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刘禹锡
人杰地灵的城市,哪怕地方很小很不出名,可总是会一代一代人才辈出,上下五千年的中国,文名一起看看中国大家认为最“灵”,风水最好的地方有哪些!
伊犁
形如八卦,风水绝佳
伊犁特克斯被称为“中国风水第一城”,它是现存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八卦城。它的奇妙之处就在于整座县城依照《易经》中的八卦“后天图”而布局。
相传这座八卦城是由全真教七子之一的丘处机设计的,8条主干道分别对应“乾坎艮震巽离坤兑”,64条街路路相通,处处充满玄机。一个红绿灯也没有。
来到这里,不禁被这里浓郁的周易文化所吸引,整个城市都弥漫着神秘、玄妙的气息。不仅是暗藏周易玄机的易城,还已经成为中国研究城市走向风水的一个重要历史性的标志。
摄影/Jian Ge
城市名片:伊犁将军府、那拉提、汉家公主纪念馆
特色小吃:奶茶、抓饭、粉汤、纳仁、辣罐和血肠
北京
龙兴之地,上佳格局
北京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是一座有三千余年建城历史、八百六十余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6项世界遗产,是世界上拥有文化遗产项目数最多的城市。
而北京的风水可以说是相当的棒,巍峨雄浑的太行山和莽莽苍苍的燕山从北面拱卫着北京城,而北京城的南面则有永定河蜿蜒流过,形成了山环水抱的绝佳风水格局。
而北京以故宫为中心修建的左右非常对称的城市建筑群,元、明、清,历时几百年不倒。皇帝们都想着把家安在这里,你说北京的风水好不好!
城市名片:故宫、长城、天安门广场
特色小吃:艾窝窝、炸酱面、驴打滚、豆汁、卤煮火烧、北京烤鸭
西安
龙兴之地,陆海丰饶,人居之府
西安古称长安,历史悠久,有着7000多年文明史、3100多年建城史、1100多年的建都史,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丝绸之路的起点。
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之所以选择在西安安家,自然和西安顶级的风水格局离不开关系。西安南有四川粮仓,北有游牧资源,又是山水相依,四塞之固。
来源/新华网
西安地处关中平原,南阻秦岭,北滨渭河,置身八百里秦川腹地,又临九座山,古有"八水绕长安"之说。这八水指的是渭、泾、沣、涝、潏、滈、浐、灞八条河流,这八水养育着西安。
摄影/木木牧
城市名片:秦兵马俑遗址、古代城阙遗址、77座帝王陵墓、大雁塔
特色小吃:羊肉泡馍、葫芦头、肉加馍、臊子面
洛阳
河山控戴,行甲天下
十三朝古都洛阳位于伊洛盆地内,四面环山,附近又有黄河、洛河等水系流过,是龙脉聚集之地,因此是中原大地上一处宝贵的风水宝地。
摄影/南山Nathan
其实洛阳跟西安能成为风水最好地方的理由差不多,河南作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地,而洛阳作为九朝古都,是重中之重,历史上唯一被命名为“神都”的城市。
洛阳风水的全部精华在邙山,邙山是龙,是头,如果没有邙山之“靠”,洛阳的风水便不会有这么好。所谓“生在苏杭,死葬北邙”,就是因为洛阳的风水好。
城市名片:龙门石窟、洛阳牡丹、洛阳水席
特色小吃:浆面条、不翻汤、新安烫面饺、胡辣汤
南京
龙盘虎踞,形局不凡
历代风水先生一直把南京被视为“王气所钟”之地,适合做“帝王之都”。南京是中国著名的四大古都及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长江不仅孕育了长江的文明,也诞生了南京这座江南城市。
摄影/暗香
诸葛亮曾点评南京‘’钟阜龙盘、石城虎踞,真帝王之宅”,南京襟江带河,依山傍水,钟山龙蟠,石头虎踞,山川秀美,古迹众多。
孙中山先生也这样评价过南京:南京为中国古都,在北京之前。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区。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之大都市诚难觅如此佳境也。
来源/中新社 泱波 摄
城市名片:南京夫子庙、中山陵、总统府、雨花台、秦淮河
特色小吃:牛肉锅贴、 煮干丝、盐水鸭、鸭血粉丝、如意回卤干
温州
山如北斗,城似锁
温州古为瓯地,也称东瓯,唐时始称温州,作为十大风水城市之一的温州,温州是坐南面北的城市,相对封闭,环山而建的,山如北斗,城似锁。
温州是中国风水第一人郭璞设计,他根据温州的地理地貌,把整个城市建到南面,利用周边的山势山形正好形成北斗七星的形状。
城市名片:雁荡山、楠溪江、百丈漈、飞云湖
特色小吃:鱼圆、矮人松糕、胶冻、敲鱼等
绍兴
人间天堂,宜居城市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不仅风景秀美,还是江浙一带有数的风水宝地,难怪南宋小朝廷会在杭州定都,而不是选择离中原更近的南京。
绍兴古称“会稽”,是一座拥有2500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有“华夏风流、国之东门、泱泱大邦、天上仙都、天下无俦”的美誉。
绍兴以其历史悠久、人文景观丰富、名人辈出自古素称“文物之邦、鱼米之乡”。如此多的称号,要什么样的风水之地才能造出!!
摄影/橄榄
城市名片:安昌古镇、五泄,东湖、鲁迅故里
特色小吃:绍兴麻鸭、二都杨梅、绍兴醉鱼
成都
沃野千里,天府之城
成都,一直是古蜀国的都城,虽然没有成为全国性的首都,但与北京、北京、南京等城市相比,一点也不逊色。
成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有“天府之国”、“蜀中江南”、“蜀中苏杭”的美称。单凭天府之国四字,就知道,这是如何的宝地,才配的上这“天府”二字。
就一个川菜,都遍布大江南北的每一个小角落,而成都历史上的名人也是响当当的,还有成都养出来的美女等等,这些使成都排名为风水宝地,何其为过?
城市名片:都江堰、青城山、宽窄巷子、西岭雪山、杜甫草堂、金沙遗址
特色小吃:龙抄手、赖汤圆、钟水饺、廖排骨、三大跑
昆明
三面湖光,抱城廊
昆明最基本的城市布局由洪武年间阴阳家汪湛海来完成的,他把昆明城依灵龟之形而建,靠龙脉而筑,又占子午正线,乃皇城之地。
有句话说三面湖光抱城廓,四面山势锁烟霞。东面像神驹一样,像一匹骏马奔腾。在西面像一批挥舞灵动的大鸟。北面像长蛇一样的蜿蜒曲伏。
城市名片:石林、滇池、大理,丽江,香格里拉
特色小吃:过桥米线
沈阳
形胜之地
沈阳地处东北平原南部,辽宁省中部,是北龙长白山千里来龙余脉,属于平原结穴,为“虎眼穴”,虎目圆瞪,虎视眈眈。其特点为霸气冲天,多杀伐之气。
沈阳人自古以来勇猛刚烈,强悍好战,豪爽义气。努尔哈赤凭借这一风水霸气,加之天时而取得天下。
城市名片:陨石山、棋盘山、沈阳故宫、张氏帅府、沈阳怪坡
特色小吃:老边饺子、李连贵熏肉大饼、杨家吊炉饼、沈阳回头
有你的家乡上榜吗?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
古代河北有什么有名的城市?
1:唐山,为什么第一个说唐山呢,因为我是唐山人。唐朝时期,唐太宗东征高丽,途径大城山遂命名为唐山。(大城山为现在唐山大城山公园)唐山玉田有一镇叫做亮甲店,相传李世民东征高丽途中遇大雨,士兵盔甲尽湿在此晾晒盔甲后来就叫做为亮甲店。
2:石家庄赵县,有歌为证:赵州桥来鲁班修,玉石栏杆圣人留。据实赵州桥是由隋朝李春所修可见其历史悠久
3:邯郸,邯郸可就更早了,春秋战国时期赵国都城邯郸,邯郸的进丛台,小时候常见的丛台酒,现在的丛台公园
4:承德,承德避暑山庄修建于康熙年间,乾隆时期竣工,是清朝皇家避暑圣地,清人受不了北京的炎热天气,所以每年夏天都去承德避暑
5:秦皇岛,从名字可以看出,秦始皇来过这地方。曹操攻打袁绍后也来过,写下著名的诗歌: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登的就是秦皇岛境内的碣石山
古代的城市都有城墙吗?
古代的城市基本都有城墙,据中国最早的城市规划成书――战国的《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这是古人最理想的城市格局,九宫格布局,城墙是必不可少的部分。 事实上古代的城市后来变成开放的格局,有发达的交通运输和荟萃四方的商业。 但是古代都城为了统治者恩安全,有城与郭的设置,从春秋到清明,各朝的都城都有城墙,所谓“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 长城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据。?
但不是都城的话,可能就没有那么完整的城墙了。 现代社会更重开放,共享,所以城墙这种卫君守民的东西应该不再被需要了吧。
古代上海是个什么样的城市?
上海是一座历史非常悠久的城市,早在六千多年前,上海就有原始人居住,不过上海的历史虽然长,但是辉煌的岁月却很短暂。
战国时期,上海曾经是楚国丞相黄歇的封地,黄浦江的名字,就是以他命名的,全称是黄歇浦。
在公元四五世纪的时候,上海附近的渔民发明了一中叫做扈的捕鱼工具。于是上海有了新的名字,扈。后来被简写成“沪”并成为了今天上海的简称。
就这样,古时候的上海人一直过着打鱼的生活。唐朝时很多的日本谴唐使都是在上海靠岸,然后再坐车去长安的。
虽然当时的上海并不发达,但是日本人习惯了在这里登陆。
于是明朝时,倭寇进犯我国也大多是在上海登陆。不过上海军民同仇敌忾,打跑了倭寇,保卫了家园。那时候的上海依然不算发达。
再后来就是大家都熟悉的鸦片战争了,当时和英国签订不平等条约开放的五个口岸之中,就有上海。
然后英国人源源不断的跑到上海来做生意,于是他们就要黄浦江边盖房子居住。这就是今天的外滩了。
然后其它列强看到英国得了那么多好处,都纷纷跑到上海来做生意。占租界。当时上海,被画成了好几块,有英租界,法租界,还有很多公共租界给列强们共同享有特权。
虽然我们不想承认,但是现实就是如此,正是这些外国的租界,才使得上海从一个小渔村变成了国际化大都市。
当然租界时期也只是上海的雏形。上海今天的发展和新中国成立之后几代人的砥砺奋进是分不开的。
这就是上海全部历史的流水账了!写的比较简单,租界后期大家都比较了解了,影视剧也经常涉及。所以就不再赘述了!
如果大家有什么补充,可以在评论区给Julie留言哦!关注Julie大家一起涨知识哦!
关于古代城市方面的书籍有哪些?
感谢邀请,关于古代城市方面的书籍就数量上来讲应该是非常多,而且目前来看都城方面的研究,还在一个不断深入的阶段。能够发现题主在这个方面还是比较关心的,在这里小编就简单的说一说。
提到城市的问题首先想到的无非就关于制度的内容,小编就先推荐一本这方面的书籍,杨宽先生著的 《中国都城制度史研究》是一部较权威著作,从内容上来讲就中国都城的起源和发展、宋代以后都城制度的变革,都城的重要设施两大部分,具体的来看对首都、别都、都城布局、唐宋之际都城重大变化以及宋元明清各断代的首都均作了细致、深入而富有系统性的分析。
其次,就具体的研究专著也比较多,在此处就介绍侯仁之先生所著的《北平历史地理》一书,这本书就北京地区历史时期的自然环境,不同时期该地区城市发展的规模和状态、北平城附近的遗址遗迹等问题有一个介绍,而且书中附有大量丰富的图片,有助于我们对历史时期该地区不同的城市状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认识,内容比较丰富。
最后,再介绍一本类似于通论性质的书籍,朱士光先生诸多文章的合集《中国古都学的研究历程》,这本书中所选择的文章涉及面比较广泛,基本上对于近几十年来古都学相关方面的研究有一个归纳和梳理,不管是理论还是具体的问题分析,值得细细品读。
当然,小编在这里介绍只是冰山一角,在朱士光先生的著作中也对相关古都学研究书籍有详细的介绍,可以一阅。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扬州在中国城市排第几?
谢谢邀请!
自古四川成都被称为天府之国,扬州在历史上也负有盛名。典型的说法就是,小桥流水人家,扬州出美女等等。“扬州”的名称,最早见于上古史籍《尚书》中的《禹贡》篇:“淮、海惟扬州。”相传大禹治水之后,把天下分为九州,扬州为古九州之一,大致包括现今江苏、安徽、上海、浙江、江西和福建一带广大地域。扬州专指现今的城市是从唐代开始的。但历史上扬州府的管辖的区域仍然很大,曾经包括现今扬州、泰州、南通的全部和盐城的南部。扬州城至今已有近2500年的建城史。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在今扬州市西北的蜀冈之上筑邗城,这是见诸史籍的最早的扬州城池。古邗城遗址现在仍保存得相当完好。以后扬州城多次在邗城的基础上改建、扩建,向东南方延伸扩张。古城扬州和古老的大运河同年,吴王夫差在筑邗城的同时开挖了邗沟。邗沟南连长江,北接淮河,其故道至今仍然保留在扬州城内,这条运河对于扬州城意义重大,扬州得以发展繁荣,正是以邗沟为起点的。到隋炀帝时,为了沟通漕运,方便军事运输,开凿了古今中外闻名的大运河,扬州城也就迎来了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公元前334年,楚国灭越,楚怀王改“邗”为“广陵”。据说当时扬州蜀岗上多为的丘陵,楚怀王取该地“广被丘陵”之意,因而以广陵命名之。秦汉之际,项羽曾改广陵为江都,据说是项羽曾想在此建立都城,遂取其临江的都城之意。汉初,高祖刘邦封其侄刘濞为吴王,领有3郡53城,以广陵城为吴的都城。刘濞在广陵精心经营40年,他召集流亡百姓,兴修水利,恢复农业,发展手工业与商贸业,使广陵城迅速兴旺起来。汉景帝时刘非为江都王,汉武帝时刘胥为广陵王,均以吴王的都城为江都国和广陵国的都城。东晋以后,大批北方移民接踵而来,广陵成为接纳移民的重要侨郡所在,南北文化在此得到广泛交融。陈宣帝太建十年(578),北周大将王轨取得淮南之地后,改广陵为吴州。扬州在历史上与吴是有很深渊源的。汉封吴王刘濞在此建都时,刘濞的领地大部是在江南。此后在公元619年,农民起义军李子通也建都扬州,国号吴。五代十国中的吴也是以扬州为都城,史称“杨吴”,开创者杨行密(852—905),在902年被唐昭宗封为吴王,到杨溥在位时,丞相徐温等立杨溥为天子,国号就是吴。隋代南北大运河开通之后,扬州逐步发展成为东南经济文化中心和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埠,为唐代扬州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唐高祖武德八年(625),扬州治所从丹阳移到江北,从此扬州之名开始专指称这座城市。唐代扬州城有两重城:蜀冈之上称子城,也称牙城,即衙城,为扬州大都督及各级官衙驻地;蜀冈之下称罗城,也称大城,为工商业区和居民区。唐代“安史之乱”以后,经济中心南移,朝廷所需经费及物资,大多集于扬州发运,形成扬州的空前繁荣。扬州成为全国最大的经济都会。唐末的战乱,又使扬州城满目疮痍。后周显德五年(958),在故城的东南隅另筑新城,称“周小城”。宋时扬州虽不及唐时繁盛,但经济发展水平比五代时期有较大提高。先后有不少阿拉伯人来扬州从事商业和宗教活动。在众多与扬州有着深切关系的阿拉伯人中,普哈丁是声誉最显著、影响最大的一位。坐落在扬州古运河边上的普哈丁墓园,见证了宋代扬州城的对外交流发展史。南宋期间,扬州成了抗金、抗元的前线。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出了当时扬州的兵荒马乱:“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建炎元年(1127)十月,高宗赵构率宋室残余南迁至扬州,驻跸州治,历时1年零3个月。筑宝佑城以抗元兵。宋亡,宝佑城夷为平地,仅剩残破的宋大城。明代在宋大城西南和东南筑旧城和新城。清代及民国时期,袭用明代新、旧两城。清初扬州经济再一次兴盛,是因为当时扬州是我国长江流域中部各省的食盐供给基地。古代两淮盐业生产基地分别在盐城、泰州、南通一带,并随着海岸逐渐东移,但盐业的流转中心一直在扬州,清初极盛时期,垄断两淮盐业的八大商总全部聚集在扬州。扬州盐商推动了扬州城市生活的精致化发展。与生活服务有关的各类技艺得到了用武之地,诸如园林建筑、书画、戏曲、民间工艺及著名的扬州三把刀等,都得以一展其长。社会的需求、资金的支持、工匠技艺的切磋,使得扬州形成了以休闲消费为目的,以精致生活为特色的市民文化。扬州是一座地处长江与大运河交汇处的平原城市,每逢战乱,特别容易招致毁灭性的灾难,这在一些文学作品有着令人感慨的叙述,在一些历史文献中有着触目惊心的记载。魏晋南北朝时的战乱使这座本来很富庶的城市遭受到空前的劫难,公元450年(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冬,北魏太武帝南侵至瓜步,广陵太守刘怀之烧城逃走。公元459年(孝武帝大明三年),竟陵王刘诞据广陵反,沈庆之率师讨伐,破城后大肆烧杀。广陵城十年之间二罹兵祸,城摧垣颓,瓦砾衰草,离乱荒凉。南朝文学家鲍照来到时,这座名城已经荒芜得目不忍睹。他写了一篇感慨广陵盛衰变化的抒情短赋《芜城赋》,谴责了统治者的屠城暴行,广陵从此有了“芜城”的别号。南宋建炎三年(1129)、绍兴三十一年(1161)、隆兴二年(1164),金兵三次攻破扬州,扬州城受到严重破坏。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以昔日扬州的繁华同眼前的衰败相比,写出了战争带给了扬州城万劫不复的灾难:“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明末清兵“屠城十日”,古城又一次遭到破坏。公元1645年4月,清将多铎以十万兵马围困扬州城,明朝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史可法率领军民死守城池,多铎破城之后悍然下令血洗扬州。据当时僧人记载的《焚尸符》统计,扬州屠城的死难者达80万之众。当时的幸存者王秀楚所着《扬州十日记》中记载屠杀共持续十日,故名“扬州十日”。这是满清入关后对征服地区第一次有组织的大屠杀。晚清时《扬州十日记》通常与邹容的《革命军》一道刊行,为辛亥革命进行了舆论准备。
扬州在太平天国战争期间所受的损失也十分巨大。当时太平军曾三克扬州,分别为清咸丰三年(1853)二月,林凤祥、李开芳率领太平军从南京沿江东下,于二十三日第一次攻下扬州,十一月二十六日撤离;咸丰六年(1856)三月一日,太平天国将领陈玉成、李秀成第二次攻下扬州,三月十三日撤离;咸丰八年(1858) 九月三日,太平军在李秀成的指挥下,第三次攻占扬州,九月十五日撤离。经过这三战,扬州人口锐减。曹树基指出:“以甘泉县为例,该县嘉庆十四年(1809年)的‘丁口’数为66.6万, 光绪七年(1881年)减少为 24.0万(注:光绪《甘泉县志》卷四。)。将时间定于咸丰元年(1851年)和同治四年(1865年),甘泉县的人口损失率高达72.5%。”
多次毁城使古城扬州的历史文化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遭受了巨大的破坏,尤其是那些在历史文献中记载的地面建筑多已不存。以扬州园林为例,唐代诗人姚合《扬州春词三首》中有“园林多是宅”句,明清时亦有有“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名园胜”的说法。但史书记载的那些扬州历史名园在建国时已大多荒废,能基本保存完好的园林只有建于清代中晚期的个园和何园。
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
在古代,城墙是否会限制城市的发展扩大?
它是冷兵器时代的产物,随着历史发展,从作用于防御到成为名胜古迹,都充满了传奇色彩。至于当时城墙会否限制城内人口增长,答案是:会,如果该城人口过多,自然会移民去其它城池,我见识短浅,希望你满意。关于古时城墙的其它问题只有专家才有正确答案。
古代有哪些城市因漕运而繁荣?
古代中国的许多沿海城市皆因漕运而繁盛,小编今天就简单几个因为漕运而繁荣的城市。
纵观历史, 扬州最繁华的时候,也是漕运对专制王朝最重要的时候。江南的苏州府、松江府以及湖州、嘉兴的丝绸与粮食,无论运去洛阳,还是运去北京,都要经停扬州。安史之乱后,由于北方遭到战乱破坏,必须靠南方的粮食接济,而当时扬州位于运河与长江的交叉点,成为物资运输的吞吐口岸和重要中转站,每年经运河北运大量米粮,帮助唐王朝度过了经济危机。扬州也因此而繁荣,在唐代诗人眼里的扬州,扬州是“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是“十里长街市井连”,是“九里楼台牵翡翠”。即便是15世纪以后少量的海运进口物,亦要先来到下江,转运到皇帝居住的遥远北疆。即便到了清代,扬州也由于盐商的聚集仍然是江淮地区的大城市,直到近代,由于运河的衰落和漕粮海运的实施,扬州才开始真正衰落。
淮安也曾经因为漕运而繁荣一时,唐代开元年间,天下州府按大小地位,分为“四辅、六雄、十望、十紧”,楚州位列十大紧州之一,为全国性的大城。马可·波罗到中国时,也曾经到过淮安,他经过实地走访认为淮安是一个大城市,“其城有船舶甚众,并在黄色大河之上”,“此城为府治所在,故有货物甚众,辐辏于此”,“应知此城制盐甚多,供给其他四十城市之用”。明朝永乐年间,朱棣迁都北京,漕运作用更加突出,由于明成祖时期确立以内河为主的漕粮运输制度,“淮安设立了漕运镇守总兵府和刑部分司、工部分司、户部分司等官衙,专门处理漕运琐事。淮安俨然成为苏北和皖北的省会,城内官衙林立,冠盖相望。清代淮安依然是漕运的一个重要节点城市,漕运总督和南河河道总督皆驻节淮安,带动了淮安的繁荣。近代以降,由于漕运的最终取消,淮安逐渐衰落。
山东的济宁也曾经因为漕运而繁盛一时,济宁因“其地南控徐、沛,北接汶、泗,为河渠要害”,是南北通道的 咽喉之地,因而有江北小苏州之称。
古代丝绸之路上有哪些有名的古代城市?
巴士拉地处巴格达以南,位于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交汇处附近,因成为大批中国货物上溯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中转站而被阿拉伯史家称为“中国商港”。这与巴士拉因河网密布被日后的西方人称为“东方的威尼斯”还挺相映成趣的。当时从海上来的东亚的或者是南亚的贵重商品都要经过波斯湾在巴士拉上岸或者继续转载上行,一路开到巴格达。在中世纪的时候巴士拉是美索不达米亚平原重要的出海口,但是现在因为地理环境变迁的原因,海岸线已经被外推,因此现在去看巴士拉,它已经距离波斯湾很远了。
此外,巴士拉还有一点十分的特殊,就是当地工匠对于中国烧窑技术的模仿与仿制,由于缺少很多中国这边的技术以及相应的环境,不过正是因为这样,反而烧制出了很有当地特色的产品,既带着点中国的特色,但是在工艺上又不是。虽然当地缺乏基本原料又没有高温的烧窑技术,但工匠们就地取材,采用伊拉克南部的黄色黏土,模仿中国陶瓷的形状和颜色创造出自己的产品。值得注意的是他们非常注重视觉效果,努力用黄色黏土制造出不透明的白釉碗,从而根本性地改变西亚陶器的状况及其作用。最先,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古陶器在700℃—800℃下烧制,而巴士拉工匠曾仔细观察了中国陶瓷,然后模仿其形状,采用了中国的制坯成形技术,将窑温提高了近200℃,从而制作出自己的产品。早期巴士拉饰有蓝钴的陶器传到远东后反过来给中国工匠以启发,他们尝试着将白色、青色联合运用在陶瓷上。直到14世纪,工匠们克服了技术上的困难,能在高温下使用蓝钴,最终成功地制作出精致的青白瓷,给陶瓷世界增添了一朵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