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干陵与太宗的昭陵龙脉隔断,如果是普通百姓埋在这里,可以兴旺三代,但是皇帝葬在此地的话,恐怕三代以后,江山有危险。事实也确实如此,唐朝自唐玄宗之后就由盛转衰,此时据武则天当政也不过三代。
第二,唐朝的龙脉之首在九峻山,太宗葬在此地,居于龙首而使唐室兴旺,但是,梁山是周朝的龙脉之尾,尾气必衰。
第三,梁山北峰最高,前面两峰像乳房。整个山形,远远看去像一个少妇平躺,乳峰高耸。这是一个典型的利阴的地方,阴气弥漫,不利于阳,并且梁山主峰直秀,属木格,南边二峰圆滑,属金格,三座山峰虽然挺拔,但是远看很平,属土相,金克木,土生金。在主峰下修陵寝,必定导致阴气压倒阳气。武则天之所以篡权掌天下,与她将陵墓选在此地有关。
武则天墓为何万人挖不动
乾陵,在这个素有考古界“三峡工程”之称的墓里,躺着距今1300年的武则天,和唐太宗李世民的儿子唐高宗李治,以及据云五百吨之多的瑰宝。
一千多年了,多少人打它的主意,可终因石固墓坚无法撼动。
它的诱惑是如此之大:乾陵占地约20余万亩,位于西安西北85公里的梁山主峰下,盛唐两朝皇帝合葬一室,规模宏大,收藏丰富。
“它绝对没有被盗过。
”陕西乾陵博物馆促销部邸女士非常肯定,“因为乾陵依山为陵,是在海拔1000多米的梁山半山腰打洞开凿的墓穴,山上都是坚硬的青石,盗这种石头墓,非常难。
即使按照现在的盗墓技术,打开墓穴至少要1~2个月的时间。
对于盗墓者来说,时间太长了,还没打开盗洞,就被逮住了。
” 不过,1200多年间,垂涎它的盗墓者的身影从未断绝过。
历史上有名有姓的盗乾陵者,就有17人之多,但都因各种原因无功而返。
唐末,黄巢动用了40万大军,直挖出一条40余米深的大沟,也没找到墓道口,悻悻撤兵;五代时,耀州节度使温韬盗掘了包括李世民在内的大部分唐代帝王陵墓,盗得大量钱财后,又命令数万人于光天化日之下挖掘乾陵。
“但是一挖,就狂风暴雨大作,温韬受了惊吓,这才绝了发掘乾陵的念头,乾陵幸免于难。
” 邸女士说:“上世纪60年代专家曾勘探过乾陵,发现墓道完整,而弃墓道、在青石上打洞入地宫,难度很大,目前尚未发现盗洞。
现在我们博物馆晚上白天都在看守,保护得非常好。
根据现存的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乾陵可能是目前唯一未被盗掘的唐代帝王陵墓。
”据勘查,从墓道口到墓门长631米,宽3.9米,共39层,全用石条填砌,各层石条再用铁栓板固定,并灌注了铁汁,这些情况与文献所载一致,由此完全可以确信此墓确实难以开掘。
正因为尘封了千年,这个“保存最完好”的王陵更加让人向往。
可能有“武则天的《垂拱集》百卷和《金轮集》十卷”,可能有“武后的画像、上官婉儿等人的手迹”,这是郭沫若称之为“石破天惊”的奇珍;也可能有相传李世民死后要枕在脑袋下的《兰亭序》,因为温韬盗了李世民的墓后写的宝物清单上并没有它,所以乾陵博物馆一直有个说法,它也许是给武则天陪葬了。
目前,可以肯定的是,已知的藏宝已经让人咋舌。
据说,两个皇帝都处在唐朝的全盛时期,墓内陪葬品自然极具价值。
陪葬品中肯定有大量的金银玉器、唐三彩器皿,可能还会有丝绸、典籍和字画。
因为太宗昭陵被盗时就有大量字画,而高宗也酷爱字画,传说他的遗言就是把生前所喜爱的字画埋进墓内。
乾陵凿山建穴,规模宏大,是中国目前唯一没有被盗掘过的唐代帝王陵墓,被誉为“唐陵之冠”。
乾陵修建于公元684年,历经23年的时间基本完工。
公元705年,武则天病死于洛阳上阳宫,临终遗嘱去皇帝尊号,“遗制庙,归陵”。
但围绕她与高宗李治合葬乾陵的问题展开了争论。
最后,由于武则天毕竟是唐中宗的母亲,中宗以“准遗诏以葬之”为由,在706年重启乾陵墓道,将武则天与高宗合葬于乾陵。
乾陵位于乾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是唐高宗李治和女皇帝武则天的合葬墓陵,墓因山为陵,气势雄伟壮观。
梁山有三峰,北峰最高,海拔1047.9米,高宗和武则天两帝的合葬墓就在此峰中。
南面两峰较低,东西对峙,中间为司马道,故而这两峰取名叫“乳峰”。
从乾陵头道门踏上石阶路,计537级台阶,其台阶高差为81.68米。
走完台阶即是一条平宽的道路直到“唐高宗陵墓”碑,这条道路便是“司马道”。
两旁现有华表1对,翼马、驼鸟各1对,石马5对,翁仲10对,石碑2道。
东为无字碑,西为述圣记碑。
有王宾像61尊,石狮1对,周围还有17座陪葬墓。
武则天的墓谁知道详细情况里面有什么
近日,西安市考古专家在乾陵外城南侧地面偶然发现了10多个人工挖掘的圆环状壕沟,再次把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了这座皇家陵墓。
[点击查看新闻回顾] 乾陵之所以出名,不仅因为它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二帝合葬墓,还因为其中一位皇帝是中国历史上鼎鼎大名的武则天。
更重要的,乾陵是考古学家公认的没有遭到盗墓贼光顾的帝陵,有专家预测,陵墓中可能有珍贵文物近500吨。
但新发现的这些圆环却让考古学家们感到了些许不祥,“任何异样的迹象,我们都不得不把它放在乾陵的历史上去考虑。
”首先发现这些圆环的西安市文物保护修复中心研究员秦建明说,但让他担忧的是,有关乾陵的历史中,最多的就是关于盗掘的记载。
[争议] 盗掘乾陵并非难事 在历史上,对乾陵颇有“好感”,并大规模盗掘的事件比比皆是,唐末黄巢曾率领10多万大军差点把乾陵挖了个底朝天,五代耀州刺史温韬也发动军民对乾陵下了毒手,民国初年孙连仲带领军队在乾陵挖了几个月。
“他们到底成功了没有?这我们无从考证。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张建林说,“在史料中只记载温滔那次盗掘因风雨大做而没有成功,这个说法是真是假,也没法确定。
” 即使这样,仍有考古学家确信乾陵完好无损。
第一个证据就是极隐秘的墓道。
墓道是由外界进入地宫的唯一通道,地宫修建完成后,大门关闭便永远无法打开,为防止盗掘,帝陵修筑者通常会把墓道蜿蜒曲折并隐藏起来,外人无法知晓。
“乾陵墓道口是建国后才偶然发现的,60年代曾经组织考古队对墓道进行了清理,发现从墓道入口到地口大门的这段空间中,根本没有人进入过。
”秦建明说,当时考古学家进入墓道,一直清理到墓室大门,发现墓道中的石刻都完好无损。
但这点也遭到很多考古学家的反驳,“可以拿锁头举例子,再好的锁也能有办法撬开,墓室就更容易了。
”长期从事古墓考古发掘工作的张建林说,多年的考古发掘让他对盗墓者的技术感到惊讶,“我可以下这样的论断,不是10墓9空,而是100墓99空。
” 他告诉记者,有时候发掘古墓,进行到99%时都感觉墓葬是完整的,直到铲最后一下才发现墓室早有人光顾,而且已经搬空了。
“盗墓者不走墓道,那里可能有机关,可能太招摇,他们通常从让你无法想象的地方进入。
” 认为乾陵没有遭盗的专家的另一个根据是,乾陵是中国墓葬修筑史上的一个奇迹,它太坚固了。
“乾陵是因山为陵,整座山就是墓室的防护层,而地宫所在地点直到现在都无法确定,也就是说,除非你把山全打开,仅靠运气去探摸到地宫基本上不可能。
”秦建明说。
但支持乾陵不安全的专家却也有看法,“乾陵并不牢固。
”张建林说,他考古发掘过的陵墓中,除了汉代有采用沙层防护而完好无损的帝陵外,其他方式都不安全。
“沙子是流动的,你挖一铲子,上面马上就有沙子流下来填完整,像这种因山为陵的,防护不起作用。
” 而几乎所有考古学家都存在共识的一点是,乾陵确实有些太招摇了,“周围全部是平原,三座山全部占用为一个陵墓,又在一个墓穴里葬了两位帝王,盗墓贼肯定会拿它下手。
”张建林说。
[疑点] 可能为盗墓标志 “这些圆环状壕沟到底是谁挖的,有什么用处。
到现在仍然不为所知。
”秦建明说。
实际上,这些圆环早在今年上半年就已经发现,当时考古学家便开始了研究工作。
“虽然没有实地挖掘,但通过之前对该区域的探察,我可以肯定这些圆环的地下是没有任何古迹的。
”张建林说,而他对这些圆环是否存在也抱有疑虑。
昨天,记者来到圆环状壕沟所在区域,经过仔细寻找也没有发现土地存在异样,而据当地村民讲,在有庄稼时,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圆环所在区域的庄稼比周围的矮上一截,会形成麦田怪圈。
“平地上肯定是看不出来的。
”秦建明说,航拍图片上的痕迹出现有很多可能,比如一块土地曾经被人工挖掘过,即使之后回填成原样,土壤密度和含水量也会有变化,当太阳照射到上面时,反光就会不同而产生痕迹。
秦建明对此也颇有无奈,“照片上的痕迹实际上很不明显,只有经过处理后,才能清楚的看到。
”但他表示,即使不明显,但也可以肯定的是,圆环状壕沟确实存在,而且,它的形成绝对是人为的。
疑点一:圆环分布是个谜 记者了解到,目前发现的圆环所在位置均为乾陵南侧约2公里处,这里刚好是乾陵外城内,陪葬墓区域。
“发现的10多圆环中,并没有特别的排列规律,大小不一,位置不同,与乾陵也看似没有关系,其中很多圆环还因为河水冲刷而残缺不全。
”关于圆环的位置曾经让秦建明困惑了好久。
但经过长期观察探测,秦建明发现所有圆环均呈一个带状分布,“虽然排列不整齐,但基本上处在一个带状区域内,围绕乾陵排列。
” 另一个排列特点是,一个最大的圆环刚好以乾陵陪葬墓李瑾行的墓地为圆心。
但让张建林感到疑虑的是,李瑾行的墓葬在很早时就已被盗,这个围绕它的圆环可能是一种被盗的痕迹。
“我可以肯定,这个圆环不是在修建墓地时挖掘的,因为除了这里外,中国没有在墓地中发现过第二批圆环,它对墓葬也没有实际意义。
” 疑点二:是否为人为形成 圆环发现后,还引起了地质学专家的关注,很多专家表示,愿意到...
关于武则天墓室的风水故事你知道么
乾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乾县县城北部6公里的梁山上,为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合葬墓。
传说唐高宗病逝后,武则天决定在关中渭北高原选择吉地建造帝陵。
很快,朝廷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了两位名扬天下的方士,一位是星相家袁天罡,另一位是皇宫里专掌阴阳和天文历法的太史令李淳风。
袁天罡接旨后遍寻黄河两岸,都没找到一块中意之处。
后来来到关中,半夜子时出来观看天象,只见一处山峦上紫气冲天,恰好与北斗相交。
袁天罡认定是块宝地,于是急忙奔上山峦,找准方位,但一时找不到东西作记号,就摸出枚铜钱放地上再盖上浮土,这才下山回朝复命去了。
另一个风水师李淳风接旨后,沿渭水东行寻找宝地。
在一天正午艳阳高照之时,他见秦川大地上突兀出一座奇怪的石山:从南向北看,好像一位少妇裸睡在蓝天白云之下,这少妇五官齐全,一对乳房坚挺对称,连乳头、肚脐都也具备。
更让他神奇的是:这少妇双腿稍稍分开,中间还有一淙清泉在终日流淌不息。
李淳风大为吃惊,于是抓紧上山,以身影取子午,以碎石摆八卦,拔出发针在二鱼相交处扎入土中后,也下山回朝复命去了。
武则天听二人说在同一方位选中吉地,派人再去复查。
大臣来到梁山后,发现原来李淳风的那根发针正扎在袁天罡那枚铜钱的钱眼里。
武则天下令立即开工,很快就将乾陵修好,安葬唐高宗,后随夫也葬于乾陵。
武则天陵墓探秘
如果问世界上那个皇帝的陵墓最难挖,那么毫无疑问是武则天的“万年寿域”——乾陵。
她的陵墓被冷兵器时代的刀剑劈过,被热兵器时代的机枪、大炮轰过,1200多年之中,有名有姓的盗乾陵者就有17人之多,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出动人数40万之多,乾陵所在的梁山几乎被挖走了一半。
然而时至今日,乾陵依然不抛弃、不放弃,像许三多一样恪尽职守地保护着主人武则天和丈夫李治的遗体。
我们不禁要问,汉武帝的茂陵被搬空了,唐太宗的昭陵被扫荡了,康熙大帝连骨头都凑不齐了,为什么单单武则天的乾陵可以独善其身? 这事得从乾陵的修建说起。
乾陵位于陕西省乾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距古城西安76公里,修建于公元684年,历经23年时间,工程才基本完工。
梁山是一座自然形成的石灰岩质的山峰,三峰耸立,北峰最高,海拔1047.3米,南二峰较低,东西对峙,当时群众称为“奶头山”。
从乾陵东边西望,梁山就像一位女性的躯体仰卧大地,北峰为头,南二峰为胸,人们常说它是女皇武则天的绝妙象征。
唐时的堪舆家,,风水先生,,认为,梁山大有利于女主。
所以女皇武则天便把梁山选为其夫唐高宗和自己百年后的“万年寿域”。
唐高宗病逝后,武则天昭令当时朝野闻名的大术士袁天罡和李淳风,要他们为皇上选址风水宝地。
二人分别遍游九州,回来后交旨都说选在了好畤县,,今乾县,,的梁山上。
武则天便便派使臣去察看,到了梁山顶,袁天罡说他在这里埋下一枚铜钱,李淳风说他在这里订下一枚铁钉。
刨开土,李的铁钉正好扎在袁所埋的铜方孔中,在场的人无不拍手惊奇。
于是,武则天便把陵址选在了梁山,即现在的乾陵。
单从风水来说,乾陵就超过了唐朝所有帝陵。
乾陵修建的时候,正值盛唐,国力充盈,陵园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富丽,堪称“历代诸皇陵之冠”。
唐初,太宗李世民汲取从古至今,没有不亡之国,亦无不掘之墓的历史教训,从他与长孙皇后的昭陵起,开创了“因山为陵”的葬制,由当时著名的艺术大师阎立德、阎立本兄弟主持设计,陵墓由建筑群与雕刻群相结合,参差布置于有“龙盘凤翥”之势的山峦之上。
唐高宗与武则天的乾陵,发展、完善了昭陵的形制,陵园仿唐都长安城的格局营建,分为皇城、宫城和外郭城,其南北主轴线长达4.9公里。
文献记载,乾陵陵园“周八十里”,原有城垣两重,内城置四门,东曰青龙门,南曰朱雀门,西曰白虎门,北曰玄武门。
经考古工作者勘查得知,陵园内城约为正方形,其南北墙各长1450米,东墙长1582米,西墙长1438米,总面积约230万平方米。
城内有献殿、偏房、回廊、阙楼、狄仁杰等60朝臣像祠堂、下宫等辉煌建筑群多处。
至于里面的宝贝,经过多年的探测考察,一位文物工作者推算最少有五百吨!在前后通道的两侧,又各有四间石洞,洞里装满了盛唐时最值钱的宝贝。
在通向金刚墙的近百米过道两旁,摆满了各种金银祭器。
而最让世人感兴趣的就是那件顶尖级国宝——《兰亭序》。
史书记载,《兰亭序》在李世民遗诏里说是要枕在他脑袋下边。
那就是说,这件宝贝应该在昭陵,而不在乾陵。
可是,五代耀州刺史温韬把昭陵盗了,但在他写的出土宝物清单上,却并没有《兰亭序》,那么十有八九《兰亭序》就藏在乾陵里面。
乾陵一带的民间传闻中,早就有《兰亭序》陪葬武则天一说。
如此丰厚的宝藏使得乾陵像花粉一样吸引着职业盗墓者、封疆大吏、土匪、军阀,甚至是农民起义军,纷纷抄着铁锹、锄头前来刨上几下。
从武则天躺进乾陵的一刻,梁山就没消停过。
第一个光顾乾陵的是唐末造反大军领袖黄巢,历代所有的农民起义军领袖中,他的反动程度仅次于明末的张献忠。
这位盐贩子率领60万大军攻进长安后,先是痛痛快快地烧杀抢掠一番,待土匪瘾过足了,他突然发现自己无事可干了,,其实当时的唐朝皇帝正纠集力量准备反击呢,,。
这时,有人告诉了他一件事,在梁山西侧黄土地下埋藏着大量碎石。
这个消息就是在暗示黄巢,唐陵中最富有的乾陵的入口很可能就在梁山的西侧,那些碎石大概就是修筑完乾陵后剩余的原料。
黄巢大喜,立即调出40万士兵,跑到梁山西侧开始挖掘。
这些人都是农民出身,对铁铲铁锹的运用熟练得很,不久,就把半座梁山铲平了,以此留下了40米深的“黄巢沟”,。
但是,乾陵就像是根本没有入口一样,后来,唐王朝军队集结向长安发起反攻,黄巢这才心不甘情不愿地空手而逃。
这位自称是书生的黄巢愚蠢之极,他根本知道乾陵是坐北朝南的。
唐朝皇帝故意将修建产生的碎石埋在离墓道口300多米远的地方。
也就是说,他挖错了方向,由此可见,没文化的人千万不能成暴发户,因为钱也好,兵也好,在他们手里不是造福一方的资源,而是劳民伤财、祸害天下的毒药。
向乾陵伸出罪恶之手的第二个人是五代的耀州节度使温韬,此人似乎生下来就是给李唐王朝的皇帝陵墓找麻烦的。
在乾陵之前已经挖掘了17座唐皇陵,只剩下乾陵。
但他的理想在此破灭。
和黄巢一样,他也兴数万人马在光天化日之下挖掘乾陵,不料三次上山均遭风雨大作,人马一撤,天气立即转晴,温韬实在想不明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但他还是没有再继续挖下去,...
博经堂风水:武则天墓为什么万人挖不动
武则天晚年,一批男宠慢慢走进她的生活。
高宗去世后不久,武则天便有了第一个男宠冯小宝,当时武则天还比较注意约束男宠,后来冯小宝因为任性使气,得罪了武则天最后被秘密杀死。
武则天生命中的第一个男宠销声匿迹后,张易之、张昌宗兄弟迅速崛起,成为武则天的新宠。
当时武则天已经进入真正意义上的暮年,老病缠身的她长时间不能上朝,对朝政的控制力下降,她将二张兄弟当作耳目,二张兄弟逐渐插手朝政,陷害宰相魏元忠,不仅跟大臣结怨,也使得武则天回归李唐、传位太子的形势发生逆转,引起了政局的复杂化,武则天母子、君臣关系也因此空前紧张起来。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张柬之、桓彦范、崔玄、敬晖等人联合右羽林大将军李多祚发动政变,杀死二张兄弟,逼武则天退位,迎中宗复位。
同年十一月,武则天去世,享年82岁,遗诏“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
”武则天的坟墓是和唐高宗李治的合葬墓乾陵,在死之前就已经造好了。
武则天的乾陵没有背发掘,主要是国务院未批准发掘,出于保护目的,现在科技条件太不合适。
据历史考证,唐代帝王陵墓大部分被五代的耀州节度使温韬所盗,惟有乾陵因盗挖时风雨太大而幸免于难。
而且根据圣记碑上的碑文记载,唐高宗临死时,曾遗言把他生前所喜爱的字画埋进墓内。
加上武则天和唐高宗都处在唐朝的全盛时期,墓内陪葬品自然也极具价值。
因此,解放以来,挖掘乾陵的申请多次被提了出来,但由于种种原因,国家都没有同意挖掘。
http://news.163.com/06/0707/13/2LEDFP9I00011249.html
武则天 的坟墓在哪?
陕西省咸阳市梁山——乾陵乾陵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唐王朝第三位皇帝高宗 李治 和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武则天 的合葬陵,由咸阳市区向西北方,五十公里的地方有一座石山。
古今中外的史书上都称这座山为梁山。
一千多年前,武则天逝于八十二岁的那年冬月。
半年之后,十万多人花了大力气,才把她从洛阳的上阳宫抬进了这座山中。
武则天的陵墓长什么样子?
乾陵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唐王朝第三位皇帝高宗李治和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的合葬陵,由咸阳市区向西北方,五十公里的地方有一座石山。
古今中外的史书上都称这座山为梁山。
一千多年前,武则天逝于八十二岁的那年冬月。
半年之后,十万多人花了大力气,才把她从洛阳的上阳宫抬进了这座山中。
简介乾陵修建于公元684年,经过23年的时间,工程才基本完工。
气势雄伟壮观。
梁山有三峰,北峰最高,在海拔1047.9米。
南面两峰较低,东西对峙,中间为司马道,故而这两峰取名叫“乳峰”。
据史书记载,陵墓原有内外两重城墙,四个城门,还有献殿阙楼等许多宏伟的建筑物。
勘探表明:内城总面积240平方米。
城墙四面,南有朱雀门,北有玄武门,东有青龙门,西有白虎门。
从乾陵头道门踏上石阶路,计537级台阶,其台阶高差为81.68米。
走完台阶即是一条平宽的道路直到“唐高宗陵墓”碑,这条道路便是“司马道”。
两旁现有华表1对,翼马、鸵鸟各1对,石马5对,翁仲10对,石碑2道。
东为无字碑,西为述圣记碑。
有王宾像61尊,石狮1对,周围还有17座陪葬墓。
“唐高宗陵墓”墓碑,高2米,是陕西巡府毕源为高宗所立,原碑已毁,现在这块碑是清乾隆年间重建的。
此碑右前侧另一块墓碑,是郭沫若题写的“唐高宗李治与则天皇帝之墓”12个大字。
另外在南门外有为高宗皇帝和武则天歌功颂德的《述圣记碑》和《无字碑》二通以及参加高宗葬礼的中国少数民族首领和友好国家使臣的石刻像六十一尊。
在中国历史上,陵前石刻的数目、种类和安放位置是从乾陵开始才有了固定制度的,一直延袭到清代,历代大同小异。
[编辑本段]乾陵陪葬墓乾陵陪葬墓共计17座。
计有太子墓二(章怀太子李贤、懿德太子李重润),王墓三(泽王李上金、许王李素节、彬王李守礼),公主墓四(义阳公主、新都公主、安兴公主、永泰公主),大臣墓八(王及善、薛元超、杨再思、刘审礼、豆卢钦望、刘仁轨、李谨行、高侃)。
1960~1971年已先后发掘了永泰公主、章怀太子、懿德太子、中书令薛元超、燕国公李谨行等5座陪葬墓,出土珍贵文物4300多件。
其中有100多幅绚烂多彩的墓室壁画,堪称中国古代瑰丽奇绝的艺术画廊,《马球图》、《客使图》、《观鸟捕蝉图》、《出猎图》、《仪仗图》等壁画,不仅对研究唐代绘画,而且对研究唐代建筑、服饰、风俗习惯、体育活动、宫廷生活、外事往来等具有重要价值。
墓地风水相关知识。
怎样的墓地有好风水。
古代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人类对自然的依附、顺应关系,衣食住行,生老病死都与自然息息相通,必须和谐相处,人脱离了自然就会出现问题。
人们在对自然的总结中产生了的风水思想,“入土为安”、“天人合一”是这一思想在丧葬上的反映。
“葬”字,形象地说明了这一观念:死后入土,上面覆以植物。
今天可以在很多墓地看到,祭奠活动后人们把鲜花洒落在墓碑上或在墓碑周围种花植树,“葬”这一古老的传统习俗仍然延续。
当代人越来越重视居住环境,购屋置地之前要选位置,看周边,那么应该为故去的人选择什么样的“居住环境”呢?尤其是当前墓地以公墓的形式集中安置,许多人心中希望为逝去亲人选择一块风水好的福地的心愿能实现多少呢? 依山傍水的原则 依山傍水,青山绿水是人们普遍向往的优美环境,也是好墓地的基本原则,反映在风水学说里的就是“山主人丁水主财”,意思就是择山,可以令后世人丁兴旺;择水,可以令财源滚滚。
石为山之骨,水为山之血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水是生命之源,山有了水才有了生命,没有水的山就仿佛没有灵魂,所以风水有言:有山无水休寻地,未看山时先看水。
由此可见,“山主人丁水主财”是考察墓地风水最简要亦是最精辟的总结。
一些注重理气的风水理论讲求藏风聚气,所谓:“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葬书》)认为水面越大,聚气越厚,财富也就越厚。
前朝后靠左右抱的原则 “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恐怕是人们在墓地听到比较多的话,这是风水对墓地的周边地形的总结,实际上就是四面环山,中间是一个宽敞的盆地,风水所讲的“穴”就在这个盆地里,四面的山风水上叫做“砂”。
这个地形在前面说到的“ 葬”字上也有体现,就是葬字下面的“廾”(发音拱),意思是双手捧着,双手并在一起捧着,形成了一个中间凹陷的穴窝,古人认为这就是一个好的葬地,所以说葬字本身就体现了古人的殡葬观。
屈曲蜿蜒的原则 过去的四合院,寺庙,对着大门都有影壁,现代人装修的时候也比较重视玄关的设计,影壁和玄关都是应风水而产生的,而不单单是为了好看漂亮。
它们的作用就是避免直通,阻挡正面冲撞而来的煞气。
墓地如何挡住煞气呢,风水原理主张“直则冲”、“曲则顺”,道路要屈曲,山水要蜿蜒,就是弯弯曲曲。
曲径通幽不仅有风水所讲的实际效果,而且还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如江南的园林建筑. 明堂开阔的原则 古代有人出了名、当了官或者发了财,人们往往会议论这个人祖坟的风水,称之为:地灵人杰。
风水认为明堂开阔有利于孕育人材,发展事业,因此既要“登山看水口”,还要“入穴看明堂”,明堂是指墓穴前面要有一片广阔平整的地方,明堂开阔,生机勃勃,才能前途无量。
反之,墓地不宜设在窄小局限的山谷。
回归自然的原则 现在的城市规划里,墓地离城市越来越远。
为什么不离城市近一点呢,去扫墓祭奠还方便,岂不更人性化?包裹在高楼大厦中间岂不更现代?在这里,阴宅的风水与阳宅恰恰相反,都市人主张人车合一、人机(计算机)合一、工作第一、效率第一,墓地则讲求自然第一,天人合一。
上风上水的原则 墓地也讲究“上风上水”,北京上风上水的方向是西北,所以明十三陵就坐落于北京西北的昌平区。
西北是根据北京的中轴线确定的,这条中轴线北起鼓楼,经过故宫博物院、前门,南至永定门,中心点就是故宫,也称紫禁城。
综上所述,风水的意义在于帮助人们择吉避凶,这与办丧事选墓地希望让逝者安息,生者安心的出发点是一致的。
至于风水是否会福荫子孙,人旺业兴,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过择一块吉壤福地,总不会错的。
据说大名鼎鼎的建筑大师贝聿铭,超级富豪比尔·盖茨在选择建筑设计和住宅的时候都会参考风水的因素。
中国很多的历史文化遗产与风水是分不开的,北京城就是一座地地道道的风水之城,所以要了解风水,不能不来北京,阳宅不能不看紫禁城,阴宅不能不看十三陵. 概括地讲:山川有灵无主,尸骨有主无灵。
若把有主无灵的尸骨葬到相当好的有灵无主的山川上去,则可使无灵的尸骨有了灵气,无主的山川有了主人。
这在“风水”学上叫“理气”。
理气好对后人会有极大的福荫,财、丁、贵、寿均可于此而出。
《易经?系辞》云:“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
”远古时代殡葬极为简易,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对死者的埋葬问题,逐渐发展成为一件大事。
今日保存下来的许多重要文物古迹,不少就是坟墓的遗迹遗物,如著名的埃及金字塔,就是四五千年前埃及法老的陵墓。
中国至春秋时代时,孔子大力提倡“孝道”,厚葬之风日盛,历代不衰,并逐渐形成一套隆重复杂的祭祀礼仪制度和墓葬制度,以及种种讲究。
于是,坟墓被认为是安葬祖宗及父母之首邱,上可尽送终之孝,下以为启后之谋。
所以上至皇帝,下至百姓,对坟墓的安置均格外重视。
而作为为人择地卜葬的堪舆家(风水师),更以阴宅为先务之急。
风水理论认为,祖墓的风水,会影响后人的命运;而一国之君陵墓的风水,则会影响整个国家的命运。
历代的皇家陵寝都十分重视选择陵穴,以图皇权...
关于武则天的陵墓之迷
意外现身 乾陵的巨大魅力不光在于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两朝帝王、一对夫妻皇帝合葬陵,更在于它体内珍藏的无价文物瑰宝。
关于乾陵地宫是否被盗和它体内的珍藏一直是人们非常关心的问题。
据文献记载,五代时,温韬为后梁耀州节度使期间,“唐诸陵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之所藏金宝。
……惟乾陵风雨不可发。
”唐末农民起义,黄巢声势浩大。
因缺少军资,他动用40万将士盗挖乾陵,直挖出一条40余米深的大沟,也没有找到墓道口,后因官军追剿,黄巢才不得不悻悻撤兵。
至今在梁山主峰西侧仍有一条深沟被称为“黄巢沟”。
民国初年,军阀混战,盗掘古墓成风。
国民党将领孙连仲以保护乾陵为幌子,率部下驻扎乾陵,用真枪真炮演习的办法掩护一个师的兵力盗掘乾陵。
士兵们用炸药炸了许多处地方,却没能找到墓道口。
后来,当士兵们盲目挖掘时,忽然雷雨大作,数日不歇,军中一时传言四起,称武则天显灵了云云……盗掘不成,孙连仲匆匆率部离开了乾陵。
古往今来,多少歹人绞尽脑汁,费尽心思找不到的乾陵地宫墓道口,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末被几个农民意外发现。
1958年冬季,经过乾陵的西兰公路复修,需要大量的石料。
乾陵附近的农民便到梁山上炸石取料。
11月27日下午,农民贺社社与几位同伴在距无字碑以北1公里处的梁山主峰东南坡炸石头,前两炮炸过之后无甚异常。
岂料贺社社点的第三炮炸响之后,半空中飞出几块石条,硝烟散去,贺社社和几个同伴跑过去一看,只见爆炸面上尽是石条,象是人工凿的,上面有字,或连着些像钢筋一样的东西,“莫非把姑婆陵炸开了!”世代居于乾陵的农民跟着武三思称武则天为姑婆,他们知道炸乾陵是一件大事,就立即跑到乾县政府办公室,向一位姓杨的干部报告了情况。
杨干部听几个农民如此这般一说,也惊得嘴张了半天。
他不敢怠慢,马上报告给县委书记、县长。
他们听完报告之后,不相信农民能用土炸药炸开乾陵,因为民国初年的孙连仲用洋炸药也没能炸开陵墓。
虽然怀疑,他俩还是叫杨干部跟农民去看一下。
从乾县政府到梁山墓道口有15华里,当时交通不方便。
杨干部一行来到放炮的地方时已经傍晚时分。
杨干部看了看现场,确实有石条。
他让几个农民用碎石把炸点盖住后,就告诉农民:不准在这里炸石头了,炸出石条的事也不准张扬。
听杨干部这么一说,几个农民就收拾起工具回家了。
杨干部连夜向县里领导汇报了情况。
书记、县长一商量,就让他放下其它工作,专门管这件事,并立即去省城向主管上级汇报。
12月4日,陕西省文管会派杨正兴、雒仲儒等人进驻乾陵,立即对农民炸石的地方进行勘查。
1960年2月,陕西省成立了“乾陵发掘委员会。
”并于4月3日开始发掘乾陵地宫墓道。
5月12日,墓道砌石全部披露。
发掘显示:乾陵地宫墓道在梁山主峰东南半山腰部,由堑壕和石洞两部分组成。
堑壕深17米,全部用长1.25米,宽0.4至0.6米的石条填塞。
墓道呈斜坡形,全长63.1米,南宽北窄,平均宽3.9米。
石条由南往北顺坡层叠扣砌,共39层,平面裸露410块,39层约用石条8000块。
石条之间用燕尾形细腰铁栓板拉固,上下之间凿洞用铁棍贯穿,以熔化锡铁汁灌注,与石条熔为一体。
挖掘情况与《旧唐书·严善思传》“乾陵玄阙,其门以石闭塞,其石缝隙,铸铁以固其中”的记载相同。
另外,考古工作者在陵山周围也没有找到盗洞和被扰乱的痕迹,从而证明乾陵是目前唯一未被盗掘的唐代帝王陵墓。
据乾陵《述圣纪》碑记载,唐高宗临终遗言,要求将他生前所珍爱的书籍、字画等全部埋入陵中。
武则天营建乾陵的目的是为了报答唐高宗的知遇之恩,因此,陪葬入乾陵的稀世珍宝一定不少。
这是一个满藏无价瑰宝的地宫。
笔者曾参与了西安文保中心有关专家对乾陵地宫的探测工作,结合已发掘的乾陵陪葬墓和有关文献,推测乾陵墓室是由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和前、中、后三个墓室组成,或有耳室。
中室置棺床,以放置皇帝的“梓宫”即棺椁,“梓宫”的底部有防潮、防腐材料,以珍宝覆盖,其上加“七星板”,板上置席、褥,旁置衣物及珪、璋、璧、琥、璜等“六玉”。
皇帝身穿12套大敛之衣,头枕玉匣,口含玉贝,仰卧于褥上,面朝棺盖。
盖内侧镶饰黄帛,帛上绘日、月、星辰及金乌、玉兔、龙、鹤等物。
地宫的后室设石床,其上放置衣冠、剑佩、千味食及死者生前的喜好之物。
前室设有“宝帐”,帐内设神座,周围放置玉质的“宝绶”、“谥册”和“哀册”。
另外在过洞两侧的耳室和甬道石门的前后,放置有大量珍贵的随葬明器。
对此,乾陵博物馆副馆长、副研究员樊英峰先生曾撰文介绍:目前考古工作者将乾陵地宫内可能藏有的文物分为六大类:①金属类,有金、银、铜、铁等所制的各类礼仪器、日常生活用具和装饰品、工艺品等;②陶、瓷、琉璃、玻璃等所制的器物、人物和动物俑类;③珊瑚、玛瑙、骨、角、象牙等制成的各类器具和装饰物;④石质品:包括石线刻、石画像、人物及动物石雕像、石棺椁、石函和容器;⑤壁画和朱墨题刻。
⑥纸张、典籍、字画、丝绸和麻类织物,漆木器、皮革和草类编织物等。
可以深信,乾陵幽宫重启之日,必是石破天惊之时...
转载请注明出处悦翼世祥风水网 » 怎么看武则天的祖坟风水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