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盘是理气宗的操作工具,主要由位于盘中央的磁针和一系列同心圆圈组成,每一个圆圈都代表着中国古人对于宇宙大系统中某一个层次信息的理解。
中国古人认为,人的气场受宇宙的气场控制,凭着经验把宇宙中各个层次的信息,如天上的星宿、地上以五行为代表的万事万物、天干地支等,全部放在罗盘上。风水师则通过磁针的转动,寻找最适合特定人或特定事的方位或时间。
移除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罗盘的发明和应用是人类对宇宙、社会和人生的奥秘不断探索的结果。罗盘上逐渐增多的圈层和日益复杂的指针系统,代表了人类不断积累的实践经验,罗盘上所标示的信息蕴含着古老的中国智慧。
在风水学中风水罗盘不光只是度量风水的工具,同时也是一种风水吉祥物,具有驱邪辟煞的风水功效,而且其风水能量较强,处于不同环境之中,对于不同的气运都会有一定强化作用。
可多数人认为罗盘主要作用是拿来只是用于看房,测完了一放,其实罗盘还有其他很多重要的风水作用:
1安神
把罗盘放在厚的枕头下,能起到镇宅、辟邪、安神的作用,让你睡眠好,放心不会压坏它的。但要用荞麦皮的枕头放罗盘才管用,用荞麦皮枕头枕着罗盘睡的人,思维境界特别高。可以用小一些的罗盘,三寸左右的就行,不用大的。新浪微博搜索赵奶奶风水命理
2增加财运
一只手托着罗盘,放到胸、腹部的高度,手一边慢慢的转动,一边慢慢抬高到脖子的高度,从下往上过渡,反复的做这个动作,这是增加财运的,叫做“腰缠万贯”。一只手做完了,再换另一只手,也是同样的动作,任何时间都可以做。
3“打盘”增运
一只手握住罗盘的角,另一只手从旁边进入,敲打罗盘的底部,打底,这是增运之意,但别太使劲。每天五分钟,都可以帮助增运。
4“阴阳转盘”
拿着罗盘顺时针的转,内盘不动、转外盘,倒起来,是帮你去掉晦气,顺时去晦,利于解决麻烦,而且尽量在家里的正中央去做,那儿的气场最硬。
5踩盘
把它当成体重计,放在地上,光着脚上去踩。踩盘的目的是防止你在路途中遇到劫匪抢劫,“踩”通“采”,盘里的福气都给了你,采盘中的精华之气,防止踏入歧途、遭遇灾祸麻烦。但不能一家人都踩,而是谁用这盘谁去踩,别人踩就对它不敬了。而且不能轻易的踩,要时间长一些你跟它混熟了,它才愿意让你踩。
6抱盘
罗盘还可以像抱书本一样抱着,让天池放到膻中穴的位置(在体前正中线,两乳头连线之中点),这是防止心脏病、血液病,利于健康。
7“好日当头”
不用时,罗盘放的位置也有用,放得太高、太低都不好,建议竖着把它放在两个木柜中间的夹缝处,上面用红的套壳一盖,代表“好日当头”,永远有好的日子,一定要露出红色来,如果藏着就不利于好日子出头。可以放在客厅、书房,别放到卧室。
道家创始人是谁?
谢邀,提起道教,大家第一反应肯定是老子,但老子并不是道教的创始人,下面我们聊聊道教的创立。
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的宗教,是在中国古代宗教基础上,沿用神仙方术、黄老思想等一些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而逐渐形成的,道教大致产生于东汉中叶,太平道和五斗米道是早期道教的两大派系。
五斗米道是天师道的前身,其创建者是张陵。江苏省丰县人,精通五经。于141年,创作了道书,自称“太清玄元”,以符水、咒法为人治病,创立了“五斗米道”。因为入道者必须缴纳五斗米作为酬谢,所以被被称为“五斗米道”。
后来五斗米道势力在汉中发展迅猛,声势浩大,但是黄巾起义失败后,领导人被杀,后来由张陵的孙子张鲁领导,五斗米道势力达到了鼎盛。
几乎在张陵创立五斗米道同时,在河北一带民间也有个人在传道,他就是张角,两人一南一北,一文一武,不过结局却不同。
张角利用《太平经》中的宗教观念和社会政治思想,创立了一支庞大的宗教组织,以此为基础发动了黄巾起义,由于起义仓促,教徒又没有经过训练,没过多久张角就死了,太平道就这样渐渐散亡。
黄巾起义利用道教组织发动了大规模农民起义,这标志着道教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可见道教并非是单一某个人创立,它是政治斗争的产物!
道家有哪些真言?
上古时代圣人是啥样子的?
新风堂堂主 2017-06-18 10:25摘录《道德经》中关于圣人的一些行为准则的直接描述。
1,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第2章
2,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先也,为无 为,则无不治;——第3章
3,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第5章
4,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第7章
5,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第12章
6,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第22章
7,是以圣人终日行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第26章
8,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第27章
9,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第29章
10,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第47章
11,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圣人皆孩之;——第49章
12,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第57章
13,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第58章
14,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第63章
15,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已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64章
16,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了推而不厌;——第66章
17,是以圣人被褐怀玉;——第70章
18,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第71章
19,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第72章
20,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祸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第73章。
21,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第77章
22,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第79章
23,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与人已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第81章
道家是出自哲学吗?
哲学来自先辈的思想理论。这其中,自然包括中华民族的巜道德经》《庄子》等诸多大家的理论。哲学不过是后人为了研究人与世界的关系,而专门分立的学科。
在提这个问题时,你是否明白:
你在研究哲学;而非哲学在读你!拿这个阴阳球,先回家面壁吧!
儒家,法家,墨家,道家的思想有何区别?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中,老子的伟大是超出我们的想象的。如果我们把孔子和老子相比,那么就仿佛是小弟和大哥的的差距。一篇《道德经》,后世几千年的社会哲学思考几乎都在老子的心中,轻重缓急,优劣区分,老子侃侃而谈,立见分晓。不过惊世核俗的是这只是老子的一篇即兴演讲。
根据《史记》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也就是说,当日老子骑青牛西去归隐,走到函谷关的时候,碰见了函谷关边防连的连长尹喜。在尹喜的盛情邀请下,老子同志发表了一篇“五千言”的演讲,这篇演讲就是《道德经》。
《道德经》整体给人的感觉是清冷的,没有一点温度,冰冷的仿佛是一条条的数学公式。确实如此,老子本意也是要给人给社会给这个世界一条条运行的公理。“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也是没有仁受的,也同样像对待刍狗那样对待百姓,任凭人们自作自息。天地之间,冬天寒冷,夏日酷热,没有什么仁慈不仁慈的,都是自然规律;儿童健康成长,老人衰老死亡,也无所谓是哪个圣人的仁爱或者憎恶,都是自然的规律而已。老子的就是这样冷冷的看着这个世界。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译文】真正有德的人不在意外在的形式,这才是真正的有德;无德的人只是追求德的形式,实际是真的无德。 “上德”的人顺应自然不勉强,“下德”之人顺应自然而刻意为之。真正有仁的人不在意外在的形式,而真正有义的人却需要做了才可以。真正心里有礼的人,别人不知道,只能扬着胳膊引起别人的注意。所以,失去了“道”而后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后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后才有“义”,失去了义而后才有礼。“礼”这个东西,是忠信不足的产物,而且是祸乱的开端。所谓“先知”,不过是“道”的虚华,由此愚昧开始产生。所以大丈夫立身敦厚,不居于浇薄;存心朴实,不居于虚华。所以要舍弃浇薄虚华而采取朴实敦厚。
寥寥百余字,后世思想尽入其中,道、德、仁、义、礼,先知先觉。而老子讲道,道就是规律,就是 “非常道”,道没有人情,道不以人的好恶而存在。
老子太酷了,酷到当时没人能懂。但是“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后世小子,你们能堕落到什么地步,老子全都知道。
于是墨子出来了,墨家以“兼爱”为核心的墨家思想学派。如果说老子的学说是道,那么墨子的“兼爱”思想是最为接近“德”的先秦思想了。人之为人而不是其他任何的动物,本质就是人有良心和善意,做了违背自己良心的和自己道德不允许的事,会不安,而其它动物不会有这些感觉。既然老子的“道”世人理解不了做不到,那就遵从自己的内心,释放自己的良心和善意吧。
道的范围是遵守世间万物的规律,那么德的范围就是爱所有的生命,无论是人还是动物。但是道和德,人都做不到,人和人互相攻击,涸泽而渔。谁来拯救世人?
在这个时候,孔子主张“仁”的政策开始游说诸国。可以说“仁”并不是孔子提出来的,是老子提出来的,只是老子觉得“仁”太狭隘了。
那么什么是“仁”呢?“仁”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以“仁”为核心伦理所对应的范围在道和德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缩小到“世人”的范围,在范围缩小的同时,“仁”就成了一种单纯的社会伦理思想。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当连仁爱世人都做不到的时候,孟子说就爱一部分人吧,于是就有了民族大义,兄弟情义,说穿了就是你身边的人。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只可惜这么好的仁义思想,却也只能用如粪土的钱财来衡量。知道做不到等于不知道,原来世界上不仁不义的人也是多如牛毛呀。
道德难守,仁义不存,世人当往何处去?无可奈何的孔子加上苦口婆心的孟夫子只能告诉大家,就算先贤的思想境界我们暂时做不到,那么至少我们应该先把先贤的做法(周礼)先学习过来。再说了“礼”真的很重要,不管是真心还是假意,至少有礼貌的人挨打会少点吧。
很多聪明人蓦然发现“礼”真的不错呀,就算我天天想着“x他妈”但是我见了他以及他妈都很有礼貌,他也对我很客气呢。但是就算对他和他妈很好,但是我见了他我不遵守礼法,他也会揍我呢。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礼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浑身上下透漏着虚伪。
笔者故乡距离圣人故乡不远,农村乡里土语中有很多上古文言,天天说着不在意,当写成文字的时候才会蓦然醒悟,原来如此。比如你到他人家做客,主人非常热情,如果作为客人也特别客气,主人就会嗔怪你“到了我家了,你可不要作假。”看到没有?“作假”!什么是“作假”?礼多也!礼就是作假!
礼生而天下乱,知之矣!
自己想想,你和自己的父母子女有那么多礼吗?没有的!为什么?因为你们的爱是真的,没有掺杂半点假!为什么和其他的人那么多礼仪?作假而已!
世人虚伪,怎么办?于是韩非子出来了。
道德难守,仁义不存,礼崩乐坏,对于哪些不畏天,没有良心,不准守社会习俗的人怎么办?
故云,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失礼而后法了。
绝望的韩非子祭出的世间最强大的杀器,法家从此走上了历史的大舞台。
严刑峻法,法家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面目狰狞,双手鲜血。
道德教化是需要时间的,法家的手段是立竿见影的,从此之后,两手抓两手都硬。于是“外王内法”就成了历代帝王略试不爽的灵丹妙药。
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一手抓法制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儒家、道家和法家的思想有什么不同?
大约2500多年前,大圣人孔子开创了一个学派,叫儒家,也称儒教。儒教一直以来,居于主流思想体系地位,作为官方意识形态存在。不但在国内影响巨大,在东亚和亚洲其它地区影响也非常深远,朝鲜半岛、日本、中亚、以及东南亚广大地区都受到了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儒家思想是人类重要的精神财富。
儒家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董仲舒、韩愈、王明阳、张载等人。
儒家认为人一经生下来,就已经是后天的人,要清楚自己是社会中的一份子,要有一种参与社会发展的责任感,要积极面对现实,遵循既定的社会规则,在现实社会中发挥和贡献自己的力量,才能实现个人价值。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入世”。
儒家思想内容极为丰富,在制定儒家思想时,可以说,孔子是以家庭日常行为准则为基础,从而把道德规范和行为处事方式延伸到整个国家和民族。儒家思想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九个字,即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
仁指的是仁爱、仁慈、仁厚、仁贤等,是孔子对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不论大到国家,还是小到个人,处处都要以仁文本,只有这样,才能和谐发展。
义有大小之分,大的方面指的是深明大义,就是说遇到关系到国家和民族利益时,要有深明大义的情怀,懂得舍小我,成全大我。小的方面指,对任何人都要讲义气,要有仗义之心。
礼就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标准,规范人们要有修养,对周边的人或物要彬彬有礼,要有礼貌,识体统,讲礼仪。
智指智慧和知识,就是说,人在社会中要不断学习,不断增长知识和智慧,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信指诚信,讲信用,是对人们基本的道德要求。
恕指宽恕、宽容,要求人们活在世上,要有一颗宽容之心。
忠指忠诚,上到国家、民族,下到亲朋好友以及所有人,都要忠诚对待。
孝指孝顺,敬孝,对长辈一定要孝顺,尊老爱幼。但也不能一味的愚孝,长辈若有错,要明确指出来,好言相劝,以理说服长辈,而不是恶言相加。
悌指兄弟之间,要相亲相爱,某人有困难了,要伸出援手积极帮助。
道家是另一个大圣人——老子创建的学派,大约形成于春秋时期。老子被西方学者称作东方三大圣人之一的“道圣”。据史书记载,连知识渊博的孔子也常常向老子请教。代表人物有黄帝、老子、庄子、鬼谷子、姜子牙、诸葛亮、李白等人。
道家是老子集合古圣先贤的大智慧后的产物,他把先贤思想精华归类整理出来,加以完善,形成了道家完整的系统理论。道家思想以“出世”为主。
道家学说把世间万物看做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认为万物相辅相成,并非独立存在。以“道”为最高哲学思想,认为“道”才是世界的最高真理,“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道”是宇宙万物赖以生存的依据”,如果“道”被破坏了,那么,就是自取灭亡。
道家看清了事物规律的变化,对道极为崇拜,因此,看得非常长远,落脚点站在历史高度,不局限于一个时间段内的价值和是非的判断。
简单地说,道家可以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来概括出其思想精华。认为自然是最神圣的物质。
以我的认识,这句话应该这么理解,人在地球上吃穿住用行,做着大量活动,势必会影响到地球正常的生息规律和生态环境。既然地已经被影响了,那么这种影响就会由地传染到天。天被影响了,道肯定避免不了被影响。道被影响了,当然就影响了自然。因此说,世上一切的一切最后都是道生成的,任何事都能引起连锁反应,做什么事之前,一定要遵循自然规律,不能按个人意志和欲望强行改变它。
道家还有一句名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同样是道家对世界本质及其生成、变化的贴切描述。
法家被认为是从儒家学派里分离出来的一个学派,同时又吸收道家,以及其它学派的思想。思想源头可上溯于春秋时的管仲、子产。战国时李悝、吴起、商鞅、韩非、李斯等人进行了大力发展,逐渐变成了一个成熟学派。
法家提倡法制,认为健全的法律法规才是治国的根本。法家核心思想是建立在人性观基础上的诚信观和义利观。
人性观就是法家对人性的看法。法家对人性有比较透彻的理解和剖析,在法家看来,人性中好利恶害,趋利避害是古往今来每个人固有的本性,这种本性是难以改变的。只有制定出相应法律法规,并严格执行,才能杜绝或减少人性中恶的一面。
诚信观是指人和人之间要真心实意,开诚布公,表现为诚实忠厚,不欺诈别人,也不随便怀疑别人。这个诚信跟儒家学说里“信”的涵义基本一致。是教人做人的基本道理。
义利观表现在,法家认为人的道德观念和信仰不会一成不变,它们会随着社会物质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如果用现在的思维来理解,就是穷则思变,为富不仁等。因此说,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约束人们的行为很有必要。
另外,富国强兵,也是法家主张的主要思想,商鞅变法便是对这种思想最好的实践。
道家与儒家哪个更具包容性?
感谢头条邀请。儒家提倡和为贵,注重孝悌忠义礼义廉耻,为人处世提出中庸,可以说,这些美德是华夏文明的支柱,至于儒家种种负面影响,很多是别有用心之人,望文生义和曲解。今天这样的时代,提倡儒家思想,修身齐家,还是有着非比寻常的现实意义。儒家强调个人修养,道家强调自然而然。儒家是基础,道家是升华。境界不同
但是说到个人修养,建议还是从儒家开始。
这就像爬楼梯,不走一楼的台阶,一口气上二楼,那是梦里才有的事。
说到包容性,我觉得儒家道家还真不是一个档次。
老子的《道德经》第63章有这样一句话: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第49章: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这才是境界,才是真正的圣人,这样的修为,才能成就宏图大业,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利万物而不争,这样的包容性,真正做到,几近于道
反过来再看孔子:孔子德与怨的说法出自《论语 宪问》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意思是没必要以德报怨,应该以德报德。至于怨,别人如果对你不好,该怎么做怎么做,正直公正对待就可以。大有以牙还牙之意。
这样的胸襟气魄,和老子一比,高下立分。
因为儒家强调自我修养,难免从个人角度出发,比较在意别人对自己的态度,维护自身利益在所难免。
说到底,儒家思想没有破除我执,以自我为中心,这就是儒家思想的真正局限性。道家和佛家是冲突的还是殊途同归呢?
谢邀,受到《史记·老子列传》中说老子晚年出关,"莫知其所终"。道家中人就大加发挥,创作了个故事,说老子去到西方,到达印度,教了佛和其他印度人,总共有二十九个弟子,这说法的含意是佛经的教义不过是《老子》的外国变种罢了。在三、四世纪,对佛学的了解也进了一步,当时之人认为佛学很像道家哲学,尤其是庄子哲学,而不像道教。佛学著作往往用道家哲学的观念进行解释,这方法叫做"格义",就是用类比来解释,当然不会准确,易造成曲解,于是在五世纪,这时翻译的佛经大量地迅速地增加了,这才坚决不用类比解释了。可仍然存在这样的情况,就是五世纪的佛学大师,甚至包括印度来的鸠摩罗什在内,继续使用道家术语,如用"有"、"无"、"有为"、"无为"来表达佛学观念。这样做与类比解释不同,后者只是语词的表面相似,前者所用语词与其表达的观念有内在联系,所以从这些著作的内容来判断,作者继续使用道家术语,并没造成对佛学的误解或曲解,倒造成印度佛学与道家哲学的综合,导致中国形式的佛学的建立。必须指出:"中国的佛学"与"在中国的佛学"二者所指不一定是一回事,因为佛教中有些宗派,规定自己只遵守印度的宗教和哲学传统,而与中国的不发生接触,如相宗,又称唯识宗就是个例子。相宗是玄奘引进中国的,像相宗这样的宗派,只能叫"在中国的佛学",它们的影响只限于少数人和短暂的时期,并没进入广大知识界的思想中,在中国的精神的发展中没有起作用。
"中国的佛学"是另一种形式的佛学,它已经与中国的思想结合,是联系着中国的哲学传统发展起来的。佛教的中道宗与道家哲学有某些相似之处;中道宗与道家哲学相互作用,产生了禅宗;禅宗虽是佛教,同时又是中国的;禅宗虽是佛教的一个宗派,可是它对中国哲学、文学、艺术的影响却很深远。随着佛教的传入中国,小乘、大乘的经文都翻译过来了,但只有大乘在中国的佛学中获得永久的地位,大乘佛学对中国人影响最大者是它的宇宙的心的概念,以及可以称为它的形上学的负的方法。
当时的思想家看出或感到佛学所讨论的中心问题,与道家讨论的中心问题有相似之处,都突出"有,无"二字,一深入分析就知这相似,在某些方面是表面的相似;可在道家将"无"说成"超乎形象",佛家将"无"说成"非非"之时却是真正的相似。
还有个真正相似之处:佛教此宗与道家所用的方法,以及用这方法所得的结果是相似的,这种方法是利用不同的层次进行讨论,一个层次上的说法马上被高一层次上的说法否定了,在《庄子·齐物论》所用的也是这种方法,它就是以上讨论的方法。
一切都否定了,包括否定这"否定一切",就可达到庄子哲学中相同的境界,就是忘了一切,连这个"忘了一切"也忘了,这种状态庄子称之为"坐忘",佛家称之为"涅盘"。好了,我也只能闲扯浅淡到这儿了,结论就由诸位看客自己下吧,仁智自取!
请联友赐下联:儒家道家佛家门门落户中华大地?
儒家道家佛家门门落户中华大地,
法家兵家墨家派派立足九州河山。
墨子韩子孙子个个扬名九州河山。
道家的辟谷养生术,你了解吗?
实施辟谷者必须要消除心理障碍,坚信辟谷对人体有益无害。
辟谷的时间:依个人练功时间的长短、健康状况、心理状态的不同,辟谷时间的长短有一定的差别。短则一二天,长则可几十天甚至更长时间。一般情况下应多于三天,身体素质一般者应坚持7天或7天以上,练功有素者有坚持四十九天以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