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命先生有算的准的吗?
算命先生算得准吗?
算命,是远古时期流传下来的一种文化、技艺或者说是神通。所以通过这个概念,我可以把算命先生分为两种:一种算命先生算得很准,他们本身就有神通,手上道具只是一种形式而已。
还有一类算命先生,他们本身没有神通,只是看了很多有关算命方面的书籍,比如《渊海子平》《三命通会》《穷通宝鉴》《相面》《易经》等等,他们通过潜心研究,掌握了一定的技法,然后依葫芦画瓢,这类算命先生算的准不准就很难说了。
先说说神通算命,这样的人物和例子从古到今数不胜数。历史上最有名的象姜子牙、郭璞、诸葛亮、李淳风、袁天罡、刘伯温等等,还有一些得道高僧、道家神仙,他们都是能知过去未来的高人,看人看事没有不准的。
再就是我们民间的一些神婆、巫师和特异功夫者,他们这些人算命也是比较准的,因为他们身上的附体为了显神通讨香火,常常有很强的表现欲。不过这类人给人算命看事对别人的过去说得比较准,对未来事就不一定那么准了。
不过有一点我必须在这里说明白,人的命会越算越穷,爱算命的人命运会越算越坏。《了凡四训》是明朝的袁了凡先生,写的一本行善积德改造命运、实证“我命在我不在天”的小册子,用来告诫他的儿子的。
我想再举两个我身边的事例。有个男同事有次在大街上被算命的拉住给他算命,说他只能活到59岁。这个男同事当时一气之下和那个算命的大吵起来,说我要是活过了59岁怎么办?算命的说等你59岁的时候我还在这里,你来找我算账。
事实上,我这位男同事现在已经70多岁了还活得好好的。还有一位女同志,以前身体一直很好55岁时查出有糖尿病,当时吓坏了口里一老说,算命的说她很难活过年底。事实上她后来通过到医院检查吃药,已经十多年过去了,还好好的。
与其到处算命,不如用心行善积德!自己给自己算命,自己改自己的命,才是正宗大法。
最后,欢迎大家关注《山人的生活感悟》探讨人生,感悟生活,共话养生,闲聊文学,共同学习进步。
三岁半学写数字很慢很慢,算正常吗?
三岁孩子笔都拿不好。而且现在小学教材很严谨,不建议家长在家教孩子写字,一二年级对笔画顺序要求很严格,考试基本考这些,家长教的容易混淆孩子,养成写字习惯改不过来,到时候考试考不好打击孩子的自信心。要学的话去有正规教材的幼小衔接班,不过三岁去有点小。
π=3.14……这个数字是咋个算出来的?
然后用计算机算。
最有趣的数字是什么数字?为什么?
关于最有趣的数字,我还是比较喜欢π,支持π的朋友你们在哪里?!!!
我们都知道圆的周长与直径之比是π≈3.14,它是一个无理数,同时也是一个超越数。
无法用方程式表示的数,我们称之为超越数。
其实π最迷人的地方在于,人类曾经为它所付出的汗水。从π最开始模糊的概念,到确定π是一个无理数的时候,我们整整花了3000多年的时间。。。
在古埃及的时候,也就是公元前1650年,埃及人用用(16/9)2≈3.16来近似π的值。
过了1300年后,希腊的阿基米德用22/7≈3.14来近似π值。
又过了500年,三国时期的中国数学家刘徽将π值从3.14推进到3.1416。
这三次的进步并不存在明显的联系,更像是三个独立的研究,推进着π的发现。
又过了200多年,祖冲之用355/113来近似的估计π,将π的精度计算到小数点后7位:3.1415924。
有趣的是,在同样的时代,东方和西方的数学家都不约而同地使用圆的内切或外切多边形来逼近π的值(不断增加多边形的边数来越来越接近圆)。
而祖冲之得出的355/113,要算到24576边形!(天知道他是怎么做到的。。)
再后来,人们发现π可以通过一些数列的极限来表示,比如莱布尼茨公式:
用这一类的方法,后人又算出了更精确的π值。比如德国的鲁道夫算出小数点后第35位。
接着,到了分析法时期,人们开始利用无穷级数或无穷连乘积求π。
不过在这个时代,数学家们对π的其它特性的兴趣,远比π有多少位要浓厚。
比如,π是无理数——你只能不断地靠近、却永远无法达到“真实”。算π算了好几千年,却发现“无理”竟然是深刻本性,π的神秘或许因此又多了一分。而且,它不仅仅是无理数(根号2也是无理数),还是“超越数”——它并不能表达为任何一个有理代数方程的根,跟整个有理数的世界都是割裂的,独立高冷到一定境界。
著名数学家欧拉(Euler)提出π很可能是无理数,瑞士数学家朗伯(Johann Heinrich Lambert)在1761年首次给出了严密的证明,随后,法国数学家勒让德(Adrien-Marie Legendre)证明了π平方也是无理数;1882年,德国数学家林登曼(Ferdinand von Lindemann)给出了π是超越数的完备证明。
这期间,其实也是人们对于“数”本身的认识的深入,专注于这方面研究的高等数学,就是“数论”了。费马、高斯、欧拉、朗伯、拉格朗日、勒让德、黎曼等等考高数之前必拜防挂的著名数学家,就是这个领域的先锋。
π也在那个年代,从圆与多边形的几何里走了出来,走入了纯数学的领域。研究数论的那帮人,即使不算π,和它也是有着不小的联系——要论最特别的“数”,π和自然对数e确实当仁不让。最有名的问题之一,“巴塞尔问题”,计算所有平方数的倒数的和,看起来跟几何毫无联系,但欧拉给出的最终解,竟然是π2/6。
被评为“最美公式”的欧拉恒等式里面,也有π的身影
也是这样,π的名字才被正式确定下来。1706年,威尔士数学家威廉·琼斯(William Jones)第一次将希腊字母π作为圆周率的代称,在这之前都是一个长长的拉丁名“quantitas in quam cum multiflicetur diameter, proveniet circumferencia”(“那个用直径乘上它能得到周长的数”)。为什么是π呢?大约是因为英语词“圆周”(periphery)的发音,或许也是因为流行于英国西南部的康沃尔派(Cornish Pie)是圆的吧(误)。这个简洁的符号被欧拉所采用,遂流行于世。
对于π来说,圆周长与直径之比,无穷无尽,永不重复。在这串数字中,包含每种可能的组合。你的生日、储物柜密码、社保号码,都在其中某处。如果把这些数字转换为字母,就能得到所有的单词,无数种组合。你婴儿时发出的第一个音节,你心上人的名字,你一辈子从始至终的故事,我们做过或说过的每件事,宇宙中所有无限的可能,都在这个简单的圆中。用这些信息做什么,它有什么用,取决于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