至葛隆镇,浮尸满河,舟行无下篙处”(《嘉定乙酉纪事》,下同)。 李成栋则“拘集民船,装载金帛、子女及牛马羊等物三百余船”,满载而去了。
杀戮的恐怖并未吓倒民众,李成栋一走,四散逃亡的民众又再度聚集,一位名叫朱瑛的反清义士率五十人进城,纠集民众,又一次占控制了嘉定。“乡兵复聚,遇剃发者辄乱杀,因沿路烧劫,烟焰四路,远近闻风,护发益坚。”
李成栋遣部将徐元吉镇压,因嘉定居民闻风逃亡,这一次的目标主要是城郊,“数十里内,草木尽毁。时城中无主,积尸成丘……民间炊烟断绝。”
尤其是外冈、葛隆二镇,因为组织乡兵进行了抵抗,几乎被烧杀殆尽。此为嘉定第二屠。
抵抗的余波还在继续。八月二十六日,绿营把总吴之藩造反,此人本是吴淞守军将领冯献猷部下,随冯投降了李成栋,但这是一次无望的起义,很快就被覆平,李成栋恼怒,嘉定也再遭浩劫,连平息吴的造反外带屠戮平民,嘉定城内外又有两万多人被杀,这是嘉定第三屠。
8.谁能详细讲一讲“扬州十日,嘉定三屠”
清军入关后,由于强制推行剃头等政策,使得许多地方的人民纷纷揭竿而起,掀起了很多次大大小小的反对清朝统治的抗清斗争,其中以历史上的“扬州十史可法像日”和“嘉定三屠”最为典型。
事实上,这两个历史事件一向也被并列为是满清入关后的两大暴行,甚至作为汉民族的灾难和耻辱被长久地记忆在人们内心深处。 崇祯十七年(1644年)五月,崇祯皇帝的从兄、福王朱由崧在凤阳总督马士英等人的拥戴 下,在南京称帝,建元弘光,史称南明弘光政权。
弘光政权内部,从一开始就充满着矛盾,阉党余孽马士英、阮大铖等与东林党人斗争不已。而就在南明弘光政权内部互相攻战不已之时,清军却不断加快了南进步伐。
清顺治二年(1645年)三月,清军从归德分两路向南进攻,一路指亳州,一路指徐州。四月十五日,清军围困扬州。
史可法正在扬州督师,固守孤城,急命各镇赴援,但各镇抗令拒不发兵。清军乘机诱降,史可法严词拒绝。
清军主帅、豫王多铎先后五次致书,史可法都不启封缄。 清军攻城后,史可法率军民浴血而战,历时七昼夜。
二十五日城破,军民逐巷奋战,大部壮烈牺牲。城破时史史可法墨迹可法被俘,多铎劝他归降,史可法说:“我中国男儿,安肯苟活!城存我存,城亡我亡!我头可断而志不可屈!”,遂英勇就义。
清军占领扬州以后,多铎以不听招降为由,下令屠城,“十日不封刀”。 于是,清军烧杀淫掠,无所不为。
扬州居民除少数破城前逃出和个别在清军入城后隐蔽较深幸免于难者以外,几乎全部惨遭屠杀,“城中积尸如乱麻”。明人王秀楚依据亲身经历写的《扬州十日记》记载,清军在四月二十五日至五月五日对扬州人民大加杀戮,死亡八十余万,昔日繁华都市顿成一片废墟,江南名镇一夜之间成了人间地狱,后人称之为“扬州十日”。
清军占领扬州后,很快破镇江,取瓜州,直至南京,守卫南京的二三十万官军纷纷降清。五月,清军顺利进入南京,弘光帝逃到芜湖,很快就成为俘虏并被押解至北京后处死。
马士英、阮大铖逃到杭州,来不及逃跑的许多南明官僚,都卖身投靠清王朝。 六月,清军再下剃发令,命令十天之内,江南人民一律剃头,“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这严重伤害江南百姓的民族感情,于是大江南北的各地人民纷纷起来抗清,其中以嘉定人民的抗清斗争最为惊心动魄、可歌可泣,史称“嘉定三屠”。 闰六月十三日,清政府“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命令一下,嘉定城中民众不分男女老幼,纷纷投入了抗清行列。
清嘉定知县强制剃发,使起义顿时爆发。城郊居民一呼而起,打败来剿清军。
当地民众公推黄淳耀、侯峒曾出面领导抗清。投降清军的明朝领将李成栋率清兵猛攻,城中居民冒雨奋战,坚守不屈。
清军用大炮轰城,始得攻入。侯峒曾投河而死,黄淳耀自缢,但是城中无一人投降。
《嘉定屠城纪略》封面七月初四嘉定城破后,清军蜂拥而入,又一次展开了血腥的大屠杀。当屠城令下达之时,清兵“家至户到,小街僻巷,无不穷搜,乱草丛棘,必用长枪乱搅”。
大屠杀持续了一日,约三万人遇害,“自西关至葛隆镇,浮尸满河,舟行无下篙处”。 “市民之中,悬梁者,投井者,投河者,血面者,断肢者,被砍未死手足犹动者,骨肉狼籍”。
与此同时,清军“拘集民船,装载金帛、子女及牛马羊等物三百余船”,满载而去。此为嘉定第一屠。
但是,杀戮的恐怖并未吓倒民众,清兵一走,四散逃亡的民众又再度聚集,一位名叫朱瑛的反清义士率五十人进城,纠集民众,又一次占领并控制了嘉定,但最终又被清军再次镇压下去。 由于嘉定城内居民闻风逃亡,所以这一次清军屠杀的目标主要是城郊,“数十里内,草木尽毁……民间炊烟断绝”。
“城内积尸成丘,惟三、四僧人撤取屋木,聚尸焚之”。尤其是外冈、葛隆二镇,因为组织乡兵进行了抵抗,几乎被烧杀殆尽。
此为嘉定第二屠。 第二次屠城,也未能削弱民众的反抗意志,抵抗的余波还在继续。
八月二十六日,原南明总兵吴之番率余部反攻嘉定城。城内清兵猝不及防,乃溃。
城内民众纷纷奔至吴军前,“踊跃听命”。然而,吴军乃乌合之众。
清兵反扑之时,“一时溃散”。清兵拥入城内,第三次血洗嘉定城,嘉定城再遭浩劫。
除平息吴之番的造反外,嘉定城内外又有两万多人被清兵所杀,此为嘉定第三屠。 经过“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的残酷杀戮后,清军很快进入浙江,占领了杭州、嘉兴、湖州等地,为以后占领南方各地奠定了基础。
尽管“嘉定三屠”中众多民众惨遭屠杀,但却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据历史记载,在满清的三次屠城中,嘉定城内民众无一投降者,死亡者达二万余人,实属难能可贵。 。
9.嘉定三屠到底是谁的错嘉定被屠了三次第一次被清兵屠杀,第2次被剪
“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一向被并列为满清入关后的两大暴行,也作为汉民族的灾难和耻辱被长久地记忆在人们内心深处。
对前者,因为王秀楚 《扬州十日记》流传甚广,人们对其的了解甚多,谈的也不少。而对后者,则相对比较含混和模糊了。
关于“嘉定三屠”,后人也留有实录,只不过不太为众人熟悉而已。 除了史料因素,这里面还有一个更重要原因,那就是“扬州十日”是满人所为(尽管里面还是汉人居多),而“嘉定三屠”则是李成栋部所为,从头到尾都是“伪军”犯下的罪行,而这个李成栋,降清后又反清,叛弘光朝又投永历朝,身份经“汉奸”而为“义士”,所以被当时乃至后来的人宽厚地谅解了。
(“以大局为重”嘛,呵呵,相比之下,人命又值几个钱?) 提到“嘉定三屠”,还需从“剃发令”说起。 对于让汉人剃头从满制,清王朝本是相当谨慎的。
弘光朝投降,豫亲王多铎进入南京之后,曾有这样的公告:“剃头一事,本朝相沿成俗。今大兵所到,剃武不剃文,剃兵不剃民,尔等毋得不道法度,自行剃之。
前有无耻官先剃求见,本国已经唾骂。特示。”
(《明季南略》),然而,不久之后这项政策却发生了180度转变。这里面有两个原因:一是政局出人意料的进展迅速,江南半壁臣服,除了东南西南,满清基本已控制了整个中原,安抚之策已达到目的;二是汉人官员的推波助澜,一些业已归顺的官员们虽换了主子,倒也不甘寂寞,或自动剃发,以示忠心不二,或上书建议,以媚上谋取赏识。
满清感觉名正言顺地入主中国的时机已成熟,疑虑之心消除,同年六月,多尔衮颁发了“留发不留头”的严厉剃头令,称:“遵依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向逆命之寇,必责重罪”。 剃发对当时的汉人而言,心理上是难以承受的。
“身体发肤授之父母,不可损伤”,这是千年以来的伦理观,也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思维方式。 剃发不仅有违传统,也是一种侮辱。
因此这项政策不仅遭到了传统知识分子的抵制,也激怒了下层民众。于是,本已逐渐平静的江南又骚动起来了。
如同当时江南很多城镇一样,南京投降后,嘉定也曾“结彩于路,出城迎之,竞用黄纸书“大清顺民”四字揭于门,旋缄邑篆并册籍上于郡”。 乙酉年六月二十四日,各地相继骚乱,地方官和民众纷纷揭竿而起,嘉定总兵官吴志葵响应,逐走清政府派来的县令,占据了城市。
当时,李成栋正在追剿占据崇明的明军残余势力,闻讯从吴淞回兵镇压,嘉定第一屠开始了。 七月初一,两军会战,因为吴志葵的那点正规军已经投奔崇明去了,当地的“乡军”虽集合了十几万人,但都是平民百姓,熙熙攘攘,拥挤堵塞,属乌合之众,毫无纪律,更谈不到组织和战斗力了,李成栋虽只有不足五千兵力,但均为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精兵。
一开战,李成栋以骑兵冲击,乡兵即四散奔走,自相践踏,被打的落花流水,大败而回。李成栋以大炮攻城,“终夜震撼,地裂天崩,炮硝铅屑,落城中屋上,簌簌如雨”。
初四嘉定城破,李成栋下令屠城,放部下大肆劫掠屠戮,后人朱子素的笔记《嘉定乙酉纪事》载“兵丁每遇一人,辄呼蛮子献宝,其入悉取腰缠奉之,意满方释。 遇他兵,勒取如前。
所献不多,辄砍三刀。至物尽则杀。
故僵尸满路,皆伤痕遍体,此屡砍位能非一人所致也。”大屠杀持续了一日,约三万人遇害,“自西关至葛隆镇,浮尸满河,舟行无下篙处”(《嘉定乙酉纪事》,下同)。
李成栋则“拘集民船,装载金帛、子女及牛马羊等物三百余船”,满载而去了。 杀戮的恐怖并未吓倒民众,李成栋一走,四散逃亡的民众又再度聚集,一位名叫朱瑛的反清义士率五十人进城,纠集民众,又一次占控制了嘉定。
“乡兵复聚,遇剃发者辄乱杀,因沿路烧劫,烟焰四路,远近闻风,护发益坚。” 李成栋遣部将徐元吉镇压,因嘉定居民闻风逃亡,这一次的目标主要是城郊,“数十里内,草木尽毁。
时城中无主,积尸成丘……民间炊烟断绝。”尤其是外冈、葛隆二镇,因为组织乡兵进行了抵抗,几乎被烧杀殆尽。
此为嘉定第二屠。 抵抗的余波还在继续。
八月二十六日,绿营把总吴之藩造反,此人本是吴淞守军将领冯献猷部下,随冯投降了李成栋,但这是一次无望的起义,很快就被覆平,李成栋恼怒,嘉定也再遭浩劫,连平息吴的造反外带屠戮平民,嘉定城内外又有两万多人被杀,这是嘉定第三屠。 经过嘉定三屠,从此“远近始剃发,称大清顺民云”。
野蛮的血腥终于压制住了反抗的余波,李成栋因为平定江南卓著,被允提拔为江南巡抚,但不久他又调往东南平定南明隆武朝,可谓战功累累,只不过江南巡抚这个更有诱惑力的职务被另一降将刘良佐替代了。值得一提的是,当初李成栋降清之后,作为多铎的先头部队,充当过攻打扬州的前驱,“扬州十日”他同样有份,只不过已无法考证其在扬州城究竟有过多大份量的屠城作为了,可以说李成栋实为不可饶恕的民族罪人。
至于其后来投明反清,无非是感觉老被当枪使,欲望得不到满足,而永历的许诺更有诱惑力而已,事实上在他归降永历之后,也一度把持过南明军政大事,但败亡的更快。此等反覆小人,败不可叹,死不足惜。
以朱子素的《嘉定乙酉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