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什么四川盆地多夜雨
四川盆地多夜雨,所以有“巴山夜雨”的谤语。
根据气象观 测统计,四川盆地里的北碚(在重庆北面),一年中夜雨占全年降雨次数的61%,春季尤多,夜雨占70% ;四川盆地西部的 峨眉山,一年中夜雨占67%,春季夜雨占69%。我国其他地 区,夜雨率没有四川盆地那样大,像南京,一年中夜雨只占 38%,湖南衡阳一年中夜雨只占36%。
四川盆地多夜雨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盆地内空气潮湿, 天空多云。云层遮挡了部分太阳辐射,白天云下气温不易升高,对流不易发展。
夜间云层能够吸收来自地面辐射的热量,再以回辐射方式,把热量输送给地面,因此云层对地面有保暖 作用,使夜间云下气温不致过低。 可是云层本身善于辐射散热,其上层由于辐射散热,温度降低很快,这就形成云层上冷 下暖的显著温差。
于是上下空气就发生对流、翻腾,使云层发 展,出现降雨现象。四川盆地的夜雨,在冷暖空气交锋频繁的春季最多,如北 碚,春季的夜雨率比夏季高23%。
四川盆地多夜雨,不影响农民白天在田野里工作,对农业 生产是一个有利的条件。
2.四川盆地为什么有巴山夜雨之说
四川盆地的降雨量特别集中,而且主要集中在夏季,全年总 降雨量的80%集中于5月~ 10月。
其中盆地西部集中在7月和 8月,如成都、乐山7、8两个月的降雨量约占全年的一半,盆 地东部则集中在5、6月。盆地秋天多绵雨。
盆地降雨还有一显著特点是夜雨多,这主要是受地形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盆地西 部,因盆地西部和北部的山峰海拔都比较高,处于迎风坡前山 地,对吹来的东南季风的暖湿气流起着强烈的抬升作用,气流一 经到达山前被迫上升,并随高度增加逐渐冷却凝结而形成降雨, 这是地形的原因。
此外还有气压的原因,因盆地处于封闭状态, 空气中的水汽和热量都不易散失,白天地面气温高,云层不断吸 收地面散发出的热能增温,气压增大,到了夜晚,地面气温下 降,云层受地面上升的冷空气影响容易形成降雨。 这便是盆地为 什么多夜雨的原因,这都是冷暖空气在盆地上空频繁活动造成 的。
因此,“巴山夜雨”成了四川盆地又一奇特气候特征。唐朝诗人李商隐曾有“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的诗句,反映了“巴山夜雨”的气候特色。
根据气象资料统计, 盆地内夜雨次数占全年降水次数的比例一般都在60%以上。 其 中,盆地西部和西南部的夜雨率最高,达80%以上(如雅安市的 荥经),经常出现“晚见江山雾,宵间夜雨来”的气象景观。
3.四川盆地在历史上有什么渊源
四川盆地曾是四川陆台,属扬子陆台一部分,历史上经历过两次大规模 的海浸。
第一次海浸,盆地不断下陷成了海洋盆地。之后志留纪时发生加里 东运动,除了西部的龙门山地槽继续下陷外,其余地区上升为陆地。
第二次 海浸,'盆地再次被海洋占据。二叠纪末,盆地西部岩浆喷出,峨眉山小金顶 及清音阁一带的玄武岩就在这时生成。
“印支运动”使盆地边缘逐渐隆起成 山,被海水淹没的地区逐渐上升成陆地,由海盆转为湖盆。当时湖水几乎占 据现今四川盆地的全境,称为“巴蜀湖”,从此结束了海浸的历史。
4.四川盆地是怎样的
江水滔滔终年不息,山林葱郁、田野肥沃, 历 来 有 “天府之国”的美称。
位于四川盆地西部的成都平原,是一个由于地壳不断下沉和河流夹带的泥沙长期堆积而成的扇形冲积平原。平原上河渠交错,灌溉便利,是四川盆地的精华所在。
值得一提的是,四川盆地除了成都平原的冲积土以外,在广大丘陵地区,漫山遍野都是一片紫红色的土壤。这是因为在很久以前的中生代,四川盆地地区就堆积形成了厚达3000~4 000米的紫红色砂岩 、页岩。
经过漫长的风化作用,最终发育成了紫色土。 这种紫色土的自然肥力很高,含有丰富的钙、磷 、钾等元素, 质地适中,且具有较好的透水、通气性。
再加上这一带温暖湿润的气候, 2 000多年来人们在四川盆地中精耕细作,使这里成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丰产区。如今的四川盆地,除了种植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外, 还盛产甘蔗、棉花、蚕丝、茶叶、油菜 ,和其他药材、水果等。
5.四川盆地有什么特点
四川盆地是中国四大盆地之一,盆周山 地海拔多在1 000?3 000米之间,盆底地势 低矮,海拔200?750米,是中国地势划分 的第二级阶梯上相对凹下的部分。
因为地表 广泛出露侏罗纪至白垩纪的红色岩系,又称 为红色盆地。西部是大幅隆起、地域辽阔的 高原和山地,海拔多在4 000米以上,周边为环绕盆地的相连山脉,东边是巫山,南边 是大娄山、大凉山,西边是邛崃山、岷山、北边是大巴山、米仓山。
川水从长江巫峡流 过,是四川盆地唯一的排水通道。四川盆地 聚居着四川、重庆的绝大部分人口,是中国 和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也是巴蜀 文化的摇篮。
四川盆地底部面积约16。 5万平方千米, 按其地理差异,又可分为盆西平原、盆中丘 陵和盆东平行岭谷三部分。
龙泉山和龙门 山、邛崃山之间的盆西平原,为断裂下陷, 由河流冲积而成,面积约8 000平方千米, 为我国西南最大的平原,因成都位于平原之 中,故称成都平原;龙泉山和华蓥山之间的 盆中丘陵,地势低矮,海拔大多在300?500 米之间,相对高差50?150米,地势由北向 南倾斜,岩层近于水平,在流水的长期侵蚀 切割作用下,形成台阶状的方山丘陵,南部 多浅丘,北部多深丘;华蓥山以东为盆东平 行岭谷区,由多条近东北一西南走向的条状 背斜山地与向斜宽谷组成,山地陡而窄,高 700?1 000米,其中华蓥山高1 704米,为 盆地底部最高峰,山地顶部的石灰岩被雨水 溶蚀后,常成凹槽,故山地大多具有“一山 二岭一槽”或“一山三岭二槽”的特色。 四川盆地气温高,雨量多,湿度大,云 雾多,日照少,冬暖,春早,夏热,无霜期 长,霜雪少见,年均气温多在14?19°C之 间。
各月平均气温,以1月最低为3?8°C, 盆周略高;4月为15?19°C; 7月最高为25 ?29°C; 10月为15?19°C。 盆地区四季分 明,春季气温回暖早,但不稳定;夏季较 长,但少酷热;秋季低温来得早,9月中旬 日平均气温即可降到20°C以下;冬季温暖而 少霜雪,日平均气温一般都在0°C以上。
盆 地大部分地区无霜期在300天以上,盆地北 部为250?300天。 热量丰富,有利于各种 作物生长,可一年2?3熟。
盆地降水充沛, 年总降水量多在900?1 200毫米之间,盆中 丘陵区降雨最少,为800?1 000毫米,从盆 地底部向盆周山地递增,盆周西缘山地年降 雨量为1 300?1 600毫米,是全省、全国著名的多雨区,雅安地区年降雨量高达1805 毫米,素有“天漏”之称。 降雨量季节分配 不均,80%集中在5?10月,夏季占40%? 60%,秋季次之,并多连绵阴雨天气,冬季 为全年少雨季节,仅占年总雨量的5%。
降 雨量时空分配不同,总雨量在夏季,且盆地 西部多于东部,春季则盆地东部多于西部。 。
6.有人说四川盆地位于四川省请指出这种说法的不当之处
盆地构成 四川盆地聚居着四川省和重庆市大部分人口。
是中国和蜀中都江堰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区域之一。中国著名红层盆地,中国各大盆地中形态最典型、纬度最南、海拔最低的盆地。
位于长江上游地区,海拔500米左右,长江把它和东海一脉相连,它是中国最大的外流盆地。四川盆地的面积约26万余平方千米,占四川省面积的46%。
四川盆地西依青藏高原和横断山脉,北近秦巴山脉,与汉中盆地相望,东接湘鄂西山地,南连云贵高原,盆地北缘米仓山,南缘大娄山,东缘巫山,西缘邛崃山,西北边缘龙门山,东北边缘大巴山,西南边缘大凉山,东南边缘相望于武陵山。这里的岩石,主要由紫红色砂岩和页岩组成。
这两种岩石极易风化发育成紫色土。紫色土含有丰富的钙、磷、钾等营养元素,是中国最肥沃的自然土壤。
四川盆地是全国紫色土分布最集中的地方,向有“紫色盆地”的美称。四川盆地底部面积约16万多平方千米,按其地理差异,又可分为盆西平原、盆中丘陵和盆东平行岭谷三部分。
盆地特征 地貌特征 四川盆地可明显分为边缘山地和盆地底部两大部分,其面积分别约为10万多和16多万平方公里。边缘山地多中山和低山。
景观各要素过渡性明显,如动植物组成上分别渗透了华中区、西南区、青藏高原区和华北区的成分。边缘山地区从下而上一般具有2~5个垂直自然分带。
边缘山地是四川多种经济林木和用材林基地。农业上水土流失严重。
盆地底部多丘陵、低山和平原。地表组成物质新而单一,多砂泥岩与第四纪沉积物。
气候上属中亚热带,热量远比边缘山地为高,但降水量不及边缘山地。植被为人工的次生林木所代替,覆被率低,耕地连片,夏伏旱和洪涝是这一地区最大灾害。
盆地内部地形地貌显示出明显的三分特点,即盆西平原地貌、盆中丘陵地貌和盆东山地地貌,三者以华蓥山和龙泉山为界。 形态特征 盆地底部 (1)在龙泉山和龙门山、邛崃山之间的盆西平原,系断裂下陷由河流冲积而成,面积约8000平方千米,为我国西南最大的平原,因成都位于平原之中,故称成都平原。
成都平原海拔460米~750米,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表平坦,相对高差一般不超过30米~50米,它由岷江、沱江、涪江、青衣江等八条河流冲积联缀而成,土壤肥沃,河渠稠密,有著名的都江堰自流灌溉,素有“天府”之称。 (2)在龙泉山和华蓥山之间的盆中丘陵,地势低矮,海拔大多在300米~500米之间,相对高差50米~150米,地势由北向南倾斜,岩层近于水平,在流水的长期侵蚀切割作用下,形成台阶状的方山丘陵,南部多浅丘,北部多深丘。
丘陵地表软硬相间的紫红色砂、页岩极易风化为紫色土,富含磷钾,自然肥力较高,宜种性广,是四川全省粮食、经济作物主产区。 (3)华蓥山以东为盆东平行岭谷区,由多条近东北西南走向的条状背斜山地与向斜宽谷组成,山地陡而窄,高700米-1000米,其中,华蓥山高1705米,为盆地底部最高峰。
山地顶部的石灰岩被雨水溶蚀后,常成凹槽,故山地大多具有“一山二岭一槽”或“一山三岭二槽”的特色。山岭间的谷地宽而缓,海拔300米~500米,其间丘陵、平坝交错分布,是平行岭谷区工农业生产主要地区。
边缘山地 四川盆地边缘山地区属强烈上升的褶皱带。地貌显著特征是,海拔高,过渡性明显,均为一系列中山和低山所围绕。
盆地北缘米仓山、大巴山近东西走向,是著名的秦巴山地南翼部分,海拔一般在1500米~2200米之间,山势雄伟,山坡陡峭,沟谷深切,相对高差可达500米~1000米;南缘大娄山属气势磅礴的云贵高原之一部分;西缘有龙门山、邛崃山、峨眉山,山脊海拔都在1500米至~3000米以上,相对高差可达1000米,属中国地势第一级阶梯。i峨眉山顶峰高3099米,与附近的平原相对高差达2660米,山势巍峨秀丽,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地形特征 四川盆地囊括四川省中东部和重庆大部,四周为海拔2000~3000米的山脉和高原所环绕,北面是大巴山、米仓山、龙门山,西面是青藏高原边缘的邛崃山、大凉山,南面是大娄山,东面是巫山。无论从构造还是人地貌上看,四川盆地都是一个典型的盆地。
它从震旦纪以来就是地壳比较稳定的大型拗陷区。晚三迭纪的印支运动中成为一个内陆湖盆,但范围要比今日的四川大得多,中生代堆积了厚达3000~4000米的紫红色的砂岩和页岩,因此人们又称它为“红色盆地”或“紫色盆地”。
中生代末期的四川运动使盆地周围褶皱成山,中间相对下陷,轮廓基本形成,盆地内部地层也发生大规模的变形。东部出现一组北东向的褶皱,称盆东褶皱带;中部形成穹窿构造,称盆中穹窿带;西部表现成为盆地沉陷带,为今天盆地的三个地貌区奠定了基础。
新生代的喜马拉雅运动使周围山地再次上升,盆地再次相对下陷,成都一带下陷更深。同时,长江切穿巫山,滚滚东流,完成了统一的长江水系,使内流盆地转变为外流盆地。
四川盆地可明显分为边缘山地和盆地底部两大部分,其面积分别约为10万多和16万多平方千米。四川盆地是我国最大的外流盆地,面积26万多平方千米。
四川盆地内部丘陵、平原交错,地势北高南低。由于地表形态的不同,以华蓥山、龙泉山为界,。
7.四川盆地
盆地地形是四周高中心低,但它一般有一个开口,也就是说有一侧地势相对低些,这样当此区域降水量足够大时就有水外流,经长期侵蚀下切就形成了。
也有可能是地壳运动由原来的湖泊发育而成。 四川盆地位于长江上游四川省东部,四周为海拔2000~3000米的山脉和高原所环绕,北面是大巴山、米仓山、龙门山,西面是青藏高原边缘的邛崃山、大凉山,南面是大娄山,东面是巫山。
无论从构造还是人地貌上看,四川盆地都是一个典型的盆地。它从震旦纪以来就是地壳比较稳定的大型拗陷区。
晚三迭纪的印支运动中成为一个内陆湖盆,但范围要比今日的四川盆地大得多,中生代堆积了厚达3000~4000米的紫红色的砂岩和页岩,因此人们又称它为“红色盆地”或“紫色盆地”。 中生代末期的四川运动使盆地周围褶皱成山,中间相对下陷,四川盆地的轮廓基本形成,并使盆地内部地层也发生大规模的变形。
东部出现一组北东向的褶皱,称盆东褶皱带;中部形成穹窿构造,称盆中穹窿带;西部表现为沉陷,成为盆地沉陷带,这为今天盆地的三个地貌区奠定了基础。 新生代的喜马拉雅运动使周围山地再次上升,盆地再次相对下陷,成都一带下陷更深。
同时,长江切穿巫山,滚滚东流,完成了统一的长江水系,使内流盆地转变为外流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