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古圣先贤智慧的指导和矫正,现代人们的知见大多都是颠倒的。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想要过和平幸福的生活,必须回到2500年前中国的孔子等古圣先贤那里去寻找智慧!
《易经》是用来做什么的呢?
子曰:“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
孔子说:“《易经》是用来做什么的呢?《易经》是研究天下万事万物的规律而成就天下的事务,容括天下一切事物的规律的书,就是这样罢了。因此,圣人用它来与天下人的心志相贯通,用它来创立天下的事业,用它来决断天下的一切疑难问题。”
易 经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是中华学术思想的源泉,是“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知几之学,是“不知易者不可为将相”的帝王之学, 是“五十学易可以无大过矣”的人生哲学,易经虽是古老的哲学著作,却包含着大千世界、宇宙万物的真理,因此千百年来一直光芒闪耀、经久不衰,甚至任何新、 尖科学都可以从中找到哲学根据。
风水环境,决定人生命运!
风水是环境磁场学,天道无亲, 风水无情!人是大自然的产物,人生活在天地之间,必然会受到大自然的影响和制约,世间万物均由金、木、水、火、土五行元素构成,谁也无法离开“风水”而存 在。易经风水文化源于中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几千年来一直闪耀着神秘的幽光。十七世纪以后,周易风水文化走向世界,并 在世界各地破土发芽、开花结果。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风水热席卷全球,不仅普通人信,就连知名度很高的政要、富翁、明星、歌星也都重金聘请了自己 的御用易经风水顾问,风水肯定和我们的生活、工作、事业、健康有关系!
易经风水术是圣人教化造福世人的善巧工具
易 经风水术是圣人教化造福世人的工具,要想在易界取得一定造诣,不仅必须“德艺双馨”,术数师的好与坏,关键看是否具有福德,是否具备普度众生的愿望与品 德,如医生般悬壶济世的心怀?而且还需要通达“五明”,明白宇宙实相,要了达一切无碍之智慧。方能真正地领会圣贤精神,方能通达易经风水的精髓和本质,才 能天人合一,才能具有源源不断的能量,才有可能帮助得了有需要的人!
李亮德作为大乘佛教密宗行者,追求“智悲双运,福慧双修”的精神,不但要自己悟得真理,破妄证真,还要以“菩提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竟”去利益众生,造福社会!以出世的智慧的去做入世的事,知智合一,造福世人,这是李亮德一生追求的事业。
正信“命 运”
什么是命?先天注定,不可更改为命,具有不可选择性,如我们的出身
什么时间出生?出生在什么家庭?性别等这都是命?
什么是运?运就是“运作”、“运筹”,如何应对“命”就是运!“前前为因,后后为果”因此,通过“运”可以改命!
李亮德提醒大家,不怕命不好,只要把握运!
知“命”:看清局势,顺风而起
李 亮德,字良得,号密主自在,笔名妙成就,法名圆成。出生于具有“一山一水一圣人”的齐鲁大地,自小家境贫寒,但因天赋对玄学术数的特殊缘份,多年来利用工 作之余潜心学习,拜多位巨匠宗师、专家学者和奇人异士为师,集成众多门派精华于一身。现任中国泰益丰易经策划研究院院长,泰益豊周易会馆馆长,万有商学院 院长,众多机构和社会名流的战略发展顾问等职务。
其 实,李亮德本人的经历,就是对知智合一的绝佳诠释。“不知命不足以为君子”人只有扬长避短,才是最好的发展之道。而李亮德的成就,在很大程度其实就来源于 其基于天时、地利、人和之上的发展之道,即人们常说的顺势而为,顺风而起。对天赋善加利用的李亮德,在易学风水术的研究上,自然更加顺风顺水。
这就如同李亮德能通过易经风水术为企业和个人进行家居风水调理布局,为老板和社会名流做决策策划顾问一样,想要在事业的发展或在人生的规划中更上一层楼,最关键的就是根据自身情况“定位”也就是找到“一点定乾坤”的力量!因为很多事情开始就已经决定了结果!
智“运”:逆境中求生存,运筹帷幄的大智慧
人 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现实生活中,家庭生活不和谐,企业遭遇发展瓶颈甚至濒临破产,事业发展不顺遂等事件并不鲜见,而如何突破逆境,而如何创造“天时、地 利、人和”的局面,就需要谋略布局和运筹了而不是信“命”。李亮德先后学习研究过姓名学、八字命理和各种预测术,最后专攻可以“改天命夺造化”的风水学和 深入修行密宗。
在能同李亮德先生结缘的有缘人中,其中不乏受到指点之后将企业扭亏为盈,在官运上步步高升,事业上华丽转身的案例。在您人生或企业发展的关键时刻,"决策运筹"将决定着您人生的命运或一个企业公司的命运,李亮德先生将是您人生和企业的导航明灯!
成功需要“高人”指点!
李亮德先生说:解决人的智慧和觉悟及方向等人生关键问题,是需要有高人指点的。很多事情,无论你自己有多强大,靠自力都不可达!
李 亮德先生始终不以过往成功案例作标签、作招徕,只相信有缘者自会得其之助。研究此学不谓人定可以胜天,富贵尽人可求。须知富贵是从行善积德而来,应随时随 地播植福德,则富贵不求自至。若光凭此术以求富贵而不播种善根,则人力未可以胜天也。因此,先生近年来潜心大乘佛法,以“愿彼缘我者,悉获众利益!”为终 生大愿!
《易经》有科学依据吗?
凡是吹捧《易经》的人,不是傻,就是坏。现在大家都很清楚,中国是一个迷信大国,迷信《易经》的人特别多,很多人依靠《易经》骗口饭吃,要是批评了《易经》,揭穿了《易经》的假面,就等于是砸了这些人的饭碗,断了这些人的财路,他们不暴跳如雷才怪。还有一些人,由于文化素质不高,出于无知,也会迷信《易经》,由于科学由西方传入,而科学非常强势,他们对此感觉非常不满,总是幻想中国文化里面肯定有一种东西可以超越科学,那样才有面子,所以就选择了《易经》。为什么非要选择《易经》,因为《易经》的文字可以随便解释,越是粗糙的东西,越是可以随便解释。其实,你要是真正了解了里面是什么玩意,就会知道《易经》不过就是如此。
曾经有一个物理学家到剑桥大学开科普讲座,结束后,一个小提琴专业的学生向这个物理学家抱怨,说你讲的东西我一点都听不懂。物理学家就给他开了很多书单。于是,这个学生就如饥似渴的做研究。若干年后,这个学生成为了一个学科的开创者。事实就是这样,不懂是因为文化少,知识有限,所以觉得听不懂的都是特牛逼的东西,一旦你真正掌握了知识,就会发现它并不是不能理解的东西。很多人说《易经》很难懂,其实是因为没有去真正学习过。李敖就说过,他钻研过《易经》,并不认为它是多么高深莫测的东西,不过就是如此。
要问《易经》和科学有什么关系,有没有科学依据,我告诉你,拿着显微镜也找不到关系,没有一毛钱的科学依据。科学的一大功能就是有用,请提供《易经》有用的证据吧。它推动了多少社会生产力,衍生了多少科技发明?一个都没有。
《易经》科学吗?
《易经》是中国古代科技创造的背后智慧的理论支撑系统。
易经是科学吗?
易经不是科学。这是中国的智慧文化,这是一个大系统。科学能够了解天地宇宙万物的规律,中华这个古老的智慧,同样能够了解天地宇宙万物的规律。
易有三奥:不易,变易,简易。这是《易经》,了解天地宇宙万物的智慧三个原则:不易之道,变易之问,简易之学
一、不易,易卜之秘。
卜筮,这很让现代的人以为这是迷信。为什么?
因为现代人崇尚的是理性,卜,好像没有理性,怎么不是迷信?
其实情景正好相反。
一定的思维方法,能够运用非常严密的理性,他还引用了人的直觉系统,这能够让我们产生大智慧。
繁华万事万物,通过观察,能够万法归一。这里面就有逻辑的思维方法,用西方人的话来表达:观察万物,有了数量和质量,就能产生质变,最终最终还能达到绝对的理念。
但是这里面还有一个西方人没法了解的原理,就是我们的本性。占卜者,达至诚状态,心的本净本清就显现,深层的意识内容就会显现无为。
这种方法思维的方法是有为的思维与无为的思维微妙结合。
进入我们的潜意识层面,西方的心理学,他通过催眠的方法,但这是被动的。西方人还没法运用人的直觉。
易经的这种方法,如果观察者修习了佛法的观心,就非常容易相得益彰,噢,道原来呀,悟道只在转念之间。
所以不易道就是道体。你悟到的道体,就把握了根本。
二、变易,天地宇宙万象种种的把握。易经,了解天地宇宙万物的智慧,有三个原则:不易之道,变易之问,简易之学。
《易经》,他的方法,西方人永远没法明白。这种方法,把人放在天地宇宙万物中同时观察。但是西方人研究的方法,只能选择某一点直线思维分而又分,分科再分科,分剖再分剖。
易的方法,人在天地中一立,乾为天(时空),坤为地,盘古开天地。
山(艮)泽(兑)通气,陆地与海洋空气对流,天地之气就转动不息。
雷(震)风(巽)相薄,雷雨与风的鼓荡,则风调雨顺。
水(坎)火(离)不相射,坎为月离为太阳,一主昼一主夜,不同时而照耀人间。
这样,就是一个立体全息观照图式。
人能够全息立体观察人与万物天地宇宙吗?
这种思维方法,西方人是没有的。
这里面有很多很多的奥妙。但是你搞明白了,其实也是至简至易。
这种方法能够让人迅速把握人与天地宇宙万物的实相。
三、至易的智慧认知法。
易有三义!不易,变易,简易。
不易,道也,不生不灭之寂体。
变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阴阳四仪八卦,64卦,万物。
简易,不生不灭的道体,与阴阳五行万象的世间万物,可以用一个至简的图式来表达,来总持。
用西方的哲学来诠释一下,道体,本源也;万象,现象也;在本源与表象之间,发现他们的规律,用一个非常简单的符号来表示。明白了吗?对了。易经要表达的方法本质,这是西方人他们孜孜以求的哲学的科学的目标。
为什么能够预测?因为道体他能够超越够现在未来时空的界限,了解每一个事物都能突破时空达于源头。
我们知道这易三个秘密,那么就称下了最后一个问题:问题在于,你的心与道相合了吗?
现在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中国文化中的一种超级认知模式。
把握了道体,《易经》就易。 《易经》不是科学之书,勉强说是哲学,这个哲学也有别于西方的哲学,叫:中华智慧学,简称:慧学。虽然不是科学,但这里面也包含了科学了解万物规律的特性。西人的哲学义为爱智慧,但是他们自己至今没有发展出一种智慧体系,因为他们的哲学方法,最主要的是用逻辑思维的方法,他们用这个方法注定的只能获得知识体系,何以故,他们的这个方法无法启开人本有妙德。如果我们把《易经》等同于西方的哲学,这不能发现中华真正的智慧。
西方人没有真正的智慧方法,不能研究出那怕一种智慧体系,但是中国的文化从这样的体系很多很多,《易经》这是一个总的源。《周易》系辞传说:”易者,象也”,孔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的,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这告诉我们,易是一门观象的形象思维,至于中国的文字创立的规则他是一致的。通过观象,融会卦爻各象之意,从形象到抽象,再从抽象广拟于形象,得意忘象,感而遂通,于是天下事物之理得矣。这是基于道而有的智慧思维方法,能够令一一法悉归于本源,用易则能体道,体得大道,则天地人万物宇宙复归无为。用西人哲学的话来说,就是能在本质于表象之间建立辩证的关系。西方的哲学探究本质,但是他无法建立这种智观系统,无法于有形的万物与无形的大道之源获得。
西方人,这么认为中国古代只有科技,没有科学,因为西方人按照他们现在的水平,没法真正认识到中华文华大系统的智慧方法奥秘。
中华古老的文化有无尽的发明创造,现在大多数人只知道四大发明,有的人还在努力证明四大发明,这是科技,不是科学,这个工作是谁在做的?是现代的部分中国人。他们不知道,自己祖先祖圣的中国古人,有许许多多的发明创造,这些发明背后的理论支持系统:《易经》是最主要的支撑。
举个例子来说:中国文化中的五运六气,这是中华古老智慧的伟大发明,这要远远比四大发明来的奥妙。中华古代的圣人在研究的天人关系时候,不仅只知道地球环境影响了气候,还研究到了九星和七曜对气球的影响,九星包括天蓬星、天芮星、天冲星、天辅星、天禽星、天心星、天柱星、天任星、天英星,七曜包括日、月、金星、水星、木星、火星、土星,而且还观察到了二十八星宿等。中国古代的圣人们,发现中国的气候会以60年为周期循环,年与年之间相互影响,每一年有其特定的规律。古人把这些气候变化规律整理出来,就形成了五运六气学。这种大道学问,渗透到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这种观察天地宇宙及万物的运化,与人与人类社会结合在一起,西方的人现在虽然他们的仪器非常先进,但是他们还是做不到这一点。虽然现在的西方人已经意识到全息性,系统性,整体性的重要,但是他们还不会应用这些方法来真正建立天人一体的智慧文化大系统,但是中国的古代人早就完成了这个任务。
我们现在要问的是,中国的古人,他们没有先进的仪器,他们是怎么做到这种状态的?把这个里面的奥妙搞明白,才知道中华文明的核心内容。
我们现在是不是有点明白了?
《易经》既然这么厉害,为什么不把《易经》当教材?
《易经》在古代就是教材,孔子不是把它当作教材吗,然后《四书五经》也有《易经》。然而《易经》并没有什么厉害之处,不过和其他《经》一样是儒典之一。汝南袁氏还是治《易经》的世家,结果袁绍在官渡之战也被庶族出身的曹操打的落花流水,当然袁绍可以说是成功人士,但和《易经》学问有多少关系,还真没证据能够表明。
《易经》其实分为经和传两部分,经是商末周初的占卜记录,传是战国儒者的解释。所以一般吹《易经》也就是吹《经》这部分。其实卜筮这种东西虽然在商代是非常重要的,当时人甚至逢事必卜,但背后反映的其实是一种神本主义。而周代明显就更重视人本主义,卜筮也就慢慢沦为杂学了。
作为卜筮记录的《易经》,当然是有价值的,不过在今天看来,仅仅只是反映一种朴素的哲学观。类似的还有《老子》,谈得越是玄乎其玄,后人越是觉得高山仰止。加上被算命先生们一发挥,简直成了天书。但个人认为,教材还是要具体、实在、前沿,所以《易经》作为哲学史一部分研究还好,专门作为教材并不合适。
感谢阅读,欢迎关注!
《易经》有何意义?
易经,最核心的问题,是它何以能够预测吉凶?我想这就是易经的意义所在。
《易经》的根源在哪里?
谢邀请!你的描述有道理。对于《易经》来说,我也是水平有限,学识浅陋,也就粗浅说一下。(一)要说《易经》的源头,我认为这本书根源是在实际生活经验和思想文化渐进的沉淀、积累中产生的。远古先民开始时是生活在广袤荒蛮的土地上,不像现在高楼大厦灯火辉煌。由于劳动生产力低下,尚处于蒙昧时代,人们随时面临饥饿死亡威胁,更诓论、奢谈什么文化了,他们对于大自然日月星辰、四季轮回等现象和规律充满了好奇和敬畏,对于动物与人类一类生命体的生老病死等一些牵扯到自身命运的规律现象也是害怕和不解,于是就想通过某种方式能和天地万物进行沟通,并够研究掌握或预测像日月星辰,生老病死,甚至战争等自然规律现象,以便能够及早预防和解决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于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经验和文化思想慢慢也有了一定积淀,就有了像周文王一类为代表的当时杰出人才脱颖而出,开始付诸行动,他们在前代前人,就比如在伏羲八卦和大禹治水经验和其他人的思想、文化和生活经验积累的基础上著书立说,来解决当代社会人们现实生活中的复杂现象和出现问题。周文王研究的八卦也就是在伏羲氏八卦基础上而来的。 (二) 现在我就结合一下有关伏羲八卦和大禹治水的传说典故,来更好分析《易经》的根源。有民间传说典故,认为最早就是伏羲氏仰俯天地,参透日月星辰、四季更迭变化规律,绘出了八卦图。据说他在四处寻访问道途中,再经过洛阳孟津黄河的岸边时,河中突然跃出一匹马头龙身的“龙马”怪兽,奇怪的是身上还背着一张图,伏羲就据此推演绘制出了最早的八卦图。还有一个传说,是说大禹治水期间,在经过洛河时,河里出现了一个神龟,背负洛书献给大禹,大禹结合洛书上的八卦,最终治水成功。这两个传说就是著名的“河图洛书”典故传说了,有认为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三)对于这两个看似神话传说的出现我认为并不是虚妄而毫无根源的,伏羲大禹河图洛书的故事其实正是我们远古先民们对科学文化知识的迫切渴望,希望有一些先进人物,就像龙马和神龟那样,拿出研究成果,给世间人们创造传播科学技术文化知识,让广大人民通过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于是便有了后来周文王结合时代编著的《易经》八卦,也算是当时时代先进的思想文化代表。我们再想想以后对《易经》的完善、发展做出贡献的老子、孔子和孟子等先贤圣人,他们不也就是在前人实际生活经验、思想文化渐进的积淀、积累基础上,通过自己进一步的学习参悟,著书立说,从而有了巨大成就的吗?他们也为我们后人进行学习研究和发展《易经》等文化科技知识奠定了一定基础。所以在我看来,《易经》就是在人们实际生活经验和思想文化渐进的沉淀、积累中诞生的,它的根源就在此。(四)再说一下提问的朋友在描述里所问的《易经》是属于哪个范畴的问题,我认为它随着时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随着人们文化思想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易经》来说,占卜算卦风水等方面已经不再是作为实用性来研究的方向,但它里面蕴含的朴素辩证的生活思维方式、哲学智慧思想是值得我们后人去深入研究和挖掘的,它里面的许多经典言辞至今还在为我们后人所用,也指导着我们的思想行为,发挥着巨大作用。
如何评价《易经》?
谢邀!《易经》即《周易》,是上古的一部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筮书。
《易经》产生的时代大约在商末周初,是由巫卜们编纂而成的巫书,非一人所作。在功能与性质上,它是同殷商卜辞到《诗经》的桥梁。
《易经》在它的那些作为卜筮用的卦辞爻辞中,保存了不少古代优美的诗歌或近似诗歌的作品。这些作品为我们提供了研究上古文学的珍贵资料,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史料价值;它们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也有着一定的影响。
这些诗歌语言简洁生动,质朴明快,音节和谐优美,在艺术上不仅具备了诗的意境,并且很好地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
当今读《易经》,史学家看历史兴衰,哲学家知辩证思维,政治家学治世方略,军事家悟兵法谋略,企业家得经营方法。
现代人读《易经》是要读懂中国传统文化的根。相距六千年之久,亘古常新~依然具有价值,而与最新原子物理及现代科学有颇多形同的地方!这让我们受益匪淺。
《易经》是经典中的经典,至今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易经》的核心思想价值是什么?
《易经》究竟有没有一个核心思想或内在精髓?清代易学大师惠栋认为是“时中”。他说:“易道深矣,一言以蔽之曰:时中。孔子作《彖传》,言时者二十四卦,言中者三十五卦。……子思作《中庸》,述孔子之意而曰‘君子而时中’。 ……知时中之义,其于《易》也,思过半矣。” 什么是“时中”? “时”,一般指天时,指宇宙,指外部的环境、形势。指对宇宙万物、自然规律的研究、掌握,还可以延伸出文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与时偕行,与时俱进。英国科学家史蒂芬·霍金一本最畅销的关于“宇宙学”的科普读物就叫《时间简史》。象数派偏重于对“时”的研究,却走入旁门左道,没有在中国发展出数学、物理、化学等科学,是十分可惜的。 “中”,指人的内在修养(学识)和遇事时的应对策略,即“中庸之道”。 《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儒家(义理派)偏重于对“中”的研究,而逐渐忽视了“时”的重要性。以致于儒家经典《大学》遗失了很重要的“格物致知”一章,宋代朱熹编纂《大学章句》时补之:“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基本符合《大学》原意,具备科学精神,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提倡。到明代王阳明批判朱熹“格物致知”学说,提出“心即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等观点,否定客观存在,彻底摆脱“时”的限制,已违背儒家正统,背道而驰。“时中时中”,“时”是前提,明清以后,中国没有发展出与西方列强相匹的科学技术,落后于时代,落后就要挨打。 完整的“时中”概念首次出现在《蒙·彖》中:“蒙,亨,以亨行时中也。”这也是整部《易经》中唯一的一次。为何在《易经》“蒙”卦中首次也是唯一一次出现“时中”,这是很有趣的,可以拓展我们对“时”与“中”意义的理解。“蒙”卦,既表示事物创生之初的蒙昧状态,也寓意教育要从童蒙抓起。人类正是靠着不断探索、积累知识,代代相传,学习成长,才逐步走出蒙昧,进入文明。
亨行时中!要求我们既要重“时”,也要重“中”,“时”“中”并重。既要主动顺应时代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与时俱进;还要不断加强自我修养,正确认清自己所处的形势,把握时机,采取合乎“中庸”的策略,勇于进取。
有些人把《易经》吹上天,为什么呢?
自然而然,那不是吹不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