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风水专家宋国元被央视相关栏目评为2016年行业影响力人物,今日做客央视发现之旅 这一壮举,对推动传统文化、把易经融入现代社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代表了中央台对易经风水的肯定和认可,意义超凡。请易学爱好者关注。
宋国元:金石学学者、金玄易学体系创始人、干支逻辑学和九星逻辑学倡导者、多所知名高校房地产总裁班客座教授和建筑装饰设计顾问、中国国学研修院院长、首易文化传播中心主任------。
个人履历:
宋国元:道教正一派,法名宋罗元,号金玄道人,龙虎山传度;闾山大法院授职上清三洞九天金阙仙卿兼雷霆都司府院事,闾山派奏职祈祥法会监坛大师。
75年出生,大专学历、天津武清人,生于医卜世家,自幼随民间道士学习玄学,自2001年后走上了游学之路,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在授业恩师南开大学教授廖墨香教授的指引下结识了、李书友武汉大学教授唐明邦、南京大学教授李书友、西北大学教授高立勋、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张志哲等易学导师的指点和真传。不断地在实践中检验,从而对《周易》相关学术有着独特的见解和运用。所创立的金玄易学体系主要以研究《易经》相关古籍为主,他还收集了很多古代书籍包括《罗经解定》《宅经》《葬经》《撼龙经》《青囊奥语》《疑龙经》《青囊序》《沈氏玄空学》《玄空紫白诀精解》《走马断宅》《金锁玉关》、《地理五诀》等大量的风水古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他站在“金石学”的角度来研究《易经》相关文献,勤学苦读,对诸多的易经风水相关古籍的语法、修辞的整理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用相对的实物或资料论证说明,从而用严谨的逻辑把形而上的《易经》思维应用到建筑风水、预测学和企业管理等领域中,发挥的淋漓尽致。
多年的《易》学研究实践,在不同刊物发表了多篇相关《易学》的论文,其点校的《金锁玉关》一书在2007年出版后赢得了众多易学专家的好评。宋国元老师本着破除封建迷信的原则在全国多个城市开展风水讲座,使得近万人受益,他被国学界称为“风水科学化的第一人”,为来自全国的600多名《周易》爱好者进行了专业的培训。其中多位已经成为易学领域成功人士。
李书友、廖墨香、张志哲等众人的多次提议,在众学员的迫切要求下,“弘扬国粹,让中华国学文化绽放新的光彩也为了更好地传承金玄易学体系之文化,促进易学预测水平再续辉煌,更好的以正能量服务社会”宋国元斟酌后决定在近千名学生当中选拔一批德才兼备,文化水平相对高的人,组成以“金玄易学体系团体”简称“金玄宗门”弟子为核心的队伍。扎扎实实的开展学术研究活动,以育人重德为先,勉励学人弟子学易之先,须先立做人为本,修高尚之德,以资学术,要常怀报国之心,为社会多做贡献。
经过大家商榷决定在宋国元老师创立的首易文化传播中心开业10周年之际,3月15日在杭州萧山区金马国际酒店举行金玄宗门开门收徒仪式。第一批入室弟子有45人,有很多弟子已经在易学研究的道路上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会后南京大学李书友教授称:“参加近20年的易学大会金玄宗门纳徒仪式是易学界绝无仅有的盛大收徒仪式。也体现出近几年,金玄易学体系发展繁荣、气象蓬勃的局面,更是金玄宗门教学有方,学员诚心精进、刻苦学习,涌现很多后起之秀,希望加入金玄宗门的全体弟子,在你们师父宋国元的带领下把易学科学化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宋国元认为追求名利而搞学术,是搞不出什么名堂来的。他在家或在外,从不炫耀自己的名气,在各种学术会议都以学习者的谦虚面貌出现。这就是宋国元严谨治学,谦逊做人不喜名利的精神境界。他用勤奋执着的态度,不断探讨、不断感悟博大精深的易学奥妙。至今已是不惑之年,仍谦诚好学,虚心向同仁请教,天都要写笔记和心得,可谓是纯粹之金石学者,堪称易界之楷模。
他的事迹先后得到江苏卫视、南方卫视、新浪乐居、百度乐居、搜房房产、南方都市报、央视网、中华国学网、华商商道杂志社、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中华网、中国经济网、中国日报网、搜狐网等数十家媒体的专访和相关报导。
个人论文:
《金锁玉关砂水论》、《金锁玉关探源》、《浅论葬经》、《青囊论葬说》、《金玄易学综论》、《杨公十二倒杖法象意说》《过路阴阳话东陵》《风水师就是企业的医生》《象理术风水中的体现》等------
主要著作:
《金锁玉关》、《风水案例汇编》、《金锁玉关风水图解》、《八字命理综合解析》、《干支逻辑学》《玄空风水解析》《九星逻辑学》、《金玄罗盘解析》等-----并且完善了金锁玉关风水理论和沈氏玄空风水理论完美结合设计出了“金玄罗盘”。
多年的潜心研究宋国元硕果累累2005-4聘为“中华周易协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2006年的易学大会上荣获 “建筑风水领军人物”的称号,2007-4聘为“中华周易协会堪舆研究中心主任”2007-8任命为“国际周易研究院常务院长”2008年入编《世界周易名人大典》,(安阳周易专修院发行64页)荣获“中国十大易学风云人物奖”。2009-3第六届中华易学大会:所作论文《浅论葬经》荣获特等奖,设计的(5寸金玄罗盘)荣获“中华易学学术贡献奖”2009-8荣获“中华易学行业权威专家”称号(中华易学专家联合会颁发)2010-3现代易学专家论坛荣获“现代著名易学专家”称号2011-4第七届中华易学大会:所设计的(9寸金玄罗盘)荣获“中国堪舆界尊尚荣誉”所作论文《青囊论葬说》荣获“优秀论文一等奖、2010年度中华易学优秀人才奖”2011-6聘为“中国国学研修院院长”2012-11首届全球周易专家大会:论文《金锁玄空结合论》荣获特等奖”所设计金玄罗盘荣获“易学文化突出贡献奖”和“中华杰出易学创新奖” 被大会认定为“金玄风水创始人”2013-4第九届中华易学大会:荣获“二零一二年度中国易学界最值得信赖人物”2013-5聘为“中国易经文化实战应用交流协会名誉会长”2013-6郭璞<<葬书>>学术研讨会:论文《金锁玉关理论之本质》入编《山西豪土建筑地理与环境科学研究论文集》)2013-7第二届全球周易专家大会荣获“全球十大易学导师”荣誉称号(中国周易职业管理中心颁发)2013-8泰山论易:论文《金锁探源》荣获“优秀论文奖”2013-9荣获“中国著名易学专家”荣誉称号2013-9中华现代科学建筑环境与滨州文化高端论坛:荣获“国际著名十佳易学导师”“中国著名四柱风水专家”2014-6《金锁玉关风水图解》被上海易经公益图书室收藏,荣获《捐赠证书》2014-4论文《杨公十二倒杖法象意说》在“首届中国东部(台州)易学文化精英论坛”中,被大会评为贡献奖。2014-4在当代易学界具有一定影响力,传记被编入周易名人史册《全球周易名人大典》2014-4-13论文《金锁玉关话东陵》荣获“二零一三年度中国易学与堪舆学优秀论文一等奖”2015-3-13论文《金锁玉关理论的缺陷》荣获“二零一四年度中国易学特大成就奖”2015-4-11论文《风水师就是企业的医生》日在北京雁栖湖中国科学院国际学术中心召开举办的第十一届中华易学大会上荣获“二零一四年度中国易学与堪舆学优秀论文特等奖”和“中国易学科学研究成就奖”等。
宋国大将华元为何被活捉?
华元是春秋时期宋国重要的人物,他一生经历了宋昭公、宋文公、宋共公和宋平公四位宋国国君,成为当时宋国的重臣,因此得以掌握宋国的政事,华元不仅将军,而且还是政治能手,又身兼宋国的外交之事。
当时华元以自己独特的地位和个人能力支撑着宋国。但是后来在郑奉楚命攻宋之时,宋国被打败,同时华元也被活捉。
那宋国大将华元为什么会被活捉呢?
因为在当时楚国想要攻打宋国,所以楚国就让郑国去攻打宋国,宋国于是命华元和乐吕前去抵抗郑国的进攻。
而在宋国和郑国准备开战的时候,华元为了鼓舞士气、犒赏士兵,所以就杀羊煮汤给宋国士兵吃,希望他们在作战的时候奋勇向前、勇敢杀敌。
然而羊肉羊汤毕竟少而士兵多,同时华元作为主将也很繁忙,因此不可能人人都照顾的周全,有的人并没有吃饭羊肉喝到羊肉汤。其中就有华元的车夫,因此他的车夫对华元心生元怨恨。
当宋郑两国交战时,华元的车夫觉得他和士兵同时上战场,而别人有羊肉吃,他不仅没有羊肉吃,连汤也没喝到,所以他一气之下就驾车冲进郑国军中,他是华元的车夫,那当时肯定华元也在车上。他们冲进郑军之中,因此华元被郑军活捉。
华元被俘虏后,因为华元在宋国的地位很高和他在宋国起到的作用很大,所以宋国国君愿意以一百战车和四百匹好马来赎回华元。
但是结果华元还没等宋国的战车和好马全部送到郑国,华元就逃出郑国回到了宋国。
北宋联金灭辽,南宋联蒙灭金,宋人是否背信弃义,毫无廉耻?
谢邀!宋朝(960年—1279年)即赵家王朝,宋朝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分北、南宋两个阶段。宋朝共历18帝,享国319年。
公元960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宋州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为帝,建立宋朝。实事求是的讲,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创新高度繁荣的时代:①宋朝的经济发展方面,如咸平三年(1000年)人均GDP为450美元,超过当时西欧的400美元,宋朝民间的富庶与社会经济的繁荣实远超过盛唐;②宋朝出现了宋明理学,儒学得到复兴,科技发展迅速,政治开明,且没有严重的宦官专权和军阀割据,兵变、民乱次数与规模在中国历史上也相对较少;③北宋因推广占城稻人口迅速增长,从太平兴国五年(980年)的3710万增至宣和六年(1124年)的12600万。陈寅恪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俗话说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北宋联金灭辽,是北宋的国策。北宋朝廷念念不忘收复燕云十六州,于是趁着辽国衰落,与新兴的金国结为同盟,共同灭辽。问题是灭辽后因处置失当,为金兵南侵找到借口,使北宋完全暴露在金的侵略威胁之下,金兵挥师南下掳北宋二帝及宗室而去,北宋灭亡。
南宋联蒙灭金,也是南宋末年临安朝廷经过深思熟虑做出的军事外交战略,以报靖康之耻。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年),金朝政权在蒙古和南宋的联合夹击之下终告灭亡,结束了宋金之间长达100余年的对峙。令南宋沒有想到的是,蒙古人在灭金后并没有停止南下的步伐,而是把灭南宋作为他们的下一个目标。事实上,南宋政府并非不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最后走上“联蒙灭金”的道路更多的是一种“两害相较取其轻”的无奈。
两宋在外交上,有惊人相似的地方,北宋联金抗辽,辽亡了之后,北宋就被昔日盟友所灭;南宋联蒙抗金,金被灭了后,南宋也没能逃过蒙古的铁蹄。那么同样的错误,赵家人为什么会犯两次呢?为什么南宋没有吸取北宋的教训呢?是南宋昏庸所致吗?分析发现,南宋的诞生就伴随着北宋的血泪,与金有不共戴天之仇,但是在两方一百余年的对峙过程中,除了时不时的摩擦外,大多数时间,南宋和金以叔侄相称,南宋每年向金缴纳岁币,“孝敬”金人,以维持两方脆弱的和平,但是这种屈辱的历史深深的刺痛着中原大宋王朝。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宋朝立国三百余年,二度倾覆,皆缘外患,是唯独没有亡于内乱的王朝。
两宋都不是大一统政权,称宋国和宋朝哪个更合适?
谢邀!根据史学界对大一统的认定和定义,一般情况下,实现了中国南北统一的王朝才算是大一统政权,根据这个一般的认定,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王朝有秦、汉、西晋、隋、唐、北宋、元、明、清几个朝代。
两宋不是大一统政权的提法对北宋来说有些不妥,毕竟北宋打过了长江,实现了中国南北的统一,至于北宋和西夏、西辽和金国长年战争,不影响北宋大一统的提法,原因是史学界对大一统的认定,没有具体规定南北统一到什么程度才算是大一统政权,从中国几个大一统政权看,其地盘范围也不是一般大,有的比较广大,有的则比较狭小,但又都称作大一统。
南宋是在北宋被金国亡国后建立的南方政权,他没有实现对北方的控制,把南宋列为非大一统政权还能讲得过去。
至于两宋称国称朝的问题,称国好象没听过,把两宋叫宋朝的或叫北宋、南宋的人倒是不少,既然人们习惯把两宋称呼宋朝,那就随主流把两宋叫宋朝好了。
国有大小之分,比如大秦帝国、大汉帝国、大唐帝国等,南北朝时期,中国南北出现了许多小国,也叫国,春秋战国时期也是这样,所以国有大小之分,亦有强弱之别,把两宋称作国也没有什么错误。
以上只是个人观点,若出现原则性问题,敬请广大网友批评指正!谢谢!
为什么秦国灭了韩国之后没有五国攻秦,而齐国灭了宋国之后,却引发了五国攻齐,差点使齐国灭亡?
两者历史背景是不同的,不可同日而语。秦灭韩时,正是秦始皇时期,秦国的实力已经无人可敌,而其它诸候自保尚不能,更别谈合纵攻秦了。下面来重点说说五国攻齐吧,这个事情发生在齐闵王时期,那时的战国格局是秦、赵、齐三强并立于世,其它诸候国虽称不上强国,也是国力充裕的二流强国。五国攻齐其实是继“马陵道之战”之后,又一个战国格局的“分水岭”。“马陵道之战”后以魏国为首的东方超级强国退出强国序列走向二流,为秦、赵、齐的发展强大腾出了战略生存的空间;而五国攻齐之后,战国格局的再度改变,则为秦国一统华夏提供了实质性的可能。
当时宋国拥有工商业大城陶,引起齐、秦等国的觊觎之心。公元前286年,齐湣王在苏秦的鼓动下,做了各诸候朝思暮想却又不敢做的事,灭掉了宋国吃掉宋国这块表面肥里面毒的肉。结果因独吞“肥宋”招至列国忌恨,由秦国牵头,燕国大将乐毅统领的两路大军打得齐国鸡飞狗跳险些亡齐。经此一战,合纵联军在乐毅的统领下连破齐国72个城池并攻入齐国都城临淄,齐湣王出逃。合纵联军破齐后大肆在齐国为所欲为,唯秦军按事先约定不取一寸土,破齐后原路返秦。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秦军在这次战役中大费人力物力财力却不要一寸土不要齐人一分军资呢?果真如之前所说的是为了宋人出口恶气以“有道伐无道”吗?显然不是,其实秦国虽然没占一寸土反而劳师远程耗费军资还搭上不少秦军将士不少性命,但秦国却是这场战争最大的赢家。
通过这场战争,改变了“东齐西秦”两大超强的战国局面,使战国格局朝着“一秦独强”的有利局面发展。众所周知,无利不起早,在那个伐交频频强则存弱则亡的战国时代,诸候各国为了强国存国可以临阵退缩也可以随时翻脸,甚至有仇不报反做敌国的奴仆的事比比皆是。各国征战杀伐的最终目的只有一个,便是谋取利益。然利益有大有小有近有远,这次五国合纵伐强齐亦不例外。各国的最终目的还是想着把已经被齐国吞下肚子里的那块宋国“肥肉”从齐国的肚子里抠出个来各自分肥。然秦的最终目的不是“分肥”,而是弱齐。
弱齐对于致力于一统天下的秦国来说,绝对是一笔“大买卖”,况且时值如今有四国“自费”帮忙已经最好时机。公元前293年秦军在伊阙之战大破魏韩联军斩首二十四万占魏韩五城,经此一战魏韩两军元气大伤。此后连年征战至公元前288年,魏韩楚燕四国实力大大削弱,此时的战国处于秦、齐、赵三强鼎立之局面。五国合纵伐齐正是秦国名利双收的大契机和列国直接帮秦国“少奋斗十年”的好事,此举就算让秦国直接负责合纵联军的军费都乐意,更何况是各国“军费自理”?
然而各国却还在为“各国应该出多少兵?一共要消耗多少粮草?得了土地后如何分配才公平?”这些问题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完全被准备发齐国的国难财的眼下利益冲昏了脑子,根本没有从没从长远格局考虑弱齐的不久将来正是弱小诸候各穷途的之时。因为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弱小诸候国只能依附于强大诸候下方可生存图变,强国越多弱小诸候国的依附生存机会就越大,以此强国不和可以选择彼强国依附。强国越少,弱小诸候国就越危险,此后秦国一强独大时也正是列国亡国之日。这个道理也解释了后来秦国灭韩,五国没有能攻秦的根本原因所在了。各位看官你怎么看呢? 欢迎下方留言并关注《海马叔叔说史事儿》头号条。
孔子周游列国为什么没有去周王室?
孔子为何不去周呢?我回答的时候只看到里面有一条回答,虽然内容是错的,但毕竟沙发不是我的。
孔老公案
这个问题到现在都没有盖棺论定。
或许当时真的有位老聃,譬如周大夫老阳子,可能就是早年孔子学习过的老聃。老阳子和孔子老家一样,都属于宋人之后。
孔子的早期学习,一般认为在二十岁以前,实际上,老阳子也确实是在孔子二十岁的时候因为陷入周王朝的党争而遭到了杀害。除此之外,周地再无一个可称为老聃的人了。
《孔子家语》记载孔子三十岁左右曾去过周拜访老聃,但这个记载很不靠谱。因为当时南宫敬叔才几岁,根本不可能为孔子请行,三十多岁的孔子只去过齐国。而且,此时的周地正因为党争问题而动乱着,孔子怎么可能过去呢?
后人所说的五十岁相见,其实出自庄子后学们(学生或学生的学生)的寓言,本就不可信。何况洛阳当时正陷入王子朝之乱,孔子也不可能去周。另外,孔子正在鲁国执政,也分身乏力啊。
综合来看,对应于题主问题的,其实就是王子朝之乱的影响,孔子自然不可能去洛阳送死。
春秋战国时期,为何宋国人和楚国人往往会成为被贬低的对象?
奇了怪了!宋国为什么这么招人黑?
其实,古代也有地域黑。在春秋战国时代,最容易被嘲笑的国家是宋国。当然,楚国和早期的秦国,也容易招人黑。楚国和秦国地处中原之外,在中原诸侯的眼里,那就是蛮夷之族,被人看不起也就罢了,那么宋国为什么老是被人嘲笑呢?宋国可是中原大国,而且是地位不低啊!
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宋国虽然不大,但人家“血统高贵”,宋国是商朝的后裔,不像秦国的祖上就是个“弼马温”。当年商朝的末代国君商纣王在周族的军队兵临城下时自焚而死,商朝灭亡。但一向讲“礼”的周朝,秉承“兴灭继绝”的原则,没有把商朝后裔斩草除根,而是在京师附近给商纣王的哥哥微子,划了一块地方建立宋国,并且给了很高的政治待遇,在“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中,享受“公”的爵位。要知道,与宋国爵位相同的只有周公的儿子建立的鲁国,连周朝的功勋元老姜尚建立的齐国,也仅仅享受“侯”的爵位。宋国级别高,但毕竟是战败之国,实力又弱小,所以宋国人很自卑,常常以“亡国之遗”自称。
宋国也不永远是弱者,宋襄公时,宋国差一点就成了霸主。当时的霸主齐桓公很悲催,在国内的政治斗争中,被他三个最爱的宠臣,关进小黑屋活活饿死,齐国陷入争夺王位的内乱之中。宋襄公插手齐国的王位之争,带领军队打到齐国,立齐孝公为王,从而控制了齐国的内政外交,大有继承齐桓公霸业的趋势。但南方豪强楚国不同意,宋楚两国进入争霸阶段。宋国毕竟是殷商后裔,很有些贵族遗风,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礼制。一向标榜仁义的宋襄公在和楚成王的会盟中,天真地认为楚成王会讲规矩,没带兵就去会盟,结果被不讲规矩的楚成王抓住,后来在鲁国的调停之下才被放了回来。宋襄公一生气干脆攻打支持楚国称霸的郑国,楚国出兵攻打宋国的国都,双方军队在泓水相遇。吃了一次亏的宋襄公又开始讲仁义了,他本可以在楚国军队渡河时给楚军致命一击,但颇有骑士风范的宋襄公觉得这样特不仗义,明显坏了贵族战争的游戏规则。到底是商朝的后裔——宋国还遵守古时遗留下来的传统:打仗时要等到对方摆好阵势做好准备然后才能互砍,否则就是耍流氓;不再伤害战场上受伤的敌人,否则就是没良心;不攻打头发花白的老人,否则就是不懂尊老之道。宋襄公正等着楚国摆好阵势约好时间互砍呢,被偷袭的楚军一箭射中大腿后死去。
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社会的规则就是不讲规矩的“潜规则”,悲剧的是,宋襄公模范地遵守了“明规则”,楚国完美地利用了“潜规则”。从此之后,很多人就嘲笑宋襄公“很傻很天真”,连带宋国也成了诸子百家的思想家们嘲笑的对象。
孟子、韩非子就经常说寓言嘲笑宋国人,连本身是宋国人的庄子也经常黑自己的国家,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地域黑”。孟子的“拔苗助长”的寓言主角是宋国人,庄子说去南方做衣帽生意,结果去了一看,人家全身都是纹身根本不穿衣服,赔的血本无归的笨商人,也是宋国人。韩非子说那个傻傻“守株待兔”的人,还是宋国人。反正那时候大家都觉得宋国人傻,拼了命的黑宋国。
这深刻反映了人性的黑暗——强者嘲笑弱者是人性的铁律,就像阿Q经常嘲笑王胡、小D,欺负小尼姑一样,你要是敢去嘲笑西方的专业打手秦国,不把你五马分尸才怪!
《易经》既济卦提到东邻西邻,是否可以理解为卦作者居于东西两方中间(宋国,启邦)?
也可以这么理解,但卦的本意是,天地定位,坎北离南相对为邻。坎上离下谓既济。
打个比方,我们生火烧水,火在下而水在上,谓既济,六爻各得其位,其正。而火在上而水在下谓末济,六爻阴阳不占其位,故不正。
为什么先秦诸子讲故事喜欢埋汰宋国人?
这个问题好玩,兰阇喜欢~~
从某种角度说,出生在春秋时期的宋国,是一件令人郁闷的事。
是的,宋国是商朝之后,于周为客,可以不纳贡,可以行老礼儿,遵奉当年商朝的礼仪。但宋国毕竟是“亡国之遗”,是失败者的后裔,周朝不绝其祀,优待有加地把它供起来,又是立国,又是封公,一方面是遵循“兴灭国,继绝世”的古礼,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显示周室的慷慨仁慈,宽容大度。
这种保护性的优待里面,即便有尊重的成分,也十分稀薄。
胜者为王,高高在上,失败者只能接受弱者的地位,被胜者安排,被胜者驱使,或者被胜者嘲笑,这是亘古不变的铁律。
至迟从春秋后期开始,嘲笑宋人,拿宋人开涮就成了一种风尚,各种关于宋人的段子层出不穷。这些段子,少数堂而皇之出现在《左传》《战国策》这样的史书里,多数被搜罗进《韩非子》《吕氏春秋》《孟子》《庄子》《晏子春秋》《列子》等诸子书中。虽然这些古书并非专门嘲笑宋人,它们时常也讲讲齐人、郑人、杞人(杞乃夏朝的“亡国之遗”,命运与宋国十分相似,关于杞国的一个著名段子是“杞人忧天”)的笑话,但和宋人比起来,则是小巫见大巫。
在中国有两个知名度极高的成语,“揠苗助长”和“守株待兔”,堪称段子中的极品。
“揠苗助长”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守株待兔”出自《韩非子·五蠹》: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在这两则经过高度提炼的段子中,主人公都是宋国的农民。如果说“守株待兔”这样的事多少有可能发生的话,那么“揠苗助长”无论如何令人难以置信,因为农民天生与土地在一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五谷禾稼的生长有如太阳东升西落一般,早已成为他们生命中最基本的常识,绝无可能出现“予助苗长矣”这类蠢事,除非他缺心眼儿,是个傻子,这涉及到智商问题。
实际上,诸书嘲笑宋人时,出发点多数与智商无关,他们嘲笑的是宋人的迂腐、不知变通、幼稚、鲁莽等所谓的人生智慧,“守株待兔”是其典型代表,与此类似的则不胜枚举。
比如,《战国策·魏策》中说,有一个宋人,外出求学三年,回家后整个人都变了,见了老母亲竟然直呼其名。他妈很诧异:你学习了三年,怎么越学越糊涂,连妈也不喊了?此人振振有辞地回答:世间贤人莫过于尧、舜,万物之大无过于天、地,尧、舜、天、地,我不都是直呼其名吗?母亲你贤不如尧、舜,大不过天、地,我当然要喊你名字了。他妈长叹一声:学来的东西,难道你要全部照搬不误?就算要照搬,妈还是要喊的吧!
在《吕氏春秋·淫辞》中,这种迂腐和不可理喻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有个名叫澄子的宋国人丢了件黑色衣服,他就跑到街上去找。找着找着,忽然看见一个穿黑衣服的女人走来,他上前一把抓住那女人,要脱掉她的衣服。女人说:你干嘛?他说:我丢了件黑衣服。女人说:你丢黑衣服关我什么事?我这件衣服是我自己做的。丢衣服的人不耐烦了:哎呀,赶紧把这衣服给我吧,昨天我丢的黑衣服是纺丝的,你这件不过是单面的,用单面的抵偿纺丝的,你可是占了大便宜啊!
故事到此戛然而止,不知道那女人是否抽了澄子一个嘴巴。
诸书之中,最喜欢嘲笑宋人的是《列子》。
在《列子·杨朱》中,一个穷困潦倒的宋人,连过冬的衣服都没有,却在晒太阳时感受到了莫大的舒适,以为人生最大的幸福不过如此。他对自己的老婆说,如果把晒太阳所得之享受献给国君,或许能得到重赏。
而在《列子·说符》中,一个在街上闲逛的宋人捡到了一张借条,他喜不自禁地拿回家里,翻来覆去地看,最后实在忍不住了,跑去告诉邻居:我要发财了!
显然,这张借条不能给他带来任何实际的财富,就像那位晒太阳的宋人无法从国君那里得到任何奖赏一样——事实上,他连见到国君的可能性都没有。《列子》借此嘲讽宋人的无知和愚蠢,其辛辣程度丝毫不亚于“揠苗助长”“守株待兔”之类。
那么,东周列国的知识分子们为何要嘲笑宋人呢?
正像前面所说,宋国是弱者,遭受强者们的嘲笑是它的宿命,这是原因之一。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文化、习俗上的差异。宋国虽然是周室的封国,但因有“为客”的特权,得以保留商代的许多文化、礼仪、习俗。这特权本身就让其他诸侯眼红,所以,但凡宋人有什么不同寻常之处,都成了其他国家挖苦、嘲讽宋国的理由。他们把宋国视为异类,想尽办法编排宋人——有可供嘲笑者,则大肆嘲笑,没有可供嘲笑者,就创造条件去嘲笑,最后势必出现如下情况:把发生在别国的蠢人蠢事也挪借到宋人头上。
段子就是这样产生的。
被视为异类的宋国,只能无可奈何地成为其他诸侯批发段子的集散地。
为什么感觉郑国、宋国、鲁国这几个春秋初期版图相对较大、地位也很高的国家到春秋后期乃至战国却成了弱国?
纵观整个春秋时期,第一强国无疑是晋国。称霸长达140年,春秋第二强国楚国称霸只有三年,春秋第三强国齐国称霸约30年。这三个国家属于第一梯队的一等强国。
第二梯队的准一等强国有吴、越、秦。
二等强国有四个:郑国、宋国、鲁国、卫国。
三等小国有陈、蔡、曹、许等。
四等不入流弱国有滑、六、英国。
在春秋时期,是二等强国中,最令人惋惜的是郑国。在郑庄公时期,本来有希望进入一等强国之列。但郑庄公没有战略眼光,不知道尊王攘夷之重要。与周天子结怨,一箭射中周天子的肩膀。这一箭射终结郑国的崛起之路。使郑国永远沦为二等强国。
郑、宋、鲁等二等强国的特点是,不具备争霸实力。若国君非要去争霸,则是自不量力,自取其辱(如宋襄公)。
二等强国虽然不具备争霸的实力,却有较大的发言权。虽不能争霸。却可以与争霸的强国讨价还价,甚至能在一些中、小规模战役中,战胜一等强国。
例如:齐国成为霸主前,齐宋联合攻打鲁国。鲁庄公当时有才干。三次战胜齐宋联军。
后来郑国也在两次中等规模战役中,两次战胜楚国。
当然,在大规模战役中。二等强国根本无力与一等强国较量。
春秋前期的关键二等强国是鲁国。宋国发生饥荒,鲁庄公救济宋国。宋国国君痛哭流涕,悔恨不该跟随齐国与鲁国为敌。在宋国的调停下,齐鲁结盟。齐鲁结盟,是齐国称霸的一个里程碑。
从春秋中期开始,郑国成为二等强国中最关键的。
由于晋国的崛起,楚国若想与晋国争霸,除了陈蔡两个三等小国外,必须有郑国的支持,才能挑战晋国的霸权,且只有两成胜算。
在大规模争霸战中,楚国唯一一次胜仗泌之役战胜晋国后。不等于楚国成为霸主。只有征服宋国,才算真正胜利。
楚国继续攻打宋国,宋国坚守数月。晋国忙着消灭境内的赤狄。没有派兵救援。宋国投降,与楚国结盟。楚国成为霸主。大会诸侯于蜀。
之后晋国国力越来越强。晋国先是鞌之战中,打败齐国,瓦解了齐楚同盟。又在麻遂之战中打败秦国,瓦解了秦楚同盟。【这两次战役都属于晋楚争霸战,而非齐晋、秦晋争霸战】
晋厉公时,郑国已经投靠晋国。郑国还伐楚国,取新石。楚国为挑战晋国霸权。把汝阴之地割让给郑国,请求与郑国结盟。
楚郑联军在鄢陵之战中惨败给晋国。从晋厉公开始,晋国成为超级霸主。晋悼公时,八年之内,九合诸侯。晋国国力、威望达到鼎盛。郑国与晋国成为铁杆同盟。
失去了郑国的支持,楚国完全失去了挑战晋国霸权的能力。
其实,宋、郑、鲁国原本就属于二等强国。在春秋末期,国力没有增强,实属正常。
吴越二国在春秋之时,国力远在郑、鲁之上,却早早被灭国。吴国在春秋后期被越国所灭。越国是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还是战国初期四大强国之一,却被楚怀王所灭。这才令人叹息!
转载请注明出处悦翼世祥风水网 » 2016年行业影响力人物宋国元做客央视发现之旅