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廊可渡——甘谷十字道廊桥
文|黄晨光
十字道
七夕,十字道,似乎没有直接的关联,但在我印象中,甘谷的七夕节就在十字道。多年来,十字道,萦绕在脑海里,变成了一个夙愿。恰逢七夕,邀三五挚友,寻访一段质朴深厚的往事。
十字道,坐落于甘谷县新兴镇,距县城5公里。凤山雄其北,清渭环于南。西临散渡河,东通渭水峪。西南涉散渡河(水经注称温谷水,今通渭称其为牛谷水),经姚庄渡渭,到县城。伏羌县,“北至通渭县界二十里,东南至秦州界三十里,东北至秦州秦安县界四十里。”(《甘肃通志》(乾隆))西北溯散渡河而上,达通渭境。东北越北山,经八里湾、西坪,抵秦安境。东顺渭水北川而下,过渭水峪,可至麦积。其地扼通渭、秦安之要衢,控渭阳、北川之咽喉,实为渭水北岸交通之通衢大道,冲要之地,故名“十字道”。
十字道,北依凤凰山,清志云:“凤凰山,邑北五里,山形如飞凤,文庙旧址犹存。”凤凰山即豹子坪至十字道一带北山,当地人称其为大坪山。凤凰山历史悠久,其右为缇群山,二山东西并列,横亘于县北,对散渡河形成关锁之势。汉代,缇群山便见于史书。据清志:
缇群山,邑北五里。《汉书》云:“昔武帝通西域,以缇骑三千憩此,因名之。王莽末,嚣起兵天水,童谣曰:"出吴门,望缇群" 云云。吴门冀郭门名也。缇山即此。
隗嚣割据天水,定都冀城。童谣就唱:“出吴门,望缇群”。吴门,冀城北门。缇山,即缇群山。汉代山已有名,十字道的历史至迟也可追溯至汉代。此非空穴来风。1971年从十字道村刘家山汉墓中出土汉简23枚。正面隶书两行,背面隶书序号。书法工整。内容为东汉延熹二年(159年)颁发的诏书及其行文,可分为奏章批诏、中央下发行文、凉州刺史行文等,具有很高的历史和书法研究价值,现藏于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可见,十字道历史悠久,文化深厚。
村名“十字道”者,并非甘谷独有,在甘谷却是绝无仅有,独树一帜。全国以“十字道”命名,可查的有:
北京市门头沟区十字道村、襄垣县城关镇十字道村、乐陵市刘武官乡十字道村、阳信县洋湖乡十字道村、甘谷县新兴镇十字道村。
这些村均以十字道命名,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其交通地位。
十字道,何为“道”。郭店新出土的战国竹简本《老子》,文本中的“道”,写作“痟”字。同样,郭店楚墓《性自命出》、《语丛三》、《忠信之道》中的“痟”字,整理者释文也作“道”。这说明“道”之古字为“痟”。《金石大字典》“道”字引《古尚书》作“痟”。
有学者认为,“痟”为古“道”字,故就“痟”之字形来说,道”的意思就是说:“人处十字路口。”
“行”字原本在甲骨文和今文中都作十字形。裘锡圭先生《文字学概要》指出:“(行)象十字路。”
“行”字为十字形,那么,“痟”(道)字也就理所当然地被看作是“人处十字路口”。
老子说:“大道汜(si水流)兮,其可左右”(《三十四章》)。意思是说,人处于十字路口时,能左能右,此为十字路口充满不确定性,往往充满各种可能,也有困惑。
这就是“道”的特性,我们很难搞清楚什么是“道”。所以老子强调“道可道,非常道”(《一章》)。意为,能说清楚的,就不是“道”。老子又言:“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七十章》),即使你能知道,也不能达到。
那么,我们就不能体会“道”的真谛吗? 能,老子认为,水的本性最接近于“道”,清静谦让,川流不息。故曰:“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
老子曰:“上善若水”。老子认为自然界只有水最接近于“道”。人的最高境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孔子在河边叹曰:“逝者如斯夫!”。时光如流水,一去不复返。
十字道,就有这样一条水,水务部门定名“芦子沟”。芦子沟,即东芦子沟,流域面积3.25平方千米,河长2.9千米,平均宽度1.1米,
发源于村北凤凰山枣树沟一带,顺势而下,流经十字道,贯穿南北,注入渭河,将其分为东西两部分。村中沟宽3米,村南下游一带变沟为渠,宽度约1.5米。
清张用翰诗云:“夹道垂杨堪系马,满渠流水可浇田。”(《咏前尹王珣政绩》)。芦子沟,两岸垂柳浓阴,岸柳垂金。古时商旅贩客经行此处,也是垂柳系马,或饮马水边,乘凉小憩。当地引沟水顺渭河而下,减少了对渭河河岸的冲刷,亦可用作下游灌田,水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
浮廊可渡
《木廊桥》
(明)柳祖康
独飞溪谷千余载,
风雨侵蚀永不朽。
为民为客休安过,
天下惟有木廊桥。
廊桥,园林中桥的形式之一。又称虹桥、楼桥或风雨桥。跨水而建,形式如廊的桥,在桥面以上立柱构顶,桥面形成长廊式走道的桥梁,所谓“浮廊可渡”。
从十字道戏台往北约200米,就可以看到一个十字路口,路口沟渠上有一座廊桥。廊桥间架简单却古朴深厚。当地人称其为“卷棚桥”、“折桥”。站在廊桥上,仿佛可见昔日的曾车水马龙,商贩云集。廊桥多选在景观较好的水面上,游人驻足桥上,可凭栏远观周岸景色,俯视桥下碧波荡漾。桥上廊屋还能起保护桥面免被腐蚀的作用。廊桥还分隔空间,似隔非隔,隔而不断,深得其妙。
廊桥源自宋代。泰顺廊桥、河北赵县安济桥、泉州万安桥、潮州海阳县的广济桥并称中国四大古桥。北宋画家张择端名画《清明上河图》中,就保存了珍贵的汴河虹桥图像。现存大量的廊桥,说明北宋时期盛行于中原的虹桥技术在民间并未失传。而十字道的廊桥没有名桥的华美和名气,但她古朴而厚重,有种质朴之美,却是“藏在深闺人未识”。
百年风雨朝苍木,几度炎凉蚀古廊。十字道廊桥,为木拱廊桥。东西走向,跨芦子沟上。桥长7.15米,宽2.37米,高4米,跨径6米。廊屋三开间,为已经历经百年风雨,虽几经翻修,但仍然保持了晚清至民国典型的廊桥风貌。
(一)廊桥结构
桥基,廊桥横跨芦子沟,跨径6米。两岸岸基现已用水泥加固,使得廊桥十分稳固。
桥拱,木拱架以单孔八字形,拱架四柱二折边。拱高1.5米。拱架上梁5米,下梁3.5米。在两岸已用水泥加固的情况下,工匠们依然延续了原来的拱架结构,说明廊桥技术在我县得到了传承。此拱还见于丽水普济桥。
桥面。平梁式。长7.15米,宽2.37米。桥梁用两根大木横跨于岸上,其上铺木板,表层覆泥沙。这种构成使得桥面平整,表层泥沙得作用是增加了桥面的耐磨性,又使得桥面和上层隔阻,可以防火。十字道古为官道,即是官马大道,廊桥宽整足可通车马。
廊屋为抬梁式木结构。桥柱。采用二柱式。柱高3米。通桥共八柱。柱间设栏杆,高1米,间隔0.16米。典型的北方风格,南方通常为风雨板。
卷棚顶。卷棚顶,又称元宝顶,两坡相交处不作顶脊。二柱上架二檩,中间有横梁。梁上有二瓜柱,上有三架梁。无脊瓜柱,直接在二瓜柱上架檩,檩上架椽,中间椽木曲成拱形,椽上铺板,形成卷棚式顶。屋顶上覆青瓦。卷棚顶顶部比较圆滑,可以减少风的阻力,以保护屋顶。
门墙。桥门两侧有风雨墙,用以挡风蔽荫,避雨遮雪,外八字形排开。墙脊饰做“卷草”,连枝莲花纹,雕刻莲花图案,是因为莲花代表水,可以克火。
廊桥施以红色油漆,既能保护木板,也增添了廊桥的美感。绿树红桥映碧波。使得廊桥与溪水、村庄融为一体。相得益彰。艳而不俗。
王金真评价说,廊屋椽头,只以抬梁三层相累积而承受之,少斗拱榫卯的复杂结构。十字道廊桥是乡野之西施,乏浓妆粉饰罢了。“乡野西施”一词,精妙至极。
(二)廊桥建造
廊桥的建造,官修或民建,集资或捐建,都具有公用性,人们出钱出力。廊桥的建造过程包含非常丰富的民俗文化,如选栋梁、择吉日、祭神、祭梁等。
建桥之前,百姓先请风水师进行勘察。搭建拱架,会辅于柱子以支撑。完工后,拆除撑架。
廊桥建成时,要在廊屋内最重要的梁木——栋梁之上,书写“上梁大吉”等吉祥语,摆放贡品祭奠,燃放鞭炮,由主事或耆老主持仪式。
廊桥的建造,是人们对自然物的利用,也是对自然力的改造,天堑变通途。这一过程凝结着工匠的聪明才智和高超技艺,给人们提供避风雨以及休憩场所,充满人们对生活的祈愿,也增添了生活的美好。十字道廊桥是一道独特的风景,一处历史古迹、地理标识、文化符号。
我和王金真、雒自成正在看十字道廊桥时,一位村里大哥对我们说,这座桥他们80年代翻修过,不及颉家村的桥大。这条线索让我们都很吃惊,居然颉家还有一座廊桥。我随即向颉家村颉小录咨询,他说自己没有见过。这么说来,颉家的桥应该是在我们几个出生之前就冲毁了。
洪水是廊桥的大敌,“桥梁史就是一部洪水史”。
(三)廊桥年代
我们和十字道大哥的交谈中,牵出了另一座廊桥,翻开旧志,真的找到了一座桥。
从旧县城、渭水的位置判断,该图的描绘的是县城东北的景象。颉小录认为,远处的重檐二层楼阁是蔡家寺。这样一来,廊桥就有两种可能:十字道廊桥,或颉家廊桥。雒自成经过辨别,认为该廊桥即颉家廊桥。判断的依据是,该桥位置靠近山,这与颉家桥位置较为接近。我对廊桥风格对比后也确定,图中这座桥即是颉家廊桥。
桥梁被冲毁后,一时间两岸过往受阻,交通极为不便。颉家一带百姓在旧址建新桥。该桥为典型的虹桥,采用木拱多折边结构,廊屋顶也是拱形。而十字道廊桥采用平梁木拱,廊屋卷棚平顶有所不同。因此,我们认为确定图中为颉家村廊桥。
对颉家村廊桥的确定,也说明颉家廊桥的建造年代应该时清中期以前。图中没有绘出十字道廊桥,有两种可能:一是十字道廊桥晚于颉家廊桥,如果时这样,十字道廊桥建造年代,应该时晚清至民国。另一种可能,因为十字道廊桥较小才没有画进去。综合判断,我们认为,十字道廊桥始建年代应该是晚清至民国,后来几经翻修,目前所见是上世纪80年代翻修后的景象,即便如此,仍然保留了晚清民国时期的风格。
木拱平梁桥的缺点,因为它离水面不高,往往被洪水冲毁。颉家村的廊桥木拱就比十字道廊桥高,试图将底架抬高以防洪水。但是,自然的力量往往是不可抗拒的。
颉家廊桥我们已经看不到实物,所以清志里的图像就十分珍贵。图像只是图像,现实中却有许多故事。
“颉家廊桥长约15、16米,宽约2.7,2.8米”雒自成父亲说。
上世纪70年代中期,雒叔每年都要经由此桥去十甲村为其姑母祝寿。1975年他经过此桥,桥还安然无恙。
1976年,是个多灾多难之年。伟人骤逝,群山呜咽,江河惊涛,九州同悲。这一年,甘谷的雨季,也是狂风肆虐,暴雨交加,海涵沟洪水泛滥。海涵沟,流域面积27.73米。河长10.10千米,平均宽度2.10米。坐落于海涵沟上的颉家廊桥,再也没有承受住洪水冲击,终究被冲毁。因为家中有事,这一年,雒叔没有过桥去祝寿。
1977年,雒叔再次去十甲村拜寿。他看到冲毁的桥正在重修。行人不得不从下游低洼处绕行。就是这年,颉家水泥桥建成,再也看不到廊桥的影子,廊桥消失在岁月中,存在于人们的记忆中。
如今,十字道的廊桥还挺立在那里。美丽古朴的廊桥,凝结古人的智慧,诉说着乡土往事。
七夕乞巧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诗道出了廊桥的心声,为疲倦旅途添一份温情,也为漂泊在外的游子留一份乡愁。十字道人珍视这座桥,至今发挥着作用,行人从这里通过,或驻足小憩。无数行人百年来经由此过,留下的是足迹和岁月。
一直以为十字道七夕节的戏,是唱给牛郎织女的。当地人却说不是。20年来我的想象,顿然失去了浪漫色彩。但这并没有影响我对十字道的美好记忆。
这天,戏场里依然在唱戏,芦子沟旁边的柳树更壮了,岸柳浓阴,商贩云集。此情此景和20年前一样,那时父亲带我们三兄妹在渠边看戏,也是如此兴奋。不同的是,以前是看热闹,现在是怀念时光。
乞巧风俗时从汉代开始,流传两千多年。《周易》:“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十字道,有道,也有七。这个七,是七月七的戏,也是七米长的廊桥。所以,十字道注定是与七有缘的。
七月七日,牛郎织女相会。十字道也有这种意象,芦子沟如是天河,只把廊桥作鹊桥。此河此桥,怎能不叫人多情。
颉小录说,十字道廊桥保护的很好,以后要多廊桥加大保护力度。同时,应该挖掘廊桥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民俗价值。我们认为,十字道可以在七夕乞巧节上做些文章。虽然唱戏不是为了七夕,但是,七夕乞巧文化却是中华文化中蕴含的。何况十字道还有廊桥文化。很容易让人将其与七夕联系起来。所以,十字道今后可以深度挖掘廊桥文化、七夕乞巧文化、芦子沟生态文化等。相信这些文化资源一定会给十字道带来新的动力,建设更加美丽的乡村,留住乡愁。
正如王金真言,桥看似时寻常建筑物,它的产生,是伴随着人类文明演化史的进步提升的每个脚印的。人类社会的发展,会随着基本物质生活的满足而不断进取。桥梁的建设起了很大的沟通作用。然而,受制于自然山水的割舍,人们的精神欲望在桥梁上的智慧表现的愈发淋漓尽致。于是,桥可以为了物质的便利而大量出现,但人毕竟不能全为物质的桥而交通下去!
记忆中,七夕,廊桥,桥边唱戏。
20年后,和朋友找到了当年的廊桥。桥没变,戏还唱,树更壮,我已长。
沿着记忆中的小路,找到了当年的扶贫办园艺站,父亲住过的小屋依然在。苗圃基地已经变成了个体承包果园,看不见一望无际的果苗,听不到父亲熟练的算盘声。
只要行走在路上,总有一座风雨桥,能为你遮风挡雨,路边的凌霄花,也会对着你灿烂地笑。
黄晨光,甘谷大像山镇人
联合作者:
雒自成,甘谷新兴镇人。
王金真,甘谷八里湾人。
颉小录,甘谷新兴镇人。
为什么说甘谷县是古羌族后代?
从语音上分析,甘谷口音与周边各地差异十分明显,有羌语和吐蕃语的遗存。助词多,语法独特,用词艰涩,形式多样(同样一个意思有多种说法)。但是,也有关中语言的影子,比如,用甘谷话读《诗经》,全部押韵。安远及以北地区的口音与通渭、陇西、武山、定西和会宁同源,疑为同宗同祖。从传统上分析,甘谷人有羌族遗风。查今之四川羌族,风俗竟与甘谷无异。
甘肃天水市甘谷县和秦安县的人口为什么那么多?
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和秦安县的人口数量确实挺多的,一个家庭里面有很多成员,大家的生活压力还是挺大的。天水这两个县城人口众多,主要是因为地理位置偏远,气候条件适宜适合居住,计划生育政策比较开放,家里面生三四个的现象挺普遍的。以前很多人认为家里面做起事情来人多力量大,人丁兴旺,日后发大财,旁边的人不敢随意欺负。
其实吧,我觉得家里面生育那么多小孩子,经济压力还是挺大的,家里面比较贫穷的话,没有经济收入,很难生存下去的。有的家庭是因为连续生几胎女儿想要个儿子传宗接代继续生育,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还是挺严重的呀。现在新时代发展了,人们的传统思想逐渐改变了,生男生女都挺好的,女儿还更加孝顺父母,生女儿还是挺好的,老人家生病了还有女儿回家帮忙照顾,帮老人家买新衣服给钱。有的时候家里面人员较多,意见不统一,很容易出现分歧的,常常因为争家产吵架日子也挺过下去的。
为什么今年甘谷县基督圣诞节没举办活动?
也许是国人有爱自己国家的情结吧!随着时代的变迁,洋人有洋人的节日,我们有我们的节日,我们的文化有八仟年的历史,而他们的历史才多少年?就像美国才几百年的历史,在唐朝,地球上除了古城长安灯火辉煌,其余部分全是一片漆黑,我们有必要去模仿他们的文化吗?觉得我观点正确的给我点一下赞,谢谢大家了。
2017年甘谷县盘安学区小学毕业成绩是否共布?
首先是共布还是公布?公布我们就回答,共布就不知道怎么回答问题了!
什么因素成就了甘谷县连续19年本科上线人数全市第一?
学校抓得紧呗,举例像甘谷一中和甘谷二中从高一开始就对学生抓得非常严格,在时间上的安排可以说是非常紧凑。再者老师对学生也很用心,年轻的老师对学生很负责任,资历深的老师经验和知识更不用说有多丰富了。而且现在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抓的也紧,当然现在高中的学生说自觉学习的也有,但爱玩总是天性,总的来说是大家的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