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我爱旅行看世界,今天和大家聊一下明十三陵,这是一个皇家的帝陵,规模非常的大,是明朝皇帝的陵墓群,但是明十三陵为什么会被定在北京呢?朱棣的陵墓为什么会是规模最大的呢?其实和朱棣内心的秘密有关。
明朝总共有16位皇帝,在明十三陵埋葬了13位皇帝,从地理位置上来看,明十三陵就是一个边塞陵区,从顶部来看的话,明十三陵可以说是群山坏绕,周围都是水,可以说是风水宝地。
除了因为风水的问题,明十三陵的选址还有历史的原因,永乐五年,朱棣的皇后去世了,于是朱棣就开始选陵墓了,按照旧例,只需要在南京附近找一个陵墓就够了,但是第二年的时候,朱棣却让大臣去北京寻找新的陵墓。
而朱棣之所以这么做有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因为在明朝建立之后,元朝的势力依然存在,虽然说不会颠覆明朝的统治,但是也是不小的威胁,而南京的地理位置,从军事作用来看,不能很好的威慑北方的元朝军队。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朱棣的皇位毕竟是从自己侄子的手上抢过来的,如果住在南京的话,自己肯定心里会有一些尴尬,正是因为这两个方面的原因,朱棣才会选择在北京选择新的陵墓。
再说了,北京这个地方曾经是朱棣的封地,他对这里非常的了解,无论是在治国还是其他方面,朱棣都可以很容易解决,于是在1409年,陵寝开始动工,并且在四年后建成了皇后陵墓。
永乐二十二年,朱棣病逝了,他被安葬在长陵,这个陵墓可以说是所有陵墓中规模最大的,目前存在的祾恩殿也是整个陵区里面最大的建筑,也是保存最好的,讲到这里,或许在朱棣的心中,选择北京作为陵墓,也是为了给自己的陵墓一个最好的位置吧,大家是不是呢?欢迎大家留言评论,好啦,今天就和大家聊到这里了,感谢大家的关注,我们下期见。
孙殿英为何不敢触碰“明十三陵”?
先说一说孙殿英其人
孙殿英,河南永城人,小时候出天花,所以有个外号叫“孙大麻子”,他父亲为乡里出头与旗人争执而入狱,当日被打死在狱中。小时候,头脑灵活,混过庙道会,还干过商贩,1922年拉了一帮子小弟投入到河南陆军第一混成团团长兼豫西镇守使丁香玲的部队,升到营长的时候,就开始单干了,占山为王自称旅长,1924年,利用直奉战争的机会招兵买马,队伍扩大到数千人。1928年投靠国民党,任第六军团第十二军军长,1930年中原大战反蒋,失败后投靠张学良,参加抗战,1943年被日军俘虏,投靠汪伪集团,任豫北剿共军总司令,抗战胜利后投靠蒋介石,打内战,1947年解放汤阴战役中,被解放军生擒,病逝在战犯收留所。
孙殿英为什么要挖清东陵
在军阀混战的年代,像孙殿英这样的军阀太多了,他本来是籍籍无名之辈,就因为他一夜之间盗光清东陵,在历史上留下了狠狠的一笔。
严格来说,孙殿英就是一个小军阀,不是专业的盗墓贼,那个年代,像孙殿英这样的小军阀多如牛毛,一帮子人靠他吃饭,怎么办?谁有钱就跟谁走呗,孙殿英也不例外,老板是换了一个又一个,有奶就是娘,这样的结果就是,你既没有实力也不是嫡系,所以克扣军饷也就是家常便饭,经常是有了上顿没下顿。这么多兄弟跟着自己,还要招兵买马买武器,咋个办?其实,很多军阀私下里都干一些打家劫舍、敲诈勒索的私活,偶尔扒坟盗墓也很正常,只不过孙殿英扒开了清东陵,就成了军阀里面的天字第一号盗墓贼了,声名鹊起。
孙殿英等候多时的机会来了
穷疯了的孙殿英一直在找发财的门路,早就对清东陵这块肥肉垂涎三尺。1928年春,悍匪马福田叛逃到清东陵旁边的马兰峪,国民革命军命令孙殿英率部前往剿抚,孙殿英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
马福田到马兰峪就是奔着清东陵来的,孙殿英听说后,马上命令第八师师长谭温江带兵前往,把马福田给撵的远远的,然后就开始暗地里做准备,为掩人耳目,四处张贴告示,声称部队要搞军事演习,将东陵三十里内戒严,把老百姓全部赶走,然后又以部队演习埋地雷为名,把守陵的人也驱走,接着就挖开了乾隆皇帝的裕陵和慈禧太后的定东陵,装了四五十箱,加封盖章后拉回军营。
孙殿英挖这么多宝贝都到哪儿去了?
炸开慈禧的坟墓后,得到了大量稀世珍宝,孙殿英仍不满意,顺势挖了乾隆皇历的裕陵,他亲自进墓里清点,得珍珠、翡翠、玉石、象牙、雕刻、字画、书签、宝剑等无数,后来他回忆说:“乾隆的墓堂皇极了,棺材内乾隆尸体已化,只留下头发辫子。陪葬宝物不少,其中最宝贵的是颈上的一串朝珠,一百零八颗中最大的两颗是朱红色,和一柄九龙宝剑,剑鞘面上嵌了九条龙,剑柄上嵌满了宝珠……”
孙殿英掘开东陵后,满人哗然,旗人团体、清朝遗老、溥仪等连连谴责,高到蒋介石那里,要求严惩,全国轰动。
孙殿英经过高人指点,马上开始上下打点:
九龙宝剑托戴笠送给了蒋介石;
另一柄宝剑托戴笠送给了何应钦;
乾隆脖子上的108颗朝珠送给了戴笠;
慈禧的翡翠西瓜枕头送给了宋子文;
慈禧嘴里的一颗夜明珠,分开是两块,无光,合起来是一个圆球,透出碧绿寒光,送给了宋美龄;
两串朝鞋上的宝石送给了孔祥熙;
价值50万的黄金送给了阎锡山。
虽然迫于舆论压力,东陵案多次开庭审理,主犯谭温江拒不承认盗掘一事,而主谋孙殿英更是逍遥法外,被国民政府任命为新编独立第二旅旅长,后经过孙殿英的不断交涉,谭温江也被释放,孙殿英不断升官,这事儿不了了之。
孙殿英为什么不挖明十三陵,却挖清东陵
1、挖明十三陵,名不正言不顺
为了给自己一个好的出身,显得根正苗红,孙殿英对外一直称自己是明朝兵部尚书、辽东督师、东阁大学士孙承宗的后人,孙承宗当过明熹宗朱由校的老师,入过内阁,打过后金,后来告老还乡,崇祯十一年,清兵进攻高阳,孙承宗率全家一百多口抗击清兵,城破后,全家战死,孙承宗自缢身亡,壮烈殉国,满门忠烈。民间传说,孙家并没死完,有个仆人带着小少爷躲过屠杀,得以血脉延续。
孙殿英红口白牙说自己是孙承宗后人,为的就是混个好出身,明朝忠臣的后代去挖明朝皇帝的陵墓,这不是啪啪打脸吗?
2、挖明十三陵会动众怒,而且经济效益太差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汉人统治者,在老百姓心中有很高的地位,清朝的腐败统治彻底凉了老百姓的心,所以,舆论上一直有“满清误我三百年”的说法,如果挖了明十三陵,会惹怒全国。
其实,孙殿英盗墓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钱财,明十三陵里的帝王都埋了几百年了,里面到底有什么,是否保存完好,谁也说不准,但是乾隆帝才埋了130年,慈禧埋了20年,乾隆延续了康乾盛世,慈禧独断清朝几十年,都是有钱的主,孙殿英这笔帐还是算的清楚的。
3、清东陵距离孙殿英很近,十三陵距离太远,孙殿英不会舍近求远
孙殿英收到清剿马福田的命令后,部队就驻扎在天津市的蓟州区马伸桥镇,离清东陵的所在地,唐山市遵化县马兰峪只有一山之隔。
放着15公里的东陵不挖,偏要跑去140公里的昌平挖十三陵,孙殿英不傻。
况且,北京是阎锡山的地盘,明十三陵在北京昌平,晋绥军的一个师就驻扎在顺义,孙殿英是中央系,他还没有胆量穿过晋绥军的防区去挖明十三陵。
4、挖清东陵,孙殿英早就准备好了一个理由
其实,孙殿英早就知道,挖清东陵是个大篓子,一旦动手,必须要准备好后路,编个好理由。
孙殿英的理由就是:我是革命呢!
孙殿英曾经说过,孙中山先生革了满清的命,冯焕章(冯玉祥)把溥仪赶出来皇宫,我孙殿英没有他们本事大,只有革死人的命。我的祖上是抗清英雄孙承宗,我们孙家一百多口被清兵杀了,我挖他们的墓,也算是为祖先报仇。
这个不靠谱的说法,还真有人信,冯玉祥就曾经称赞孙殿英说:我们永远是革命同志,我革了活人的命,你革了死人的命。
孙殿英的结局也很惨
1947年,解放军攻下汤阴,活捉了孙殿英,虽然孙殿英坏事没少干,但是念在其抗日有功,也就没有为难他,让他去劳改,当惯了大军阀,孙殿英受不了这样的苦,几次想越狱都没有成功,最后感到人生无望,终日郁郁寡欢,加上多年吸鸦片留下了病根,没多少年就病死狱中!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另外一个人——孙殿英的儿子,孙天义。
1931年生于北京的孙天义,是孙殿英盗墓后所生,虽然有一个“东陵大盗”的父亲,但是孙天义却自强不息,成为一代学人,是文物保护专家。
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的孙天义,先后任西安外国语学院院长、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副会长、中国黄帝陵基金会会长、政协陕西省委员会副主席等职务。
父亲是东陵大盗,儿子却是文物保护专家,两者相比,令人感慨万千。
孙殿英为什么不盗明十三陵?
用孙殿英自己的话说,是为了祖宗报仇。这也是他只盗清东陵,而不盗明十三陵的一个重要原因。
1928年正是军阀混战、国穷如洗、民不聊生的荒乱年月,不属国民党正规军的杂牌军孙殿英部,被蒋介石“另眼相看”,克扣孙殿英军队的粮饷。
于是一个罪恶的念头在他脑海萌发:“盗墓去!”
孙殿英也因为盗墓而闻名全国,说起孙殿英人们也只会想到盗墓,但其实孙殿英在抗日战中也是有一定的功绩的。
在热河一战中,地头蛇汤玉麟带着自己的十万大军逃跑,而孙殿英则是和日本人硬碰硬,要誓死守住热河,可见孙殿英对日本人的态度也很是强硬。虽说他干过盗墓那种不齿的事,但是面对日本人他跟所有的中国人一样。
慈禧的定东陵,论奢华程度,连紫禁城也难以匹敌
清东陵是清代的皇陵之一,清代的皇陵共有五处,三处在辽宁省,两处在河北省。清东陵位于河北省遵化县的马兰峪,北倚昌瑞山,南靠金星山,东邻倒仰山,西傍黄花山。
这里群山环抱,风景秀丽,系顺治皇帝亲选的陵地。
统治近代中国长达半个世纪的西太后慈禧的定东陵,兴建于清末,工程前后耗银227万两,持续14年,直到她死前才完工。慈禧定东陵金碧辉煌,奢华程度,连皇宫紫禁城也难与为匹。
1908年11月15日17点(未正三刻),慈禧病逝于中南海仪鸾殿,享年七十四岁。谥号“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 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简称“孝钦显皇后”,谥号共22字,谥号长度超过清朝开国皇后孝慈、本朝孝德、孝贞两位正宫皇后,为清代及中国历代皇后之最。
那么,从清东陵流出的宝物,当时都落入了何人之手?
1928年7月2日,军阀孙殿英以演习为名包围了河北省遵化县清东陵,一夜之间连掘慈禧和乾隆两座陵墓,将陪葬的金银珠宝等洗劫一空,装了满满20大车返回驻地。而那些稀世珍宝,后来又流落入哪些人的手里呢?
戴笠:乾隆颈项上一串朝珠中最大的两颗朱红色珠子;
宋子文:一只大“翡翠西瓜”,孙殿英托戴笠送给了宋子文(一说送宋美龄);
宋美龄:慈禧口中含的一颗夜明珠、一包珍珠,孙殿英托戴笠带给宋美龄;
蒋介石:乾隆陵中盗出的一把九龙宝剑。孙殿英托戴笠送给蒋介石(一种说法是何应钦)未遂,后在戴笠坠机事件中焚毁;
阎锡山:慈禧陵中纯金寿星佛、翡翠桃等;乾隆戴在手上几十年的玉扳指,及裕陵中盗出的象牙、乾隆珊瑚雕制文玩等;
孔祥熙:朝鞋上宝石两串、慈禧陵中一颗翡翠白菜、一包珍珠。
当然了,这里仅仅是一部分,而且列的是我们能够叫上名字的。时间都过了近百年,仍然有很多国宝尚未上交国家。
作为“摸金校尉”,孙殿英不盗明十三陵是因为“光宗耀祖”
孙殿英祖上是明朝是著名的民族英雄孙承宗,孙殿英的父亲为乡里出头与旗人争执而被打死于狱中,孙殿英从小埋下对满清的仇恨。
孙殿英讲,孙中山先生革满清的命,冯玉祥把末代皇帝溥仪赶出了宫。我孙殿英本事没他们大,只好革死人的命,所以挖他的陵!
当然,这些都是他本人的说法,其实是不太靠谱的。孙殿英之所以盗清陵,而不是盗明陵,笔者认为他是有着另一番考虑。
主要确实有民族方面的考虑,盗墓本来就是大罪,如果还是盗明陵,那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了。满清政府都没动的,结果你动了,这肯定说不过去。当然了,盗东陵也是很不道义的。
“东陵大盗”孙殿英,最后落得个什么下场呢?
在解放战争的时候,孙殿英积极参与蒋介石的行动,他的部队也成为了蒋介石的先遣军。孙殿英驻兵汤阴,建造防御,也算是一股不小的力量。
1974年,解放军攻下汤阴,活捉孙殿英。孙殿英一生虽然干了不少坏事,但念在其抗日有功的份上,并没有难为他。后来孙殿英被解放军送去劳改,当惯了大军阀的孙殿英怎能受得了这种苦,几次想要越狱,但都没能成功。
孙殿英感觉人生没什么希望了,在牢狱中终日郁郁寡欢,在加上他多年吸食鸦片患下的病症,没几年便病死在牢狱之中,这也算是老天给孙殿英盗墓的惩罚吧!
“父断清廷之龙脉,子守汉室之皇陵”
不过,值得一提是孙殿英的儿子——孙天义。1931年孙天义出生于北京,是孙殿英盗墓后所生。虽然孙天义一直生活在“大盗”父亲的阴影下,但他自强不息,成为一代学人,在文物保护方面也是专家。
孙天义特别热衷于文物保护事业,退休后留在陕西为黄帝墓守灵,任黄帝陵基金会会长。
孙殿英为何不敢盗掘“明十三陵”?
清王朝一共有两座皇陵,清东陵和清西陵。
东陵位于北京东边的河北遵化市境内,距北京125公里。里面安葬着包括顺治帝、康熙帝、乾隆帝、咸丰帝、同治帝、孝庄太后、慈禧太后等满清帝王后妃共161人。
西陵位于北京西边的河北保定市境内,距北京也有120公里。里面安葬着包括雍正帝、嘉庆帝、道光帝、光绪帝等共80人。
明王朝一共有三个皇陵,分别是明孝陵、明皇陵和明十三陵。
明孝陵位于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安葬着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他的马皇后。
明皇陵位于安徽省凤阳县城南,是朱元璋为他的父母和兄嫂而建。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北边的昌平区天寿山,距离北京市区50公里。里面安葬着除明太祖和建文帝之外的明朝其他十三位皇帝和皇后、太子、嫔妃、太监等70余人。
为何盗东陵?因为身为蒋介石杂牌军的十二军,压根没被蒋介石放在眼里,部队缺乏军饷。军阀混战时期,没有军饷,谁还为你卖命。
为何不盗明十三陵?主要原因就是孙殿英的防区就在河北遵化市蓟县马伸桥,距东陵一山之隔,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便找个理由(土匪盗陵,我去剿匪,然后为了加强部队战斗力要搞军事演习)伸出了黑手。而十三陵距离遵化有150公里之远,怎会舍近求远?
估计孙殿英压根就没想到过十三陵,他盗陵只是为了求财,刚好上天陪葬品丰厚的乾隆的裕陵和慈禧的定东陵送到了眼前,其它陵墓则相安无事。
清军入关为何对“明十三陵”保护有加?
因为要体现清朝的正统,表示自己不是夺了明朝江山,而是打败了夺走明朝江山的李自成,为明朝报仇。所以要善待明朝皇陵,当然,对皇陵是善待的,对活着的皇室就不一样了。善待皇陵做做样子,明朝皇室该杀的还是要杀。
古代王朝的天下必要的是什么?正统性。如果你要武力推翻一个王朝就要给前一个王朝定罪,说这个朝代如何不道,如何残酷害民。不过这种方法不太适用于清朝,因为毕竟是外族,你去推翻中原王朝总是缺乏群众基础,哪怕明朝后期再烂再腐败。于是就要找别的突破口,正好李自成给了满清机会。
李自成这些农民起义军,一开始打着不纳粮的口号,颇有声望。但是随着节节胜利,各种问题一一暴露,贪婪腐败、横征暴敛、烧杀抢掠比明朝更为不堪,弄的民心尽失。而其击败明军,逼得崇祯煤山自缢,随后把崇祯草草收敛,也让许多忠于明室或者说同情明室的人大为不满。所以给清军以口实。
清军入关,李自成溃败。清朝为了收买人心,就打出给明朝报仇的旗号,隆重安葬了崇祯皇帝。虽然大家心知肚明,满清也没安好心,但场面上还真一时半会儿说不出他们什么不是。甚至当时南明史可法也只能写信给多尔衮,对他们赶走李自成、安葬崇祯帝的“义举”表示感谢。靠着这个旗号,清军一开始对北方的征服异常顺利,直到“剃发令”的发布才在南方引发强烈反抗(这是后话)。
对于明十三陵的保护,只是一种场面上的做派,与安葬崇祯一样,为的就是维护住自己“为明朝复仇”的旗号。其实,保护十三陵又需要多少财力物力?不过是几队兵丁罢了,但对明朝遗老遗少和老百姓的心理安慰效果就很明显了。康熙甚至还在明孝陵跪拜,也是一样的道理。
陵墓里的人是不会对现实政局产生影响的,但现实存在的皇族就不一样。清朝再作出“善待”明朝的样子,对明宗室也不会手软。对那些号称“朱三太子”的朱慈焕、朱慈炯们一律格杀,对于做过南明皇帝的朱由崧等人更是罗织造反罪名杀死。毕竟活人才能威胁到清朝统治,皇陵中的死人不妨高高供起来,有百利无一害。
明朝共有16位皇帝,为什么叫“明十三陵”?
明朝从朱元璋开国到最后一个上吊而死的崇祯皇帝算起,一共传了16个皇帝,皇帝死了都得葬入陵园,而且按明朝的传统,爸爸儿子孙子孙孙子都得葬在一处,搞大团结嘛,死了咱一家人也要其乐融融的。
而这一处“已死明皇帝”们的家就是现如今位于北京昌平区天寿山的明十三陵,可问题来了:
“不是有16位皇帝吗?怎么十三陵里就葬了13位呢,另外3个皇帝去哪儿了?”
首先,请各位来看看十三陵里各家皇帝的位置图:
长陵(成祖)、献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宪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庆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
唯独少了哪三位呢?
一、“我爱南京,只葬南京”
当然啦,少的第一位就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众所周知,老朱当时开国后是在南京定的都,那会儿北京是他的四儿子燕王朱棣的封地,试想,老爹死了,怎么可能去葬在儿子的封地上呢。
因此,老朱当年喊出了:“我爱南京,只葬南京!”的口号,死时葬在南京钟山的“明孝陵”。
二、“叔叔你好狠,夺了我的位,我化成灰也不让你找到!”
老朱死了,把皇位传给了小小朱,即他的孙子朱允炆,是为“建文帝”,开启了大明的第二代王朝。可是这时候,小小朱的叔叔们坐不住了,你这小毛孩凭什么啊,而且刚当上皇帝就搞削藩,把我们这些叔叔弄得很惨,于是乎,四叔坐不住了,一个“靖难之役”把侄子打下台,自己做皇帝,并迁都北京,从此,北京开始了他的首都时代(也是房价高涨的时代!)
而被打下台的建文帝在掩护下成功逃脱,从此之后不知所终,作为叔叔的朱棣出于关(sha)心(ta),自当上皇帝就开始一直寻找侄子的下落,其实是为了斩草除根,但都无果,于是,这第二位皇帝一直行踪成迷,至死也不知道他葬在哪儿!
三、“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前两位皇帝,估计大家都会很容易的想到他们不葬北京,但这第三位,相信就鲜有人知道了,他是谁呢?
就是他朱祁钰!
前段时间一部热播的《女医明妃传》就深刻的YY了他和他哥哥以及一位女御医的故事。
朱祁钰是谁呢?他是明宣宗朱瞻基的皇二子,明英宗朱祁镇弟弟,众所周知,当年本来是他哥哥朱祁镇做皇帝的,是为“明英宗”,结果这皇帝年轻时昏庸无能,宠信宦官,当北方蒙古族的瓦剌部在首领也先的率领下已经打到国境时,他听信太监王振的建议御驾亲征,本来皇帝御驾亲征没啥,还能鼓舞士气,但英宗这次的亲征却在太监王振的错误指挥下,成了一次“闹剧”,而英宗本人也被瓦剌部落俘获,成了“俘虏皇帝”,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变”。
当时朝野振动,皇帝都被抓了,国家咋办啊!不过咱中国古代历来是最不缺皇帝的,一堆人等着呢,眼红着呢。于是,经过商议,由英宗弟弟朱祁钰继位,改元景泰,并遥尊英宗为太上皇。
后来,在朱祁钰的带领下,打破了瓦剌的进攻,英宗也被放了回来,再之后,通过“夺门之变”,朱祁镇又从当时已病重的弟弟手中夺回了皇位。
哎!夺就夺了呗,可英宗要夺的“彻底”,咋彻底啊?就是把朱祁钰当皇帝后开始在十三陵里修建的陵寝也给“夺”了,搬走了,“你以后都不是皇帝了,不准葬在十三陵!”
(景泰陵)
于是,本来可以入主十三陵的景泰皇帝朱祁钰就被哥哥朱祁镇给搬到了北京西郊玉泉山金山口,以王爷规格下葬。
所以,明朝虽有16位皇帝,但朱元璋、朱允炆、朱祁钰都没有被葬在十三陵里。
孙殿英为何不挖明十三陵?
清东陵盗宝案发之后,孙殿英一推六二五将责任都推给了手下第一师师长谭温江,随后又大肆行贿,逃脱了审判,由于和满人有杀父之仇,孙殿英将盗墓的行为解释称为父报仇,后来更是美化成革命行为。
孙殿英这些牵强的理由勉强可以做一下文章,毕竟满汉之间曾经有着很严重的阶级对立,但是如果盗掘了明十三陵恐怕天下人的吐沫星子就能将他淹死。
明皇陵在历史上有过四个危险时期
一、李自成进京
历史上农民起义军捣毁皇陵可以说是屡见不鲜,赤眉,黄巢,都曾靠盗墓发家,李自成进京后明十三陵确实岌岌可危。可是李自成在北京一共就住了四十几天,期间要稳定北京局势,还要面对山海关的吴三桂以及关外的满清,实在没有精力打盗墓的注意便匆匆败退。
二、满清入关
满清入关后,明十三陵面临了第二个危机,但是清朝统治者不但没有破坏十三陵反而加以保护。比如崇祯原本被李自成匆匆埋葬在田贵妃墓,满清入关后重新修葺了地面建筑,并命名为思陵。
这一点就很好解释了,以少数统治多数,满清必须笼络人心,明十三陵是一种象征意义,保护明皇陵主要是为了缓和满汉关系。
三、民国时期军阀混战
在军阀混战环境下,想要立足,实力才是最重要的,招兵买马有了枪杆子,腰板才能硬起来,这些都需要靠金钱来堆砌,很多军阀都没有闲着,孙殿英盗清东陵,孙连仲在西北也对武则天和李治的乾陵动手。
但是明十三陵由于处于政治核心的北京,在加上地宫极深,墓道极难发现,想要盗掘明十三陵风险太大,所以又逃过一劫。
四、日本侵华时期
无恶不作的日本人在侵华战争期间抢掠中国文物无数,但是并没有对明十三陵动手,主要还是侧重点不同,日本人以长期占领中国为目标,他们不认为自己是强盗,而是将自己当成中国未来的主人。
而且盗墓这种事名声太坏,他们都是以考古的名义偷偷干,明十三陵这么大的目标实在影响太大。
在历朝历代皇陵中,明十三陵包括在南京的明孝陵都没有被盗记录,可以说是历代王朝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不仅因为地宫深,墓道难发掘,更重要的是明十三陵的象征意义很强,而且又处在政治核心北京,不仅是孙殿英,恐怕当时没人敢打明皇陵的主意。
明十三陵的守陵人都去哪里了?
明13陵,现在可是国家五a级的保护景点,这种地方现在应该都没有,所谓古代说的那种守陵人,在当时可能会有守陵人,但随着朝代更跌,守陵人还能不能继续守陵又是另一说,而且现在明13陵已经被国家划为著名的景点,自然也就有了保安等工作人员管理,所以明13陵的守陵人应该是被遣送回家了,或者国家就聘请明13陵的守陵人作为该地的保安。通过国家的管理一定比守陵人自己管理好的多。所以守陵人在不在也就没什么大的关系了
明朝一共有16个皇帝,为何北京却有“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是明朝皇帝的陵墓,也是目前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帝后陵寝最多的皇家陵园建筑群,坐落于北京昌平天寿山麓,总占地面积120平方公里,距离天安门约50多公里。 明朝(公元1368——1644年)是我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创立的大一统王朝,从明太祖朱元璋一直到明熹宗朱由校,共传17朝16帝,享国276年。
明朝皇陵没有明太祖朱元璋、明惠帝朱允文、明代宗朱祁钰三位皇帝的陵墓,所以称这为明十三陵。
公元1368年朱元璋称帝,将都城建在了南京,他创立的大明朝被誉为“治隆唐宋”,在他统治的31年里,是中国封建王朝最清廉最高效时期。朱元璋驾崩后被葬于南京钟山之阳,陵墓被称为“明孝陵”。
(朱元璋)
公元1399年,朱元璋的长孙朱允文登基为帝,他一上台开始了削藩。他的四叔燕王朱棣为了自保,以“清君侧”的名义一路打到了南京 ,建文帝朱允炆一把大火烧了南京的皇宫后不知所踪,至今是一个历史谜,朱允文也就成了明朝皇帝中唯一没有陵墓的皇帝。
(朱允炆)
公元1449年土木堡事变中,明英宗皇帝朱祁镇被俘,国不可一日无君,英宗异母弟弟邺王朱祁被于谦等大臣们拥立为帝,称之为代宗,尊英宗为太上皇。
(朱祁钰)
公元1457年朱祁镇在石亨、曹吉祥、徐有贞等人支持下通过夺门之变,再次登基为帝。一个月后朱祁钰爆亡,英宗拒不承认朱祁钰的皇帝身份,并将他先前在天寿山区域修建的陵墓给捣毁,仅按照王爷的规格葬在了现在的北京西山景泰陵,所以说第三位皇帝朱祁钰也没有葬在“明十三陵”。
我是美丽青春您真痘,欢迎赐教、转发、点赞,祝您万事顺遂。
明十三陵为什么很少被盗?
中国的皇家陵墓大多数都被盗过,从汉朝陵墓到清朝的东、西陵都无一幸免,但唯独明十三陵很少被盗。
明十三陵很少出现被盗的情况主要得益于明朝及以后历代统治者对其特殊的保护。明朝时每修建一座陵墓,都会设一队士兵看守陵墓。在明朝中期,又在陵墓的所在地昌平设昌平镇,在昌平镇驻守着上万的兵将,这样一来既起到了保护京师的作用,又加强了守卫陵墓的力量。当时镇守昌平的总兵,还在各个陵墓外设置了神宫监等官职专门用来保护陵墓。
明朝灭亡时,李自成因为急于攻击北京城,推翻明王朝,在攻打昌平镇时,仅仅烧毁了定陵中的一些建筑,并没有对十三陵进行大规模的破坏。
清朝时期,清廷对明代的陵墓也采取了保护措施,清朝在明十三陵各陵都设有陵户,起到保护明十三陵的作用。从清顺治帝到乾隆帝,还设有司香内史这个官位,专门用来看守明十三陵。
民国时期,政府将明十三陵列为了历史文物保护对象,专设陵警察对其进行保护。
经过明、清、民国三个时期的保护,明十三陵处思陵外,其他十二座陵墓均没有被盗过。
明朝明明16位皇帝,为什么皇陵却叫做明十三陵?
明朝自公元1368年由朱元璋建立,到公元1644年崇祯帝自缢于景山,历经276年,前后共有16位皇帝,奇怪的是明朝既然有16位皇帝但是在北京的明十三陵中只有13位皇帝的陵墓。
其实这也不足为奇,翻开有关明朝的历史我们会发现,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建立明朝时,起初选定的都城是南京,朱元璋死后葬在南京的钟山之阳,史称“明孝陵”。
明朝的第二代皇帝建文帝朱允炆,在其叔父朱棣发动“靖难之变”后逃离了南京,最后不知下落,所以他的陵墓更是无从查起。后来有关历史学家分析,他可能是逃到了今天的云贵一带,也有可能是死于那场战乱之中,但终究也没有一个准确的结论,至今仍是明朝历史上的一大悬案。
明朝的第七位皇帝朱祁钰,是因为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事变”中被瓦刺所俘虏后,在大臣和太后的旨意下才登基称帝的。后来英宗被放了回来,在英宗心腹的策划之下,发动了“夺门之变”,又将皇位夺了回来,而代宗朱祁钰被处死。朱祁钰死后英宗不承认他是明朝的皇帝,所以以藩王的身份将其葬在了北京西郊玉泉山北麓的金山口。
就这样,明朝虽然有16位皇帝,其中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墓在南京,建文帝朱炆下落不明,代宗朱祁钰葬于金山口,所以北京的明十三陵中就只有13座陵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