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丧葬习俗
1、送终:人的生老病死是一种自然规律,人人难免一死,可对长辈的死,家人是很讲究的。高龄老人过世,讲究的是要有子女在场,看着老人死去,这就叫为老人送终。如果一位长者,由于生急病暴病而死,或者患慢性病在不知不觉中死去,其子女一个都不在场,这个长者死去,人家就要议论,一是称此长者无福气,连送终的人也没有一个;二是要议论他的子女不孝,老人死去都不知道。人们俗称的寿终正寝就是指老人过世时有子女在场,如无子女在场则视为不吉利。在此风俗的影响下,所以一般人家在高龄老人病危期间,子女们再忙也要守在老人身边,直到老人过世,子女们才放心。凡遇到这些子女,人家就会议论说他们是孝子孝孙,当然,若遇到那些患慢性病的老人突然病故,即使子女不在场,人家也会谅解,人们俗称的长病无孝子,但对送终的风俗至今未变。
2、哭丧:高龄老人或长辈过世,女性子女在场一见老人断气就要放声大哭。这种哭由老人的女儿哭,儿媳妇哭,如亡者是男性,还有其妻哭,这时的哭叫“哭丧”,这种哭丧有两层意思:一是表示哀悼和悲痛;二是以哭声惊动左邻右舍,表示其家死了人,人家就会闻声而至,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和对生者的安慰。旧时风俗中的哭丧有三种,一是在死者刚刚断气时的哭,二是在死者入殓时的哭,三是在亲朋好友来吊唁时的哭,特别是吊唁者来吊唁时家人的哭丧,迷信风俗中有“破法”之意,如果吊唁者来吊唁时没有家人哭丧,吊唁者就认为是晦气,所以,在死者的灵堂里,始终不能缺人,有的人家在灵堂里总要安排一个帮忙人,只要看到有人来凭吊死者,他就会高声地叫一声“哭两声”,这时死者家属听到叫声,马上就要哭嚎几声,这种哭嚎声,有的地方叫“嚎丧”,嚎丧一般都不是出于内心,而是出于礼节,但不论是哭还是嚎则都叫“哭丧”。旧时的哭丧和现时不尽相同,旧时的哭丧大多数发自内心,因为旧时的妇女社会地位低下,一身中既受尽了生活苦难折磨,同时又受到社会和家庭的折磨,她们深受种种磨难和苦楚,一旦遇到父母或丈夫的过世,她们的哭丧就会联系自己的悲惨遭遇,趁机悲哭一番,以发泄胸中的苦楚,她们的哭一般都是如诉如泣,悲悲切切,涕泪具下,即使是对凭吊者来时的哭,也是十分悲哀的。现代人哭丧就不同了,特别是一些年轻妇女她们对生活苦楚毫无感受,即使亲人过世,一般只能干嚎几声,甚至干嚎都不会,她们既不会哭,又不会嚎,更不要说诉,有的只会抽泣,或叫泣不成声。现代人不会哭丧,但也想出了办法,他们在灵堂里播放哀乐以代替哭丧。也有的化钱请专门的哭丧婆代哭。
3、到头更饭与行粮瓶:更饭是鬼饭的俗称,烧到头更饭和作香更饭这种民族传统风俗,是对死者和长辈死者表示孝敬。凡是逢年过节,或四时八节祭奠亡灵,俗称祭祖作香,认为子孙在祭祖作香时,祖宗的亡灵都要回来吃饭,这种祭祖作香饭俗称更饭。到头更饭的说法不同于一般人们所说的更饭,所谓到头更饭是指某人过世,家人要为死者烧最后一顿上冥间时吃的鬼饭,这种饭就叫到头更饭。烧到头更饭,民间传统风俗都很讲究:要求死者的长子即称孝子,头戴孝帽(白帽),身穿孝衣,手拿盆或碗到不同姓氏的七家人家去讨“七姓米”回来烧到头更饭。烧到头更饭时,把讨来的七姓米放入锅中加少量的水,然后只拗一个大草把,由孝子跪在灶门口点火烧饭,边烧边喊“××亲人,儿子为你烧更饭拉”,等到一个大草把烧完即成。另外再煮一个鸡蛋,把更饭和鸡蛋一起盛到一个碗里,然后,在死者入殓后放在死者棺材底下,待死者出殡前将此到头更饭倒入“行粮瓶”中,和死者的棺材或骨灰盒一起埋入土中,表示死者在阴间有饭吃。烧到头更饭此风俗至今未变,这也许是民间传统中人们表示对死者的一种尊敬和安慰吧。“行粮瓶”,旧时把它称作是死者的“粮仓”,旧时用一个小陶罐来做行粮瓶,当死者发丧出殡前,由风水先生将死者的到头更饭放进陶罐,另加上米、麦、红豆、绿豆、黄豆、芝麻、栗七种粮食,然后用红纸青线封口,在死者出殡时一起埋入土中,行粮瓶都埋在死者的棺材头坑前的小孔中,现时则埋在骨灰盒正面的小孔中。
4、种火:种火是丧事风俗中带有迷信色彩的传统风俗。旧时,凡死者入土、新坟墓堆好后,死者的亲儿子们必须在当天晚上,带着纸钱和稻草到坟上去烧化,这就叫种火。种火有两层意思,一是为死者暖身,二是为死者烧饭。这样的种火要经过三天,而且第二天要比第一天晚,第三天要比第二天晚,在第三天种火,烧过纸钱和稻草后要放一包火柴,并对着死者的坟祷告:“××亲人,从今以后就不再来为你烧饭了,以后你就自己烧了吃吧。”到此,为死者的种火仪式就算结束,此风俗纯属迷信,但因前人留下的风俗,至今依旧。现在,各地建了安息堂,此风从此绝迹。
5、送饭:为死者送饭的风俗纯属封建迷信。此风俗在旧时比较流行。何谓送饭?按封建迷信的说法,人的死是到其阳寿终止那天,阴间阎王命鬼使“判官”在其生死簿上将其名字用红笔勾掉,然后判官再命鬼使牛头马面、捕快到阳间将其魂魄拘到阴间受审,在受审前七天之内(民间俗种头七),其魂魄并不直接带往阴间,而是押在旧时的家庙,又称本庙里,好比是阴间的看守所,在这七天之内,死者亡魂将在家庙里受到家庙鬼使的种种鞭苔,为减轻死者的罪行,死者家属必须要在死者亡故的当天或第二天到家庙去送饭。送饭有两层意思:一是要多烧纸钱,在焚烧时要向家庙鬼使通禅:什么“请差人马快对××亲人吊低点,打轻点,我们给你作揖,我们给你送钱”之类的话,用现代人的观点来看,这就是给冥使行贿,以便使死者减轻罪行;二是给死者送上路饭,防止死者在路上受饿。为死者送饭风俗,在1952年大破封建迷信,大拆庙宇后,曾有一度收敛,因为当时的所有小庵小庙的菩萨都被打掉,人们想为死者送鬼饭也没有地方。然而人们的封建迷信一时不能根除,没有了菩萨,人们就把饭送到原来的小庵小庙的门口以了心念。文革后,此类送鬼饭风俗就绝迹了。到了七十年代末,各地又掀起了一股建庙风,送鬼饭之风死灰复燃,一些神汉、巫婆、佛头趁机大肆活动,他们(她们)把过去早已打倒的封建神权在暗中宣扬,各自在划定的迷信势力范围内,从中组织迷信者到处做佛事赚钱,并宣扬神权。按旧时神权的体制,各自划定管辖范围的所谓家庙。因此,都又恢复了送鬼饭的旧风俗。为死人送鬼饭实际上是旧时神权统治的死灰复燃。旧社会,我国人民深受“四权”的压迫,这四权就是:政权、属权、夫权、神权。现时,神权在各地死灰复燃,一方面是一些人打着宗教信仰的幌子,大搞各类迷信活动,从中赚取昧心钱。另一方面也有不少干部、共产党员他们忘记了自己的信仰、信念和宗旨,他们也热衷于迷信,他们把自己的成长,把改革开放带来的机遇,把自己发财致富都归功于神,归功于菩萨保佑。所以现在他们对迷信旧风俗的神权统治都信以为真,这也是一种信仰危机。从当前的送鬼饭风俗中,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都值得好好地反思。
6、告状(发耗):这里的告状,不是诉讼告状,而是民间丧事风俗中死者的女儿、儿媳妇在自己的亲人死后回娘家或回婆家向家人告知公婆或丈夫亡故的消息,民间称告状,好比为死者发讣告。目的是让家人知道,某人已经死去,那么被告知者就必须在当天赶到死者家为死者凭吊,如果女儿、儿媳妇不回家告状,亲家是不能上门吊唁的,非但亲家不能上门,人们还会说她们忤逆不孝。事至当今,告状之风在农村仍然盛行,而且也很讲究,告状者必须身穿重孝,回家告状时必须跪着向父母告知,这就是民间的丧事告状。
7、吃卷床夜饭:“吃卷床夜饭”是在民间丧事风俗中,在死者死的当天晚上入殓前请村上人吃的一顿晚饭,民间俗称卷床饭,有的地方不吃卷床饭而吃卷床面。何为卷床饭?民俗中,在死者入殓后,死者生前睡过的床上用品都要席卷出门,放到离村不远的三叉路口烧掉,这俗称卷床。卷床在旧时的含义是让死者把生前的东西一起带上阴间路,以便让死者在阴间继续使用。其实这是一种迷信的说法。其实卷床的真正含义还是出于卫生,大凡死者一般都生有疾病,有的甚至是传染病,死者去世后在他的遗物上很可能沾染着病菌和污秽之物,为防传染,入殓后将死者床上的东西席卷出门付之一炬,这样到是很卫生的。在卷床当天,死者家属必须请人帮忙入殓,那就得准备卷床夜饭供人家吃。旧时的卷床夜饭比较简单,一般连家属亲戚在内也不过二、三桌。但现时却大不相同,因为死者家属为死者办丧事仪式的全过程都要在这天晚上议定,所请的帮忙人也必须到场,加上现在的村上人多,一顿卷床夜饭,小的村起码要八、九桌,大的村加上当晚来吊唁的亲戚,一般都要十六、七桌才够。再说卷床夜饭的规格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旧时的卷床夜菜一般都是两荤两素加一个豆腐,现时丧事人家的卷床夜菜,用起了冷盆热炒,规格略低于丧事正日的酒菜,而且丧事的铺张浪费程度也越来越大,吃卷床夜饭的风俗无形中加重了死者家属的经济负担,但因旧风俗的影响,人们也只能不得已而为之。
8、入殓:入殓风俗无论在旧时还是当今,其手续之烦琐是相当多的,真是五花八门,现时不但未变,而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入殓程序有移尸、卷床、布置灵堂、放千张眼、点更饭长命灯、秤衣、穿衣、放置垫背钱、买水、洗脸、梳头、入殓、与遗体告别、盖棺、守灵等等。所有这些仪式都由村中健壮老人并懂得入殓者负责操办。移尸:就是移入灵堂。在死者的遗体移动前,主持人必须口含烧酒向死者周围喷洒,用现时的话来说就是起到消毒的作用,可在旧时的含义是驱鬼镇邪。酒喷过后,开始移尸,如死者有多个儿子,则必须长子抱头,末子抱脚,次子抱腰。主持人用一根白布带系在死者的腰里,然后大喊一声“起”,并同时把一片瓦用力在死者床上碰碎,随着“起”“碰”之声发出,大家齐心协力把死者从床上抬起并移到灵堂,放在棺材盖上等待下一步的仪式进行。在这一步,农村风俗中讲究儿子们的“抱头抱脚”,一是表示儿子们的孝顺,二是表示死者有福气,如没有儿子,抱头抱脚则由女婿或侄子、外甥们来担任。设灵堂:旧时富户人家设置的灵堂庄严肃穆。首先是将棺材放在灵堂正中偏右,在棺材前设灵台,灵台上放着死者的遗像,灵台与孝堂之间用白布帐曼隔开,帐曼上有亲属送的挽联,旧时灵前不放花圈,花圈到60年代才有,灵堂里还准备着千张眼即竹筛子,筛子里放着剪刀、尺、秤和死者的寿衣。入殓时,所有家属和亲朋好友都要拿着三支清香,表示为死者上路送行。穿衣:旧时为死者穿衣也有很多陈规陋习。如孝子头顶筛子跪地默哀,为死者穿衣者从筛子中取出秤,再把死者的衣服用白布带系好,挂在没有秤砣的秤钩上,这时孝子问“衣有多重?”?秤衣者高呼“一秤到稍”!表示死者的寿衣分量足够到阴间享用。秤衣完毕,接下来是为死者穿衣。但因死者身体已经僵硬,如一件一件地为死者穿那是十分费事的。旧时是将死者的寿衣先由长子把它一件一件地套起来,然后由孝子抱头抱脚,并喊一声“起”,趁尸体稍微抬起时,由穿衣者把衣服塞到死者的身底下,然后把死者的手放进衣袖管,衣服向上提到位。上衣穿好,裤子比较好穿,只要从下往上地套上去就行。为死者穿的衣服一是要逢单数,如五件、七件或九件,二是不能有纽扣,迷信说法有了纽扣就表示在世时与人结下的仇恨到来世也不能化解掉,因此死者衣服的所有纽扣在穿衣服时都要剪掉,即使贴身衣服的纽扣也要剪掉,此风俗至今未变。死者所穿的衣服都没有纽扣,上衣贴身也是靠一根用七根蓝线拧成一股系在死者身上,这股蓝线系在死者身上也不能打结的。
9、洗脸、梳头:旧风俗为死者洗脸得由孝子先为死者买水,他们要带了重孝到河边去向所谓的河神买水,买水时要向河神祈祷,并还要付钱,旧时付钱都是向河里掷几枚铜板,现时买水都要向河里掷几个硬币。当洗脸水买回来后,孝子用块白布,一只木梳,跪在死者的头边,先为死者洗脸,洗脸时要喊“××亲人,儿子为你洗脸”,洗脸讲究按顺时针方向擦三转,然后再为死者梳头,同时也要喊“××亲人,儿子为你梳头拉”,梳头讲究梳三下,梳完用力把木梳在棺材盖上敲断后扔掉。入殓:旧时入殓死者都用棺材,那事先要做好各种准备,如:用黄纸钱包石灰包,用黄纸钱包草木灰包,准备好垫背铜钱七枚。旧时用的铜钱一般选择康熙通宝、顺治通宝,或者更古老的钱币,总之越古越好。这些垫背钱表示死者到了阴间有钱用。入殓开始,旧时先在棺材底部铺一层石灰包,一层灰包,然后放上一层纸钱,再把死者的垫被铺上,并在垫被上按前四后三的北斗七星图案垫上七枚垫背铜钱。接下来,主持人用一片瓦在棺材盖上用力敲破,高呼一声“起”,孝子抱头抱脚,主持人手提白布带提腰一起将死者尸体抬入棺中安放好,再盖上死者的盖被,同时帮忙人将部分死者的陪葬品放在死者身边,周围再放入石灰包,草木灰包,将死者拥紧即算完成。现时因推行火葬,死者身边不再放置随葬品和石灰包,草木灰包。但近几年来,一些从事销售丧事物品的人,又推出了纸塑简易棺材,从前的那一套。石灰、草木灰包不见了,但在死者周围却用大量的纸钱来拥紧死者。入殓结束,棺材才能得正(即放置中堂正中),这时,主持人招呼死者家属绕棺材转三圈,以示向死者告别,然后再把棺材盖上,此谓盖棺定论。旧时盖上棺盖后用三支爬头钉和一支子孙钉将棺盖钉牢,现时纸塑棺材盖棺后用封箱胶纸封合。整个入殓仪式才全部结束。入殓结束后,还要在棺材底下点上放有到头更饭和油盏的长命灯,在棺材盖上放上千张眼,据迷信风俗传说,这些东西都是为驱邪神来犯,当然这都是封建迷信的旧风俗,但人们还是照样的继承下来,这叫“上代传下世”,照办吗,看来要想改变这类旧风俗是相当不容易的。
10、看风水、戴孝帽、搁三朝:在民间,有请风水先生看风水的旧习俗,这是指丧事人家的看风水。此风俗从旧时盛行到60年代末,文革期间基本绝迹,到70年代末,看风水旧习俗又开始抬头,现在可说进入了盛期。凡是谁家死了人,总要请风水来看坟穴,虽然现在推行火化,但死者的骨灰盒还是要埋入土中,所以人们还是要请风水看坟穴。这些从事风水职业的人,一到主家首先摆出一付风水先生的架子。为死者择坟穴时,祖传也有不少名堂。大凡风水择坟穴,都是按风向水向选择,他讲究的是风有来路(七十二路),水有去向(三十六向),风向来路,水路去向都有一套讲究,关乎家人今后的平安、发达或衰败。最好的是前有出路,后有靠山,按此大前提选择是风水是第一关。接下来是定向,所谓“此穴”对主家来说是否经受得了,也就是说,你主家是否有这个福气,这就要定向。这一关就必须按死者的生辰年庚和其长子的年庚进行推算,再得出死者葬的方向,如:子午向,乙丑向,丁卯向等等,这些向都是用夹盘上的指南针来确定。当风水择准了向,就在这个穴位的两头钉上向桩,坟穴就按此向桩为死者开坟穴即开坑。到此风水先生择坟地才算完成。现在各地安息堂建成后,看风水就按骨灰盒正中线来定向,至于选项坟穴也只能取消。但目前较富人家又热衷到公墓去买坟穴,这时,他们又开始请风水选项坟穴和定向了。戴孝帽和戴孝的风俗,也是从古到今的一个民族传统。某家死了人,为表示哀悼,家属、至亲都必须戴孝和戴孝帽,孝帽分辈份,子戴白帽,孙戴红帽,重孙戴蓝帽,重重孙带灰帽(人们常说的灰灰孙就是这个意思),此习俗传到文革就绝迹,以后丧事中推行了戴黑纱,70年代末,80年代初又开始了穿白衣,戴白帽,一切都恢复了老的风俗传统。搁三朝:在农村,人死后都有搁三朝的习俗。所谓搁三朝,就是死者从断气时算起,要在家里搁置三天才能出殡入土,现时叫火化。有的人家为等远亲归来,也有搁五朝的,还有一些迷信人家,要请风水先生或算命瞎子排定搁置的日期,这就出现了搁七朝的。凡搁三朝也好五朝也好,这都是对死者的一种尊重。特别是长辈,死后千万不能马虎,人们认为,不搁三朝就是对死者的不孝。旧时有早死夜拖的说法,即白天死,晚上就拖出去埋了。那一般都是指那些无儿无女的人死后才早死夜拖。
11、五谷仓、掮幡竹、开坑:在民间丧事风俗中,传统的程序多得五花八门,死者入殓后,其中做“五谷仓”也是一件很要紧的事,五谷仓:是放在灵台上的一件祭品。这五谷仓是用砻糠做的,它表示是死者的谷仓,其做法也很讲究,一般农村中的老年妇女都会做。它是用四层方块白布和一块尖角白布拼做成的,四块白布大小不一,底层一块约九寸,再是七寸,五寸,三寸,制作时将每块白布的四角缝合形成尖角,中空填满砻糠,一块小角布也缝成尖角,这填砻糠得由死者的女儿或儿媳妇填,如无女儿或儿媳妇,则由至亲中的女性来填,填时要边哭边填,并哭喊着“××亲人,我为你做五谷仓拉”,哭一声填一把砻糠,直到把四块布和一块尖角全部填满,然后把它们一层一层垒起来成一座宝塔形,尖角放在最上面,这就成了五谷仓。五谷仓放在死者灵台的右上角,待死者出殡时,由一人托着,当出殡主持人敲碎瓦片时,就有人来抢五谷仓,其中的一只尖角由托者拿着放在死者牌位的子孙钉上,其余各层由人抢走。旧时人们有抢了五谷仓的白布带回家给小孩做填底布,说是能驱邪,现时人们抢了都是丢掉,此风俗纯属迷信。丧事人家用的掮幡竹:原出于古代的招魂幡。死者在出殡前,人们都要为死者准备两根带叶的青竹子,青竹子取回后由风水在掮幡竹上进行一番布置。风水将两张三寸见方的红纸折成三角形,然后在三角形的底边上粘上一张飘带,飘带上各写着丁财两旺、吉祥如意,制作好的飘带分别用线系在两根竹子上,这就做成了掮幡竹。在死者出殡前由两名儿童掮着走在前引路,直奔埋死者的坟坑。当死者埋好后,帮忙人为死者堆好新坟,然后将掮幡竹插在坟墓的两头。不过,这时的掮幡竹上已经挂了许多抛坟用的东西,旧时上面挂小团子,俗称抛坟团,现时一般不用小团子,而是改用枣子代替,等到新坟做好,就开始抛坟。抛坟就是将带来的糯米小团子或枣子撒向新坟,表示给死者享受。但农村风俗中有抢抛坟团的习俗。旧时有种说法,吃了抛坟团能辟邪驱鬼神。现时已不同了,等到抛坟时,即使带了许多枣子去抛坟,可一个小孩子也不会去抢,因为现在的孩子对枣子根本不感兴趣。开坑:就是为死者埋葬棺材或骨灰盒的墓穴,这就是土葬风俗带来的结果。开坑的传统习俗上也很讲究,旧时开坟穴,一般派五人,现时派三人,开穴人数为单数,迷信习俗逢单不逢双。开穴者带一壶黄酒,一个冷盘菜,三个爆竹,开穴按风水事先看定的地穴,在向桩范围内开坑,开第一块土前先放爆竹,然后,将第一块土放在另一处,以便孝子上坟时带回家。坑开好后,开坑者将带去的酒菜吃光,同时将坑底留下的脚印用钉耙铲掉,迷信的说法不能将生者的脚印留在坑底,否则对生者不利。俗语所说的:落魂收脚迹。就是指这个意思。
12、吹鼓手与乐苏班:旧时丧事风俗中都有请吹鼓手和乐苏班的习俗,以增加丧事的气氛,吹鼓手民间俗称吹打,乐苏班又称江南丝竹,这两个班子实际上是民间的祭祀队伍。吹打由三至五人组成,他们使用的是唢呐和四件打击乐器,他们到丧事人家后专司吹吹打打,增加丧事的热闹气氛,同时也吹奏一些哀乐,如哭七七,丧事祭拜曲子。旧时穷人家也有少数人家请吹打,大户人家更不用说。请乐苏班的丧事人家就比较少,因为乐苏班组成人员起码有七人,多到十三人组成,他们使用的乐器除打击乐器外,主要是有江南丝竹的各种弦乐器,如二胡、三弦、琵琶、月琴、京胡等,乐苏班的人员必须精于演奏江南丝竹的各种乐器和地方曲牌,而且能唱多种戏曲,他们不仅能奏能唱,而且精于自拉自唱,因此,他是属于高雅的民间文艺。乐苏班不仅为丧事人家演奏,而且还能为氏族祭祀、庙会吹拉弹唱,此类人员实属民间艺人。旧时能请乐苏班的人家一般都是大户人家。吹打和乐苏班在解放初期还有,到六十年代末就没有了,七十年代初期,丧事人家的祭祀由军乐队来代替,所谓军乐队的称呼实际上是错误的,军乐队是指军队的仪仗队,民间的所谓军乐队,实际上是一支哀乐队。
风水别人家办丧事灵堂搭的对着自己家有破的方法吗
老人去世后的风俗(乡里乡亲之间) 送终 生离死别”是人生中最痛苦的事。
老人病笃处于弥留之际,大都是情依依、意连连,思念儿女,牵挂亲人。
这时在家的儿女要日夜侍奉,不离左右,并要给在外的儿女捎话传信,催其速返。
儿女在接到此类电、信之后,都是归心似箭,日夜兼程,望乡哭奔,力争与亲人生见一面。
一时见不上,不但老人不会瞑目,就连儿女也是终生遗憾,还会被人们指为不孝。
有时说来也巧,一旦儿女进门,老人就“撒手归天”一了。
因此,儿女守护着父母去世,叫做“送终”。
在这个时候,老人当着众人面吩咐一些身后事,如“掌柜的”谁当、事业的继承、则产的处理、账债的往来、对子孙为人处世的教导等等,俗叫“托家事”。
对老人临终遗言,子女要一一应允,让老人放心,即使死后也不改其意。
如果死者的所有子孙和亲人守着他死去,俗以为这是难得的“善终”。
老人病危,儿孙还在忙自己的活,必然会遭众人的非议和亲邻的责骂。
人到病重没指望的时候,男的要请舅家人来探望;女的要请娘家来问病,这在当地是必行的礼节,万一病故,好让他们知道人是怎样死的。
不然,人亡之后,突然去请他们督丧,他们是会借故刁难的。
如果,再和舅家、娘家人有其他不愉快的... 老人去世后的风俗(乡里乡亲之间) 送终 生离死别”是人生中最痛苦的事。
老人病笃处于弥留之际,大都是情依依、意连连,思念儿女,牵挂亲人。
这时在家的儿女要日夜侍奉,不离左右,并要给在外的儿女捎话传信,催其速返。
儿女在接到此类电、信之后,都是归心似箭,日夜兼程,望乡哭奔,力争与亲人生见一面。
一时见不上,不但老人不会瞑目,就连儿女也是终生遗憾,还会被人们指为不孝。
有时说来也巧,一旦儿女进门,老人就“撒手归天”一了。
因此,儿女守护着父母去世,叫做“送终”。
在这个时候,老人当着众人面吩咐一些身后事,如“掌柜的”谁当、事业的继承、则产的处理、账债的往来、对子孙为人处世的教导等等,俗叫“托家事”。
对老人临终遗言,子女要一一应允,让老人放心,即使死后也不改其意。
如果死者的所有子孙和亲人守着他死去,俗以为这是难得的“善终”。
老人病危,儿孙还在忙自己的活,必然会遭众人的非议和亲邻的责骂。
人到病重没指望的时候,男的要请舅家人来探望;女的要请娘家来问病,这在当地是必行的礼节,万一病故,好让他们知道人是怎样死的。
不然,人亡之后,突然去请他们督丧,他们是会借故刁难的。
如果,再和舅家、娘家人有其他不愉快的事,往往是请而不到,这时,惟一的办法就是孝子长跪在门外,叩头回话,求得同情和谅解。
舅家、娘家人提出的丧仪条件要尽量满足。
因为,当地风俗是和舅家、娘家人闹了别扭,丧事就无法顺利办理。
穿衣 死者临终时,亲人们就要为其剃头(男)、梳头(女)、盥洗、整容。
咽气之前必须把寿衣(俗称“老衣”)穿上,一则死后不好穿;二则说是人死了再穿,就意味着光着身子走了,到了阴间还是无衣。
寿衣大都是及早准备好的。
当地习俗,寿衣要在闰年闰月缝制,取“功德润泽”后人之意。
寿衣袖子讲长,要能遮住手梢,忌讳袖短露手。
否则,后辈儿孙就衣不蔽体,伸手讨饭。
在寿衣件数上,要穿单不穿双,是避免凶事成双的意思;在寿衣布料上,要穿平纹布,忌穿斜纹布,怕有一个“邪”字,后辈人搞邪门歪道;特别忌穿皮革,因为皮子是畜皮,穿了怕来世变成畜生;可以用绸子但不能用缎子,因为缎子和“断子”谐音,不吉利;寿衣不能用纽子,只能用布带,因为纽子和“扭子”谐音,怕后代出“逆子”。
寿衣要两头见棉,即有棉衣、棉裤,冬夏如此,取“以棉(眠)为安”之意。
寿衣里子多选用红色,意味着后辈人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子女先父母而亡者,要在寿衣上缀个白布条,以示在阴间也要为父母制服。
除了公务人员之外,现在民间老人寿衣的样子,多数仍沿袭清朝、民国时期长袍短褂的款式,可见封建习惯的顽固性。
人刚咽气,赶紧要把预备好的“噙口钱”放人口内,“噙口钱”也叫“口实”,是一枚铜钱或其他金属硬币,穿上红线,放人死者口内后,把红线另一段拴在寿衣布带上,防止溜入腹内,待盛殓时揪掉红线。
关于往死者嘴里放“噙口钱”的事,民间有三种说法。
一是把钱称为“宝”,把钱放进死者嘴里叫“口中含宝”,寓吉祥之意;二是说人辛劳一生,不管贻留多少,“噙口钱”是最后带走的“落头”;三是说人死了就变成了“鬼”,“鬼”还要投胎再脱生,再变成人,有了“噙口钱”,来世不受穷。
有的在人死之后,还要给手里攥块馍馍,意味着在黄泉路上有饭吃,不挨饿,来生再世也不缺口粮。
停床 当病人换上寿衣之后,就应当将其从卧室中移到堂屋正室中来,作为临死者最后告别人世的正式场所,亲人们都守候其左右,让其安详地离去。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寿终正寝”。
尸体停放在两条长板凳支起的板床上,下铺上谷草,谷草的根数跟死者的寿数相等,俗叫“隐身草”。
为什么要铺“隐身草”?过去传说,人死后“魂”就离开了身体,但他并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只觉得很轻松,就到处游玩。
为了使他玩...
为什么家里有丧事不能去娱乐场所?(比如:KTV)
古代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人类对自然的依附、顺应关系,衣食住行,生老病死都与自然息息相通,必须和谐相处,人脱离了自然就会出现问题。
人们在对自然的总结中产生了的风水思想,“入土为安”、“天人合一”是这一思想在丧葬上的反映。
“葬”字,形象地说明了这一观念:死后入土,上面覆以植物。
今天可以在很多墓地看到,祭奠活动后人们把鲜花洒落在墓碑上或在墓碑周围种花植树,“葬”这一古老的传统习俗仍然延续。
当代人越来越重视居住环境,购屋置地之前要选位置,看周边,那么应该为故去的人选择什么样的“居住环境”呢?尤其是当前墓地以公墓的形式集中安置,许多人心中希望为逝去亲人选择一块风水好的福地的心愿能实现多少呢? 依山傍水的原则 依山傍水,青山绿水是人们普遍向往的优美环境,也是好墓地的基本原则,反映在风水学说里的就是“山主人丁水主财”,意思就是择山,可以令后世人丁兴旺;择水,可以令财源滚滚。
石为山之骨,水为山之血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水是生命之源,山有了水才有了生命,没有水的山就仿佛没有灵魂,所以风水有言:有山无水休寻地,未看山时先看水。
由此可见,“山主人丁水主财”是考察墓地风水最简要亦是最精辟的总结。
一些注重理气的风水理论讲求藏风聚气,所谓:“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葬书》)认为水面越大,聚气越厚,财富也就越厚。
前朝后靠左右抱的原则 “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恐怕是人们在墓地听到比较多的话,这是风水对墓地的周边地形的总结,实际上就是四面环山,中间是一个宽敞的盆地,风水所讲的“穴”就在这个盆地里,四面的山风水上叫做“砂”。
这个地形在前面说到的“ 葬”字上也有体现,就是葬字下面的“廾”(发音拱),意思是双手捧着,双手并在一起捧着,形成了一个中间凹陷的穴窝,古人认为这就是一个好的葬地,所以说葬字本身就体现了古人的殡葬观。
屈曲蜿蜒的原则 过去的四合院,寺庙,对着大门都有影壁,现代人装修的时候也比较重视玄关的设计,影壁和玄关都是应风水而产生的,而不单单是为了好看漂亮。
它们的作用就是避免直通,阻挡正面冲撞而来的煞气。
墓地如何挡住煞气呢,风水原理主张“直则冲”、“曲则顺”,道路要屈曲,山水要蜿蜒,就是弯弯曲曲。
曲径通幽不仅有风水所讲的实际效果,而且还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如江南的园林建筑. 明堂开阔的原则 古代有人出了名、当了官或者发了财,人们往往会议论这个人祖坟的风水,称之为:地灵人杰。
风水认为明堂开阔有利于孕育人材,发展事业,因此既要“登山看水口”,还要“入穴看明堂”,明堂是指墓穴前面要有一片广阔平整的地方,明堂开阔,生机勃勃,才能前途无量。
反之,墓地不宜设在窄小局限的山谷。
回归自然的原则 现在的城市规划里,墓地离城市越来越远。
为什么不离城市近一点呢,去扫墓祭奠还方便,岂不更人性化?包裹在高楼大厦中间岂不更现代?在这里,阴宅的风水与阳宅恰恰相反,都市人主张人车合一、人机(计算机)合一、工作第一、效率第一,墓地则讲求自然第一,天人合一。
上风上水的原则 墓地也讲究“上风上水”,北京上风上水的方向是西北,所以明十三陵就坐落于北京西北的昌平区。
西北是根据北京的中轴线确定的,这条中轴线北起鼓楼,经过故宫博物院、前门,南至永定门,中心点就是故宫,也称紫禁城。
综上所述,风水的意义在于帮助人们择吉避凶,这与办丧事选墓地希望让逝者安息,生者安心的出发点是一致的。
至于风水是否会福荫子孙,人旺业兴,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过择一块吉壤福地,总不会错的。
据说大名鼎鼎的建筑大师贝聿铭,超级富豪比尔·盖茨在选择建筑设计和住宅的时候都会参考风水的因素。
中国很多的历史文化遗产与风水是分不开的,北京城就是一座地地道道的风水之城,所以要了解风水,不能不来北京,阳宅不能不看紫禁城,阴宅不能不看十三陵. 概括地讲:山川有灵无主,尸骨有主无灵。
若把有主无灵的尸骨葬到相当好的有灵无主的山川上去,则可使无灵的尸骨有了灵气,无主的山川有了主人。
这在“风水”学上叫“理气”。
理气好对后人会有极大的福荫,财、丁、贵、寿均可于此而出。
《易经?系辞》云:“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
”远古时代殡葬极为简易,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对死者的埋葬问题,逐渐发展成为一件大事。
今日保存下来的许多重要文物古迹,不少就是坟墓的遗迹遗物,如著名的埃及金字塔,就是四五千年前埃及法老的陵墓。
中国至春秋时代时,孔子大力提倡“孝道”,厚葬之风日盛,历代不衰,并逐渐形成一套隆重复杂的祭祀礼仪制度和墓葬制度,以及种种讲究。
于是,坟墓被认为是安葬祖宗及父母之首邱,上可尽送终之孝,下以为启后之谋。
所以上至皇帝,下至百姓,对坟墓的安置均格外重视。
而作为为人择地卜葬的堪舆家(风水师),更以阴宅为先务之急。
风水理论认为,祖墓的风水,会影响后人的命运;而一国之君陵墓的风水,则会影响整个国家的命运。
历代的皇家陵寝都十分重视选择陵穴,以图皇权...
风水丧葬: 坐山:寅兼甲 亡命:壬申相 祭主:庚子相 问:2011年农历...
不入祖坟未必是坏事,不一定得执著要葬入祖坟。
如果叔伯不愿意其实各有各的难处,随顺因缘或许反而可以求得佳地,所以不必困惑。
如果族坟是好的那再葬便有破坏之虞,不要怪罪叔伯们。
如果不让你葬或许反倒将祸事替你们阻挡在家门外。
最好是请人看一下就不必瞎猜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悦翼世祥风水网 » 农村过丧事不送客有什么忌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