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国大将华元为何被活捉?
华元是春秋时期宋国重要的人物,他一生经历了宋昭公、宋文公、宋共公和宋平公四位宋国国君,成为当时宋国的重臣,因此得以掌握宋国的政事,华元不仅将军,而且还是政治能手,又身兼宋国的外交之事。
当时华元以自己独特的地位和个人能力支撑着宋国。但是后来在郑奉楚命攻宋之时,宋国被打败,同时华元也被活捉。
那宋国大将华元为什么会被活捉呢?
因为在当时楚国想要攻打宋国,所以楚国就让郑国去攻打宋国,宋国于是命华元和乐吕前去抵抗郑国的进攻。
而在宋国和郑国准备开战的时候,华元为了鼓舞士气、犒赏士兵,所以就杀羊煮汤给宋国士兵吃,希望他们在作战的时候奋勇向前、勇敢杀敌。
然而羊肉羊汤毕竟少而士兵多,同时华元作为主将也很繁忙,因此不可能人人都照顾的周全,有的人并没有吃饭羊肉喝到羊肉汤。其中就有华元的车夫,因此他的车夫对华元心生元怨恨。
当宋郑两国交战时,华元的车夫觉得他和士兵同时上战场,而别人有羊肉吃,他不仅没有羊肉吃,连汤也没喝到,所以他一气之下就驾车冲进郑国军中,他是华元的车夫,那当时肯定华元也在车上。他们冲进郑军之中,因此华元被郑军活捉。
华元被俘虏后,因为华元在宋国的地位很高和他在宋国起到的作用很大,所以宋国国君愿意以一百战车和四百匹好马来赎回华元。
但是结果华元还没等宋国的战车和好马全部送到郑国,华元就逃出郑国回到了宋国。
北宋联金灭辽,南宋联蒙灭金,宋人是否背信弃义,毫无廉耻?
谢邀!宋朝(960年—1279年)即赵家王朝,宋朝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分北、南宋两个阶段。宋朝共历18帝,享国319年。
公元960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宋州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为帝,建立宋朝。实事求是的讲,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创新高度繁荣的时代:①宋朝的经济发展方面,如咸平三年(1000年)人均GDP为450美元,超过当时西欧的400美元,宋朝民间的富庶与社会经济的繁荣实远超过盛唐;②宋朝出现了宋明理学,儒学得到复兴,科技发展迅速,政治开明,且没有严重的宦官专权和军阀割据,兵变、民乱次数与规模在中国历史上也相对较少;③北宋因推广占城稻人口迅速增长,从太平兴国五年(980年)的3710万增至宣和六年(1124年)的12600万。陈寅恪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俗话说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北宋联金灭辽,是北宋的国策。北宋朝廷念念不忘收复燕云十六州,于是趁着辽国衰落,与新兴的金国结为同盟,共同灭辽。问题是灭辽后因处置失当,为金兵南侵找到借口,使北宋完全暴露在金的侵略威胁之下,金兵挥师南下掳北宋二帝及宗室而去,北宋灭亡。
南宋联蒙灭金,也是南宋末年临安朝廷经过深思熟虑做出的军事外交战略,以报靖康之耻。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年),金朝政权在蒙古和南宋的联合夹击之下终告灭亡,结束了宋金之间长达100余年的对峙。令南宋沒有想到的是,蒙古人在灭金后并没有停止南下的步伐,而是把灭南宋作为他们的下一个目标。事实上,南宋政府并非不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最后走上“联蒙灭金”的道路更多的是一种“两害相较取其轻”的无奈。
两宋在外交上,有惊人相似的地方,北宋联金抗辽,辽亡了之后,北宋就被昔日盟友所灭;南宋联蒙抗金,金被灭了后,南宋也没能逃过蒙古的铁蹄。那么同样的错误,赵家人为什么会犯两次呢?为什么南宋没有吸取北宋的教训呢?是南宋昏庸所致吗?分析发现,南宋的诞生就伴随着北宋的血泪,与金有不共戴天之仇,但是在两方一百余年的对峙过程中,除了时不时的摩擦外,大多数时间,南宋和金以叔侄相称,南宋每年向金缴纳岁币,“孝敬”金人,以维持两方脆弱的和平,但是这种屈辱的历史深深的刺痛着中原大宋王朝。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宋朝立国三百余年,二度倾覆,皆缘外患,是唯独没有亡于内乱的王朝。
两宋都不是大一统政权,称宋国和宋朝哪个更合适?
谢邀!根据史学界对大一统的认定和定义,一般情况下,实现了中国南北统一的王朝才算是大一统政权,根据这个一般的认定,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王朝有秦、汉、西晋、隋、唐、北宋、元、明、清几个朝代。
两宋不是大一统政权的提法对北宋来说有些不妥,毕竟北宋打过了长江,实现了中国南北的统一,至于北宋和西夏、西辽和金国长年战争,不影响北宋大一统的提法,原因是史学界对大一统的认定,没有具体规定南北统一到什么程度才算是大一统政权,从中国几个大一统政权看,其地盘范围也不是一般大,有的比较广大,有的则比较狭小,但又都称作大一统。
南宋是在北宋被金国亡国后建立的南方政权,他没有实现对北方的控制,把南宋列为非大一统政权还能讲得过去。
至于两宋称国称朝的问题,称国好象没听过,把两宋叫宋朝的或叫北宋、南宋的人倒是不少,既然人们习惯把两宋称呼宋朝,那就随主流把两宋叫宋朝好了。
国有大小之分,比如大秦帝国、大汉帝国、大唐帝国等,南北朝时期,中国南北出现了许多小国,也叫国,春秋战国时期也是这样,所以国有大小之分,亦有强弱之别,把两宋称作国也没有什么错误。
以上只是个人观点,若出现原则性问题,敬请广大网友批评指正!谢谢!
《雍正王朝》第11集中,佟国维看不上隆科多,却为何在康熙面前举荐他?
电视剧《雍正王朝》里佟国维这个老头堪称深水井,对于他的立场,至少可以看出两种不同的结论。
第一次看,肯定很多观众都觉得佟国维是一个倚老卖老,大权在握,自作聪明,没事乱买马的政治赌徒,他在九子夺嫡期间上蹿下跳,东奔西忙,组织联络,推举八爷,同时还想让隆科多作为自己的保险,自己烧八爷的热灶,让隆科多去烧四爷的冷灶,无奈被隆科多出卖,最后在上书房议举新太子的一幕中还没明白怎么回事,就被玩死。
这是最表面上最肤浅的意思,如果只看《雍正王朝》第11集,从演员表情,动作,以及剪辑上来看,确实看不出什么破绽。
但是,如果根据20集,康熙逝世之前,隆科多去请示佟国维,以及第7集,八爷夜访佟府等剧情连续起来看,就有了第二层意思。
第7集,追讨国库欠款刚刚不了了之,刑部冤狱又让康熙震怒,这个时候,需要有阿哥出来带头去办事。但是大家都知道这事情牵扯到太子,谁去谁就捅了马蜂窝。邬先生让四爷一定不能去,甚至还差点气出走,而八爷夜访佟府,佟国维却是一副语重心长的样子,撺掇八爷一定要去查得个水落石出。他撺掇八爷的表情,穿着,和忽悠隆科多时候的一模一样。
第七集,忽悠八爷场景——
第十一集——
他的黄褂子红马甲一模一样。这是有符号意义的,即这两个场景中佟国维都在干同样的事,要么是撺掇,要么就是忽悠。
注意哈,这里是顶着马甲的,而到了20集,老乌龟就把马甲脱啦——
还记得赵本山的小品台词么——
“小样儿,你以为脱了马甲我就不认识你啦!”
这个马甲,其实已经告诉了我们,他是在装,是在作秀,是在演,是假的。
而更需要注意的是,隆科多的帽子和佟国维的衣服实际上是同样的料子,也就是说,是一套。
隆科多的帽子和佟国维的衣服是同样的色调,这绝对不是服装胡乱搭配故意弄错,而是有寓意,佟国维里面的衣服,代表的是真实的他,而衣服上的纹路是金黄色,代表正统,皇权。而同样的配色的帽子,戴在了隆科多头上,寓意正统的继承。
有人说,服装这一块我的分析是牵强附会,那是因为他确实没有经过专业的戏剧知识培养,而恰恰本剧导演是非常专业的。有人指出,雍正王朝的服饰不符合史实,导演根本就不是用服装来表现史实,而是由于权斗剧情过于复杂,他使用服装为剧情服务,每个人的服装都经过了精心安排,具有符号意义。
第一集,发大水,议事。
康熙的龙袍是深蓝近黑。
诸位皇子中,只有十三阿哥是深蓝,其它都是浅蓝。照理说都是贝子和郡王,十三阿哥并不比其它人爵位更高,用这套衣服不合适,而且胸前的补子是明黄龙补也不合适,所以说这套衣服根本就不是为了重现历史,而是为了标明十三阿哥的角色,是向着康熙的。
接下来,四爷进来了,四爷的衣服也是深蓝近黑——
这是在告诉我们,这个场景里,康熙、四爷、十三爷是正面人物,而其它的都是反面人物。或者说,这几个角色和康熙具有一样的政治目标。
这个不但体现在皇子上,还体现在重要的臣子和皇孙身上,第12集——
上书房三大臣,只有张廷玉是深蓝近黑的服装,而且全剧里他始终穿这一套。
这一集中,康熙又穿着他第一集中深蓝近黑的皇袍。可以推断这几幕可能是统筹到一起拍摄的,所以演员用的服装一致,但是之所以统筹到一起拍摄,也是因为具有相同的意义。可以注意拍摄的角度和穿着的颜色,绝对不是偶然——
左,张廷玉,中,康熙,右,雍正,三个黑衣服在透视的终点,而其他都是蓝色。本来和四爷统一的十三爷的衣服变得有些浅紫,因为他如果也是深黑,就打破了这个稳定的结构,所以做了让步。
后来的剧情中,雍正的儿子,弘时是蓝色,和八爷一致,弘昼是深蓝近黑,和父皇一致,但是没有父皇那么黑,因为这个小弟每天装神弄鬼,心理体贴父皇,表面装傻充愣——
而弘历没有特意用颜色区分,因为他其实很少和另外两位皇兄在朝堂上同时出现,不需要区分,后来他单独出现的时候,衣服袖子上多了两个补子,体现他和另外两个兄弟的不同——
所以,再看雍正王朝的时候,请不要再用历史考证的眼光去批判它的服饰,而是从专业剧作的角度去理解,就会发现导演的深意和特别的趣味。
而从剧情上看,至于佟国维是撺掇,还是忽悠,我们也可以从后面得到明确结果。
首先,八爷按照佟的意思出来查案,放心大胆地逼供肖国兴,要搞倒太子,并且一路直逼太子,审出了结果。
然而对于八爷交上来直接要扳倒太子的这个结果,康熙开始表面上是赞许,然而到了热河行宫,第一件事就是派图里琛亲审肖国兴。如果康熙真的很喜欢八爷,接机搞垮太子,让八爷上位不久行了嘛,为什么要自己再去问?说明康熙压根就不信任,不看好八爷。
而得到了图里琛的结果的康熙,得出的结论是——该死,其心可诛。
这个“该死,其心可诛”,不是骂肖国兴的。因为后面图里琛说,奴才这就去杀了肖国兴,而康熙说,谁让你杀他。说明,康熙怪的不是肖国兴,而是八爷,康熙已经知道了八爷逼供,构陷太子。至此,八爷也中了邬先生的预言——谁去查太子,谁就玩完。
那么,对于这么清楚,这么危险的一个结果,连邬先生都知道,那么作为在朝为官一生,上书房说一不二的一把手佟国维,他能不清楚?他要是真的爱惜八爷,能上赶着让他去火中取栗?而不是像邬先生爱惜四爷一样劝他去明哲保身?
所以,可以得知,佟老头子是个忽悠年轻人的高手。
知道老头是个穿马甲的高手,事情就好办了。第7集,第11集,他都是分别在忽悠八爷和隆科多,只有20集,脱了马甲,他才是真的在对隆科多说实话,实话就是——听皇上的。
那么他对隆科多是什么态度呢?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第11集他忽悠隆科多的时候说的话,这里关于冷落,他大概传达了两个意思。
第一个意思是,我派你去关外,是历练你。
第二个意思是,更重要是要保护你。
这两个意思,其实都不假,然而,无奈隆科多吃不得苦,跑回来了,于是只有先晾着——
从这里可以看出来,佟国维并没有把隆科多当成一个亲人,而是一个政治游戏中的棋子,他不会因为个人情感喜欢他,重用他,或者讨厌他,远离他,而是根据他的职务,位子这些政治资本,来决定他的使用价值。很显然,最开始派隆科多去关外,就是为了坐山观虎斗,等朝廷里乱了,隆科多在关外带兵,那么阿哥们都要求他。无奈隆科多自己跑回来了,暂时没有用,而这个时候,越是没有用的人,底子越干净的人,对康熙越有用。
不过这些道理,隆科多肯定是不明白的,他正委屈着,一肚子火找不到地方撒,他不可能理解康熙,也不可能理解佟国维。
所以,佟国维在和他的对话里,一半真,一半假,真话,是把自己对他的真心都和盘托出,假话就是让他去烧四爷冷灶。你见过谁为你好,让你去买大家都公认的渣渣股,自己去买大家都喜欢的绩优股的吗?
这样做唯一的目的,就是让逆反的隆科多觉得自己的点子不靠谱,向康熙举报自己。而实际上举报是唯一的生路,无论隆科多买四爷,还是买八爷,都是死路。
最精彩的一幕,在12集到来,上书房议新太子,这里其实是康熙和佟国维的双簧,佟国维负责把康熙不想说的话说出来,全面为康熙排忧解难,以及打掩护。
张廷玉是忠臣,是公开反对立八爷,公开保太子的,结果只有张廷玉一个人表态,假如说,这个时候他得到了大家的支持,那么事情就结束了,复立太子,回家过年。然而大家都不表态。这时候,佟跳出来说张是奸臣。他代表了八爷串联了那些群臣的意思,但是他说,比群臣说要好,因为群臣说,就是康熙跟无数人PK,他说,康熙只需要杀鸡给猴看,杀一儆百,康熙只要辩倒了佟国维,其他人就不敢开口了。
这个时候,康熙说,四阿哥,和十三阿哥,和张廷玉是一样的,也保举了太子。这是康熙在加筹码,告诉大家,张廷玉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更关键的是,康熙说,他自己也保举了太子。
这也就是间接地告诉那些跟着八爷串联的满朝文武——你们是要和我作对么?
这个时候,一个特写,站在康熙左手边的皇子们,赶紧朝着康熙靠拢,皇子们处于孝道,是必须跟着父亲,康熙选择的。
那么满朝反对意见,瓦解了一半,剩下的是群臣,而群臣的代表是佟国维。
老头还要继续硬钢——奴才斗胆问一句,为什么满朝文武就不能保举八阿哥
一个正常的大臣,敢这样忤逆皇帝,已经是找死了。人家皇帝都说了,我想复立太子,你还问为什么,岂不是自杀么。所以佟爷爷要的并不是答案,只是要达到更重要的目的。
于是,康熙炸他——你真的要我把你老底都掀出来么?
本来说的是隆科多,但是炸出来一个大鱼——
八爷慌了,八爷说,儿臣自愿退出,父皇不要再为难佟国维了。
大家都知道舍车保帅的道理,八爷怎可能为佟而舍弃自己的前途,他只不过是觉得要是佟老头再争下去,没准把自己夜访佟府,和老头一起商量审太子,弄太子的底全部都掀出来,甚至可能担心康熙已经知道,要把这个底子掀出来,牵连自己,所以为了保全自己而退出。
康熙说,你果然贤得是时候,佟国维死心塌地的保举你,你就在这个时候出来保全他。
这很明显不是表扬,是挖苦。
把八爷炸出来,是两个老头最大的目标——你们满朝文武不是串联要推举他么?现在他自己都放弃了,还有谁不服?专治不服!
果然,接下来康熙就补刀——
专治不服。
然后就宣了隆二爷上场。
隆科多说了康熙想说的话——处处请示皇上。
此处省略一万多字,其实康熙想说的是——我还没死呢!你们就折腾,你们也太不把我放眼里了,八阿哥就知道搞关系,还收买人心,互相串联,满朝大臣都是傻冒,乱买马,我想把太子扶起来暂时让你们消停两天,让我慢慢观察选谁,结果你们班都不好好上了每天开party,人家隆科多都知道我是天下第一,你们都白活了!
为什么说康熙和佟是双簧,我们看处理结果——
对佟国维
这么大的罪,结果是回家养老——
养老就是顺利退休,国家发钱养着。家里已经有了接班人,自己又顺利退休,不依然还是佟半朝么,这哪里是惩罚,分明是奖励。
为了突出这奖励,马奇同学跑出来陪衬,说自己也有罪,于是康熙对他的处罚是——
本来佟垮了,马奇就应该是上书房老大,结果排在了张廷玉之后了,而且降两级还发俸一年,这才是真处罚。
一真一假一对比,就知道康熙和佟大爷是在演戏。
还有一件更有意思的事,第12集,隆科多跑到康熙面前去举报佟国维,但是隆科多分明是在诬陷佟国维,佟国维明明告诉他,让他去烧四爷的冷灶,而自己去烧八爷的热灶,并且说热灶烧不好,还容易引火烧身。也就是说,隆科多即便是要正常举报,也应该告诉康熙,六叔让自己去选择四爷,他为什么会告诉康熙,六叔让自己选八爷呢?
隆科多很显然是要把大家喜欢的热灶八爷捧杀致死,让冷灶四爷上位。
这也就可以解释得通前面的一切——
佟国维故意告诉他,你去买渣渣股四爷,我要买绩优股八爷,并且我希望大,你只是一个垫背的小保险而已。换做任何人,听到这个,绝对都不高兴,毕竟大家都不傻。
所以,佟国维这样一逼隆科多,隆科多必然要选择出卖他,取代他,因为大家都觉得八爷好,要选择八爷,自己去选择四爷,如果八爷上位了,自己岂不是死路一条?而现在所有人都围着八爷,六叔也不让自己跟着一起追随八爷,要想活命,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强势举报,让八爷党通通完蛋,然而只要隆科多为求谋生这么一做,佟国维的目的就达到了——捧杀死了八爷,八爷还对自己感恩戴德,抬举起了自己的家人,还是用苦肉计抬举起来的,满朝文武还没有意见。
《雍正王朝》导演功力无比深厚,是不可多得的好剧,而佟大爷这个人物塑造得特别好,他的表演是否给你似曾相识的感觉,是的,他的扮演者廖炳炎老师,也是大名鼎鼎的《走向共和》中的张之洞——
他也是影帝廖凡的父亲
看来好的演技是有家族传承,耳濡目染的。
而今天廖老先生和饰演邬先生的李老先生一样,已经去世。
就让我们回顾好剧,向真正的老艺术家致敬吧!
为什么秦国灭了韩国之后没有五国攻秦,而齐国灭了宋国之后,却引发了五国攻齐,差点使齐国灭亡?
两者历史背景是不同的,不可同日而语。秦灭韩时,正是秦始皇时期,秦国的实力已经无人可敌,而其它诸候自保尚不能,更别谈合纵攻秦了。下面来重点说说五国攻齐吧,这个事情发生在齐闵王时期,那时的战国格局是秦、赵、齐三强并立于世,其它诸候国虽称不上强国,也是国力充裕的二流强国。五国攻齐其实是继“马陵道之战”之后,又一个战国格局的“分水岭”。“马陵道之战”后以魏国为首的东方超级强国退出强国序列走向二流,为秦、赵、齐的发展强大腾出了战略生存的空间;而五国攻齐之后,战国格局的再度改变,则为秦国一统华夏提供了实质性的可能。
当时宋国拥有工商业大城陶,引起齐、秦等国的觊觎之心。公元前286年,齐湣王在苏秦的鼓动下,做了各诸候朝思暮想却又不敢做的事,灭掉了宋国吃掉宋国这块表面肥里面毒的肉。结果因独吞“肥宋”招至列国忌恨,由秦国牵头,燕国大将乐毅统领的两路大军打得齐国鸡飞狗跳险些亡齐。经此一战,合纵联军在乐毅的统领下连破齐国72个城池并攻入齐国都城临淄,齐湣王出逃。合纵联军破齐后大肆在齐国为所欲为,唯秦军按事先约定不取一寸土,破齐后原路返秦。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秦军在这次战役中大费人力物力财力却不要一寸土不要齐人一分军资呢?果真如之前所说的是为了宋人出口恶气以“有道伐无道”吗?显然不是,其实秦国虽然没占一寸土反而劳师远程耗费军资还搭上不少秦军将士不少性命,但秦国却是这场战争最大的赢家。
通过这场战争,改变了“东齐西秦”两大超强的战国局面,使战国格局朝着“一秦独强”的有利局面发展。众所周知,无利不起早,在那个伐交频频强则存弱则亡的战国时代,诸候各国为了强国存国可以临阵退缩也可以随时翻脸,甚至有仇不报反做敌国的奴仆的事比比皆是。各国征战杀伐的最终目的只有一个,便是谋取利益。然利益有大有小有近有远,这次五国合纵伐强齐亦不例外。各国的最终目的还是想着把已经被齐国吞下肚子里的那块宋国“肥肉”从齐国的肚子里抠出个来各自分肥。然秦的最终目的不是“分肥”,而是弱齐。
弱齐对于致力于一统天下的秦国来说,绝对是一笔“大买卖”,况且时值如今有四国“自费”帮忙已经最好时机。公元前293年秦军在伊阙之战大破魏韩联军斩首二十四万占魏韩五城,经此一战魏韩两军元气大伤。此后连年征战至公元前288年,魏韩楚燕四国实力大大削弱,此时的战国处于秦、齐、赵三强鼎立之局面。五国合纵伐齐正是秦国名利双收的大契机和列国直接帮秦国“少奋斗十年”的好事,此举就算让秦国直接负责合纵联军的军费都乐意,更何况是各国“军费自理”?
然而各国却还在为“各国应该出多少兵?一共要消耗多少粮草?得了土地后如何分配才公平?”这些问题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完全被准备发齐国的国难财的眼下利益冲昏了脑子,根本没有从没从长远格局考虑弱齐的不久将来正是弱小诸候各穷途的之时。因为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弱小诸候国只能依附于强大诸候下方可生存图变,强国越多弱小诸候国的依附生存机会就越大,以此强国不和可以选择彼强国依附。强国越少,弱小诸候国就越危险,此后秦国一强独大时也正是列国亡国之日。这个道理也解释了后来秦国灭韩,五国没有能攻秦的根本原因所在了。各位看官你怎么看呢? 欢迎下方留言并关注《海马叔叔说史事儿》头号条。
孔子周游列国为什么没有去周王室?
孔子为何不去周呢?我回答的时候只看到里面有一条回答,虽然内容是错的,但毕竟沙发不是我的。
孔老公案
这个问题到现在都没有盖棺论定。
或许当时真的有位老聃,譬如周大夫老阳子,可能就是早年孔子学习过的老聃。老阳子和孔子老家一样,都属于宋人之后。
孔子的早期学习,一般认为在二十岁以前,实际上,老阳子也确实是在孔子二十岁的时候因为陷入周王朝的党争而遭到了杀害。除此之外,周地再无一个可称为老聃的人了。
《孔子家语》记载孔子三十岁左右曾去过周拜访老聃,但这个记载很不靠谱。因为当时南宫敬叔才几岁,根本不可能为孔子请行,三十多岁的孔子只去过齐国。而且,此时的周地正因为党争问题而动乱着,孔子怎么可能过去呢?
后人所说的五十岁相见,其实出自庄子后学们(学生或学生的学生)的寓言,本就不可信。何况洛阳当时正陷入王子朝之乱,孔子也不可能去周。另外,孔子正在鲁国执政,也分身乏力啊。
综合来看,对应于题主问题的,其实就是王子朝之乱的影响,孔子自然不可能去洛阳送死。
《正阳门下小女人》里的范金有到底是坏人还是好人?
范金有时好时坏的,折腾起来让人恨得牙根儿痒痒,被挤兑的时候,又觉得他很可怜。他就是只皮猴,欠紧箍咒的收拾,徐慧真在事业上领导他,陈雪茹在生活上驾驭他。范金有小作怡情,起个串戏的作用。自然不会像第一部里,陈建军那样,把所有人都坑了。
一个范(饭)金有,一个蔡(菜)全无,俩男人名字简直是绝配。还有“一直喝”和“一直斗”,俩女主光明正大地较劲。戏中几位主演的人设都不会太差,默契和演技在线,还是愿意抛弃颜值,跟着入戏的。目前看来范金有比较危险,像提线木偶,而且还是捡漏型的小男人。
一边追徐慧真,一边又向陈雪茹表白。没想到他成了陈雪茹的第三个男人,耙耳朵中的心机男,一点都不如憨厚的窝脖讨人喜欢。
范金有的坏,像是没长脑子,说话也笨嘴拙舌的,空有其表。一副小领导的架子,走到哪儿都刷存在感,经常闹笑话。他觉得“绅士”=“男的不动手”,“情侣关系”=“不正当的男女关系”……这是故意装傻呢,还是损人呢?反正暴露了他的缺点,情商不大高,理解能力为零。
范金有当公方经理的时候,不惜一切代价过老板瘾。自作主张,不讲合作,最后都搞停业了。这期间的范金有是最讨厌的。
徐慧真被气走,范金有说她快死了,在火葬场。弗拉基米尔的反应太单纯了,也就他会配合范金有演戏。 范金有的确是经营上的白痴,不懂变通,只想着收酒钱。还敢兜圈子,侮辱牛爷赊账。
再有,他提着板鸭去向主任请罪,张口就挖苦主任没尝过荤腥。这张嘴真需要陈雪茹好好调教下,说话忒欠抽。
还爱打小报告,说徐慧真经营得好,是靠卖弄风情,吸引三教九流的男人。大娘竟然在认真吃瓜,思想又被带偏了吧。 这些都是他不会说话,留下的坏印象。有时候感觉他和《最美的青春》里的武延生很像。
另外,范金有做的坏事也不少。只要恢复了领导身份,作劲儿自然上身,和徐慧真过不去。看这情形,他应该主要走坏人路线。不过毕竟女主的相爱相杀,和烩菜夫妇的故事才是主线,他掀不起什么大风大浪。有一次偷酒,被窝脖用扫帚,捅到地上了,真够丢脸的。他的把戏大概都是这样,弄巧成拙,搬起石头砸自己脚,蠢萌蠢萌的。
范金有还是有一些优点的,比如追回陈雪茹的钱,却没私吞。再比如他这么努力往上爬,是想孝顺家人。可是他的好,和陈雪茹这个人精相比,又沦为配角了。窝脖虽然说话没分量,但是能干听话,徐慧真百般宠他。范金有的地位,可就不如他了。
范金有被陈雪茹改造的过程,应该很有意思。陈雪茹又甜又媚,期待范金有能真正蜕变为纯爷们儿,或者提高下使坏的水平。
春秋战国时期,为何宋国人和楚国人往往会成为被贬低的对象?
奇了怪了!宋国为什么这么招人黑?
其实,古代也有地域黑。在春秋战国时代,最容易被嘲笑的国家是宋国。当然,楚国和早期的秦国,也容易招人黑。楚国和秦国地处中原之外,在中原诸侯的眼里,那就是蛮夷之族,被人看不起也就罢了,那么宋国为什么老是被人嘲笑呢?宋国可是中原大国,而且是地位不低啊!
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宋国虽然不大,但人家“血统高贵”,宋国是商朝的后裔,不像秦国的祖上就是个“弼马温”。当年商朝的末代国君商纣王在周族的军队兵临城下时自焚而死,商朝灭亡。但一向讲“礼”的周朝,秉承“兴灭继绝”的原则,没有把商朝后裔斩草除根,而是在京师附近给商纣王的哥哥微子,划了一块地方建立宋国,并且给了很高的政治待遇,在“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中,享受“公”的爵位。要知道,与宋国爵位相同的只有周公的儿子建立的鲁国,连周朝的功勋元老姜尚建立的齐国,也仅仅享受“侯”的爵位。宋国级别高,但毕竟是战败之国,实力又弱小,所以宋国人很自卑,常常以“亡国之遗”自称。
宋国也不永远是弱者,宋襄公时,宋国差一点就成了霸主。当时的霸主齐桓公很悲催,在国内的政治斗争中,被他三个最爱的宠臣,关进小黑屋活活饿死,齐国陷入争夺王位的内乱之中。宋襄公插手齐国的王位之争,带领军队打到齐国,立齐孝公为王,从而控制了齐国的内政外交,大有继承齐桓公霸业的趋势。但南方豪强楚国不同意,宋楚两国进入争霸阶段。宋国毕竟是殷商后裔,很有些贵族遗风,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礼制。一向标榜仁义的宋襄公在和楚成王的会盟中,天真地认为楚成王会讲规矩,没带兵就去会盟,结果被不讲规矩的楚成王抓住,后来在鲁国的调停之下才被放了回来。宋襄公一生气干脆攻打支持楚国称霸的郑国,楚国出兵攻打宋国的国都,双方军队在泓水相遇。吃了一次亏的宋襄公又开始讲仁义了,他本可以在楚国军队渡河时给楚军致命一击,但颇有骑士风范的宋襄公觉得这样特不仗义,明显坏了贵族战争的游戏规则。到底是商朝的后裔——宋国还遵守古时遗留下来的传统:打仗时要等到对方摆好阵势做好准备然后才能互砍,否则就是耍流氓;不再伤害战场上受伤的敌人,否则就是没良心;不攻打头发花白的老人,否则就是不懂尊老之道。宋襄公正等着楚国摆好阵势约好时间互砍呢,被偷袭的楚军一箭射中大腿后死去。
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社会的规则就是不讲规矩的“潜规则”,悲剧的是,宋襄公模范地遵守了“明规则”,楚国完美地利用了“潜规则”。从此之后,很多人就嘲笑宋襄公“很傻很天真”,连带宋国也成了诸子百家的思想家们嘲笑的对象。
孟子、韩非子就经常说寓言嘲笑宋国人,连本身是宋国人的庄子也经常黑自己的国家,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地域黑”。孟子的“拔苗助长”的寓言主角是宋国人,庄子说去南方做衣帽生意,结果去了一看,人家全身都是纹身根本不穿衣服,赔的血本无归的笨商人,也是宋国人。韩非子说那个傻傻“守株待兔”的人,还是宋国人。反正那时候大家都觉得宋国人傻,拼了命的黑宋国。
这深刻反映了人性的黑暗——强者嘲笑弱者是人性的铁律,就像阿Q经常嘲笑王胡、小D,欺负小尼姑一样,你要是敢去嘲笑西方的专业打手秦国,不把你五马分尸才怪!
为什么感觉郑国、宋国、鲁国这几个春秋初期版图相对较大、地位也很高的国家到春秋后期乃至战国却成了弱国?
纵观整个春秋时期,第一强国无疑是晋国。称霸长达140年,春秋第二强国楚国称霸只有三年,春秋第三强国齐国称霸约30年。这三个国家属于第一梯队的一等强国。
第二梯队的准一等强国有吴、越、秦。
二等强国有四个:郑国、宋国、鲁国、卫国。
三等小国有陈、蔡、曹、许等。
四等不入流弱国有滑、六、英国。
在春秋时期,是二等强国中,最令人惋惜的是郑国。在郑庄公时期,本来有希望进入一等强国之列。但郑庄公没有战略眼光,不知道尊王攘夷之重要。与周天子结怨,一箭射中周天子的肩膀。这一箭射终结郑国的崛起之路。使郑国永远沦为二等强国。
郑、宋、鲁等二等强国的特点是,不具备争霸实力。若国君非要去争霸,则是自不量力,自取其辱(如宋襄公)。
二等强国虽然不具备争霸的实力,却有较大的发言权。虽不能争霸。却可以与争霸的强国讨价还价,甚至能在一些中、小规模战役中,战胜一等强国。
例如:齐国成为霸主前,齐宋联合攻打鲁国。鲁庄公当时有才干。三次战胜齐宋联军。
后来郑国也在两次中等规模战役中,两次战胜楚国。
当然,在大规模战役中。二等强国根本无力与一等强国较量。
春秋前期的关键二等强国是鲁国。宋国发生饥荒,鲁庄公救济宋国。宋国国君痛哭流涕,悔恨不该跟随齐国与鲁国为敌。在宋国的调停下,齐鲁结盟。齐鲁结盟,是齐国称霸的一个里程碑。
从春秋中期开始,郑国成为二等强国中最关键的。
由于晋国的崛起,楚国若想与晋国争霸,除了陈蔡两个三等小国外,必须有郑国的支持,才能挑战晋国的霸权,且只有两成胜算。
在大规模争霸战中,楚国唯一一次胜仗泌之役战胜晋国后。不等于楚国成为霸主。只有征服宋国,才算真正胜利。
楚国继续攻打宋国,宋国坚守数月。晋国忙着消灭境内的赤狄。没有派兵救援。宋国投降,与楚国结盟。楚国成为霸主。大会诸侯于蜀。
之后晋国国力越来越强。晋国先是鞌之战中,打败齐国,瓦解了齐楚同盟。又在麻遂之战中打败秦国,瓦解了秦楚同盟。【这两次战役都属于晋楚争霸战,而非齐晋、秦晋争霸战】
晋厉公时,郑国已经投靠晋国。郑国还伐楚国,取新石。楚国为挑战晋国霸权。把汝阴之地割让给郑国,请求与郑国结盟。
楚郑联军在鄢陵之战中惨败给晋国。从晋厉公开始,晋国成为超级霸主。晋悼公时,八年之内,九合诸侯。晋国国力、威望达到鼎盛。郑国与晋国成为铁杆同盟。
失去了郑国的支持,楚国完全失去了挑战晋国霸权的能力。
其实,宋、郑、鲁国原本就属于二等强国。在春秋末期,国力没有增强,实属正常。
吴越二国在春秋之时,国力远在郑、鲁之上,却早早被灭国。吴国在春秋后期被越国所灭。越国是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还是战国初期四大强国之一,却被楚怀王所灭。这才令人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