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北京,东上海,南广州,西成都”这个说法有道理吗?你怎么看?
邀我说就直说了,你这个说法没道理。北北京,没错,北京是首都,是国家的政治中心,也是北方最大的城市。东上海,没错,上海是国家的金融中心,东边的最大城市。南广州,也没错,广州是国家对外贸易中心,是南边最大的城市。至于深圳,只能靠边,还不是国家中心城市,级别不够。西成都,不对,成都没有国家中心层面的东西,也不算西部最大城市,西南还有直辖市重庆,西北还有与成都同级别的西安,比政治地位,成都比重庆低,比经济体量,成都比重庆小,比人口规模,成都比重庆少,成都是西部特大城市之一。
前面说了,北京是政治中心,上海是金融中心,广州是外贸中心,还有个中心应该是武汉,交通中心(水、铁、空、公)。这些中心都是国家层面上的。至于西部的成都、重庆、西安弄出个什么东西是国家层面的中心,还需努力,如果仅仅谈西部中心,重庆也不会让给成都,不说别的,重庆的1号一定是最高层面的,开会的级别也比成都高。
为什么北魏没有魏碑这种说法?而汉代有隶书这种说法?
隶书又称佐隶、徒隶、隶字、隶文、佐书、今文、史书等。这种文字在秦以前就巳经出现,后经程邈整理並加以规范,由秦始皇认可做为小篆的辅助文字应用的。经秦汉发展,逐步成熟。东汉是隶书的鼎盛时期,魏晋后已逐步被楷书所取代。因为隶书在两汉时期已是普遍应用的通行文字,所以当时人们一直把这种文字称为隶书。
魏碑是人们对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朝书法艺术的总称,它主要指北魏、东魏、西魏时期的碑文、墓志、造像、刻石等,是经过雕刻后的石迹。据考证,雕刻这种石迹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朱书"后雕刻,另一种是直接雕刻。但不管用哪种方法,"朱书"的字和工匠心里的“字谱"都是当时通用的偏隶偏楷的文字。魏碑是后来人们对这种石迹上文字的称谓,当时並没有被称为魏碑的文字。
为什么会有'南甜北咸,东辣西酸"的说法?
这个问题我也不懂,应该和地理环境,和水土及农业种植有关系,也可能与历史上大的人口迁移有关系,老话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各地方虽都是黄皮肤黑眼睛,但长像及身材上仔细分辨,还是有区别的,虽说与地理环境有关,但饮食上肯定占主要成分。
为什么中国古代,每一个朝代都超不过300年历史,而日本和欧洲却可以一两千年不换朝代?
中国各朝代都过不了三百年的坎儿,这似乎是一个宿命,但是,在秦朝郡县制以前的夏商周却是不在这个宿命的怪圈里,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抛开六百年的夏和四百年的商不说,我们就说周。周朝从前1046年武王灭商到周赧王前256年被秦所灭,一共近八百年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上社稷最长的朝代,也是唯一一个不是因为暴政、君王昏庸而被灭的朝代。
为什么周朝能有八百年的社稷呢?这跟贵族政治是有密切关系的。在西周以前,人们是被严格的划分为三六九等的,贵族和平民的身份是一直传承的,龙生龙凤生凤,这样的观念是深入每个人的骨髓里的,是与生俱来的。没有人去打破这个平衡。
直到有一个叫公孙鞅的人的出现,这个平衡被打破。这个公孙鞅到了秦国以后,变成了专门革贵族命的商鞅,他打压贵族的既得利益,鼓励平民获取军功,破天荒的把贵族的爵位分给平民。他把法家的理念用到了最大化,把贵族的利益最小化,这也是法家后来被贵族阶层打压得最厉害的原因,法家的代表人物基本上都死得很惨。
没有了贵贱宿命论的秦国从此开挂,平民为了爵位人人奋勇杀敌,一举吞并了六国。经过秦国的这种法家思想洗礼的秦朝人很快就意识到自己原来也可以有出头之日,连陈胜这种下级军官都能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种在周朝被视为大逆不道的口号。
正因为秦朝开了头,陈胜加了把火,于是汉代从刘邦开始,人人都有个改变命运的决心。卖草鞋的刘备、奴隶出身的石勒、一直到乞丐出生的朱元璋、草寇出身的李自成等等,这些人都证明了在中国只要努力就可以做王侯。于是中国人就就打心眼里信奉“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思想,并且只要皇帝不好好干,我就敢“舍得一身剐,也要吧皇帝老儿拉下马”。在这种大的思想方针指引下,一个朝代能活过三百年已经是祖宗保佑了,中间还得有个中兴之君,不然三百年都没得做。
中国的问题说完了,我们来说说欧洲和日本为啥能几千年不换皇帝,说白了,他们用的就是咱们老祖宗玩剩下的贵族门阀政治。他们为啥不换皇帝?就跟周朝一样一样的,贵族和平民是有严格等级制度的,就跟印度一回事,只是没有印度那么明显而已。这些个国家的老百姓都是中毒很深的教徒,万事从来不想着靠自己奋斗抗争,而是希望他们的神能保佑他们能有好日子过,哪里会想到去推翻贵族统治,那样会被万能的上帝和天照大神惩罚的。这就是西欧日本等国从来不会有农民起义的原因,因为他们的人民都很认命。&欧洲的世袭蓝血贵族,至今不与平民通婚。
而中国人则不同,都是无神论者,皇帝再渲染自己是真龙天子,逼急了去你球的天子,一样把你赶下台。中国人不信邪,有不服输的韧劲,这是那些有神论者永远看不懂的,这也是中国人为什么能永远比其他民族优秀的根本所在。
在山东南临沂北临邑的说法是怎么来的?
南临沂是临沂市,北临邑是德州市临邑县。
临沂的知名度要比临邑大得多,有很多山东人只知道临沂,甚至不知道临邑的存在。“南临沂北临邑”的说法跟“南帝北丐”完全不一样,并不是说这两个地方齐名,而是纯粹的为了区分地理位置。
临沂和临邑的读音并不一样,沂是二声,邑是四声,但是山东方言说出来第二个字都容易说成轻声,这两个地方就不好区分了。很多临邑县的老年人,到了外地自我介绍的时候不说自己是德州人,或“临邑县人”而说自己是“临邑人”,这就很容易被误解为“临沂人”。
还有买车票的时候,如果直接说,“我去临邑”,售票员一般也会打出一张临沂的票来。为了避免这个麻烦,很多时候要多问一句,南临沂还是北临邑,以便确认到底是哪个地方。
中国饮食素有“南甜北咸”的说法,可为什么粽子的甜咸口味却正好相反?
作为北方人,从小到大我吃过的粽子确实都是甜的,但近几年在哈尔滨的市场上也能看到咸口的粽子。 在北方,最常见的粽子有用纯糯米做的,有包裹大枣、果脯的,还有就是豆沙粽,都是蒸熟以后蘸糖来吃。
之所以南北方对于粽子的口味有差异,我想可能是受饮食习惯的影响。在北方,粽子大多是在过端午节时才会吃的,更多是为了迎合节日气氛,很多人家一年也只吃这一次,粽子在北方有点像是点心,而不是主食;在南方,总是是可以当做主餐的,肉和米混合似乎也显得理所当然。
还有一个原因,可能是南方小伙伴喜爱腌制咸货腊肉,而东南沿海地区还盛产海货,所以就地取材,南方的粽子就会多有咸肉、海产品等。
这个问题,我之前也和生活在南方的朋友讨论过,可能许多人认为南方没有甜粽子,但其实南方过端午节时,除了有叉烧、五花肉、咸蛋黄、火腿等咸口味的粽子之外,也有包裹蜜枣、赤豆、豆沙等的甜口粽子。而且像广东潮汕比较有名气的双烹粽,它的馅料就是一半咸,一半甜的。
如此看来,南方也有喜欢吃甜粽子的人,同样在北方,喜欢咸口粽子的也大有人在。
我这么说是有依据的。最近,京东发布了一份网购大数据就显示,从黑龙江网购消费者对粽子口味喜好上看,黑龙江人最喜欢吃的是肉粽、其次是枣粽和豆粽,看来今年咸口粽子更受一些北方小伙伴欢迎。
数据显示,今年端午前期,黑龙江省粽子销量相比去年同期增长了65%,网购粽子最多的城市是哈尔滨,其次是齐齐哈尔、绥化。
今年端午节前期,京东平均每天售出超过500万个粽子。从全国整体销量来看,咸口的肉粽也更受欢迎,其次是枣粽、豆粽和板栗粽等甜粽。京东上每卖出的100个粽子中,有56个是肉粽,23个是枣粽,13个是豆粽,6个是板栗粽。
看来吃惯了甜口粽子的北方人也想换个口味,尝尝鲜。
(图片来自网络)
为什么有反汇编而没有反C的说法?
反汇编是指将非汇编目标代码转变成汇编的过程.
你所看到的反汇编代码,其实是由C编译器将C语言代码直接编译成汇编代码的,并非由机器码反汇编成汇编.
这样做在调试阶段有非常大的意义,比如你写的代码,语法上一点错误都没有,但是逻辑上有了错误,往往你要找到这个逻辑错误是很难的,这时候在调试的时候单步执行反汇编代码就变的很有意义了,给你举个例子:将变量十进制码转成16进制,十进制码放在变量tmp中,如果代码这样写:
d=(tmp>>4)*10+tmp&0x0F;
假如你输入tmp变量存储的是十进制的23(存储为0x23),然后使用上句准换为16进制,那么d应该等于0x17,但实际上代码的结果却是0x07,原因就是虽然上句代码语法上没有错误,但是逻辑上有错,运算符'+'的优先级是大于运算符'&'的,这就造成了运算结果出错,结合反汇编代码可以很容易查出这类错误.
反汇编和C代码中都可以设置断点,但调试反汇编可以获得更高的精度,因为一句C代码可能有数十条汇编代码组成,在C代码单步执行一次,可能执行了十几条汇编代码,而在反汇编界面单步调试,每次只执行一句汇编代码(滥竽充数一下
转载请注明出处悦翼世祥风水网 » 朝代由北而南风水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