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保证左大人墓地随时
都是干净整洁的样子。”
作者:伍婷婷
经过几代人的延续,守墓责任落到黄志清身上。30多年前,这个胆小、从不敢去办丧事之地的人,开始了他一生最重要的职责——守墓
修缮后的左宗棠墓石阶。这里的墓冢麻石台阶,曾经可以一直延伸到河畔。
日月贞明,寒暑贞盛,“守墓人”以及他们的家族,持续着上百年的执着坚守。
原本肃穆幽静的墓地,因为这些“神秘人”的存在,让人不禁好奇:是什么让他们世代相守?
我们找到长沙周边的左宗棠墓和刘崐墓守墓人,试图从这一文一武两个墓主和守墓人身上探寻一个时隔上百年的“谜底”。
黄志清手抚祭扫花束感叹,“爷爷和妈妈都是为其守墓之人,葬在这里,继续陪着左大人。”
1886年12月10日,死前还自责“未大伸挞伐,张我国威,遗恨平生,死不瞑目”的左宗棠,其灵柩在善化八都杨梅河柏竹塘(今长沙市雨花区跳马镇白竹村)下葬。黄志清的曾祖黄佑春因老实本分被左家人挑中,成为守墓人。自此,黄家世代为左宗棠守墓,到如今已有131年。
经过几代人的延续,守墓责任落到黄志清身上。30多年前,这个胆小、从不敢去办丧事之地的人,开始了他一生最重要的职责——守墓。当别人问起,为什么延续四代为其守墓时,他严肃起来,“左大人是阻遏俄英侵略收复新疆的功臣。”
四代人为“左大人”守墓
黄志清家族的使命,始于1886年左宗棠归葬于白竹村。当时大字难识,家里贫困的黄佑春成为左宗棠墓田的佃户,一家人住进了“墓庐屋”下屋。左家人看中了这个勤恳劳作的老农,将墓田的三十多亩田地让其耕种,要求他守护好左宗棠墓,打理好墓园的一切,若是左家后人回来祭扫或常住,要照顾好他们的饮食起居。
黄佑春从那时起,渐渐知道自己守护的人是一名“大官”,是“抬棺出征”收复新疆的人。在这位守墓人的印象中,左大人是这样的一个人:他刚正不阿,但是脾气非常狂傲,有一绰号叫“左骡子”。
大器晚成的左宗棠,40岁才出山做幕僚,他凭借平定太平天国中的杰出表现,在咸丰末年至同治初年的短短三年间从一个普通幕僚升任管辖福建、浙江两省的闽浙总督。回想23岁的他,因少时屡试不第,回家耕地教书。他写道:“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55岁那年,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为清政府平定陕甘之乱。之后,为了从叛军和沙俄手中收复新疆,69岁高龄的左宗棠主动请缨进军新疆,他让护卫抬着棺材,亲率6万湖南子弟入疆平乱。翻天山、穿沙漠,两年时间,他收复新疆全境,下令在西征路上植杨柳,并写下:“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这些杨柳至今犹存,后来被称为“左公柳”。
不久后,法国南侵,时任军机大臣的左宗棠“以钦差大臣督办福建军务”,70多岁的他抱着垂暮的病体,亲临福州布防,组织“恪靖授台军”东渡台湾。1885年7月27日在福州军中,抱憾而终。临终前,他还自责“未大伸挞伐,张我国威,遗恨平生,死不瞑目”。
这些特意了解来的故事,黄佑春时常讲给家里人听,黄家人对左宗棠的最初印象也源于此。这些说法代代相传,现在已经到第四代黄志清了。
墓穴被炸,母亲哭着喊他捡骨磕头
守墓使命传至第二代黄梓辉时,左宗棠墓一度经历三十多年的不太平。他们一家人看着自己守护的墓被不同程度的叨扰,甚至遭遇爆破,无能为力。除了难过外,只能尽力暗暗保护。
“当年的左宗棠墓占地至少有百亩,现在只剩下原来的十分之一了。”黄志清说,爷爷黄梓辉守墓时,左宗棠墓是完整的,很气派。从墓冢笔直下去,麻石台阶一直延伸到河畔。进入墓园主道设御碑亭,大鼋驮白玉石御碑,墓道有御赐神道碑,两侧石翁仲将相各一,石兽狮马各一。旁边还有40多间墓庐屋,当时上屋6间是左家后人居住,剩下的几十间下屋是杂屋。在转弯处的麻石路连接着一条大路通往浏阳河和洞井铺,浏阳河那里建有乌龟亭,往左宗棠墓这边方向走一里半路建有一个牌坊,从牌坊处转弯就到左太傅神道。因为左宗棠葬于此,以前此地又名墓庐屋冲。“现在的绕城高速那儿有三十多亩田,以前就是给我爷爷他们种的。”
然而,地方干旱,修水利工程时将左宗棠墓延伸至河畔的麻石路撬了。此后,更多的墓园雕刻、麻石陆续被破坏。
1968年,黄梓辉去世,由于黄志清的父亲在他1岁时(1955年)就去世,守护墓园的责任就落到了黄志清母亲身上。
让人没想到的是,1971年6月的一天,黄志清去外地买打稻谷的工具,左宗棠墓响起了爆炸声。
那时墓地所属地的干部以为左宗棠是清朝大官,墓室里肯定有珍宝,于是叫人埋了一百多斤炸药,用十几根雷管引爆,炸开墓室。在乱石中露出一副棺木,“我们组上有12人,他们撬开棺盖,只听他们说人还保持着原样,白白胖胖,可没多久就变了,又是六月天,不多时就有臭味传来。”当时除了发现一个石箱子,没找到珍宝,炸墓人就离开了。
待黄志清回家,他年逾花甲的母亲急哭了:“清伢子,左大人是大官,有功于国。如今抛尸露骨,你再忙也要去把土平了,把左大人的尸骨重新埋好,磕几个头!”当时连去办丧事之地都害怕的黄志清麻着胆子,喊了一个胆子大的邻居,鼓起勇气,将左宗棠遗体重新入土。
经历这场“浩劫”,黄家人只能默默守着“左大人”墓,生怕再有变故,墓冢难寻。可1975年前后,一条公路途经跳马,将左公墓园一分为二,牌楼拆了,石人石马、墓道麻石也征用了,墓园面积大大缩水。1977年,当地修乌金坝桥(白竹桥)缺石料,取材墓庐,从此,墓园几乎破坏殆尽。
30多年前接过守墓“接力棒”
“黄一嗲,有人要进去看左宗棠墓了,快开门。”4月4日清明节当天,黄志清几乎没停过,中途十几分钟歇息,他去菜地种菜,可刚扬起锄头又听到喊他开门的声音。他气喘吁吁地从家里拿了个扫把跑过来,“哎,这几年都这样,围着它转,干不了别的事。”
1984年,黄志清母亲去世,在黄志清看来,不用谁再讲一遍左宗棠的故事,他从小耳濡目染,这事儿自然而然是他接手。他将自家房屋砌到左宗棠墓的山脚下,从家门到墓地入口只需走几步路,更为方便守墓了。
1985年,左宗棠墓被列为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进行大修,恢复了原貌的十分之一。黄志清以为守墓使命就此结束,可政府将该墓的守护工作又交给了他。从这时起,他每月可从政府那里领5元工资。“跟我爷爷和老爷爷他们守墓不一样了,他们那时候是属于左家佃户。”黄志清从爷爷那里听说,以前做守墓人,那几十亩墓田租赁给他家耕种,每年收了粮食,有一部分需要通过浏阳河用船运到培元桥左家后人住处。
即便守墓性质不一样,这30多年里,黄志清的日常安排中,守墓是首要的,空余时间才给家里做事。他每天天亮,拿着扫把清扫墓地,若是没人参观,他天黑前还要清扫一次,“我要保证左大人墓地随时都是干净整洁的样子。”他还要为墓旁边的植物修枝,碰到干旱天气还要抽水灌溉,若是里边设施被破坏,他要进行修补。“为什么不拆掉铁门,让参观者自行上去呢?你这样来回开门关门多累呢!”他摆摆手,“不行,以前是没有铁门的,里边那些石凳、石雕就被一些调皮的人弄得乱七八糟,我宁愿多跑几趟来给大家开门。”
爷爷母亲葬在这里继续陪着左大人
较为冷清的左宗棠墓这几年突然热闹起来,黄志清拿扫把的次数比以往更勤。他不再局限于从祖辈们那里流传下来的故事,而是主动找书阅读,碰到有人咨询,他除了帮忙解惑,还会道出一些鲜为人知的细琐。
“为什么湘阴人左宗棠会葬在白竹村呢?”在过去的清明节,每当他打开铁门都会有人问及这个。“我从祖辈那里听说,当年左宗棠第一次率领楚军东进时经过此地,随口跟身边的将士们说这个地方风水不错,百年之后若是有机会葬在此地。”他像是个复读机一样重复着这段故事,直到4月4日,他从“湘军史”研究专家王盾那里得知,还有其他说法。“左宗棠出山成名后曾回过两次湖南,但应该都没有经过这里,若是他当时看中这里的风水只可能是他在醴陵书院当山长时,从湘阴到醴陵经过这条必经之路决定的。”
“黄一嗲,又有人找你开门了。”这一天,因为樟树叶子落满一地,他扫地都不下五次。这会儿刚到家,才喝了杯水,又有人等候在铁门处,他扛着扫把再次走到墓地,“我今天来回走了十多趟了,很多人都是慕名前来的。”他记得有个四川姑娘打了摩的从高铁站到这里,就为了看看左宗棠墓,还有人从北京过来,专程来为左宗棠扫墓的。地方近一点的有来自宁乡、浏阳、邵阳的游客,“不知道为什么,他们都知道我的名字,一路问过来。”对这些游客,他除了说一些左宗棠的故事,还准备了很多大本子,碰到有人来,他还会请人进屋,签好名字。有些人对左宗棠后人感兴趣,他也会将后人情况告知。
他守墓的这些年,左宗棠墓周围发生了大变化。以前墓田的位置修了绕城高速,旁边的村民砌了新房。但他家还一样,始终保持着墓地重修时的样子,好像这种步调也是他作为守墓人应该保持的。“你若是老了,下一代还有人为其守墓吗?”有人发问,他笑,“我有儿子、孙子,现在守墓人的名字就用了我儿子黄均的,他们跟我一样,从小受熏陶,可随时接手。”
临近傍晚,送走当天最后一拨游客,他拿着扫把走下台阶,用手抚松柏旁的祭扫花束,兀自感叹,“松柏处是我妈妈,旁边是我爷爷,重修左宗棠墓时说要迁坟,我当时没迁走,只是将坟头平了,因为我爷爷和妈妈都是为其守墓之人,葬在这里,继续陪着左大人。”
左宗棠(中国晚清政治家、军事家、民族英雄)
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汉族,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湖南湘阴人。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湘军著名将领,洋务派首领。
左宗棠曾就读于长沙城南书院,二十岁乡试中举,但此后在会试中屡试不第。[1] 他留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一生经历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平叛陕甘同治回乱、收复新疆以及新疆建省等重要历史事件。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中法战争时,自请赴福建督师,光绪十一年(1885年)在福州病逝,享年七十三岁。追赠太傅,谥号“文襄”,并入祀昭忠祠、贤良祠[2] 。
著有《楚军营制》,其奏稿、文牍等辑为《左文襄公全集》。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风水是迷信吗? ?
中国风水学
风水学,传统五术之一相术中的相地之术,本为相地之术,即临场校察地理的方法,叫地相、中国古代称堪舆术,目的是用来选择宫殿、村落选址、墓地建设等方法及原则,选择合适的地方的一门学问。风水学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一门玄术,较为学术性的说法叫做堪舆。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微观物质(空气、水和土)和宏观环境(天地)的学说。因有风水著作《青囊经》、《青鸟经》影响广泛,故也有人称风水为“青囊”和“青鸟”。“风水”最早见于晋代郭璞所著的《葬书》:“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这是有关风水的最早的定义。
风水学是古代环境学
在古代又称为“堪舆学”。风水的历史相当久远,在古代,风水盛行于中华文化圈,是衣食住行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有许多与风水相关的文献被保留下来。由文献中可知,古代的风水多用作城镇及村落选址、还有宫殿建设,后来发展至寻找丧葬地形。
风水释义
风水学实际上就是地理学、地质学、星象学、气象学、景观学、建筑学、生态学以及人体生命信息学等多种学科综合一体的一门自然科学。其宗旨是审慎周密地考察、了解自然环境,顺应自然,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良好的居住与生存环境,赢得最佳的天时地利与人和,达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
风水学,本为相地之术,即临场校察地理的方法,也叫地相、古称堪舆术,相传风水的创始人是九天玄女,比较完善的风水学问起源于战国时代。风水的核心思想是人与大自然的和谐,早期的风水主要关乎宫殿、住宅、村落、墓地的选址、座向、建设等方法及原则,原意是选择合适的地方的一门学问。风水的历史相当久远,在古代,风水盛行于中华文化圈,它是衣食住行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后来发展至寻找丧葬地形。中华建筑风水研究协会理事高煜翔主张辨证研究风水,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来解释风水现象,它用于占卜其实只是一种心理安慰,虽然其存在一些道理,但是只可用于趋吉避凶,若没有实际行动一切都是枉然,不可痴迷其中。
理论依据
通俗的讲,风水好的地方,居于此处,象征人事兴旺,盼望令后代富贵、显达。严格的讲,即是符合风水学中“富“和”贵”原则和标准(即所谓“好风水”)的地理位置或环境。
“风水”只是名称,而非风和水。风水又称堪舆,或称卜宅、相宅、图宅、青乌、青囊、形法、地理、阴阳、山水之术。在中国古代的文义里,“堪”是天道、高处,“舆”是地道、低处。“堪舆”是指研究天道、地道之间,特别是地形高下之间的学问。它是以古代有机论自然观为基础,把古代天文、气候、大地、水文、生态环境等内容引进选择地址、步建环境的艺术之中。
风水术以气为万物本源,认为世界是从无(未见气)到有(气之始)。气是本源(一),它分化出阴阳(两仪),又分出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五行),这些物质的盛衰消长都有不可改变的规律(有度而不渝),并且有了祸福(吉凶悔吝),这些祸福都是可以预测的。
渊源流变
谈风水学的起源及其历史发展,中国人对地理风水的意识产生很早:“上古之时,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在那种危机四伏的自然条件下,人们先以树木为巢舍,后来在了解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实践中,首先对居住环境进行了改造。大约在六七千年前的原始村落——半坡村遗址,“选址多位于发育较好的马兰阶地上,特别是河流交汇处……离河较远的,则多在泉近旁。”西安半坡遗址就坐落于渭河的支流浐河阶地上方,地势高而平缓,土壤肥沃,适宜生活和开垦。到了殷周时期,已有卜宅之文。如周朝公刘率众由邰迁豳,他亲自勘察宅茔,“既景乃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诗经·公刘》)
到了战国与先秦时期,是风水理论的形成时期,司马迁《史记·樗里子传》载:战国秦惠王异母弟樗里子,生前自选地于渭南章台之东,预言:“后百岁,是当有天子宫夹我墓。”至汉兴果然,长乐宫在其东,未央宫在其西。反映了当初活人的住宅和死人住宅的选择规律。秦代朱仙桃所著的《搜山记》,成为风水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至汉代时,人们已将阴阳、五行、太极、八卦等互相配合,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对宇宙总体框架认识的理论体系。这个框架是风水学的理论基石,对风水的应用与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使风水由以前人们只是用于卜宅、相宅的机械活动,升华到理论阶段。
魏晋南北朝时代,风水理论已经逐渐完善,如托名郭璞的《葬书》一直被推崇为风水理论的“经典”。同时他还著了《葬书锦囊经》。当时的风水师也颇受推崇,如管辂以占筮、相术、相墓著称于世,据说他经过魏将毌丘俭的墓,曾“依树哀吟。”人问其故,曰:“树木虽茂,无形可久,碑诔虽美,无后可守,玄武藏头,苍龙失足,白虎衔尸,朱雀悲哭,四危已备,法当灭族。”唐宋时期,风水学普及最突出的表现是《葬书》的流行、罗盘的广泛使用。《青囊奥语》的诞生,使风水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理论,形成了一定的体系和流源。这是由当时的历史环境和科学的发展所决定的。隋末到唐时,李播、李淳风父子作《天文大象赋》、《大衍历》、李淳风负责编纂的《晋书》、《隋书》中的天文志等诸多的天文书籍,皆对天上各大星座作了详细的描述,使风水之学与天地相对应。在地理学上则兴起了对山川地形进行考察的热忱,从而促进了风水学理论应用于对山川地形的踏勘。
到明清时代,风水发展到了极点,风水活动遍及民间及至皇室。明朝开元时的刘伯温就是一位风水大师,他对风水学也有很大的影响。后期蒋大鸿对地理风水在杨公的基础上发展了一个新的阶段。所著《地理辩证》是以挨星为理气的主要内容,为近代风水理论的经典。
风水宝地标准
首先要有山脉从很远的地方蜿蜒而来,这就是风水中所谓的来龙,将至到头处再隆起山峰,峰前有案山,峰左伸出青龙山、右有白虎、中有明堂、水流曲折,以使坟穴藏风聚气而福荫后人;外洋宽阔能容万马,可致后代鹏程万里、福禄延绵。鲁班符咒记载:伏以,自然山水,镇宅地板,抵抗一切灾难,家宅吉祥如意,家庭兴旺发达安康。
风水在中国有着古往今来的漫长历史,几乎每个人对风水一说都有不同的看法与见解,通常有很多人把风水和《看相算命》论为一体,这根本就是两个不同性质的事物,风水是一种人世间无形的科学,就像人的灵魂一样,看不见摸不着却依然存在,而看相、算命、卜卦、测字却是民间流传的一种道术。
所谓天有三宝日、月、辰; 地有三宝风、水、火;人有三宝精、气、神。风和水合之为气,则脉气,归之为灵气,得之可行昌运也,失之停滞不前;青龙为水,水化为气,阳宅风水定数为龙脉,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堂正中。
阴宅风水定数为龙穴,上有仙气,下有兵马,前招阳,后至阴,四方猛兽来潮,堂中土壤有甜水,即是安息圣地。个人风水定数为天年,龙脉龙穴合一,即可增人体天年之气,德之涵养,福纳四海,寿与天齐,风水好必家安旺人丁第及状元,封侯拜相尽在气数之中!
阴阳之术
风水学《易经》曰“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壹体两面,彼此互藏,相感替换,不可执一而定象。二者虽无定象,随道而变,上皆可为道,下亦可为器。道用无穷,处处有之,因用而论。用即出,阴阳即定,二者虽定,亦随时而变迁。故曰:阴阳不二,以壹而待之。壹者太极是也,统领二物,相互作用,运化万千。
中国风水学,天文学、地理学和人体科学是中国风水学的三大科学支柱。天、地、人合一是中国风水学的最高原则。中国古代科学家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经上下五千年的实践、研究、归纳和感悟,形成了著称于世的东方科学——中国风水学。如今,风水学已经上升到了准科学的地步,自王黛林以来,勘测风水已开始使用陀螺经纬仪、海拔测量仪、激光测距等工具。
风水准则
整体系统
风水学整体系统论,作为一门完整的科学,它是在本世纪产生的;作为一种朴素的方法,中国的先哲很早就开始运用了。风水理论思想把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这个系统以人为中心,包括天地万物。环境中的每一个整体系统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相互转化的要素。风水学的功能就是要宏观地把握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优化结构,寻求最佳组合。
依山傍水
依山傍水是风水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山体是大地的骨架,水域是万物生机之源泉,没有水,人就不能生存。考古发现的原始部落几乎都在河边台地,这与当时的狩猎、捕捞、采摘果实相适应。
依山的形势有两类,一类是“土包屋”,即三面群山环绕,奥中有旷,南面敞开,房屋隐于万树丛中,湖南岳阳县渭洞乡张谷英村就处于这样的地形。五百里幕阜山余脉绵延至此,在东北西三方突起三座大峰,如三大花瓣拥成一朵莲花。明代宣德年间,张谷英来这里定居,五百年来发展六百多户,三千多人的赫赫大族,全村八百多间房子串通一气,男女老幼尊卑有序,过着安宁祥和的生活。
水质分析
怎样辨别水质呢?《管子 地贞》认为:土质决定水质,从水的颜色判断水的质量,水白而甘,水黄而糗,水黑而苦。风水经典《博山篇》主张“寻龙认气,认气尝水。其色碧,其味甘,其气香,主上贵。其色白,其味清,其气温,主中贵,不足论。”《堪舆漫兴》论水之善恶云:“清涟甘美味非常,此谓嘉泉龙脉长。春不盈兮秋不涸,于此最好觅佳藏。”“浆之气味惟怕腥,有如热汤又沸腾,混浊赤红皆不吉。”
不同地域的水分中含有不同的微量元素及化合物质,有些可以致病,有些可以治病。浙江省泰顺承天象鼻山下有一眼山泉,泉水终年不断,热气腾腾,当地人生了病就到泉水中浸泡,比吃药还见效。后经检验发现泉水中含有大量的放射性元素氮。《山海经 西山经》记载,石脆山旁有灌水,“其中有流赭,以涂牛马无病。”
云南腾冲县有一个“扯雀泉”,泉水清澈见底,可无生物,鸭子和飞禽一到泉边就会死掉。经科学家调查发现,泉水中含有大量的氰化酸、氯化氢,这是杀害生物的巨毒物质。《三国演义》中描写蜀国士兵深入荒蛮之地,误饮毒泉,伤亡惨重,可能与这种毒泉有关。在这样的水源附近,是不宜修建村庄的。
风水朝南
坐北朝南,不仅是为了采光,还为了避北风。风有阴风与阳风之别,清末何光廷在《地学指正》云:‘‘平阳原不畏风,然有阴阳之别,向东向南所受者温风、暖风,谓之阳风,则无妨。向西向北所受者凉风、寒风,谓之阴风,宜有近案遮拦,否则风吹骨寒。”这就是说要避免西北风。
清代的《郇日宅十书》指出:“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其来脉气势最大,关系人祸福最为切要。”风水学重视山形地势,龙脉的形与势有别,千尺为势,百尺为形,势是远景,形是近观。势是形之崇,形是势之积。有势然后有形,有形然后知势,势住于外,形住于内。势如城郭墙垣,形似楼台门第。势是起伏的群峰,形是单座的山头。认势惟准,观形则易。势为来龙,若马之驰,若水之波,欲其大而强,异而专,行而顺。形要厚实、积聚、藏气。
适中居中
风水学适中,就是恰到好处,不偏不倚,不大不小,不高不低,尽可能优化,接近至善至美。《管氏地理指蒙》论穴云:欲其高而不危,欲其低而不没,欲其显而不张扬暴露,欲其静而不幽囚哽噎,欲其奇而不怪,欲其巧而不劣。”
顺乘生气
风水理论认为,气是万物的本源,太极即气,一气积而生两仪,一生三而五行具,土得之于气,水得之于气,人得之于气,气感而应,万物莫不得于气。风水理论提倡在有生气的地方修建城镇房屋,这叫做顺乘生气。只有得到滚滚的生气,植物才会欣欣向荣,人类才会健康长寿。
有值得一看的风水类小说吗?
风花雪月…少年地师…寻龙柜命…芽山九龙秘籍……墓煞……专超级风水师…天速之体…易经小孑"…绝品风水师…卦神…绝品相师…都市风水师…扔品神相…无敌相师…f天洼论坛…一真最高境界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