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
因一部书而命名一个时代,放眼悠悠上下五千年,便只有《春秋》当得起这份尊崇。
上古观象授时,见草木荣枯而知有春秋,遂以“春秋”指称年岁。至迟自西周起,朝廷设太史专录国事,又以“春秋”指称史书。
东周列国,各写各的《春秋》,惟晋楚稍异,晋曰《乘》,楚曰《梼杌》,名虽不同,其实如一。可惜诸侯纷纷忙着争霸,没谁在乎史书的存亡,战火连烧数百年,列国《春秋》就此散失殆尽。
反倒是鲁国这个偏处东隅的小邦,既无野心,又无实力,只好标榜礼乐,祈求大国们能看在周公的面上,戒骄戒躁,莫来骚扰,便余愿足矣。故而鲁国得以相对远离争霸的旋涡,苟全性命于乱世,直到秦统一天下前三十六年,才为楚所灭,算得上很长寿了。
更幸运的是,鲁国还拥有孔子这位五百年一遇的圣人。
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3年),漂泊十四年之久的孔子终于回到故乡,他有感于周道衰微,壮志难酬,便将满腔心血都倾注在整理“六经”上,删《诗》《书》,正《礼》《乐》,序《周易》,作《春秋》,以寄寓自己的理想。
孔子归鲁以“国老”问政,接触宫府档案应非难事,《春秋》大抵就是孔子根据已有的《鲁春秋》修订而来。此番修订可谓居功至伟,不但为鲁国存照,还同镜摄入了其他各国的身影,纵说为天下存照亦不为过。后世以“春秋”命名这段历史,良有以也。
( 二 )
《春秋》是中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历十二君,共二百四十二年的史事。所谓编年体,就是按照年月日的顺序,把纷乱的史事梳理开来,一件一件挂在时间的钩子上。
春秋之际,诸侯间非战即和,战则大国侵伐小国,和则小国朝聘大国,而霸主为炫耀武功,更是频繁召集盟会。因此《春秋》所记,以侵伐、朝聘、盟会之事最多。据元代陈则通在《春秋提纲》中统计,有“侵伐”二百七十二例,“朝聘”一百五十四例,“盟会”一百九十八例;另有“杂例”二百一十七例,包括婚姻、蒐狩、祭祀、土田、城筑、宫室、灾异等,尤以灾异最详,日食、星变,霜雹、水旱、虫患、地震、山崩,无不备载。关于哈雷彗星最早的确切记录,便出自《春秋鲁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
( 三 )
《春秋》的文字极为精炼,甚至可以说是简略。每一件事往往不过片言只语,注重交代结果,铺叙能免则免。例如曾入选中学课本的〈郑伯克段于鄢〉,讲述了郑庄公因生于难产,从小不受母亲喜爱,而他受宠的弟弟公叔段则骄横放肆,最终酿成了一场兄弟反目、母子失和的人伦悲剧,也留下了“黄泉相见”的典故。这是何等波澜起伏的故事,但在《春秋》中却仅有“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一句话而已,可算是当今新闻标题党的鼻祖了。
而且,就连这一句话也是大有讲究的,几乎字字隐含褒贬。将郑庄公屈尊降爵为“伯”,是讥刺他有失兄教;对公叔段绝口莫提为“弟”,是批评他有失弟道;兄恶弟逆,相斗如仇,俨然二君争国,故曰“克”;公叔段叛逃,不云“出奔”,暗示其为郑庄公有意纵容所致;郑庄公讨伐,点明“于鄢”,足见公叔段僭越之甚,已非寻常叛臣可比。
短短六字,居然复杂至此,孔老夫子的九曲回肠,委实令人叹为观止。而这便是影响深远的“春秋笔法”,也即所谓的“微言大义,一字褒贬”,左丘明更进一步概括为“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
( 四 )
晚年的孔子诚然是不甘心的,儒道未行,仁政未张,就连他的衣钵传人颜回也猝尔早逝,怎不令他神伤?司马迁说“仲尼厄而作《春秋》”,确是由衷感慨之语,只因他自己就是忍辱含垢而著《史记》。人争一口气,著《史记》为的是争一口气,作《春秋》又何尝不是为了争一口气呢?
修史本天子之事,孔子却偏偏要代天子而为。《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孔子俯仰古今,毫不留情,笔则笔,削则削,寓褒贬于直叙之中,一字之褒,荣于华衮,一字之贬,严于斧钺。故孔子自叹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孟子滕文公下》)
司马迁堪称孔子的隔世知音,他不但效法孔子而著《史记》,对孔子作《春秋》的良苦用心,亦是剖析得淋漓尽致:“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史记太史公自序》)并赞道:“《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史记孔子世家》)
( 五 )
《春秋》结束于鲁哀公十四年春,至“西狩获麟”一事,便戛然而止。其时孔子已七十一岁,大限将至,心境沧桑,又刚刚失去了最钟爱的弟子颜回,后继堪忧。这一日,叔孙氏的车仆鉏商,到曲阜之西的大野打猎,捕获一只怪兽归来。叔孙氏见此怪兽,以为不祥,便弃之道旁。孔子听闻,往而观之,悲道:“麟也!胡为乎来哉!胡为乎来哉!”边说边掩面大哭,涕泪沾襟。
麟乃仁兽,盛世方出,与龙、凤、龟并称“四灵”。而今正逢乱世,出非其时,反遇其害,是以孔子哀恸若此。
相传孔子降生之时,有麟吐玉书而来,岂料临终之前,又见麟死,冥冥中似有天意,故孔子不无预感地叹道:“吾道穷矣!”并写下一首挽歌:“唐虞世兮麟凤游,今非其时来何求?麟兮麟兮我心忧。”自此绝笔,不再著书。《春秋》也因此之故,又被称为《麟经》。这挽歌是为麟而唱,也是为他自己而唱,更是为他无法实现的理想而唱。
( 六 )
或许因为太过执著于微言大义,《春秋》摒弃浮辞,极简至上,多一字嫌烦,少一字觉阙。要读懂《春秋》,着实不容易。例如隐公八年(前715年)一条记事中,只记了一个“螟”字,至于这场螟虫之灾发生于何时何地,情形严重与否,殃及范围大小,则一概不提。王安石嘲讽《春秋》为“断烂朝报”,梁启超揶揄《春秋》为“流水账簿”,虽不免有些刻薄,却也不无道理。
为弥补《春秋》这一缺憾,战国时,诠释之作相继出现。到汉代时,已有《左氏传》、《公羊传》、《穀梁传》、《夹氏传》和《邹氏传》五种之多。《夹氏传》和《邹氏传》后来亡佚,只有《左氏传》、《公羊传》和《穀梁传》流传下来,合称“春秋三传”。
如果说《春秋》是粗笔勾勒,那么“春秋三传”便是工笔细描。只不过《左传》是写实派,重在补充史料,详述史实;而《公羊传》和《穀梁传》是写意派,重在抉隐探幽,阐发微言大义。三者参读,裨益良多。
( 七 )
无论从哪方面考量,《春秋》的开创之功都是无可争辩的。
它的编年体例,为史学三大体例之一,“系日月而为次,列时岁以相续”,垂范千秋,继之者众,《资治通鉴》最称出类拔萃。
它的私修性质,打破了官方对史学的垄断,成为诸子百家争鸣的先声。而“二十六史”中,私修者多达三分之一,亦可说是受其引领所致。
它的春秋笔法,姑且不论有多少后人穿凿附会之处,但其本身所彰显的史学精神却勿庸置疑,那便是勇敢无畏,刚直无私。中国史脉能绵延至今而不断,与孔子当初所赋予的那股坚韧之气息息相关。
圣人其萎,而《春秋》不老。爱读《春秋》者,代不乏人。最为民间所熟悉的,恐怕就是三国那位与孔圣人齐名的关圣人关羽了。君不闻一幅对联有云:
孔夫子,关夫子,万世两夫子;
修春秋,读春秋,千古一春秋。
何妨一学关帝,挑灯清夜读《春秋》!
孔夫子的老师是谁?
孔子被称为圣人,提倡诗书礼乐易春秋,很多人会想孔子的那么多学问从哪里来的呢?
据《论语·子张》记载,卫国大夫公孙朝问子贡孔子跟谁学习?子贡说:“文王、武王的大道并没有崩坏,还在人间。贤者理解它大的方面,不贤者了解它小的方面,文武之道,,无处不在。夫子哪里不能学习?他为什么要有固定的老师呢?”
孔子曾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说明孔子是一个谦虚的、重视学习的人。一些大的道理可以向有道德的人学习,自己感悟,但是一些具体的技能还是需要老师教的。
韩愈的《师说》中说:“”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老聃就是老子,当时老子很出名,孔子从鲁国来到周王都向老子学习周礼和哲学的辩证观,现在在洛阳市东关大街北侧,还有一座“孔子入周问礼处”的古碑。
郯子是春秋时郯国的国君,孔子曾向他请教过有关官职名称的问题;苌弘是东周敬王的卿大夫,孔子曾向他学习古乐;师襄是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孔子曾向他学习弹琴。
据《吕氏春秋·仲春纪第二·当染》:“孔子学于老聃、孟苏夔、靖叔。但是后面两个人文献上没什么记载,孔子向他们学习什么,也就无从知道了。 孔子的老师是谁,只能说像孔子那么知识渊博的人,也要见贤思齐,不耻下问,多向周边人学习。
下联:孔子,孔夫子,恐子不成夫,怎么对上联?
上联:秀才,秀大才,袖中乾坤大;
下联:孔子,孔夫子,恐子不成夫。
如何理解孔夫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篇》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直译是说:“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可以作为终生座右铭的话呢?孔子说:‘那就是恕道吧!自己所不喜欢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不得不说,虽然孔子因为历史的局限性,有很多古代贵族统治性的糟粕思想:如“唯小人与女子为难养也”;“民可使之,不可使知之”;“天下有道则庶民不议”等“轻民尊贵”的言论。但这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真是历时二千年,任朝代更替,任思想演变,都绝不失为真理。因为,它抓住了为人处世的秘诀“絜矩之道”。
所谓的“絜矩之道”即“以自身的感受为尺度,来调整自己和他人互动的标准”:例如你自己喜欢睡觉时候,身边人不要发出噪音。那么推己及人,你看到身边有人在休息时,也要注意保持安静,走路轻手轻脚,听音乐戴耳机。
而“絜矩之道”之所以百试百灵的根本,是因为人与人之间很难做到感同身受。也许你无意的行为,会引起身边人的痛苦或者尴尬。但是气的是别人的,痛的也是别人。人与人之间没有直接传导痛苦相连的神经。而人是社会的人,不能脱离社会而独自愉快地戏耍。所以人际和谐显得尤为关键。那么,“絜矩之道”实际上,用今人的话说,就是换位思考,如果你不能接受的行为,你就要将心比心,也不施加给他人。这样,身边的人才能和谐,幸福地生活下去。
而孔子的讲学精神,注重的是“为人之道”,希望弟子能成为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才。他内心明白,光有学识,而没有德性,是很难在官场,在人伦中出人头地的。所以这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孔子对弟子最深远的忠告了。
青山补充一句。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是“絜矩之道”两条腿中的左腿,孔子称其为“恕”;而右腿是,“己之所欲,亦施于人”。此乃“忠”。所以“絜矩之道”又称为“忠恕之道”。是儒家中心思想“仁”的具体化。
当年文化,当年历史,听当年青山娓娓道来!欢迎朋友们交流和关注!
胡适晚年对孔子的态度是怎样的?
谢邀。
今天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我来试试能不能从头讲清楚。
一个前提
胡适,并不能真正的理解孔子、理解儒家、理解华夏思想文化、理解“道”。
新文化运动之后,胡适冯友兰之流,喜欢把中国传统的道,归类成东方哲学。
中国文化,所有的各家思想,都指向同一个道,各家学说的差异,只是一道各用用法各异而已。
这个道是怎么来的呢,因为锚定天地而来,天地只有一个,所以天下也只能有一个道。
这就是所谓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二心。
为什么在春秋战国,会有那么多的百家之说呢?
因为存在着一个学道立方的问题。
道只有一个,但是道有无穷多的方面,不得大道,只寻得大道之皮毛,以皮毛立一方之学,这就是道裂为百。
百家争鸣是天下失道的体现,而不是一场文化盛宴。
立一方之学的人,则被称之为方士。
始皇帝焚书坑儒,废私学,复正统官学,坑的就是这些学道立方的方士。
在中国先秦诸子百家里面,类似西方文化哲学这样以语言为锚的符号思辨体系的,是以惠施、公孙龙为代表的名家。
西方的逻辑学家、哲学家,类似柏拉图、黑格尔、海德格尔,甚至都比不上一个公孙龙。
新文化运动之后,西学东渐,全部照搬西方人的学术体系和思想体系,把我们以天地为锚的道,说成是以语言为锚的哲学的东方分支,这就十分好笑了。
天地大道,万物之奥,并不在语言之中,而是在天地和自然本身之中,靠语言思辨,来求索大道,这无异于缘木求鱼。
要讲正统的道,真正能治国平天下的大学问,比如易道儒法医兵各家,它们讲的用的,才都是同一个道。
名家之学,在中国的文化体系中,只是不道的异端邪说。
将孔子比作苏格拉底,将孔子看作是古中国自由精神的代表,是胡适以西方思维解读东方思想的典型的错解。
新文化运动和胡适
胡适,新文化运动的干将,最早提出了要“打倒孔家店”。
什么是新文化运动呢?
华夏的历史,人类的文明史,就是要一边过着太平日子,一边打藏獒,在我们的历史上,大大小小击退了成百上千次的藏獒袭击,才大体上保存了地球上文明的种子。
这就要求,我们在精神上要保持文明的同时,又要在体魄上保持野蛮,要比蛮夷更野蛮。
这样的要求,是很苛刻的,很严酷的。
几千年下来,总难免会出现打盹走神的时候吧,于是有那么好几次,没挡住成群的藏獒洪流,就被咬惨了。
人为什么打不过藏獒呢?
满清覆灭,民国建立,在那个一片漆黑的夜里,一群试图睁开眼睛,搞明白这个为什么的人们,不禁陷入了沉思。
这番群体性沉思的结果,就是新文化运动。
陈独秀说,人之所以打不过藏獒,是因为藏獒精通德先生和赛先生,如果我们学习了藏獒们的德先生和赛先生,那么我们就可以打败这群藏獒。
李大钊说,要打败这条藏獒,需要革命,需要布尔什维克主义,只有经过革命运动组织起来的人民,才可以打败这群藏獒。
鲁迅说,人之所以打不过藏獒,是因为我们的祖宗把我们生成了人,而没把我们生成藏獒,所以导致我们今天被藏獒欺负。都是祖宗的错,谁让我们的祖宗是人不是藏獒呢。这是我们的民族劣根性的根源。
胡适说,你们都不对,我认为不应该设想怎么打败藏獒。既然藏獒咬了我们,说明我们的一切都不如藏獒。我们首要的任务和目标,是怎么才能变成藏獒。
钱玄同说,人打不过藏獒,关键原因在于人使用汉字,而藏獒不使用汉字。所以当务之急,应该废除汉字才行。
周作人说,哎呀,你们都在说什么呀,你看那条藏獒,多漂亮的藏獒啊。
走路上被藏獒咬了,在新文化运动明星大师们看来,居然成了人种劣根性问题,和文化劣根性问题。
他们反思的结果,就在于根除这些劣根性。
被咬了之后呢,很多人就开始疼的打滚,打滚着鬼嚎:我再也不想做文明人了,我想做藏獒。
这是多么奇怪的做法啊。
正常的做法,难道不应该从路边找根棍子,把藏獒暴打一顿吗?
为什么要产生藏獒咬了人,藏獒就比人高级的奇怪想法呢?
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矣。”
这句话说的多好啊。
一句话就盖过了洋务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全部反思。
用天下制天下,以人的精神和高贵,理直气壮的用一切方法和工具,去打败那些害人的贱狗,又何来的负罪感和自卑感呢?
但是洋务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一直都被这种负罪感和自卑感压的喘不过气来,他们承认了野蛮者的高贵,文明者的卑贱。
这是一场反文明的文化运动。
直到主席横空出世,他比孟子还有气魄,也身体力行的实践了,什么叫万物皆备于我。圣人出,俾睨天下,终于一扫百年阴霾。
新文化运动,是把人在精神上变成藏獒的运动。
胡适,就是这场运动里面,变得最像藏獒的那个人。
有了这样的前提,我们再来看看胡适对孔子的评价吧。
胡适眼中的孔子
一方面,胡适对教化的儒家意识形态作了严厉的批判,并坚决反对任何以儒文化为基石的现代形式的“中体西用”论;
另一方面,在一些重要场合特别是在国际论坛上,胡适又多次衷心地赞扬孔子和儒学,认真指出其历史意义和现代价值,真诚希望儒学的自由精神能在人类的将来发扬光大。
这种看似矛盾的行为,是对既定的思想文化观念变革的复杂性的反映。
胡适自幼饱读儒家经典,其父擅长经学,又以宋代理学传家,古老的家乡更是儒风淳厚,以致胡家门庭纯朴到“僧道无缘”的境地。
接受新知识后,胡适仍不忘旧学,于留美期间还点读经、史、子、集各部。他曾表示,这方面的用功是为将来作中国思想史研究打下底子。
长期而又深沉的儒学影响和从事儒学研究的自觉意识,加上对杜威哲学中思想论和方法论原则的熟练掌握,使得胡适有足够的思维能力对儒学进行哲学思考,从中概括出基本的发展线索,以此来评判儒学。
胡适关于儒学的重要作品主要有:《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1919年)、《戴东原的哲学》(1925年)、《说儒》(1934年)等等。
在《说儒》中胡适指出,孔子是一位具有伟大人格的儒家学者,他打破了狭隘的畛域观念和阶级观念,将儒文化推广到整个周帝国,是“殷遗民的民族运动的最伟大的代表者”,是“儒学中兴的领袖”;他热心功业,具有救世情怀,为实现“仁”的理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表现出“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光辉品格,为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他认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就是教人如何做人,如何使个人向社会尽自己的职责:一方面,个人以不断的学习和思考来修身,保持人之所为人的价值和尊严;另一方面,把“仁”推而广之,使之成为维护安定和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力量的源泉。
他认为,孔子“仁”论中最有价值的思想是“有教无类”,即施“仁”不分尊卑贵贱,一视同仁。
为此,无论是上层统治者还是下层百姓,都应当以谦虚的态度去学习和思考,以刚毅进取的精神去追求知识,追求真理,达到人格自由的境地。
甚至在晚年,胡适郑重地把孔子比作古希腊的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指出由孔子开创的中国古代的自由精神,终于形成了一种“苏格拉底传统”,即尊重知识、尊重智慧的传统,这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宝贵遗产。
由此可见,胡适的孔子研究的思想特点,是依据现代社会的人文和理智标准,来评价孔子。
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六经注我”的浅人,比如陆九渊,比如王阳明。
胡适和他们相比,甚至和略早的严复,同时代的冯友兰这些浅人相比,都还有很大的距离。
当代的儒黑?
这是一群连儒家是什么都不懂的浅人,喷子。
这些人认为,儒家就是孔乙己,就是腐儒,腐儒就是儒家。
于是他对传统的旧文化,持全盘否定态度。
问题在于,孔乙己真的可以代表儒家,代表传统文化吗?
显然不能。
儒家不是裹小脚不是世俗礼仪,也不是愚忠愚孝,这都是后世的俗儒贱儒。
这些喷子的总的原则就一个:
证明你错了,他对了。
你错一点,就全错,他对一点,就全对;
如果两个人观点不一致,那么它一定是对的,你一定是错的。
喷子的成因:没文化。
真正的儒家
真正的儒家,在先秦,孔子,孟子,荀子,为先秦儒家的三座高山,也是中国历史上儒学的三座高山。
后世的儒士,不论是汉儒,唐儒,宋儒,明清儒,都难以忘其项背。
真正的儒家是什么呢?
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大儒。
它体现在孔子,孟子,荀子,张载,王夫之等人的身上。
那就是:
一个人,只要能修得一身浩然正气和治国平天下之术,就可以成为大丈夫,可以成为君子,可以成为志士仁人,可以成为贤达,可以成为圣王。
这才是儒家真正的精华。
上联:孔夫子老夫子孔老夫子,下联如何对?
孔夫子老夫子孔老夫子;
新中国旧中国新旧中国。
你觉得孔夫子如果活在现在会被媒体玩坏吗?
悟大人指的此问题,我个人认为各占一半,孔卯是一伟大的儒学家,以律定国安邦,现在以法治国,但后面为何有律字,法制予众,法不治众。律就是纪律规则全面制体。如国有国法,场有场规,学有纪律(小学生手则)村有村规民约,但都不准超越国法限筹。在封建社会家传子佳天下以一去不复返了,我们是社会主义民主国家,受人大常务委员会管辖以法律保护或打击的法治国家,可以说夫子还可站一支脚。总之是从历史进化到现时代。也就是古为今用,吐故纳新。由形势发展,也在不但法律修改!说错处望众友指正!谢谢!
四灵到底是麒麟、龙、龟、凤凰还是青龙、白虎、玄武、朱雀?
四灵指的是麟凤龟龙,四大神兽指的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四灵兽: 麒麟乃上古时期的百兽之长,掌管大地,即便是狮子老虎这类的猛兽见了麒麟也得喊一声大哥。此物种雄性的叫麒,雌性的叫麟,且是一种瑞兽,素有麒麟送子一说,相传我们中华民族的至圣先师孔老夫子出生时,家中院子里就出现过一头麒麟,所以古代儒生一般把麒麟视为儒家的象征。
第二位就是传说中的百禽之长凤凰,和麒麟一样凤凰中雄性的叫凤,雌性的叫凰,此物种掌管天空。相传混沌初分时凤凰得交合之气,生下了一对龙凤胎,姐姐是世间第一只孔雀,也就是《西游记》中生吞如来佛祖,之后却被佛祖认作母亲的那位佛母孔雀大明王菩萨,弟弟是世间第一只大鹏,也就是如来佛祖的舅舅金翅大鹏雕,由此可见佛祖见了凤凰还得喊一声姥姥、姥爷呢!
第三位便是百介之长龟,对你没听错,就是乌龟,在中国神话体系中龟像凤凰统领鸟类、麒麟统领兽类一样,它统领所有带壳的生物,可能我们现代人都觉得乌龟是一种很普通的生物,甚至还会用它的名字来嘲笑人,不过在古人眼里龟可是一种神奇的存在,他们认为龟能通灵,所以古代的人类经常用龟壳来占卜吉凶。
第四位便是我们所熟悉的龙了,其为百麟之长,这里的鳞不是说的麒麟,而是指所有长鳞的生物都奉龙为尊,在中国古代神话中龙掌管水界,还是司雨的大神,哪里有水哪里就有龙王,比如东海龙王、泾河龙王,甚至井里都有龙王。另外龙还有一个特别接地气的爱好,就是爱交女朋友,且龙与许多物种的雌性都诞下过爱情的结晶,比如和一只母老虎生下了龙虎兽狴犴(bi an),与一只母王八生下了碑下龟赑屃(bi xi),有兴趣了解的亲们可以关注一下“将军创”头条号,观看“龙生九子"那期视频
转载请注明出处悦翼世祥风水网 » 祖传风水四灵神断孔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