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香港人相信,香港之所以经济繁荣,乃是得益于香港的好风水:维多利亚港风平浪静,东西两边都有山脉阻挡,好像一个大的聚宝盆,香港的财气就是从这个聚宝盆而来。
为什么香港富豪李嘉诚、郑裕彤、杨受成……以及刘德华、曾志伟等等超过98%的富豪明星相信做生意是要讲究风水呢?
那是因为,富人明星笃信风水,对大自然抱有敬畏之仁慈心;而不相信风水,把它归类到封建迷信的,大多是眼光短浅的穷人,他们没有主见,人云亦云,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香港首富李嘉诚以313亿美元(约2441亿港元)净资产,连续18年蝉联榜首,远远抛离随后的恒地(00012)主席李兆基及新世界集团创办人郑裕彤。虽然身价这么高,加上多年来因儿孙的诞生,让他屡次抱怨“不够地方住”,不过李嘉诚还是打死也不愿搬离,宁舍大屋住小屋,宁可苦等7年花7.6亿重盖,外传那土地被他视为龙穴的风水宝地。
李嘉诚的这一座豪宅位于香港深水湾道79号,从卫星图上看,李家住宅的背后有环抱型山体。其选址向来就被视为“风水宝地”,有助财运。其特色为“聂高臣山”与“寿臣山”联成“双金聚宝金局”。这样的选址在安全上必须考虑有人从后山偷袭的可能。因此,李家住宅在后山方向也设置了围栏和围墙,避免外人轻易闯入,而且前门迎面方向建筑物高于后宅建筑。这使得后宅成为一个环抱型的院落,更利于安保。
佛与易认为:“山环水抱”、“藏风聚气”的地方风水最佳。“山环水抱”之处直接受到山水灵秀之气的润泽,不但要空气清爽,而且还要阳光充足;无论从磁场学、美学还是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确实都是理想的选择。
李嘉诚豪宅结穴,是在前头金头的山腰。此山腰原本无平展开阔之地,但经过后来的开凿,渐趋平缓,地基堆起向前,其形如同山唇,使龙气兜聚不散。经云:“宅前无余地子孙稀。”所谓“余地”,即指屋前空地,即李宅之唇形地基。唇之功能可遮掩宅内人不见前崖斜坡,观感平稳开扬。所以建唇基为化煞生权之一法。此处人工所为应该为风水师之一大功。随之在此地基上建造起的三层高的别墅屋,其入口为深水湾道斜路转上,入大门后,有私家路从基底弯上平台停车坪,使得整个屋宅结构大致形成“到钱入柜”之形。
前朝深水湾高尔夫球场,作为大明堂;远朝为紫罗兰山,该山圆拱环抱,上有四条山坑引水而下,这些山坑水在风水学上意义重大,是引气之管道,此诸水流由高层级级泻下,汇聚于明堂之前,术家称为“逆水”。水迎面而来有吉凶之别,由于水动贵平静,故来势急者为凶,缓者为吉。这四水坑虽然也呈现急坠,所幸在高尔夫球场建筑时,于水汇成主流处构起小丘,遏止水势,令主水沟缓缓引水出深水湾。经云:“逆水来朝最怕内堂洩气。”如果没有这人工山丘,相信屋宅的气也就被水流散了。
大局必须砂手拱卫方为佳,而李宅的砂手分别是右边深水湾高尔夫球场大楼及远朝的南朗山,前俯伏后矗峙,层层侍卫,很为周密。而左方聂高臣山作自然回护,可谓君臣合德,王者天成。李宅建造华美,风水格局也是上上之选。但需要指出的是:李宅的风水并非全无瑕疵。在大门处,来路呈反弓形,风水理论认为“反弓无情,容易造成流煞,”且正对门冲。所幸大门后有私家路缓缓引上,未致煞气直接入宅。这就如同常人,小烦恼小忧郁总是有的,尚未造成大的刑煞。
李嘉诚眼光远大,判断准确。从这些年他大量甩卖国内、香港房地产项目,转移投资欧美国家能源等项目来看,这些都是国内首富王健林、许家印的眼光不能比拟的。卓越的经济成就和爱国爱港的政治声誉,构成了李嘉诚的“超人”特色。他在三十五时就已经赚够了下半生享之不尽的钱,但他热爱工作,永不言休。环境与人同,皆有“气”之存焉,正如李超人深水湾道七十九号的豪宅一样。
为什么宋的士大夫崖山投海,而大明只有"水太凉"?
宋朝士大夫的气节与风骨那是没话说的,而大明只有“水太凉”实际上也是调侃得过分了,虽然软骨头多,明朝殉国的知识分子还是不少的,并非这三个字可以以偏概全的。
先说这钱谦益“水太凉”事件,应该归于伪史,陈寅恪在《柳如是别传》中解释得很清楚了,至若蘼芜纪闻引扫轨闲谈云:“乙酉王师东下,南都旋亡。柳如是劝宗伯死,宗伯佯应之。于是载酒尚湖,遍语亲知,谓将效屈子沉渊之高节。及日暮,旁皇凝睇西山风景,探手水中曰:冷极奈何!遂不死。”则尚湖西山皆在常熟,当南都倾覆时钱柳二人皆在白下,时间地域实相冲突,此妄人耳食之谈不待详解。
大约是大家觉得钱谦益这家伙本身气节有问题,不但降清还觍着脸当官,编些段子嘲笑一下。比如还杂记说有削发令下来的时候,钱谦益说头皮痒得厉害,就去乖乖剪头发了,都是说得有模有样,钱谦益这种晚节不保者自然没有人给他翻案了。
在改朝换代风云际会之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考虑与选择,国灭身死者有,投降入仕过好日子的从来没少过。陆秀夫背着小皇帝,带着军民跳海这种事情太光芒四射了,以致我们或多或少忽略了宋末也有不少人投降了蒙古人,甚至调转枪头攻打南宋。最典型以及致命的就是襄阳守将吕文焕了,投降蒙元后变成带路党,引元军沿长江攻破各个城池,最后高高兴兴进临安。
晚明时期,大约是东林党那群软骨头太出挑了,吴三桂的故事太广为人知,导致大家不知道还是有不少士大夫气盖云天的。比如,辽宁前线抵抗后金的督师孙承宗,最后在老家高阳“养老”时,面对清军率领全家守城,城破自缢,甚至连乾隆帝都追谥为“忠定”。清人编的《明史》中也记载了崇祯崩于万岁山时,自大学士范景文而下死者数十人。南明时期的风云人物史可法,更可以称为英雄。
上联,山风拂面柳催春。下联是什么?
下联,深夜秋爽子更鸣。
大明到底因何而亡?
三百多年的大明王朝,到了朱由检手里虽已是千疮百孔,但国家机器尚能运转。朱由检也是个励精图治,雄心焕发,积极向上的继承人。论实力,李自成和皇太极虽声势不少,但与建制完全,黄河以南半壁完好的大明王朝,还是差距不小的。大明这座大厦的倾倒,是统治阶层内部的问题,心脏坏掉了。机器运行就不正常了!朱由检是个缺乏励练的毛头小子,虽然聪明但是对付不了官场上的那些个老油子。大明朝是文人的天下,武人在大明朝堂是没有发言权的。本来大明朝到了中后期,内阁文官集团和宦官太监集团,这两种势力共同维持大明这台机器的运转。内阁负责施政,宦官代表皇帝监视官员也包括军队。皇帝负责官员的任用。大明王朝在这样的三足支撑下维持着奇葩的平衡。对于满清也能形成对峙局面,对于义军也能有压制作用。宦官集团和文官集团像两只斗鸡,始终争斗不已,虽然斗但基本能维持平衡。崇祯帝在文官扶持下登上了帝位,对宦官集团打击过重,文官集团没有了压制,文官内部的党派林立,争风吃醋互相拆台。你上台干事,他在后面施阴招下绊子。朱由检本身就是皇子,王爷生长在皇宫内院,紫禁城也没出去过。缺乏励练,又没有宦官集团的邦助,怎能控制住,这群官场几十年的滑头官员。反被这群人当猴似的耍弄。比如,军费紧张皇帝皇后皆节衣缩食。而号召百官捐银,首辅竟然带头不捐。是不是很滑稽?文官看不起武将,武将得不到皇帝的信任。当李自成逼进北京时,文官集团竟无一个人提议撤出京城,保存实力。而崇祯是死要面子活受罪,心内深恨这群官员,无奈无人可用。崇祯当了十六年皇帝,内阁首辅换了五十多位。可见崇祯的无奈!没有大臣能替自已解忧,他们只想着自已的乌纱帽。该杀不该杀的大臣,忠臣,崇祯自已都糊涂啦!
朱由检最后吊死煤山,是出于悲愤和失望。悲愤的是自已的无能。失望的是众大臣竟无一人前來救自己这个大明天子。而是大兵压境考虑的是自己身家的安危。悲愤的是自已没有早看透自已的臣工,失望的是大明王朝已回天乏术。对吗?
如果穿越回到1644年,让你来掌管大明江山,你将怎样挽救大明?
1644年的明朝已经没救了,放谁也救不了了。能打的部队没了,能打的统帅没了,军人坐大,士大夫注重地域防守,有救是怪事。
1、野战力量的损失
1639年的时候,崇祯的军事实力达到了晚明的巅峰,国内有三十万野战部队,这些部队是新饷编制。
蓟辽宣大有近十五万战兵;
京通昌保临有六七万;
腹地作战有十余万。
(损失最大的松锦决战)
这些部队是多次作战练出来的。战斗力强悍。可惜松锦决战、开封会战、郏县会战,三次大的会战,基本没有能打的部队了。
在华北的崇祯也就奄奄一息了。
2、统帅没了
明末确实产生了一批优秀的文官统帅。可惜的是
卢象升在1638年清军入关中阵亡;
洪承畴在松锦决战被俘;
(开封会战让腹地与沿边剩下的野战力量损失殆尽)
傅宗龙、杨文岳死在了开封会战;
孙传庭潼关作战阵亡。
人才凋零,崇祯面临着没有帅才的问题。
3、地方全面失序
清军与农民军经过的地方,一般都会变得破败,后果就是土寇(坐寇)起来;
没有被破坏的江南,士大夫开始考虑守备地方;
至于沿边的将军们,杨嗣昌放权后,再难节制。
(当时面临这样的形势能有戏)
总结:
大明到了1644年,到了那种恶化程度,谁都救不了。坐等完蛋就行了。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大明为何亡于万历十五年?
万历十五年前后到底发生了哪些事情,才出现如此微妙而又危险的局面。
一,万历十年,1582年,一代名相张居正逝世。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嘉靖廿六年进土,才华横溢,相貌堂堂,重要的是玩政治很有一套。明朝中期,朝政腐败,大地主兼并土地,巧取豪夺,地主豪绅越来越富,国库越来越穷,张居正下令清查土地,又把当时名目繁多约赋税和劳役结合起来,折成银两来征收,称为“一条鞭法”。经过十年的努力,张居正改革起了明显效果,财政收入达到700万两,国库存粮够支10年。明王朝重新涣发生机。
因张居正深得穆宗信任,临终时把皇太孑朱翊钧托付给了张居正,高拱,高仪。张居正深得太后喜爱,把教育太子的事情全权交给了张居正。一直以来,皇太孑非常惧怕张居正的严历,朝政也落在了张居正和太监冯保手上。神宗在位十五年,由最初一个少不更事的孩孑长成了一个20多岁的青年,他早已不愿意像傀儡一样在别人的制约下走过程,他想当一个真正的君王。从万历十年到十五年,神宗彻底清算了张居正,所有改革被废除,刚有转机的明朝政治又滑向黑暗。他们君臣之间的恩愿情仇就此了结。
二,张 居正死了,神宗亲政,各种势力失去张居正制约而抬头,明朝最大的危害党争出现,陆续出现了浙党,昆党,东林党等多个派别。神宗有一长子朱常洛,他与一宫女所生,乱性所为,不受神宗喜爱,有一个大臣户科给中事姜应麟上书立朱常洛为太子,神宗不答应,你想,谁会把江山送给自已不喜欢的儿子?“国本之争”由此开始,无休止的争吵,让神宗厌倦了朝政,再加上自身有腿疾,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万历开始二十年不上朝。
三,万历十五年,一代名将戚继光逝世。戚继光扫平了东南沿海的倭寇后,北方的鞑靼还不时入侵,对明王朝构成严重威胁,张居正把戚继光调到北方区镇守蓟州,戚继光到任后,修筑北方长城,严明军纪,改良火器,多次击败鞑靼的进攻,是北方防线牢不可破。张居正死后,戚继光被贬,于万历十五年抑郁而终。
四,也是在这一年,东北的女真族崛起,努尔哈赤吞并建州哲陈部,距离统一女真还有五年时间。而大明王朝毫无注意,危机正在一步步逼近。
万历十五年,平静而又暗流涌动的一年,从这一年开始,大明王朝一步步滑向深渊。
如何评价大明的“君王死社稷”?
说起“君王死社稷”,很多人激动到不能自已,和清朝末年的溥仪比起来,明朝皇帝简直是死得伟大、死得其所啊。你看,人家宁死不投降,多么有骨气啊!所以“骨气”成为明朝的代名词,所谓“刚明”的呼喊不绝于耳!
真的是这样吗?其实,“君王死社稷”只是那句豪言壮语的一部分,全句是:“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这句话被很多人解读为明太祖朱元璋制定的组训。这是一句典型的胡扯,试问,朱元璋怎么知道朱棣会篡位然后会迁都北京?朱元璋又是如何知道最后一个皇帝是自杀而死?
所以,这绝不可能是朱元璋制定的组训!
我们看下这句震铄古今的豪言壮语到底有没有道理:
1、君王死社稷
君王死社稷指的是明朝末代皇帝崇祯。1644年3月17日,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
说起崇祯自缢,无数人捶胸顿足,也为崇祯的伟大举动所震撼一代帝王,以死明志,还留下了“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的遗书。多么伟大的行为,不是吗?
是的,很伟大,但是是谁让崇祯走到如此壮烈的地步的?
是崇祯自己!
1627年,天启皇帝驾崩,崇祯继位,是为明思宗。
此时的明朝早就已乌烟瘴气,阉党势力遍布朝野,而自诩正人君子的东林党则被压制。
然后,崇祯以一己之力,让魏忠贤死无葬生之地,并将阉党连根拔起。
新官上任三把火,崇祯的第一把火烧得还行。
但其后国家机器彻底乱套,因为崇祯坚持除恶务尽,很多无辜的人受到牵连,工作无法正常开展。
最可怕的是,东林党成了朝廷的实际掌权者!
和没文化的太监不同,这些饱读诗书的文人是彻彻底底的政治流氓,很快,崇祯朝的形势就急转直下。
关外女真崛起,陕甘地区农民起义也风起云涌!
因为大臣不作为,所以崇祯自己来。但因为隔行如隔山,外行的他越忙越乱,越勤政死得越快!
崇祯一朝,清军先后6次入关抢劫。农民起义军也不断来敲打,明朝疲于奔命,接连败绩!
作为领导,崇祯的反省态度是很真诚的,那就是下罪己诏,搞得一本正经。但转身他就杀掉一个大臣当替罪羊。
崇祯执政17年,内阁首辅换了至少50个,创造了明朝内阁的记录!
因为崇祯的瞎折腾,导致明朝君臣离心,因为谁也不想被担责任!加上崇祯刚愎自用,不信任武将,喜欢越级插手一线指挥,导致武将对这位皇帝也寒了心!
为对付民军,崇祯想和清朝议和。但当朝廷口水铺天盖地飞来时,崇祯及时把提议者陈新甲干掉了。
李自成打来前夕,崇祯想迁都,大臣谁也不说话,因为谁说了,谁就有可能是下一个陈新甲。愤怒的崇祯拂袖而去,而不愿意担责的他始终没有敢说出迁都的事!
于是崇祯失去了最后生还的希望!
李自成打来的前夜,崇祯和太监携带三眼火铳挨家挨户找大臣求避难,大臣闭门不纳,绝望的崇祯走上了煤山!
崇祯知道,落到一帮民军手里,崇祯死得会更难看!
除了死,没有别的办法!
所以“君王死社稷”,是为不得不死!
2、天子守国门
“天子守国门”指的是明朝第三位帝王朱棣之后的共13位皇帝,重要原因是此时明朝迁都北京;
1421年,朱棣迁都北京,标志着北京成为大明帝国的新都城。
此时的长城以北,蒙古各部落虽然遭到明朝的不断打击,但并没有一蹶不振,在明朝周期性退兵后,他们重新聚拢,恢复实力,成为明朝的巨大威胁。
《明史》中对朱棣的评价是:“六师屡出,漠北尘清。”非常豪迈,也非常提气,但深入漠北作战需要消耗大量国力,因此在五征漠北后,明朝再也无力大举北伐。
那么,面对重新强大的蒙古,明朝该怎么办?答案是修长城!
明朝是继汉朝之后又一个大规模修长城的朝代。长度超过6000公里,是明朝抵御北方少数民族最重要的屏障。
朱元璋将元朝赶回蒙古高原后,朱元璋在长城以北设置了大量卫所。卫所制度是北周到隋唐府兵制的变种,特点是兵农合一。卫所将明朝的势力维持在蒙古高原边缘,对蒙古势力形成了挤压。
但“靖难之役”爆发后,朱棣南下,导致北方兵力空虚。不仅如此,朱棣还绑架了宁王朱权,将其朵颜三卫据为己有。
朵颜三卫是投降蒙古人组成的雇佣兵,不给好处是不会给你卖命的。朱棣许诺:事成之后,将蒙古高原东部赐予朵颜三卫。
朱棣登基后,履行了诺言。但朵颜三卫提出,明朝的开平卫影响朵颜三卫的完整,希望明朝撤销。
于是,1428年,明宣宗下令内迁开平卫。
潘多拉魔盒就此打开!
因开平卫丢失,明朝北部防线出现巨大缺口,辽西地区,东胜卫、大宁卫等孤立无援,最后不得不放弃,明朝国境全面退守长城一线!
从北京到八达岭有多远,北京离前线就有多远!
正因为明朝主动放弃长城以北卫所,导致国境线南移,才有了“天子守国门”的局面!
这种局面间接导致了“土木堡之变”!
国境线南移后,北京成为前线,一旦战事失利,北京就会危如累卵,这给明朝背上了巨大包袱。
但明朝却不能迁都。一来一旦都城南迁,整个华北都恐不保;二来明朝的士大夫们也不允许离开自己的根据地。
所以明朝皇帝就只能在北京杠着,杠到穷途末路为止!这是明朝皇帝的悲哀,更是明朝的悲哀!
因此,“天子守国门”,是不得不守!
3、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
这十二个字对仗工整,慷锵有力,简直就是“刚明”的最好注解!但实际情况是什么样呢?
所谓“不和亲”,是因为自唐朝之后,由于唐朝对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文明输出,导致周边少数民族纷纷完成了封建化改革,成为和中原王朝一样的封建制度的政权。
以往,比如汉朝,匈奴之所以喜欢和汉朝和亲,一方面,汉朝和亲会陪送大量的珠宝作为嫁妆,这对于物资短缺的匈奴而言是一个重要的收入,所以匈奴和汉朝的和亲频率非常高,匈奴也喜欢不断南下侵扰,来一次,汉朝就和亲一次。另一方面,和亲也将中原地区的先进技术带到了少数民族地区,对于游牧民族文明的进步意义重大。
而唐朝之后,中原王朝的先进文明优势就不复存在了,再也不需要通过和亲的方式进行先进文明学习了,所以明朝“不和亲”!
所谓“不赔款”,是因为明朝确实没有通过条约给外国支付货币,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明朝的货币支付形式,不是赔款,而是封贡,比如蒙古闹得太厉害,明朝没办法,就用赏赐的方式给蒙古输入钱币,当然,这绝对不是赔款,而是明朝的赏赐!
相比之下,蒙古等少数民族比较实在,反正得到钱了,什么名号不重要,而明朝虽然亏了钱,但是得到了名号,两全其美!
所谓“不割地”,是因为虽然明朝没有和外国签订割让土地的条约,但是明朝会自己选择舍弃土地,比如放弃交趾承宣布政使司,撤销奴儿干都司,放弃关西七卫,放弃开平卫等。
从朱元璋时期的9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到明宣宗之后的两京一十三省共计350万平方公里土地,号称不割地的明朝,告诉了世人如何不与外国签订条约割地,主动放弃就可以!
所谓“不纳贡”,明朝前期,对蒙古各部进行暴打,到明朝衰落后,再像昔日的手下败将低头,实在是没有面子。
而且,所谓的明朝马市,其本质上也是明朝的一种“纳贡”方式,因为明朝处于劣势,处境被动!
说明朝“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就好比说现代人不参加科举,不坐着马车出门一样可笑。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上联:山风白雪寒松柏,如何对下联?
春天一到去冬寒。
山风劲扫枯黄叶,如何接句?
上联:山风劲扫枯黄日,
下联:海浪拍打岩青礁。
[请关注紫气东来]
大明鼎盛时期版图到底有多大?
明朝东北奴儿干都司至鄂霍次克海,东南亚有旧港宣慰司,西有西藏乌斯藏都司!西南有缅甸宣慰司,西北哈密卫有4分之1新疆!占有越南北部,极盛明前期:多于1233万平方公里。明中期:732万平方公里。明后期:220万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