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神话小说中,经常会有一些历史大事和神仙鬼怪相牵连的传说。
唐代发生的安史之乱,历时七年零二个月,是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虽然这场乱事最终得以平定,但对中国后世得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等,均产生了极为深远、巨大的影响,此后唐朝进入藩镇割据的局面。司马光《资治通鉴》对此的评价是:“由是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民坠涂炭,无所控诉,凡二百余年。”
这场叛乱的发起者安禄山,以及随后的安史之乱,在传说故事中却与风水有关。
据载,唐朝时,苏州吴县有一个叫汪凤的人,家住在离码头不远的地方。他家中经常发生怪异之事,十多年间,妻子、儿女、奴婢、仆人死亡殆尽。汪凤怀疑是他家宅地不吉利的缘故,就把宅子卖给了同乡盛忠。
盛忠不信这个邪,安安心心地住了下来,谁知仅五六年的时间也家破人亡,亲戚凋零了。盛忠害怕了,也想卖出这个宅子,可周围人们都觉得这个宅子有问题,没人敢买。
县衙有个小吏张励,平日横行乡里,为所欲为,人们都以与他交往为耻。他每天去县衙都要路过盛忠宅前,有一天突然看到有两道箭竿粗细的青气从盛忠内宅冒出,直冲云天,就以为宅内埋藏有珠宝。
所以张励就买下了这个宅子,并立即迁入。早晨又看到两道青气上升后,他就在发气之处挖掘,想把宝藏挖出来。挖到六七尺以下时,看见有一圆型石盘,下还有一精雕细刻的石柜。石柜封闭的非常严密,柜缝用铁汁浇固,又加石灰密封,外用铁链加固;石柜四面还有七方朱印。
张励以为这里面肯定是宝物,就用重锤砸破石柜,揭去朱印,打开正要细看时,突然有一只大猴跳出来,一下子就不跑得不见了。仅留有一方石铭,上写“祯明元年七月十五日,茅山道士鲍知远囚猴神于此。其有发者,发后十二年,胡兵大扰,六合烟尘,而发者俄亦族灭。”
根据铭文推算,张励挖掘石柜时为唐天宝二年,距埋石柜时已有一百五十六年。十二年后,即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叛唐,安史之乱开始,正应了铭文所谓的”胡兵大扰,六合烟尘“之语。第二年,张励家也遭到了灭族之祸。
传说故事,虽然不足为凭。却也从一个侧面提醒大家,对那些都说风水不好的地方,还是要谨慎一些。
安禄山为何会反叛?
安禄山拜杨玉环为义母的时候,这胖子已经42岁了,而杨玉环才27岁。
杨贵妃杨玉环
根据史书记载,当时是安禄山主动提出要做杨玉环的干儿子。可能是因为这个便宜儿子长得有点逗,所以杨玉环就收下了他。因为安禄山长得胖,又喜欢装小丑,所以唐玄宗还挺喜欢这个“搞笑演员”。
史书没有记载他和杨玉环有任何的不伦感情。但是安禄山每次进皇宫时,都会先去拜见杨玉环,然后再去见唐玄宗。对于这种不合理的行为,安禄山解释是,他们胡人都是先拜母亲,再拜父亲。这或许也能说得通,有的传统部落就是母系氏族,确实母亲的地位比较尊贵。就这样想要强行再认一个干爹。
图为《贵妃出浴图》
后来唐玄宗看不过去了,就把杨玉环的三个姐妹介绍给安禄山,让他们四人结拜。这样他们的关系就混乱了。
杨玉环的姐妹和杨玉环的干儿子是兄妹姐弟关系,安禄山的干妈是他姐妹的姐妹。
但这种人伦关系似乎不可能束缚到安禄山这样的人。
之后安禄山发起叛乱,他的干妈,他姐妹的姐妹杨玉环因此身死。不知道他是否有一点点不忍心。
安禄山叛乱的动机是什么?
安禄山叛乱的动机最大原因是为了得到大唐第一美女杨贵妃。我们知道,安禄山是胡人将领,当时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深受唐玄宗宠信,杨贵妃认他做干儿子,用一个大大澡盆给安禄山过洗儿礼,又让宫女抬着安禄山在宫中游玩,杨贵妃非常开心。两人母子关系,关系自然十分亲昵。
安禄山虽说大大咧咧,但极端狡猾。他进了皇宫,先给杨贵妃叩头,唐玄宗为他为何这样做,他说“胡人只认母亲不认父亲”。安禄山有300多斤,健壮肥硕,唐玄宗问他“大肚子里装的是什么”,他回答说是赤胆忠心。惹得唐玄宗对他特别赏识,对安禄山和杨贵妃的亲昵举止也哈哈一笑。
安禄山虽说肥硕,但胡旋舞跳的那叫一个精美绝伦,连杨贵妃这样的音律舞蹈行家都眼界大开叹为观止。杨贵妃的霓裳羽衣也是天下一绝,正是共同舞蹈爱好让安禄山和杨贵妃心理距离一下子拉近了不少。
由于唐玄宗放纵,安禄山经常出入宫廷,给杨贵妃送荔枝送各种珍奇珠宝。一来二去,就有瓜田李下嫌疑。当时唐玄宗正和杨贵妃的两个美丽妖娆姐姐偷摸弄鬼云雨高唐,安禄山杨贵妃就大胆好事成双了,甚至有史料说安禄山把杨贵妃乳房都抓伤了。
安禄山一直都有叛乱心事,他羡慕唐玄宗宫廷华丽耀眼,更觊觎杨贵妃的美丽无双。宰相李林甫是个狠角色,他收拾安禄山很有一套手段,安禄山一直不敢轻举妄动。李林甫死了,杨国忠继任宰相。不知道杨国忠这厮犯了哪根筋,天天嚷着安禄山要造反,非要唐玄宗收拾安禄山。安禄山一看时机成熟,就就撕下了忠于大唐王室的假面目,驱动十五万虎狼雄师,伏击哥舒翰撞开潼关直逼长安。唐玄宗仓皇出逃。
唐玄宗逃到马嵬驿,禁军暴动先杀死了杨国忠,后逼着唐玄宗逼死杨贵妃。安禄山一听自己最心爱的女人死了,痛哭失声。安禄山从此开始消沉,后来眼睛也瞎了,被儿子安庆绪糊里糊涂送上了西天。安禄山杨贵妃一场惊天艳遇葬送了大唐王朝,我不知道,杨贵妃对安禄山这样一个深爱自己又亲手把自己送上不归路的男人到底是爱是恨。安禄山为满足自己私欲,给无数生灵带来沉重灾难,他将被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永远永远!
安禄山叛乱有没有人帮忙?
又是一个四千多字的长回答,安禄山这一辈子,至少要感谢三位贵人!要是没这几位大哥帮忙,估计安禄山也就能混成地痞流氓黑社会老大啥的!但有了贵人相助,这胖子一直混成了大燕皇帝,虽然帝位不被主流历史接受,还没干几天肚子就被捅了一刀,但至少栖身唐史了。
安禄山能从一个屌丝混成东平郡王,当然不是因为长得胖,还能跳哇哇转圈的胡旋舞逗玄宗开心。
当然也不是因为长得好看,虽然任何时代都是看脸的时代,但安禄山是个混血突厥,估计不会像阿史那杜尔那样长一副白人面孔。
既然自身条件没有优势,安禄山能够屌丝逆袭,必定得有人提携。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他人生中的三位贵人。
其中两位直接帮助了他,而另一位则起到了间接的作用,这三位就是张守珪、李林甫和李隆基。
当然了,安禄山首先要感谢的得是爹妈,要是没有这二位一枪中地,生下了安禄山,一切都无从谈起了。
传说中,他爹是个康姓胡人,老妈是个突厥巫婆。他老妈多年没生娃,便去祈祷扎荦山(突厥尊扎荦山为战斗之神)祈祷,结果很见效,呱唧生了一个儿子,故名扎荦山,就是日后的安禄山。
据《新唐书》记载,安禄山出生时,有奇光照在他们家的蒙古包上,方园几百里的野兽都开始叫,也不知道这算不算吉兆!
从此,安禄山便在草原上野蛮的生长,估计他有点语言上的天赋,长大后居然通晓六国语言,成了草原互市中的牙郎。(也叫牙侩,生意上从中撮合以获取佣金的掮客)
随后,一次偷羊未遂的案件,彻底改变了安禄山的人生轨迹。
开元二十年(732年),安禄山跟着别人去偷羊,被时任幽州长史(河北节度副使)张守珪捉住。张守珪对偷羊贼并没有太在意,嘴一歪,让手下拖出去全都乱棍打死。
在此生死关头,别人都吓得缩成一团。只有安禄山一边挣扎,一边高呼:“大夫不欲灭两蕃耶?何为打杀禄山!”
张守硅看他身体肥壮(这时候就是个胖子了),还兼有勇气,不由得生出爱才之意,将其收入帐下,充当一名“捉生将”。
唐朝边疆军镇捉生将是种充满危险的职业,基本类似于特种部队的侦察兵,需要深入敌后,去擒拿具有价值的目标,还得带着活的“舌头”回来。
还别说,安禄山很适应这种集化妆、潜伏、生擒、暗杀、突击于一体的危险职业,带着在牙市上结识的老朋友史思明,在这刀头舔血的行当里干的有声有色。
凭借胡人面孔和语言优势,安禄山每次出击皆有斩获,渐渐成了张守珪的心腹爱将,还第一次光荣的成了领导的干儿子(张守硅)。
公允的说,张守珪绝不是一个老迈昏蔽之人。
别说捏契丹这软柿子,就是在河陇,正面硬钢勇悍的吐蕃军队,也是胜绩多多。
尤其在瓜州(酒泉市瓜州县)时,他还摆了一场空城计,耍了吐蕃军队。
公元727年(开元十五年),吐蕃陷瓜州,毁城而去,张守珪临危受命,接了瓜州刺史这一苦差事。
但他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带人连夜整修城垣以备再战。不想,吐蕃军队杀了个回马枪,再次突袭至瓜州城下。
手下将领都建议赶紧跑,唯独张守珪镇定自若。他借助刚刚修好的正面城墙,命人在城头明火执仗的饮酒喧哗,自己则披甲执剑带精锐藏于城下暗处。
吐蕃军将见此情景以为有诈,带军退去。张守珪则趁夜色击鼓追逃,吐蕃军队大乱,自相践踏损失惨重。其后数年,他在瓜州筑堡屯田,吐蕃震慑,不敢侵犯瓜州疆域。
由此可见,张守珪堪称一位有勇有谋的帅才,他能如此赏识安禄山,显然其人必有可取之处。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安禄山人生中第一个危机出现了。
是年,张守珪派安禄山领军讨伐奚和契丹,结果他轻敌冒进中了埋伏,全军尽没仅得身免。
第一任干爹张守珪不忍杀之,又不好违背军规,便使了折中之策,将其绳捆索绑押至长安请“圣意定夺”,按照古代官场的潜规则,这其实就是在暗示朝廷留他一命。
不成想,长安早就有个人惦记着安禄山,准备找个机会弄死他,这人便是时任宰相张九龄。
早在三年前,安禄山曾入朝奏事,张九龄也不知怎么了,越看这胖子越不对劲,便对侍中裴光庭说:“日后乱幽州者,必是此胡人”。
也架着安禄山运气好,要是换成心胸狭窄的李林甫,他脑袋早就搬了一百次家了。但张九龄是正人君子,做事讲究有理有面,不愿背后下黑手。
但这次张九龄可算逮到真凭实据了,焉能轻易放过?
当张守珪的呈文放在书案之上,按官场惯例,他应该给边疆节度一个面子,但他决定下手锄奸,便在呈文上批道:“昔穰苴诛庄贾,孙武斩宫嫔。守珪军令若行,禄山不宜免死。”
杀个人都搞的这么文艺,四句话用了两个典故,这就是诗歌唐朝的文风。
这份能要安禄山小命的呈文却被唐玄宗驳回了,虽然张九龄据理力争,但玄宗却一语带过。
就这样,两位贵人联手保住了安禄山。
不但如此,他还因祸得福,在大领导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其日后飞黄腾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两位贵人已经联袂登场了,另一位在旁边阴着的,也该上台露个脸了。
要说李林甫也是个含着金勺子的富好几代,其曾祖李叔良,是李渊的堂弟。要按辈分算起来,玄宗皇帝还得叫他叔叔。
不过他年轻的时候,是个标准的纨绔子弟,整日斗鸡走马,游戏长安。但他长得仪表不凡,还精通音律,估计跟李隆基一起玩耍时,颇得未来皇帝的赏识。
入朝为官后,左右逢源成了李林甫的标签,他不但与朝中几大势力都关系良好,与高力士也能暗通款曲,每每事先洞悉皇帝心思,在合适的关口打出合适的牌,这让他在玄宗心中的地位不断提高。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他终于拱倒了最后一个政治对手张九龄,独掌相印十九年,开启了唐朝的独相时代。
李林甫虽权位日重,但早年不学无术的后果还是显露了出来。其表兄弟姜度生了个儿子,李林甫的贺词上居然写着“闻有弄獐之喜”。
“弄璋之喜”是表示恭贺生了带把的,将来会有玉一样的品德,与生女儿的“弄瓦之喜”相对。
结果,李林甫来个弄獐子,莫非他希望将来这孩子长出鹿茸来?
因为这个大笑话,朝中百官在背后戏称其为“弄獐宰相”。
虽然文化水平差点,但李林甫在官场混迹多年,官威真不是一般人能比拟的。
就连备受皇帝崇信的安禄山,在李林甫面前都得收起全部卖萌手段,老老实实的躬身应答,一番对话下来,即便是寒冬腊月也会汗湿后背。
据说,他初见李林甫时,狂傲无礼根本不把糟老头子放在眼里。李林甫见状不动声色,叫来王鉷回话。
当时,王鉷为御使大夫与杨国忠并列,地位仅次于李林甫,但王鉷在李林甫面前却卑词趋拜,态度恭谨。这顿时惊醒了安禄山,等到二人一攀谈,安禄山发现自己那点小算计,早被李林甫洞若观火了,每句话都像重锤敲在心里。
以至于,日后每有手下入京返回,安禄山都要亲自询问李林甫的态度,如果李林甫表现的态度温和,便暗自窃喜,如果李林甫态度不好,便会用手锤着胡凳说:“靠,我要挂了!”
凭着安禄山的曲意逢迎,二人间到算是一直保持比较良好的合作关系。随后,李林甫因一己私利,改变了唐朝施行百年的“出将入相”惯例,给安禄山送去一份大礼。
自初唐以来,外放边关的守将,每隔几年,就要例行轮换,其中择其能者调任中央为官,其中功勋卓著者可官至宰相(中唐以前多相制,三省首脑皆为相,官称尚书令、中书令、侍中)。
如:李靖、李绩、王孝节、娄思德、牛仙客、郭元振、张嘉贞、王晙、张说等数十人。其中玄宗一朝出任宰相的32人中,入相的边将就达11人之多,占比高达32%。
这些出将入相的老江湖,一方面深谙慑服边军之道,另一方面个个都在军中深耕多年,部下遍布军中,新上来的边将,自然不敢乱说乱动,等把自己亲信布置的差不多了,也该入朝了。如此罔替,边将几乎不存在心怀鬼胎的机会。
但心胸狭窄妒忌成性的李林甫改变了这一切,为了巩固自己手中的相权,他对唐玄宗进言:“胡人骁勇,弓马娴熟,且内无党羽,比文士更适合为边将。”
于是,在李林甫的操控下,边镇将领多用胡人。胡人因备武而少文,只能出将而不能入相,从此对李林甫的相位再无威胁。
但出将入相惯例的打破,让边将长期掌控边军,尾大不掉之势也逐渐形成,安禄山之流才有了心思活泛的基础。
大概是嫌弃隐形贵人做的不够,安禄山最大的贵人,还给了边疆节度使以财权和行政人事权。
本来节度使只负责治军,屯田、赏赐支度、税收等涉及财政的权限依旧归属户部管辖。
但随着边将权威日重,军田的管理权逐渐向边将倾斜。等到开元时期,节度使甚至获得了地方盐税的管理权,这几乎意味着唐庭,将国家最重要财政来源之一拱手相让。
例如,裴宽为范阳节度使时(天宝元年,公元742年),便兼管着经略河北支度、营田、河北海运使等事务。而等他升任入京任职后,接任范阳节度使的便是安禄山。
而后,唐玄宗又将辖区行政管辖权和人事任免权双手奉上。
本来,唐朝在划制各道时,设置了巡防使、采访处置使的职位,负责检查本道刑狱和监察地方州县官吏,处置使则有便宜从事的大权。
这种军政分开的设置方式,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节度使的权力边界。
但天宝中期,玄宗下令将“节度使与采访使分置”的体制,改为由节度使“一人兼领之”,“州刺使尽为”节度使“所属”。
至此,节度使集军、民、财三政于一身,赐双旌双节,得以军事专杀,行则建节,府树六纛(大旗),威仪盛极。
除给了安禄山叛乱的制度、物质保障以外,唐玄宗还坚决排斥反对他的声浪,坚定不移的信任这个逆臣贼子。
朝中上书声言安禄山必反的之人不光有张九龄,还有杨国忠、安思顺和王忠嗣。
但这些重臣之言,玄宗全都听不进去,虽然他自己嘴里说:“卿之蕃法多无义于君长,自昔如此,朕亦知之”(《资治通鉴》),但对安禄山却依旧恩宠有加。
天宝十三年(754年)正月,安禄山最后一次奉召入京,在华清宫拜见唐玄宗时,这胖子趴在地上哭诉:“俺是个胡人,不识字,他们都欺负俺,杨国忠要杀俺!”
唐玄宗本来就知道二人之间有矛盾,看胖子这么一说,更加相信,不但好言安慰了胖子,还赐其左仆射以示信任。
三月,玄宗准其回范阳,胖子一改往日大腹便便的笨拙样,策马狂奔三百里,赶到潼关城下。
时值日影西斜城门将闭,安禄山大急,狡诏潼关守将,假称军务紧急,骗得守将违制将其放出潼关。出关后,胖子长出一口气,“吾魂复入窍中矣”。
从此之后,这哥们死活不肯奉召入朝了。就连天宝十四载(755年)其长子安庆宗迎娶宗室郡主大婚,这胖子都推辞不来,就怕来的去不得。
天宝十四年(755年)12月16日,养虎为患的安禄山真的反了,在长安暴跳如雷的李隆基,还不忘胖儿子送去最后一次神助攻。
他先后斩了三位领兵大将封常清、高仙芝、安思顺,而后一日三使逼哥舒翰,放弃潼关天险与叛军野战。
18万唐军在灵宝西原惨败,无数唐军将士跌入黄河淹毙,只有8千余人逃回。为此,杜甫悲痛的写下“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安禄山这胖子,从一个草原牙郎一步步走到三镇节度使、东平郡王,最后到大燕皇帝称孤道寡。
首先得承认其人颇有些手段,否则,以张守珪、李隆基不会对其如此提携偏袒,奚人和契丹人等族民也不会奉其为“圣”。
但如果没有三位贵人或明或暗的提携帮助,安禄山绝对不可能走到叛乱称帝的地步,说真的当时的胡人节度使,比他能力强的不止一个。
应该这么说,安史之乱是时代矛盾的产物,安禄山不过是赶上了这一波而已。只要唐朝土地兼并依旧如此激烈,导致府兵制败坏,就是没有安禄山,也会有张禄山、李禄山、王禄山。
原创手打,各位看官若觉得尚可一观,您赏个转发、关注呗!谢谢您啦!
唐玄宗为何对安禄山委以重任?
安史之乱,是唐朝重要的转折点,也是唐朝由盛世慢慢走向了衰微。这其中很大原因要归咎于这次安史之乱的策划者——安禄山。安禄山是怎样的人,为何唐玄宗对他如此信任,委以重任呢?
第一、安禄山虽出身地位不高,是营州的一名杂胡,但他作战本领十分勇猛。在每次去打契丹人的时候,他总能抓数十个契丹人回来。因此,安禄山在军队总能得到上级的肯定。
第二、安禄山擅长察言观色,阿谀奉承。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朝廷派遣人到平卢视察,安禄山借此机会贿赂了视察人员,让他们在唐玄宗说自己的好话。因此,经过他们在唐玄宗说安禄山的是怎么的好,安禄山的作战勇猛形象逐渐在唐玄宗面前树立起来。不久,安禄山被担任了营州都督,充平卢军使,黑水等四府经略使。
第三、安禄山为人处事十分圆滑,左右奉迎。安禄山本人长的挺肥胖,腹垂过膝,自称腹重为三百斤。有一次,他去面见唐玄宗,唐玄宗看他这么肥胖,于是问他的肚子有什么,怎么如此肥胖呢?安禄山笑了一下,回答说:“更无余物,正有赤心耳!”这话惹得唐玄宗哈哈大笑起来,这也使得唐玄宗认为此人淳朴,没有什么野心,于是渐渐的对他放下了戒心。另外,安禄山身体虽然十分肥胖,但擅长跳舞。每次在唐玄宗跳舞时,身体却十分自如,让唐玄宗对他连连称赞。
纵观安禄山的一生,可以看出他善于伪装,灵活机变,致使他发动叛乱的很大原因是晚年唐玄宗的昏庸,过于享乐和宠信奸臣等。如果唐玄宗晚年不这样,会发生后来的安史之乱,唐王朝会逐渐衰微下去?
安禄山有能力彻底颠覆唐朝吗?
谢谢小秘邀请。安禄山,何许人也?安禄山是一千三百多年前大唐盛世走向全面崩溃的导火线人物。安禄山曾担任三镇节度使,相当于大军区司令,绝对手握重兵。唐玄宗李隆基左手是安禄山,右手是朝廷宰相杨国忠(杨贵妃的堂兄),自以为这样就可以起到相互平衡的作用。李隆基让武将安禄山高攀自己的宠妃杨贵妃为干妈一事,无非就是让安禄山牵制杨国忠,好让自己坐稳大唐江山。但是李隆基的美梦刚做,恶梦便来了。宰相杨国忠是个缺钱的主,老是去安禄山那儿敲诈钱财,时间长了便遭安禄山拒绝。于是杨国忠就反复在李隆基耳边挑拨告状,说安禄山想搞兵变。有些事,不说啥都没有,一说反倒成真了。后来安禄山联手史思明,真的在河北范阳起兵闹事了。根据安禄山的能力和兵力,他完全有可能彻底颠覆唐朝。好在一年后,安禄山死了,但“安史之乱”却乱了大唐八年之久。
揭秘杨玉环为安禄山洗澡真相,杨贵妃与安禄山果真有染吗?
众所周知,杨玉环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唐玄宗之贵妃,故称为杨贵妃。
安禄山,本姓康,名轧荦山。唐藩镇割据“大军阀”之一,安史之乱祸首。民间一直有传言说杨玉环曾为安禄山洗过澡,杨贵妃与安禄山果真有染吗?
有以下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确实有染。
据野史说,天宝年间,安禄山拜唐玄宗为干爹,实际上有点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意思,其实他是奔着干娘杨玉环去的。
《唐史演义》中曾有这样的描述,
“禄山与贵妃鬼混一年有余,甚至将贵妃胸乳抓伤。贵妃因恐玄宗瞧破,遂作出一个诃子来,笼罩胸前。”
这“诃子”是唐代贵妇中流行的一种无带内衣,也相传是杨玉环为掩饰所伤之乳而发明的。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第216卷中也写道“贵妃洗禄儿”。
天宝十年正月三日,是安禄山的生日,唐玄宗和杨贵妃赐给安禄山丰厚的生日礼物。
“洗三”是中国古代诞生礼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仪式。婴儿出生后第三日,要举行沐浴仪式,会集亲友为婴儿祝吉。其用意,一是洗涤污秽,消灾免难;二是祈祥求福,图个吉利。
所以,在安实、禄山过完生日的第三天,杨贵妃特召安禄山进见,替这个“大干儿子”举行洗三仪式。
她让人把安禄山当做婴儿放在大澡盆中,为他洗澡,洗完后,又用锦绣料子特制的大襁褓,包裹住安禄山,让宫女们把他放在一个彩轿上抬着,在后宫花园中转来转去,口呼“禄儿、禄儿”嬉戏取乐。
因此,这一句“贵妃洗禄儿”,更似乎坐实了两人有染的说法,这很难不让大众浮想联翩。
另外,元代白朴的杂剧《梧桐雨》中曾说,安禄山进入宫廷后,因与杨贵妃有暖昧关系,被杨国忠察觉而奏明玄宗,安禄山被逐出宫外,改封渔阳节度使,去镇守边关。
安禄山离开后,杨贵妃日夜思念,心生烦恼。安禄山起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单要抢贵妃一个,非专为锦绣江山。”还说著名的“安史之乱”就与杨玉环有直接关联。
第二种说法是,政治手段。
无名有实的杨贵妃,虽说不是皇后,但在唐明皇执政后期基本上就是皇后的地位了。安禄山统领北方重镇,对唐朝的稳定起着关键性作用,唐明皇封赏无数之外,认其做义子。
实际上只是一种政治上的拉拢手段。而杨贵妃顺理成章就是干娘了。按照仪式走一场认干儿子的仪式,也就是情理之中了。
说他俩有染是不可能的事情。
一则因为唐玄宗宁可冒着“扒灰”的骂名,也要把杨贵妃弄到手,足以见她对杨贵妃有多宠爱。
就如同白居易《长恨歌》所言:“一朝选在君王侧,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即便杨贵妃遭遇马嵬坡一难,唐玄宗也是日思夜梦,还发誓“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你觉得这样的宠爱,做臣子的多看一眼都有可能都会被砍头,他能允许她和安禄山有染吗?
二则因为在皇宫里,对皇帝的出行、说话都有记载。
杨玉环又是唐玄宗最爱的妃子,走到哪里都有一帮仆人跟着,一言一行都有人监视,虽然唐朝风气比较开放,但是君臣礼数还是有的,杨玉环为安禄山洗澡这种事情不可能有。
司马光《资治通鉴》所记也是依据野史,尚未有正史佐证,不足证信。
最后,再说唐玄宗怎么可能在旁边看着,还能“大悦”呢,相信一个男人再大方,再宠爱自己的女人,也做不到让自己的女人当着自己的面与别的男人调情,天下哪有自己给自己找绿帽子戴的男人。
别说身为人君,即便普通人这顶“绿帽子”也绝对不会戴的。
其实不止白居易的诗,包括同时代的李白、杜甫等以及其他史料都有吟诵和记载,没有一首诗提到她和安禄山有染的事。
唯一与此有关的,也就是元稹的《连昌宫词》中写过“禄山宫里养作儿,虢国门前闹如市。”了。但也就仅仅如此而已,所以,这是不可能的事!
综上所述,关于杨贵妃与安禄山有染,并为其洗澡之事并不属实,多为野史断章取义杜撰而来的!
所以,史书记载也好,野史杜撰也好,或者是被后人流传而来也好,都是为了更好的把这块历史上应该承担的责任说的更合乎情理一点,让人们对安史之乱的后果,有一个承担的主角。
因此,把杨玉环给牵进来作陪衬,这样就显得这个严重的历史事件有一个很好的可信的解释结果了。所以安禄山和杨玉环的那些事,是为了给后世的人们增添一些饭后谈资罢了。
而真正目的,只不过是为了用来掩人耳目、隐瞒历史的真相而已。
安禄山之变皇帝是谁?
唐玄宗李隆基啊。
安史之乱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至代宗宝应二年(公元763年)春天安史之乱结束,历时七年又两个月。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安禄山和杨贵妃有何关系?安禄山墓被打开,墓中为何有英文磁带?
答:安禄山和杨贵妃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安禄山是唐玄宗的宠臣,杨贵妃是唐玄宗的宠妃,《新唐书》中又记:“初,安禄山有边功,帝宠之,诏与诸姨约为兄弟,而禄山母事妃。”即唐玄宗命安禄山与杨家诸姨结为兄弟,另拜杨贵妃为干娘——安禄山和杨贵妃是干儿子和干娘的关系。
注意一下,唐玄宗李隆基生于685年,杨贵妃生于719年,安禄山生于703年。安禄山拜杨贵妃为干娘的时间大概是天宝三载,即744年,该年唐玄宗59岁,杨贵妃25岁,安禄山41岁。
之所以特别标注这三个人的生年、以及安禄山拜杨贵妃为干娘时三人各自的年龄,是想说,诸如《开元天宝遗事》、《杨太真外传》、《禄山事迹》、《唐史演义》、《梧桐雨》等野史、稗记、小说、杂剧所说安禄山和杨贵妃有不正当男女关系,并非空穴来风。
想想看,唐玄宗已是年近花甲的白发老翁,而杨贵妃又正风华正茂,得识处于狼虎之年安禄山,其二人暧昧之事,真是宁愿信其有,不愿信其无。
况且,按《通鉴纪事本末.安史之乱》里的记载,杨贵妃还曾替安禄山举行了隆重的“洗三”仪式,亲昵之状,不可细述。
另,宋高承《事物纪原》卷三“诃子”条又云:“贵妃私安禄山,以后颇无礼,因狂悖,指爪伤贵妃胸乳间,遂作诃子之饰以蔽之,事见《唐宋遗史》。”成语“掷瓜伤乳”的来源,应了于此。
安禄山于天宝十五年(公元757年)十一月份起兵叛乱,晚年居洛阳,身体多疾,性情暴躁,经常打骂手下。手下严庄挨骂后,气愤不过,与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合伙谋害安禄山。当时,负责动刀子的人是安禄山的近侍李猪儿。杀了安禄山后,严庄和李猪儿合力挖了一个大坑,草草就将安禄山埋了。
也就是说,安禄山不但没有墓,甚至连个象样的坟都没有,他的尸骨早已湮灭于大宇宙的无限循环之中了,谁还找得到?
但是,近年为什么又冒出了“安禄山墓”了呢?
话说,河北曲阳县城以南15公里,有一个羊平镇,该镇养马村的村东有一座大墓。
这座大墓被标识在《曲阳县志》的一张地图里,且附有墓碑条文,为“汉广武君李左车之墓”。
李左车是战国名将李牧之后,他本人也是名将,曾得韩信钦佩,死后被封“雹神”。
当地人一直认为座墓是李左车的。
但是,2011年除夕,这座墓被盗了!
省文物研究所考古队接到报案赶往现场时,发现有多个盗洞,一字排列,绵延30米,其中一个盗洞,跌落有一个汉白玉莲座,还有一盒高中英语磁带。
这盒磁带肯定不是墓葬里的,而是盗墓贼不慎遗落的。
盗墓贼随身携带高中英语磁带,其身份可能与高中教学有关,甚至有可能是老师或者学生。
专家的关注点当然不是磁带,而是那座汉白玉莲座。
大家都知道,佛教是在东汉明帝时传入中原的,且佛教汉白玉莲座造型是在北朝以后才出现的,如果这个汉白玉莲座属于墓葬品,那么,这座墓的墓主就绝不是汉初的李左车!
专家们查《曲阳县志》,发现写“汉广武君李左车之墓”的墓碑是明代知县许东周立的。
原来,说这座墓是李左车墓,其实是许东周闹的乌龙。
墓穴发掘后,河北著名学者梁勇形容这座墓:“超过清东陵慈禧地宫和清西陵光绪地宫,建筑技术之高,令人赞叹。”
在河北,谁配享如此奢华的大墓?
河北博物院副研究员郝建文先生因此说:“曲阳田庄大墓,墓主人最有可能是安禄山。”
所谓的“安禄山墓被打开”,就是这么一回事。
实际上,这座墓的真正墓主是谁,现在仍然是一个谜。
风水是迷信吗? ?
中国风水学
风水学,传统五术之一相术中的相地之术,本为相地之术,即临场校察地理的方法,叫地相、中国古代称堪舆术,目的是用来选择宫殿、村落选址、墓地建设等方法及原则,选择合适的地方的一门学问。风水学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一门玄术,较为学术性的说法叫做堪舆。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微观物质(空气、水和土)和宏观环境(天地)的学说。因有风水著作《青囊经》、《青鸟经》影响广泛,故也有人称风水为“青囊”和“青鸟”。“风水”最早见于晋代郭璞所著的《葬书》:“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这是有关风水的最早的定义。
风水学是古代环境学
在古代又称为“堪舆学”。风水的历史相当久远,在古代,风水盛行于中华文化圈,是衣食住行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有许多与风水相关的文献被保留下来。由文献中可知,古代的风水多用作城镇及村落选址、还有宫殿建设,后来发展至寻找丧葬地形。
风水释义
风水学实际上就是地理学、地质学、星象学、气象学、景观学、建筑学、生态学以及人体生命信息学等多种学科综合一体的一门自然科学。其宗旨是审慎周密地考察、了解自然环境,顺应自然,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良好的居住与生存环境,赢得最佳的天时地利与人和,达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
风水学,本为相地之术,即临场校察地理的方法,也叫地相、古称堪舆术,相传风水的创始人是九天玄女,比较完善的风水学问起源于战国时代。风水的核心思想是人与大自然的和谐,早期的风水主要关乎宫殿、住宅、村落、墓地的选址、座向、建设等方法及原则,原意是选择合适的地方的一门学问。风水的历史相当久远,在古代,风水盛行于中华文化圈,它是衣食住行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后来发展至寻找丧葬地形。中华建筑风水研究协会理事高煜翔主张辨证研究风水,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来解释风水现象,它用于占卜其实只是一种心理安慰,虽然其存在一些道理,但是只可用于趋吉避凶,若没有实际行动一切都是枉然,不可痴迷其中。
理论依据
通俗的讲,风水好的地方,居于此处,象征人事兴旺,盼望令后代富贵、显达。严格的讲,即是符合风水学中“富“和”贵”原则和标准(即所谓“好风水”)的地理位置或环境。
“风水”只是名称,而非风和水。风水又称堪舆,或称卜宅、相宅、图宅、青乌、青囊、形法、地理、阴阳、山水之术。在中国古代的文义里,“堪”是天道、高处,“舆”是地道、低处。“堪舆”是指研究天道、地道之间,特别是地形高下之间的学问。它是以古代有机论自然观为基础,把古代天文、气候、大地、水文、生态环境等内容引进选择地址、步建环境的艺术之中。
风水术以气为万物本源,认为世界是从无(未见气)到有(气之始)。气是本源(一),它分化出阴阳(两仪),又分出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五行),这些物质的盛衰消长都有不可改变的规律(有度而不渝),并且有了祸福(吉凶悔吝),这些祸福都是可以预测的。
渊源流变
谈风水学的起源及其历史发展,中国人对地理风水的意识产生很早:“上古之时,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在那种危机四伏的自然条件下,人们先以树木为巢舍,后来在了解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实践中,首先对居住环境进行了改造。大约在六七千年前的原始村落——半坡村遗址,“选址多位于发育较好的马兰阶地上,特别是河流交汇处……离河较远的,则多在泉近旁。”西安半坡遗址就坐落于渭河的支流浐河阶地上方,地势高而平缓,土壤肥沃,适宜生活和开垦。到了殷周时期,已有卜宅之文。如周朝公刘率众由邰迁豳,他亲自勘察宅茔,“既景乃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诗经·公刘》)
到了战国与先秦时期,是风水理论的形成时期,司马迁《史记·樗里子传》载:战国秦惠王异母弟樗里子,生前自选地于渭南章台之东,预言:“后百岁,是当有天子宫夹我墓。”至汉兴果然,长乐宫在其东,未央宫在其西。反映了当初活人的住宅和死人住宅的选择规律。秦代朱仙桃所著的《搜山记》,成为风水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至汉代时,人们已将阴阳、五行、太极、八卦等互相配合,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对宇宙总体框架认识的理论体系。这个框架是风水学的理论基石,对风水的应用与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使风水由以前人们只是用于卜宅、相宅的机械活动,升华到理论阶段。
魏晋南北朝时代,风水理论已经逐渐完善,如托名郭璞的《葬书》一直被推崇为风水理论的“经典”。同时他还著了《葬书锦囊经》。当时的风水师也颇受推崇,如管辂以占筮、相术、相墓著称于世,据说他经过魏将毌丘俭的墓,曾“依树哀吟。”人问其故,曰:“树木虽茂,无形可久,碑诔虽美,无后可守,玄武藏头,苍龙失足,白虎衔尸,朱雀悲哭,四危已备,法当灭族。”唐宋时期,风水学普及最突出的表现是《葬书》的流行、罗盘的广泛使用。《青囊奥语》的诞生,使风水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理论,形成了一定的体系和流源。这是由当时的历史环境和科学的发展所决定的。隋末到唐时,李播、李淳风父子作《天文大象赋》、《大衍历》、李淳风负责编纂的《晋书》、《隋书》中的天文志等诸多的天文书籍,皆对天上各大星座作了详细的描述,使风水之学与天地相对应。在地理学上则兴起了对山川地形进行考察的热忱,从而促进了风水学理论应用于对山川地形的踏勘。
到明清时代,风水发展到了极点,风水活动遍及民间及至皇室。明朝开元时的刘伯温就是一位风水大师,他对风水学也有很大的影响。后期蒋大鸿对地理风水在杨公的基础上发展了一个新的阶段。所著《地理辩证》是以挨星为理气的主要内容,为近代风水理论的经典。
风水宝地标准
首先要有山脉从很远的地方蜿蜒而来,这就是风水中所谓的来龙,将至到头处再隆起山峰,峰前有案山,峰左伸出青龙山、右有白虎、中有明堂、水流曲折,以使坟穴藏风聚气而福荫后人;外洋宽阔能容万马,可致后代鹏程万里、福禄延绵。鲁班符咒记载:伏以,自然山水,镇宅地板,抵抗一切灾难,家宅吉祥如意,家庭兴旺发达安康。
风水在中国有着古往今来的漫长历史,几乎每个人对风水一说都有不同的看法与见解,通常有很多人把风水和《看相算命》论为一体,这根本就是两个不同性质的事物,风水是一种人世间无形的科学,就像人的灵魂一样,看不见摸不着却依然存在,而看相、算命、卜卦、测字却是民间流传的一种道术。
所谓天有三宝日、月、辰; 地有三宝风、水、火;人有三宝精、气、神。风和水合之为气,则脉气,归之为灵气,得之可行昌运也,失之停滞不前;青龙为水,水化为气,阳宅风水定数为龙脉,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堂正中。
阴宅风水定数为龙穴,上有仙气,下有兵马,前招阳,后至阴,四方猛兽来潮,堂中土壤有甜水,即是安息圣地。个人风水定数为天年,龙脉龙穴合一,即可增人体天年之气,德之涵养,福纳四海,寿与天齐,风水好必家安旺人丁第及状元,封侯拜相尽在气数之中!
阴阳之术
风水学《易经》曰“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壹体两面,彼此互藏,相感替换,不可执一而定象。二者虽无定象,随道而变,上皆可为道,下亦可为器。道用无穷,处处有之,因用而论。用即出,阴阳即定,二者虽定,亦随时而变迁。故曰:阴阳不二,以壹而待之。壹者太极是也,统领二物,相互作用,运化万千。
中国风水学,天文学、地理学和人体科学是中国风水学的三大科学支柱。天、地、人合一是中国风水学的最高原则。中国古代科学家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经上下五千年的实践、研究、归纳和感悟,形成了著称于世的东方科学——中国风水学。如今,风水学已经上升到了准科学的地步,自王黛林以来,勘测风水已开始使用陀螺经纬仪、海拔测量仪、激光测距等工具。
风水准则
整体系统
风水学整体系统论,作为一门完整的科学,它是在本世纪产生的;作为一种朴素的方法,中国的先哲很早就开始运用了。风水理论思想把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这个系统以人为中心,包括天地万物。环境中的每一个整体系统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相互转化的要素。风水学的功能就是要宏观地把握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优化结构,寻求最佳组合。
依山傍水
依山傍水是风水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山体是大地的骨架,水域是万物生机之源泉,没有水,人就不能生存。考古发现的原始部落几乎都在河边台地,这与当时的狩猎、捕捞、采摘果实相适应。
依山的形势有两类,一类是“土包屋”,即三面群山环绕,奥中有旷,南面敞开,房屋隐于万树丛中,湖南岳阳县渭洞乡张谷英村就处于这样的地形。五百里幕阜山余脉绵延至此,在东北西三方突起三座大峰,如三大花瓣拥成一朵莲花。明代宣德年间,张谷英来这里定居,五百年来发展六百多户,三千多人的赫赫大族,全村八百多间房子串通一气,男女老幼尊卑有序,过着安宁祥和的生活。
水质分析
怎样辨别水质呢?《管子 地贞》认为:土质决定水质,从水的颜色判断水的质量,水白而甘,水黄而糗,水黑而苦。风水经典《博山篇》主张“寻龙认气,认气尝水。其色碧,其味甘,其气香,主上贵。其色白,其味清,其气温,主中贵,不足论。”《堪舆漫兴》论水之善恶云:“清涟甘美味非常,此谓嘉泉龙脉长。春不盈兮秋不涸,于此最好觅佳藏。”“浆之气味惟怕腥,有如热汤又沸腾,混浊赤红皆不吉。”
不同地域的水分中含有不同的微量元素及化合物质,有些可以致病,有些可以治病。浙江省泰顺承天象鼻山下有一眼山泉,泉水终年不断,热气腾腾,当地人生了病就到泉水中浸泡,比吃药还见效。后经检验发现泉水中含有大量的放射性元素氮。《山海经 西山经》记载,石脆山旁有灌水,“其中有流赭,以涂牛马无病。”
云南腾冲县有一个“扯雀泉”,泉水清澈见底,可无生物,鸭子和飞禽一到泉边就会死掉。经科学家调查发现,泉水中含有大量的氰化酸、氯化氢,这是杀害生物的巨毒物质。《三国演义》中描写蜀国士兵深入荒蛮之地,误饮毒泉,伤亡惨重,可能与这种毒泉有关。在这样的水源附近,是不宜修建村庄的。
风水朝南
坐北朝南,不仅是为了采光,还为了避北风。风有阴风与阳风之别,清末何光廷在《地学指正》云:‘‘平阳原不畏风,然有阴阳之别,向东向南所受者温风、暖风,谓之阳风,则无妨。向西向北所受者凉风、寒风,谓之阴风,宜有近案遮拦,否则风吹骨寒。”这就是说要避免西北风。
清代的《郇日宅十书》指出:“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其来脉气势最大,关系人祸福最为切要。”风水学重视山形地势,龙脉的形与势有别,千尺为势,百尺为形,势是远景,形是近观。势是形之崇,形是势之积。有势然后有形,有形然后知势,势住于外,形住于内。势如城郭墙垣,形似楼台门第。势是起伏的群峰,形是单座的山头。认势惟准,观形则易。势为来龙,若马之驰,若水之波,欲其大而强,异而专,行而顺。形要厚实、积聚、藏气。
适中居中
风水学适中,就是恰到好处,不偏不倚,不大不小,不高不低,尽可能优化,接近至善至美。《管氏地理指蒙》论穴云:欲其高而不危,欲其低而不没,欲其显而不张扬暴露,欲其静而不幽囚哽噎,欲其奇而不怪,欲其巧而不劣。”
顺乘生气
风水理论认为,气是万物的本源,太极即气,一气积而生两仪,一生三而五行具,土得之于气,水得之于气,人得之于气,气感而应,万物莫不得于气。风水理论提倡在有生气的地方修建城镇房屋,这叫做顺乘生气。只有得到滚滚的生气,植物才会欣欣向荣,人类才会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