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具有闻名于世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北京有着三千多年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便是燕国国都所在地,因而历来有“燕京”之称。公元1153年金朝从会宁府迁都至北京,改名为中都,此后元、明、清三朝均以北京为都城。北京保留有我国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故宫紫禁城,紫禁城雄伟壮阔的古建筑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宝藏令无数人心往神驰。北京城规划严整的街市,辉煌壮丽的宫殿,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无处不深深地打上了风水操作的烙印。以下从传统文化角度对北京城略作分析。
一、北京城周边的风水格局
北京的风水被历代堪舆家所称颂。分析北京风水形势的文字始于唐代著名风水师杨益,他说:“燕山最高,象天市,盖北平之正结,其龙发昆仑之中脉,绵亘数千里……以入中国为燕云,复东行数百里起天寿山,乃落平洋,方广千余里。辽东辽西两枝,黄河前绕,鸭绿后缠,而阴山、恒山、太行山诸山与海中诸岛相应,近则滦河、潮河、桑干河、易水并无名小水,夹身数源,界限分明。以地理之法论之,其龙势之长,垣局之美,于龙大尽,山水大会,带黄河、天寿,鸭绿缠其后,碣石钥其门,最合风水法度。以形胜论,燕蓟内跨中原,外挟朔漠,真天下都会。形胜甲天下,依山带海,有金汤之固。” 宋代朱熹也说过:“冀都是正天地中间,好个大风水。山脉从云中发来,云中正高脊处,自脊以西之水则西流于龙门西河,自脊以东之水则东流入海。前面黄河环绕,右畔华山耸立为虎。自华来至中原为嵩山,是为前案。遂过去为泰山,耸于左,是为龙。淮南诸山是第二重案,江南诸山及五岭又为第三、四重案,正调比也。” 《金史·梁襄传》对北京形势分析是:“燕都地处雄要,北依山险,南压区夏,着坐堂隍,俯视庭宇。” 《读史方舆纪要》说北京是“视中原,居高负险,有建瓴之势”。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群臣对北京的形势又作了一番论证。有曰:北京河山巩固,水甘土厚,民俗淳朴,物产丰富,城天府之国,帝王之都也。有曰:北京北枕居庸,西峙太行,东连山海,南俯中原,沃野千里,山川形胜,诚帝王万世之都(见《太宗实录》)。
清人吴长元分析北京城附近的风水形势曰:“北京青龙水为白河,出密云,南流至通州城。白虎水为玉河,出玉泉山经大内,出都城,注通惠河,与白河合。朱雀水为卢沟河,出大同桑干,入宛平界。玄武水为湿余,高粱、黄花、镇川、榆河,俱统京师之北,而东与白河合。”
北京位于太行山与燕山交汇处,华北平原的北端,三面环山,由太行山、军都山形成半圆形屏障。北京南面有大河,来自黄土高原的桑干河与来自蒙古高原的洋河会合成永定河。永定河汹涌澎湃,穿行于深山老林之间,至京西陡然冲出山谷,在京南小平原伸展流淌,造就了北京小平原形同蛛网的河流,星罗棋布的湖泊。山川襟带之间,北京城温润丰饶,土肥人美,遂成天府。这样的地形,用风水术语来说,是“藏风聚气之地”。
二、北京城内的风水格局
整座北京城,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一大载体,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千百年来经过长期积累形成的知识、信仰、道德、习俗、法律、观念等。明清两朝代,当权者按照风水理论,对北京城进行了整体风水调整,使其更加雄伟美丽,与自然合谐统一。
1、外城与内城的布局
从近代测绘的“北京城区地图”可明显地看到原都城为四面用墙围起来,呈一个品字形的清晰轮廓。由于《易》及八卦图在方向安排上,上为南,下为北,与现代地图的方位标志上下相反。因此原规划设计是一个倒过来的品字形。外城在上,为南;内城在下,为北。外城呈扁圆形,略宽;内城呈正方形,略窄。符合九宫八卦之说:上南为乾,为天,为阳;下北为坤,为地,为阴,乾天包坤地,外城是内城的屏障。这正是天圆地方,乾坤照应,阴阳合德的象征。内城原是“地”位,为坤,为阴。但都城是“人”生息居住的地方,纯属阳宅。故在格局上为使其转阴为阳,设置了九个城门(按《易》,九乃老阳之数)。南有三门,正阳门居中(即俗称之前门,它建造时的高度为九丈九尺,九为老阳之数),左崇文右宣武(又寓意为文东、武西),东二门南朝阳北东直,西二门南阜成北西直,北二门东安定西德胜。内城南设三门为奇,为阳;北设二门为偶,为阴。天子居“九五”之尊,所以内主外从,内城用九门,外城用七门。另外,自永定门经正阳门、皇宫达鼓钟二楼是一条笔直的十五里的中轴线,是按九宫而设。九宫矩阵的南端为九宫,中央为五宫,北端为一宫,三数之和为十五,中轴线之总长正为十五里。帝王之宫禁处于中央,显示了帝王的“九五之尊”,象征着统驭四面八方之权威。
外城东南角呈曲折突起状;内城西北角呈凹陷状。东南为兑卦的方位,兑为泽;西北为艮卦的方位,艮为山,这正是“天地定位,山泽通气”的象征。
中国古都城门的设计,其文化象征意义也往往出自《周易》。元大都的城门有十一个,近百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此有种种说法。美国有的华人学者说这是刘秉忠太保设计时取义于哪吒神,哪吒有三头、六臂、两足。我倾向于设计者是取象于《周易》“天地之数,阳奇阴偶”。天数一、三、五、七、九,地数二、四、六、八、十,取“天地之中和”即将天数的中位数“五”和地数的中位数“六”合而为“十一”。引寓为天地和合,自然万物变化之道尽在其中。
2、北京城各建筑所体现的阴阳平衡与向心取正观念
古北京城是《周易》象数与古都形制相结合的代表作。《周易》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易道深刻而又广泛,玄妙而又精湛,揭示了自然界及社会生活中一些基本规律,形成了一套重要的哲学理论。它作为一种文化思想体系对中国古都的选址、布局和形制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从《周易》象数与古都形制入手,是找到了分析中国城市文化的一把金钥匙。
中国古代都市规划建设是以整体平向布局、建筑群巧妙联接、组合为特征著称于世的。连接组合的重要原则之一就是明朗、对称。其指导思想与地理风水中的阴阳协调与对称平衡观点相一致。《周礼·考工记》所提出的“九经、九纬”就是以中心轴为对称轴,“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布局也正是阴阳对称观念的反映。对称就意味着调合。以北京为例,南有天坛,北有地坛;东有日坛,西有月坛;左有太庙,右有社稷坛。太庙为阴,祭祀祖先。社稷坛为阳,为国家土地的象征。前后左右阴阳对称的中点,就是风水穴。在风水理论看来,阴和阳是互相对立的一个事物的两极;它们互相依存,不可缺少,阴、阳调合则主吉祥,反映在城市的平面布局上就是对称、明朗。
国都一般选择在当时认为风水最好的地方。宫阙主殿又建在城市的风水穴上,这里被认为是“生气”聚集的地方。紫禁城位于城市东西、南北交*轴的中心。紫禁城大量使用的紫红色,以象征着天体的中心——北极星所处的紫微垣。整座城市的中心是皇城,皇城的中心是宫城,宫城的中心是太和殿,太和殿的中心又有着象征宇宙中心的须弥山,其上有须弥座,它的九层台,象征着九重天。这一人间天上的中心,也称“太极”。这里又是阴、阳谐调,藏风得水、生化万物的地方。北京紫禁城是典型的宇宙象征主义的代表作,为了把一地方渲染得更加神圣无比,古代建筑设计师们用尽了一切可能的方法,把它象征成为宇宙的中心。
3、由院落空间布局所表现的韵律起伏
皇城的中轴线从永定门起,正南北方向穿越紫禁城中央各殿及今景山,止于清初重建的鼓楼与钟楼,全长15华里。沿着这条中轴线,修筑了出入紫禁城的南北御道。当时从永定门御道北上,朝见天子,依次要见到两旁天坛和先农坛的空阔而神奇的远景,走8华里到前门,很快进入正阳门,时不久即到大明门(清改“大清门”,民国改“中华门”,在今纪念堂的位置),随即进入“T”字型宫廷广场,名曰“天街”。广场的南部收缩为单调的“千步长廊”,形成一条狭长的通道。广场的北部突然张开左、右两翼,使人有豁然开朗之感。太庙和社稷坛(现在的劳动人民文化宫和中山公园)这两组高大的建筑群对称排列于“T”字形广场的东西两侧。迎面耸立着雄传的“承天门”(清改“天安门”)城楼,楼前有精美洁白的汉白玉石桥,桥下流着清澈碧绿的河水,两旁耸立着玲珑剔透的华表。行人至此,但见蓝天白云与金碧辉煌交相辉映,使人有步入天上宫阙之感,这是建筑布局给人的第一个高潮。步入承天门后迎面是端门,中间相距较近。两旁是一个封闭的近似方形的院落。此时气氛顿然凝重。过了端门又进入一个狭长、深远的空间。左、右两旁排列着众多的朝房,一直引向宏伟壮观,令人赞叹的午门,此为第二个高潮。从午门到太和门之间,在宽广的正方形庭院两则,有崇楼高阁对峙左右。巍峨的太和殿阔64米,深37米,高35.05米。它造型雄伟,气势凝重,布局森严。四周是一排排婷婷玉立的汉白玉栏杆,上面布满精致的白云、龙、风浮雕,把大殿装点得极其雍容华贵和富丽堂皇。立于太和门台基上,行人可深深地感受到太和殿巍峨崇高、凌驾于一切之上的震撼力,此为第三个高潮。
4、法天象地的五坛
都城除皇城、宫城之外,占地最大、有着显著地位的建筑尚有五坛。所谓五坛,就是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和社稷坛。天坛是天子祭天的地方,位于北京城的南端、在外城的里侧。它的建筑形状是圆形的。天坛的位置和形状,体现了南为天,为乾、为阳的思想。地坛是天子祭地的地方,位于北方,在内城的外侧。它的建筑形状是方形的。地坛的位置和建筑形状,体现了北为地、为坤、为阴的思想。日坛在东方,月坛在西方,它们都在内城之外。社稷坛在内城的中央。日坛、月坛和社稷坛都是方形的。五坛的配置和设计,也是以《周易》的乾坤、阴阳、九宫八卦理论为基础的。
五坛之中,天坛位居第一,以下重点对天坛所体现的古文化含义进行分析。明清时北京天坛真正祭天的地方是圜丘坛,这是一座圆形高三层的石坛,共5.33米。每层四面出阶各9级。上层坛面直径30米,中层50米,下层70米。坛面周围有石栏板环绕。三层坛面栏板总数为360块,总计环坛的坛面、台阶、栏板等所用石板、石块数目都是九和九的倍数。《周易》谓“阳卦奇、阴卦偶”,因此以奇数为阳数,偶数为阴数。奇数也叫天数,偶数也叫地数。九是最大的“天数”,是阳数之极,用它来表示天体的无限高大。祭天只用“天数”,不杂“地数”。坛面之上铺有青石。上层坛面直径为23.6米,坛正中央的一块圆石叫“中心石”,又叫“天心石”或“太极石”。从中心石向外每圈依次递增9块,到第9圈则为81块。中层从第18圈铺到第27圈。下层从第27圈铺到第81圈。每层都以汉白玉石雕为护栏。望栏、栏板的数目也各取天数。由此可见设计者在几何图案上的精巧构思,其象征意义皆出自《易经》。
丹陛桥北端为矗立在祈谷中心的祈年殿。它是天坛建筑群中最为宏传的建筑。祈谷坛状如环丘坛,同为三层圆形石台,上层直径68.2米,中层直径79.6米,下层直径89.6米。三层总高5.56米。三层坛面都有汉白玉石雕的护栏环绕于坛座周围。坛座之上高高耸立的“祈年殿”是最能体现天人相通的典型建筑。其内部的柱子安排各有深意,中间最大的四根,叫“龙井柱”,象征一年有四季;中层一根柱子叫“金柱”,代表十二个月;外层十二根柱子表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时辰。三十六个大窗代表三十六旬;七十二个小窗代表七十二侯。大殿为圆形,殿顶为蓝色代表天。地为方形代表地。第三重殿檐有二十八根巨大的楠木柱,代表二十八宿。整个天坛座落在密林之间,充满了与上天的感应氛围。
由此可见,“法天象地”是中国古建筑的一大特色。从五坛的配置和设计看,这一思路就更清楚明了。
明代北京的布局,虽系人为,但其寓意及规划指导思想,以及建成后的艺术和功能效果,在500多年以前的世界上为数不多,甚至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完美的都城建筑。
三、紫禁城的风水格局分析
1、紫禁城的修建
公元1367年,明太祖朱元璋派大将徐达、常遇春北伐,1368年9月占领了大都城。明初把大都改名北平。永乐四年(1406年,丙戌年)闰七月,下诏,以明年五月建北京宫殿,分遣宋礼等采木烧砖,命泰宁候陈珪董治其事。
公元1404年,明统治者依*其对国家的控制,顷其全国人力物力展开了空前绝后北京城营造工程。共投入了23万工匠和上百万民夫、士兵。巨大而珍贵的木料来自四川、湖广、江西、浙江、山西等省。城砖来自山东的临清。桐油泡的“金砖”来自苏州。明北京城全部由砖砌而成,这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
宫城又称紫禁城,沿用元代大内旧址而稍南移,周围加砖砌护城河,即今筒子河。南面正门称“午门”,即元代皇城灵星门旧址。万岁山,明代又称煤山或镇山(清代改称景山),是元代延春阁旧址,明代堆土筑成。
故宫的主要建筑基本上是附会《礼记》、《考工记》及封建传统的礼制来规划的,为体现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力,采用突出中轴线,主要建筑沿中轴线南北纵深发展,次要建筑则严格对称地布置在中轴线两侧的手法。
2、紫禁城各建筑简介
紫禁城是一座长方形城池,南北长960余米,东西宽750余米,周长3428米。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近16万平方米,气魄之大,风格之美,建筑之堂皇,装饰之豪华,都是世界上少有的。从建筑规划布局上说,故宫分为外朝和内庭两区,外面以高大的宫墙环绕,城墙高10米,下宽8.62米,上宽6.66米,城外有一条宽52米,长3800米的护城河环绕,充分保障了宫城的安全性。城四隅各有一座结构精巧的角楼(通高27.5米)。俗称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为我国古代建筑中特有的形式。
紫禁城四面各有一门,正南是午门,现向南通过端门可达天安门,西面有西华门,东面有东华门。北面有玄武门(清朝改名神武门),对面是景山。
紫禁城为前朝与内廷两大部分组成。前朝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为中心,文华殿、武英殿为两翼,是皇帝发号施令、举行重大 典礼时的地方。三大殿以北为内庭,有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以及东、西六宫,是皇帝处理政务和后妃、皇子、公主居住的宫殿。东宫之东有皇极殿、宁寿宫、乐寿堂,西宫之西有慈宁宫、寿康宫,亦属内延范围。
紫禁城的正门是午门。门上崇楼五座,俗称五风楼。正楼重檐庑殿顶,高35.60米,东西四座重檐为四角尖式方形亭楼以廊庑联接,辅翼着正楼,形如雁翅,气势巍峨,体现了紫禁城的尊严。明清两朝时正楼设有宝座,左右设有钟鼓,皇帝大典时,钟鼓齐鸣。战争凯旋之际,则在午门举行受俘礼。午门共有五门,中门是皇帝出入之门,皇后大婚时由此门入,新科状元由此门走出。东西两门是王公大臣走的。左右掖门是文武大臣走的。进入午门后便是空间开阔的太和门前广场,一条玉带形金水河,造型婉转,自西向东流淌,横跨五座雕栏玉砌的石桥,与天安门外的金水桥遥相呼应。金水桥之北是前朝的正门——太和门,明朝皇帝常在此“御门听政”,清朝皇帝也在此受朝赐宴。清顺治元年十月初一,福临皇帝在太和门颁诏称帝。
太和门以内为开阔的太和殿广场,占地3万余平方米。两侧有崇楼高阁,侍立左右。金碧辉煌的大和殿巍然屹立在中央,坐落在8.13米高的“工字”形台基上。台基分二层,每层都绕以精工雕刻的汉白玉石杆。在龙凤纹饰的望往下面伸出排水用的浮雕龙头,总数为1142个。雨天时可见千龙吐水景象,蔚为壮观。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面阔十一间(63.96米),进深五间(37.17米),共有七十二根楠木柱的大宫殿,重檐庑殿式顶,彩画为双龙合玺大点金,是封建社会最尊贵的形式。大殿从地面通高37.44米,比正阳门城楼还高1米多,是我国现存的最大木结构建筑物。
太和殿内有六根沥粉金漆蟠龙大柱,中间设有镂空雕龙宝座。明清两朝曾有24个皇帝在此登基,宣布即位诏书。每逢元旦、冬至、万寿节、册立皇帝、大婚、派将出征,皇帝都要在这里举行仪式接受文武百官朝贺。大典时设中和韶乐和丹陛大乐,从露台上摆设仪仗,南出午门直排至天安门外。殿外炉鼎、仙鹤、铜龟都吐出袅袅香烟,缭绕宫殿,气象森严,以显示“真龙天子”的权威。
中和殿,深广各五间(每间均长24.15米),是座单檐四角攒尖宝顶的方形殿宇。皇帝举行大典前,先在这里小憩,而后去太和殿,皇帝亲临天坛、地坛、先农坛、社稷坛之前在此殿阅视祝文。
保和殿,平面广九间(49.68米),深五间(24.97米),重檐九背歇山顶。皇帝赐文武大臣饮宴,公主下嫁纳采,陪额驸宴,正月赐蒙古、新疆王公宴都在此举行。清乾隆年间,“殿试”由太和殿改在保和殿举行。
三大殿之后有东西横向的广场作为前朝与内庭的分界。正北华丽的乾清门是内庭大门;左右有琉璃照壁、门前金缸、金狮相对排列。清朝皇帝有时在此“御门听政”。乾清门内一条白石雕栏的高台甬道直达后三宫,其格局与前朝相似。
乾清宫是皇帝的寝宫和日常活动的场所。清朝雍正皇帝移居西宫养心殿,以后这里便成了举行内廷典礼、赐皇族家宴的地方。乾清官两侧还有象征着政权的江山、社稷亭。
交泰殿是每年元旦、冬至、千秋三大节日,皇后在此受贺的地方。清朝乾隆皇帝取《周易》“天数二十有五”之说,造定二十五方宝玺存放在交泰殿。
坤宁宫是明朝皇后居住的正宫。清朝顺治二年按照满族的习俗重新加以改建,成为祭神的地方。坤宁宫东暖阁是皇帝结婚的洞房。穿过坤宁门是御花园。园中有苍松翠柏,奇花异石,楼阁亭树,情意盎然。后三宫两侧还有东西六宫。这就是人们所称的“三宫六院”。紫禁城的前朝内庭六座大殿座落在北京全城的中轴线上。宫城布局东西对称,左右衬托,重重殿宇,楼阁巍峨,千门万户,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优秀传统和独特风格,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明清两代500余年间虽几经修建,但仍保持着明朝初建时的布局,为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
3、紫禁城背山面水的风水格局
古今言风水者皆以背山面水为基本要求,背山可防风吹气散,得水可使气有所止,气有所聚。紫禁城的修建完全符合这一风水要求。紫禁城北倚万岁山,俗称煤山,明初曾因推过煤而得名。永乐年间用挖护城河的泥土堆积成山,主峰高88.7米,周围二里余,成为紫禁城的一座天然屏障。此山五峰耸峙,中峰在全城中轴线上,又处南北两城墙的正中,形成全城的制高点。它使得全城堂堂正正,庄严而匀称大方。帝王居住的主体大殿也在它巍峨实体的依托之中。紫禁城前方有金水河横过天安门前,再向内由内金水河成眠弓状绕抱太和门;城外西侧为中海、南海,西北部有北海;城内金水河流过宫城的西侧、南侧。煤山(即今之景山)作为宫城的风水,煤山并与紫禁城前面的金水河遥相呼应,形成背山面水、阴阳交汇的理想风水格局。
4、紫禁城中各建筑的命名
紫禁城名称的由来,一方面,因为古人将天帝所居住的天庭中心称作紫微垣,故皇宫也以紫宫作喻;另一方面,明示它戒备森严,是不许普通人进出和*近的禁地,所以明清宫城被命名为紫禁城。
北京紫禁城前庭有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和”字有阴、阳和会滋生万物之意。《周易·乾·象》说“保和大和,乃贞利”。每当阴阳和谐、平衡,天地万物就能顺其自然欣欣向荣地发展。至中和,天地位焉,万物有焉,和谐则万事吉祥。
后宫三大殿乾清宫、坤宁宫、交泰殿的命名也取自《周易》。“乾,天也”。“坤,地也”。乾清与坤宁是天地清宁、江山永固、国泰民安的意思。在周易八卦中,乾即天,坤即地,乾清、坤宁两宫法天象地,于是“天地定位”。两宫之间的交泰殿则意指天地交泰、阴阳交会、万物滋生、子孙兴盛。
后三殿的命名出自乾卦、坤卦、泰卦,〈〈周易〉〉中关于乾、坤、泰三卦的解释可参考下文:乾卦《彖传》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象传》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卦《彖传》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象传》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泰卦由乾卦和坤卦合成,乾下坤上,乾内坤外。《彖传》曰:“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象传》曰:“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5、紫禁城中各建筑对阳数的运用
紫禁城宫殿常以“九”为数。〈〈周礼·考工记略〉〉:“国中九经纬,经徐九轨”,“内有九室,九嫔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故宫的房间是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其规模之巨,占尽了天下最大的天数,充分体现了“天子”的权威。九龙壁的图案是用九的倍数二百七十个雕塑块组成。北京天坛三层坛面、台阶、栏板等所用的石板、石块,其数目都是九和九的倍数。以至于午门、神武门等许多宫门(东华门除外)都是上、下各九排、共八十一个门钉。这些作法都来自《周易》,《周易》认为“阳卦奇、阴卦偶”。因此、一、三、五、七、九是奇数,也叫“天数”。二、四、六、八、十是偶数,也叫“地数”。九是最大的阳数,是“阳数之极”,它象征“天”。”圣人作九之数,以合天道而天下化之,用它来象征天子之合天道。
太和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不含侧廊),此外天安门、端门、午门的城楼及保和殿、乾清宫等都是面阔九间而进深五间,含有九、五之数,九为阳数之极,五既为阳数之中,又为九宫之中心,故以“九五”以象征天子之尊,“九五之尊”也就成了天子的代名词。
6、紫禁城建筑所遵循的阴阳平衡原则
过午门、神武门之南北中轴线将宫城分为东西阴阳二区。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为阳,五行中属木,为春,在“生长化收藏”中属生,所以宫城的东部布置了与“阳’有关的建筑内容。东部宫殿中安排了皇太子的居住所在。文华殿原为太子讲学之处。乾隆年间所建的南三所,系皇太子的宫室。西方为阴、为金、为秋,在“生长化收藏”中属收,所以在宫城的西部布置了与“阴”有关的建筑内容。如皇太后、太妃居住的寿安宫、寿康宫、慈宁宫等,都布置在西部。如此安排,东居太子,西居宫妃,男左女右,阳左阴右。皇城东有太庙法阳象天,西设社稷坛法阴象地。“君子安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见《老子》),宫廷大典百官排列,文臣列于左,武将立于右;与此相应文华殿位左,武英殿位右。太和殿丹陛上左陈日晷以司天,右置嘉量以司地;前者示天文历法,后者示制度量衡,皆左主天道属阳,右主地道属阴,阴阳相合而成一体。古代建筑大师如此巧妙地把阴阳宇宙与宗法礼制完美地结合起来,规划设计了这座气势磅礴的建筑群,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
留在北京图的是什么?
在老家你或许可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 ,下班回家可以时时和父母老婆孩子在一起,生活过得非常安逸,但还是选择留在一线城市,或许是现在的不甘心,或许是心中还有梦想!
如何评价北京2018年高考大作文:新时代青年、绿水青山图二选一?
谢谢邀请!作为一个高考的过来人,简单谈谈自己的一些感想!
(1)北京2018的高考作文题,是从两道题自选一题,一道是议论文,一道是记叙文,一个考思辨,一个考想象及表达。我个人觉得,单从这点看,相对于我当年的高考作文来说,是有进步的。
我认为,高考作文有议论文和记叙文的这两个选项,其实对于衡量考生的写作能力而言,比较合理。因为有些同学可能擅长想象和记叙文采,而有些人擅长讨论道理。并且在我看来,议论文可以采用很多套路,比较好下笔。
(2)从难度上看,总体难度不高,不需要像材料文那样,自己提炼主旨,两道题都不容易跑题。议论文这一篇“新时代新青年”,首先要去考虑这个新时代指的是什么样的时代。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00后成长在改革开放逐渐成熟的时代,这个时代确实是个新时代,有一些特征。这个新时代物质更丰富,又经历了网络信息科技的革命,更加开放和全球化。写作可以挑选新时代的一个面向去谈论。比如说在网络时代这个新时代,新青年们如何在网络上发表见解,加入网络讨论,担当自己的社会责任,同时怎么样去看待和面对网络时代的弊端?
相比之下,第二个问题,“青山绿水图”这个题目,依我看来,写作难度会高一些。记叙文的要求,自然不会用长篇大论的理论去解释“青山绿水”,而是要去具体描绘一个理想图景,在短短的时内,要做出一篇比较好的记叙文,更需要功力的。好在当前国家不断加大环境教育的力度,经常开展关于环保活动的演讲,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据我所知,环保部下属单位《环境教育》杂志社在这方面就相当不错,成果斐然。
(3)最近几年高考作文有一个趋势,那就是题目越来月贴近时代主流,贴近政治热点。这一点似乎是无法避免的,高考本来就是青年教育的一部分,是对中学教育成果的一次重要检验,可以理解。不过也不是说这样是最恰当、不需改进的。虽然说教化不可避免,但是语文作文命题,应该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去激发出学生表达的欲望,而不是把学生的思维限定在所给的范围内。因此,应该改进的一点就是,如果可能,应该把教化的内容落实到学生的生活,这样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和认同;另一方面使命题的立场变得多样灵活,让学生真正可以思辨性地对时政进行议论。这样才能够达到语文作文的目的,也能看到学生真实的表达水平。
(4)一直以来,高考作文题目都备受诟病和吐槽,但是高考作文题目总是要出的,公众舆论不要一味地批评高考作文,也应该看到这些年来高考作文命题的进步。
济南的风水格局你观察了吗?
反观奥运会,都是女性的冠军的多,中国都是阴气较强,男性较柔,为了增加一个城市里的阳刚之气,不只济南,在其他城市也有这个形状的建筑物,北京的大厦也许是个开端,城市里的建筑物,确实在风水上能镇住气场!
北京优图佳视影像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什么公司?很多人被起诉?
这是一家披着知识产权保护,实则以此当成盈利手段的一家专打官司的公司,全国有上万家被起诉,调解收钱后撤诉,去年就有四千多家公司和个人被告,平均每天都有十多起官司,该公司在北京将无主照片申请著作权,然后聘请律师在各地打知识产权官司,依然和当地形成了一条,利益巨大,成员分工明确的利益链条!今天你被告了吗?
北京本地企业为什么不要北京本地人?
很多原因吧。但是首先来说一下,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不收北京本地人好吧,别回答到后面变成地域, 炮了。
北京本地企业不要北京本地人,第一点原因当然是和利益相关的。如果本地人在企业工作各方面因素都要顾及,如果你是北京本地人在这上班就必须上五险一金什么的,要求很严格,有时候一些企业想不给上都不行,所以一般会考虑不要北京人。但是现在很少了,因为每家公司都得上五险一金,那种情况也就早些年才有。
第二点,如果你是北京人,家里有房什么的,公司会感觉你没干劲,认为你是过来只是为了过日子的。所以很多公司会更喜欢北漂的人,没事闲着讲讲梦想,讲讲情怀什么的也能鼓舞一下人心。不会像北京人很多会看淡这些东西。毕竟不用为房子、车、户口什么担心。
第三点,北京很多土生土长的人会有些背, 景,公司是上班的地方,如果忽然哪天出了什么差错,双方怎么办?哈哈这点我就瞎说的,但这也是一个元素吧。因为北京更讲求公平公正、讲理什么的,很爱打抱不平,有时候忍 受不了公司里的一些事情给公司带来不太好的因素怎么办,公司还是比较喜欢能控 制的住,且乖乖听话的人,谁没事喜欢养一个。爷啊。(这里不针对任何一方啊)
第四点,其实可以从公司角度分析,一般一个公司想发展不希望公司里的人都是一成不变的,还是要有不断的新鲜血 液进入,北京当地人更注重稳定的工作,一直到收养老保险就更好了,那么公司其实不太会想要这样的人,他们更希望有便宜的劳 动力如大学生之类的,如果一直被其其他人占据着势必会影响工作。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不喜欢迎来吐槽
北京哪里最有“北京味儿”?
现如今北京
不少地方的"京味"都挺足的,可您要说“最”有京味的地方,那还要说是清晨的什刹海了。为什么一定要清晨呢?因为清晨的后海没有了那些在灯红酒绿下买醉的红男绿女,没有了那些在夜色中挥洒青春的少男少女,一切都静了下来。干净的天空下是平静的湖面,平静的湖面旁是安静的小径。湖中有回游的晨泳人,有早起梳妆的野鸭,当然还有曼舞的垂柳的倒影。岸边有似已石化的垂钓者,有宜然散步的耄耋者,有到处寻觅故事的旅者。当然还饕餮食客,关心的是湖边百年的老字号和那些散落在胡同中小馆,比如后海16号。于是,这里似乎又成了百年前的老北京。想体会这儿的京味,您且听我慢慢道来:
京味一:秀美的湖光山色
京味二:湖沿儿那些个老北京
京味三:坐上黄包车来个胡同儿游京味四:说说湖边那些"京味"十足的吃食京味五:附近近宅大院中的百年苍桑先说说这湖光山色!什刹海,后海那都是满人的说法,其实就是湖。三百七十多年前,清军入关,见了这里的湖光山色,起了名字。您可能要问了:这湖有了,那山在哪儿呢?这里近有景山,远有西山。没错,几百年前的北京可没有雾霾,站在湖边儿看西山,真真儿的清楚着呢!
您看:这景儿才是老北京的样儿!再说说湖沿儿那些个老北京(人)。甭管什么地界儿,有了人那城市才能活起来。您看这湖边儿钓鱼的、踢毽子的、溜鸟的,打太极拳的,悠然自得,其乐融融!
您要是和这些个皇城根儿下的人搭上话儿,让老人家打开话匣子,那能和您侃上几小时不重样儿--全是老北京那些掌故(旧闻传说)。到了(最后)老人家或许还掏出个手机加您个微信!别笑,这可是咱自个儿亲历的!他们是这里的活字典,从天子密闻到和坤的小妾,从西山晴雪到怎么钓鱼煨汤,不定哪段就给您聊出花儿来(精彩的见解或说法)。没有了这"活的京味",这里就只会剩下历史的躯壳。如果您聊得不过瘾或者想环湖一周又不愿走太多路,不防以车代步,坐上黄包车来个胡同儿游。
要说这黄包车恐怕也是声名在外了--一部四室同堂让"祥子们"和黄包车成为老北京历史的印记之一。现如今坐黄包车来个胡同游成为体验老北京的特色游。这拉车的可不再是低头闷干的祥子了,一个个都能说会道,恨不得把什刹海的陈年旧事给你翻个底掉!要说这小胡同里的风景,您要是真喜欢,那可要时间,慢慢地去品。有些小胡同里房子别有一番风味,而散落其间的一些私家菜,小酒吧更是别具特色。
说到"京味",当然少不了这老北京吃食的味道。而在什刹海周边的重量级美味还真不少!
先说说烤肉季。这烤肉季烤肉季饭庄原名“潞泉居”,因店主姓季,俗称“烤肉季”,已经有150多年的历史了!老北京以烤肉为主打的最有名的大店有即“烤肉宛”、“烤肉季”和“烤肉王”,现如今烤肉宛和烤肉季都传承了下来并保持着老字号的传统优势。烤肉季与北京燕京八景“银锭观山”的银锭桥只有举步之遥。烤肉季店堂内,设有铁炙子,下面燃旺着松塔松柴,气味芳香。吃烤肉时,皆围炉而立,一脚踏在长板凳上,一脚踩地。一手托佐料碗,碗内是酱油、醋、姜末、料酒、卤虾油、葱丝、香菜叶混成的调料。一手拿长竿竹筷,将切成薄片的羊肉,蘸饱调料,放于火炙子上翻烤。待肉熟,就着糖蒜、黄瓜条、热牛舌饼吃,也可佐酒喝。特别是寒秋冷冬,吃得大汗淋漓,浑身通泰。烤肉当然不可放过,但是我还特别推荐一个很特别的菜"它似蜜"!把羊肉做成甜口儿,还挺好吃,这在别的馆子是很少可以吃到的。
同和居老北京有名的餐馆有八大居,八大楼之说。这同和居创建于1822年,以同怀和悦之意而命名店名。初建之时,系一小店,以经营家常菜为主,顾客大多是贫民大众。民国初年,掌柜牟文卿请御膳房的袁祥福帮厨,袁祥福凭三不沾(不粘盘、不粘匙、不粘牙)等宫廷名菜使同和居有了名气。1939年广和居停业,其大部分厨师来到同和居,使同和居生意火红,名气越来越大。并最成为旧京城著名“八大居”饭馆之首。
这就三不沾,同和居的招牌菜之一!当然,做为百年老字号,同和居还有很多拿手菜。其烹制的清蒸鳗鱼,黄焖或清蒸元鱼,三吃蛇(皮炸之,骨汤之,肉炒五彩蛇丝),用油爆、宫爆、铁板烧等技法烹制的牛蛙、秀龙鳝,糖醋脆皮鱼等都值得品尝。老北京
炸酱面的名气很大,有些老华侨回国先要吃这口儿。老北京炸酱面最诱人的就炸酱所特有的酱香味儿,尤其是在炸制的过程中,每每闻到就让我想起我的父亲,那是家的味道。什刹海吃老北京炸酱面我推荐需从什刹海南端步行10分钟左右路程的"老北京炸酱面大王"。
一遛各种老北京的吃食
一进门,就是一口炸炸酱的锅,那个香味,真让人流口水。而且这里的炸酱还处卖。可以回家吃。京味楼四中北面的马路对面就是著名的京味楼,专营京味菜和老北京的小吃,味道不错,而且这家的特色菜和拿手菜都贴在墙上,包括烧制这道菜的厨师,所以这里就不推荐菜品了,您进了店就全知道了;
如果您从京味楼向北走个3分钟,就是惠丰门钉肉饼点。门丁肉饼是北京京东的著名小吃。经营老北京特色小吃。这里还可以吃到焦圈、豆汁套餐(10元/套,有勇气的可以挑战一下这老北京特有的吃食),卤煮炒肝也不错。
这儿的炒肝相当赞豆汁一一有人吃岁上瘾,有人一口就跑焦圈咸菜漂亮的瓷碗在门丁肉饼附近有许多京味选择:护国寺小吃总店,八条一号等。在什刹海边上还有南门涮肉,庆云楼,爆肚张等店。每个店都颇有特点。爆肚张庆云楼南门涮肉,北京最好的涮肉之一。
如果上面这些您还感觉不过瘾,那咱就走进周围的深宅大院吧,去追寻那积淀了几百年的深厚历史。把这个放在最后说,是因为这些,其实是北京文化最深厚的东西,先说说恭王府吧。1975年,周总理 在病床上,以3件未做完的事情托付谷牧,其中之一就是恭王府的开放问题。一个王爷的宅子何让总理如此牵肠挂肚?因为这个地方实在不是一个普通的宅子!如果不开放,怎么用会牵涉到太多事情。所谓“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这座被誉为“北京城中第一佳山水”的王府在什刹海这个王府和贝勒府扎堆的地方可说是府邸翘楚,除了故宫就要数它了。大清朝268年的江山,这座宅子132年的历史。第一代主人是大名鼎鼎的和珅,看重这块“四周萦水,遥眺西山”的风水宝地(说风水宝地一点不假,别的不说,至今这里仍然是北京长寿老人最密集的地方之一),于是重金买下这里的多户住宅,盖起了“和府”。此后近20年的时间里,这座府邸成为大清帝国除了故宫外最有权势的地方。1799年乾隆西去,和珅被赐死。这座府邸被嘉庆皇帝赐给了庆郡王永璘据说早在和珅当道时,乾隆的诸位皇子便凑在一起商订,将来不管谁当了皇帝,都要“办”掉和珅,惟十七皇子永璘说:“将来不论哪位哥哥当上皇帝,只要把和珅的这座豪宅赏给我,我就知足!”而这位庆郡王的孙子就是后来与八国联军签订《辛丑条约》的庆亲王奕劻。到了咸丰年间,将府邸改赐恭亲王奕訢———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政治人物之一,他参与了自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几乎全部重大政治活动,就是他把慈禧扶上了“垂帘听政”的宝座,甚至可以说这位王爷对中国乃至世界的近代史都有着重大影响。下面,让我们看看恭王府——这座目前中国保持最为完好的王府吧。
这是恭王府全图。这是建议的游览路线图。恭王府大门一宫门——一入侯门深似海——何况是王府横七竖九的门丁,规格仅次于皇帝王爷的银安殿安善堂后罩楼,有房108间,但平日成为99间半后花园诗画舫经常有人问这恭王府需要多长时间,应该是如果走马观花需要1个小时就够了。但是如果稍微细致一些,那就需要2-3小时。如果您对历史感兴趣,那就至少需要1天的时间。就拿上面这个辅首来说,很多人恐怕根本就不会注意到。是宫门上的装饰,叫铺首、兽面铺首,这是按1936年中国营造学社测绘稿复制的,是公主府的遗物,后丢失。注意,下部叫仰月千年锦,是凤纹。上面的兽头,王府的应该是龙纹。 所谓龙生九子,有一子名为椒图,形像螺蚌。遇到外敌侵犯总是将壳口闭紧,人们将它用在门上,除取“紧闭”之意,以求平安外,还因其面目狰狞以负责看守门户,镇守邪妖;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即椒图“性好僻静”,忠于职守,故常被饰为大门上的铁环兽或挡门的石鼓,让其照顾一家一户的安宁,被民间称作“性情温顺”的龙子。 这些知识在恭王府中非常多,如果一一道来,可以成书。最后介绍一下宋庆龄故居。宋庆龄故居在什刹海的北面。宋先生庆龄的长大后主要的居所一是上海思南路的孙中山故居,二就是这北京的什刹海边。如果是在上海那十二年是孤单、惊险、不停奋斗(战斗)的十二年,那么相对而言,在北京这里则是相对平静安详的岁月。这里有她很多很有纪念意义的物品展示,我三次在这个院子里漫步,第三次走了3个多小时,感慨良多。对中国近代历史感兴趣的朋友来这里一定会很有收获的。而这里原来是醇亲王府,仅就园林而言也是值得一观的。除了上面两个推荐,附近还有郭沫若故居、张伯驹故居、梅兰芳纪念馆、时间博物馆、钟鼓楼等可以一行。这就是我心目中北京最有京味儿的地方。
北京哪里最有“北京味儿”?
身为北京人,小编给大家推荐以下几个具有“京味儿”的地儿:
东交民巷
东交民巷西起天安门广场东路,东至崇文门内大街,全长近1.6公里,是老北京最长的一条胡同。旧时因这里是漕运地,所以原称东江米巷。在近代,这里曾是著名的使馆区,现在,道路两旁的西洋建筑还在向过往的人诉说着曾经的历史。
交通:乘坐41路、60路公交到正义路南口下车,步行79米;或乘坐59路、723路、729路、8路、9路、特11路公交到正义路下车,步行186米即到。
西交民巷
西交民巷东起天安门广场,西至北新华街,面对东交民巷,与长安街平行。西交民巷是晚清以来到二十世纪后期约一百年的金融街。早年在西交民巷内还有刑部、大理寺、都察院、太常寺、銮仪卫等衙门。
交通:乘坐9路、66路、67路、特2路、特4路、特7路公交到和平门东下车,步行211米
南锣鼓巷
南锣鼓巷是一条位于北京中轴线东侧的胡同,北起鼓楼东大街,南至平安大街,宽8米,全长787米,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至今已有740多年的历史。
去年,南锣鼓巷申请取消3A级景区资质,然后,南锣封闭改造小半年,今年2月份重开,旧貌换新颜,玉米汁、炸榴莲、炒酸奶、盐酥鸡、臭豆腐……这些之前被推荐的南锣鼓巷小吃都没了,商铺从235家锐减到154家,店铺大多采用灰色墙壁、砖红色木门,墙壁上没有涂鸦,地面换上了崭新的青灰色拼花石砖。
巷子南口还多了一家“南锣民俗文化馆”,黑底金字招牌,红砖色木质门敞开,一进门就能看到吹糖人、捏面人的摊位。南锣民俗文化馆负责人阿龙说,现在的南锣和印象中小时候的样子更像了。这条明朝的“昭回靖恭坊”,清朝的“罗锅巷”,如今终于恢复了几分当年风貌。
交通:
1、乘坐地铁6号线、8号线南锣鼓巷站下车
2、乘坐3、13、60、118、612路公交南锣鼓巷下车
北锣鼓巷
大名鼎鼎的南锣鼓巷早已尽人皆知,很多人可能还不知道,南锣之外还有北锣,北锣鼓巷位于安定门内大街西侧,呈南北走向。北起安定门西大街,南止鼓楼东大街,全长866米,宽7米。
这里尚未被商业气息熏染,安静宜居。静谧的胡同小巷里,无数有趣的人和店藏匿其中。躲开南锣和鼓楼大街上川流熙攘的人群,逛逛北锣,享受一下缓慢的小时光也是别有滋味。
交通:
1、乘坐13路、623路在锣鼓巷站下,步行可达。
2、乘坐44路外环、800路外环、特2路上行至安定门西下车,步行至北锣鼓巷。
3、乘坐地铁2号线至安定门站下,步行约480米到达北锣鼓巷。
4、乘坐104路、104快车到宽街路口南下车,步行至北锣鼓巷。
五道营胡同
五道营胡同,明朝属崇教坊,称武德卫营。据传此地为明朝守城的兵营驻地。到了清朝讹传为五道营。1965年整顿地名时将小头条、小二条并入,改称五道营胡同。这儿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这里还有各种最时髦的餐厅和服饰,隐藏着很多潮人才懂得的小店。它和南锣鼓巷一样精彩,却又比南锣鼓巷多了一丝文艺气息,这里更慵懒,更清净,更京味。
这里的小店比南锣鼓巷更有特色,店大半都是外国人和海归开的,许多店主还是导演和文艺工作者。客流量相对较少,但氛围好,文化多元,让人喜欢这里的味道和气氛。商家和老住户共存,时尚和京味儿“混搭”,历史与现代气息融合,艺术与平民生活接壤,别有一番趣味在其中。
地铁:地铁2号线,安定门站或雍和宫站下车;或地铁5号线雍和宫站下车。
公交:乘坐 90外或者104, 在安定门内站下车后再步行至五道营胡同。
国子监街
国子监街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内,东起雍和宫大街,西至安定门内大街。国子监街是一条东西向的胡同,形成于元朝初年,明时称“国子监孔庙”,清时称成贤街。民国以后称国子监。1965年称国子监街。国子监街是北京仅存有牌楼的街道,其周围的胡同,不少与国子监相关,诸如国学胡同,箭厂胡同等。
交通:
1、乘地铁5号线雍和宫站下车
2、乘13、116、117、124、807、104、108、803、850路公交车至雍和宫或定安门下车
烟袋斜街
烟袋斜街是北京历史最悠久的斜街之一,位于北京市地安门外大街鼓楼前,为东北-西南走向,全长232米。根据明朝时的《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记载,这条胡同叫做“打鱼厅斜街”,据朱尊彝所著《日下旧闻考》的记载清乾隆年间这条胡同被称为“鼓楼斜街”,到清末时鼓楼斜街改名烟袋斜街。
在清末至二三十年代,街内以经营旱烟袋、水烟袋等烟具、古玩、书画、裱画、文具及风味小吃、服务行业等为主,是北京北城较有名气的文化街,曾留下不少文化名人的足迹。
交通:
1、乘坐地铁2号线鼓楼大街站下车;乘坐地铁6号线南锣鼓巷站或北海北站下车
2、乘坐5、60、107、124、635路公交车鼓楼下车步行200米即到
鼓楼大街
北京鼓楼大街古朴厚重,两旁分布着四通八达的胡同、许多老字号商店与各种老北京小吃,灰色的砖墙、红瓦片的屋顶,偶尔能听到京片子的叫卖声,是非常有北京特色的街道。在大街上散步,看来往的人群,可以感受到地道的老北京文化。
交通:地铁2号线、8号线鼓楼大街站下车。
前门大街
前门大街位于京城中轴线上,北起前门月亮湾,南至天桥路口,与天桥南大街相连。建外城前(明嘉靖二十九年),它是皇帝出城赴天坛、山川坛的御路,建外城后为外城主要南北街道,民众俗称前门大街。大街长845米,行车道宽20米,明、清至民国时皆称正阳门大街,1965年正式定名为前门大街。
前门大街是一条历史悠久的商业街,明朝中叶,由于商业的发达,前门大街两侧出现了鲜鱼口、猪(珠)市口、煤市口、粮食店等集市和街道,前门大街成为一条商业街。北京最著名的“大栅栏儿”也在其中。明嘉靖以后,各省市在京做官的人为了解决进京应试举子的住宿问题,在前门大街两厢建立了各地会馆,这样也促使前门大街成为一条繁华的商业街道。现如今,有很多老字号在前门大街都设有门店。
公交:乘快速公交1线、特2路、奥林匹克2路、特4路、特7路、8路、9路、17路、808路、826路等前门站下车。
地铁:乘地铁2号线前门站下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