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可能会有疑问,珠三角和长三角哪个风水好,因为大家就喜欢比吗,中国就喜欢和美国比,深圳和香港比,这比那比的,那么这两个板块哪个好。
从现有的经济来看,长三角这一块,有上海,苏州,南京,杭州,无锡等城市,珠三角有广州,深圳,东莞,佛山,其实从风水上面就是板块上面还有香港和澳门,为什么把香港和澳门也算在内,因为在地理上面它们就属于这一块啊,这是不能变的,这两块地方其实都是冲击平原,而且从经济总量来看,如果加上香港和澳门,珠三角要比长三角还要好,那么是不是就是说珠三角就是比长三角好呢,我的回答不是这样的。
从风水上面来说,长三角这一块是龙脉,这是按照形势的大小来判断的,而珠三角就不是,为什么这样说,因为长江规模是远大于珠江的,这是龙脉的差距,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在海运还没发展起来的时候,珠三角就根本没办法和长三角比了。
长三角和珠三角都是冲击平原,但这两者是有差别的,为什么因为从地图上面来看,长三角还有一个太湖,风水上面水能聚为财,说明能聚财,加上杭州的话,还有一个西湖,但珠三角就没有一个能聚的湖,这就必然导致这边的财富不能聚。
那很多人说为什么,珠三角那么有钱,我想说的是,这个就是国家的政策了,这个没办法,有扶持,你怎么着都行。人为的干涉,不能代表自然的发展规律。
长三角哪里的水质比较好?
长三角哪里的水质比较好,不能是混浊的,绿的。
绿水,碧水,秀水,一般是诗句里用的比较多。现实如果真是绿水,说明水质不怎么样。
混浊,活水一般多有泥沙掺入其中,只要泥沙没有受到污染,混浊水沉淀一下,就变成了清水。
长三角,水系较多,有长江水,淮河水。江水比较混浊,淮河水比较清洁。谢谢邀。
未来长三角哪个城市会脱颖而出?
先指正一点,描述的不准确,这是最初的长三角城市群规模。2014年通过第二次扩容,长三角城市群规模已达26个城市,也不再仅仅是局限于浙江、江苏和上海两省一市范围。扩容后,安徽省部分城市也进入了长三角城市群。也有部分网友说,长三角为什么要把安徽拉上,让人匪夷所思。其实这种想法是错的,从整个华东版图看,安徽这部分都在南京的辐射范围之内,这就很好理解了。
回到正题,未来长三角城市群哪个城市会脱颖而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上海是内核,南京和杭州是两翼,外加合肥、宁波。这四座城市目前来说,差距并不算太大。其他地级市虽然各有各的优势,但在体量上都无法跟这四大城市相抗衡。苏锡常就是一个典型,虽然县域经济遥遥领先,但总体来说城市规模不够大。杭州的城市规模已经这么大的情况下,去年还把临安市设区,就是为了进一步做大做强。从这一点上,我们也能明白一个道理,要想强大,就要有足够的资源。城市规模有时候能决定很多事情,这里就不搬上各大城市的数据了。单从个人观点看,宁波将会是未来城市群中那颗耀眼的新星。有天然的良港,区位优势明显。
长三角和珠三角谁更胜一筹?
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无疑是中国实力最强,也最有可能打造成世界级城市的两个城市群之一,这两片区域也目前中国经济活跃,最具创新精神,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群。
中国部分城市群分布图。
我们先看看两个超级城市群的基本情况和实力(由于2017年GDP数据仅是预估数据,不是最后核定数据,所以后面的GDP数据均为2016年的核定数据):
长三角城市群,包括上海,浙江,江苏和安徽的26座城市,据华尔街见闻的数据显示,长三角的面积为21.2万平方公里,2015个常住人口为1.5亿人,2016年GDP为14.7万亿元,人均GDP为97454元,地均GDP为6949万元每平方公里。
目前长三角城市群是中国城市数量最多,经济总量最大的城市群,长三角有一个一线城市(上海),4个新一线城市(苏州,杭州 ,南京,宁波),8个二线城市(无锡,合肥,南通,绍兴,常州,嘉兴,金华,台州等)
长三角城市群。
珠三角城市群,包括广东省9个城市,珠三角(9市)的面积为5.5万平方公里,2016年GDP为6.8万亿元,2015年常住人口为5874万人,人均GDP为115597元,地均GDP为12346万元每平方公里。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在面积,城市数量,GDP总量,常住人口这几方面,长三角城市群占据优势地位,在人均GDP和地均GDP两顶数据中,珠三角城市群领先。
珠三角9个城市中,拥有两座一线城市(广州,深圳),一座新一线城市(东莞),四座二线城市(佛山,中山,惠州,珠海)。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
需要说明的是,现在珠三角城市群的提法已经有点过时了,现在最火的是粤港澳大湾区概念,珠三角9市加上香港,澳门两座城市,共同构造成粤港澳大湾区,这里将打造成与美国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日本东京湾区齐名的世界级湾区经济,完成国家赋予的使命,这必将给珠三角城市群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港珠澳大桥的通车,深中跨海大桥的修建,珠三角一体化进行加速,发挥港澳的作用,加上珠三角城市的创新能力,相信未来,珠三角的发展值得期待,在与长三角的对比中,珠三角或许能略胜一筹。
长三角一体化对安徽来说意味着什么?
在大时代环境影响下,长三角一体化对于安徽发展来说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几年前安徽与江西还是难兄难弟,但现在两者孰强孰弱已是一目了然。我希望在未来长三角更深层次发展下,安徽各市也应该齐头并进、共创辉煌。
其实早十年前安徽经济还属于中部范畴时,曾与湖北、湖南、江西共同规划“中四角”战略。可后来安徽下属八座城市顺利加入长三角经济发展圈后,自此安徽也算是坐上长三角改革顺风车。而中四角战略也因为安徽的退出暂且告一段落,不过现在规划的中三角战略也是名存实亡,估计最后还是不了了之。
此外安徽这几年的发展都是有目共睹的,曾经共患难的江西已远不及安徽。其实江西地理优势比安徽还要明显,毕竟其距离长三角、珠三角都不远,完全可以左右逢源,谋取自身经济发展利益。只可惜江西没有抓住机遇,这才导致如今经济发展迟缓。不过未来随着京九高铁的开通,相信江西也能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
言归正传,现在安徽在长三角扮演的角色还是劳动力与能源输出大省,简单来说就是为长三角发展提供劳动力以及社会发展资源,与其它发达省市形成资源互补。其实类似这种发展环境已经持续数年之久,安徽也早已达到自身的瓶颈,未来安徽若没有自身的实体经济,恐怕就会面临整体淘汰。
这次长三角深入一体化发展算是安徽一个不小的发展机遇。因为长三角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交汇点,至于未来如何打造成“世界顶尖城市群”,我觉得最主要的首先要打通交通瓶颈,至少现在看来安徽为对接长三角核心地带下定的决心也是比较大的。
现在安徽就已经规划沿江、商合杭高铁,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合肥至池州至金华的高铁,其中池黄段是利用武杭高铁,安徽为了日后能够全面对接长三角,宁愿武杭高铁在安徽境内绕道几十公里,只为合肥到金华的高铁线路能够顺利贯通。此外安徽还规划京九安徽段,目前已经全面开工,预计未来有京九线的过境,安徽在长三角中地位也会水涨船高。
总结:自从安徽加入长三角后,不管是经济还是民生又或者是教育都呈现井喷式增长。我相信未来在长三角深入发展下,安徽走出自身独特的经济发展道路,为长三角地区经济繁荣发展作出贡献。
长三角如何应对粤港澳大湾区?
粤港澳大湾区已正式上升到国家战略,这是国家的一件大事,是全国人民的幸事。湾区经济如纽约、东京湾区的高度发达举世闻名。珠三角发展至今,11大城市亟需整合,形成合力,促使经济再次快速而稳定发展,已是当前之急需,而且各市相连也提供了条件。从这个角度来说,珠三角再次跑在长三角前面。
一个地区的发展,应力戒内斗,一个区域、一个国家同样如此。从这个角度来说,长江角谈不上应对珠三角。长三角的劣势在于几个省,城市发展一盘散沙,整合需胆识和智慧。
粤港澳湾区,迅速上升国家战略,我认为还有政治历史缘因。一是港澳原本属于广东,三地人民互为亲戚,同文同俗。二是国家统一大战略,一小撮港独搅得香港昏天黑地,已世人皆知。粤港澳湾区经济一旦形成,就会使三地之间难以割舍。
港珠澳大桥很快开通,这已迈出了重要一步。
2030年,大家会看到一个世界级湾区——粤港澳湾区经济体,一定会震撼世界!
为什么苏州是长三角第二大城市?
苏州的经济体量和发展前景都要好于南京和杭州。
长三角地区可以说是我国目前为止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了,明星城市云集,魔都上海作为长三角老大的地位毋庸置疑,但是谁是老二却一直存在争议。目前有三个城市是有力的竞争者:南京、杭州和苏州。
如果时间往前推个十年八年的,可能南京的呼声会更高一点,但是现在苏州已经实现了完美超越,各项指标均排在南京和杭州前面,成为全国最强地级市。苏州能崛起的这么快其实是天时地利人和兼备,发展起来是早晚的事情。
苏州是江苏省乃至全国最早推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城市,开放型经济优势突显无疑。上世纪90年代,新加坡就在苏州建立了著名的新加坡工业园区,在那之后,苏州招商引资的力度一直很大,而且很注重产业结构的合理配置。而在大力发展现代工业的同时,苏州并没有以丧失传统为代价,苏州的江南风情被最大限度的保护和发展,苏州的旅游业也与其他传统行业一起,和现代工业发展实现了完美融合,为苏州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多元化、稳定的层次结构。
苏州邻近上海,而上海的辐射作用是苏州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上海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尤其是金融业最发达的城市,对于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是很强的,而苏州交通发达,与上海的交流沟通越来越频繁,这对一个地级市的发展推动作用可不是一星半点。
除了自身强大的产业优势和上海的辐射作用之外,苏州强大的县域经济也为苏州的发展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撑。昆山连续多年雄踞全国百强县之首,而且地位越来越稳稳固,无可超越。张家港,常熟,太仓等县也都是百强县前十名的常客,全国百强县前十名有一半是苏州的,最少的时候也有四个。这几个强大的县级市为苏州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非但没成为累赘,反而是添砖加瓦。
各种因素的完美整合,造就了如今苏州的繁荣景象。按照现在的发展态势,如果杭州不联合绍兴、南京不进行优化升级整合的话,苏州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依然会是长三角地区第二大城市。
合肥能成为长三角特大型城市吗?
合肥现在已经是“长三角特大城市”。根据长三角发展战略规划指出,长三角经济圈以上海为核心,南京、杭州、合肥等为副中心城市。由此可见合肥俨然已经成为长三角地区媲美南京和杭州的特大型城市。再者其经过这几年的飞速发展,其经济实力与首位度也在不断提高。
其实合肥在加入长三角之前,属于中部经济发展序列,曾经还与武汉、长沙、南昌等一同规划“中四角”发展战略,直到后面安徽部分城市加入长三角经济圈,合肥乃至整个安徽才迈入经济发展快速通道。与以往相比,合肥现在的“经济实力”还有“省会首位度”都在不断加强,这都得益于合肥打造成为长三角经济圈的副中心。
至于现在合肥除打造“长三角副”中心外,其自身建设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也是合肥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科教兴国,教育是引领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合肥虽然说在科教板块是后起之秀,但其黑马潜力已经超越武汉、南京等老牌科教城市。未来合肥还将围绕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设,进一步规划发展芯片之都还有滨湖新区的产业布局。这样一来合肥在科教以及新技术新智能领域的影响力也在与日俱增。
此外在高铁网规划上,合肥高铁网俨然已经成为长三角高铁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说新开建的京九高铁安徽段,这一条高铁对于合肥乃至整个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可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对于合肥来说,这条高铁不仅能够加强合肥与首都、特区的经济交流发展,还能让合肥成为长三角地区与特区经济交流发展之间的扣钮。
这样一来不管是对于合肥来说还是对于长三角地区来讲,京九高铁的发展建设对其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影响。当然京九高铁还有安徽、湖北东西线之争,我觉得这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毕竟都是为经济发展。
当然合肥也有短板,最明显的就是其经济发展规模还略逊南京、杭州等城市。作为长三角的副中心城市,合肥经济总量仅为七千亿,在卧虎藏龙的长三角地区,这点实力还无法真正与南京、杭州等副中心城市相提并论。不过我认为,日后只要合肥加快经济发展速度,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终有一天合肥能直接与南京、杭州等老牌省会同台竞技。
最后我希望合肥能够再接再厉,这次随着长三角深入一体化发展的布局,合肥等新兴城市又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在此我也祝愿未来合肥也能够与省内其它城市携手共进,共创安徽发展新繁荣。
淮安为什么没有被纳入长三角城市?
这个应该没有定论。
2016版长三角城市群规划已批复很久了,至今未公布内容。
开始说覆盖30多个地级市,后来又冒出一个26城的说法。
30城说法
上海 (1市)
江苏 (13市): 南京、苏州、无锡、镇江、常州、南通、扬州、泰州、盐城、淮安、连云港、徐州、宿迁
浙江 (11市):杭州、宁波、绍兴、湖州、嘉兴、舟山、台州、金华、衢州、丽水、温州
安徽 (5市):合肥、马鞍山、芜湖、滁州、淮南
26城说法:
上海 (1市)
江苏 (9市):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南通、镇江、泰州、扬州、盐城
浙江 (8市):杭州、宁波、绍兴、嘉兴、金华、台州、湖州、舟山
安徽 (8市):合肥、芜湖、安庆、马鞍山、滁州、宣城、铜陵、池州
后来参与的专家给了一些个人看法
定量分析法
最传统的一种分析方法。就是以上海为中心画圆,看圆圈里还包括哪些城市。除了原来划定的16个城市外,还包括了江苏的盐城、淮安,安徽的合肥、马鞍山、滁州、蚌埠、六安,浙江的金华等城市。
综合交通可达性
就是各市经公路和铁路到上海的最短距离。淮安也在范围里。
金融联系网络测度
这个东西是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局提供的相关数据中分析,结果发现,原来的16个城市与上海的金融联系最为紧密,此外也包括淮安。
经济引力强度模型
分析各城市与上海、南京、杭州、合肥之间的人口和GDP、邮电业务量、公路货运量、社会用电量等规模数据间的相互作用程度。
通过万有引力模型计算分析发现,淮安比不上盐城。
个人猜测应该是盐城的沿海优势赢了淮安,所以在2016年,盐城纳入长三角,淮安的申请还是没有被批准。
珠三角和长三角哪里的经济总量更高?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包括广州、深圳 、珠海、佛山、东莞、中山、江门、肇庆、惠州等9个城市,新扩容清远、云浮、阳江、河源、汕尾 5个城市,一共14个城市所形成的珠三角城市群。2016年珠三角城市群总GDP 73118.77亿元,占2016年全国GDP9.83%;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包括:上海,江苏省的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盐城、扬州、镇江、泰州,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舟山、台州,安徽省的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等 26市。2016年长三角城市群总GDP147194.41亿元,占2016年全国GDP19.78%。
上述数据可以看出,长三角经济总量大于珠三角经济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