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帝王陵墓用什么门派风水,
中国古代帝王对于陵墓选址是极其重视的,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对皇帝本人来讲,选择一个万年吉地是一大心愿,他希望死后继续享受帝国的荣华富贵和皇帝的威严,希望他的威严在另一个世界能够延续。
其次,对于整个皇族而言,这是关系到龙脉兴旺的重大事情,所以不得不慎重。最后,对于整个国家来说,这也是政治生活的一件大事,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
一般来说,政府会设立专门负责修皇帝陵墓的机构,比如,在明朝主要是工部负责,而负责的大臣,主要是内阁大臣。主持修陵工程不但是一种荣誉,而且也是被皇帝信任和重用的表现,主持者在政治、经济等诸多方面都会获得丰收。
那么,选择陵墓地址又是如何进行的呢? 第一,皇帝召开御前会议,宰相大臣、各部尚书必须参加。皇帝提出具体要求,大臣们讨论补充,商量成若干原则;然后成文,呈给皇帝,皇帝批准后,就可以执行。
第二,请当时最权威的风水大师一起参与勘察,选择几个方案由皇帝最后定夺。当然也不是某个风水大师的一次勘察,而是很多大师联合作业,甚至是不同批次的实地研究,然后做好方案,主持大臣再修改补充,呈交给皇上。
第三,皇帝看后,再和大臣讨论,把不符合皇上意思的地方修改过来,以及不符合本朝基本原则的地方修正,尽量追求完美。 当然这一切都是秘密进行的,所以在民间看来,皇帝选择陵墓玄机重重。
秦始皇陵朝向的“秘密” 按照中国古老习俗,凡修庙、造坟、建房,通常要坐北朝南。中国历代帝王之陵,绝大部分也是坐北朝南的。
但赫赫有名的秦始皇的坟墓,却很奇怪的是坐西朝东的。 过去一直以为秦始皇的墓是朝北的,因为根据一些军事、政治理论认为,他修筑长城,是防患匈奴。
但匈奴直到秦始皇死了仍没有消灭,他死不瞑目,所以他的坟墓是面朝北面的渭河,表示时刻注视敌人,戒备不懈。 但是,作为秦始皇陵园组成部分之一的秦兵马俑出土后,人们发现,这几千个兵马俑都一齐面向东方。
考古学家和史学家便认为,秦始皇墓葬本身并不是坐南朝北,而是坐西向东的。那么,它为什么要坐西向东呢? 一种看法认为,秦始皇“灭六国,定一统”是成功了,但统治并不十分巩固。
秦始皇常说“东方有天子气”,一直放心不下。因此,他命人修驰道,先后四次东巡(仅作过一次北上),绝不会是单纯的寻欢作乐,游山玩水,而是出于“安内攘外”的考虑。
另一种看法则认为,秦始皇陵之所以坐西向东,除了显示自己雄踞西北,横扫东方六国,统一中国的威风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生前无法觅到不死之药,死后也要闭着双目瞻望东方,以求神仙引渡到天国。 纵观秦始皇一生,他派遣徐福东渡黄海,寻觅蓬莱、瀛州诸仙境,并多次亲自出巡,东临碣石,南达会稽,在琅琊、芝罘一带留连忘归,由此可见,他对东海仙境是何等地向往。
此外,人们发现骊山的西边,秦庄襄王(秦始皇的父亲)、秦孝文王(爷爷)、秦昭襄王(秦始皇的太爷)、宣太后(昭襄王之母)、悼太子(昭襄王之弟)的四个陵(其中孝文王和昭襄王合一陵园)与骊山东边的秦始皇陵,都是秦东陵,同属秦代的正阳县,这些陵墓都坐西朝东。再向上溯源,凤翔的秦陵(春秋时代秦国诸侯多葬于此)也都坐西向东,这表明了秦人,由西向东进入中原政治舞台的轨迹。
宋陵 宋代帝王为了稳坐江山,也十分迷信风水。 宋陵在河南巩县南部,到过此地的人,总不免要问:为什么北宋的七个皇帝都要把陵墓修在远离开封二百公里之处?为什么宋陵的南面入口处高于北面的地形?按传统的丧葬习俗,进入南边的陵区后,往北的建筑群落应当越走越高,而宋陵怎么背道而驰? 回答这些问题,只能从风水角度加以解释。
宋代的风水先生把老百姓的姓氏统统按照古代音乐中的五音(宫、商、角、徵、羽)排列,这叫“五音姓利”。选择地势,要根据姓氏的音属。
宋代皇帝赵姓属角音。角音的人死了应当选择东南高而西北低的地势。
在开封附近没有适合角音的地势,只好在河南巩县安寝了。这里方圆数十里地势平缓,自东南向西北倾斜,符合风水先生的要求。
宋陵还实际“昭穆之法”,南为前,北为后,东为昭,西为穆。等级高的陪葬人员置于昭,等级低的陪葬人员置于穆。
宋代的皇后不能与皇帝同穴,男尊女卑,她们埋在西北角。 在这块风水宝地,除了七座皇帝陵外,还有三百多座皇族及功臣的坟墓,组成了一个大的陵区。
宋朝皇帝如此讲究风水,但仍然不能免除厄运,金人入侵中原,宋徽宗和宋钦宗被俘,身葬异乡,南宋皇帝的尸骨不得不远离祖宗,埋在江南。看来,风水还是没有保佑北宋赵氏皇族。
明孝陵 安徽凤阳城西南十公里,有一座明代皇陵,陵墓里埋着明太祖朱元璋的父母,是明代最早建筑的一座皇陵。 有则传说,当年朱元璋和他的一个哥哥,抬着父亲的棺材去掩埋时,半路遇上大雨,只好把棺材暂时放在一个土坡上,兄弟俩找了个地方避雨。
过了一会儿,雨过天睛,再去抬棺材时,棺材已被沙土掩埋起来,因此,人们都说这是“天葬”。 传说归传说,即使棺材被掩埋起来,也是土坡崩塌而下的偶然巧合,不值得大惊小怪。
当时穷人的埋葬,的。
2.清东陵的有什么好风水
清东陵在明朝末年。
曾被明朝末帝崇祯皇帝选中,做为他的万年吉地,尚未来得及动工营建就国破君亡了。清王朝入关以后,这个地方很快又被清朝皇家看中,定位万年吉地、这个地方究竟有什么好的风水呢? 清东陵施以昌瑞山为后靠山的,孝陵正处于昌瑞山主峰。
昌瑞山东西走向,主峰突起。两侧山峰逐次低下,形成了一个屏风式的山形。
孝陵的前面以金星山为朝山,而金星山与昌瑞山之间又有一座低矮平缓的小山影壁山,从风水角度上讲,称案山,这朝山 案山 靠山三山正好在一条直线上,孝陵的数十座建筑就沿着这三山连线疏密有致。 错落稳当的排列开来,其间用神道相贯穿,形成了一条长达12华里的气势磅礴的中轴线。
而陵区东面的雁飞岭诸山,千山卓立,文笔插天。俨然左辅,陵区西侧,黄花山层峦飞翠,跌涨生辉。
宛如右弼。而高大雄伟的天台山,象山。
烟墩山又横恒陵区之南。在陵区东西两侧各有两条大河由北向南蜿蜒流淌,整个陵区山川形胜形成了万山拱卫,众水夹流之势,从而更加强化了皇家陵园的庄严,肃穆。
圣德,神秘的气氛。山川形胜与建筑能互相统一,相得益彰:山川自然之美与古建筑的人文之美有机结合。
清东陵可以说是在风水理论指导下一处难以寻觅的天才杰作,是一处典型的风水宝地。
3.马兰峪镇的典故传说
三堂坟的传说:距舍身台东南十多里远,遵化市东北30余 华里的前山寨旁边山沟里,至今还堆着三座大坟,传说是两千多年前燕国修长城时留的。相传,公元前290年前后,燕昭王为了阻挡北匈妈的侵略,筑此燕长城。当时,他把这项工程交给太子鲧监管。在修筑右北平(今遵化、迁西、迁安、青龙一带)附近长城时,由于山高、坡陡,朝廷特派定国公昌、平安侯吕玉及副将张伦领监。又从齐国聘请了王总监,负责工程。开工不久,国内的三个大官就合伙侵吞筑城银两,激起民众的愤怒。一天下午,有个名叫王云的监工,同王总监借开大会之机,在民众的拥护下,除掉了这三个贪赃的王侯。当太子鲧得知后,不但没治罪于王云,还令他来监管,结果按时按质地完成了任务。这三座坟埋的正是被民众打死的那三名大臣。随着长城史话的延续,“三堂坟”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 “魏进寒出”的传说:马兰峪东行六公里,有个魏进河村。因村东之河而得名。此河北出长城要塞鲇鱼关,南下寒河庄而入沙河。《遵化县志》云:魏进河
“夏秋盛涨,平时多涸”,原来这里有个“唐王金铜斩河”的传说:唐王李世民东征时,为了追击敌人,大队人马开到魏进河旁,突然被滔滔洪水挡住去路,甚为不悦。身旁大将尉迟敬德提醒道:“我主何不用金铜斩之。”李世民一听有理,忙接过尉迟敬德的八面金铜,“嘿”的一声,朝怒涛砍去。立时,河水打开一条路,大军迅速通行。然而,十多万大军就如同挤独木桥,一时难以全部通过。于是李世民便对河水下令:“尔今要在一刻内,魏进河下去,寒河庄出来,不得有误。”由于皇帝是金口玉言,连水都得听从使唤,很快在魏进河至寒庄十多里长的河漕内,水渗于地下,唐军才顺利得以通过。后世传谚:“魏进河出漏汤河(指两村当中的大汤河村而言)。”查其实情,因此段河底俱是河光石,托不住水所致,并不是皇帝的权威。如今,魏进河两岸山清水秀,五谷丰登,河上架座百十多米的大桥,已然“天堑变通途”了。
4.我是遵化马兰峪的满族人 请教一些关于满族的事情
由于马兰峪是清入主中原后的陵寝地,所以肯定是拨划旗丁做守陵人,这个时候的旗丁不一定是纯粹的满人,而应该说是旗人,也就是来源于归附满洲八旗的其他东北民族、归降俘虏的汉军兵丁、抓捕为奴成为满人包衣奴才的汉人百姓,共同构成了旗人。
后来旗人成了满人的统称,实际上满族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其他的正宗满洲人,基本上是隶属在八旗军中,属于亦军亦民的组织管理形式,与旗丁是有区别的,相当于领主与属民的关系。
解放后,旗人大多被划做满族了,只有部分人选择其他民族,如汉、朝鲜、蒙古等。
所以, 叫我明明 的姓氏来源是有道理的。作为守陵人的旗丁,既有可能是八旗军丁的后裔,也有可能是普通旗丁的后裔,来源就不一定是满,而是汉、蒙等。
以下民俗谨做参考,区分满洲八旗和汉军八旗的办法,且有一点属实,即可断定为汉军旗人。
1,问其祖籍
汉军旗人祖籍山东,河北辽东,中有一部分人,自称山东小云南,其实山东并无小云南。这与清代平定三藩之乱有关。这些祖籍山东,又在三藩被平定后,由云南拨至东北的汉军八旗,就自称祖籍山东小云南了。
满族人皆称祖籍在长白山。因为长白山是满族的发祥地。包括蒙古“旗人”,锡伯“旗人”也如此回答。
2,看其祖先供奉:
汉军旗人只说自己是哪家的子孙。祖先位设于堂屋北墙供桌上,用刀工雕刻,俗称车梯子祖宗,其祭祀叫喜乐祖宗,或者叫烧太平香,请单鼓手来。
满族人很重视祖先的名字,或者写在谱书里或者记在脑海里,并且代代郑重相传。每逢年节,祭祀,祖先“烧包袱”,都要把祖先的名字写在“包袱”上。至今仍有许多满族老人,能将历世祖先的名字流利的背下来。祖先供奉于西墙之上。
3、问其死人停放处:
满族人死了停放在西间,从窗户抬出
汉族人死了停放在堂屋,从门抬出
5.满清入关后,皇帝陵墓的位置是怎么选的
在顺治八年十月,也就是1651年,14岁的顺治皇帝和后来的孝庄太后带着众多大臣出宫,在遵化一带进行了长达两个月的实地考察。这次考察的墓地就是为了给大清朝选一块可以做皇陵的风水宝地。顺治帝策马来到遵化县马兰峪以西的丰台岭下时,就立刻停了下来。
他看到丰台岭主峰突起,两侧山峰逐次低下,就象一座天然的锦绣屏风,凤舞龙蟠,含华毓秀,隐约有祥光紫气笼罩。再看山前是坦荡如砥的原野。原野之上,数条小溪弯弯曲曲,波碧流缓。原野四面,群山围合。这里山不高而灵秀,水不深而清洌,真称得上山川壮美,景物天成。
当时,顺治就决定要将自己葬在这里。他摘下自己大拇指上所带的扳指,对着群臣说:扳指落点就是我要葬之地。后来,经堪舆的风水家在细细研究后不觉大为吃惊,因为顺治扳指所落之处,正是一块踏遍天下也罕见的风水宝地。
6.央视乡土节目哪一期说的是八大碗
[乡土]山清水秀挂兰峪(20150924)
节目名称:山清水秀挂兰峪
首播出时间:9月24日12:27
河沙里的金子,您知道是如何淘出来的吗?今天让您眼见为实。看似普通的核桃树,为什么要用铁丝网围起来?我们一起去看山里人们如何文玩核桃。山间小溪里的金鳟鱼,如何做才好吃?满族八大碗,究竟有哪些讲究?本期乡土,走进承德兴隆的挂兰峪,看山沟里人家的生活。
兴隆是河北省承德市所辖的一个县,临近北京的密云。清代也被称为“后龙风水禁地”。清朝顺治年间,清政府在遵化县马兰峪修建清东陵,将兴隆大片土地划为“后龙风水”禁地。所谓“风水禁地”,那是清政府为了确保陵寝风水宝地不受破坏,在禁区内严禁一切砍伐和农耕活动。长达200多年的禁地保护,使生态也得到了很好的保护,现在兴隆县的“后龙风水”禁地,生活着许多满族人家,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住在山里,传统的谋生生活方式就靠果树和菌类。山里的满族人家文化生活也特别丰富,每年的“七夕”,青年男女会聚在一起唱歌跳舞,寻找自己的意中人。本期乡土,走进兴隆,寻访后龙禁地的历史遗迹,看山里人家的生活。
这个有八大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