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自古以来就讲究“视死如生”,不只是自己的住所风水要好,关键还要为祖宗选择一块风水宝地,这样可以庇荫子孙,对家族很好。皇家更是如此,他们富有天下,为了让自己的家族千秋万代,国家运势昌隆,就要在全国选取最合适的墓。
中国最著名的墓地之一就是明朝的十三陵了,最早葬在这里的是明朝的永乐皇帝,朱棣,而选择这块宝地的人也是朱棣。那么这块地方有什么独特之处呢?
明末的学者顾炎武曾形容过:这里的山坐落在南方,气势像飞翔着的蛟龙,卢龙为他的脚趾,太行山脉为他的脊梁,它的尾部在黄花镇,面朝神京,万年的老宅“康家庄”居于其中,可容纳上百万的人,“豁然开明堂”。
可见这里很符合堪舆学中对风水宝地的条件:山水环绕。不止如此,在它的西北20公里处,就是长城上的要塞,居庸关了,居庸关号称北京的锁钥,地理位置之险要不言自明,继续往北走,就是八达岭了。长城之外,就在明朝的死敌蒙古的势力范围之内了。
明长城至今还有不错的保留,抗日战争也在这里打过。历史上的明朝在长城沿线设置过9个重镇,也就是人们所说的“九边”。而十三陵如此靠近这里,显然是一个很典型的边塞陵区。
十三陵之首是长陵,这里是朱棣为自己和自己的皇后选择的墓地,自然贵不可言。如果从上俯瞰,我们能看到,这座陵墓修建于一个盆地之中,周围的山有天寿、蟒、大屿、汗包、虎、龙等十几座高山,而长陵就居于其正中,藏风之地也。而长陵中又有数道河水穿流而过,恰似数条腰带,风水宝地无疑了。
我们知道明朝有16位皇帝,而这里只葬了13位,第一位皇帝朱元璋当时定都南京,没有葬在这里,第二位朱允炆被朱棣拉下台,也没有葬在这里,而第三位就是那位明代宗朱祁钰了,他在经历了夺门之变后遭到软禁,死后被按亲王之礼葬在了别处,成为在明朝迁都之后唯一一位没葬在13陵的皇帝。
而朱棣之所以迁都,是因为他拉侄子朱允炆下马后,总觉得南京镇不住,一是镇不住政治,他篡了父亲安排好的皇位。二是镇不住军事,明朝灭亡后,蒙古的旧部逃到北方,为了稳定北方,他选择迁都抵御。
北京十三陵真的很邪么?
我一直感觉包括所谓的北京四大凶宅在内,都不是地方邪,而是游玩的人去之前在网上做的“功课”太多,俗话说象由心生嘛。
为什么北京的楼房不是很高呢?
建设中的“中国尊”正式封顶第70层,高度已经达到333米,超越国贸三期,成为最新的北京第一高楼。这座建筑总高度达528米的摩天大楼号称抗震性世界最强,还将启用全球首部超500米的跃层电梯。
然而,“中国尊”的高度并非独步全国。上海“第一高”上海中心大厦高632米、共124层,深圳“第一高”则是已经封顶的深圳平安金融中心,主体高度也超过600米,沈阳、武汉、长沙、天津、苏州等城市都已经建成或者在建500米以上的高楼。相比之下,北京的摩天大楼“落后不少”。
有人说,这样的北京看起来不太摩登。个中原因,是其特殊的政治地位?为了古城文化保护?还是为地理因素所限?
大北京为什么摩天大楼少?
政治因素?
关于北京二环内楼房限高的政治因素大多都只是坊间传言。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1999年,新建成的东方广场位于东长安街的醒目地段、靠近王府井、距离天安门仅1200米、由香港富商李嘉诚投资,号称当时亚洲最大的建筑群。但就是这个样子,和他最初的设计相比也是低调了不少,这就与“限高”有关。
据了解,东方广场原来设计的楼高是80多米,比规定限高30米高出一倍多。天安门高度仅38米,人民大会堂最高不过40米,东方广场如按最初高度设计,按一位规划师的说法,其他建筑就都成了“孙子辈”。问题最终反映到中央,东方广场大厦被下令停工,重新论证。
据北京市政府专家顾问董光器回忆,“一整栋建筑变成三组,高度分别定为50、60和70米。在梁思成的儿子梁从诫的推动下,东方广场作了再一次妥协,最终把高度降低为48米、58米、68米。”
古城保护?
1980年5月30日,贝聿铭在纽约为清华大学访美代表团作演讲,以动情的口气说:“故宫金碧辉煌的屋顶上面是湛蓝的天空。但是如果掉以轻心,不加以慎重考虑,要不了5年10年,在故宫的屋顶上面看到的将是一些高楼大厦。
但是现在看到的是多么壮丽的天际线啊!这是无论如何都要保留下去的。怎样进行新的开发同时又保护好文化遗产,避免造成永久的遗憾,这正是北京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课题。”
有关资料介绍,北京皇城保护区内限高九米,长安街限高250米,西延线限高120米,长安街沿线为保护景观整体性,以及鉴于阅兵时飞机要穿过长安街,所以长安街两侧高楼很少。
2014年发布的《门头沟长安街西延线城市规划设计实施导则》中再次规定,长安街西延线区域两侧建筑高度控制在80米。
另外,在2015年发布的《故宫保护总体规划》征求稿中提到,计划2025年之后,故宫周边的一类建设控制地带限高0米,二类建设控制地带不得超过3米,三类建设控制地带在9至12米。
地理原因?
北京是四个直辖市中唯一一个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2G的直辖市。在这个标准下,超高层,尤其是500米以上的超高层,设计和建造难度大且成本高昂。北京市境内地下大小地震断裂带较多,业内人士形容其“如同—只破碎的瓷碗”。从历史上的平谷、三河8级地震、南口7级地震到1976年唐山8级大地震,北京始终存在无法摆脱的地震背景与风险。
此外,受地理因素影响,北京较上海、广州等地纬度较高,就是说南北的楼间距要大一些才可以保证采光,同时如果建筑物高于60米就会影响通风了,所以不提倡建设密集高楼。
城市实力需要摩天大楼彰显吗?
近年来,不仅是在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摩天大楼在不少大中城市竞相崛起。沈阳、武汉、长沙、天津、苏州等城市都已经建成或者在建500米以上的高楼,甚至连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也建成了高328米、共72层的高楼。
“城市名片”“城市地标”……近年来,摩天大楼被冠以各种城市标签。城市发展实力真正要通过建高楼来彰显吗?摩天大楼是否能证明城市发展更好?
来自同济大学《中国摩天大楼建设与发展研究报告》中的数据表明,在全球已建成的全球高度前100位的摩天大楼中,我国就占了32栋。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卢永毅认为,一线城市建设摩天大楼有其合理性,而很多中等城市争建摩天大楼则有很多非理性成分。“从世界范围来看,超高建筑往往集中在商业繁荣、金融业发达的超级城市,其他城市则很少,比如在欧洲,中等城市就很少见到超高建筑。上海有很多摩天大楼,不过出租率普遍较高,因为城市资源集中而土地供应不足而一些中等城市在土地供给并不紧张的情况下,一味追求建筑高度,是不理性的做法。”
超高建筑还往往产生其他问题,卢永毅说,“比如加大周边交通压力、影响周边环境小气候、玻璃幕墙带来光污染等,对这些问题,建设之前都应该做一些论证。现在很多地方政府单纯把摩天大楼当做现代化的标志,作为自己城市发展水平的象征,对现代化的理解出现了很大偏差”。
说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朝鲜平壤建了一个世界上最高的烂尾楼,其实就是想彰显国力,但这目的达到了么?
北京高楼排行榜
北京的十三陵,都是哪位皇帝的陵寝?
明代有十六位正式皇帝:
① 其中太祖朱元璋葬南京明孝陵。
② 建文帝失踪于靖难之役,陵墓无考。
③ 景泰帝在英宗夺门之变后贬为王礼葬北京玉泉山麓,至侄子宪宗时又恢复其皇帝身份,扩建陵寝。
④ 其余十三位皇帝,葬北京昌平,即十三陵。按时间顺序:长陵(明成祖)、献陵(明仁宗)、景陵(明宣宗)、裕陵(明英宗)、茂陵(明宪宗)、泰陵(明孝宗)、康陵(明武宗)、永陵(明世宗)、昭陵(明穆宗)、定陵(明神宗)、庆陵(明光宗)、德陵(明熹宗)、思陵(崇祯)。
以永乐长陵、嘉靖永陵、万历定陵规模最大。末代崇祯帝思陵是以其田贵妃墓为基础改造的,规模最小,配置也很简单。
除思陵被盗、定陵被主动考古发掘外,其它各陵均未被盗。
明代皇后都不单独建陵,无论死在皇帝之前,还是之后,都要与皇帝合葬地宫。十三陵区域内,另外有七座妃子墓和一座太监墓。
除了上述帝陵外,在江苏盱眙有明祖陵,是朱元璋高祖、曾祖、祖父衣冠冢及祖父墓原址。在安徽凤阳有明皇陵,为朱元璋父母墓。都是大明朝建立后修建的。
另外太子朱标死后,葬东陵,其址在明孝陵东侧。但永乐帝继位后,撤销了大哥的皇帝追谥和陵号。
嘉靖帝追尊生父兴献王为睿宗,其显陵在湖北钟祥。
整理的各陵卫星图,没办法,系统有自动压缩,原图很清晰的。
北京十三陵景区气候怎么样?
十三陵景区所在的十三陵镇北靠燕山、西临太行山,年平均降水量600~700毫米,属于温带半湿润气候,风景秀丽,空气质量良好,堪称“天然氧吧”。
十三陵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冬季寒冷干燥。
从1951年截止到2015年12月21日,这大约60年的时间里,十三陵地区的年平均降水量是549毫米,比北京市的年平均降水量要多。其实我们不难发现,这除了和对应的特定的地理、海拔有关系外,也和热岛效应相关。也就是说,一般大城市的周遭从气候上看,尤其在温度方面,会比周围气温高一些。
再回到十三陵来看。
这约60年的平均气温是12.3℃,也比北京略高(由于十三陵地区植被覆盖率高,水汽足,风小,秋冬季比北京市暖和)。
平均年日照时间是2616.7小时,比北京市整体略少(从降水量也能看出来,雨日多了)
常年平均风速是2.5米每秒,相当于平均是2级风,大概速度是个快步走或者自行车正常行进的速度,属于清风拂面。
而对于景区本身而言,十三座皇陵由于依山而筑,分别建在东、西、北三面的山麓上。所以小气候略有不同,比如在山上,气温会相对低;由于植被覆盖更多,湿度会相对更大,而风会相对更小,等等。这里没有具体资料,不赘述。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能让您满意。
转载请注明出处悦翼世祥风水网 » 北京十三陵的楼房风水好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