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成书,离不开《大宋宣和遗事》。
《大宋宣和遗事》是讲史话本,讲史,专说历史故事。话本,就是说话人说话的底本,它主要包括讲史和小说两大类。话本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元明清的历史小说正是由此演变而成的。
唐宋人的笔记中,通常称故事为“话”或“小话”。大约至唐代,已经有人在市集中以“说话”(即演讲故事)为职业或准职业,一般学者都认为这类演讲艺术是由佛寺中讲述佛经故事乃至世俗故事一步步演变出来的。
但唐代在市集中以“说话”为业的艺人没有留下他们所讲述的故事的文字记录,后人只能在唐五代人笔记如段成式《酉阳杂俎》、赵嶙《因话录》、王定保《唐摭言》等零星记载中推想所讲述的内容。
到了宋代,大都市中游艺场所(瓦子)说话艺术十分繁荣,说话人分成各种专门的行当,各有家数,其中“小说”、“讲史”两门,就是我们现在所称的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不过在宋元时代,是说话人向听众口头演唱的、作为演唱用的脚本,故叫“话本”。
《大宋宣和遗事》系宋代无名氏作,书中宋人、元人习用语言间杂,元人或有增益。如书中说宋朝卜都之地,“一汴﹑二杭﹑三闽﹑四广”,当是宋亡以后所加。一般都把《大宋宣和遗事》看做是成书于元代的笔记小说辑录,结合了多个类型的笔记小说并以说书的方式连贯而成。
《大宋宣和遗事》分“元集、亨集、利集、贞集”四卷。宣和是宋徽宗的最后一个年号,该书大概由讲述历代帝王荒淫误国开始,一直写到宋高宗定都临安为止,加插了宋代奸臣把持朝政致使生灵涂炭的故事,是现存以宋江为主要人物的水浒故事的最早资料,也为写梁山英雄聚义做了对照,因此成为《水浒传》的蓝本。
全书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十段:
第1段历数前朝各个荒淫无道的昏君,直讲到宋徽宗;第2段讲王安石变法致祸;第3段讲宋徽宗用蔡京等在朝任事;第4段讲宋江36人聚义梁山泊,最后被张叔夜平定,提供了《水浒传》的雏形;第5段讲宋徽宗宠爱娼妓李师师;第6段讲宋徽宗信任道士林灵素;第7段讲腊月预赏元宵和元宵放灯的盛况;第8段讲金人入侵,以至攻陷汴梁;第9段讲金兵掳徽钦二帝北行;第10段讲康王赵构南渡即位,定都临安(今杭州)。
这些故事有不同的来源,文风也不一致。其中4﹑5﹑7等段口语化程度较高,象是说话人的创作。其他部分文体较杂,如第9段即引自无名氏的《南烬纪闻录》、《窃愤录》(清人题辛弃疾撰)、《窃愤续录》,文字基本相同,并未作重大修改。编者从各种书里摘录资料,作为说话的底本,刊行时也没有加工整理,实际上只是提纲式的讲稿。
再说下《水浒传》的成书过程,先介绍下作者施耐庵。
再说下《水浒传》的成书过程,先介绍下作者施耐庵。
据《施氏家谱》等有关资料记载,施耐庵,名彦端,字肇瑞,号子安,别号耐庵。系孔子门生七十二贤之一施之常后裔,祖籍苏州,生于兴化白驹镇(今盐城大丰)。父施元德操舟为业,他13岁入浒墅关私塾就读,19岁中秀才,29岁中举人,35岁与刘伯温同榜中进士,授任钱塘县事,因受不了达鲁花赤的(官名)骄横专断,不久即辞官以授徒、著书自遣。
其间与刘伯温有交往,曾到青田小住,后来施耐庵迁回淮安著书,著作有三国演义,五代残唐,隋唐志传,三遂平妖传,江湖豪客传(即水浒祖本)。
1353年张士诚在白驹起义,起义初曾到淮安登门造访施耐庵,请其出山,施耐庵以母老妻弱,子女婚嫁,债务未偿婉拒,只让其次子施彦明随张士诚去。
施耐庵避张士诚去东京著书,完成水浒传简本(映雪草堂本),并进一步润笔到袁无涯本71回以后。1354年东京寻归后,施耐庵从淮安回到白驹创作水浒传70回本,著书赠女之后入张士诚幕,在白驹关帝庙刻印兵书(水浒传70回本)。1356年张士诚据苏州,施耐庵隐居在苏州写兵书(梅本后50回)。其间张士诚第二次聘请施耐庵,施又拒之,让其侄事张。
后入张士诚军。1357年十八人(有高启、杨基、倪云林、施耐庵等人)雅聚之后,施耐庵转战浙西。施耐庵、刘亮在白石山与鲁渊相遇相交,参与谋划三打严州。1359年三打严州失败后,施、刘、鲁三人都离开张士诚部队,施耐庵带新收门人罗贯中回白驹隐居芦苇荡著水浒(吴从先读本)。张士诚第三次聘请施耐庵,施拒之,让其孙施述元(施彦明之子)随张士诚。
1361年施耐庵又参加张士诚部队。1365年施耐庵作《秋江送别》赠刘亮、鲁渊,之后施耐庵离开张士诚部队,访友寓居江阴,叹王勃怀才不遇改名子安(王勃字子安)。
这期间施耐庵还多次拒绝朱元璋的聘请,因为出版梅本水浒传,朱元璋命人捉拿施耐庵,施耐庵离开江阴(可能去了安徽)。1367年秋冬施耐庵回白驹续写袁无涯本水浒传,刘伯温到白驹拜访施耐庵,施耐庵再避朱元璋去淮安,在其三子施彦才家著书。1368年至1369年施耐庵京陵入狱7个月,释放后回淮安,因为年老体弱,自删征田虎、王庆故事,召集罗贯中等门人帮助其校对水浒,完成百回本水浒(介子园本)。
之后继续创作征田虎、王庆故事,仓促完成袁无涯本(田虎故事尚未完稿)。罗贯中带着施耐庵书稿远走闽南。施耐庵在生命最后时期作自传小说《志余》即家谱中《耐庵小史》。最后居淮安卒,终年75岁。
施耐庵去世后临时安葬在淮安,若干年后,其孙施述元移柩南葬白驹西落湖,次年王道生(讳谕字道生,施耐庵淮安邻居)作《耐庵墓志》。
再介绍下《水浒传》创作。
《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江湖豪客传》。最初是根据宋金元时期宋江起义的故事加工编成话本,200多年后,施耐庵根据话本、民间故事、戏曲写出中国第一部长篇白话小说《水浒传》,在我国白话文学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水浒传》对封建社会的一切,几乎都有涉及,医卜星相、勾栏瓦舍、吹拉弹唱等等,为我们提供了一幅北宋时期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风俗画卷。
施耐庵在《水浒传》中塑造了一批聚集江湖、仗义行侠的绿林好汉的独特性格和各人被逼上梁山的成长道路。108个英雄好汉,每人有每人的语言,通过这些语言,人物的迥异性格被刻画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李逵的心粗胆大、率直忠诚,鲁达的粗中有细、仗义刚正,武松的勇武利落、心思精细,林冲的忍让,宋江的谦恭,吴用的足智多谋,通过他们的语言,无不让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全书大故事套小故事,长篇中孕含短篇,至今仍然影响着众多文艺作品。小说语言生动活泼,高潮迭起,可读性极强,是中国长篇侠义小说的鼻祖,明清侠义小说,以及当代武侠小说,都可以看到《水浒传》的影响。
除了对文学的影响,《水浒传》的故事和人物涉入了许多艺术领域,500年来,各门类艺术家都对《水浒传》进行着一次次再创造,相关的曲艺、戏剧、电影、电视、绘画、雕塑已成为我们文化生活中巨大的内容。
水浒传版本可分为二大体系,其一祖本体系,称为江湖豪客传或水浒传,相当于70回本+梅本后50回+吴读本。祖本中的故事应该是这样安排的:大聚义-替天行道(梅本)-私征田虎王庆-义军南下欲私征方腊-宋挚其尾,张顺被擒(吴读本一部分)-主动招安-招安后征辽平方腊。在写作过程中受时局影响作了很大改动,如删去三打祝家庄中栾廷玉之死。
其二是袁无涯本水浒体系,称为忠义水浒传,包括现存的各种简本,大涤余人本,芥子园本,袁无涯本。特别要说的是容与堂百回本是罗贯中在施耐庵的本基础上进一步创作的版本。
施耐庵写水浒传还有几个故事。
据说施耐庵除了擅长写文章,还会医病、卜易、命相、看风水、打拳等。
明洪武初年,刘伯温曾经在朱元璋面前保奏“施耐庵本领胜臣十倍,若教他做官,一定有好的政绩。”洪武帝准奏,下诏书到江阴召他进京,召了几次,施耐庵推脱有病,谢绝了征召。
当时梧塍徐氏九世徐麒(徐霞客高祖)以布衣承诏出使四川,功成辞官回到故里,名扬一时。徐麒请苏州(一说为钱塘即杭州)隐士施耐庵到家里当私塾先生。施耐庵就住在祝塘镇环境幽美的大宅里,边教书边写作《水浒传》,当地人都尊称他为“耐庵公”。
据说《水浒传》中的许多地名,都取之于祝塘附近。如“三打祝家庄”是全书中的重头戏,其实祝家庄就是祝塘镇。
相传施耐庵在大宅里坐馆教学时,还经常教学生画画。他要求严格,每次只教一幅人物画,直到学生画好后再教另外一幅。他前后教学生画了108幅。这些画,张张面孔不一样,个个动作不同,神态各异,个性有别。他刻画的108个人物形象,据说就是《水浒传》里的108将。
尤其武松这个人物,《水浒传》中写武松景阳岗打虎写得栩栩如生。据说当时施耐庵不过是到大宅里村后的后阳岗散步,见有条黄狗睡在松树下,一名庄丁武阿二把黄狗打跑了。施耐庵回家便以此为原型进行创作,把后阳岗改作景阳岗,黄狗变成吊睛白额大虫(老虎),武阿二成了武松。
宋元时期龚开所著《宋江三十六人赞》(也被认为是《水浒传》的雏形或蓝本)中他写武松:“行者武松:汝优婆塞,五戒在身。酒色财气,更要杀人”。
其他诸如元杂曲中,有杂剧《折担儿武松打虎》、《窄袖儿武松》等以武松为主角的曲目,也有《鲁智深喜赏黄花峪》中,武松也作为梁山好汉之一登场。
也有研究者认为,《水浒传》中武松的蓝本取材自元末张士诚起义的部将卞元亨。武松景阳岗打虎的故事即是来自于卞元亨打虎的事迹。
卞元亨是施耐庵的表弟,施耐庵母亲姓卞。卞元亨长的虎背熊腰,修眉宽颐,高鼻阔口,诗词音律样样通,弹琴吹笛都是行家里手。还是卞仓一带的武举,曾经一脚踢死过一只老虎。据说是踢中了老虎的下颔,施耐庵就借题发挥了一下,改为用拳头打死老虎。
卞元亨死于1419年,活了90岁。
元朝末年至正年间,贩卖私盐的张士诚起兵反元,卞元亨从张士诚起兵。施耐庵多次入张士诚幕也多是在卞元亨邀请下,因而熟悉张士诚统治集团内部的许多情况。
据说《水浒传》中不少人物原型都是从这里来的,如贩私盐的二兄弟出海蛟童威、入海蜃童猛,当车夫的两淮人矮脚虎王英等。
张士诚的女婿潘元绍及其哥哥潘元明,在朱元璋攻打杭州的时候苟且偷生,降明为官。施耐庵对他们兄弟俩的不忠行为甚为鄙视。故特在《水浒传》中描写了二潘(即潘金莲和潘巧云),用女人的不贞来比喻为臣不忠。
有杭州地方志显示,宋代杭州有一名叫武松的提辖,曾刺杀蔡京之子,或为水浒传中武松的原型之一。如今杭州武松墓或源于此。或许武松原型是两者合一。
施耐庵写完《水浒传》后没过几年病逝。死后数十年,其孙文昱(述元)家道炽盛。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高儒《百川书志》载:“《忠义水浒传》100卷。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嘉靖四十五年郎瑛在《七修类稿》中说:“此书为‘钱塘施耐庵的本’”。
关于《水浒传》的书名也有传说。
水浒有“在水边”的意思,也含在野的意思。
“浒”,在《说文解字》中写作“汻”,徐铉校曰“今作浒”,可见二者为古今字。
“汻,水厓也。”白话来说,就是水边。
所以说水浒后引申为民间、在野,今天也有山寨的意味。水浒中的“水”不是指梁山泊,更不是东平湖,而是现在陕西省岐山县北边的漆水河;“水浒”的原始地旺就是岐山脚下漆水河沿岸一带,并不是后来的山东梁山水泊。
“水浒”一词最早源于《诗经·大雅·绵》:“自土(杜)、沮、漆”、"古公檀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意思是从杜水来到漆水以后,周部族的祖先古公檀父一大早赶着马,率领族人沿着这条西来的河水之岸,走到岐山脚下。
施耐庵的《水浒传》,原名《江湖豪客传》。施耐庵对书中的情节、人物、结构都很满意,但总觉得书名欠佳。经过学生罗贯中建议和启发,将《江湖豪客传》正式改名为《水浒传》。
如此一改,意境大开,不但简明上口,而且文辞典雅,含蓄蕴藉,富有象征意义,也成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儿子不好好学习的风水怎么办?
学习不好就要调整文昌位的风水,风水是优秀的传统文化,有时是完胜现代科学的!风水它真不是万能的,但是它的能效性也是非常凸显的。风水在现实中有很大的作用:例如有孩子他本身很聪明,但是考试成绩不好,经常做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事。这通过风水的布局能够让这孩子的聪明放到正的地儿,甚至变成大智慧,这是风水能够做到,这都是风水能做到的。
有值得一看的风水类小说吗?
风花雪月…少年地师…寻龙柜命…芽山九龙秘籍……墓煞……专超级风水师…天速之体…易经小孑"…绝品风水师…卦神…绝品相师…都市风水师…扔品神相…无敌相师…f天洼论坛…一真最高境界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