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起“《易经》风水”,在日常生活中常被很多人认为有迷信色彩,其实中国的《易经》风水文化历经了几千年的发展,其中包含着非科学的成分,但是以《易经》理论的“天人合一”为出发点的系列风水学理论,揭示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许多联系和影响,对于中国的城市规划有着很深刻的影响。
本文从《易经》风水学对城市规划的选址、城市建筑方向选择、城市的形态布局、城市生态环境四个方面的影响来阐述中国古代风水思想对于城市规划的重要性。
中华人们的居住环境从原始社会的穴居、巢居形态到现在的大都市,经历了几千年的居住环境历史,有着深厚的文化。近几年来,随着全球环境等问题的日益增加,人类聚居学、生态建筑学、环境建筑学等城市规划理论体系逐渐出现,又从“人定胜天”的思想返回到《易经》风水学中“天人合一”的规划思想,确定了可持续发展理念。
一、《易经》风水文化与城市选址
城市规划的选址尤为重要,从科学的角度,城市的选址一般选择有山有水的地域,这不仅有利于城市的多方位发展,便于城市从事工业生产,而且有利于城市景观的创造。
从《易经》风水思想的角度,城市的选址则是为了更好的体现“天人合一”的指导原则。在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选址中,由于其技术条件与社会条件十分落后,对于城市的选址必须依靠人进行现场的勘察,因此,城市规划的选址需要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固有“三年寻龙、十年点穴”的风水选址说法。
《易经》风水文化对城市选址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选址必须要依山傍水。
风水学认为,山随水行,水界山住,水随山转,山防水去。
在《易经》风水学的思想中,水十分重要,水是龙的血脉,两水之中必有山,故水会即龙尽,水交则龙止,水飞走即生气散,水融注则生气聚,水深处民多富,水浅处民多贫。因此一般城市的选址必须要依山傍水,有的城市选址处于两江交汇处,有的城市选址位于江河一岸或者两岸,有的城市则位于海滨,水是《易经》风水当中的中心。
从城市的发展方面看,海、河、湖一方面对于城市的农业、工业甚至于商业的正常生产和运作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水运可以改善城市交通,使城市从水、陆、空各个方面进行交通运输,同时,水还可以美化环境。
第二,选址必须山环水抱。
风水学认为:“凡寻龙穴,固宜由祖山、宗山、间星、应星以至少祖山、穴星, 逐层查看,方为的确”。寻龙即是寻找山的走势,确定适合选址的地域。
第三,城市选址要求地势平坦。
从科学角度看,城镇所在地必须有一定面积的平原,才能有充足的农副产品供应城里人生活。
平原使交通、物资交流、集市贸易都方便。再背靠大山,面临大河,在军事上更为有利,水上交通也更方便。
气是风水思想当中最基本而又最神秘的内容。气,“聚则成形,散则化气,有形必有气”,气不同于空气之气,它既包括空气以及各种气体,也包括辐射、光等等。在选择聚居位置时,蕴藏“气”的位置是最理想的,为了达到聚气的目的,就要求地理位置要成盆地状或类盆地状,找到“出气”的穴位,再加上四周环抱的山,就能达到聚气、藏风的目的。
二、《易经》风水文化与城市建筑的方向选择
风水学强调城市与建筑的“面南朝阳”,也即是中国传统规划的“坐北朝南”的思想。
从古代殷商时期的商城到现在我们所熟悉的明清时期北京城,城市的方向基本上都是“坐北朝南”,随着中国的逐渐发展,由于受西方的影响,导致我们对于建筑物方向的选择没有固定的方向。
但是《易经》风水学强调的“面南朝阳”思想从文化和科学的角度都有其一定的积极意义。从文化的角度来看,这与《易经》有着密切的关联。 《周易·说卦》说:“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后世人谓帝王统治国家的方略为“南面之术”,即源于此。
从科学的角度,中国的天文星图是以面南而立仰天象而绘制的,地图是以面南而立用俯视地理方法绘制的。所以中国古代的方位观念也很独特:前南后北,左东右西。
这种“面南朝阳”思想的产生,又是由它特定的环境特点决定的。因中国处在北半球中,阳光大多数时间都是从南面照射过来,人们的生活、生产是以直接获得阳光为前提的,这就决定了人们采光的朝向必然是南向的。
再者,面南而居的选择亦与季节风向有关。中国境内大部分地区冬季盛行的是寒冷的偏北风,而夏季盛行的是暖湿的偏南风,这就决定了中国《易经》风水的环境模式的基本格局应当是坐北朝南,其西、北、东三面多有环山,以抵挡寒冷的冬季风,南面略显开阔,以迎纳暖湿的夏季风。
三、《易经》风水文化与城市形态布局
中国最早的城市是殷商时期的商城,战国时期出现了“相土尝水,法天相地”的城市规划布局思想,从这开始一直到明清时期的北京城,基本上都沿用了这种《易经》风水思想的规划理念。
明代的南京城是以相土以及宇宙形象来建造城市的;明清时期的紫禁城更是风水城市的典范。紫禁城位于北京城的中轴线上,宫殿布局东西对称,左右衬托,殿宇重重,楼阁巍峨,西靠中南海,北倚万岁山(煤山),南有金水河,可谓前水后山、阴阳交汇。
紫禁城内不下百所院落,每所院落中的建筑都有主有从,以配殿衬托主殿,全宫无数不同规模的次要院落有秩序地组织起来,共同拱卫外朝、内庭的主院及中轴线上的主殿。整座宫城正是以其建筑形象体现出古代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的伦常关系,以及这种关系最顶端的君权、皇权的至高无上地位。
《易经》风水文化对于现代城市也有重要意义。现代城市规划布局方式主要有集中块状布局形态、连片放射状布局、连片带状布局、组团状布局以及卫星状布局等城市布局形态,其中放射状布局和卫星状布局明显地体现了“相土尝水,法天象地”的思想。
所谓卫星城市,是引用了宇宙间卫星和行星的关系,借以表明子城与母城相互依存的关系,此为“法天”。连片放射状城市则是蜘蛛网的布局形态,此为“象地”。
同时,在《易经》风水学中,这种几何形状为蜘蛛网的布局形态,使得不利于城市居民的污浊空气和干扰,即《易经》风水学中所说的“阴气”得到化解。
四、《易经》风水文化与城市生态环境
目前的城市面临着全球化、区域一体化、信息网络化等一系列的发展趋势,从环境保护到永续发展的规划思想是现代社会规划发展的一条重要的发展原则,这也就是人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易经》风水学中,也即是“天人合一”,《易经》风水学按照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八卦九宫一类的宇宙图式来规划宅居环境。
《易经》风水的核心内容是人们对居住环境进行选择和处理的一种学问,营造良好的《易经》风水环境,种植树木可以美化城市。
因为《易经》风水实际上解决的就是人类居住环境的问题,而人居环境的核心内容就是植树造林。在《易经》风水学中有一种唯心说法,就是说大自然界存在一种凶神的“煞”气,它能在不知不觉中致人于死地。
其实,所谓“煞气”,大多是寒冷的北风包括西北风和东北风,由于它严寒,容易使人受凉得病,或使病情加重。在“煞口”种植树木就叫做抵煞林或挡风林,这就是“风水”林,尽管这是唯心的说法,但是剥去唯心的外衣,就留下科学的内容……绿树造林可以减少自然灾害。还可以起到环境美学。
总之,对于《易经》风水文化可以从两方面去理解,一方面从纯粹的唯心主义,而另一方面,《易经》风水学是中国几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它也是一门学问。《易经》风水文化对于城市规划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加强了城市整体规划观念。
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规划的核心内容从选址到规划实施到环境布置,虽然我们一般都按照科学的方式去进行,但是其中也必然包含有风水里面的相关哲学内涵,比如依山傍水,背山面水;
第二,“法天象地”的思想对于城市以及城市内建筑的布局都有很大的启示,尤其对于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城市的创造很多方面都模仿天地万物;
第三,虽然城市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全球环境问题爆发后提出来的一种适应社会自然需求的理念,但是古代的《易经》风水学所包含的哲学思想就体现了这一点,因此,《易经》风水文化对于生态城市的构建也是十分重要的。
对于《易经》风水学,我们应该以一种科学的方式去学习了解它,一方面对于城市规划有一定的帮助,另一方面也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传递了下去。
弘扬《易经》文化有着怎样的意义?
弘扬巜易经》文化有着怎样的意义?谢邀请简作答:上世纪七十年代,当西方世界按着上帝造就万物的一元论,来探讨生命的起源,进而走向死胡同的情况下,把目光投向了东方文化~中国的周易。同时也肯定了周易关于天地造就万物的思想是正确的。由此在我国掀起一股学习、研究,应用周易的热潮。今天来重温周易的价值,仍有其现实意义!要全面回答需较长篇幅,因而只能从某个方面作答。(一)做人。巜易经、象上传》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做人要象天(太阳、天体)那样不借助任何外力,永远不分昼夜分秒不可停地运动,显得刚建有力!奋勇前进永不停息。做人要像大地那样,任劳任怨,以广阔的胸怀去承载万物!任你风吹雨打,天寒地冻,我都能逆来顺受。这两句话告诫人们,做人要生命不止战斗不息,永远自强自立。。做人要有宽广的胸怀,要有包容之心。(二’反腐倡廉,巜易经、系词下传》中说: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何校灭耳凶。这句话是说人犯罪是由小恶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最后犯了大罪,戴上了大耳枷进了牢狱。又说: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言不胜其任也。这是在警示贪官污吏,能力不大,地位高官不小,水平不高,什么都想管,其结局必然是鼎折足,覆公涑,其形渥,凶!不难看出,为官之人都能像周易说的那样去做人做事,那有多好啊!
易经文化的复兴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易经文化的复兴,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我认为:《易经》是人类史上一个非常难得而又是非常奇特的一个“谜”!可说,还是目前科学还无法解释的,一个非常好的可以打开神秘文化之“谜”的金钥匙。科学,能给人们造福,事实也能毁灭人类;而易经,真正研究透彻,能够帮助人们解忧排难,逢凶化吉,或许能引导人们思想向“善”的理念发展!(心中有神应,才不会作恶事)但,绝不可能毁灭人类。人们自古都很迷信“神鬼”之说,而世界上究竟有没有鬼神和上帝呢?但,至今世界上还没有听说过,哪个国家,哪个人抓住了一个“鬼”,可以让世上的人们看看?究竟有没有“上帝”的存在?(也因为,西方魔鬼完全相信了科学,不信世上有鬼神,才大搞毁灭人类的核武器,弄得全人类不安全)但,现存世界界上最灵异的,又可以研究的也只有唯一的《易经》,且,有不可思议的,能够预测人们的“吉凶祸福”与所测事件的“发展规律”大都基本吻合。我学“易”多年,经过实践的应验和事后的对比看,确有无语的精妙,难一想象的准确与应验。如:2015年亥月辛亥日(寅卯空)。我村敬友妻:儿妻何时孕?背景:丈夫病很严重,儿妻结婚一年多不孕。时测得雷泽归妹变泽水困卦:
亥月辛亥日(寅卯空)
父母 戌— 、、 蛇
兄弟 申 x 酉 勾
官鬼(亥)午 、 雀
父母 丑+ 、、 龙
妻财 卯 、 武
官鬼 巳 o 寅 虎
注:“+”代表“世爻”,“—”代表应爻。
时断:酉年十月大喜。
实际:2017(丁酉)年农历十月初三生一女儿。
解:问儿妻孕,不宜父母持世,父母持世,说明儿妻生育不正常,还好,父母月日不旺,但,动爻官鬼生扶,官鬼临月日双破,无力克制,大吉。而卦中五爻兄弟动化进神生用神亥水,亥水伏藏,故断:酉年原神临太岁生用神亥水,十月子孙亥水出现也!巧了,又是“辛巳”日冲出。
其实,卦中官鬼发动,另有别意。即:当时,丈夫有病严重,前不久昏迷,后起死回生。她先测了儿妻孕事,后又测丈夫病情,即:
子孙 酉 、、 蛇
妻财 亥— 、、 勾
兄弟 丑 、、 雀
兄弟 丑 x 辰 龙
官鬼 卯+ 、 武
父母 巳 、 虎
实:丈夫好多了,特别今年得了一个小孙女后,特别开心。
《易经》是文化类还是科学类的书籍?
《易经》是文化类还是科学类的书籍?间答:《易经》是民俗集体的智慧,而大成。它介于文化,科学之间,是一部(民俗之书)它重点以爻变的形势抛解着人类与自然的和皆,万物轮回的轨迹,但是无(定律)。《易经》随着千百年来时代的变迁,有些内容已经不符合当今的实际,风水师必须在借鉴中应用,从上古时期到中古,下古,至今,环境,人文,地理的形与势等等……都在有一定的改变,(谦)(否)(乾)等等六十四卦《易经》之爻,不能定格在每一卦六爻之内,它的爻变是无穷尽的…………………………
注:易,为简易。经,为结径。爻,为变数。大道易筒,让人们少走弯路,达到成功的彼岸…………………………
《易经》的核心思想是(立求)天,地,人,中和。
骄龍个人观点。
为什么有些年轻人不喜欢《易经》的玄学文化?
谢邀:
这个问题,纯粹是无病呻吟
就类似于现有为什么有些年轻人不喜欢科学?不喜欢数学?不喜欢文学?不喜欢某某某一样。一个事物总有人喜欢或有人不喜欢,有什么可奇怪的。
另外就《易经》的玄学来说,现在的年轻人喜欢的也很多,我的学生当中就有在读几位大学生,还有一位是研究生在读。博士,博士后都有。
所以喜欢的人也有。
这个问题不如这么问:现在的年轻人对玄学是什么态度。
自提自问一下:对玄学持开放态度的年轻人基本对生活,生命有较高要求。生命格局会开阔很多很多。
易经是一种文化象征,但不能作为科学依据。你怎样看待这种说法?
易经是一种文化象征,但不能作为科学依据。你怎么看待这种说法?谢邀请!厘清这个问题非上万字不可,限于篇幅,只能简答。我的回答是完全能作为科学的依据。A,在用易卦占卜吉凶之前,我们祖先用的是龟卜,而后用的是灵棋经卜法,发展到易经的筮法,又叫数卜。易经以64卦和384爻代表天地万物并用一卦六爻的变化代表事物发展的六个阶段。易经集象、数、理、占于一体,它是人类社会最早用于参天量地的象数模型。十七世纪的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了解到中国的周易理论,他发现如果阴爻一一读成零,把阳爻一读成壹的话,这程序就表现出与二进制算术相似的效果!我们现在常说数码相机,网络数字化。可周易在三千年前就已经开始使用数表示事物了。B,易经卦图是典型的内参照系构架:人们常说,有比较才能有鉴别。鉴别活动是人的认识活动。这一活动要进行就离不开比较。实践证明,参照系构架是存在物得以存在的基本构架。易经中阳爻一和阴爻一一这两个符号正好是一个参照系构架(可参看南开大学哲学系康中乾论文巜易经卦图解意》一文。
C,天人合一学说。易经不仅说明天地造就万物的科学思想,其内容折射着当时的自然、社会和人文状况,同时效法自然提出一整套天人合一学说。以天道比拟人道,认为宇宙一体,天人相类,人法天地,天人感通,顺天应人。主张人们做事要顺应自然和天理的变化。D,我们知道人类的文化主要由三方面构成:宗教文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不可否认易经原是先人们为了征服自然预知未来吉凶的工具但在易传全面论述其作用后,使易经变成了一部充满哲学思想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于一身的科学大辞典。上世纪八十年代,当西方认为是上帝造就万物的一元论遭到重大质疑而发展不下去的形势下,把目光描准了东方文化的周易。周易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又说,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我们的祖先在三千年前就认识到世上万物都是由物质构成的,并正确阐明宇宙、天体、四季变化的规律。世界科学研究在探讨人类起源的进程中充分肯定了周易的哲学价值和科学价值。因此,世界易经学会主席成中英先生说:
周易是生命的学问,宇宙的真理,文化的智慧,价值的源泉。
有人说中国文化的根基是《易经》,而《易经》的表现是文武双全,这是为什么?
因為她演化著現世間綠起緣落因果,武學武用,文演文現,包羅萬象。有厚德者得之!阿彌陀佛
欧洲希罗文化和中国易经文化有什么区别?哪个更好?
《易经》是中国群经之首,是中国的哲学之大成,是华夏五千年文明的活水源头。伏羲一画开启了中华文明的新纪元,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易经》自从诞生以来,就与中华民族的成长壮大相伴随,无论是关乎社会的发展、民族的融合、朝代的更替的大事,及中国人的琐碎生活小事,都离不开《易经》的哲学思想。孔子在《易传》里说的“百姓日用而不知”和“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用来概括《易经》在中国数千年的发展历史,再恰当不过了。见仁见智之人,每个朝代都有,数千年来从不曾中断过。一部《易经》,凝聚着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微与玄妙,一部《易经》孕育了中国文化,中国文化的诸多文化都是《易经》哲学思想的不同表现形式。
中国文化百舸争流,但儒释道是中国文化的代表。儒释道所蕴含的哲学道理来源于《易经》,道家老子的“道”,正是易学里的“一阴一阳谓之道”的具体阐述,是易学中“散而为器,生成万物,故万物之中皆有道”的升华,是《易经》之无极;儒家的“中庸”是《易经》中的持中守正哲学思想的体现;孔子“一以贯之”的“一”,就是《易经》中太极,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其实就是易卦里所揭示的天道的固有品格,佛教中的禅宗的“明心见性”与《易经》的“天人合一”及“天心合一”的哲学理念异曲同工,而易经的“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乃重叠为六十四卦与佛法所说唯识缘起世界众生的道理基本一样,由此可见中国文化的每一细微支流都与易学有关。
《易经》的哲学思想千百年来一直是指导中国人思维和行为的准则。从空间上的百姓民居、皇家建筑及城市的设计,从时间上的四季划分到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的认定,从人文上的中国人起名和礼法的规定及尊卑次序的安排,从婚姻的选配到交友的取舍等等,都是《易经》阴阳对称、阴阳统一和谐的哲学思想实践。
我国古代的许多朝代名、年号等很多都源自《易经》。汉武帝年号“建元”,西晋司马炎年号“咸宁”,隋炀帝年号“大业”,唐玄宗年号“贞观”,唐高宗年号“咸亨”等,全都选自《易经》。蒙古元世祖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即采纳汉族官员的建议,依据《易经》的“大哉乾元”而定。就连日本的年号都源于中国的《易经》,日本的年号“明治”,即出自《易经?说卦传》“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一语。
明清的故宫就是按照《易经》的哲学原理布局的,三大殿分别叫保和殿、中和殿、太和殿,按照《易经》的阴阳原理,前殿为阳,后寝为阴;后三大宫为乾清宫,坤宁宫和交泰宫,取易学的泰卦地天交合而成泰的哲理;三宫又分左右十二宫,即东六宫与西六宫。 北京城门,外城七门,东便门、广渠门、左安门、永定门、右安门、广安门、西便门,喻面南向明而治;内城九门,喻九五之尊统御四字。皇城大门南有天安门,北有地安门,东有东安门,西有西安门,象征先天八卦,乾天坤地,离日坎月之格局。午门、神武门、东华门、西华门、又主朱雀、玄武、青龙、白虎等天象28宿。内城东南崇文门,西南宣武门,象征左文右武。东北安定门,西北德胜门,象征文治武功,怀柔天才。东直门、西直门,象征日月出没的阴阳大道。中轴线十五里,象征河洛运枢左右逢源之常数。这一切的讲究及释义均来自《易经》。
在浩如烟渺的中国文辞语汇中,许多都源于《易经》。如成语: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群龙无首、大有作为、不三不四、无妄之灾、虎视眈眈,九五之尊、革故鼎新、不速之客、三阳开泰、文过饰非、天地玄黄、谦谦君子、立竿见影、殊途同归、否极泰来、乐天知命、洗心革面、正大光明、物极必反和防微杜渐等都出自《易经》。
《易经》的易理渗透于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渗透于中国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于中国人来说,《易经》不只是一部预测学著作,同时更是一部关于宇宙、天地、人世万物的结构及其运动规律的宏大而深邃的理论巨著。但是数千年来,中国人却日用而不知,天天生活在易理中,但却对它置若罔闻。墙外开花墙内香,在对《易经》遗忘很久的中国人之所以唤起对《易经》的记忆和易经热,还得感谢西方社会对东方智慧的推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东方传统文化中的直觉主义和神秘主义,引起了西方人极大的兴趣。西方的哲学权威们认为:《易经》在中国两千年来的地位,只有其他文化中的《吠陀》与《圣经》可以相比。于是有许多西方学者研究中国的《易经》,有许多国外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易经》学科。出现可悲的现象是中国留德的博士生向德国易学家学习《易经》的基本知识,回国后竟买不到一本《易经》读物的现象。由于国外的《易经》热,于是国内才出现了研究易学的热潮。这种现象不得不让中国人汗颜。美国著名管理学者彼得写了一本名为《第五项修炼》的书,在全世界畅销。中国人认为是国外的新思潮、新方法,作为上乘的礼物送人,其实讲的就是《易经》的整合思维方式在企业中的应用。我们离传统太远了,我们应该反思,应该觉醒。
《易经》是中国文化的根基。如果说传统文化是一棵生长了数千年的大树,《易经》就是这棵大树的根本,同时也是这棵大树的主干。中华文明之所以历数千年而枝繁叶茂,其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有《易经》所揭示的哲理在不断地为它输送着养分。数千年来,在历史的暴风骤雨与时代飘摇中,《易经》历经风吹雨打,却稳稳当当地走到今天,也必走向未来,而且会以其博大精深的哲理影响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