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何先打陈友谅后灭张士诚?
明朝建立前,汉人起义军有三顾势力:朱元璋、陈友谅和张士城,张士诚尤为逼近朱元璋的地盘,所以有人建议他先打张士诚。估计大多数人都会这样想,先易后难,各个击破。但是,朱元璋听从谋臣刘伯温建议,并不先打张,而是逆江而上,先消灭陈友谅,然后才合围张士城,这是一种正确的策略,因为历史已经证明它的合理性。
我们现在这么揣摩老朱采用这种策略一些想法,也只是是一种马后炮,但是既然问题,我们絮叨絮叨为什么这样的原因:
第一、陈友谅威胁最大。
当时朱军师刘伯温认为,陈友谅素性骄傲,而张士诚器量狭小,两相比较,“志骄则好生事,器小则无远图,故先攻友谅”。刘伯温认为张士诚是一个没有野心的人,如果先攻陈友谅张士诚不会干预。相反如果先攻张士诚,对于野心十足的陈友谅肯定会从中渔利。
还有一种更重要威胁,陈友谅的地盘在长江上游,正在朱元璋的上方,若要攻打朱元璋,出兵朝发夕至,对朱元璋的威胁远比张士诚要大得多。
第二、刚好巧遇灭陈友谅时机。
因为那个时候陈友谅杀主篡位,已经让陈友谅自己内部已经开始动摇,此时他有错误连杀几位患难的同僚,陈友谅军队里很多人已经开始出现叛逆之心,当时李明道就给老朱谏言道:“友谅弑徐寿辉后,将士离心,政令不一,骁勇如赵普胜,又忌而杀之,虽有众,不足恃也。”陈友谅在弑徐寿辉后,又杀大将赵普胜,搞得手下军士人心惶惶,离心离德。于是朱元璋召诸将谕之曰:“友谅杀主僭号,犯我近疆,殒我名将,观其所为,不灭不已。尔等各厉士卒以从。”这一种机会,只能说朱元璋好好把握了,再后来与陈友谅战争中确实很多叛军出现,无意帮助老朱。
第三、张士城地盘靠近元朝势力,刚好让他成为天然的屏障。因为在虽然元末农民起义军把元朝赶回自己地盘,但是当时元朝还是非常强大的。如果朱元璋先打张士城,势必一开始就有面对强大的元军 ,这也给当时并不强大的朱元璋很大的压力。因为张这人没有大的跟我,只是占山为王,在朱陈战役中主动出击,甚至三国联盟那一套,这无意让老朱放下新来,专心致志攻打陈友谅。
如果开始攻打张士城,陈友谅和元军都不会抓住时机,一定形式各位,死的不仅仅是张,还是朱元璋。这样蠢事老朱肯定不会干,因为他也是从夹缝里闯出来,因此他抓住了主要矛盾,应该是技高一筹。
第四、这战术这也是一步好棋。因为一旦攻下陈友谅,从三面包围张士城,已经瓮中捉鳖,简单之极。但是张士城却看不到这一步棋,在朱元璋逆江攻打陈友谅时就应该主动与陈联盟,那么历史也讲会改写。估计一是张太狭隘,而是陈友谅杀主篡位,合作也估计难处。
总之,历史选择朱元璋还是有他道理,第一寻找到一个好的能臣为他出谋划策,还有一个老朱也是一个有勇有谋的人。不过,“英雄出于乱世,富贵当于险中求“,朱元璋的这一招先打陈友谅极具冒险性,鄱阳湖一战朱元璋赢得很侥幸。但最终的结果还是打败陈友谅,给明朝统一奠定了基础。
2018年11月16日中午于宜昌夷陵吾同斋
朱元璋和陈友谅赣鄂皖地区留下了哪些故事?
“江西老表”的称呼就和朱元璋有关啊。话说当年朱元璋兵败鄱阳湖,躲进江西一带的农民家里,躲过了敌兵追杀。当时朱元璋说:如果我夺取天下,你们来京城找我,我会报答你们。农民问:如何找你?朱说:你就报,我是江西老表。立国后,这几个江西农民果真去找朱元璋,并报“江西老表”,果真见到了朱元璋皇帝,并给了大量赏赐。从此"江西老表"一称呼才在全国传开来。现已成为江西人的一个特征称呼。
陈友谅和朱元璋争夺天下为何陈友谅会败?
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红巾枭雄陈友谅强迁天完帝徐寿辉到江州,自称汉王。至正二十年(1360年)闰五月,野心勃勃的陈友谅迫不及待地杀掉徐寿辉,自立为帝,国号汉。
陈友谅建汉称帝后,马上和张士诚互通曲款、合谋共同举兵,顺江东下向应天府(今南京)发起攻击,企图一举歼灭红巾军中的后起之秀——朱元璋势力。
彼时的战争形式瞬息万变。当朱元璋占据应天府及周边地区时,盘踞东方的张士诚占据了以平江(今苏州)为核心的太湖流域和长三角地区的大片膏腴之地。陈友谅除掉徐寿辉后,将盛产米粮的江汉平原以及江西的大片肥田沃土与军事重镇收于囊中。占据应天府后还左右逢源的朱元璋被陈友谅与张士诚两股势力夹击,形势有些岌岌可危。
此前,随着朱元璋军事实力的迅速增强,他与红巾军各割据势力的矛盾日益尖锐,早已成为众人的眼中钉,必欲除之而后快。至此,元末群雄逐鹿,争夺天下的大决战已经剑拔弩张、不可避免。
至正二十三年(1363)四月,陈友谅率大军围攻洪都(今南昌)。元璋的亲侄朱文正是洪都守将,他率部精血守城,抵死不降。
7月,朱元璋亲自领兵来救洪都,大军至湖口(鄱阳湖)时,他预设伏兵于泾江口和南湖嘴一线,以截断陈友谅军队的后路,又下令信州兵马死守武阳渡。
正率军围攻洪都的陈友谅闻听朱元璋大军即将到来,遂主动撤围,布阵、列舰迎战于鄱阳湖上。陈友谅号称拥兵60万,麾下猛将如云,谋臣如雨,根本未将元璋放在眼里。他传令将一艘艘巨舰一字排开组成船阵 ,连绵数十里,风帆桅杆高十余丈,干戈声闻,旌旗蔽日,远远望去,犹如奇峰峻岭,连绵起伏不绝,气势很是逼人。相对而言,朱元璋的军力要弱小得多,其水军似乎更是不堪一击。
双方军队在康郎山(地在鄱阳湖畔)初次交手。朱元璋将队伍分成十一组抵御陈军,名将徐达率部攻击陈友谅军前锋,俞通海架起火炮击毁陈军舰船十余艘,双方互有损伤。
陈友谅麾下的猛将张定边指挥数艘快船直攻朱元璋的座舰,不料,座舰在撤退时不慎被湖中淤泥所阻,进退不得,形势万分危急。
虎将常遇春见势不妙,忙张弓搭箭,一箭射中了张定边,定边负伤落水,幸被左右救起。俞通海也赶来增援,他指挥军士用舰船牵引元璋座舰,船底涌起一阵汹涌的泥浪,元璋座舰方才得以脱困。
第二天天刚破晓,陈友谅以全部巨舰迎战朱元璋, 元璋的水军舰船很小,气势上已经不敌,加上第一波进攻失利,伤亡不小,众将士心生畏惧,皆惶惶有退意。朱元璋见形势危殆,干脆亲自督战,他命人擂鼓助威,众人还是瑟瑟不敢进,元璋恼怒,挥剑斩杀了十余个畏缩不进的士卒,将士们这才抖擞精神,拼死向前。
入夜后,东北风大起,朱元璋挑选出数十位勇敢敏捷的健儿组成虎贲(敢死队),命他们划七艘快船,每船满载火药、芦苇、枯枝,出奇不意地穿插进陈友谅的船阵间,然后纵火焚烧陈军战舰。
月黑风高,火借风势,烈焰冲天,吞噬一切,湖水被这把惊天大火映得通红,陈友谅大军猝不及防,军心大乱,被烧死、溺死者极众,朱元璋乘势督军发起致命一击,又斩杀敌军2000余人,陈友谅大败亏输,军心大丧。
第二天,陈友谅整军再战,不料又被元璋击败,战船被烧毁、击沉甚多,士卒死伤惨重,被打怕了的他只得收拢劫余船只自守,再不敢主动出战。
朱元璋不依不饶,他命偏师扼守左蠡,陈友谅忙趁隙退守渚矶。双方军队对峙了3天3夜,陈友谅部军心涣散,他的亲信左右二金吾将军率部投降元璋,形势对他愈发不利,恼羞成怒的他竟下令将被俘虏的对方将士全部诛杀。而朱元璋则明显棋高一着,他命令将被俘的陈军官兵全数释放,负伤者还得到精心救治,他还供上三牲,设案焚香 ,大张旗鼓地祭拜双方阵亡将士。
俗话说:得民(军)心者得天下。朱元璋恩威并施,刚柔相济,善于笼络军心、民心,他之所以能以弱胜强,绝非偶然;陈友谅则将一手好牌彻底打烂,而且他谋勇均逊元璋一筹,又杀降不仁,犯了为帅者之大忌,早已经人心丧尽、失道寡助了。
这年8月,陈友谅军中粮草难以为继,不得已退兵南湖嘴,却被朱元璋早就在此设下的伏兵阻击,陈部被击溃,陈率残部从湖口突围,朱元璋亲率主力顺流追歼,陈无心恋战,一路狼奔豕突,溃逃至泾口。
这一切,深谋远虑的朱元璋早已料到。战事之初,他就已经在此布下了天罗地网。惊魂未定的陈友谅刚窜到泾口,还来不及喘口气,元璋埋下的伏兵就呐喊着四下里杀出,陈友谅中流矢身亡,张定边护卫着太子陈理凄凄惶惶逃往武昌。至正二十四年(1324)2月,朱元璋亲率大军讨伐汉国残余,武昌被围, 友谅子陈理献城迎降,汉、沔、荆、岳诸州尽归了元璋。至正二十八年(1368),元璋攻破平江(苏州),张士诚自杀,其百万大军灰飞烟灭。至此,朱元璋基本统一了长江以南的广袤之地。
原创作品 仅供参考 剽窃必究
插图源于网络
怎么评价朱元璋的死敌陈友谅?
关于这位朱元璋人生路上的最强敌人,元末大汉帝国皇帝陈友谅,或许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一位注定要输给朱元璋的英雄!
首先必须承认的是,他是那个时代,无可争议的英雄人物。虽说明初的文士学者们,对他弑主篡位的暴行大书特书,几乎把他塑造成残忍好杀的恶魔。但诸多被一笔带过的事迹,却难掩其英雄之处!正如民国学者饶汉杰的一句赞叹:汉江先英,三楚雄风!
尤其以出身说,陈友谅的奋斗路,足以和从草根到帝王的老对手朱元璋比励志。他出身于沔阳一个渔民家庭,属于那种朱元璋家这种平民们见了也都歧视的身份。父亲更是个在当时农村受尽歧视的上门女婿。少年时的陈友谅,就是在这种多重歧视下读书习武,不单练得一身本事,更养成狠辣风格。三十五岁那年扯旗造反起,更把这风格发挥到极致,无论争权还是打仗,都是这样毫无压力火速一击。一边扫清湖广地区的元朝势力,一边擦着老上级倪文俊和徐寿辉的鲜血,建立了彼时南中国最强大的“汉”政权。
然而比起这狠辣风格来,被很多明朝学者一笔带过的,却是陈友谅强大的领导力。别看他不停弑杀领导,但驾驭部下的手段却高超,诸如张定边等心腹部下,都是一辈子对他死心塌地。治军手腕也极强,虽说总被丑化成魔头,但陈友谅亲手打造的汉军,在当时却以纪律严明著称,作战勇敢且不扰民。整个湖广大地在他的治理下,更是一派欣欣向荣。因此在他兵败身亡后的几百年里,他位于武昌桥头的墓地,香火从未断绝。
被各种野史演义成魔头的陈友谅,在元末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里,却也无可争议,堪称一位深得民心的英主。甚至,倘若那个历史空间里,并没有一位叫朱元璋的人。中国的统一大业,一个崭新的“汉”王朝,极有可能在他手里完成。
但是,哪怕英雄如此,很负责任的说,无论与朱元璋的角逐,重新来过多少回。陈友谅,却注定是一个输家。
在这个问题上,其实后世也有不少人给陈友谅鸣不平,认为朱元璋能够打赢陈友谅,完全靠的命好。典型清朝人丁耀亢那句话:鄱阳贯颅,摧枯拉朽,殆天授非人力也。老天爷选择了朱元璋,你陈友谅再强也白搭!
但是,如果细致对比一下这两人的性情,就知道这胜败的结果,绝非拼的是运气,朱元璋能够赢,是因为在两项领导人的关键素质上,他恰恰胜过了陈友谅。高手过招,这看似点滴的差距,却决定了不可思议的解决。
第一个关键素质,就是取舍能力。
任何事业打拼,取舍选择从来无比重要。就如很多创业成功人士挂嘴边的“做减法”学问,陈友谅在1363年,起倾国六十万大军决战朱元璋时,就先遇到这挑战:他先撞上朱元璋重兵防守的洪都,因垂涎朱元璋储存在这里的军粮,决定发兵猛攻,没想到却碰了硬钉子。被洪都守军决死守卫了三个月,硬是怎么也啃不动,闹得还没撞上朱元璋的面,已然师老兵疲!
但陈友谅不知道,这抓狂的三个月里,他错过了一个多么宝贵的机会。他起兵东征朱元璋时,正是朱元璋猝不及防的时候,甚至连战船都少的可怜。只要陈友谅留少量兵力牵制洪都,然后一鼓作气东进。朱元璋极有可能被一击即溃。遗憾的是,就为这个崩了自己门牙的洪都,陈友谅发狠血拼,就像一个纠结于蝇头小利却错过大项目的晕头老板一般,叫朱元璋躲过了最大劫难。
这件事乍一看,是朱元璋的幸运,但如果仔细对比,在陈友谅一生的各种战役里,充满了种种奇袭争胜的妙笔,但从没有弃子争先的大局观。而在这一条上,朱元璋后来北伐元朝的战役就证明,他赢得当之无愧:著名的太原决战上,北元以重兵佯攻明军刚刚收复的元大都,企图引诱明军钻口袋,没想到朱元璋直接来了个豪气应对:大都丢了又如何?再打回来就是!依然重兵直扑太原,一举吃掉元军主力。这眼光境界,一场洪都大战已证明:陈友谅差得远!
而与这取舍能力相比,陈友谅的另一个素质,同样差得远:战略判断力!
三个月的死磕,让原本灭顶之灾的朱元璋,有了从容准备的时间,终于以二十万养精蓄锐的兵马扑来,迫使陈友谅在鄱阳湖与之决战。虽然以装备兵员说,拥有巨型战舰火器以及六十万大军的陈友谅是绝对优势。但以士气状态说,刚刚受到严重攻坚挫折的陈友谅汉军,正是士气最低落时。然而一心想吃掉朱元璋的陈友谅,却未曾考虑过战败的可能,竟连提前的湖口退路都不曾重视。结果在战事受挫后,才发现朱元璋已提前封锁了鄱阳湖口,六十万大军陷入绝路!
如果说三个月拿不下洪都,还有幸运成分,但这悬殊的战局判断能力差距就证明,这两个人的较量,没有幸运可言。
于是,错失后撤良机的陈友谅,也就在鄱阳湖面上,迎来了覆灭的命运,他苦心经营的富饶湖广大地与精锐火器战舰,更成了整个明朝大受裨益的嫁衣裳。比如郑和下西洋船队的造船技术,就大量吸取了陈友谅团队的高科技。任何事业的打拼,却更逃不过陈友谅输给朱元璋的硬道理:缺少全局的眼光,没有取舍的胸怀,无论曾经如何辉煌,终归要给别人做嫁衣裳!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陈友谅为什么打不过朱元璋?
陈友谅和朱元璋一样都是元朝末年,反抗朝庭暴政的起义军首领。这两支各自为政的起义队伍,在一致反元的同时,不断扩大自己的武装力量。同样为了扩充各自实力而相互争夺地盘。展开了长达数年的争斗。
在鄱阳湖大战中,陈友谅一败涂地,突围吋身中流矢而亡,朱元璋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为建立大明扫清了最大的障碍。那么军事实力更强的陈友谅为何不敌军事实力较弱的朱元璋呢?个人认为原因有二。
一,陈友谅建立的大汉政权,大多是徐寿辉旧部,他们对陈友谅弑主篡权夺位的行为不满。
大汉将士的相继倒戈,大大削弱了陈友谅的实力。一支离心离德,没有凝聚力的队伍,注定失败。
二,陈友谅在战术上与朱元璋相比也是相形见拙,在鄱阳湖大战中并没有吸取火烧赤壁的教训。竟然在湖面联舟布阵,暴露出战船机动性差,不利进退,分散困难的弱点。而朱元璋抓住其弱点,采纳大将郭兴计谋,出动填满柴火,硫磺,火药的战船冲撞汉军船支。风助火势,一时火光冲天。汉军战船瞬间成火海。
朱元璋和陈友谅都是反抗元朝的农民军,为什么他两先打起来了?
元朝后期已经腐化堕落,军队没有了多少战斗力,那一支让欧洲人闻风丧胆的骑兵已经不复存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他们的孙子们一旦成为了最高贵的贵族,天天被他们歧视奴役的下等民族色目人南人恭维服侍,还有多少人愿意玩命训练?玩蛐蛐都来不及啊!各地的起义烽烟四起,元朝除了个别将领能够当救火队长,其他的都洗洗睡了,朝廷都寄希望以夷制夷,希望能够招安。所有起义军都明白元朝没落是必须的了,谁能当老大天下就是谁的,所以出现了朱元璋陈友谅大战鄱阳湖,朝廷坐山观虎斗的奇观。
如果没有朱元璋,陈友谅会统一中国吗?
不会,因为陈友谅不具备开国皇帝的特质,不会拉拢人心,也不会知人善任,同时也没有一个高效的领导班子。纵观历史,没有一个一统天下的开国皇帝是这样成事的
陈友谅本身最开始是南方红巾军的大将倪文俊的书吏。他先用计挑唆倪文俊与南方红巾军的领袖徐寿辉争权,倪文俊争权失败后,他又捕杀倪文俊。其后他又率军投靠徐寿辉,很得徐寿辉信任。在徐寿辉手下时,为了争夺权力,他又诱杀了徐寿辉的得力大将赵普胜,进而挟持徐寿辉,最后又杀死徐寿辉,自称“汉王”。在他一步步用人头走向权利的巅峰同时也失去了人心。南方红巾军中最能打的四大金刚:邹普胜、丁普郎、赵普胜、傅友德,一个不知所终,一个被陈友谅所杀,两个投了朱元璋。
到后期陈友谅几乎没有名将了,陈友谅有名可查的30员大将,这30员大将29名都投降了朱元璋,只有苏定边一人未降。可以说,陈友谅的大将,凡是活着的,除了苏定边,全都投降了,其中包括兄弟、老爸、儿子。也间接说明了陈友谅这个人做人太失败,凝聚力太差了,一个这样的人想一统天下太难了。总结下陈友谅是极其不得人心的一个枭雄而已,没有雄才大略,也不具备一个开国皇帝应该具有的长远政治眼光。所以 说就是没有朱元璋,陈友谅估计也不能一统天下。
再补充一点,陈友谅这个人运气实在是太差,无缘无故被乱军中飞来一箭给射死了,到今天都不知道是谁射的,一个成功者有时候也要靠点运气的。
朱元璋是如何用计攻破陈友谅的连环战船的?
朱元璋能灭陈友谅张世诚,鄱阳湖之战的胜利是决定性的胜利,有一战定乾呻的伟大胜利,为统一全国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这个以少胜多。这是徐达首战设伏得胜。也是使陈友谅军久攻洪都坚城受挫不利己告成的。
在朱元璋由于徐达率军攻庐州驰援安丰的小明王。陈友谅乘虚攻陷吉安无为猛攻洪都。朱元璋急召徐达从庐州来会师。水舟师北进江鄱阳湖湖口,九江口和南湖嘴,在康郎山。徐达身先土卒大败。陈友谅军前锋斩杀干伍以上。打出威风,使敌胆寒,不敢再战鄱阳湖。陈友谅拥有兵力六十万人,巨楼舰数十艘朱元璋只二十万人,都是小船,交战开始又是徐达身先诸将指挥拚杀,一举击溃陈友的前锋部队,歼敌干五获大舰一只。军威大振。继而朱元淖让徐达守应天府防张土诚,自己集中兵力,巧用火攻,歼其主力。再后来水陆截击,全歼陈军于突围之际。
战前朱元璋根据西面,强势的陈友谅轻狂扩张,大肆征伐。东面张士诚专意保守特点。主动引诱陈友谅来攻池州并用南京城,城池坚因地形复杂的有利条件,设伏让陈友谅求胜心切,更有朋友康戍才写信作作降,采取诱敌深入设伏于江东卢龙山(狮子山)。胡大海到信州威胁陈友谅侧面,进行牵制。轻信得陈友谅以为胜利在握,不待张土诚合作。就一头进入伏击圈。朱元璋当然伏兵四起,水陆夹击,把争相登舰而逃,却被退潮搁浅在浅水里巨舰里被杀或淹水而死很多。陈友谅损失巨大百余条大船不动自己乘小舟回到江州,朱元璋乘胜占领安庆,太平,信州,袁州等,又乘陈友内讧三年内中占蕲州,黄州丶兴国,黄梅,广济,乐平,抚州收抚龙守军,得瑞州,吉安和临江。实力大增控制鄱阴湖湖口,地域扩展到江西大部。
1363年,张士诚的部吕珍,围攻小明王,韩林儿。都城安丰,他急向朱元璋告急,朱元璋向安丰发兵,攻破应天衬障屏安丰打击张士诚想发展势力阻止其强大,亲自去救援安丰,吕珍己经入城了。刘福通被杀。朱元璋赶走吕珍,带韩林儿返回应天府称吴王
。陈友谅乘朱军主力去安丰,猛攻洪都,战吉安,临无为。守洪都城朱军将士浴血奋战,死守洪都,坚持朱军等回来。朱元璋调攻庐州的徐达回来令洪都守军再坚守一月,疲惫陈军,守住泾江口,南湖嘴。切断陈友谅归路。又派兵扼守武阴渡,以防陈军逃跑。亲率水师二十万由松门(都昌)进入都阳湖。对陈友谅形成包围之势,陈军想撤t离洪都之围。被徐达身先土卒迎战。历史上规模空前,激烈的水战在鄱阳湖中展开双方的船都着烈火,朱元璋对陈友谅巨大楼舰联结布阵数十里,望之如山,气势惊人。
对其巨大船阵进退不便。用小船队配备大小火炮,火铳,火箭火蒺藜,大小火枪,神机箭和弓弩近敌船格斗。先发火器,次用弓弩。后用短兵进行战斗。徐达的身先冲入敌阵无畏战斗精神,鼓舞大家。双方展开激战,击败陈军前锋船阵,获大巨舰一艘。俞通乘风发炮,击中敌楼船阵中军舰二十余只朱元璋座航也搁浅被围险遭不测,战了一天。双方伤亡众多不分胜负。
次曰朱元璋,领水师再战,船小只能仰攻敌楼船,接连受挫。部将郭兴建议用火攻破敌。黄昏时分,湖面吹东北风。朱元璋用勇敢战士驾驶7艘渔船装满火药柴薪燃油深入进刀敌舰内顺风放火,风急火烈,速蔓连天一时烈火冲天 湖水尽红 转眼之间烧毁陈军不知多少巨舰,陈友谅兄弟二个和大将陈普略也被烧死。
朱元璋乘势猛攻,杀了二干余人,再一日双方又战。陈友谅瞅准朱元璋旗舰展开猛攻,朱元璋刚离开原舰,旗舰就被击碎。第四日,俞通海率突击舰队,深入陈军之中似入无人之境,朱军士气大振,发起猛烈攻击后,陈军败退,陈友谅只收扰残部转为防卸不敢再战。
朱元璋乘胜进攻扼左蠡,控制江水上游。陈友谅亦退保诸矶,又相持三天 ,陈军屡战屡败越战越不利,有两大将见大势已去投降了朱军。陈军内部更加军心动摇,更无斗志 陈友谅以杀俘虏出气把全部俘虏杀掉以泄愤撒气。
朱元璋却将俘虏全部送还,瓦解陈军士气,很得人心。在陈军想退入长江,设置木栅大舟火筏于江中。夺取蕲州兴国,控制长江上游。堵敌归路,伺机歼敌一个月后,陈友谅兵团在湖中兵疲粮尽力竭。独注一注,冒死突围。
1363年八月二十六日,由南湖嘴突围想进长江回武昌,行至江西湖口时,遭朱军猛攻 无法前进,又起泾江又遭付友德伏击 陈友谅也中箭而死。军队溃败。5十万余投降。友德等撑轻舟,受伤数处,杀百人与诸将击退陈军在泾江口。此战陈友谅全军覆没。投降战死。使朱元璋得到陈友谅地盘陈友谅儿陈理投降在武昌从七月二十日徐达首战开始到八月二十六月结束有三十一七天是陈朱两家注定生死战争,以朱元璋胜利结束主要原因朱元璋从战略上围困死敌人使在长期战争中断粮 以后军心动摇,师老兵厌土气低落一败再败最后溃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