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袁世凯,大家都知道是个乱世奸雄似的窃国大盗,但是知道他葬在哪里的人却不是很多。有人甚至传说,如同曹操一样,袁世凯有多处墓葬??说得神秘兮兮的。其实,袁世凯就埋葬在河南安阳的洹水之滨,他的墓被称为袁林。
袁世凯老家在河南项城,为什么要葬在安阳呢?袁世凯生前含糊其辞,近代史家也只能分析推测,因此各有各的说法。
早在袁世凯归隐的1910年冬天,他就为自己选择好了墓地,但究竟在何处他没有明说。1911年6月他在致端方的信中写道:“兄衰病日增,行将就木,牛眠之区,去冬已卜得一段。”据其子袁克文记述,袁世凯自选的墓地在太行山中。他写道:“昔先公居洹时,曾自选窀穸(音zhun xi,意墓穴。)地,在太行山中,邃而高旷,永安之所也。”袁氏后人最后讨论葬于何地时,袁克文提出按其父生前的意愿办,但长子袁克定坚决反对,决定将其葬在彰德府洹上村旁。
对于袁世凯不归葬项城的原因,比较一致的说法认为和他的身世、家事有关。
清咸丰九年(1859),袁世凯生于河南省项城县袁寨。他们家按照“保、世、克、家”来排辈分,父亲袁保中有八个子女,长子世昌、次子世敦和两个女儿为原配夫人所生,其余四子皆是庶出,袁世凯行四,7岁时又过继给了叔父袁保庆。袁世凯做山东巡抚时,他的母亲刘氏病死在天津,灵柩运回项城之后,袁世凯的同父异母兄袁世敦以嫡子主持家务,他认为刘氏不是正房,坚决不准正门出殡,灵柩也不能埋入祖坟正穴和袁保中合葬。尽管袁世凯颇有权势,但囿于伦理纲常,只能和哥哥争执,甚至跪下哀求,也没有得到袁世敦的许可。袁世凯最后只得另购坟地,才算让母亲安然入土,但也因此和袁世敦闹翻了脸,盛怒之下与之绝交,从此永远不再回到项城老家。
作为直鲁咽喉、平汉铁路重镇的安阳,在袁世凯的宦海生涯中,可说是一处风水宝地。众所周知,袁世凯早年考取功名屡次落榜,后投身行伍才逐渐发迹。他政治生涯的转折点是甲午战后的天津小站练兵,从此青云直上,戊戌变法的第二年当上了山东巡抚,后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进入了大清朝廷的权力中枢。
1905、1906年北洋陆军连续两年举行了大规模的军事会操,其中1906年9月的会操是在彰德举行的,袁世凯是阅兵大臣。这次会操是直隶两湖等省陆军的实战演习,精选出来参加演习的北洋官兵有4万多人,还有各国驻华官员和记者500余人参加。这是甲午战争以来北洋军队规模最大的一次亮相,也是袁世凯对自己家底的一次大炫耀,因此更被朝廷看作是栋梁之臣。
1908年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继登天,与袁世凯有矛盾的醇亲王载沣摄政,他发布谕旨解除了袁世凯所有职务,令袁世凯“回籍养疴”。袁世凯自从和大哥闹翻之后,就把彰德当成了自己的故里。这里位于河南直隶交界处,交通方便,离京城也近。袁世凯小的时候,就知道安阳这个洹上村,相传商朝名相伊尹在朝中遭人诽谤,到洹上村隐居三年,后来商王亲自到洹上村迎他复任。安阳也是袁世凯的远祖袁绍发祥之地,袁世凯觉得,洹上村对自己是一块吉祥宝地,还在小站练兵的时候,他就买下了这里二百多亩地,只是没想到这么快就派上了用场。
揭秘袁世凯祖坟在哪里 祖坟的风水怎么样
河南,地处中原,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发源地。
与陕西,山西,河北,山东,安徽,湖北五省接壤。
在华北平原的南端,这里的势力易受四周牵制,战略地位易于进攻,不利防守。
所以在冷兵器时代,只有强者入主中原,君临天下。
这里不能作为发展势力的根据地。
宋太祖赵匡胤,生于河南洛阳,祖籍河北省涿州市。
帝王的祖籍当然要看开国皇帝祖籍在哪里,秦始皇:生于河北邯郸,祖籍陕西。
汉高祖刘邦:祖籍江苏丰县。
晋武帝司马炎:祖籍河南温县。
隋文帝杨坚:祖籍陕西华阴县。
唐高祖李渊:祖籍甘肃静宁。
宋太祖赵匡胤:生于河南洛阳,祖籍河北省涿州市。
成吉思汗:蒙古。
明太祖朱元璋:祖籍安徽。
清太祖努尔哈赤:祖籍辽宁省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
大一统的开国帝王基本上就这些。
苏轼的爸爸和儿子是谁?
苏轼父亲苏洵 苏洵(1009--1066)北宋散文家。
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字明允,号老泉。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
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
仁宗嘉佑元年(1056),他带领苏轼、苏辙到汴京,谒翰林学士欧阳修。
欧阳修很赞赏他的《权书》、《衡论》、《几策》等文章,认为可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
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盛。
嘉佑三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参加考试,他推托有病,不肯应诏。
嘉佑五年,任为秘书省校书郎。
后与陈州项城(今属河南)县令姚辟同修礼书《太常因革礼》。
书成不久,即去世,追赠光禄寺丞。
苏洵是有政治抱负的人。
他说他作文的主要目的是“言当世之要”,是为了“施之于今”。
在《衡论》和《上皇帝书》等重要议论文中,他提出了一整套政治革新的主张。
他认为,要治理好国家,必须“审势”、“定所尚”。
他主张“尚威”,加强吏治,破苟且之心和怠惰之气,激发天下人的进取心,使宋王朝振兴。
由于苏洵比较了解社会实际,又善于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以古为鉴,因此,他的政论文中尽管不免有迂阔偏颇之论,但不少观点还是切中时弊的。
曾巩说苏洵“颇喜言兵”。
苏洵的《权书》10篇、《几策》中的《审敌》篇、《衡论》中的《御将》和《兵制》篇,还有《上韩枢密书》、《制敌》和《上皇帝书》,都论述了军事问题。
在著名的《六国论》中,他认为六国破灭,弊在贿秦。
实际上是借古讽今,指责宋王朝的屈辱政策。
《审敌》更进一步揭露这种贿敌政策的实质是残民。
《兵制》提出了改革兵制、恢复武举、信用才将等主张。
《权书》系统地研究战略战术问题。
在《项籍》中,他指出项籍不能乘胜直捣咸阳的战略错误。
他还强调避实击虚、以强攻弱、善用奇兵和疑兵、打速决战、突击取胜等战略战术原则。
苏洵的抒情散文不多,但也不乏优秀的篇章。
在《送石昌言使北引》中,他希望出使契丹的友人石昌言不畏强暴,藐视敌人,写得有气势。
《张益州画像记》记叙张方平治理益州的事迹,塑造了一个宽政爱民的封建官吏形象。
《木假山记》借物抒怀,赞美一种巍然自立、刚直不阿的精神。
苏洵的散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恣肆,具有雄辩的说服力。
欧阳修称赞他“博辩宏伟”,“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曾巩也评论他的文章“指事析理,引物托喻”,“烦能不乱,肆能不流(《苏明允哀词》),这些说法都是比较中肯的。
艺术风格以雄奇为主,而又富于变化。
一部分文章又以曲折多变、纡徐宛转见长。
苏洵在《上田枢密书》中也自评其文兼得“诗人之优柔,骚人之清深,孟、韩之温淳,迁、固之雄刚,孙、吴之简切”。
他的文章语言古仆简劲、凝炼隽永;但有时又能铺陈排比,尤善作形象生动的妙喻,如《仲兄字文甫说》,以风水相激比喻自然成文的一段描写,即是一例。
苏洵论文,见解亦多精辟。
他反对浮艳怪涩的时文,提倡学习古文;强调文章要“得乎吾心”,写“胸中之言”;主张文章应“有为而作”,“言必中当世之过”。
他还探讨了不同文体的共同要求和不同写法。
他特别善于从比较中品评各家散文的风格和艺术特色,例如《上欧阳内翰第一书》对孟子、韩愈和欧阳修文章的评论就很精当。
苏洵作诗不多,擅写五古,质朴苍劲。
宋人叶梦得评其诗“精深有味,语不徒发,正类其文”(《石林诗话》)。
其《欧阳永叔白兔》、《忆山送人》、《颜书》、《答二任》、《送吴待制中复知潭州二首》等都不失为佳作,但总的成就远逊于散文。
苏洵著作,宋代以多种版本流行,原本大都散佚,今存者有北宋刊《类编增广老苏先生大全文集》残卷。
通行本有《四部丛刊》影宋钞本、《嘉佑集》15卷。
苏轼共有四个儿子 王弗为苏轼生了长子苏迈,王闰之为苏轼生了次子苏迨与三子苏过。
这三个儿子都由王闰之一手抚养成人。
公元1083年秋,朝云生下了第四子苏?,可惜不久就夭折了。
苏遁是朝云的儿子,苏轼第四子 。
苏过,苏轼第三子,也是最有才的一个,《宋史》里有他的传,附在苏轼的传后.早夭的是苏遁,小名干儿,朝云子。
苏过是闰之的儿子,外号“小坡”。
有没有历史文献记载了洪洞大迁徙是各家族的去向?
收集了一些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明史》、《明太祖实录》、《明成祖实录》等典籍中,从散乱的明代档案里,索章摘句,缀辑编录,笺注出从洪武六年至永乐十五年的近50年里,在洪洞大槐树下共移民18次(洪武年间10次,永乐年间8次)。
移民分别迁至京、冀、鲁、豫、皖、苏、鄂、陕、甘、宁等地。
大迁徙触动了三晋百姓最敏感的神经,明统治者只得定出移民条律,按“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的比例迁移。
吴晗先生在《朱元璋传》中这样写道:“迁令初颁,民怨即沸,至于率吁众蹙。
惧之以戒,胁之以劓刑。
”这说明,当时的移民,完全是在强权政治的胁迫下进行的。
根据《明史》、《明实录》、《日知录之余》等正史、笔记史料的记载,以及笔者收集查阅的家谱、碑文、信函资料和大槐树祭祖园留言簿的不完全统计,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姓氏共812个,移民分布共18个省(市)、500个县(市)。
其中:河南106县(市),北京、天津、河北129县(市),山东92县(市),江苏、安徽、湖北、湖南62县(市),陕西、甘肃、宁夏51县(市),山西34县(市),内蒙古8县(市),辽宁11县(市),吉林3县(市),黑龙江3县(市),广西1县。
河南的移民要以黄河流域和淮河流域为主,这和两河流域的水灾及元末农民起义的战场相吻合。
河南地区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主要分布有106个县(市):郑州、荥阳、开封、平顶山、洛阳、焦作、鹤璧、杞县、尉氏、新郑、登封、兰考、中牟、新密、巩县、新乡、卫辉、封丘、获嘉、温县、济源、博爱、辉县、原阳、武陟、盂县、沁阳、修武、安阳、范县、台前、滑县、浚县、内黄、清丰、濮阳、长垣、汤阴、林州、商丘、永城、睢县、宁陵、民权、周口、商水、扶沟、西华、太康、郸城、项城、许昌、漯河、鄢陵、郾城、襄城、鲁山、长葛、临颍、叶县、宝丰、陕县、禹县、驻马店、确山、西平、汝南、新蔡、上蔡、信阳、息县、固始、泌阳、正阳、新县、罗山、商城、南阳、方城、唐河、新野、邓县、淅川、南召、桐柏、镇平、内乡、西峡、三门峡、义马、盂津、汝州、汝阳、栾川、灵宝、渑池、偃师、伊川、宜阳、洛宁、卢氏、新安、淇县、嵩县、郏县、舞阳。
山东最初主要分布在鲁西北一带,这主要是因为元末明初山东的战乱和黄河泛滥都在鲁西北、鲁西南地区,但经过明初的再迁移,移民就分布到山东的大部分地区了。
山东地区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主要分布在92个县(市):济南、历城、章丘、长清、青岛、胶南、胶县、即墨、淄博、枣庄、滕县、德州、宁津、商河、济阳、禹城、夏津、陵县、齐河、武城、广饶、滨县、垦利、阳信、沾化、利津、博兴、惠民、潍坊、潍县、诸城、郯城、安丘、临朐、寿光、高密、益都、烟台、牟平、文登、莱阳、栖霞、掖县、荣城、莱西、招远、黄县、临沂、沂水、日照、平邑、沂源、沂南、莒县、莒南、费县、泰安、莱芜、新汶、肥城、平阴、宁阳、东平、济宁、兖州、鱼台、嘉祥、汶上、曲阜、邹县、菏泽、郓城、巨野、单县、曹县、鄄城、梁山、定陶、东明、聊城、东阿、临清、莘县、金乡、微山、阳谷、冠县、高唐、邹平、无棣、威海。
京、津、冀地区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分布在129个县(市),主要为:北京、昌平、延庆、怀柔、密云、平谷、通县、大兴、房山、天津、静海、武清、宝坻、宁河、蓟县、石家庄、唐山、灵寿、束鹿、晋州、赵县、井陉、获鹿、新乐、正定、深泽、无及、赞皇、元氏、栾城、平山、张家口、怀来、蔚县、张北、宣化、涿鹿、怀安、滦平、隆化、丰宁、万全、迁西、迁安、昌黎、卢龙、滦南、遵化、玉田、乐亭、滦县、丰南、安次、三河、霸县、固安、大城、秦皇岛、安乎、交河、肃宁、文安、永清、保定、涞水、阜平、唐县、徐水、高阳、沧州、青县、海兴、任丘、武邑、故城、冀县、丘县、鸡泽、临西、任县、涿县、定兴、安新、蠡县、博野、定县、涞源、新城、完县、清苑、满城、沧县、东光、河间、献县、衡水、饶阳、阜城、景县、枣强、深县、武强、邯郸、永年、曲周、魏县、成安、大名、涉县、广平、临漳、磁县、武安、邢台、柏乡、隆尧、南宫、巨鹿、沙河、临城、新河、清河、广宗、内丘、威县、南和、南皮、盂村回族自治县。
皖、苏、鄂、湘地区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分布62个县(市),主要有:合肥、马鞍山、长丰、蚌埠、六安、明光、定远、淮北、安庆、铜陵、宿州、砀山、萧县、灵璧、怀远、滁州、凤阳、和县、泾县、寿县、亳县、蒙城、利辛、睢宁、阜南、南京、徐州、连云岗、丰县、沛县、盱眙、大丰、铜山、泗阳、沐阳、如皋、清江、江都、襄阳、武汉、十堰、孝感、大悟、荆门、监利、沔阳、郧县、均县、随县、随州、枣阳、宜城、保康、光化、钟祥、长沙、株洲、郴州、郴县、桑植、襄樊、邳州。
陕西、甘肃的移民分布在关中地区,宝鸡地区及邻近山西地区多一些,还有相当一部分是从山东、河南间接迁移去的。
其主要分布为:西安、铜川、宝鸡、岐山、武功、眉县、三原、户县、蒲城、韩城、大荔、合阳、白水、澄城、银川、青铜峡、石咀山、麟...
求苏洵作品。
苏洵简介 -------------------------------------------------------------------------------- 姓名:苏洵 号老泉 字明允 性别:男 生卒年:1009—1066 所属朝代:宋代 所属文学时期:宋代文学 所属流派:三苏 唐宋八大家 代表作品:权书 衡论 生平介绍 北宋散文家。
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字明允,号老泉。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应试不举,经韩琦荐任秘书省校书郎、文安县主簿。
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
有《嘉佑集》。
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
仁宗嘉佑元年(1056),他带领苏轼、苏辙到汴京,谒翰林学士欧阳修。
欧阳修很赞赏他的《权书》、《衡论》、《几策》等文章,认为可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
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盛。
嘉佑三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参加考试,他推托有病,不肯应诏。
嘉佑五年,任为秘书省校书郎。
后与陈州项城(今属河南)县令姚□同修礼书《太常因革礼》。
书成不久,即去世,追赠光禄寺丞。
苏洵是有政治抱负的人。
他说他作文的主要目的是“言当世之要”,是为了“施之于今”。
在《衡论》和《上皇帝书》等重要议论文中,他提出了一整套政治革新的主张。
他认为,要治理好国家,必须“审势”、“定所尚”。
他主张“尚威”,加强吏治,破苟且之心和怠惰之气,激发天下人的进取心,使宋王朝振兴。
由于苏洵比较了解社会实际,又善于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以古为鉴,因此,他的政论文中尽管不免有迂阔偏颇之论,但不少观点还是切中时弊的。
曾巩说苏洵“颇喜言兵”。
苏洵的《权书》10篇、《几策》中的《审敌》篇、《衡论》中的《御将》和《兵制》篇,还有《上韩枢密书》、《制敌》和《上皇帝书》,都论述了军事问题。
在著名的《六国论》中,他认为六国破灭,弊在贿秦。
实际上是借古讽今,指责宋王朝的屈辱政策。
《审敌》更进一步揭露这种贿敌政策的实质是残民。
《兵制》提出了改革兵制、恢复武举、信用才将等主张。
《权书》系统地研究战略战术问题。
在《项籍》中,他指出项籍不能乘胜直捣咸阳的战略错误。
他还强调避实击虚、以强攻弱、善用奇兵和疑兵、打速决战、突击取胜等战略战术原则。
苏洵的抒情散文不多,但也不乏优秀的篇章。
在《送石昌言使北引》中,他希望出使契丹的友人石昌言不畏强暴,藐视敌人,写得有气势。
《张益州画像记》记叙张方平治理益州的事迹,塑造了一个宽政爱民的封建官吏形象。
《木假山记》借物抒怀,赞美一种巍然自立、刚直不阿的精神。
苏洵的散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恣肆,具有雄辩的说服力。
欧阳修称赞他“博辩宏伟”,“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曾巩也评论他的文章“指事析理,引物托喻”,“烦能不乱,肆能不流”(《苏明允哀词》),这些说法都是比较中肯的。
艺术风格以雄奇为主,而又富于变化。
一部分文章又以曲折多变、纡徐宛转见长。
苏洵在《上田枢密书》中也自评其文兼得“诗人之优柔,骚人之清深,孟、韩之温淳,迁、固之雄刚,孙、吴之简切”。
他的文章语言古朴简劲、凝炼隽永;但有时又能铺陈排比,尤善作形象生动的妙喻,如《仲兄字文甫说》,以风水相激比喻自然成文的一段描写,即是一例。
苏洵论文,见解亦多精辟。
他反对浮艳怪涩的时文,提倡学习古文;强调文章要“得乎吾心”,写“胸中之言”;主张文章应“有为而作”,“言必中当世之过”。
他还探讨了不同文体的共同要求和不同写法。
他特别善于从比较中品评各家散文的风格和艺术特色,例如《上欧阳内翰第一书》对孟子、韩愈和欧阳修文章的评论就很精当。
苏洵作诗不多,擅写五古,质朴苍劲。
宋人叶梦得评其诗“精深有味,语不徒发,正类其文”(《石林诗话》)。
其《欧阳永叔白兔》、《忆山送人》、《颜书》、《答二任》、《送吴待制中复知潭州二首》等都不失为佳作,但总的成就远逊于散文。
苏洵著作,宋代以多种版本流行,原本大都散佚,今存者有北宋刊《类编增广老苏先生大全文集》残卷。
通行本有《四部丛刊》影宋钞本、《嘉佑集》15卷。
同时期作家 曾巩、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 「云兴于山」 云兴于山,霿霿为雾。
匪山不仁,天实不顾。
山川我享,为我百诉。
岂不畏天,哀此下土。
班班鸤鸠,谷谷晨号。
天乎未雨,余不告劳。
谁为山川,不如羽毛。
「有骥在野」 有骥在野,百过不呻。
子不我良,岂无他人。
絷我于厩,乃不我驾。
遇我不终,不如在野。
秃毛于霜,寄肉于狼。
宁彼我伤,人不我顾?无子我忘。
「有触者犊」 有触者犊,再箠不却。
为子已触,安所置角?天实畀我,子欲已我。
恶我所为,盍夺我有?子欲不触,盍索之笠? 「朝日载升」 朝日载升,薨薨伊氓。
于室有绩,于野有耕。
于途有商,于边有征。
天生斯民,相养以宁。
嗟我何为?踽踽无营。
初孰与我,今孰主我?我将往问,安所处我? 「我客至止」 我客至止,我迎于门。
来升我堂,来饮我尊。
羞鳖不时,詈我不勤。
求我何多,请辞不能。
客谓主人:唯子我然。
求子之多,责子...
苏老泉是谁?
苏老泉就是苏轼的父亲苏洵,有关这个人的介绍如下: 1、简介: 苏洵(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
北宋文学家,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是苏轼和苏辙的父亲,父子三人被称为“三苏”,均名列“唐宋八大家”,有《嘉佑集》传世。
2、详解: 苏洵(公元1009年5月22日至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四川眉山人。
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四月二十五日(1009年5月22日),卒于英宗治平三年四月戊申(1066年5月21日),年五十八岁。
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
岁馀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
乃悉焚所为文,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
至和、嘉祐间,与二子轼、辙同至京 师。
欧阳修上其所著权书、衡论等二十二篇,士大夫争传之。
宰相韩琦奏于朝,除秘书省校书郎。
历迁陈州项目城令。
与姚辟同修建隆以来礼书,为太常因革礼一百卷。
书成而卒。
洵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宋史本传》并传于世。
北宋散文家。
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字明允,号老泉。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应试不举,经韩琦荐任秘书省校书郎、文安县主簿。
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
有《嘉佑集》。
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
仁宗嘉佑元年(1056),他带领苏轼、苏辙到汴京,谒翰林学士欧阳修。
欧阳修很赞赏他的《权书》、《衡论》、《几策》等文章,认为可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
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盛。
嘉佑三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参加考试,他推托有病,不肯应诏。
嘉佑五年,任为秘书省校书郎。
后与陈州项城(今属河南)县令姚辟同修礼书《太常因革礼》。
书成不久,即去世,追赠光禄寺丞。
苏洵是有政治抱负的人。
他说他作文的主要目的是“言当世之要”,是为了“施之于今”。
在《衡论》和《上皇帝书》等重要议论文中,他提出了一整套政治革新的主张。
他认为,要治理好国家,必须“审势”、“定所尚”。
他主张“尚威”,加强吏治,破苟且之心和怠惰之气,激发天下人的进取心,使宋王朝振兴。
由于苏洵比较了解社会实际,又善于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以古为鉴,因此,他的政论文中尽管不免有迂阔偏颇之论,但不少观点还是切中时弊的。
曾巩说苏洵“颇喜言兵”。
苏洵的《权书》10篇、《几策》中的《审敌》篇、《衡论》中的《御将》和《兵制》篇,还有《上韩枢密书》、《制敌》和《上皇帝书》,都论述了军事问题。
在著名的《六国论》中,他认为六国破灭,弊在贿秦。
实际上是借古讽今,指责宋王朝的屈辱政策。
《审敌》更进一步揭露这种贿敌政策的实质是残民。
《兵制》提出了改革兵制、恢复武举、信用才将等主张。
《权书》系统地研究战略战术问题。
在《项籍》中,他指出项籍不能乘胜直捣咸阳的战略错误。
他还强调避实击虚、以强攻弱、善用奇兵和疑兵、打速决战、突击取胜等战略战术原则。
苏洵的抒情散文不多,但也不乏优秀的篇章。
在《送石昌言使北引》中,他希望出使契丹的友人石昌言不畏强暴,藐视敌人,写得有气势。
《张益州画像记》记叙张方平治理益州的事迹,塑造了一个宽政爱民的封建官吏形象。
《木假山记》借物抒怀,赞美一种巍然自立、刚直不阿的精神。
苏洵的散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恣肆,具有雄辩的说服力。
欧阳修称赞他“博辩宏伟”,“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曾巩也评论他的文章“指事析理,引物托喻”,“烦能不乱,肆能不流”(《苏明允哀词》),这些说法都是比较中肯的。
艺术风格以雄奇为主,而又富于变化。
一部分文章又以曲折多变、纡徐宛转见长。
苏洵在《上田枢密书》中也自评其文兼得“诗人之优柔,骚人之清深,孟、韩之温淳,迁、固之雄刚,孙、吴之简切”。
他的文章语言古朴简劲、凝炼隽永;但有时又能铺陈排比,尤善作形象生动的妙喻,如《仲兄字文甫说》,以风水相激比喻自然成文的一段描写,即是 一例。
苏洵论文,见解亦多精辟。
他反对浮艳怪涩的时文,提倡学习古文;强调文章要“得乎吾心”,写“胸中之言”;主张文章应“有为而作”,“言必中当世之过”。
他还探讨了不同文体的共同要求和不同写法。
他特别善于从比较中品评各家散文的风格和艺术特色,例如《上欧阳内翰第一书》对孟子、韩愈和欧阳修文章的评论就很精当。
苏洵作诗不多,擅写五古,质朴苍劲。
宋人叶梦得评其诗“精深有味,语不徒发,正类其文”(《石林诗话》)。
其《欧阳永叔白兔》《忆山送人》《颜书》《答二任》《送吴待制中复知潭州二首》等都不失为佳作,但总的成就远逊于散文。
苏洵著作,宋代以多种版本流行,原本大都散佚,今存者有北宋刊《类编增广老苏先生大全文集》残卷。
通行本有《四部丛刊》影宋钞本、《嘉祐集》15卷。
苏洵号“老泉”乃误传。
南宋时,“苏老泉即苏洵”之说深入人心,《三字经》即有“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
”之语,明清学者对此提出质疑,认为“老泉”是苏轼之号,苏老泉即苏东坡。
最早提出...
作文 走在回家的路上800字
当清爽的秋风将天空吹得高远,当枝头的绿叶换上橙黄,当我们举头望断最后一只南飞雁时,我背着沉重的书包走在回家的路上。
回家的路依旧是一样的,但我的心早已变了。
以前,放学回家时还回忆着学校那快乐的情景,而现在,是策划着回家如何复习功课。
路不变,但——心变了……。
突然,一只肮脏的小手打断了我的遐想,原来,是一名小乞丐,他穿着一身破烂的衣服,伸出的小手似乎在颤抖。
我摸了摸口袋,把口袋里仅剩下的一元钱递给了他。
我看见他笑了,是那种发自肺腑的笑。
他拿着钱向对面的小巷子奔去,一不小心摔了个踉跄,可他依然站了起来。
可能这种场景在别人眼里不屑一顾,可我却深深地感到他的身影异常的坚强。
他站了起来,继续向前跑,哪里有什么?我带着疑问看着他的身影,那坚强的身影似乎在诉说着什么?直到他的身影消失在我眼中,我才回过头,向家走去。
这时的我,走在那落满秋叶的小路上,脚下响起柔软而轻微的声响,心中不由升起一缕凄凉。
这时,又想起那衣衫褴褛的小乞丐的背影,我不在认为乞丐是渺小的,至少他们能好好活下去,而那些一遇到挫折就自暴自弃的人,能比乞丐好得了多少呢?这时,一片树叶轻轻地落在了我的肩上,我看着它悄然落下。
那是无助吗?不!那是执着!其实,每一片树叶都有着自己的愿望,那就是——飞翔!虽然它们飞翔的距离只不过是树与地的距离。
然而,他们为了自己的梦想飞翔着。
这难道不是执着吗?这时的我,似乎看到了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当秋天的最后一片叶子落下时,我有些不忍,伸手接住了它。
他告诉我:“我要飞。
”我有些不舍,到最后还是放开了。
我看见了!我看见了!它在笑!它在笑!它如同一只美丽的蝴蝶在风中,跳着凄美的舞蹈。
这时的我,不得不离开,当我踏上第一节楼梯时,一道红色的光芒照遍了我的全身,是夕阳,是新生命的召唤,这时的我,心又变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悦翼世祥风水网 » 袁世凯死后为什么安葬在安阳而不是老家项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